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

时间:2019-05-13 21:3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业论文: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毕业论文: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

第一篇:毕业论文: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

浅谈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毕业论文

班级:行政(2)班 学号:1014001402057 姓名:王爱花

浅谈我国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

——以长治市西街街道长轴社区为例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从各个方面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社区作为我们社会最最基层的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逾越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以南通市新城桥街道城南西区社区的参观学习,粗略谈谈我国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

【关键字】社区文化

建设

精神文明

【正 文】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特征及功能

1、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什么?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社区是城市管理体制的一个基层单位,同时是城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居民群众生活、学习、参与城市管理,享受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实现养老、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终身教育等各种切身利益的最基层的管理组织。

2、社区文化的含义

目前,由于理论界对社区文化的研究角度不同,因而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各执其词。社区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制约着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社区居民通过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结合以上两点,我认为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社区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当前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

3、社区文化的特征

一般而言,社区文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区域性。社区文化是一定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带有本社区的特征。

第二,继承性。社区文化既是一定时代、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特殊产物,又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发展、不但积累起来的。

第三、普遍性。社区文化是社区生活历史进程中的衍生物,它以极其普遍的方式存在于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对社区成员的生活产生影响。

第四、共享性。社区文化是全体社区成员在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社区居民不仅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也是社区文化活动成果的维护者,受益者。社区文化为全体社区成员所共有,并为所有成员普遍接受。

第五、渗透性。这种渗透性表现在社区内部和社区之间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内部主流社区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二是不同社区之间通过各种传播,沟通方式产生文化交流。

4、社区文化的功能

社区的文化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是积极的): 第一、提高社区人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社区通过社区文化等一系列的活动和手段,起到陶冶人、锤炼人的作用。在现实中,我们发现,特色社区文化活动越丰富,居民参与越广泛,与一般社区相比较,整体的文明水准就高,人的道德素质和全面发展程度就越高。人的素质提高,综合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学艺术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等诸多方面,而所有这些方面都同社区文化相关。

第二、优化社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使人与人相处、交往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达到的境界的外在表现。社区人际关系最主要的表现为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社区人际关系的缩影响。社区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往往可以改变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

第三、培育社区的团队凝聚力。社区文化的组织形态通常是各种团休。由于这些团体主要是靠类似的经历、境遇、思想、心理、爱好等而自发组成的,它对相互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产生特殊的团队氛围。通过群众文化工作者组织的各种文艺团队,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从而培养了社区群众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发挥了社区的团队作用,树立时代社区的新风貌,社区居民在这些团队中自觉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和关心的集体主义观念。

二、社区文化的类型及表现形式

1、社区文化的类型:

社区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社区文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第一,根据文化性质的分类。以文化的性质为标准,可以把社区文化划分为公益性群众文化、娱乐性营利文化、休闲文化、艺术教育及表演等团体的专业性

文化等。通常公益性的自娱自乐的社区文化形式更容易为社区居民所接受。

第二,依据文化活动主体的分类。以文化活动主体为标准,可以将社区文化划分为企业文化、商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等。不同的文化主体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社区文化,体现了不同文化活动主体的生活。

第三,依据文化活动的内容分类。以文化活动的内容标准,可以将社区文化划分为文艺体育表演、文艺体育锻炼、信息交流、宣传教育等。

2、社区文化的表现形式

通过我对长治市西街街道长轴社区的参观以及与工作人员的交谈,我了解到当前我国社区的文化活动主要还是以文体活动为主,就以长轴社区为例。该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设置有:市民学校、乒乓球室、图书室、棋牌室和老年之家,其社区内文体场所设有:门球场、篮球场、报刊杂志售点、幼儿园、小学学校和体育休闲小广场。并定期在公共服务中心播放电影,在暑期时更是将电影搬到户外。在我们参观期间正值“长轴社区首届‘孝星杯’和谐家庭评选活动”,我们还从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得知该社区还有由老年人组成的文艺活动团队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文艺团体。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机制

我国社区开展的社区文化建设是指在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由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自主开展的健康文明的社区文化事业的建设活动。根据有关的要求和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一是社区文化娱乐;二是社区体育;三是社区教育;四是社区科学普及;五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

1、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集体智慧,挖掘社区的潜在资源,依靠社区成员共同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构想。

第二,系统性原则。坚持统一规划,法定社区各方面力量同创共建,形成整体效应,从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第三,多元性原则。首先是要坚持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其次要坚持社区文化形态的多元性,最后坚持社区文化体制的多元性,才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文化。

第四,开放性原则。即要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正确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博采众长。

2、社区文化建设的机制

社区文化可分为非正式的、准正式的和正式的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依靠不同的机制。

非正式的社区文化主要以个人和家庭的文化活动为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准正式的社区文化包括社区和企业组织的文化服务活动,以及社区为居民提供的各种文化服务项目;正式的社区文化一般指以政府供给为主的社区文化服务项目,是政府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文化服务,这项职能是政府有关部门经常性的任务。

四、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的功能作用在前面已经提到了,所以相对而言无论是我们的政府还是社区对社区的文化建设都是高度重视。但是分析社区文化发展实际,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社区文化建设一直在我们的社区中开展着,我们广大的居民一直开展着蓬勃向上的活动,也吸引着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但是,这些活动缺乏系统规划,年年有活动,年年都是重复,文化建设要达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系统的目标。

第二、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创新。一直以来人们把文体活动称之为文化,对文化一词的内涵局限在单一的几场文体活动上。面对社区这个主体发展面临的种种新问题,社区文化应该涵盖社区的稳定、服务、发展的方方面面,应该积极探讨社区文化在稳定服务发展上应该遵循的文化理念,在此基础上,创新社区文化。

第三、社区文化建设阵地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社区成立以来,队伍年龄偏大,基础设施几年来欠缺投入,能干的年轻的都重组到了生产单位,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后继无人,文化阵地发展严重不足,基础亟待加强。

第四、活动经费难筹措。由于社区经费来源渠道有限、数额也比较少,需要开展的活动又比较多,社区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专项经费,加剧了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难度。

结合城南西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探索,我认为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平安和谐,就要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为主导,以创建文化网络,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社区稳定和谐为目标,以培养高水平的社区文化骨干为组织保证,扎实推进和谐文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社区文化才能蓬勃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如何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成绩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是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问题的存在就会制约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阻碍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使社区群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要确立社区群众个人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权利的思想,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不断推进城市社区的各项制度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培养社区居民的友爱、平等、和谐、参与、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

第二、社区文化建设要兼容并举。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的内容,又有物质文化的涵义;既包括本社区文化的特点,又吸纳外来文化的新内容。因此,发展社区文化必须使各种文化达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们与经济、政治是相辅相承的,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融合性原则。对于我国社区文化的融合性原则而言,就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融合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以促进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并在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不断推进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社区文化。

第三、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文化生活的特点,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将社区文化推向更高层次:一是强化“社区文化力”意识。这里的“社区文化力”特指通过文化建设而逐步积累起来的现实力量;二是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是立足于社区文化的整体发展格局上,即:立足于社区文化本身包含的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也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三是强化社区文化的特色意识。强调特色意识就是要充分尊重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和组织团体的意愿、利益,制定一个符合本社区长远发展的赋予远见的

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

第四、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实行和不断完善民主自治,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历史、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而当前推行的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制度本身就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最好体现。社区文化应该履行培养公民意识的职责。以社区为根据地,鼓励居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把看得见的和自己生活直接相关的社区作为提升公民意识的实践平台,以此作为提升全民素质的第一步。

第五、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应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

第六、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的管理。目前就是要加快社区文化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科学化。

六、总结

总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繁荣基层文化生活,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社区文化建设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手段。同时,加强建设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参考文献:

1、徐长江 赵萍萍 《如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促进社区平安和谐发展》 ;

2、何凤文 高

昊 《浅谈文化在社区中的功能和作用》 综艺论坛第63页;

3、蓝光喜 陈

钰 《构建社区文化 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求实 2006,2

4、黄伟荣 《试论我国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以和谐社会构建为视角》

5、陈新义 《试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第二篇:毕业论文: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

xxx社区的文化建设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从各个方面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社区作为我们社会最最基层的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逾越的重要作用。

【关键字】社区文化

建设

精神文明 【正 文】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特征及功能

1、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什么?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社区是城市管理体制的一个基层单位,同时是城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居民群众生活、学习、参与城市管理,享受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实现养老、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终身教育等各种切身利益的最基层的管理组织。

2、社区文化的含义

目前,由于理论界对社区文化的研究角度不同,因而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各执其词。社区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制约着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社区居民通过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结合以上两点,我认为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社区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当前实践“群众路线”“三严三实”系列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

3、社区文化的特征

一般而言,社区文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区域性。社区文化是一定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带有本社区的特征。

第二,继承性。社区文化既是一定时代、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特殊产物,又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发展、不但积累起来的。

第三、普遍性。社区文化是社区生活历史进程中的衍生物,它以极其普遍的方式存在于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对社区成员的生活产生影响。

第四、共享性。社区文化是全体社区成员在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社区居民不仅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也是社区文化活动成果的维护者,受益者。社区文化为全体社区成员所共有,并为所有成员普遍接受。

第五、渗透性。这种渗透性表现在社区内部和社区之间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内部主流社区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二是不同社区之间通过各种传播,沟通方式产生文化交流。

4、社区文化的功能

社区的文化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是积极的): 第一、提高社区人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社区通过社区文化等一系列的活动和手段,起到陶冶人、锤炼人的作用。在现实中,我们发现,特色社区文化活动越丰富,居民参与越广泛,与一般社区相比较,整体的文明水准就高,人的道德素质和全面发展程度就越高。人的素质提高,综合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学艺术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等诸多方面,而所有这些方面都同社区文化相关。

第二、优化社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使人与人相处、交往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达到的境界的外在表现。社区人际关系最主要的表现为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社区人际关系的缩影响。社区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往往可以改变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

第三、培育社区的团队凝聚力。社区文化的组织形态通常是各种团休。由于这些团体主要是靠类似的经历、境遇、思想、心理、爱好等而自发组成的,它对相互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产生特殊的团队氛围。通过群众文化工作者组织的各种文艺团队,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从而培养了社区群众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发挥了社区的团队作用,树立时代社区的新风貌,社区居民在这些团队中自觉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和关心的集体主义观念。

二、社区文化的类型及表现形式

1、社区文化的类型:

社区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社区文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第一,根据文化性质的分类。以文化的性质为标准,可以把社区文化划分为公益性群众文化、娱乐性营利文化、休闲文化、艺术教育及表演等团体的专业性文化等。通常公益性的自娱自乐的社区文化形式更容易为社区居民所接受。

第二,依据文化活动主体的分类。以文化活动主体为标准,可以将社区文化划分为企业文化、商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等。不同的文化主体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社区文化,体现了不同文化活动主体的生活。

第三,依据文化活动的内容分类。以文化活动的内容标准,可以将社区文化划分为文艺体育表演、文艺体育锻炼、信息交流、宣传教育等。

2、社区文化的表现形式

通过我对xxxxxxxxx各社区的走访以及与工作人员的交谈,我了解到当前我国社区的文化活动主要还是以文体活动为主。如我xxxxxx社区公共服务活动场所设置有,乒乓球桌、图书室和老年之家,其社区内文体场所设有:篮球场、报刊栏、幼儿园、小学学校和体育休闲小广场。并定期在公共服务中心播放电影,并设置有居家养老项目。该社区还有由老年人组成的文艺活动团队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文艺团体。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机制

我国社区开展的社区文化建设是指在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由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自主开展的健康文明的社区文化事业的建设活动。根据有关的要求和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一是社区文化娱乐;二是社区体育;三是社区教育;四是社区科学普及;五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

1、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集体智慧,挖掘社区的潜在资源,依靠社区成员共同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构想。

第二,系统性原则。坚持统一规划,法定社区各方面力量同创共建,形成整体效应,从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第三,多元性原则。首先是要坚持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其次要坚持社区文化形态的多元性,最后坚持社区文化体制的多元性,才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文化。

第四,开放性原则。即要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正确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博采众长。

2、社区文化建设的机制

社区文化可分为非正式的、准正式的和正式的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依靠不同的机制。

非正式的社区文化主要以个人和家庭的文化活动为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准正式的社区文化包括社区和企业组织的文化服务活动,以及社区为居民提供的各种文化服务项目;正式的社区文化一般指以政府供给为主的社区文化服务项目,是政府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文化服务,这项职能是政府有关部门经常性的任务。

四、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的功能作用在前面已经提到了,所以相对而言无论是我们的政府还是社区对社区的文化建设都是高度重视。但是分析社区文化发展实际,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社区文化建设一直在我们的社区中开展着,我们广大的居民一直开展着蓬勃向上的活动,也吸引着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但是,这些活动缺乏系统规划,年年有活动,年年都是重复,文化建设要达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系统的目标。

第二、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创新。一直以来人们把文体活动称之为文化,对文化一词的内涵局限在单一的几场文体活动上。面对社区这个主体发展面临的种种新问题,社区文化应该涵盖社区的稳定、服务、发展的方方面面,应该积极探讨社区文化在稳定服务发展上应该遵循的文化理念,在此基础上,创新社区文化。

第三、社区文化建设阵地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社区成立以来,队伍年龄偏大,基础设施几年来欠缺投入,能干的年轻的都重组到了生产单位,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后继无人,文化阵地发展严重不足,基础亟待加强。

第四、活动经费难筹措。由于社区经费来源渠道有限、数额也比较少,需要开展的活动又比较多,社区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专项经费,加剧了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难度。

结合xxx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探索,我认为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平安和谐,就要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为主导,以创建文化网络,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社区稳定和谐为目标,以培养高水平的社区文化骨干为

组织保证,扎实推进和谐文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社区文化才能蓬勃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如何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成绩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是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问题的存在就会制约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阻碍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使社区群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要确立社区群众个人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权利的思想,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不断推进城市社区的各项制度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培养社区居民的友爱、平等、和谐、参与、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

第二、社区文化建设要兼容并举。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的内容,又有物质文化的涵义;既包括本社区文化的特点,又吸纳外来文化的新内容。因此,发展社区文化必须使各种文化达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们与经济、政治是相辅相承的,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融合性原则。对于我国社区文化的融合性原则而言,就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融合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以促进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并在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不断推进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社区文化。

第三、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文化生活的特点,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将社区文化推向更高层次:一是强化“社区文化力”意识。这里的“社区文化力”特指通过文化建设而逐步积累起来的现实力量;二是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是立足于社区文化的整体发展格局上,即:立足于社区文化本身包含的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也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

化;三是强化社区文化的特色意识。强调特色意识就是要充分尊重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和组织团体的意愿、利益,制定一个符合本社区长远发展的赋予远见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

第四、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实行和不断完善民主自治,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历史、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而当前推行的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制度本身就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最好体现。社区文化应该履行培养公民意识的职责。以社区为根据地,鼓励居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把看得见的和自己生活直接相关的社区作为提升公民意识的实践平台,以此作为提升全民素质的第一步。

第五、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应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

第六、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的管理。目前就是要加快社区文化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科学化。

六、总结

总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繁荣基层文化生活,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社区文化建设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手段。同时,加强建设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

第三篇:毕业论文:论城市社区管理

论《城市社区管理》

城市社区是国家结构最基层的社会单元,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搞好社区工作,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创建安定团结,环境整洁,方便生活,服务四化的文明社区。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城市社区管理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而受到普遍重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仅英、美等发达国家,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相继予以重视。我国从1983年八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以后才开始兴起。近二十年来,虽然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已取得很大成绩,显示出传统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求。首先,在职能上,社区不能只限于贯彻上级政府的指意,对居民实施行政管理,而应该作为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社会治安,并向上级组织反映民众意愿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次,在体制上,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人口大移动,户藉与居住人员的分类现象日益显现,给社区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也使原有的居委会数量增多,功能不全,不能真正成为居住地人群的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再次,在管理能力上,社区居委会干部由老、弱、妇组成的状况,已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文化层次较高,经过专业培训,懂得现代社区管理,熟悉市场经济的管理人才来充实社区的管理。社区干部经过调整、招聘、选举充实了一批文化程度 1

较高,经过培训的优秀年轻人。基本完成了社区体制改革的要求。城市社区真正成为现代城市的基础组织。

二、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的探索

加强城市社区管理,要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为出发点,从建立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和与世界接轨的高度来考察。在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指导思想,推行以服务为中心的行政职能,理顺关系,完善社区的组织体系着手,逐步建立新型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1、树立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这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众所周知,人是社区的主体。社区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人这个中心。因此,在社区管理上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上,重视与社区成员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卫生,医疗保健,安全保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这是体现了社区管理的指导思想问题。只有在管理上做到“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才能最终实现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心理归属,真正做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明确指导思想,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提高人的素质,一手抓改善人的居住环境。人的素质,是个综合概念,它通常包含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文化与思想)素质两个方面。开展社区健身工程,设置健身场所,组织健身活动,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群众参加健身锻炼,打击邪教巫说的毒害,以提高居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群楼文化、老年文化、节庆文化等社区文化活动,组建业余文娱队伍,少年宣传队,不定期的开展文化宣传活动。针对社区居民老龄化现

象,建设老年活动室,成为老年居民的活动中心。寓教于乐,融合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群众的心理素质。提高了人的素质,就提高了社会管理的品位,打下了社区管理的坚实基础。所以,要把它作为加强和改善社区管理的首要任务来抓。

居住环境的优化,同样是刻不容缓的。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生态环境和可持继发展问题。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改善社区的环境质量,创造一个优美、清新、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十分必要。社区治安环境和治安秩序好坏,也直接影响居民居住质量。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就保证了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在提高居民法制观念的同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治安队伍,是社区稳定和安全的保障。

2、推行以服务为中心的行政职能,城市社区行政职能应以管理为中心还是以服务为中心,一直在理论界存在着争论。社区建设起步较早的英美各国,行政模式普遍从管理行政转向服务行政,现在,社区行政职能只是管理的观点已不合时宜。强调服务行政,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都是十分必要的。它对居民福利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可持继发展,都起到关键作用。

3、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城市社区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总体而言,有纵向的关系和横向的关系两个方面。

纵向关系,主要是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三者的关系。区政府对社区实施全面领导,街道接受区政府的委托,对辖区内的社区

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执法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对社区办的事务,放权由社区居委会依法行使。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居民而言,它并不是一级行政性单位,它开展工作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而只能依靠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群众自觉参与。因此,民政部提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从而做到职责与权利的统一。

4、建立与完善社区的组织关系,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是加强社区管理的组织保证。社区的组织体系一般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决策层)、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居民委员会(执行层)和社区党组织等组成。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最高的民主权力机构,由社区居民经过普选产生的代表组成,凡是社区的重大事项,诸如社区居委会的组成、社区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总结,社区财政收支的预算与决算等等均需由代表大会选举或审议,形成决议方能生效。充分发挥代表大会的决策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居民关心社区,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与参与精神,把社区真正看作是自己的家园,爱好家,管好家,建设好家。

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是社区的议事协调机构,其成员由社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单位代表、知名人士等组成,经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聘请产生,主要职责是:

(1)讨论社区内的重大事件,并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授权下,对其进行解决。(2)协助和监督社区居委会实施工作计划,对社区居委会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3)对事关社区公共利

益的重大事项进行表决并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报告制度。(4)代表社区居民提出搞好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5)对不称职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干部提出罢免、撤换的建议。

社区居委会,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社区各级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通过组织下派、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等办法,把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吸收到社区工作队伍中,增强社区管理和建设的生机和活力。社区管理得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社区居委会成员素质的高低,因此,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是加强社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真正发挥“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只有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才能协调各方,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才能保证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社区党组织应由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组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凝聚力。同时,也要研究解决好扩大覆盖面的问题,如何发挥在职(即生活在社区,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离退休党员)党员的作用。目前,有些社区已开始重视,但尚停留在建立档案的工作阶段。

二十一世纪的曙光已照遍大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的指引下已取得丰硕成果,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随着改革和建设的发

展,城市建设更处于领先的地位。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建设好城市社区,就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保障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四篇: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小编推荐)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

随着乡土社会的逐渐远去,中国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正在迈进一个城市社会。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安土重迁,较少流动,彼此之间相熟到能通过足音判断对方是谁而无须询问对方姓名。在这个封闭的、缓慢的熟人社会中,人们彼此信任,守望相助。然而,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将乡村的边界模糊,农民的身影更多地开始出现在城市。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中国社会中,做一个城市人曾经成为数代农民苦涩的愿望。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谋生、生活。在这个急剧转型的时代,城乡之间关系的变动不仅给个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冲击,之于国家治理亦带来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城市社区建设都正在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之一。

一、社区:国家治理单元抑或共同体

社区是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但对理解却不尽一致。理解社区,我们首先应探本溯源,从德国学者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谈起。一般认为,滕尼斯在其代表作《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community and society)中首次提出社区并将之与社会相对。

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指由自然意志(表现为本能、习惯和记忆)推动的,以统一和团结为特征的社会联系和组织方式,它以血缘(家庭)、地缘(村庄)和精神共同体(友谊或信仰团体)为基本形式。社会则是由理性意志(表现为深思熟虑、决定和概念)所推动的,有明确目的并以利益和契约为基础的社会联系和组织方式,如现代政府、政党、军队和企业等。在鲍曼看来,社区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在社区中,我们能够互相依靠对方。那么在高速流动的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中,社区何以可能则显然成为一个问题。关于社区的命运存有三种争论。

社区消失论:齐美尔认为都市依靠规模庞大和结构复杂的科层组织来运作,城市经常变化的环境和科层化的组织运作改变了都市人的精神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性质特征,大都市人是理性和功利主义的。沃思提出大都市的三个典型特征是人口多、密度高和异质性强;城市中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分工破坏了传统社区共同体的团结,都市人的初级社会关系是非个人的、短暂和零碎的;他们不是由团结、亲密的邻里或社区连结起来,而是由薄弱、无条理的次级社会关系网连结起来的。齐美尔和沃思的观点对北美社会学界以及他们所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后北美社会学对城市大众社会的论述,以及对城市社会各个侧面和城市社会问题如贫穷、犯罪、迁移等的研究都反映出亲密人际关系与社区支持和团结缺失、社会失序、个人主义泛滥等城市社会特征,从而或多或少地强化了社区消失的论断。

社区继存论:一些社会学者指出,社区消失论暗示了社会分工和科层化与个人的初级社会连带之间具有某种潜在的负相关。他们认为社会分工和科层化并没有弱化和割断个人的初级社会关系,人类能够在任何社会环境下继承传统同时适应新环境来建构社区。他们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社区继存论。刘易斯和甘斯对少数族裔聚居区———“都市村庄”的研究指出,亲密关系、社区团结和认同依然存在于城市某些地方,大都市的分工专业化和科层化并未破坏这些社区的特质,因此在他们看来社区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

社区解放论:社区解放论放弃了社区必定具有某个特定地域范围的限定前提,把社区考察的关注点放在个人和组织的关系联结形态上。他们的研究指出,城市化改变了社区和个人关系的形态,它不再是紧密的、团结的和在空间上固定、重叠的,而是在空间上扩散的、关系的节点少、关系的强度较弱和多元化的,但是它对都市人来说仍然是社会化、获得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的重要来源。换句话说,从个人社会关系丛的角度来看,社区已从具体的地理空间中释放出来。社区解放论者主张以个人社会网的范围来界定社区的范围,正如韦尔曼所主张的:“把社区视为个人关系的网络”。

从德语的“Gemeinschaf”经由英语的“community”再到中文的“社区”,“社区”概念在转移过程中已和滕尼斯意义上的“Gemeinschaf”有所不同。滕尼斯原先在社会整体关联方式意义上的概念所指逐渐演化成具体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带有正面评价甚至浓厚道德色彩的概念。最早对社区做出翻译的费孝通对之定义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学者郑杭生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学术界尽管对社区的理解不尽一致,但基本上止于表述上的差异,其实质基本趋同。当前我国所讲的城市社区建设,其社区概念来自于《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年)。《意见》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在学术界抑或官方,社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在各种定义中社区一般包括四个要素:具体的地理空间、人口、关系丛和社区团结或认同。在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各种话语中,社区既作为国家治理单元存在亦具有共同体意义,社会学研究中的社区更多地指以邻里关系为主体的自然社区,在国家政治实践中,社区主要指城市基层行政辖区,可以指街道辖区或居委会辖区。两者在实际划分时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一致,行政社区的地域范围一般比自然社区更大。

二、中国社区建设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

城市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主题之一。那么如何理解城市社区建设,这取决于对社区概念的理解也取决于建设者的目标和追求。当前学术界关于城市社区建设主要存在两种基本取向:一是国家中心论下的基层政权建设取向,一是社会中心论下的基层社会发育取向。从根本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迁影响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取向及实践。

第一种理论取向可称之为“基层政权建设”取向,它的目标是重建城市基层社区中的带有指令性的行政协调系统,即国家通过完善和强化基层“条”“块”行政组织,在行政社区中重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以强化国家的“基础性权力”。(帝国时期,天高皇帝远,皇权不下县)用政治学的话说,就是国家在事实上渗透基层社会,在其管理的领域内有效贯彻其政治决策。这种理论取向倾向于把社区建设过程看作是国家不断渗透基层社会的过程:国家力图发展和完善原本处于再分配体制次要位置和行政末梢的“街居制”,从而将国家的行政管理的重心从“条”上的单位转变为“块”上的社区,并通过调整和理顺基层政府机构中的“条”与“块”之间的关系,提升“块”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组织的能力,“块”正是社区党建的核心方位。这种理论取向所关注的问题是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延伸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碰到的约束。对此,有研究者指出,当前政府主导的以社区制度建设为方向的城市管理组织体制改革,正悄悄地使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和权力分化发生重要转变;基层政府的许多政策创新与组织创新都明显地促成了街区权力的分化、重组,以及街区内的行政权力由虚拟状态向一级政府实体化的转变。

第二种理论取向可称之为“基层社会发育”取向,持该理论取向的学者将社区建设的过程视为构建“社区共同体”的过程,因此提出加强社区自组织的建设和营造社区认同。根据这种理论取向,基层社会发育是普通市民在政府主导下,利用正在形成中的市场社会所提供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构建相对独立于国家的具有一定自主性的“自组织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能“自主”与“自为”的社会自我支持系统。这一理论所关注的重点领域是社区参与、社区自治、社区民主的发展途径及其保障体系。倾向于该理论的社区建设者和学者们普遍认为,通过大力培育社区自组织,社会将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型塑社区组织关系和权力秩序,进而在宏观上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上述两种理论取向所关注的基层社区建设的过程,其实在时空上并不是分离的,而是密

切联系的。也就是说,中国社区建设不仅是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基层社会发育的进程:一方面随着社区建设,来自于市场、民间社会的力量获得了更大的体制性空间,并初步形成了自身的资源汲取、获得机制与利益表达途径;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社区建设,使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政权重心进一步下沉。由于这两个过程的持续双向互动,城市基层社区在最近几年悄然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典型的变化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社区作为一个满足居民生活、居住需求的实体,其资源供给系统显得越来越复杂,政府组织、市场组织以及林林总总的社区自组织都成为这些资源的供给方;其二是社区层面的公共事务越来越依赖一种由多个相关组织参与的决策和执行体系。这些变化意味着“街居制”下的政府单一的主体管理模式逐渐朝向一个新型的“共治”模式演变。

三、城市社区建设的历史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单位-街居制”到“社区制”的历史变迁。改革开放后,城市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把社区从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边缘推到了中心地位,并赋予了我国社区建设的双重使命。

(一)“单位-街居制”的运作模式

单位制源于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建立的针对“公家人”的供给制度,即对包括党群团体、军队、政治机构和公营企事业单位成员在内的公职人员一律实行供给制,其范围逐渐扩展到衣、食、住、行、学、生、老、病、死、伤残等各方面,依照个人职务和资历定出不同等级的供给标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组织系统向一切社会组织延伸,这种“公家人”管理模式得以延续,并发展成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融政治、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特殊社会组织形式单位制。我国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全方位地纳入到了工厂、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的轨道,由单位解决城市居民的一切问题。在单位内,各类劳动组织根据国家的总体计划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分工,进而按照一定的标准向他们分配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向他们支付各种生活必需品,并组织他们开展本职工作之外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同时对他们实行较全面的管理。从社会资源配置模式看,单位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行政制”,即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按照单位和单位成员的行政级别自上而下配置资源。在一个城市社区中,社会成员总是隶属于一定的单位。单位通过为其成员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来满足单位成员基本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各方面的需求。一社会成员进入某一个工作单位,那么他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与实现以及在社会上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地位就有了最根本的保障。单位制的建立使得国家实现了对体制内人员的有效管理,实现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整合。但是,单位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仅仅限于有单位的人,为了对于大量游离在单位之外的人员(如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进行有效管理,街居制应运而生。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设置,“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法律”是居委会的重要职能之

一。到1956年,全国各地相继完成了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两级组织的组建工作,从此“街居体制”和“单位体制”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城市社会的基层管理体制。在“单位-街居制”的架构之下,“单位制”和“街居制”经过一段时间的齐头并进、各自发展、平衡运行后,单位制逐渐占据上风。大致从1958年后,随着社区单位化和单位社区化双向运作速度的加快,单位社会进入全盛时期,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单位,而游离于单位之外的人群越来越少,“街居制”越来越萎缩,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社区被彻底边缘化。因此,可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是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的,而“街居”则居于辅助和边缘地位。

(二)城市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与“社区制”的兴起

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城市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

变革,传统的“单位-街居制”模式随之瓦解,“社区制”随之兴起。

首先,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规模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城乡“二元体制”及“户籍制度”的松动,人口流动进入控制松动阶段。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也开始大量出现。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差别的加剧和二元体制的进一步松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城市流动人口空前增加,城市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对日益剧增的庞大城市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管理和服务,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其次,单位制的逐渐解体使得“单位人”迅速向“社会人”转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传统的单位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体。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民办非企业组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非“单位”性质的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单位不再是人们就业的唯一选择;国企改革后,出现了大批下岗失业人员,他们不再受到单位的庇护;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逐步弱化了“单位”对职工的约束力,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散,大量“单位人”开始向单位外流失。总之,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即使仍然留在单位内的职工,对单位的依赖也越来越少,单位所能够提供的福利也越来越少,单位的服务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以及政治宣传功能正在弱化,居民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正在向纯粹的雇佣关系发展,单位的生活空间功能逐渐被剥离而蜕化为单纯的生产空间。

再次,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城市社区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集不同角色于一身,成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组织、领导、管理的唯一主体,兼具政治、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而单位制正是这种体制运行的基本形式。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政企分开”、“政社分开”、“企社分开”等过程,对政府的权力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逐步把原来政府“办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剥离出来,分别交由市场和社会承担。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单位-街居制”面临冲击。在这种冲击下,政府必须寻找到新的城市治理模式。

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年)指出,在五到十年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1)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2)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目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3)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概括起来,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是:重构整个社会的基本治理单元和重构人们社会生活的基层共同体。社区建设的路径双向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与自下而上的经验汇集的良性互动。

四、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居委会困境:行政化困境与边缘化危机

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现实实践来看,社区居委会都是一个社区最核心的组织机构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社区的中枢和象征。但自从“社区制”取代“单位制”以来,社区居委会就面临着严重的体制性困境,其集中表现为“行政化困境”和“边缘化危机”。

所谓“行政化困境”,是指社会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本来应该是居民的“头”,但实际上却需要承担街道下派的大量行政事务,成为街道的“腿”,导致其不堪重负、功能错位。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居

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宪法中,居委会却被列为“国家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的任务: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二)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三)调解民间纠纷;

(四)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五)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在政府下发的各种关于社区建设的文件中,这一点都得到确认。也就是说社区居委会属于第三部门,其功能是领导社区居民开展社区自治,而不赋有行政管理的职能。但实际上,随着社会重心的下移,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都下沉到社区,由居委会来承载,使得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成了街道居委会下面的一级政府机构,承担着大量繁重的行政性管理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个部门的条条块块,集中到社区就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死死困住了社区干部的手脚,使他们无法更多考虑如何为社区居民群众办实事、急事。从三大部门的关系来看,社区行政化问题实际上是三大部门关系严重错位,本应由属于第一部门所履行的职责被强加到居委会头上,作为第二部门的市场基本缺位,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严重萎缩。结果,居委会不堪重负,不单社区自治很难推行,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也非常低下,严重阻碍了社区的发展。

社区的行政化困境另一表现是“对上不对下”,由于办公经费、人员安排等主要来自于街道办,居民委员会有时表现为“对上不对下”的态度和行为,忽略了其应有的功能定位。

为了破解社区的行政化困境,在大规模的社区建设开始以后,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探索。其中一个比较通行的方法就是在社区建立“社区工作站”(有地方称“社区事务工作站”、“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等)来履行下沉到社区的行政事务,而让居委会腾出手脚更多的履行自己的自治职责。但是,当居委会的行政事务管理职能被剥离之后,很容易出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居委会的地位迅速下降,甚至被边缘化(或可称为“空心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居委会“边缘化危机”。居委会的边缘化同样不利于社区建设的开展,这是因为:首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居委会干部这一宝贵资源的利用问题——很多地方建立社区工作站以后,居委会干部一下子感到无所事事了,有很明显的失落感;其次,很多地方的改革实际上仅仅是增加了一级叫作“社区工作站”的政府办事机构,增加了行政的成本,并没有增加社区的自组织能力。

(二)共同体困境:共同体的追求与缺失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就在于:通过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使社区成为一个„生活共同体‟;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与沟通,形成祥和、团结、合作的社会环境,使社区成为一个„社会共同体‟;通过互助共济,构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想与道德境界,提倡诚信友爱、奉献,使社区成为一个„精神共同体‟;通过强化社区团结、法律意识,构建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推动社区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使社区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然而,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严重不足,社区在相当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地域的概念,社区建设在相当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政府自上而下运动式推动,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使得社区建设实际上成了政府的“独角戏”,这就是所谓的“共同体困境”。之所以陷入所谓的共同体困境主要与以下几个原因有

关:个人主义的兴起,人际关系的陌生化,社会支持网络的外移(单位、亲友、兴趣团体等),利益关系的疏松化(业主维权)。社区居民的关系网络向社区外扩散,家庭和邻里关系不再是社会支持的惟一来源,社区参与个人化,社区认同减弱,社区参与的选择趋向个人化而非集体化。

五、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

传统的乡土社会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已经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远去,但乡土社会和单位作为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相熟的生活共同体为人们生活提供了稳定、友爱的环境。如何将城市社区建设为人们理想中的共同体,尽管由于社区的特点各有不同,如居民的地域来源、职业构成不同,文化差异大,陌生化程度高,等。商品房社区、拆迁安置和保障性住房社区、老城区社区、城中村社区、村改居社区等各种社区之间更是千差万别。1980年以后中国城市发展的突出特征是城市化和工业化速度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加快和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城市居民在收入提高之后能够自主选择和变换居住区,这些变化对过去几十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政社区和居民个人的基本社会关系网络结构都产生了显著的冲击。其一是居民的流动使邻里关系断裂,老住宅区出现了许多“空挂户”———住户户籍登记册上记录未变,但实际已人去楼空多年;而在新住宅区里,邻居之间互不相识,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支持来源与他们所住区域几乎没有关系。其二是社区人口不断变化,陌生人越来越多,新旧社区的异质性都大大增加,使邻里关系难以重建。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年)指出,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亦应遵循如下原则:立足传统(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每一个社区的历史、成员、区位、结构等有所不同,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通过各种形式恢复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最重要的是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节目,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和熟悉程度,形成一个熟人社会,只有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守望相助的传统)、着眼现实(强国家弱社会,当前我国是强国家弱社会的局面,一党执政,由于长期以来的专制文化以及特殊的政治结构,决定了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只能是渐进式的)、借鉴国外(美国模式:社区自治型、新加坡模式:政府主导型、日本模式:混合型)、放眼未来(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推荐文献:

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鲍曼著.共同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第五篇: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一是社区组织建设

主要包括党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等。

二是社区服务建设

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和社会贫困户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三是社区卫生建设

主要包括社区的疾病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科普、体普、娱乐活动。

四是社区环境建设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绿化美化。

五是社区治安建设

主要包括社区安全保卫、民事调解、群防群治、法制教育、法律咨询、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冶

安综合治理工作。

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况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

速发展应运而生。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

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

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1996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各地

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

和问题。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

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

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

特色。

下载毕业论文: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毕业论文: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换建设 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 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 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 1986 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社区管理建设研究)[推荐]

    社区管理建设研究 学院: 专业: 年级: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日期: 社区管理建设 【摘要】本文以社区管理主体的权利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某小区停车位改建工作为例,分析我国城市社区推......

    浅析城市社区管理

    浅析城市社区管理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

    浅谈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与管理

    浅谈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与管理 林百彰(福建省漳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漳州 363000) 摘要:市政工程与市民的生活质量休戚相关。城市市政建设、设计、规划和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市政工......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城市社区及其发展研究摘 要: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归属感的人群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毕业论文(关于社区建设)(精选5篇)

    浅谈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本文关键词:社区建设、现状、对策 社区发展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越来越成为当今各国政府所瞩目的焦点。社区是城市的......

    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汇报

    创先争优、固本强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双滦区创先争优活动以社区建设为载体取得突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双滦区委、区政府把“四有一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作为“创先......

    (完稿)论城市社区管理建设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论城市社区管理管理建设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年月日 目 录 摘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