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9-05-14 15:4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湖州市委 湖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9年5月14日)

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我市和谐社区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浙委〔2007〕64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城市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

加强和巩固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社区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积极采取升格社区党组织、建立楼道党支部和特色党支部、党小组等办法,调整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扎实开展新一轮“五好”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着力培育省、市、县(区)三级示范群。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办法,积极探索党内无候选人直接选举方式,着力带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健全设岗定责、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制度。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各级党组织定期研究社区党建工作,把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纳入向上级党委定期报告党建工作情况的重要内容。

二、进一步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机制

加强公共财政投入,加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社区服务业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事务中心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社区就业、社区卫生、社区安全、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等公共服务。加强社区体育健身配套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区体育健身配套设施室外用地面积不得少于人均(按设计居住人口计算)0.3平方米。扶持发展市场化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培育和引导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社区自助互助服务。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和激励机制,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力争到今年底全市城市社区志愿者人数占社区居民总数的10%以上。加强对社区服务信息平台的整合、升级,构建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多层次的政府公共服务网、社区管理服务网、便民利民服务网。整合民政、劳动保障、公安、城管、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在社区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类服务热线,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

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社区群众性自治机制,支持和指导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自治职能,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干部和社区工作者选聘分离制度,依法保障社区居民民主权利。建立健全社区居民(成员)代表会议制度、议事协商制度、居务公开制度、考核评议制度,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民主自治的制度化;开好社区民情恳谈会、社区事务协调会、社区工作听证会、社区成效评议会,畅通社情民意沟通渠道。加强业主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作用,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全面推广开展社区“邻里节”,广泛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健身、文娱、教育等活动,不断提升社区居民文明素质。

四、进一步完善社区结对共建机制

深入开展社区结对共建活动,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本单位优势,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完善共建机构建设,把结对共建工作列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成立共建工作班子,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联络员。充分发挥驻社区单位和社区成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工作,将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休闲娱乐及其他便民设施资源参与社区共建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免费或优惠向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完善机关部门社区结对考核机制,把结对共建工作作为机关部门年终考核与文明单位、文明机关考评的内容,组织社区工作者参与“群众满意单位”评选,提升机关部门参与、支持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为结对社区办实事,解难题,求实效。建立市、县(区)领导联系社区制度。

五、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

优先发展和重点培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类、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发展一批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质量高、信誉好、服务周到的便民类社区社会组织。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资助机制,落实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制订扶持政策、开展社会资助以及项目委托、协助管理等多种形式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通过转变原资金直接投入方式,优先把相应职能移交给一些基础好、发挥作用好的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和激活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社区福利、社区救助等工作中的载体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落实现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推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六、进一步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培养激励机制

各级党组织要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关心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成长,及时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建立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组织社区专职工作者参加国家职业评定考试,鼓励社区专职工作者参加学历教育。对

按规定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资格证书并被聘为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分别给予适当职称津贴补助;对取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证书的给予适当的学费补贴。坚持面向基层、关注一线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政策倾斜、定向招考等办法,让更多社区工作者报考事业单位或街道(乡镇)级领导岗位。社区专职工作者被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录用的,原在社区签订合同且缴纳养老保险的工作年限,可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并按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工资待遇。

七、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服务用房保障机制

编制完善城市社区布局规划,优化社区布局,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切实加强社区工作服务配套用房的建设,新建社区和旧城区改建社区,社区工作服务用房总面积按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配置,但每个社区最少不得低于350平方米。社区工作服务用房要相对独立,集中配置,合理布局,设置单独出入口,楼层一般在二层以下,尽量减少对邻近业主的影响。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规划、用地、建设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所在社区主管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应参与工程验收,确保社区工作服务用房与小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社区工作服务用房不得出租、转让或者抵押,对原先一些零散、面积过小等无法综合使用的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可通过置换、换租等方式调整。健全和完善社区工作服务配套用房产权登记制度,由街道(镇)或县(区)社区主管部门作为登记主体申请房产登记。

市规划建设部门要将市区社区工作服务用房作为公共设施配套纳入房地产开发用地公开出让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中,在建筑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中注明面积和具体位置,征求相关街道(镇)意见后,明确由开发商建设并无偿提供;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在项目公开出让标书中和出让合同中予以明确。对同一个社区涉及两个以上开发商开发的住宅小区,由市规划建设部门按照集中配置要求,做好相关开发商的协调工作。

八、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社区工作经费与地方财政相适应的增长机制。社区专职工作者年收入不低于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含规模以上私营单位)水平,并参照企业有关标准享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待遇和住房公积金。从2009年起,每两年对社区工作者安排一次健康体检。建立社区工作者节假日值班、轮休和错时上下班制度,社区工作者年休假、婚假、探亲假等按照国家对企业的有关规定执行。

社区工作经费的核拨以上年底社区常住(户籍)人口为基数(新建社区户数不足1000户的,按1000户计算),按每百户每年不低于2500元标准核拨,每年递增5%。社区党建

经费按组织建制核拨,设党委的社区每年安排党建工作经费2万元,设党(总)支部的社区,每年安排党建工作经费1万元;社区党委、党总支部下设党支部的专职书记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标准补助工作经费。暂住人口的工作经费以上年底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准,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标准核拨。

市财政要加大对区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在现有财政体制和专项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对社区专职工作者每人每年增加1200元;从2010年起,对每个社区工作经费补助1.5万元,其中社区党建经费补助0.5万元。

九、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申报准入机制

政府职能部门、党群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凡拟将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等项目进社区的,严格实行申报准入制度。申请准入实行分级管理,市级部门单位由申请单位向市城乡社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对于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等项目进社区的,实行定期集中办理,由市城乡社区工作协调小组联席会议负责审批;县(区)部门单位由申请单位向县(区)城乡社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对于举办培训、开展调查等项目进社区的,采取即时审批的办法。经审批同意进社区的,申请单位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配套”的原则,在进入期限内落实必要的人员和经费。

社区室外只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事务中心三块牌子。对原已悬挂室外的牌子,由相关部门(单位)自行摘除。对准入社区的部门(单位)如确实需要挂牌,应集中统一悬挂在室内,并落实必要的人员或工作经费。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 的实施意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创新全区社会化服务管理,提升社区服务管理能力,推进社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辽委办法【2012】31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第二章 重要意义

第二条 城市社区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大量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流动人口进入社区,社区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社区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加重大。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推进我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章

明显提高;社区居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社区居民自治范围进一步扩大,社区民主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基本服务需求;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内外关系更加协调,全社会尊重、关心和支持社区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

第四章 职责及任务

第六条 抓好常规性党建工作。注重领导班子建设,“两委”班子团结协作,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并做好总结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系列活动,落实好各项任务;注重党建活动载体建设,加大活动阵地建设力度,党员活动室达到“一室六有”标准,做好远程教育工作。

第七条 进一步拓展为民服务平台。社区八大服务体系健全并切实发挥作用;社区服务网点布局合理,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组织网络健全,环境优美整洁;文体活动广场、图书室,基础设施健全并经常性组织开展文体活动。

第八条 抓好民生保障体系。社区救助体系健全,低保工作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建立居民健康教育宣传栏;社区综治、信访、民事调解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辖区内无较大的刑事案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辖区内无群体性去省进京上访事件。

第九条 进一步完事社区功能。社区实行“一站式”办公,社区党组织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方式,以“三有一化”为重点,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开展工作的相关制度,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切实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坚持和完善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等制度,探索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拓宽党员服务渠道,充分发挥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十四条 逐步理顺社区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社区作为社区的主体组织,要支持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群众组织及物业服务企业等开展工作。社区业主、物业服务企业要自觉接受社区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共同推进社区建设。要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群众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的协调机制,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和居民利益。

第十五条 完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推广社区党员或党员代表议事制度,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探索网上坛论、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有效形式。鼓励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广泛参与,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第十六条 健全社区日常管理制度。社区要把工作重点进一步转移到社区管理和服务上来,按照居民活动空间最大化、服务

等费用应按当地居民使用价格标准收取。

第八章

队伍建设及激励机制

第十八条 选齐社区工作人员。根据社区规模,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配置3至5人,原则上按照每500户社区居民配置1人。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按照法定程序选举产生。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一组织实施,招聘对象一般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第十九条 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完善社区工作人员档案管理工作,建立数据库,实行规范化管理。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实行全员培训。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国家社区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推进社区居民委员会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

第二十条 建立健全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为调动工作积极性,要以工作完成情况和社区居民满意度为主要依据,对社区工作人员实行考评。考评结果分为示范社区、先进社区、达标社区和不达标社区4个等次,并作为奖惩的依据。正职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1000元,副职和委员以正职奖励为基数,按1:0.8:0.5比例计算。当评选排前两名或连续两年评为示范社区的书记,参照事业单位干部标准,落实相关待遇。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对工作成绩突出、居民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人员及时给予宣传、表彰和奖励。

第九章

第三篇: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

一、整合社区资源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工作思路,紧紧结 合社区建设实际,坚持把与驻镇单位的共驻共建作为创建和谐社区的点睛之笔来 抓,不断健全完善党建保障体系、积极创新共建载体机制、科学构筑和谐发展格 局,初步形成具有“六共二建”特色的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即“党建经验共享、基础设施共用、志愿服务共有、思想教育共抓、党员队伍共管、文明社区共建及 基地共建、协议共建”,发挥了驻镇单位及各类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 用,社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建设社区、服务居民水平有了明显 提高。(二)整合社区的人力资源 整合社区的人力资源,要注意处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合社区防范人员 力量,加大社区防范力度。目前,社区内防范力量不少,需要是加强整合,切实 发挥各支队伍的力量。具体来说,第一,要发挥社区民警的主力军作用;第二,要发挥居委会的防范组织作用;第三,要发挥社保队伍、门卫的巡逻防范作用; 第四,要发动居民志愿者参加社区防范,让大家切实树立“社区是我家,安全靠 大家”的理念。二是整合社区纠纷化解人员力量,有效化解社区矛盾。社区纠纷 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居民因动拆迁、企业改制、市 政建设等原因而引起的上访矛盾,这类矛盾一般是由行政处理不当而引起的,所 以要通过行政部门协调进行化解,各有关方面要跨前一步,形成合力以妥善化解; 另一类是居民与居民的纠纷,目前可以化解的途径主要有行政调解、司法诉讼(法 院的裁判与调解)、人民调解,目前需要强调的是行政要作为、司法要公正、人 民调解要积极,从而形成化解纠纷的合力,使受害人的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维 护。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创造和谐发展环境 始终把建立一个好的班子,配备一支好的队伍,确定一套好的发展思路作 为提高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来抓,善于利用各方资源和优势,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有效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就业、就医、养老、子女就 学等关心民生的问题,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一)用活载体,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推进 基层党建工作不是一点一面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怎么抓,没有固 定的模式。任职以来,我坚持抓载体,坚持不断创新,以促进全镇党建工作的整 体推进。一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亮党员身份,建和谐社区”主题实践 活动,争做“五带头”人,带头学习讲党性,带头致富谋发展,带头服务比贡

献,带头诚信树新风,带头维稳扬正气。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二抓干部作风建设。坚持做到以“一把手”自律,从自身做起,坚持勤政、廉政、优政并举,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 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倡导“思想感情零距离,干事创业零差错”的理念,解决 实际问题。对于党内的重大的、群众关心的,只要不涉及党内机密的问题都及时 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并从机关招待、财务收支入手,严格按制度办事,实 行“责任追究”。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 抓共管、各社区居委会、站(所)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创新机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新路子 一是完善工作制度。进一步明晰社区党组织工作职责,建立社区党建联席

会议,社区党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务公开,服务承诺、目标管理、民主评议、考 核奖惩等制度,实现社区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完善创新组织体系。对党员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划分党 支部。在社区党组织建立方面,积极依托商贸片区、居民楼院、住宅小区等社区 “单元” 建立党组织,积极探索城乡统筹新形势下社区各 “单元” 与农村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联建的新模式,以“大党建”的观念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同 时,完善组织工作网络,构建“社区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责任区”的纵 向工作体系和“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成员单位党组织-社区党组织-社区党员志 愿者队伍”的横向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组织体系。三是不断完善社区党建统揽社区工作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共建协调制 度,不断完善社区党组织重大问题决策制度、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 居委会主任定期向社区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重大事项民主 听证制度,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统揽能力、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以 全面开展科普文化、道德诚信、治安消防、法律服务等“八进社区”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在建设社区、服务群众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更 好地推动社区“六共二建”共驻共建格局的形成。

三、抓好城镇社区功能建设,服务群众 进一步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研究新形势加强城镇社区功能建设的新思路,大胆创新,增强总体服务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和选树优势产业力度,探索新兴产 业和致富项目,努力在带领城镇困难群体脱贫致富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拓宽服务范围,构建服务网络。依托“一站式

式服务大厅”构建“六站 一室” 服务网络,把社区服务的范畴逐步延伸至社会保障、法律咨询、家政服务、中介等等方面。同时,通过活动室、党员责任区等活动阵地,开展党员志愿者服 务、党员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系列活动,组织党员投身社区建设,在全社 区形成党员带头、人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良好风尚。二是加大就业工作力度,依托今年口岸互市贸易延伸至县城的有利契机,全面开展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情况摸底,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各种就业培 训,同时,通过开发扫街、绿化、清扫积雪、4050 人员公益性劳动等岗位,目 前实现 153 人再就业。其中依托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优势,紧紧抓住哈萨克斯坦 的广阔市场,通过从事畜牧养殖、建筑业、餐饮服务等行业,促使一部分劳动力 向哈萨克斯坦输出,实现就业。三是实施“一居一品”致富工程,切实做好促民增收工作。围绕口岸县城 区建设和发展旅游产业,依托协会组织,重点在刺绣、奶牛养殖、特色种养殖和 庭院经济等产业方面实现突破,在每一个社区至少建立一个特色产业带动社区居 民就业致富。与此同时,坚持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强化社区党建的重要内容抓紧 抓好,力争实现“有钱办事”的目的。在原有的基础上,尝试依托协会、提供代 办等中介服务,并争取工商、税务等部门通过减免税费、政策倾斜等方式,支持 社区开展经营性服务活动。另一方面以规范化、信息化和多功能化为目标,结合 实际,切实抓好社区办公场地、活动阵地、办公设备、宣传栏窗等有形化建设,为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奠定物质基础。四是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居民自治。健全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和群众自治组 织,实行社区居务公开,保证居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区事务和 公益事业,对社区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善于从居民中寻找 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社区各项工作得到持续不断地改进。


第四篇: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一是社区组织建设

主要包括党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等。

二是社区服务建设

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和社会贫困户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三是社区卫生建设

主要包括社区的疾病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科普、体普、娱乐活动。

四是社区环境建设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绿化美化。

五是社区治安建设

主要包括社区安全保卫、民事调解、群防群治、法制教育、法律咨询、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冶

安综合治理工作。

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况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

速发展应运而生。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

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

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1996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各地

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

和问题。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

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

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

特色。

第五篇: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换建设

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 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1986 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 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 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 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 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不 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1996 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 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各地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 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 设中的困难和问题。1998 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 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 意义。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 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特色。

2、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实验,一手抓研究”、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实验,一手抓研究”(1)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验 1999 年民政部先后选择社区服务和城市基层工作基础比较好的 26 个城区为社区建设实 验区。这些城区是:北京市西城区,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石家庄市长安区,沈阳市沈河 区、和平区,本溪市溪湖区,长春市朝阳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上海市卢湾区,南 京市鼓楼区、玄武区,杭州市下城区,合肥市西市区,厦门市开元区,济南市历下区,青岛 市市南区、四方区,漯河市源汇区,武汉市江汉区,佛山市市区,海口市振东区,重庆市江 北区,西安市新城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这 26 个实验区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全面 展开提供了最宝贵的探索与经验。各地积极探索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思路和对策,武汉、沈阳 等地率先出台了相关文件,开展了试点工作; 重庆江北区通过整合改革,解决了“没人办事、没钱办事、没地办事、没章办事”;武汉百步亭、青

岛浮山后进行了不设街道的社区建设探 索;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在老街道基础上进行调整辖区规模的探索,白下区更是大胆地打破 以往“区、街、社区”的传统管理方式,进行了撤消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 心的试验;宁夏进行了“一个思想,两项活动,三项改革”。各地积极探索了体制改革的方 向和方法:沈阳市坚持民主自治方向;上海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南京完善居委会自治功能; 杭州提高居民满意程度;武汉创新社区工作机制,等等。通过实验和探索,整合社区资源和 社区力量共同建设社区,倡导社区居民、驻社区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社 会团体“广泛参与”成为了大家的共识。社区建设实验中也逐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 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 设的整体合力。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中介组织或社区民 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发展路子显露出来。(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 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对各地社区建设的实验经验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1999 年 3 月,民政部在南京市鼓楼区召开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 年 4 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青岛 市召开全省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1999 年 6 月,南京市玄武区召开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国 际研讨会;1999 年 7 月,民政部在北京召开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 年 8 月,民政 部在杭州市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座谈会;1999 年 10 月,民政部在沈阳市召开

了社区体制改革专家论证会,明确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思路。在各地实验区探索 和交流基础上,民政部于 2000 年 10 月 9 日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 区建设的意见》。这是民政部“一手抓试验,一手抓研究”的工作结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议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同意民政部的意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 2000 年 11 月 9 日向全国转发了民政部的《意见》(中办发〔2000〕23 号),确定了地方党委和政府领 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的社区建设工作体系, 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中办发〔2000〕23 号文件宣 告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2001 年 7 月,民政部在青岛召开全国城 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认识,部署任务,明确目标,掀起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 热潮。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示范,一手抓研究”

3、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示

示范,一手抓研究”(1)城市社区建设的示范 各地在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活动。2001 年,民政部下发《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同年,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 城市,已经开展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尤其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都率先行动,提出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的响亮口号。有一些省份还相继制定了社区建设示 范活动实施方案,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精心规划,周密部 署,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抓起,从薄弱环节抓起,从社区 居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出发,使示范活动真正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过 程。2002 年民政部在吉林省四平市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现场会,经评审确认,民政部 命名河北省保定市等 27 个市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北京市西城区等 148 个区为“全 国社区建设示范区”。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思路和要求,同时要求以 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城市民政工作。同时,各地在总结示 范单位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向面上推广,促进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2002 年,在示 范活动的基础上,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目前,全国已有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党委、政 府名义召开会议,统一思想,部署任务;有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 31 个省(自治区、有 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社区建设五年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了地方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十五”计划。(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 2002 年,民政部门关于社区建设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一是加强立法调研,为加 快居委会组织法的修订,加强社区建设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服务。通过调研,民政部 组织专家草拟了居委会组织法的修改稿。就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居委会设置规模、居民的界 定、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居委会成员的民主选举和居务公开、社区党建以及社区自治组织的 性质、组织机构代码类型、主体资格、工作人员的职业类别及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政策等问 题提出了初步修改意见。二是加强探索调研,为指导地方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城市基层管理 体制服务。民政部重点研究和总结一些地方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实行社区“一门式办公” 的经验。积极探索和开展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社区功能的试点,实行政府与

社区直接 对接,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和城市基层政府机关转变职能,理顺与社区的关系。三是加强工 作调研,为完善社区管理规范,建立良好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服务。针对各地社区居委会的 直选面不断扩大,社区中介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显露,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 的水平不断提升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民政部加强了规范管理的专题调研和工作指导。

4、城市社区建设的创新、●城市社区建设体制创新。目前,大部分城市实现了科学合理划分社区,社区体制改

革步伐加快。在此基础上,各地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社区 组织建设逐步完善,社区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此外,各级政府加大了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等多种办法,很好地解决了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办公经费、工作人员补贴等问题,改善了社区服务条件,社区基础建设和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91 年《居委会组织法》 颁布实施以来多数地区已完成 4 次换届选举,上海、北京、南京、沈阳和青岛的少数社区还 开展了居委会的直接选举,普遍建立健全了社区居委会。全国大部分城市进行了社区规模调 整,社区居委会由 10 万个减至现在 8 万多个,数量得到减少,功能得到加强。截至 2002 年底,全国设有居委会(社区居委会)8.5 万个,比上年减少了 7.6%;居民小组 124.4 万个, 比上年减少 1.5 万个;居委会成员 39.7 万人,比上年减少 6.7 万人。●城市社区建设机制创新。目前,各地社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 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社区 建设正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地人大和政协的建议案、提案显著增多;政府各有 关部门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职工作,在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寻 求结合点,深入开展社区为老“星光计划”、社区文化、社区医疗、社区计划生育、社区教 育、社区就业、社区物业管理、社区治安等工作,并制订了相应管理措施。各地充分利用媒 体,采取多种形式争相报道社区建设,使社区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社区居民树立 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驻区单位发挥协同力量,最大限度 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城市社区建设思路创新。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意识,增强了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 和归属感,着重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

下载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