第一篇: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换建设
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 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1986 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 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 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 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 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不 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1996 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 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各地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 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 设中的困难和问题。1998 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 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 意义。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 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特色。
2、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实验,一手抓研究”、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实验,一手抓研究”(1)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验 1999 年民政部先后选择社区服务和城市基层工作基础比较好的 26 个城区为社区建设实 验区。这些城区是:北京市西城区,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石家庄市长安区,沈阳市沈河 区、和平区,本溪市溪湖区,长春市朝阳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上海市卢湾区,南 京市鼓楼区、玄武区,杭州市下城区,合肥市西市区,厦门市开元区,济南市历下区,青岛 市市南区、四方区,漯河市源汇区,武汉市江汉区,佛山市市区,海口市振东区,重庆市江 北区,西安市新城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这 26 个实验区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全面 展开提供了最宝贵的探索与经验。各地积极探索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思路和对策,武汉、沈阳 等地率先出台了相关文件,开展了试点工作; 重庆江北区通过整合改革,解决了“没人办事、没钱办事、没地办事、没章办事”;武汉百步亭、青
岛浮山后进行了不设街道的社区建设探 索;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在老街道基础上进行调整辖区规模的探索,白下区更是大胆地打破 以往“区、街、社区”的传统管理方式,进行了撤消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 心的试验;宁夏进行了“一个思想,两项活动,三项改革”。各地积极探索了体制改革的方 向和方法:沈阳市坚持民主自治方向;上海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南京完善居委会自治功能; 杭州提高居民满意程度;武汉创新社区工作机制,等等。通过实验和探索,整合社区资源和 社区力量共同建设社区,倡导社区居民、驻社区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社 会团体“广泛参与”成为了大家的共识。社区建设实验中也逐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 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 设的整体合力。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中介组织或社区民 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发展路子显露出来。(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 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对各地社区建设的实验经验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1999 年 3 月,民政部在南京市鼓楼区召开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 年 4 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青岛 市召开全省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1999 年 6 月,南京市玄武区召开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国 际研讨会;1999 年 7 月,民政部在北京召开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 年 8 月,民政 部在杭州市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座谈会;1999 年 10 月,民政部在沈阳市召开
了社区体制改革专家论证会,明确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思路。在各地实验区探索 和交流基础上,民政部于 2000 年 10 月 9 日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 区建设的意见》。这是民政部“一手抓试验,一手抓研究”的工作结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议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同意民政部的意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 2000 年 11 月 9 日向全国转发了民政部的《意见》(中办发〔2000〕23 号),确定了地方党委和政府领 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的社区建设工作体系, 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中办发〔2000〕23 号文件宣 告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2001 年 7 月,民政部在青岛召开全国城 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认识,部署任务,明确目标,掀起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 热潮。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示范,一手抓研究”
3、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示
示范,一手抓研究”(1)城市社区建设的示范 各地在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活动。2001 年,民政部下发《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同年,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 城市,已经开展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尤其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都率先行动,提出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的响亮口号。有一些省份还相继制定了社区建设示 范活动实施方案,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精心规划,周密部 署,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抓起,从薄弱环节抓起,从社区 居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出发,使示范活动真正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过 程。2002 年民政部在吉林省四平市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现场会,经评审确认,民政部 命名河北省保定市等 27 个市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北京市西城区等 148 个区为“全 国社区建设示范区”。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思路和要求,同时要求以 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城市民政工作。同时,各地在总结示 范单位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向面上推广,促进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2002 年,在示 范活动的基础上,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目前,全国已有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党委、政 府名义召开会议,统一思想,部署任务;有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 31 个省(自治区、有 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社区建设五年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了地方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十五”计划。(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 2002 年,民政部门关于社区建设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一是加强立法调研,为加 快居委会组织法的修订,加强社区建设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服务。通过调研,民政部 组织专家草拟了居委会组织法的修改稿。就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居委会设置规模、居民的界 定、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居委会成员的民主选举和居务公开、社区党建以及社区自治组织的 性质、组织机构代码类型、主体资格、工作人员的职业类别及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政策等问 题提出了初步修改意见。二是加强探索调研,为指导地方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城市基层管理 体制服务。民政部重点研究和总结一些地方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实行社区“一门式办公” 的经验。积极探索和开展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社区功能的试点,实行政府与
社区直接 对接,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和城市基层政府机关转变职能,理顺与社区的关系。三是加强工 作调研,为完善社区管理规范,建立良好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服务。针对各地社区居委会的 直选面不断扩大,社区中介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显露,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 的水平不断提升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民政部加强了规范管理的专题调研和工作指导。
4、城市社区建设的创新、●城市社区建设体制创新。目前,大部分城市实现了科学合理划分社区,社区体制改
革步伐加快。在此基础上,各地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社区 组织建设逐步完善,社区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此外,各级政府加大了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等多种办法,很好地解决了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办公经费、工作人员补贴等问题,改善了社区服务条件,社区基础建设和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91 年《居委会组织法》 颁布实施以来多数地区已完成 4 次换届选举,上海、北京、南京、沈阳和青岛的少数社区还 开展了居委会的直接选举,普遍建立健全了社区居委会。全国大部分城市进行了社区规模调 整,社区居委会由 10 万个减至现在 8 万多个,数量得到减少,功能得到加强。截至 2002 年底,全国设有居委会(社区居委会)8.5 万个,比上年减少了 7.6%;居民小组 124.4 万个, 比上年减少 1.5 万个;居委会成员 39.7 万人,比上年减少 6.7 万人。●城市社区建设机制创新。目前,各地社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 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社区 建设正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地人大和政协的建议案、提案显著增多;政府各有 关部门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职工作,在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寻 求结合点,深入开展社区为老“星光计划”、社区文化、社区医疗、社区计划生育、社区教 育、社区就业、社区物业管理、社区治安等工作,并制订了相应管理措施。各地充分利用媒 体,采取多种形式争相报道社区建设,使社区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社区居民树立 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驻区单位发挥协同力量,最大限度 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城市社区建设思路创新。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意识,增强了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 和归属感,着重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
第二篇: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一是社区组织建设
主要包括党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等。
二是社区服务建设
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和社会贫困户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三是社区卫生建设
主要包括社区的疾病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科普、体普、娱乐活动。
四是社区环境建设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绿化美化。
五是社区治安建设
主要包括社区安全保卫、民事调解、群防群治、法制教育、法律咨询、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冶
安综合治理工作。
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况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
速发展应运而生。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
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
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1996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各地
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
和问题。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
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
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
特色。
第三篇: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汇报
创先争优、固本强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
——双滦区创先争优活动以社区建设为载体取得突破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双滦区委、区政府把“四有一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牢固树立“城市发展社区是基础,和谐社会社区是关键”的工作理念,以 “3456”思路助推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力打造全省、全国一流社区,成效显著。国家民政部、河北省政府、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有关领导到双滦区考察调研社区建设情况后,对我区社区建设都给予高度评价。
三个明确、强化领导,建立社区建设联调共管机制,提供社区创先争优组织保障。
明确目标。双滦区先后两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切合实际的提出了“三步并为一步走,三年任务一年完”的总目标,并赴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等地考察学习国内最先进的社区经验。明确组织领导。形成了区委书记亲自挂帅、组织部牵头抓总、政府各部门协动联调机制。成立了以常委组织部长为组长、区政府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民政、规划、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及街道、社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和谐社区创建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各街道工委、办事处是社区建设的第一责任方,党政一把手是直接责任人。区民政局对街道和社区负有监管、协调和服务的职责。驻社区的企事业单位是联建联创责任方。区委组织部、区督考办负责督导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并将区直有关部门支持社区建设情况,统一列入考核目标进行考核。
四个落实,强化基础,稳步推进社区“四有一创”工作,奠
1定社区创先争优活动基础。
落实办公用房。针对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小,无功能分区的弱点,2010年区政府积极筹措资金,整合资源,资金总投入1585万元,通过新建、改造、置换、划拨、房地产商提供等措施,使双滦社区办公用房面积最小的达到了500平方米,最大的达到了1400平方米。落实人员。按照“居民自治选一批、后备干部派一批、专业人才聘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为每个社区配备专职干部5—7人,现13个城市社区共有工作人员112人,其中专职工作者105人,社区干部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8岁下降到38岁,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落实经费。双滦区在财政支付范围内,不断加大对社区办公经费的投入力度,由每个社区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0元。提高社区干部工资待遇,月工资由680元提高到1000元,社区书记、主任工资1200元,激发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落实规章制度。通过规范社区工作职责,完善了5大类103项制度,制定统一的《社区服务手册》,使社区工作者为民服务有章可循。
五个健全、完善机制,构建社区建设新模式,扩展社区创先争优外延。
健全社区党组织体系。扎实推进“紫塞先锋”工程,社区党组织按需设岗,根据居民需求和党员特长,设置了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小组、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志愿服务队等105个,建立党员岗位公示牌,把党员形象亮出来。明确岗位职责,竖起了党员一面旗帜,发挥了服务示范带动作用。健全社区居民自治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民主自治作用。推行以社区居委会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为主要内容的“三会
制度”,由居民自己讨论关系到地区性、公益性、社会性和群众性的事项。健全社区居民参评体系。建立“三项机制”:建立社情民意诉求机制,实现居务公开上墙,疏通民主渠道,进一步落实信息透明,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建立群众需求表达机制,根据居民群众的需求建立督促指导制度,通过组织群众参与需求专题调查等方式,方便群众表达自己的合理需求,让群众享有参与权、决定权;建立社区居民评议机制,根据群众提出的要求,对社区居委会工作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使群众能够依法、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同时进一步探索社区居民对街道、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工作进行评议。健全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在社区办公用房功能分区上,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居民最大化”的原则,以“一窗多能、一岗多责、定岗定责”的方法统筹安排,推行社区一站式办公,搭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调室、康复室、爱心救助站、日间照料室等20多个服务平台,服务居民覆盖面达90%。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社区党支部提出“离岗不移志、奉献在社区”的口号,开展“五个争做”(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争做廉政模、争做学习标兵、争做居民爱心使者、争做企业贴心干部)活动,建立志愿者之家13个,成立各种志愿者服务队189支,近千人活跃在居住在社区、奉献在社区的志愿服务舞台上。
六项服务、特色突出,形成一区一品典型模式,展示创先争优成果。
区委、区政府把社区作为创先争优活动发力平台,把完善社区服务职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作为衡量社区活动开展的依据,鼓励、引导社区依据自己的特点,分别创建了“党建型”、“就业型”、“体育型”等13个典型社区,形成一区一品。积极探索社
区服务功能多样化、最大化,开展六项服务。管理服务网络化。建立党建OA管理平台,将党员教育管理、社区服务、内部办公等内容纳入OA系统,居民可利用电脑享受互联网服务,社区党员在网上就可以参加党组织生活,进行远程教育,街道可随时上网检查社区党建管理情况,同时借助无线网络平台,将社区服务站涵盖的14项服务功能放入管理系统,社区居民只要在家中轻点鼠标,就业救助、家政服务、计生服务、送水送餐等就会服务上门。志愿服务常态化。建立“志愿者之家”,制定志愿者登记、注册、培训、使用和奖励制度,在社区围绕就业援助、敬老扶幼、民间调节、慈善公益、社区教育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缴费服务一站式。在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增设缴费窗口,安装缴费终端机,建立缴费平台,协调供水、供热、燃气、银行、通信等部门加入支付平台,居民不出社区即可就近缴费。照料服务“一键通”。投入230万元,推行助老服务“一键通”(其中75岁以上老人的入网费、服务费由政府买单),已为2000户独居、空巢老人安装一键通呼叫器,为老人解决医疗、饮食、购物、调解等20余项服务需求,“一键通”开通以来,平台已接到老人服务需求3000余人次,处理紧急事件110余次。在正式开通当日,就成功救助一位91岁急症老人脱险。养老亲情送(配)餐。建立养老(助残)配餐中心;采取政府适度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由各级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工作主管部门,选择有资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餐饮企业,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服务,并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家庭送餐服务。生活服务“十分钟”。在社区建立社区呼叫中心、卫生服务站,与大企业经警实行警民联动,社区居民在10分钟之内就可办理低保、户籍等多项日常业务,得到医疗等紧急求助。
第四篇:浅谈如何加强城市社区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城市社区建设
来源:管理硕士论文网
社区建设是城市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以行政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区、街、居工作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尽快发展和完善基层社区的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在经济发展、稳定社会、造福群众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社区建设,就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动员、组织和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是一个亟待觎决的重要课题。
一、社区是社会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基石首先,社区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城市单位体制和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另一方面,大量的城市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成为“漂泊的社会人”。同时,下岗、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滞留社区,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社区,城市贫困人口和老龄人口增加。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从政府和企业分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大部分需要依托城市社区来承担。社区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发达国家社会管理的经验表明,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人”最终要变成“社区人”。
我国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限,城市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度不高,农民工基本上游离于社区之外。当前社会矛盾多发,表象是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实质是社会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作用发挥有限。其次,社区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
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大力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是依托 发展基层民主,协同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凝聚各方力量管理社会事务,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有序运行,社区是基础:在“单位人”日益向“社会人”转化的趋势下,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群体行为和提供社会服务,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群体行为和提供社会服务,社区是平台。总之,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社区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
再次,社区是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从微观层面担当起了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
社区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是文明城区的重要标志。加强社区建设,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新风尚,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不断推进社区文明、城区文明、社会文明的关键所在。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居民成分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差异性是构建和谐社区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社区与居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社区服务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我国社区建设起步较晚,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则是以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为标志。该意见提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一时期,各地积极探索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思路和对策,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地方经验。之后,民政部等政府部门以及全国各地不断探索社区建设的新路,逐步完善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并发挥社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起步、发展较晚,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体制问题社区居委会的性质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引导居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但实际上,目前我们所处的社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政府划定的;社区居干不是从居民中产生的,而是由政府招聘的;社区资金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由政府财政拨款的。一系列的事实造成了社区具有明显的“行政社区”而不是“公民社区”的色彩。居委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居委会“准行政组织”的地位及其动作机制,难以适应居民自治的增强。
(二)管理机制问题在社区里,经常会碰到这个问题: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业主委员会到底是什么关系?应该说业主委员会支持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业主委员会监督物业的管理服务活动,支持物业正当的管理活动,同时听取和反映业主的意见和建议,协调与物业管理的关系。作为物业管理企业应当依据合同约定为业主提供服务,并接受业主、业主委员会的监督。而居委会和物业是为居民服务的两个不同的组织机构。
在具体运作中,目前存在着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处关系不顺的问题,不利于社区建设的开展。在一个社区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的机构,没有隶属关系,但工作职能却有很多交叉。如物业管收物管费、卫生费、停车费等,也承担着社区的房屋维修、清洁卫生、治安管理等,但是社区居委会不收费,却也承担着后两项工作,权利与义务的不相等,使社区居委会工作开展存在难度,特别是在居委会办公室和物业办公室同处一个小区的情况下,居民有事总是先找居委会,物业也因为同业主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怕难收费而把事情推给社区居委会。
(三)社区全方位建设问题社区建设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自治、社区文化体育卫生及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等多个方面。而目前不少地
方社区建设基本上以解困济贫,解决孤寡困难人员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困难为主要内容,没有突破福利服务的范围,社区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工作开展少而单一,在实现社区全方位建设做得不够。
(四)人才流动问题因社区工作负担过重,社区工作者压力过大,社区工作者待遇与超强的工作负荷难以对应等原因导致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定,变动较频繁。一些年纪轻、文化程度较高、有技术特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年轻工作者和男性社区工作者,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社区岗位上往往持边工作、边观望的态度,一旦有新的就业机会,便辞职走人,社区人员流动性大。
(五)广大居民的认识问题现实生活中,广大市民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还不够高。一方面部分市民的文明水平与广大群众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较高期望不相适应。社区成员在自觉地维护社区整体利益、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管理上尚处于较低水平。
三、加强社区建设的途径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对社区建设的新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区应当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为此,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社区工作体系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首先,要理顺乡镇及各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与社区的居民自治的关系,明确责任主体和职责范围,改变政社不分的体制,实现社区依法自治。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确需社区完成的行政工作和群团工作任务,实行社区工作;隹入制度,经县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组批准后,方可进入。再次,积极探索政府与社区互动的运行机制,真正处理好政府和社区的“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
(二)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尝试创新管理机制,有效协调居委会、物业办和业委会三者的关系。居委会、物业办和业委会关系出现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三者缺乏沟通,利益关系得不到有效调节。社区可成立由居委会主任、业委会主任、驻社区物业公司主任、派出所驻社区民警、社区老党员等组成的社区议事会,对三方职责公开上墙,统一放到宣传窗,让居民知道有事该找谁。社区党委是龙头,就社区重大事项召集三方开会研究,由三方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落实会议决议,有力地解决三方扯皮推诿现象;使得社区的“三套马车”统一步伐,提高办事效率。
(三)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根本目标,把社区工作从繁重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来抓,不断丰富社区的服务内容,强化社区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通过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社区共建共享与政府支持相结合、专业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方式,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等,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
(四)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是将社区建设放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部分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论述的,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立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城乡社区建设放在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进行论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
命”。因此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通过基层民主先举、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让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和“民主生活日”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实施四个主题制度 推动工商只能转型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实施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建立社区居民直接评议街居工作和街居干部制度。要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提高社区的民主自治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基础。一是增加人员配备。按照和谐社区建设要求,配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和招募社区志愿者。二是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出台社区工作者报酬福利待遇有关政策,实行工作业绩的定量考核。三是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实践和定期培训,每年定期培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并逐步实行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四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人员进社区工作,从根本上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指导创新理论和政策,以指导实践,推动社区快速发展。当前从理论政策上要探讨以下问题:一是社区定性问题。社区应是居民的自治组织,但人们往往把它作为基层政权组织,这后一种定性是不符合社区建设宗旨的。社区建设不是基层政权建设,而是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应该指导,而不是包办,要及时地把群众能够自治的公共利益交给群众行使,促进社区群众自治的发展。二是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问题。如果只有社区为居民群众服务的一面,而无居民群众积极参加社区自治,社区的建设任务就只完成了一半。必须把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三是社区建设动力问题。在社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又一重要动力。
第五篇: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研究
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报告
系(院):政法学院年级:2010级专业:社会工作
姓名:黄文房学号:1002020106
前言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建设摆在了每个正在和将要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中国人面前。社区建设,在新时期中国会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突出的社会问题,面临的建设困境,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中国大陆的重新引进。解决不完的矛盾+不断地实事求是的探索=越来越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社区建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我们需要时刻的保持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态度去看待建设途中遇到的一切。不因成骄,不为挫乱。
社区建设,这一概念由民政部于1991年首次提出,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这既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利益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街居体制孱弱,民间组织不发达,政府把社会稳定置于首要目标,因此将权力和责任向街居体制转移并实现服务到位。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社区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强有力的推动,一方面又要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和过渡,这对政府是一个考验。同时,对于社区建设面临的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诸多基础性问题,及对于社会各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一、当前社区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
1、当前社区建设现状
为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在城市大力推动失去的服务的发展。90年代后期社区建设达到了高潮。我国的社区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区服务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是社区服务/
5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设施数量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二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全国已有社区服务专职工作人员30多万人,兼职工作人员50多万人,社区志愿服务者1600多万人,已初步形成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三是社区服务对象和内容得到拓展。服务对象已从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逐步拓展到全体社区居民;服务内容从社会救助延伸到就业服务、卫生和计划生育和体育、便民利民等领域。四是新型社区服务机制初步建立。社会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局面正在形成。社区服务方式、方法得到改进,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圈开始出现,“阳光超市”、“慈善超市”等新型服务方式的作用日趋显现,“一站式”服务不断推广,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社区服务。
从实践上看,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城市社区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二是在强化组织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满足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再次,通过各地的实际情况加强了社区组织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服务条件的建设,以及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最后,在社区组织体系和人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了社区服务活动。社区服务体系包含了相当广泛的服务项目,其中主要包括服务于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社区环境、社会治安服务、社区文化体育和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在就业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以及社区扶贫帮困服务和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与青少年、优抚对象和失业下岗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服务项目,同时还包括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2、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社区服务总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第一,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单元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社区层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需要就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治安仍旧是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
第二,服务体系难以为社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多方参与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功能单一,总体水平不高。
第三,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投资主体不明确,资金总量不足,部分地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支出得不到保障,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第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和针对性、操作行强的政策措施。
二、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中的分析
1、社区社会工作相比传统的社区工作所特有的专业优势
近年来,社会工作这一西方社会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专业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工作者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利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中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区社会工作,是运用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对象;以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为目标;以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社区居民互助精神为追求,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福利水平,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又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社工社区的情况社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清楚社区的主要特点,了解社区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其次更重要的事,他们与案主建立可以合作沟通的关系,这是社区社会工作的关键。社区工作者充当着这样一个角色;一个促成者、协调者或者教导者。社区社工协助人们表达不满,发现自身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协助社区建立组织与制度。
说到社区社会工作,人们必然会联想到社区里做调解工作的大妈。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社区老大妈的调解效果,两者的工作似乎都很相似,但是不得不说,社区社工因为有一套社会工作模式而更胜一筹,并且也拥有着更强的个人魅力,社区社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分析、调查能力,具有社工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方法,写作能力,以及敬业精神。
2、发达国家在社区建设中借鉴分析
发达国家的社区建设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归纳其一些基本做法和经验主要是: 政府高度重视和组织引导。发达国家早期的社区发展带有较强的自发性质,随着社区地位在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挑战中作用的日益提升,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发展。尽管政府将大量具体事务交给非营利组织和社区承担,并鼓励企业参与,但政府在规划
指导、法律环境、项目组织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澳大利亚政府从198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地方政府社区发展”、“家庭和社区护理”、“农村社区”等一系列项目。2000年由联邦家庭与社区发展部组织实施“强化家庭和社区战略”,项目前四年投入2.2亿澳元,其中包括对儿童的照料,让儿童和青年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实现社区现有资源的增值,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政府部门除设立项目、安排资金外,还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体系,对项目实施进行评价、指导和监管。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政府也通过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多种措施,支持社区发展。在很多国家,政府还通过规划加强对社区发展的指导。早在1952年印度就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并注意社区建设与城市建设规划、新区开发规划的衔接。其做法还包括多渠道资金投入,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非营利组织和居民自治。
结语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逐步开展起来,到现在已经成为一股潮流。一开始成寿寺社区建设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和龙头,然后逐步扩展到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等全方位的社区事业建设。
1999年,沈阳市拉开了以社区自治为龙头、以社区组织建设为重点、以组织建设带动社区事业建设的全方位社区建设新阶段的序幕。2000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文件。这个文件强调要“以改革精神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组织和队伍建设”,即以社区自治为龙头,以社区组织建设为重点,以社区组织建设推动社区事业建设的全方位社区建设的新阶段的启动。
新的时期,新的动向,新的曙光。事物都是发展的。改革开放后,旧的社会建设格局带来一系列问题已然明显,中国需要开辟一片新的局面,而社区建设就属于这个新局面中的一环。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的奋斗中,我们要时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世界上永远不变的,唯有变化本身,很多事物本就处在瞬息万变中。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现在和将来社区建设中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还不够等,但是只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完善各种设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社区建设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社区建设在社会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将会趋向于社区自主治理的方向,这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区建设的向前推进,变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或者仍会更多地随之而来。然而,只要我们能辩证地面对它们,实事求是的处理它们,相信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会走向更加光明的明天。
2013年11月5日
指导教师评语:
评分: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