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介绍
作者: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时间:2009-2-11来源:阅读量:
63次
我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省民政厅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围绕区常委会提出的农村社区建设初期要按“试点先行、达到标准、追求实效、按时完成”的建设要求,通过合理设置服务项目,为农民提供便利的生产、生活服务,使建设农村社区工作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我区全面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我区农村基本情况
我区农村现有2镇1街、23个行政村、119个自然屯,有农业人口54200多人,村规模大小不一,经济发展缓慢,人均收入5473元,大多数村集体都没有其它经济收入,工作运转基本上只靠国家每年拨付的3.8万元转移支付维持,在建设农村社区归类中属于欠发达的纯农村型社区,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发达的城区经济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区情实际与上级精神相结合,确定总体思路和操作步骤
按照吉林省委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区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立足当前、注重实效、先急后缓、着眼长远”的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要求,确立了“统筹规划、试点先行、适度超前、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和“先启动、后规范,先硬件、后软件,先简单、后丰富”的具体操作规程。
(二)明确社区定位,构建服务网络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将农村社区服务机构定位在区、镇、村三级。就是依托区“三农”服务中心建立区级农村社区建设指导中心,负责指导全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制定各项服务政策,完善制度体系,强化人员管理机制,检查督导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人员主要由现有的“三农”服务中心人员和从各单位抽调的社区建设业务骨干组成;依托“两镇一街”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立镇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负责承接区级指导中心和村级社区之间的联系,指导和督促村级社区的整体建设,人员主要由各镇(街)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各部门工作人员和其他富余人员组成;以现有的行政村为载体,采取“一行政村为一社区”的方式,在23个行政村建立23个农村社区,人员主要由现有的村“两委”成员为骨干和社会各界志愿者组成,以各类协会为辅助开展工作。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参照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的来源模式,将研究招聘劳动、低保、代理代办等各类专职公益性岗位人员。从而在全区形成了区、镇(街)、村三级联动的1-3-23三级农村社区服务网络。
(三)多方参与,保障有力
农村社区建设,特别是兴办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为使在硬件上打造一流农村社区,我们区、镇(街)两级今年计划投资300万元进行农村社区硬件建设,现已完成投入220万元对部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用房进行了重建或改建,对部分硬件设施进行了维护和更新, 高标准完成了7个试点社区的硬件设施建设。为尽快全面推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区机关部门和试点农村社区之间、城市先进社区与试点农村社区之间建立“二对一”帮扶措施,要求区财政、建设、文体、农业、卫生、劳动、民政等部门根据本部门的工作特点在财力、物力上对农村社区给予支持;要求城市先进社区重点在提供成熟先进社区建设经验和业务指导上下功夫对农村社区进行帮扶、指导,这样就推动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目前,各包扶部门对试点社区已投入财、物合计资金已达到62.5万元,使试点社区的服务大厅、活动室、图书室、健身路径等硬件设施建设上得到了更新和加强,做到了“一厅两栏六室六有五统一”,这样就为农村社区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基础。
(四)以农民迫切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社区功能
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和途径,征集农民意见。特别是印发了“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专门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了解他们对社区的服务需求,公布了社区服务电话,使农民切身感受到农村社区正在向他们走近,走入他们的生活。结合征集意见情况,我区将农村社区建设初始阶段的功能暂定设置为代理代办、农业生产、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四项基本功能。
(五)扎实工作,真正有效发挥社区作用
为把各项服务工作做实,把实事办好,我们要求各试点社区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并把这些需求分类整理,到相关部门办理,在服务与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并做到所负责的工作基础资料完备,档案齐全。
1.要求社会保障服务项目工作人员,与相关部门要做好工作衔接,近期要努力为农民排忧解难,定期到双残户、空巢老人家中服务,帮助解决困难;执行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组织扶贫协会开展工作;下半年为群众办实事20件以上。
2.要求劳动就业服务项目工作人员,要与相关部门做好工作衔接。要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使有就业意愿人员充分就业,为农民务工提供保障;组织劳动就业协会开展工作,下半年为社区居民办实事20件以上。
3.要求代理代办服务项目工作人员, 要与相关部门做好工作衔接,到有困难的社区居民家里主动开展工作,如为老人献爱心、给老人过生日、理发、打扫卫生,为单身青年婚姻介绍,办理各类证照,信访受理,为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组织代理代办协会下半年为群众办实事20件以上。
4.要求农业生产服务项目工作人员,与相关部门做好工作衔接,宣传贯彻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为社区农民做好咨询解答。联系涉农部门对社区内农民进行培训,营造社区学习氛围;做好农情统计数据的采集和报送工作;协调好农户间土地承包经营、分割、流转等纠纷和矛盾;督促村容村貌和家居环境卫生的改善,组织涉农协会开展工作,下半年组织大的活动3次以上。
(六)规范各类组织,建立各项制度
为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我们规范了各类专业协会,由社区各项服务项目的工作人员负责这
些协会的工作,使这些协会成为农村社区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研究制定了朝阳区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以及社区服务管理、社区妇女工作、环境卫生工作、文体活动、民事调解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努力构建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的有效机制,使我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在规范有序的框架内健康发展。
(七)开展各种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社区活动是增强社区凝聚力、亲和力的重要载体,是满足社区群众生活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我们以“社区是我家,和谐靠大家”为主题,举办了“朝阳区建设农村和谐社区文艺汇演”;以“我快乐、我参与”为主题举办了全区农村社区体育运动会;在全区农村社区范围内开展了“好公婆、好儿媳、尊老爱老孝子、教子有方家长、模范好邻居”等典型评选活动;表彰了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勇跃捐款的社区农民群众中的突出代表;组织了一千多名社区的种植、养殖业户到长春农博会参观。通过开展文体活动,促进了各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破除了陋习,树立了健康向上的农村新风尚,使社区由过去单一的、临时的活动,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经常性的文体活动。通过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凝聚了社区人气。通过参观农业新科技,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这样就有力地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进程,使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
三、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区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社区各服务项目工作人员中,原村里“两委”人员兼职的居多,人员素质不是很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并且由于这些人忙于生计,治穷致富,现在又增加了很大工作量,但待遇没有提高,导致社区工作无法更好地深入开展。
(二)领导工作方式转变不够,社区运行效果不平衡。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工作存在差距,镇、村领导重视程度有差异,对社区的指导和服务不够到位,镇干部没能很好地担负起责任,对民政局有较强的依赖性,有少数试点社区存在工作不规范、服务职责不到位、发挥作用不够好等问题。
(三)社区与村委会之间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
(四)相关行政部门上下联动、协调力度不够,工作体制、机制需进一步理顺。
四、建设农村社区的几点体会
(一)建设农村社区必须因地制宜,稳步推行
通过前一阶段的运作,我们感觉到,建设农村社区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来进行,要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决定是否适宜建设社区,不能盲目冒进,更不能搞名誉工程和花架子。比如现在外省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有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几百万元,建设农村社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很好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但对于象我们这样农村经济社会不发达地区而言,这种“建设模式”是“好是好,就是学不了”,因为不发达地区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空白,并且有不在少数的村还负债累累,自我发展及管理服务功能相当薄弱,有心无力搞服务,在这些地方组建社区,引入发达地区社区建设模式,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只会引起群众反感,最后事与愿违。所以现阶段建设农村社区,由于各地农村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建议农村社区建设不要一下全面铺开,要根据本地社会、经济情况,从实际出发,优先选择能满足农民生
活、生产需求具备条件的地方做试点、建社区,在服务功能选择上要因地而异,选一些易于操作不花钱或少花钱容易见成效的项目,并要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实践,培育独具特色、功能各异的新型农村社区,走建设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社区的发展路子。
(二)建设农村社区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建设农村社区要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摆花架子,满足于修房、装修装饰等外在方面,必须把为民办实事摆在首要位置,并要杜绝在原有行政村的基础上,把村委会简单地翻牌了事,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不好的影响。要使农村社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要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实实在在地为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认真做好群众迫切需要办、又有能力办好的事,让群众满意,使农村社区不但建起来而且活起来。
(三)建设农村社区必须抓好社区队伍建设
建设农村社区为各类服务的开展搭建了平台,要这个平台发挥作用,社区干部的素质高低是社区工作能否开展起来的关键。要让农村社区各项工作取得实际成效,就应允许多渠道选聘优秀人才,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选拔社区工作人员,充实到农村社区,提高整体素质,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同时,制定考核方案,明确考核内容,统一工作标准,将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实绩与考核内容对照,兑现奖惩,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干,这样就使社区这个服务平台的功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只有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建设农村社区才有坚实的基础
建设农村社区着眼点在于服务农民,农民即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实际需求,让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通过培育群众的社区归属感和共同意识,共同确定社区的服务内容,充分体现他们自己的特长,使他们愿意反映自己的心事,愿意积极参与社区生活,愿意为社区贡献自己的时间、能力,并且通过经常性的互动接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社区成员之间认同感。让广大农村居民真正关心自己的社区,融入自己的社区,建设自己的社区,让居民业余时间总爱往社区跑,享受社区建设带来的实惠。这样就把干部的良好愿望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全民参与使农村社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生活共同体。
(五)建设农村社区要有经费保障
农村社区运行成本较大,多数地方存在工作经费不足、社区干部待遇偏低、基础设施较差的状况。要使农村社区工作正常运转,就需要村集体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如果本来村自身运转都有困难,再建设社区,那么日常工作的开展都会成问题了,就是挂牌了也是空架子,并且社区建立后工作人员数量也要相应增加,干部工资补贴也成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破除城市就应比农村优越的思想,象前几年重视城市社区建设那样重视农村社区建设,本着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也为农村社区“花钱买服务”,把农村社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每年都有一定财政资金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并逐年加大投入,解决有钱办事问题,这是确保农村社区今后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六)建设农村社区必须各部门相互协调
农村社区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不是单靠一两个部门就能做好的,必须要发挥各方面的力量,调动
全社会的积极性,必须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民政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责无旁贷,但仅有民政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说我们设定的劳动就业服务,社区劳动就业工作人员把社区内有就业申请人员名单收集上来以后,就需劳动行政部门的参与,通过和他们掌握的全区大量就业信息相结合,这项服务就能较好的开展起来。反之,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由于社区本身和企业、服务行业联系少,各类就业信息来源匮乏、面窄,导致需要就业的人员不能及时工作,影响社区群众收入。所以就需要相关部门有良好的互助、互动关系,形成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协作,合力建设农村社区的工作机制。
五、下步工作打算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这样就为明年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农村社区是否能够像城市社区一样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是农村发展能否与城市发展并驾齐驱的关键。为使我区农村社区工作明年能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政府和群众关系上发挥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作用,使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明年我区在农村社区建设上要实现三个目标、完成七项重点工
作:
三个目标是:
一是继续加强办公用房建设、健全配齐各类设施。在巩固现有的7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明年再新增5个村进行社区建设,努力争取各方面提供帮助新建、扩建办公用房,配齐办公设施和体育健身器材等相关设施,力争为1-2个社区配备为农服务车,深入到户为农民提供便利服务。
二是实现农村社区有专职工作人员办公。拿出1-2个社区作试点,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敞开大门,谁优用谁,招聘一批年纪轻、文化高、有干劲的工作人员,使农村社区各项工作打开新局面。
三是解决农村社区经费来源问题,使社区有固定的经费。努力争取把农村社区各项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管理,确保农村社区工作经费有稳定的来源渠道。这些经费一方面用于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另一方面用于办公经费,包括笔墨、纸张、宣传、会议、材料印刷、交通费用等,确保社区工作正常运转。
七项重点工作是:
一是召开农村社区建设交流、表彰现场会。组织我区各镇、村负责人实地参观我区示范社区,树立标杆,总结表彰社区建设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发放以奖代补资金。
二是培训农村社区工作人员。社区要有高质量的服务,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我们将利用区农村社区指导中心这个培训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工作人员有针对性的在理论和业务方面进行集中培训和归口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初步确定为各服务项目办理的工作流程、办理程序;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备使用;相关政策、法规等,全面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三是继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主要从社区工作服务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解决问题的力度三方面进行拓展,提高破解难题和为群众办实事的成效。在现有主要四项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增加其它服务功能,让教育、计生、司法、治安、信访、文体、家政等服务进农村社区。
四是继续转变观念,把握工作关键环节。更新工作理念,变畏难为克难,变过去在社区办公室等群众来办事、被动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方式为有针对性地主动深入到农户找事办,全力把握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这个关键环节。通过抓住这个关键环节,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建设社区后所发生的变化,使更多的人主动地加入到社区建设中,有了更多群众的参与,社区各服务项目就会充满活力。
五是理顺管理体制。体制顺畅是推进农村社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积极探索、理顺镇村与相关行政部门对社区的条块管理工作关系,避免出现难以协调的情况,明确管理主体,建立与我区农村社区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制,提升农村社区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六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社区工作人员激励制度和督办制度,实行服务项目限期办结制和办理情况回访测评制,并根据服务责任制落实情况、限期办结情况、回访测评满意率进行评比,与补贴挂钩,拉开工作人员补贴档次,让付出能得到合理的回报,确保社区服务质量和效果。
七是继续活跃社区生活,繁荣社区文化。在各社区继续开展“爱心好父母、贴心好婆媳、孝心好女儿、好邻居、各类农业示范户”等的评选活动。成立树新风协会,努力移风易俗,革除传统陋习,树立群众身边好的典型,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组织举办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等活动,拿出1-2个基础条件好的社区建设高标准农村社区文化大院,协调文化部门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设施和服务,指导文化大院开展小型演出、游艺、读书竞赛等活动,增强社区活力,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缩小拉近在文化方面和城市之间存在的差距,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谐社区。
建设农村社区是新生事物,必然要经过试点探索、总结经验、全面推进的过程。我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正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在实践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拿不准、吃不透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和省厅请示沟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丰富和完善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树立高标准,追求高水平,形成具有朝阳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第二篇:建设农村社区
农 村 社 区 建 设
关键词 :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科学、服务、特色、和谐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建设规范高效的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共同创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更深推进迫切需要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为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相对城市社区建设而言,新农村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复杂尖锐,解决起来困难度较大。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创新方法,突出特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一、科学规划 提供公共服务
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而社区设置模式的选择又是规划的前提。社区的本质在于其他地域性特点。因此,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注重空间设置模式。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农村社区布局就应该因地制宜,体现多种设置模式,有的建制村地域相对独立,已经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完整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单独设立社区。有的建制村较小,多个建制自然形成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关联性较强的几个建制村共同设立一个社区。有的建制村较大,内部由多个相互独立的自然村组成,每个自然村自成体系,可以在建制村内设立多个社区。基于集体节约发展‘提高效率、便于管理的考虑。通常情况下还是以建制村为依据实行“一村一社区”比较切合实际的模式,以社区建设 作为村委会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托。当然,在规模较大的建制村,各自然村相互独立,应该实事求是的原则,可以采用“一村多社区”的模式。
农村社区的规划要突出地方优势特色,突出生态取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相链接,逐步实现从注重产业和农村住房布局等物质形态的村庄规划到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结合并体现特色功能的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不同地域环境建设不同功能的农村社区,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围绕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努力把农村居民住宅区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住宅区,科学构建村庄空间布局,把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理念融入规划之中,彰显时代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聚集、稳妥推进的总体要求,保证村庄布局节约、实用、美观。
农村社区化建设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选择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移民村、新建村、近郊村和一些富裕户先行试点,集中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小康新村示范点。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新方法 新途径,通过抓点带面,创造模式,逐步推开。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学校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根据村民的需要建设服务性场所,建立多功能的活动室。既可以用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又可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交流。同时还有建设好社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便民的服务设施。外部环境中建立篮球场或健身场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的场所。
二、改善居民条件
打造特色文化
为了实现集体节约型的发展并从根本上克服农村传统住宅分散建设所带来的土地、供电、供水等公共资源的浪费问题。必须积极推进住宅集中规划建设,实现公共设施与公共场所所用地的共享减少资源浪费。要加强住宅建设用地的管理,避免违章建筑情况的发生,保持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
围绕着农民生活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参加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创业培训等,着力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导人,逐步提高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提高素质还能通过经常性的互动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长人们之间的情感,对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群众的集体荣誉感的增强有很大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建设中当然也是积极挖掘和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具有历史性价值的东西。
三、健全体制机制
不断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既要明确各项具体工作制度和措施。又要根据群众的需求,科学构建社区组织体制。保证服务事项有人做。规范各项办事程序与方法,保证服务事项能做好。健全社区服务公示制度、监督制度。增强服务的公示度、透明度、公正性、高效性。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建设规范高效的农村社区建设协调性,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共同创建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
四、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整合资源,有效使用涉农资金,随着社会发展,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也是今后实施村庄规划的重要资金来源,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议根据规划分类实施的需要、按项目统筹使用资金。建立项目资金帐户、有效管理项目间的资金往来,避免资金的流失。① 明确支农资金整合范围,适当归并资金分类。从明确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对象入手,加强对整合支农资金的政策宣传、强化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可以逐步将现有各项支农资金按性质归并为农业生产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救助类、生态环境类、农村生活类和农民收入等五大类。属于相同性质的资金都可以进行整合,归并为一项资金。② 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下放资金分配权。针对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在明确规定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比例,将农业建设项目的决定 权、资金分配权下放给县级人民政府,以利于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③遵循人、财、物配套的原则,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专款专用,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区环境,为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活力。④实行项目资金财政直拨,县级报帐制度。投向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按项目的隶属级次直接拨至项目承建单位。实行县级报帐,各级财政投入项目的资金(包括乡镇应负担的资金)汇入县财政专户,县财政落实专人负责,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将资金拨至承建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后,县财政即把项目完工形成的资产移交给有关单位使用和管理。⑤加强涉农资金的全面监管,实施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刚性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上级主管部门和县级财政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通过开展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支农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多方动员,创新资金筹集渠道。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要改变政府 “独挑重担”的格局。在注意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投入和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的机制。立足于资源整合,创造出各级积极投资谋发展的环境,多渠道加大农村社区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应加大农村社区化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投入,走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互结合的道路,建立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持,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另外,建立激励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建设的 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励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社会力量,广泛地参与农村社区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建生《农村社区发展的可持续城乡建设》 人们出版社,2011年1月1日
【2】《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网,2005年12月6日
【3】曹承明《共建和谐 经济管理汪金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08月01日
【4】曹首娟《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民素质提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05月
第三篇:农村社区建设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全省农民住房全部拆除,合村并点,让农民全部住进盖高楼,建立新型农村社区(俗称万人村),实行城市化管理。自2009——2010已在各市全面推开,农村住房改造规模空前,史无前例。
二、山东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各乡镇政府的“合村并点盖楼计划”经上级政府批准后,自行组织实施。乡镇政府在获取批准后,在丈量村民住宅和评估村民房产价值后,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农民住房。盖楼即新农村房地产开发权由地方政府授权相关人组织实施。
三、待拆除的农民房产估值一般为每平方300——400元,地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一般是每平方600——700元或更高一些。农民要想住同样面积的楼房就需要每平方倒贴300——400元或更高。
四、省市级政府对县乡政府的激励措施:
1、每从农村农民住房中腾出1亩地,补贴20万元。
2、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以获取收益。
3、农民被集中规划到大型社区后,可以将农民承包的耕地因地制宜地集约经营,即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大户,规模化经营,失地农民可以到土地承包大户当“农业工人”。
五、农民的真实情况:
1、处于被动消极甚至抵制状态。
2、大部分表示无力承担购买、搬迁、装修楼房费用,必须借贷,不能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3、大部分认为不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现实,对大量农民住房强行拆除属于历史上罕见的败家子行为,是对农村农民财产和经济的严重侵犯与剥夺,令人难以容忍。
4、山东版的新农村建设是扰民劳民伤财的行为,是对农民的敲诈。
5、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属于劣质楼房,其安全和使用年限远没有农民自己盖的房子质量高,寿命长。一旦地震“万人村”就会变成“万人坑”。
6、相当多的基层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弄虚作假,欺下媚上;在操作上则是强迫农民就范。
7、农民人心惶惶,极度不安,产生了很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极度愤懑而又无可奈何。对未来的生活迷茫而不知所措。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探讨:
1、脱离了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向,没有认清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民住楼,就是搞城市化。
2、背离了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违背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山东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农村生产力总体水平并不高,农村经济十分薄弱,物质和精神文化尚处于较低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搞这样的全体农民住楼运动,违背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背离了科学发展观。
3、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背民心离民意,对山东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害无益。山东农民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生活还很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经不住折腾。在这样的新农村运动中,不仅会使农民返回赤贫状态,而且还会使大部分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农民的经济能力,属于一次性把农民的口袋掏空,是涸泽而渔的行为,最终致使山东农村经济陷于长期滞停状态,釜底抽薪,山东农村经济将彻底伤失可持续发展力。
4、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假如在合村并点之后,农村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意味着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仅进一步削弱农民生存和增收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且,集约经营的土地由于机械化作业,大量出现“农民工人”的虚梦将落空,致使大部分农民成为无业流民,从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可怕的隐患。凡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中国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支柱。
5、山东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被基层政府急不可耐地贯彻执行,让农民住楼、改善居住环境的背后,凸显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一是从合村并点、拆迁民房中腾每出1亩地,补贴20万元,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也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三是,农民们住楼时缴纳的每平方差额费用将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为农民盖楼、让农民住楼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政府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完全是取之于农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由上观之,尽管山东省的新农村建设方式也许是出于急于建设新的农村,但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与民争利、扰民的现象,有操之过急之嫌。在执政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党中央关于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此举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国家稳定的大局,应当切实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就会欺负老百姓......。
第四篇:农村社区建设
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 通过农村社区建设, 大力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加强农村墓层社会服务和管理, 着力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看病、养老、济困和满足文化娱乐及科技需求等问题, 将为保持农村经济较快增长、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山东省诸城市、江苏省海门市已率先实现了县域范围内农村杜区的全彼盖。山东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县已达到65%, 村占到了12.9%,江苏省委省政府已正式发文确定在两年内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可以看出农村社区建设确实为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公共服务薄弱、农民群众办事难、肴病贵、文化娱乐孺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找到了突破口, 尽管服务还不尽完善, 但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就已经知足了, 满意了。一个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就是, 村民对农村社区的认同感强了, 农村社区的发展前景令人看好。要理解农村社区,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社区?农村社区与城市和村民委员会有哪些本质区别?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区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亦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主要承担对着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对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两大职能。
村民委员会则是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的以村级事务实行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级组织机构。
那么农村社区就是指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较为完备的农村实行以社区的管理模式,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为村民的生产提供服务。
根据对农村社区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建农村社区要克服两个方面的思想,一是把农村社区等同于建制村。即将现有的建制村(特别是撤小村并大村后)换一个名称就叫“社区”,穿“社区”的鞋,走“村民委员会”的路,“追赶时髦”。二是把农村社区等同于城市社区。拿城市社区建设的标准来要求农村社区建设,用城市社区的工作要求来开展农村社区工作。这两种思想都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片面理解,将会阻碍我们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工作。在农村社区工作中既不能搞“一窝蜂”,一下子把农村都改成农村社区,也不得用城市社区的尺子来衡量,认为当前农村还不具备条件,等农村发展起来,具有城市的规模后,再来建社区。那么,哪些农村适合建农村社区呢?
一是人口相对集中。二是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首先是实现“三通”(水、电、路),其次应有一些公共设施,如服务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幼儿园、养老院等。
三是初步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困难救助等。四是应有一定的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且有后续来源。因为要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承担管理和服务职能,必须要大量的工作经费和建设经费。五是大多数村民要相对较高的素质和强烈的发展生产意识及愿望。农村社区建设村民是主体,要积极参与建设活动,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素质(如文化、经营能力、致富能力等),才能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
农村杜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功能和布局要满足农村群众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 要方便农村群众进出, 社区的办公面积要尽小, 公共活动场所要尽大, 农村杜区建立政府投入和群众自筹相结合、专职工作者队伍和农村群众共同管理的机制。把农村杜区切实办成农民之家。农村社区的功能应该是建设,服务和管理。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
4、打牌赌博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
5、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
6、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
第五篇:农村社区建设
城乡统筹连片推进
全面加快农村社区建设
近年来,坊子区把握农村建设的政策机遇和良好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作为提高居民宜居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尊重民意,提升品质,连片集中,整体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城镇化水平由2001年的**%提高到2011年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坊子区作为中心城区,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始终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而城镇建设,面广量大的就是农村社区建设。我们坚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统筹,始终把城镇化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镇村改造,根本改变中心城区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在具体推进上,着力提升中心城区、优化布局重点街道、重点谋划大社区,城市拉动农村、农村对接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是规划布局到位。坚持高起点规划,以街道为单位,依据城区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当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历
史沿革、人文资源等因素,合理确定街道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区位和规模,合理安排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全区共规划**个农村社区。本着“梯次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编制了《坊子区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分步实施;制定3年计划和目标,具体到街道,力争每个街道每年完成1个以上农村社区建设。
三是组织领导到位。区委、区政府调整充实了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街道和重点片区成立工作推进指挥部,区直部门一对一结对帮扶农村社区。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现场会、调度会,区人大、区政协将农村社区建设列入专项视察内容,形成了促进工作落实的整体合力。严格考核奖惩,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树优、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建设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村级组织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区财政每年拿出**万元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对每年建成社区给予**万元的奖励。
二、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加快城乡统筹的重中之重 我们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在工作谋划上,努力推进“老城区、新城区、街道驻地、农村社区”的有效对接,着眼于连片集中、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实现了城乡良性互动,同步发展。
一是整体推进求突破。坊城街道以迁村并点为重点,分
两期实施:一期依托西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完成投资2.2亿元,新建一处容5000人居住的西城社区,组织前埠头、后埠头村整体搬迁进社区,腾出土地进行商业开发。二期将莲花池、王裴家两个库区移民村整体搬迁进西城社区,依托白浪河库区资源,充分利用腾出的土地,打造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白浪河东岸生态旅游区。九龙街道充分利用腾空土地进行商业开发,大力发展以餐饮、休闲娱乐为主的服务业。黄旗堡街道围绕小城镇建设提升,在镇区建设一批现代化公寓住房,整合部分村庄,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原有村庄土地,搞好沿路商住楼开发。
二是依托平台带全局。借助城市开发建设、农村土地整治等有利机遇,对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寻求突破。对纳入片区开发的村居,由政府牵头组织,成立指挥部,实行封闭运作,对土地统一收储,连片开发改造农村住房,同步推进文化旅游、房地产业、商贸物流、高效生态农业等项目建设。对列入土地增减挂钩和综合整治项目区的村居,用足用好政策,腾出土地复垦,建设用地指标异地进行招拍挂,将收益资金用于村庄改造。对村级班子强,经济基础好的村居,充分发挥村居的主观能动性,加快旧村改造,腾出部分土地,用于自主开发和产业发展。对区位优势明显、但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的村居,实行村居以土地入股,与开发商联合的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开发建设。
三是多措并举破难题。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筹措资金是关键。我们想方设法拓宽融资渠道,千方百计破解资金瓶颈。用好省、市专项资金和周转资金,争取省政府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建设资金*亿元,已到位*多万元。以项目区为平台,加大政府融资力度,争取金融机构支持。以市土地整理中心为承贷主体,市财政担保,潍坊银行专门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农房建设发放贷款*亿元,已到位*亿元;申请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亿元,申请建设银行贷款*亿元,并根据工程进度陆续到位。预收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款*亿元,用于项目区建设。与建设单位签订协议,实行先期垫资。把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等政策资金,捆绑使用,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是宣传发动聚民心。坚持以民为本、让利于民,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过细的群众工作,取得群众的支持。在建筑设计上,广泛征求和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风俗习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程序,规范操作,质量为本,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项目责任人、村民代表”四支队伍齐抓共管,打造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放心工程、阳光工程,建设生态宜居的百年住宅。
三、把搞好配套建设作为提升宜居水平的重要方面 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深入实施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管理“三
上”工程,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新建社区配套服务和宜居水平。
一是完善配套功能。统筹安排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集中设置集贸市场、超市、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大院、健身场所、公园(游园、广场)、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等服务性设施,高标准建设老年房。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广外墙保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地源热能等应用技术。现已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配套铺设污水主管网*公里。在社区规划建设中,启动了农民创业园、生态养殖区、粮食储存库和农业服务中心“四个一”配套工程建设,妥善解决群众工副业项目安置、规模化养殖、粮食存贮和农机具存放等问题。
二是加快道路建设。坚持把道路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的首要之举,农村社区建到哪里,高标准道路通到哪里,并把社区规划布局到主次干道两侧,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近年来,先后投资*多亿元,完成了北海路、潍安路、潍胶路和八马路改建提升工程等一批路网建设,完成硬化面积*万平方米。
三是深化环境整治。继续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全区建设垃圾收集站*座、垃圾收集池*余个,区政府为各街道配备垃圾收集设备和垃圾清运车,初步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
输、区处置”的环卫管理模式,正在推进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
四是规范社区管理。由组织部牵头,通过按产业或行业设置党组织,整合社区内的党建资源,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协会党支部为依托、以服务社区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农村社区“两委”组织模式。加强村务公开,统一规范社区工作、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民主理财等制度,深入开展考核测评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化民主自治,构建社会保障网络,繁荣农村社区文化,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水平。
我区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的热切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这次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力度,真正做到农民得实惠、发展得空间,加快建设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