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
1.农村社会事业是一项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事业,是关系全体农民幸福的事业。农村社会事业工作涉及到农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管理等多个方面。
2.农村公共物品是指以保证农村人民的健康和安全为前提,为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提供的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它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的基本特点,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
3.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由广大村民依法建立自治组织,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主地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4.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地区的县及县域以下的乡镇、村落范围内,以满足其成员的不同需求为目的,由基层群众自主成立或参加的从事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环保、慈善等活动,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服务性及区域性的组织。
5.农村社区管理,在农村地域范围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社区成员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福利等状况,不断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6.政权下乡,通过建立合理化的官僚体系,先将散落于乡村社会的政治权力收归国家,统一主权,再将统一的权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乡村基层,从而达到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监控和治理。国家不再通过乡村权威来治理乡村社会,而是将绅士置于地方官员的统治之下,把乡镇一级地方性权力纳入国家的权力体系之中,使乡村领袖为国家服务,以巩固国家统治。
7农村社会文化,是由农村社区居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文化的成果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方式等
8.农村社区保障,指农村社区承担或实施的社会保障工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农村社区作为基本落脚点,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利和需求为根本任务。
1.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基本模式
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农村正式迈入了“后农业税时代”,国家对农村的治理方式由“资源汲取”转化为“资源输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在这一时期主要呈现“输入式供给”或“项目制供给”。
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两大制度设计: 1.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专项)
2.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 具体来说,是指每年以行政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发动广大村民通过民主程序讨论,筹集部分资金和劳务来解决1项广大村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公益事业项目。2.农村民主决策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村民做主原则,权利平等原则,依法办事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3.应该从哪这方面推动村民自治健康发展 1.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制度
2.完善村民议事和公共决策制度 3.加强村务和财务的管理与公开制度 4.制定完善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5.加强村委会的组织建设
4.农村社区社会组织有哪些类别
1.以法律地位划分
依据是否进行合法注册拥有法人地位的标准,可以分为合法拥有法人资格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不合法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2.以组织职责与功能划分(1)社区社会组织
(2)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协会
5.新时代如何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绩效 1)农民内生的需求偏好表达机制 2)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 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资金筹集机制 4)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监督机制 5)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与重塑 6)发挥各类农村社会组织的力量 6.农村社会组织具有哪些重要功能
1)动员社会资源 2)提供社会服务 3)建构社会资本 4)推进社会治理 5)倡导公共政策
7.在城乡流动空前增大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以户籍为标准确定村民资格更为妥当,村民有三个基本属性:
1、职业属性
村民主要是专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部分人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主,兼营第二、第三产业,还有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
2、行政属性
村民在人事关系上隶属于某个行政村,享有一定的权利,履行一定的义务。
3、户籍属性
村民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其户口都属于农业户口。8.农村村委会选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 3.直接选举原则4.差额选举原则 5.秘密选举原则
1.论述四个民主之间相互关系
1.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前提 2.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基础 3.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中心环节
4.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能否顺利实施的保障
2.从帝制时代至今,农村社会管理经历了哪些基本模式
(一)县是传统帝制社会的基层政权,县以下是广袤的农村,国家缺乏足够的财力和能力进一步控制农村,只好与士绅分而治之,各自墨守自己的边界,家族、宗族、村落长老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费孝通:“双轨政治”)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县政绅治
(二)近代社会的乡村治理:政权下乡与经纪体制
乡村社会的和谐、安宁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被打破,皇权以下的乡绅自治与宗法组织,并不具备充分调动乡村人财物以实现工业化和抵抗西方冲击的条件。为了应对不断深化的帝国危机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国家加紧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资源的掠夺,开始将权力延伸、下沉到乡村。
(三)改革开放前的乡村治理:政社合一
党和国家出于整合农村资源用于现代国家建设的考虑,通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三大政治
(四)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治理:乡政村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
2.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
3.村民委员会步骤达到对乡村社会的空前介入,建立了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的乡村治理模式。
3.论述农村与城市社区的差别(第一章)1)2)3)4)5)生活主体不同,市民农民 影响社区的地理因素不同 公共设施不同 公共服务内涵不同 互助方式不同
4.如何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
(一)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加强教育,提高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要对村民自治取消论者加强村民自治必然性的教育,提高对村民自治的正确认识。
2、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正确处理村民自治权和党的领导权之间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二)加强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保证
1、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转变思想作风,为实现基层党的领导权打下基础。
2、建立村民维权组织机制(三)加快农村体制改革步伐
1、理顺两委关系,减少内耗。村民委员会要自觉接受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基层党组织也不可越权。
2、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来规范村民自治、完善村民自治。(四)落实法律政策,健全制度规范
1、保障现有法律政策的实现。
2、完善实现基层党的领导权及支持、保障权的法律、法规,设定防范越权的制度。
1.土地问题 农地产权制度
大陆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这种集体所有制并非单一主体的产权制度,而是一种二元主体结构的产权制度。
二元主体产权结构:在农地产权内部构造中同时存在“国家-集体”与“集体-农民”两种不同类型的产权主体结构。
缓和农村人地矛盾的方略 1.开发后备土地资源
2.加快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 3.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地产权二元主体结构的法律固化
1.法律确定了国家在土地产权制度中法律角色的二重性。2.法律确定了国家土地利益具有优先性。
3.法律对土地产权主体与边界的规定以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为依托。4.所有与土地产权相关的法律以宪法为依据因循沿袭。
法律缺陷:
1.不明确性2.不周延性3.不稳定性 消极影响:
1.对农地管理影响
2.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 3.对农村社会稳定影响 4.对地方财政结构影响
2.如何加快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
(五)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
(六)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第二篇:建设农村社区
农 村 社 区 建 设
关键词 :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科学、服务、特色、和谐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建设规范高效的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共同创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更深推进迫切需要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为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相对城市社区建设而言,新农村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复杂尖锐,解决起来困难度较大。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创新方法,突出特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一、科学规划 提供公共服务
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而社区设置模式的选择又是规划的前提。社区的本质在于其他地域性特点。因此,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注重空间设置模式。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农村社区布局就应该因地制宜,体现多种设置模式,有的建制村地域相对独立,已经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完整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单独设立社区。有的建制村较小,多个建制自然形成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关联性较强的几个建制村共同设立一个社区。有的建制村较大,内部由多个相互独立的自然村组成,每个自然村自成体系,可以在建制村内设立多个社区。基于集体节约发展‘提高效率、便于管理的考虑。通常情况下还是以建制村为依据实行“一村一社区”比较切合实际的模式,以社区建设 作为村委会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托。当然,在规模较大的建制村,各自然村相互独立,应该实事求是的原则,可以采用“一村多社区”的模式。
农村社区的规划要突出地方优势特色,突出生态取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相链接,逐步实现从注重产业和农村住房布局等物质形态的村庄规划到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结合并体现特色功能的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不同地域环境建设不同功能的农村社区,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围绕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努力把农村居民住宅区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住宅区,科学构建村庄空间布局,把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理念融入规划之中,彰显时代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聚集、稳妥推进的总体要求,保证村庄布局节约、实用、美观。
农村社区化建设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选择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移民村、新建村、近郊村和一些富裕户先行试点,集中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小康新村示范点。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新方法 新途径,通过抓点带面,创造模式,逐步推开。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学校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根据村民的需要建设服务性场所,建立多功能的活动室。既可以用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又可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交流。同时还有建设好社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便民的服务设施。外部环境中建立篮球场或健身场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的场所。
二、改善居民条件
打造特色文化
为了实现集体节约型的发展并从根本上克服农村传统住宅分散建设所带来的土地、供电、供水等公共资源的浪费问题。必须积极推进住宅集中规划建设,实现公共设施与公共场所所用地的共享减少资源浪费。要加强住宅建设用地的管理,避免违章建筑情况的发生,保持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
围绕着农民生活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参加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创业培训等,着力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导人,逐步提高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提高素质还能通过经常性的互动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长人们之间的情感,对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群众的集体荣誉感的增强有很大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建设中当然也是积极挖掘和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具有历史性价值的东西。
三、健全体制机制
不断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既要明确各项具体工作制度和措施。又要根据群众的需求,科学构建社区组织体制。保证服务事项有人做。规范各项办事程序与方法,保证服务事项能做好。健全社区服务公示制度、监督制度。增强服务的公示度、透明度、公正性、高效性。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建设规范高效的农村社区建设协调性,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共同创建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
四、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整合资源,有效使用涉农资金,随着社会发展,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也是今后实施村庄规划的重要资金来源,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议根据规划分类实施的需要、按项目统筹使用资金。建立项目资金帐户、有效管理项目间的资金往来,避免资金的流失。① 明确支农资金整合范围,适当归并资金分类。从明确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对象入手,加强对整合支农资金的政策宣传、强化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可以逐步将现有各项支农资金按性质归并为农业生产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救助类、生态环境类、农村生活类和农民收入等五大类。属于相同性质的资金都可以进行整合,归并为一项资金。② 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下放资金分配权。针对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在明确规定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比例,将农业建设项目的决定 权、资金分配权下放给县级人民政府,以利于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③遵循人、财、物配套的原则,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专款专用,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区环境,为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活力。④实行项目资金财政直拨,县级报帐制度。投向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按项目的隶属级次直接拨至项目承建单位。实行县级报帐,各级财政投入项目的资金(包括乡镇应负担的资金)汇入县财政专户,县财政落实专人负责,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将资金拨至承建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后,县财政即把项目完工形成的资产移交给有关单位使用和管理。⑤加强涉农资金的全面监管,实施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刚性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上级主管部门和县级财政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通过开展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支农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多方动员,创新资金筹集渠道。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要改变政府 “独挑重担”的格局。在注意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投入和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的机制。立足于资源整合,创造出各级积极投资谋发展的环境,多渠道加大农村社区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应加大农村社区化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投入,走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互结合的道路,建立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持,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另外,建立激励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建设的 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励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社会力量,广泛地参与农村社区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建生《农村社区发展的可持续城乡建设》 人们出版社,2011年1月1日
【2】《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网,2005年12月6日
【3】曹承明《共建和谐 经济管理汪金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08月01日
【4】曹首娟《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民素质提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05月
第三篇:农村社区建设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全省农民住房全部拆除,合村并点,让农民全部住进盖高楼,建立新型农村社区(俗称万人村),实行城市化管理。自2009——2010已在各市全面推开,农村住房改造规模空前,史无前例。
二、山东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各乡镇政府的“合村并点盖楼计划”经上级政府批准后,自行组织实施。乡镇政府在获取批准后,在丈量村民住宅和评估村民房产价值后,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农民住房。盖楼即新农村房地产开发权由地方政府授权相关人组织实施。
三、待拆除的农民房产估值一般为每平方300——400元,地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一般是每平方600——700元或更高一些。农民要想住同样面积的楼房就需要每平方倒贴300——400元或更高。
四、省市级政府对县乡政府的激励措施:
1、每从农村农民住房中腾出1亩地,补贴20万元。
2、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以获取收益。
3、农民被集中规划到大型社区后,可以将农民承包的耕地因地制宜地集约经营,即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大户,规模化经营,失地农民可以到土地承包大户当“农业工人”。
五、农民的真实情况:
1、处于被动消极甚至抵制状态。
2、大部分表示无力承担购买、搬迁、装修楼房费用,必须借贷,不能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3、大部分认为不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现实,对大量农民住房强行拆除属于历史上罕见的败家子行为,是对农村农民财产和经济的严重侵犯与剥夺,令人难以容忍。
4、山东版的新农村建设是扰民劳民伤财的行为,是对农民的敲诈。
5、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属于劣质楼房,其安全和使用年限远没有农民自己盖的房子质量高,寿命长。一旦地震“万人村”就会变成“万人坑”。
6、相当多的基层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弄虚作假,欺下媚上;在操作上则是强迫农民就范。
7、农民人心惶惶,极度不安,产生了很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极度愤懑而又无可奈何。对未来的生活迷茫而不知所措。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探讨:
1、脱离了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向,没有认清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民住楼,就是搞城市化。
2、背离了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违背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山东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农村生产力总体水平并不高,农村经济十分薄弱,物质和精神文化尚处于较低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搞这样的全体农民住楼运动,违背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背离了科学发展观。
3、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背民心离民意,对山东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害无益。山东农民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生活还很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经不住折腾。在这样的新农村运动中,不仅会使农民返回赤贫状态,而且还会使大部分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农民的经济能力,属于一次性把农民的口袋掏空,是涸泽而渔的行为,最终致使山东农村经济陷于长期滞停状态,釜底抽薪,山东农村经济将彻底伤失可持续发展力。
4、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假如在合村并点之后,农村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意味着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仅进一步削弱农民生存和增收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且,集约经营的土地由于机械化作业,大量出现“农民工人”的虚梦将落空,致使大部分农民成为无业流民,从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可怕的隐患。凡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中国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支柱。
5、山东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被基层政府急不可耐地贯彻执行,让农民住楼、改善居住环境的背后,凸显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一是从合村并点、拆迁民房中腾每出1亩地,补贴20万元,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也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三是,农民们住楼时缴纳的每平方差额费用将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为农民盖楼、让农民住楼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政府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完全是取之于农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由上观之,尽管山东省的新农村建设方式也许是出于急于建设新的农村,但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与民争利、扰民的现象,有操之过急之嫌。在执政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党中央关于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此举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国家稳定的大局,应当切实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就会欺负老百姓......。
第四篇:农村社区建设
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 通过农村社区建设, 大力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加强农村墓层社会服务和管理, 着力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看病、养老、济困和满足文化娱乐及科技需求等问题, 将为保持农村经济较快增长、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山东省诸城市、江苏省海门市已率先实现了县域范围内农村杜区的全彼盖。山东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县已达到65%, 村占到了12.9%,江苏省委省政府已正式发文确定在两年内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可以看出农村社区建设确实为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公共服务薄弱、农民群众办事难、肴病贵、文化娱乐孺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找到了突破口, 尽管服务还不尽完善, 但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就已经知足了, 满意了。一个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就是, 村民对农村社区的认同感强了, 农村社区的发展前景令人看好。要理解农村社区,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社区?农村社区与城市和村民委员会有哪些本质区别?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区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亦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主要承担对着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对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两大职能。
村民委员会则是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的以村级事务实行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级组织机构。
那么农村社区就是指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较为完备的农村实行以社区的管理模式,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为村民的生产提供服务。
根据对农村社区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建农村社区要克服两个方面的思想,一是把农村社区等同于建制村。即将现有的建制村(特别是撤小村并大村后)换一个名称就叫“社区”,穿“社区”的鞋,走“村民委员会”的路,“追赶时髦”。二是把农村社区等同于城市社区。拿城市社区建设的标准来要求农村社区建设,用城市社区的工作要求来开展农村社区工作。这两种思想都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片面理解,将会阻碍我们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工作。在农村社区工作中既不能搞“一窝蜂”,一下子把农村都改成农村社区,也不得用城市社区的尺子来衡量,认为当前农村还不具备条件,等农村发展起来,具有城市的规模后,再来建社区。那么,哪些农村适合建农村社区呢?
一是人口相对集中。二是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首先是实现“三通”(水、电、路),其次应有一些公共设施,如服务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幼儿园、养老院等。
三是初步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困难救助等。四是应有一定的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且有后续来源。因为要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承担管理和服务职能,必须要大量的工作经费和建设经费。五是大多数村民要相对较高的素质和强烈的发展生产意识及愿望。农村社区建设村民是主体,要积极参与建设活动,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素质(如文化、经营能力、致富能力等),才能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
农村杜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功能和布局要满足农村群众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 要方便农村群众进出, 社区的办公面积要尽小, 公共活动场所要尽大, 农村杜区建立政府投入和群众自筹相结合、专职工作者队伍和农村群众共同管理的机制。把农村杜区切实办成农民之家。农村社区的功能应该是建设,服务和管理。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
4、打牌赌博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
5、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
6、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
第五篇:农村社区建设
城乡统筹连片推进
全面加快农村社区建设
近年来,坊子区把握农村建设的政策机遇和良好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作为提高居民宜居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尊重民意,提升品质,连片集中,整体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城镇化水平由2001年的**%提高到2011年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坊子区作为中心城区,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始终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而城镇建设,面广量大的就是农村社区建设。我们坚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统筹,始终把城镇化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镇村改造,根本改变中心城区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在具体推进上,着力提升中心城区、优化布局重点街道、重点谋划大社区,城市拉动农村、农村对接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是规划布局到位。坚持高起点规划,以街道为单位,依据城区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当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历
史沿革、人文资源等因素,合理确定街道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区位和规模,合理安排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全区共规划**个农村社区。本着“梯次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编制了《坊子区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分步实施;制定3年计划和目标,具体到街道,力争每个街道每年完成1个以上农村社区建设。
三是组织领导到位。区委、区政府调整充实了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街道和重点片区成立工作推进指挥部,区直部门一对一结对帮扶农村社区。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现场会、调度会,区人大、区政协将农村社区建设列入专项视察内容,形成了促进工作落实的整体合力。严格考核奖惩,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树优、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建设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村级组织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区财政每年拿出**万元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对每年建成社区给予**万元的奖励。
二、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加快城乡统筹的重中之重 我们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在工作谋划上,努力推进“老城区、新城区、街道驻地、农村社区”的有效对接,着眼于连片集中、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实现了城乡良性互动,同步发展。
一是整体推进求突破。坊城街道以迁村并点为重点,分
两期实施:一期依托西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完成投资2.2亿元,新建一处容5000人居住的西城社区,组织前埠头、后埠头村整体搬迁进社区,腾出土地进行商业开发。二期将莲花池、王裴家两个库区移民村整体搬迁进西城社区,依托白浪河库区资源,充分利用腾出的土地,打造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白浪河东岸生态旅游区。九龙街道充分利用腾空土地进行商业开发,大力发展以餐饮、休闲娱乐为主的服务业。黄旗堡街道围绕小城镇建设提升,在镇区建设一批现代化公寓住房,整合部分村庄,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原有村庄土地,搞好沿路商住楼开发。
二是依托平台带全局。借助城市开发建设、农村土地整治等有利机遇,对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寻求突破。对纳入片区开发的村居,由政府牵头组织,成立指挥部,实行封闭运作,对土地统一收储,连片开发改造农村住房,同步推进文化旅游、房地产业、商贸物流、高效生态农业等项目建设。对列入土地增减挂钩和综合整治项目区的村居,用足用好政策,腾出土地复垦,建设用地指标异地进行招拍挂,将收益资金用于村庄改造。对村级班子强,经济基础好的村居,充分发挥村居的主观能动性,加快旧村改造,腾出部分土地,用于自主开发和产业发展。对区位优势明显、但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的村居,实行村居以土地入股,与开发商联合的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开发建设。
三是多措并举破难题。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筹措资金是关键。我们想方设法拓宽融资渠道,千方百计破解资金瓶颈。用好省、市专项资金和周转资金,争取省政府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建设资金*亿元,已到位*多万元。以项目区为平台,加大政府融资力度,争取金融机构支持。以市土地整理中心为承贷主体,市财政担保,潍坊银行专门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农房建设发放贷款*亿元,已到位*亿元;申请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亿元,申请建设银行贷款*亿元,并根据工程进度陆续到位。预收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款*亿元,用于项目区建设。与建设单位签订协议,实行先期垫资。把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等政策资金,捆绑使用,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是宣传发动聚民心。坚持以民为本、让利于民,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过细的群众工作,取得群众的支持。在建筑设计上,广泛征求和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风俗习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程序,规范操作,质量为本,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项目责任人、村民代表”四支队伍齐抓共管,打造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放心工程、阳光工程,建设生态宜居的百年住宅。
三、把搞好配套建设作为提升宜居水平的重要方面 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深入实施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管理“三
上”工程,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新建社区配套服务和宜居水平。
一是完善配套功能。统筹安排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集中设置集贸市场、超市、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大院、健身场所、公园(游园、广场)、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等服务性设施,高标准建设老年房。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广外墙保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地源热能等应用技术。现已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配套铺设污水主管网*公里。在社区规划建设中,启动了农民创业园、生态养殖区、粮食储存库和农业服务中心“四个一”配套工程建设,妥善解决群众工副业项目安置、规模化养殖、粮食存贮和农机具存放等问题。
二是加快道路建设。坚持把道路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的首要之举,农村社区建到哪里,高标准道路通到哪里,并把社区规划布局到主次干道两侧,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近年来,先后投资*多亿元,完成了北海路、潍安路、潍胶路和八马路改建提升工程等一批路网建设,完成硬化面积*万平方米。
三是深化环境整治。继续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全区建设垃圾收集站*座、垃圾收集池*余个,区政府为各街道配备垃圾收集设备和垃圾清运车,初步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
输、区处置”的环卫管理模式,正在推进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
四是规范社区管理。由组织部牵头,通过按产业或行业设置党组织,整合社区内的党建资源,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协会党支部为依托、以服务社区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农村社区“两委”组织模式。加强村务公开,统一规范社区工作、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民主理财等制度,深入开展考核测评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化民主自治,构建社会保障网络,繁荣农村社区文化,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水平。
我区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的热切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这次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力度,真正做到农民得实惠、发展得空间,加快建设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