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状况(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7:4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状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状况》。

第一篇: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状况

区人大常委会本着进一步深入了解屯溪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状况,找准社区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因素,深刻剖析原因,寻找对策,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和市有关方面建言献策的目的,于2007年7月初组成屯溪区城市社区建设专题调研组,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各街道社区工作座谈会,上门到市民政局、规划局、土地局等市直和区直有关部门进行走访、征求意见等方式,对屯溪中心城区城市社区建设开展了深入调研,并走出去到山东青岛、威海、辽宁大连就城市社区建设进行考察借鉴。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随着城市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屯溪区城市社区建设从2002年开始起步,当时将中心城区原有的21个居委会经过合并和重新划分,成立了现有的12个屯溪区城市社区居委会。

2004年区委、区政府为进一步应对中心城区城市化发展,启动了屯溪区村改居工作,先后对屯光镇前园村等8个村、黎阳镇黎阳村等5个村、阳湖镇阳湖村等3个村和新潭镇华资村等2个村,全区共18个村进行了农民身份置换、村委会改居委会挂牌、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村改居新建社区规范化建设。村改居共置换农民身份7310户、19981人,18个村委会正式改为居委会。因改居村村级资产化解、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问题有待深化,则新建社区居委会隶属上仍由各镇党委、政府管理,现18个村改居深化工作正在进一步推进之中。

5年来,市、区两级高度重视屯溪中心城区社区建设,无论是在政策和人力、物力、财力上均给予了社区建设以很大倾斜,并针对社区建设和发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经过五年的努力,目前屯溪区12个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机构健全,其中11个社区居委会落实了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并有7个社区居委会办公、活动用房达到或超过了国家、省规定的300平方米标准。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也由当初的1-2人增加至现在的5-9人(不含信息员)。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逐年提高,已从当初的几百元提高到了现在的每年5000元。可以说全区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显著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社区全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居民对社区居委会信赖度日益提高,较好解决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和有章理事的问题。此外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再就业、城市低保、社保、社区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救济、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也都重心下移到社区,极大的方便和服务了广大城市居民,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进了中心城区社区建设快速向前发展。18个村改居新建社区,目前社区工作运转也基本正常,村民正逐步向市民转变。

一是我区人口相对集中。全区3/4的人口生活在1/4的区域面积上。二是社区类别多样。全区共有社区41个,其中城区普通居民社区16个,辖区大企业生活区14个,水冶街道和李珍街道所属的非城区社区10个,“村改居”社区1个。三是社区人口规模悬殊。一万人口以上的社区1个,5千至1万人口的社区13个,3千至5千人口的社区15个,3千人口以下的社区12个。人口最多的社区是梅园庄街道钢六区社区,共7080户20236人,人口最少的社区是水冶街道王家岭社区,共98户281人。区情实际表明,我区大部分居民生活在城市社区,一个人平均一天当中至少会有8个小时在社区生活。因此,社区建设得越好、功能越强大,居民生活水平和素质就会越提高,整个城区就会越稳定。可以说没有社区的富裕、文明、平安与和谐,就没有殷都区的富裕、文明、平安与和谐。

二、社区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屯溪中心城区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屯溪区城市社区建设也凸现出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

1、社区居委会事务繁重,工作职能亟待规范。据社区反映,目前社区居委会承担的各类行政和事务性工作有近20个大项100多个小项,全年接受政府部门各类检查和考评60余次,社区工作人员整天忙于应付。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效力。当前我区政府部门或派出机构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可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居委会难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抓好居民自治,以及深入为居民服务。

2、社区居委会行政化严重,居民自治推进缓慢。当前我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方式大多遵循以行政指挥为主导,简单的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存在重行政事务轻自治管理现象,使得社区居民对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在社区自治上,目前虽然我区社区居委会都是通过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在形式上分别建立了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居民议事制度和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但这些居民自治组织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局限于每年开几次会议,听取居委会有关工作通报,对主动承担起引导和组织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居民自治效能。

3、社区布局规划滞后,难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需要。目前,屯溪中心城区社区居委会布局没有完全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社区建设缺乏详规。现有的屯溪区各城市社区还是2002年在原有居委会基础上合并形成的。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区城市化的加速,城市新建小区和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城市东进南扩,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使得原有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布局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社区建设难以适应当前中心城区发展需要。为此,屯溪中心城区社区居委会布局和社区建设尽快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制定详规,使中心城区社区建设做到有章可循和与城市发展同步,成为当务之急。

4、社区人口规模过大,难以实现日常管理全覆盖。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和借鉴社区建设工作好的地方经验,每个社区人口规模一般在2500户—3000户之间为宜。但目前屯溪区的12个城市社区有8个社区在3000户以上,其中昱东、昱中街道下辖的5个社区尤为突出,特别是昱东街道的阜新社区9242户,人口高达22000余人,昱中街道的跃进社区7200多户,人口达19800余人。此外,昱东水心亭社区、昱西黎阳街社区和阳湖稽灵山社区管理区域战线过长,他们分别要管到屯光镇的篁墩村、黎阳镇的闵口村和黄口度假区。上述社区存在的人口规模过大、战线过长等问题,已经严重超出了现有社区居委会管理能力的承载量,这样就使得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难以到位和实现全覆盖。

5、社区工作经费不足,居委会收支矛盾突出。近年来,我区社区工作经费虽然逐年得到增加,2007年已达到了每个社区居委会5000元标准,但与社区工作经费实际需要和省“关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意见”(皖发[2007]6号文件)规定的,2500户以下社区每年补贴工作经费不低于2万元,2500户以上社区每年补贴工作经费不低于3万元的下限标准,还相差甚远。拿昱东阜新社区为例:开展一次党员活动至少要打80多个电话;通知育龄妇女进行一次“三查一治”体检,至少要打400多个电话;该社区居委会每月光电话费开支就在500元左右,全年此项开支就需要6000元。据调查,目前中心城区每个社区全年工作经费实际支出均在3万元左右,规模特别大的社区年均支出在7万元左右。为维持社区居委会工作正常运转和社区活动开展,各社区居委会普遍存在到辖区单位募捐,搞赞助和开展有偿服务,以及通过街道向上争资等多种渠道筹集工作经费,以弥补经费不足。社区工作经费的短缺,严重制约了社区居委会日常工作的有效开展。

6、社区用房建设长效机制不健全,部分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短缺。为解决社区用房建设问题,2006年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黄政办[2006]62号《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黄山市中心城区社区用房建设意见》”,文件规定中心城区在土地出让时按土地成交额1.5%比例另外收取开发单位社区用房建设资金,明确由市国土部门将此项收费作为土地招拍挂的条件,在开发单位领取土地使用权证前收取,并将资金存入屯溪区政府专户,专项用于社区用房建设。但此项政策一直没有得到落实,据市国土局反映:国有土地招拍挂的条件国家有严格规定,同时此项政策收费涉及行政许可,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该文件市国土局难以执行。此外,省政府皖政[2001]34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办公厅[2003]3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基础建设切实解决“四有”问题的通知》、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的民发[2005]85号《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也都对旧城改造和新建小区社区用房建设、资金筹集作了详细规定,但上述文件的有关规定均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由于社区用房建设资金筹集难,加上社区居委会布点缺乏规划,目前屯溪区12个城市社区居委会中还有水心亭、跃进、黎阳街、珠塘、稽灵山5个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没有达到300平方米标准,其中社区人口规模近2万人的昱中街道跃进社区居委会甚至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一直靠借用毗邻的柏树社区辖区内的维多利亚小区物业公司80平方米物业用房作为临时办公地点,存在跃进居委会要跨社区为居民服务,同时居民要垮社区到居委会办事,致使社区工作极为不便。此外,昱西黎阳街社区、阳湖稽灵山社区居民活动用房缺乏,居民经常性活动难以开展。

三、社区建设工作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为此社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健全社区组织,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和发展社区事业。为促进屯溪中心城区城市社区努力向建设管理科学,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新型现代文明社区迈进,现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社区建设政策宣传,科学界定居委会职能定位。社区建设涉及千家万户,与全体市民息息相关。市、区两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社区建设政策宣传,使大家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在社区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切实增强社区建设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广大社区居民、辖区单位,都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为社区建设提建议,出点子,开展社区服务和监督评议社区工作,提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同时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相关规定,对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进行科学界定和规范,理顺政府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能关系,逐步把行政性事务与社区事务区别开来,推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由行政化向法制保障下的社区自治转变,以确保社区居委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区管理和为居民服务工作中去。对属于社区事务性工作,放手由社区居委会去做,对有些不属于社区任务的行政性事务,但社区做起来更有优势的,要实行社区建设领导组和街道办事处联合把关实行准入,并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真正使社区做到“落实自主权,履行协管权,行使监督权”。

2、推行“议行分设”,积极促进社区自治健康发展。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城市社区居委会主要任务是依法管理居民内部事务。为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行社区“议行分设”工作。“议行分设”采取居民自主报名、组织推荐参加居委会竞选,并通过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承担社区日常管理和有关自治事务的议定决策职责。同时着力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等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和积极推行社区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大力引导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决策。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并将物业公司党员负责人纳入到该社区党组织管理,实现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协调下,社区居委会、工作站、中介和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开展社区服务、组织社区活动的社区建设的“四位一体”模式,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对社区事务工作站,采取由政府统一聘任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社区事务工作站,承担政府部门下移到社区的行政性、社会性事务的落实。人员的来源上,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成员可以交叉任职,并可兼任社区事务工作站的工作。同时对工作站人员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聘用,并逐步实现岗位资格准入,这样不仅确保了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对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高质量完成社区工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社区服务作为社区的基本功能,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事务工作站要不断拓宽社区服务领域,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大力引导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加快建立健全社区治保组织、服务组织、志愿者队伍,并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社区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护民、爱民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以增强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社区工作的凝聚力、向心力,努力为城市发展创造一个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对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事务工作站的工作,每年由街道组织相关部门和居民共同对其进行评估,并实行优胜劣汰。

3、科学规划社区布局,优化社区规模设计。市规划部门要在充分考虑中心城区现有城市社区、村改居新建社区建设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前提下,在充分征求市、区民政部门和街道、社区意见基础上,依据屯溪中心城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要求,按照每个社区人口规模在2500户——3000户标准,尽快对中心城区社区居委会布点和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进行规划,以确保屯溪中心城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有章可循,未来社区用房及公共设施有地可建和社区规模、社区各项设施适应中心城区城市化发展需要和社区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

4、适时调整社区规模,促进社区为民服务全覆盖。针对屯溪中心城区目前存在部分城市社区(昱东街道下辖的荷花池、水心亭、阜新社区,昱中街道下辖的柏树、跃进、杨梅山社区)人口规模过大和部分(昱东街道水心亭社区、昱西街道黎阳街社区、阳湖稽灵山社区)社区管理战线过长等问题,结合屯溪区18个村改居社区情况和阳湖江南新城建设、黎阳老街开发等,根据中心城区城市发展规划和社区规模标准进行科学调整,适当增加社区居委会数量设置,积极推进中心城区社区范围设置科学、规模适当、居委会布点合理,以确保每个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量符合社区居委会的承载量,促进居委会社区日常管理、为民服务落实到位和实现全覆盖。

5、加大社区经费投入,确保社区工作正常开展。市、区两级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心城区社区经费投入。经费来源上市、区两级政府财政要按照一定合理比例进行分级负担,同时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在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上,根据各社区不同规模,严格按照皖发[2007]6号《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文件要求的,2500户以下社区每年补贴工作经费不低于2万元,2500户以上社区每年补贴工作经费不低于3万元的标准予以落实,以确保各社区居委会工作正常运转。

6、建立社区用房长效机制,为社区办公、活动提供场所保障。将解决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建立社区用房建设保障长效机制。当前,屯溪中心城区昱中街道跃进社区居委会办公、活动用房急需得到解决。昱西街道黎阳街社区居委会、阳湖稽灵山社区居委会,因为黎阳老街开发和江南新城建设,居委会办公地点面临搬迁,对上述两个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及早规划和建设也是迫在眉睫。

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建议市政府每年从中心城区土地出让金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资金,打入屯溪区人民政府专户,专项用于屯溪区社区用房建设。同时市、区两级出台,对社区用房规划确定在新建小区地块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根据小区建筑面积按相应标准无偿提供。面积不足的政府采取成本价从开发企业手中予以购买。对社区用房不在新建小区范围内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按照无偿提供社区用房的面积,按照一定标准折成资金缴纳到屯溪区政府社区建设资金专户,由区政府统一调配用于社区用房建设相关政策规定。

2007年11月8日

关于我县社区建设调查报告

县政协提案和社会法制委员会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元,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我县社区建设,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县直相关单位和城关镇部分社区,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问卷调查以及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对社区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体制“四不象”,管理“两张皮”,功能“一条腿”,机制难激活 我县城区7个社区于2004年7月开始组建,在城关镇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经过三年的运行,已初见成效。社区党支部、青团、妇联、民兵、工会、治保等组织先后建立,图书室、医疗室、娱乐室、警备室等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在协助党委政府落实城镇低保、农村困难群体救助、计划生育政策、服务下岗职工再就业、硬化背街小巷、环境卫生保洁、开展法制宣传、调解民事纠纷等社会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县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制约因素较多,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一套班子,两枚章子,社区体制“四不象”。城区现有7个社区是按照上面政策,强行推进,简单合并而来,社区“两委”班子基本上是过去村“两委”班子,至今没有选举。社区有机构、有牌子、有责任,但无资产、无资金、无办公设施。社区办公用房全部是原村房,在任的大多是原村干部,花的主要是原村集体的钱。7个社区目前都有两枚公章,一枚是社区居委会的,一枚是原村委会的,社区既行使着村民委员会对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又行使着居委会对居民的管理权,两种体制同时运行,村民与居民利益纠缠不清,引发了许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致使许多居民误认为还归村干部管,不知道有社区居委会,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等意识淡漠,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致使社区自治难以开展。

2、村居混住,外来杂居,社区管理“两张皮”。同在社区居住的有村民、居民、外迁户,还有行政、企事业单位职工,许多社区居民游离于社区管理之外,使社区管理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一是表现在对外来人员管理上,许多居委会都不清楚自己辖区到底有多少居民,外来人员买房、卖房都不经过居委会,对其管理缺乏有效手段,由此带来辖区内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文明创建等工作难有有效开展。二是表现在对驻社区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管理上,这部分人大多只认单位不认社区,对社区工作不重视,不支持,社区管理的重心只能放在企业下岗职工和一些无业人员的管理上,致使社区难管理。三是表现在处理居民矛盾纠纷上,许多居民对社区作用认识不够,有矛盾纠纷不找社区调解,而直接找有关部门,找政府,越级上访越来越多,矛盾纠纷不断扩大,社区协调化解矛盾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诱发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城关镇也为此成为越级上访大镇,牵扯了县政府和城关镇的大量精力。

3、疲于管理,无暇服务,社区功能“一条腿”。社区职能职责不清,功能定位不准,工作内容不明,“重行政管理,轻服务协调”现象普遍存在。一是社区居委会对自身的职能职责认识不清。不清楚自己是个什么组织,自己的职责职能是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工作方式仍以行政指挥为主导,对引导社区居民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认识不够,对居民的服务意识不强,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依赖性,社区工作尤其是社区服务和协调职能不能到位。二是有关部门往往把社区当成其“二级单位”,直接对社区安排行政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把社区当作“筐”,什么事情都往里装,许多业务不经过城关镇而直接压到社区,仅民政、计生、劳动、卫生、城管、综治等部门压给社区的任务就有50多项。社区承担着繁重的行政事务,没有精力去为居民服务。三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认识模糊。普遍认为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对社区活动缺乏了解,对社区工作的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同时,社区服务机制不活,没有培育相应的中介组织,服务机构和组织结构单一,设施、资金和人力有限,制约了社会资源进入社区服务领域,延缓了社区服务社会化的进程。

4、经费紧缺,人心不稳,运行机制难激活。一是社区的经费严重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除了财政的转移支付外,主要靠挪用征用集体土地补偿金。每个社区每年财政转移支付加上财政预算的社区经费(每年财政预算7个社区共5万元)只有6万多元,而仅人员工资一年就需近6万元,背街小巷的环卫费和完成各种行政事务经费需从其他地方挪用资金。部分县直单位要社区填表格、发材料都不打印,由社区自己负担。春桥社区去年仅打印费就高达2万多元。同时,社区还要完成县、镇两级政府下达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如去年背街小巷的硬化任务中,需民联社区出资的就有13万元,因无资金来源,后来硬化任务勉强完成了一半,花费了6万元。为保工作运转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大多社区都要依靠挪用征用集体土地补偿金来维持,致使土地收益金难以合法地用于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上来,直接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况且城区的村集体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一旦全部被征用,社区经费将成为无源之水,今后的工作将难以为继。二是人事矛盾突出。社区规模大,平均一个社区管辖1万多人,其中民联社区多达1.7万人,而每个社区工作人员只有十多人,且不少社区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工作水平与日益增加的社区管理服务任务极不适应,因而人事矛盾相当突出。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年工资人均5000元。繁重的工作任务与较低的工资待遇,使在岗的社区工作人员人心不稳,积极性难调动,更不用说引进有一定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对策: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提升自治水平,拓展保障渠道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的管理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的转变,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群体的聚集点,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为充分发挥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县委政府把和谐社区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重视研究我县社区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结合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服务的若干意见》(鄂发[2007]4号)等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和谐社区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制订出台《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切实做到“五明确”:一是明确建设目标。制订出包含我县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发展思路和建设措施等内容的发展规划;二是明确领导体制。调整充实县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县委、政府领导主抓社区建设工作,加大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力度;进一步完善党政统一领导、民政部门指导、乡镇主办、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明确管理体制。可借鉴河南镇平经验,各社区成立村集体经济管理委员会,负责村集体经济的管理、经营和对应的村级事务。也可以借鉴丹江口作法,尝试成立街道办事处,专门管理社区事务,以解决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四是明确社区功能。对社区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内容进行明确界定,让社区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什么,该做什么工作。在此基础上理顺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做到政府依法行政、社区居民依法自治;对部门转移延伸给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清理和规范,对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行政性和临时性任务,要严格坚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按照社区管理人口数量制定社区工作补贴标准,由相关部门及时向社区拨付工作经费,杜绝部门工作向社区的随意转嫁;五是明确政府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责。把转变政府职能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增强为社区建设服务的意识,以社区为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将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做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并真正做到工作人员进社区。

2、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首先,引导社区组织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服务协调意识。社区组织要以满足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以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成果和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工作的效果,进一步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认真做好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切实发挥好社区居委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二是建立“社区未调解上级政府部门就不受理”的信访机制,督促社区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充分发挥好社区居委会反映群众诉求、协调居民利益、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稳定的作用;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楼幢、文明户的创建工作,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发挥好社区居委会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形成融洽人际关系的作用。

其次,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健全各种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地产开发中应考虑到社区服务的需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落实所需的用地、配套设施和活动用房。二是鼓励社区创办家政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和服务企业。三是加快发展物业管理业。每个社区要成立物业管理公司,新开发的住宅小区一律纳入物业管理,具备条件的旧住宅区也要逐步纳入,充分发挥物业管理机构在社区服务管理中的作用。四是培养壮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提倡中华民族互助互爱的美德,以学校、行政事业单位为载体,广泛开展党员、团员进社区活动,不断培养壮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

3、发扬基层民主,提升自治水平。一是建立健全社区自治制度。借第七届村委会换届契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社区的“两委”进行换届选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成员代表会、社区协商议事会和社区成员单位党建联席会,凡涉及社区管理、建设、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事项交由社区成员代表会决定,凡涉及共驻共建问题问题交由社区协商议事会协商决定,涉及党员协管问题通过社区成员单位党建联席会议的途径来解决。二是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可借鉴丹江口市均州路社区的经验,通过办社区墙报和社区简报,宣传社区自治制度、社区的功能职责、社区所开展的工作,让各级部门、广大居民明白社区是个什么组织,是干什么的,功能职责有哪些,并认识到社区建设关系自己切身利益,明白自己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使辖区内的居民都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中来。三是放权支持社区自治。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尊重社区居委会的选免权、社区事务决策权、社区财务自主权、对政府部门的评议监督权等自治权。在城市规划、建设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有关部门应通过社区征求居民意见,保障社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为便于社区对外迁户的管理,建议买房户在房管部门办理房屋产权证前,要在房屋所在社区办理登记手续;为便于社区在辖区内开展计生、综治、文明创建等工作,县委、政府及其部门在确定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时,要经拟表彰单位所在社区的同意;为保持社区的和谐稳定,类似低保对象的确定、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特殊照顾等权利一律交给社区。

4、建立长效机制,拓展保障渠道。一是加强对现有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培训,让他们清楚地了解社区的性质、职能、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方法,增强他们为居民服务的责任感,提高他们工作水平,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新要求。二是比照公务员工资结构对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工资待遇进行调整。按照年工资待遇不少于8000元的标准,对社区干部的工资进行改革,实行“等级工资(书记主任级、副主任级、工作人员级三个等级)+工龄工资(从事社区工作年限)+奖励工资(年终百分制考核兑现)”的工资制度,既鼓励社区干部长期从事社区工作,又激励社区干部干好工作。三是尝试建立驻社区的行政事业单位轮流下派干部到社区工作制度,并将此经历作为干部考察的一项内容;有计划地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居委会就业,不断充实社区工作队伍,从而解决社区目前的人事矛盾问题。四是健全社区基层管理服务网络。通过居民选举或推荐等办法产生居民小组长、门栋长及小区负责人,给他们一定的经济待遇,让他们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作用。五是建立专门针对社区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体系。每年在社区中实行以社区治安、服务满意度、居民参加活动率等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百分制考核,并与社区服务经费挂钩实行奖惩。六是鼓励社区兴办经济实体,增强社区的造血功能。鼓励社区结合社区服务创办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业。对社区居委会领办的服务业和企业,有关部门要在证照办理、资金、税收、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对社区牵头引进的企业,给予社区一定比例的税收分成。七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社区福利和服务设施。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补贴;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适时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津贴标准;按照鄂发(2007)4号文件“各地政府要按照每户10元的标准,落实社区开展服务工作必需经费”的要求,预算社区的服务经费。八是多渠道筹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鼓励社会捐助社区事业。让社区参与本辖区内的房地产开发规划、验收等环节,并可以借鉴有些地方“房地产开发商要按照建筑面积百分之一的比例无偿帮助所在社区建设社区工作用房,或折成相应资金支持社区建设”的办法,筹集社区建设资金。九是按照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辖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机制。把参与社区建设和参与社区活动作为创建文明单位和评选先进单位的重要条件。鼓励驻社区的单位将单位服务、活动设施向所在地的社区居民低价或无偿开放,与社区形成资源共享、事务共管、文明共建的机制。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市区的社区建设现状,探索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路子,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调研组对市区的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986年,民政部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标示着“社区”概念首次进入政府工作的视野。2002年12月,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民政局《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步骤、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工作任务。随后,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对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测评体系进行责任分解的通知》、《六盘水市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帮社区创建工作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双拥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提升市民素质活动的通知》、《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方案》、《关于在全市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指导社区建设工作。

在对社区的人口、地域、面积、单位、资源、社区办公用房等调查摸底的基础上,2003年以来,全市共整合成立86个城市社区,在社区建立了党支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了社区居委会。各级各部门相继重心下移,结合社区建设开展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目前,市区范围内共有50个社区,其中钟山区49个,水城县1个,管理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9万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办公条件和社区服务工作有了较大变化。

(一)社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3年社区居委会选举后,一批文化程度高、有办事能力的人员进入社区机构工作,使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得到优化和提升,形成了一支社区专职工作队伍。目前钟山区251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0人,占19.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37人,占54.6%;30岁以下的67人,占26.7%;31—50岁的有175人,占69.7%。2005年,钟山区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从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中招考了20名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同时,钟山区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先后对104名社区工作者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4个街道(办事处)采取多种方式培训社区工作者400余人次。为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在各社区均建立了党支部,并从街道(办事处)下派了118名干部到39个社区工作。以上措施,有效促进了社区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工

作水平的提高。

(二)社区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一是根据实际,采取建、买、租、借等办法,解决办公场所和活动配套场地。现在,钟山区的50个社区中,办公用房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的有10个,还有17个社区租房办公(年租金约11万元),13个社区借房办公。总投资820万元,总建筑面积813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设施国债试点项目正在实施,该项目完成后,将解决4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14个社区服务站的场地问题。二是社区工作者的待遇有较大的提高。钟山区在三年内两次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一次是在2003年,由平均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230元,第二次是从2005年6月起,把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正职、副职、委员的月工作待遇分别从260元、230元、200元提高到500元、450元、400元。同时,根据社区管辖人口的数量,将社区年办公经费从每年1600元提高到了6000—8000元。

(三)社区服务逐步开展。随着社区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显现,各部门对社区工作逐渐重视,法律、警务、城管、消防、民政、卫生、计生、街道、劳动保障、文体科教等部门逐渐将工作重心下移,社区服务工作也因此得到加强。目前,市区社区配备了计生服务专职管理人员50人,面向居民开展计生宣传、药具发放、妇检等生殖健康和计生服务,计生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已经建成卫生服务中心(站)25个,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结合“平安六盘水”创建工程,在各社区建立了警务室,实现了“一区一警”,社区治安防范工作得到加强。各社区配备劳动社会保障协管员110人,负责开展社区就业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再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服务。实施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项目49个,购置图书22500余册,部分社区组织开展了“三个一”(即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一支好歌)读书活动。已建设“星光老年之家”15处,为居民提供健身娱乐等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已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89支1万余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使此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凸现出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

(一)对社区的认识有待深化。第一,对社区建设的主体认识模糊。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健康发展有赖于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效力。而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一方面,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仍然以行政指挥为主导,对引导社区居民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够,对居民的服务意识不强,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依赖性,社区工作尤其是社区服务比较滞后。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社区忙于应付,难以开展自己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居委会需要承担20多项行政性事务,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仅计划生育一项工作,就要占去社区工作人员60%以上的精力。此外,社区还要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统计、会议等。第二,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识模糊,还限于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的层次,对社区工作的参与意识不够。很多单位的居住小区自成体系,小区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支持;居民有事仍然习惯找单位,对社区活动缺乏了解,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二)社区服务有待深入。社区服务是加强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凝聚社区力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但我市城市社区服务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制约了社区服务的开展。一是社区服务内容单一。各社区主要依托于政府职能部门如劳动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内容为主;另外,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在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绿化等方面的服务还很欠缺,社区文化建设、青少年教育等服务还没有深入开展,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还不能满足居民需要。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动的需要。除了广场社区能依托广场开展较多活动,人气较旺外,其他社区要么活动场地小,要么没有活动场地,难以聚集人气。三是社区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新型社区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等各类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有待加强,社区服务的内容有待丰富,质量有待提高。由于社区服务不到位、不主动,辖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薄弱,甚至大多数居民不

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个社区。

(三)社区工作经费及人员待遇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社区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市区社区工作者的收入仅在400—500元之间,与其他城市工作岗位的待遇差别很大。由于待遇低,挫伤了社区工作者积极性,一些调研对象表示自己在任期满后将不再参加社区选举;钟山区招考的20名社区工作者中已经有部分人员辞职。造成社区经费紧张和工作人员待遇低的原因,一是财政投入不足,随着社区作用的凸显和部门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渐增多,但“费随事转”的原则未能得到很好贯彻,社区在承担工作的同时,相应的工作经费较少,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甚至自己垫钱开展工作,待遇与工作量不相符;二是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弱,社区服务发展滞后,收入渠道少。

三、对社区建设的建议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细胞,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稳定发展,对促进城市管理,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没有无数个社区的发展与进步,城市的整体管理和发展水平就难以提高。针对我市社区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作用。

——提高对社区居委会法律地位的认识,避免居委会变相成为政府的下属机构。社区建设的主旨是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居民获得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因此,在社区建设中,不应将社区视为政府机构,单纯地将政府工作职能直接转嫁给社区,把社区建设变为行政体制的向下延伸。应把政府的角色定位于“教练员”而非“运动员”,应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区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形成共同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状况的局面。同时,把转变政府职能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治安、教育、科技、文化、劳动保障等部门要以社区作为平台,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将工作开展到社区,并真正做到工作人员进社区。

——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居委会选举改革,试行居民直接选举,扩大选举参与面。指导社区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行社区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实事项目和公共事务决策,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组织体系,制定社区居民公约,明确社区居委会选免权、社区事务决策权、社区财务自主权、对政府部门的评议监督权和不合理摊派的拒绝权等自治权,在社区建设中在城市规划、建设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中,有关部门应通过社区征求居民意见,保障社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帮

助社区开展好工作。

——认真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使责、权、利统一起来。一是对部门转移延伸给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清理和规范。对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行政性和临时性任务,可按照社区管理人口数量制定社区工作补贴标准,由相关部门及时向社区拨付工作经费;二是所需人员由社区居委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社区对所聘人员进行考核监督;三是明确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权,尽量将社会公益性的工作交由社区,而政府部门做好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同时要避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避免社区承担本应

由政府部门履行的职责。

——加强对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的学习和宣传,让各级部门、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使社区内的居民都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提建议、出点子,监督评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同时,社区要增强主体意识,加强宣传,主动开展服务,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二)增强社区服务能力。社区服务涉及千家万户,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但目前服务设施有限,成为制约市区社区服务能力提高的“瓶颈”,要下大力打破这个“瓶颈”,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

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落实社区服务所需场地。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地产开发中应考虑到社区服务的需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落实所需的用地、配套设施和活动用房,对已验收但未提供相应配套公用设施的住宅区,要通过新建、改建、租赁等形式逐步加以解决。对《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市府办发〔2002〕137号)中要求的“房地产开发商要按照建筑面积百分之一的比例无偿帮助所在社区建设社区工作用房,或折成相应资金支持社区建设”,要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督促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大对社区公益设施的投入,并明确这些设施的产权归属于政府,使用管理权归属社区居委会。推进社区信息化,为社区配备电脑、网络,形成信息终端,获取社情基础数据,实施人口、舆情、公共事件的动态管理。

二是对社区内的场地资源进行整合。以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为目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居民生活需要,合理规划服务场地,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鼓励驻社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开发、开放社区居民需要的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等活动场地,解决当前文化娱乐场地缺乏的问题。

三是加快发展社区服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针对社区就业、文体、教育、体育、安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服务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政府与民间的关系。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改善公共服务方式,同时支持各类民间组织发展,让它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防止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大包大揽。

2、部门指导与社区推动的关系。有关部门要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结合本单位业务,积极制定社区工作方案,指导社区开展服务工作。既要防止撒手不管、一推了之;又要防止相互争利、引发矛盾。

3、市场与志愿服务的关系。制定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创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待业人员、下岗职工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社区服务,同时,要提倡中华民族互助互爱的美德,注重志愿服务队伍的培养,将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历作为干部考察的一项内容。

四是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点,拓宽社区服务面和影响力,增进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居民和单位、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社区共驻共建。就目前的状况和条件而言,卫生、文体娱乐、下岗工人再就业、残疾人住房难、低保工作等系列问题都是群众关心的生活热点和难点,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下,由社区进行统筹管理比较现实,而且情况也更为清楚,反应更为直接,解决起来更方便。关

键是理顺管理体制,真正放权给社区。

(三)加强社区居委会队伍建设。一是扩大居民对社区选举的参与面,把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待遇,把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体系,对社区治安、服务满意度、居民参加活动率等指标进行考核,促进社

区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筹资机制,解决社区建设经费问题。一是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市、县各承担一定比例,将社区工作者补助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二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社区福利和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建设;多渠道筹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企业,鼓励社会捐助社区事业。三是出台政策,明确驻社区单位按照共驻建的原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社区建设给予支持,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促进社区资源整合;四是鼓励社区结合社区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确保社区收入不断源。

第二篇: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

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

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1996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各地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特色。

2、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实验,一手抓研究”

(1)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验

1999年民政部先后选择社区服务和城市基层工作基础比较好的26个城区为社区建设实验区。这些城区是:北京市西城区,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石家庄市长安区,沈阳市沈河区、和平区,本溪市溪湖区,长春市朝阳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上海市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杭州市下城区,合肥市西市区,厦门市开元区,济南市历下区,青岛市市南区、四方区,漯河市源汇区,武汉市江汉区,佛山市市区,海口市振东区,重庆市江北区,西安市新城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这26个实验区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全面展开提供了最宝贵的探索与经验。各地积极探索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思路和对策,武汉、沈阳等地率先出台了相关文件,开展了试点工作;重庆江北区通过整合改革,解决了“没人办事、没钱办事、没地办事、没章办事”;武汉百步亭、青岛浮山后进行了不设街道的社区建设探索;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在老街道基础上进行调整辖区规模的探索,白下区更是大胆地打破以往“区、街、社区”的传统管理方式,进行了撤消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的试验;宁夏进行了“一个思想,两项活动,三项改革”。各地积极探索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方法:沈阳市坚持民主自治方向;上海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南京完善居委会自治功能;杭州提高居民满意程度;武汉创新社区工作机制,等等。通过实验和探索,整合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共同建设社区,倡导社区居民、驻社区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广泛参与”成为了大家的共识。社区建设实验中也逐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中介组织或社区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发展路子显露出来。

(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

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对各地社区建设的实验经验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1999年3月,民政部在南京市鼓楼区召开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年4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青岛市召开全省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1999年6月,南京市玄武区召开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国际研讨会;1999年7月,民政部在北京召开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年8月,民政部在杭州市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座谈会;1999年10月,民政部在沈阳市召开了社区体制改革专家论证会,明确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思路。在各地实验区探索

和交流基础上,民政部于2000年10月9日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这是民政部“一手抓试验,一手抓研究”的工作结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同意民政部的意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11月9日向全国转发了民政部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确定了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的社区建设工作体系,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中办发〔2000〕23号文件宣告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2001年7月,民政部在青岛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认识,部署任务,明确目标,掀起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热潮。

3、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示范,一手抓研究”

(1)城市社区建设的示范

各地在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活动。2001年,民政部下发《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同年,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市,已经开展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尤其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都率先行动,提出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的响亮口号。有一些省份还相继制定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实施方案,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精心规划,周密部署,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抓起,从薄弱环节抓起,从社区居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出发,使示范活动真正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过程。2002年民政部在吉林省四平市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现场会,经评审确认,民政部命名河北省保定市等27个市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北京市西城区等148个区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思路和要求,同时要求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城市民政工作。同时,各地在总结示范单位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向面上推广,促进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2002年,在示范活动的基础上,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党委、政府名义召开会议,统一思想,部署任务;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社区建设五年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了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

2002年,民政部门关于社区建设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一是加强立法调研,为加快居委会组织法的修订,加强社区建设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服务。通过调研,民政部组织专家草拟了居委会组织法的修改稿。就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居委会设置规模、居民的界定、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居委会成员的民主选举和居务公开、社区党建以及社区自治组织的性质、组织机构代码类型、主体资格、工作人员的职业类别及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政策等问题提出了初步修改意见。二是加强探索调研,为指导地方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服务。民政部重点研究和总结一些地方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实行社区“一门式办公”的经验。积极探索和开展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社区功能的试点,实行政府与社区直接对接,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和城市基层政府机关转变职能,理顺与社区的关系。三是加强工作调研,为完善社区管理规范,建立良好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服务。针对各地社区居委会的直选面不断扩大,社区中介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显露,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的水平不断提升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民政部加强了规范管理的专题调研和工作指导。

4、城市社区建设的创新

●城市社区建设体制创新。目前,大部分城市实现了科学合理划分社区,社区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在此基础上,各地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社区

组织建设逐步完善,社区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此外,各级政府加大了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等多种办法,很好地解决了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办公经费、工作人员补贴等问题,改善了社区服务条件,社区基础建设和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91年《居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多数地区已完成4次换届选举,上海、北京、南京、沈阳和青岛的少数社区还开展了居委会的直接选举,普遍建立健全了社区居委会。全国大部分城市进行了社区规模调整,社区居委会由10万个减至现在8万多个,数量得到减少,功能得到加强。截至2002年底,全国设有居委会(社区居委会)8.5万个,比上年减少了7.6%;居民小组124.4万个,比上年减少1.5万个;居委会成员39.7万人,比上年减少6.7万人。

●城市社区建设机制创新。目前,各地社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社区建设正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地人大和政协的建议案、提案显著增多;政府各有关部门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职工作,在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寻求结合点,深入开展社区为老“星光计划”、社区文化、社区医疗、社区计划生育、社区教育、社区就业、社区物业管理、社区治安等工作,并制订了相应管理措施。各地充分利用媒体,采取多种形式争相报道社区建设,使社区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社区居民树立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驻区单位发挥协同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

●城市社区建设思路创新。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意识,增强了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着重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积极推进社区居委会的直接选举,完善居务公开、民主评议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等项制度。通过积极培育社区组织,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协调好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关系,建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保障社区建设的良性运转。通过积极培育社区专职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居委会干部结构优化、队伍精干、素质明显提高,社区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志愿服务向制度化、经常化健康方向。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活动,增强了社区建设的活力,加快网络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步伐,形成社区福利服务、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和文体娱乐活动,方便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社区建设的展望

目前,城市社区建设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包括:社区凝聚力不够;社区关系不顺;服务部门缺乏合力;服务职能不到位;社区自治功能有待完善;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居委会不堪重负;社区工作不实,少数地方流于形式,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领导干部认识不完全统一;社区居委会干部的总体素质不高,自治能力不强;社会转型期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工作未能落实到社区;相关法律的滞后和理论研究和工作指导的不足,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民政部门将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要求,以服务为主题,以民主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社区建设提高新水平,再上新台阶;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推进社区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2003年的城市社区建设。民政部门将坚持“一手抓推进,一手抓研究”,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继续落实四平会议精神,深入开展示范活动。民政部门将着重培育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参与意识,注重提高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建立社区居民参与程度的全国性指导评估体系,积极推进社区居委会的直接选举,加强社区志愿者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居务公开、民主评议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等项制度,联合全国性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在全国发起社区内志愿者服务活动。将继续加大社区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深入报道社区建设工作,在社会上营造出人人关心社区、人人建设社区的浓厚氛围,为社区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持续形成社区建设的高潮。将整合社区资源、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引入市场机制,高效能地经营社区。将不断研究解决社区建设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快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步伐,保证社区建设的有序和健康发展。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各级民政部门将广开用人渠道,把那些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居民工作的人才,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吸收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来,优化队伍结构,增强战斗力。将通过岗位培训、资格认定的办法,加快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步伐。将积极改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条件,力争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努力使“星光计划”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完备符合标准的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建立功能齐全的社区活动室以及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将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有效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建设工作中来。将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推动社区再就业工程。社区服务要坚持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为内容,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体系。民政部门将研究发展社区服务的新政策和新措施,开展各种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和文体娱乐活动,方便居民生活,满足文化精神需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2003年将把社区再就业工程放在重要位置,作为推动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各级民政部门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推动社区再就业的有关文件,出台相关扶持、优惠政策,更多地吸收社区内下岗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业,使社区服务业真正成为扩大城市就业尤其是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为推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强社区法律制度建设,加快修改《居委会组织法》。要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加快社区建设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通过立法,解决社区居委会的职能界定、权利和义务,以及与各个方面的关系,包括社区居委会的选举、办公用房、干部待遇、社区设施匮乏、财力投入不足等问题。使政府更好地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使社区建设有法律的保障。各地也将抓紧制定或修改地方性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用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社区建设深入发展。

中国网2003年7月16日

第三篇: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一是社区组织建设

主要包括党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等。

二是社区服务建设

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和社会贫困户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三是社区卫生建设

主要包括社区的疾病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科普、体普、娱乐活动。

四是社区环境建设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绿化美化。

五是社区治安建设

主要包括社区安全保卫、民事调解、群防群治、法制教育、法律咨询、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冶

安综合治理工作。

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况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

速发展应运而生。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

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

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1996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各地

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

和问题。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

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

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

特色。

第四篇: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换建设

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 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1986 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 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 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 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 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不 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1996 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 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各地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 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 设中的困难和问题。1998 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 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 意义。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 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特色。

2、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实验,一手抓研究”、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实验,一手抓研究”(1)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验 1999 年民政部先后选择社区服务和城市基层工作基础比较好的 26 个城区为社区建设实 验区。这些城区是:北京市西城区,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石家庄市长安区,沈阳市沈河 区、和平区,本溪市溪湖区,长春市朝阳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上海市卢湾区,南 京市鼓楼区、玄武区,杭州市下城区,合肥市西市区,厦门市开元区,济南市历下区,青岛 市市南区、四方区,漯河市源汇区,武汉市江汉区,佛山市市区,海口市振东区,重庆市江 北区,西安市新城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这 26 个实验区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全面 展开提供了最宝贵的探索与经验。各地积极探索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思路和对策,武汉、沈阳 等地率先出台了相关文件,开展了试点工作; 重庆江北区通过整合改革,解决了“没人办事、没钱办事、没地办事、没章办事”;武汉百步亭、青

岛浮山后进行了不设街道的社区建设探 索;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在老街道基础上进行调整辖区规模的探索,白下区更是大胆地打破 以往“区、街、社区”的传统管理方式,进行了撤消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 心的试验;宁夏进行了“一个思想,两项活动,三项改革”。各地积极探索了体制改革的方 向和方法:沈阳市坚持民主自治方向;上海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南京完善居委会自治功能; 杭州提高居民满意程度;武汉创新社区工作机制,等等。通过实验和探索,整合社区资源和 社区力量共同建设社区,倡导社区居民、驻社区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社 会团体“广泛参与”成为了大家的共识。社区建设实验中也逐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 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 设的整体合力。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中介组织或社区民 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发展路子显露出来。(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 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对各地社区建设的实验经验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1999 年 3 月,民政部在南京市鼓楼区召开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 年 4 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青岛 市召开全省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1999 年 6 月,南京市玄武区召开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国 际研讨会;1999 年 7 月,民政部在北京召开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 年 8 月,民政 部在杭州市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座谈会;1999 年 10 月,民政部在沈阳市召开

了社区体制改革专家论证会,明确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思路。在各地实验区探索 和交流基础上,民政部于 2000 年 10 月 9 日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 区建设的意见》。这是民政部“一手抓试验,一手抓研究”的工作结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议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同意民政部的意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 2000 年 11 月 9 日向全国转发了民政部的《意见》(中办发〔2000〕23 号),确定了地方党委和政府领 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的社区建设工作体系, 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中办发〔2000〕23 号文件宣 告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2001 年 7 月,民政部在青岛召开全国城 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认识,部署任务,明确目标,掀起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 热潮。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示范,一手抓研究”

3、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示

示范,一手抓研究”(1)城市社区建设的示范 各地在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活动。2001 年,民政部下发《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同年,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 城市,已经开展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尤其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都率先行动,提出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的响亮口号。有一些省份还相继制定了社区建设示 范活动实施方案,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精心规划,周密部 署,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抓起,从薄弱环节抓起,从社区 居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出发,使示范活动真正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过 程。2002 年民政部在吉林省四平市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现场会,经评审确认,民政部 命名河北省保定市等 27 个市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北京市西城区等 148 个区为“全 国社区建设示范区”。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思路和要求,同时要求以 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城市民政工作。同时,各地在总结示 范单位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向面上推广,促进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2002 年,在示 范活动的基础上,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目前,全国已有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党委、政 府名义召开会议,统一思想,部署任务;有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 31 个省(自治区、有 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社区建设五年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了地方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十五”计划。(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 2002 年,民政部门关于社区建设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一是加强立法调研,为加 快居委会组织法的修订,加强社区建设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服务。通过调研,民政部 组织专家草拟了居委会组织法的修改稿。就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居委会设置规模、居民的界 定、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居委会成员的民主选举和居务公开、社区党建以及社区自治组织的 性质、组织机构代码类型、主体资格、工作人员的职业类别及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政策等问 题提出了初步修改意见。二是加强探索调研,为指导地方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城市基层管理 体制服务。民政部重点研究和总结一些地方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实行社区“一门式办公” 的经验。积极探索和开展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社区功能的试点,实行政府与

社区直接 对接,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和城市基层政府机关转变职能,理顺与社区的关系。三是加强工 作调研,为完善社区管理规范,建立良好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服务。针对各地社区居委会的 直选面不断扩大,社区中介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显露,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 的水平不断提升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民政部加强了规范管理的专题调研和工作指导。

4、城市社区建设的创新、●城市社区建设体制创新。目前,大部分城市实现了科学合理划分社区,社区体制改

革步伐加快。在此基础上,各地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社区 组织建设逐步完善,社区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此外,各级政府加大了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等多种办法,很好地解决了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办公经费、工作人员补贴等问题,改善了社区服务条件,社区基础建设和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91 年《居委会组织法》 颁布实施以来多数地区已完成 4 次换届选举,上海、北京、南京、沈阳和青岛的少数社区还 开展了居委会的直接选举,普遍建立健全了社区居委会。全国大部分城市进行了社区规模调 整,社区居委会由 10 万个减至现在 8 万多个,数量得到减少,功能得到加强。截至 2002 年底,全国设有居委会(社区居委会)8.5 万个,比上年减少了 7.6%;居民小组 124.4 万个, 比上年减少 1.5 万个;居委会成员 39.7 万人,比上年减少 6.7 万人。●城市社区建设机制创新。目前,各地社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 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社区 建设正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地人大和政协的建议案、提案显著增多;政府各有 关部门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职工作,在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寻 求结合点,深入开展社区为老“星光计划”、社区文化、社区医疗、社区计划生育、社区教 育、社区就业、社区物业管理、社区治安等工作,并制订了相应管理措施。各地充分利用媒 体,采取多种形式争相报道社区建设,使社区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社区居民树立 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驻区单位发挥协同力量,最大限度 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城市社区建设思路创新。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意识,增强了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 和归属感,着重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

第五篇: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汇报

创先争优、固本强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

——双滦区创先争优活动以社区建设为载体取得突破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双滦区委、区政府把“四有一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牢固树立“城市发展社区是基础,和谐社会社区是关键”的工作理念,以 “3456”思路助推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力打造全省、全国一流社区,成效显著。国家民政部、河北省政府、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有关领导到双滦区考察调研社区建设情况后,对我区社区建设都给予高度评价。

三个明确、强化领导,建立社区建设联调共管机制,提供社区创先争优组织保障。

明确目标。双滦区先后两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切合实际的提出了“三步并为一步走,三年任务一年完”的总目标,并赴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等地考察学习国内最先进的社区经验。明确组织领导。形成了区委书记亲自挂帅、组织部牵头抓总、政府各部门协动联调机制。成立了以常委组织部长为组长、区政府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民政、规划、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及街道、社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和谐社区创建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各街道工委、办事处是社区建设的第一责任方,党政一把手是直接责任人。区民政局对街道和社区负有监管、协调和服务的职责。驻社区的企事业单位是联建联创责任方。区委组织部、区督考办负责督导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并将区直有关部门支持社区建设情况,统一列入考核目标进行考核。

四个落实,强化基础,稳步推进社区“四有一创”工作,奠

1定社区创先争优活动基础。

落实办公用房。针对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小,无功能分区的弱点,2010年区政府积极筹措资金,整合资源,资金总投入1585万元,通过新建、改造、置换、划拨、房地产商提供等措施,使双滦社区办公用房面积最小的达到了500平方米,最大的达到了1400平方米。落实人员。按照“居民自治选一批、后备干部派一批、专业人才聘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为每个社区配备专职干部5—7人,现13个城市社区共有工作人员112人,其中专职工作者105人,社区干部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8岁下降到38岁,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落实经费。双滦区在财政支付范围内,不断加大对社区办公经费的投入力度,由每个社区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0元。提高社区干部工资待遇,月工资由680元提高到1000元,社区书记、主任工资1200元,激发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落实规章制度。通过规范社区工作职责,完善了5大类103项制度,制定统一的《社区服务手册》,使社区工作者为民服务有章可循。

五个健全、完善机制,构建社区建设新模式,扩展社区创先争优外延。

健全社区党组织体系。扎实推进“紫塞先锋”工程,社区党组织按需设岗,根据居民需求和党员特长,设置了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小组、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志愿服务队等105个,建立党员岗位公示牌,把党员形象亮出来。明确岗位职责,竖起了党员一面旗帜,发挥了服务示范带动作用。健全社区居民自治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民主自治作用。推行以社区居委会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为主要内容的“三会

制度”,由居民自己讨论关系到地区性、公益性、社会性和群众性的事项。健全社区居民参评体系。建立“三项机制”:建立社情民意诉求机制,实现居务公开上墙,疏通民主渠道,进一步落实信息透明,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建立群众需求表达机制,根据居民群众的需求建立督促指导制度,通过组织群众参与需求专题调查等方式,方便群众表达自己的合理需求,让群众享有参与权、决定权;建立社区居民评议机制,根据群众提出的要求,对社区居委会工作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使群众能够依法、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同时进一步探索社区居民对街道、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工作进行评议。健全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在社区办公用房功能分区上,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居民最大化”的原则,以“一窗多能、一岗多责、定岗定责”的方法统筹安排,推行社区一站式办公,搭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调室、康复室、爱心救助站、日间照料室等20多个服务平台,服务居民覆盖面达90%。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社区党支部提出“离岗不移志、奉献在社区”的口号,开展“五个争做”(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争做廉政模、争做学习标兵、争做居民爱心使者、争做企业贴心干部)活动,建立志愿者之家13个,成立各种志愿者服务队189支,近千人活跃在居住在社区、奉献在社区的志愿服务舞台上。

六项服务、特色突出,形成一区一品典型模式,展示创先争优成果。

区委、区政府把社区作为创先争优活动发力平台,把完善社区服务职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作为衡量社区活动开展的依据,鼓励、引导社区依据自己的特点,分别创建了“党建型”、“就业型”、“体育型”等13个典型社区,形成一区一品。积极探索社

区服务功能多样化、最大化,开展六项服务。管理服务网络化。建立党建OA管理平台,将党员教育管理、社区服务、内部办公等内容纳入OA系统,居民可利用电脑享受互联网服务,社区党员在网上就可以参加党组织生活,进行远程教育,街道可随时上网检查社区党建管理情况,同时借助无线网络平台,将社区服务站涵盖的14项服务功能放入管理系统,社区居民只要在家中轻点鼠标,就业救助、家政服务、计生服务、送水送餐等就会服务上门。志愿服务常态化。建立“志愿者之家”,制定志愿者登记、注册、培训、使用和奖励制度,在社区围绕就业援助、敬老扶幼、民间调节、慈善公益、社区教育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缴费服务一站式。在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增设缴费窗口,安装缴费终端机,建立缴费平台,协调供水、供热、燃气、银行、通信等部门加入支付平台,居民不出社区即可就近缴费。照料服务“一键通”。投入230万元,推行助老服务“一键通”(其中75岁以上老人的入网费、服务费由政府买单),已为2000户独居、空巢老人安装一键通呼叫器,为老人解决医疗、饮食、购物、调解等20余项服务需求,“一键通”开通以来,平台已接到老人服务需求3000余人次,处理紧急事件110余次。在正式开通当日,就成功救助一位91岁急症老人脱险。养老亲情送(配)餐。建立养老(助残)配餐中心;采取政府适度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由各级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工作主管部门,选择有资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餐饮企业,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服务,并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家庭送餐服务。生活服务“十分钟”。在社区建立社区呼叫中心、卫生服务站,与大企业经警实行警民联动,社区居民在10分钟之内就可办理低保、户籍等多项日常业务,得到医疗等紧急求助。

下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状况(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状况(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分析

    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分析从1995年我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到现在,城商行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城商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式经营到现代商业银行经营......

    威海市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威海市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调查问卷指导语:为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市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状况,以备研究制定城市学前教育发展思路和措施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我们编制了此调查问卷。......

    城市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城市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陈泽东Chen Ze Dong (湖北大学 ,武汉) (HuBei Universi......

    城市发展与宜居城市建设

    申论范文:打造宜居城市国家公务员网2010-12-09 浏览: 14197 【大 中 小】 [打印本页]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打造宜居城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

    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精选5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系别:工程管理 专业:经济信息管理 姓名:杨焕龙 学号: 班级:Z09085918 Z090858 【摘要】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 住在农村,中国......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城市社区及其发展研究摘 要: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归属感的人群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调研

    近年来,XX市XX区随着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城市社区数量剧增,截止目前,全区已有城市社区居委会XX个,社区居民......

    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研究

    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报告系(院):政法学院年级:2010级专业:社会工作 姓名:黄文房学号:1002020106 前言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建设摆在了每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