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探讨

时间:2019-05-12 18: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探讨》。

第一篇:城市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探讨

城市社区是事故灾害应急管理的最基层组织,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中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应急职责和有效减轻灾难破坏性影响的功能。目前,我国社区应急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没有形成成熟的社区应急文化体系,民众普遍缺乏危机应急意识。分析了对应急文化进行研究的必要性,总结了发达国家应急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了应

急文化的基本内涵,揭示了应急文化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应急文化的层次结构;最后,从物质文化、技术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5个层面对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究,初步提出了应急文化体系构建策略。

引言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各类事故灾害承受的主体,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应急职责和有效减轻灾难破坏性影响的功能。国家高度重视基层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把社区作为基层应急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社区应急管理往往过于强调应急技术与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应急文化的建设,普通民众缺乏必要的安全观念和危机意识,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也普遍缺乏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意识,国民教育体系中缺失危机应急教育环节,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应急文化体系。事实上,应急管理不只是技术问题,它同时具备社会、文化和环境尺度。因此,应急管理战略不能只建立在技术数据之上,还必须有坚实的社会文化认识基础——应急文化。国外应急文化发展经验

发达国家一直把塑造成熟的城市应急文化、提高市民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作为城市危机管理系统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美国纽约等大城市通过政府各部门、社区志愿者、学区、红十字会、计算机网络等大量的渠道和机制,为市民和企业等提供危机应对知识和各种安全培训;通过建立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各种危机,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成为城市每一个成员具备的基本素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为打造防震抗灾的应急文化可谓不遗余力。东京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起首都相互应急救援的协作机制,并将重点放在“唤起民众”,提出“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建立健全市民自主防灾组织、企业自身防灾体系、政府和专业机构“四位一体”的合作机制,既充分体现了政府责任,又通过提供各种培训、学习和演练机会,培养了民众的灾害应急意识。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日本民众养成了预见性的思维方式与考虑问题周全的良好习惯,这不仅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有条不紊,而且还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因事故灾难所造成人身伤害甚至生命威胁。“有备无患,以防不测,以此来应对突发事件”已成为日本人的思维定式。相比而言,中国人更注重“眼见为实”,这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人们对已发生的灾难总是感受深切,而对未呈现的潜在危险却缺乏足够的敏感和认知,因而在面临灾难时难免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便产生恐慌心理,再加上缺乏自我保护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往往导致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由此可以看出,立足危机,建立应急文化体系,对于提高培养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应急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丰富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应急文化也不例外,它不仅仅包括意识形态层面(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对待应急准备的态度),也包括物质、技术、行为等具有文化形态的层面。

2.1 应急文化的特点

2.1.1 应急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

社会的各个成员都肩负着一份安全责任:在常态下,有避免事故灾害发生的责任;在事故发生后,有遏制事故、减少灾害损失的责任。一方面,普通民众有个人责任,他们要在危机面前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比如,加拿大《联邦政府紧急事件法案》等法律规定,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援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民众创造一个更为安全的社会环境。

2.1.2 应急文化是一种预防文化

1997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上提出:“我们人类必须由反应文化转变为预防文化”。这种预防文化在应急管理理论上体现为“居安思危”,即要在事故灾害危机处于孕育和萌芽时期,就能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防微杜渐,提早做好物质、技术、能力等方面的防范准备,并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上培养预防型思维。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普及预防事故灾害的常识,加强应急教育和培训,树立预防文化观念,打造强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2.1.3 应急文化是一种风险文化

社会风险理论研究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社会,自然的、社会的(传统的和非传统的)等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的因素,使

我们的社会运行和社会管理处于一种脆弱的“高风险”状态,各种“天灾”、“人祸”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并且对社会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我们在对“天灾”、“人祸”的应急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基于风险的应急文化,提高人们对风险的认识。

2.1.4 应急文化是一种协同文化

协同理论认为,从现代物理

学的角度看,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复杂系统中,许多要素的协同作用将超出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最终产生出整个系统的宏观模式,各种系统类型都必须发生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转变,即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转变 j。社区应急管理是一项涉及到政府不同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种民间组织以及普通公众的社会系统活动,迫切需要建立多元应急主体的协同合作机制,通过建立为社区成员所认同的应急管理理念、制度和规范,使他们转变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协调个体与整体的利益冲突,使得社区应急管理活动有序、统一,这也是应急文化的力量所在。

2.1.5 应急文化是一种速度文化

事故灾害的突发特性犹如一面镜子,在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照出了现有应急管理体制的许多不足,其中针对事故灾害的快速反应机制的薄弱暴露得最为明显。应急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形成应急体系的快速高效运转机制,并将这种核心理念转化为社区公众的速度意识,使他们在危机情况下迅速反应,快速应对,以尽可能减少伤亡和损失。

2.2 应急文化的层次结构

基于文化学和企业文化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我们将应急文化划分为3个层次(图1)。

(1)核心层应急文化的核心层的基本内容就是应急理念和价值观。核心层是整个应急文化有机体的神经系统,是应急文化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所在,是应急文化的隐陛因素。它通过事故灾害与人和社会、事故灾难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与平衡,强化人们的人本意识和忧患意识,进而影响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激发社区居民自觉培养预防型思维。

(2)中间层应急文化的中间层是应急制度和规范,即应急管理中为维护应急管理秩序而人为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秩序和运行方式,它是核心层和表面层的中介,既是适应表面层文化形式的制度和规范,又是塑造核心层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

(3)浅表层应急文化的浅表层并不涉及社会意识形态和管理体制等问题,它是应急文化的外显因素,主要是指应急管理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系列物质条件和技术体系,以及在在制度规范约束下群体应急的行为方式等 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塑造策略

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包括物质、技术、行为、制度及精神等5个层面(图2),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技术文化是途径,行为文化是表征,制度文化是支撑,精神文化是灵魂。这些文化的塑造对保障社区平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社区应急物质文化建设

应急物质文化是应急文化的物质形态,也是应急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它是指社区中各种与事故灾难应急相关的实体所构成的总和。这些实体融人了人们应对和处置事故灾害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及精神理念,已不单单是一个个物体或建筑物,而成为社区应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应急物质文化建设,首先要保障应急条件下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性,从程序上要包括事故灾害的预防、救援(处置)和事后重建与恢复,从空间上要强调建构起安全、有序、协调、高效、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及防护系统,不仅将自然开放的空间引入社区,还主动在社区其他功能设计中融人可防卫的空间 ;其次,要满足人的正常与应急行为模式的需要,加强多功能、全方位物质文化实体的建设,如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所(学校操场)等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具有美化环境、环境保护、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在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配备的所需救灾设施和设备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特殊作用;第三,将应急物质文化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相结合、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与城市环境保护相结合,以保障在危机状态下对事故灾害的紧急处置及对人员和财产的防护作用为目标,能满足社区应急管理的需要。

3.2 社区应急技术文化建设

在社会科学理论中,关于技术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是,技术发展是在社会作用下进行的;从文化理论角度看,技术是以“技术文化”的角色存在于文化之中的¨。同样,作为应急管理中的技术也是如此,它是社区应急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包括了应急知识、技能和其他各种技术形态的培养和塑造。

要建立社区应急技术文化体系,首先要转变观念,形成科学的安全和应急技能观。很多事故惨剧暴露出的问题表明,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的缺乏是造成伤亡的主要因素,尽管举办过无数次的应急演习,应急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这也说明了进行应急技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其次,要提高应急教育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和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板报、宣传读物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和影响力,普及应急技能和安全知识,通过适当的教育、培训、演练和模拟等方式¨,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学会自救、互救、应急逃生的技能,让应急知识和科技成为民众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3 社区应急行为文化建设

应急行为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应急管理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习惯等具有外显性文化形态的总和,或者说是在精神价值观的支配下及在应急制度规范制约下的自觉活动。应急行为文化是整个应急文化体系的表征,应急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只有被贯彻到社区应急管理实践中,体现在居民的el常行为习惯中,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激励、约束和规范功能才能得以实现。从文化习性和生活方式来看,中国人更多的强调用典范及制度来影响和制约行为,而没有形成像西方人的那种在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强调保障安全是人的基本权力¨。在应急文化层次结构中,影响行为文化的主要有两个:一个制度约束下的行为文化,这是一种硬性的控制,此时社区成员并没有形成自觉的行为;一个是跨越制度文化,由精神文化直接影响下的行为文化。这种行为是居民的自觉行为,是他们已经认可的精神文化部分的体现 引。因此,社区应急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转变行为文化制约机制,加强居民行为文化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将制度的制约、规范作用与精神价值观的影响力相结合,以激励、奖惩、教育、启迪、熏陶和感化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规范和塑造居民的行为。

3.4 社区应急制度文化建设

在社区应急管理过程中,需要发展应急制度文化来调整和处理各种相互关系,规范应急行为,此外,人们对应急的态度、意识、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所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都需要制度文化发挥保障作用。因此,应急制度文化作为处理关系、规范行为和保障环境的一种机制,它不仅是社区应急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社区应急管理的内在精神。要实现应急制度文化的这种调整、规范和保障功能,首先要依靠严明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及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进行管理,形成一套严格完整的制度规范体系,使每个社区成员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通过这样一种建立在“以物为本”基础之上的刚性制度文化的“熏陶”,使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然而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也不能一味采用强制性的制度和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非常需要积极采用行政指导、激励、说服教育等柔性管理的方式方法,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律性,突出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所谓的“柔性管理”即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制度规范框架内,灵活处理问题与矛盾,因为要使人们自觉的遵守社区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急意识,最根本的就是教育,不断提高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是像刚性管理那样依靠外力的强制性规范约束,而是依靠权力平等的民主管理、激发内心深处的能力潜质、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实现对充满突发性的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可见,柔性管理构成了应急管理的非技术支撑体系,其特点在于有很强的人际指向,有良好的人际环境和融洽的气氛,强调自觉性和自主管理。特别是在公共治理理念下,应急管理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环节,需要明确应急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个人参与的多元共治的危机治理模式,以具有动态适应性的公共危机柔性管理机制来实现对危机的回应和治理。

3.5社区应急精神文化建设

事故灾害及其应急管理的基本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应急反应的特点、行动逻辑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的建构,而这一切又在特定的环境中决定着事故应急反应机制的效率、效果及影响,这是事故灾害应急反应模式的基本逻辑。简单而言,应急精神文化是指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属于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或观念及精神氛围,包括人们对应急准备的态度、应急意识和安全观等,这是应急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社区应急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社区居民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培养正确的对待应急准备的态度,通过各种载体和多种形式将科学的应急价值观、应急管理理念、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以教育、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居民的行为,逐步从“要我安全”提升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进而形成良好而和谐的应急精神文化氛围。其次,要使居民正确的看待和认识事故灾害,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了解有关社区事故灾害的知识及规律,掌握必要的避难和应急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能在突发事故灾难中临危应变,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及损失;在事故灾害发生后也能有生活(生存)的信心和勇气,积极抗灾救灾,增强主体意识,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共同战胜事故灾害。最后,对社区居民进行生命价值观和生命文化教育,要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包括对自己生命价值的珍惜和对他人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利益,在应急管理中体现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尊严及人的权利与责任;提高对“生命第一”、“珍视健康”等生命文化理念的认识,强化“应急避险权”所主张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安全原则?

总而言之,要促进社区应急文化与社区应急管理战略的有机结合,实现文化理念与管理行为的对接,使居民的应急行为既有价值理念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做到文化与管理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应急文化体系的自我调节和完善,推动社区应急管理水平及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与社区其他文化体系相融合,为构建平安社区及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社区居民既是承受事故灾害的主体,也是抗击事故灾害的主体。要推动社区应急体系建设向前发展,首先要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应急素质,因而不能忽视社区应急文化的重要作用,因为社区事故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培育,特别是公众灾害意识的全面提升,并不能在短期内自然形成,而需要很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因此,加强应急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系统应急能力的核心问题。本文初步探讨了社区应急文化建设的5个层面,其具体建设方法还要社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建设方案。需要指出的是以上5个层次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在实际操作中要将这5个层次结合起来使应急文化系统化,最终形成完善的社区应急文化体系。结束语

社区居民既是承受事故灾害的主体,也是抗击事故灾害的主体。要推动社区应急体系建设向前发展,首先要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应急素质,因而不能忽视社区应急文化的重要作用,因为社区事故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培育,特别是公众灾害意识的全面提升,并不能在短期内自然形成,而需要很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因此,加强应急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系统应急能力的核心问题。本文初步探讨了社区应急文化建设的5个层面,其具体建设方法还要社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建设方案。需要指出的是以上5个层次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在实际操作中要将这5个层次结合起来使应急文化系统化,最终形成完善的社区应急文化体系。

第二篇:试论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

试论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陈新义!【摘要】社区文化是社区中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现象的综合反映,是城市文化形象的缩影。建设社区文化

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具有综合性、立体性、长期性、形象性与非形象性的特点。

关键词社区文化城市文化 试论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陈新义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社区文化是指在 社区内生活的人们长期、逐步地形成的共同的文化 观念、行为规范、民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走向、生 活方式等,是社区中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现象的综 合反映。本文试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特点进行一 种理论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

一、综合性

从外面看,社区就是楼群,是住宅区,是非常单

调的。而社区的文化则是综合性的,是由多种文化组 成的一个整体。它是由两大方面组成的,一个是“硬 文化”,一个是“软文化”。

“硬文化”是外在的,可视的。最明显的是小区的 建筑,包括住宅楼、花园、游乐场、超市、街道、大门 等,这些建筑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风格,蕴涵着 一种文化特征,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其次是社区的环 境。花草树木是社区最好的“保洁员”,每一棵小草,每一株小树,都是一个“保洁员”。生活在绿色社区 中,看着满眼的绿色,心情也会格外的平和、舒适。社 区的娱乐、休闲场所及设施也是“硬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如游泳池、网球场、图书馆、阅览室、老干部 活动室等。

“软文化”是内在的,一般所说的社区文化,指的 就是“软文化”。它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宣传性的、活 动性的和学习性的。

“宣传性的”主要指的是社区借助宣传栏和广播

及时宣传各种最新信息,如在社区游乐场周围、社区 街道两旁的宣传栏上设报纸专栏、社区动态专栏、法 律法规专栏、求职专栏等,休闲的人们可以了解各种 信息,知道社区发生了那些事情,下岗职工可以不出 社区就能了解各类招聘信息,及时找到自己满意的 工作。利用广播宣传社区的好人好事、模范家庭、物 业管理、法律法规等。声音传播的信息最快、最直接,接受面最大,刺激性最强,所以,社区广播的作用是 不可忽略的。

“活动性的”主要指社区组织和个人自己组织的 各种活动。这是体现社区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如组 织老年秧歌队、老年舞蹈比赛、家长学校、寒暑假革 命知识讲座班、各种棋类活动、英语班、书法班、舞蹈 班等等。老年人通过各种活动能再次激发生命的活 力,青年人在业余时间可以培养自己的特长,丰富自 己的生活,学生可以不出社区就能参加各类补习班,既安全又方便。社区内如果有学校,可以配合学校开 展教育活动,如开展我爱社区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 从小懂得爱护社区的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保护我 们的生活环境。

“学习性的”主要是指利用社区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等,让社区的人们在业余休闲时间看书、查资 料、参加各种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使业余时间过得充实、有价值。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 这里来,就需要这里有各方面的书刊、资料,满足不 同层次的需要。

二、立体性

社区文化建设不但是综合性的,还是立体性 的。这主要表现在参加活动的主体的多层次性、活动 的多样性两个方面。

“主体的多层次性”首先是指参加活动的主体可 以是各个年龄段的人。社区的文化活动不能只局限 于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都应当参加,这 才能体现“社区是我家”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其次,要 吸引不同知识层次和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参加到活动 中来。在同一社区居住的人,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

普通商贩,不管是市长、董事长,还是工人、教师,都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语言文化研究

是平等的,都是一家人,要吸引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文 化活动。再次,活动主体可以以家庭、楼层、单元为单 位,这样,可以增进亲情、友情,增进相互了解,变隔 阂为熟悉,变陌生为亲切。

“活动的多样性”是指社区的文化活动要做到内

容多样,形式多样。从内容看,以前,一提到活动,往 往就是扭秧歌、跳舞,显得很单调。随着经济社会的 发展,人们的视野开阔了,每个人掌握的东西也多 了,精神需要也深化了,光扭秧歌跳舞已经不能满足 人们的需要了。各种棋类活动、球类活动、摄影、桥 牌、京剧、美术、书法、健身等等,都已是人们喜闻乐 见的活动,能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爱好和需要。从活 动的形式看,可以根据参加每一类活动的人数的多

少,分别以班、组、团、家、队、协会的形式命名,名不 正则言不顺,有了名称就可以开展活动了。平时在社 区内自由活动,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区内各种形式的 比赛,这样就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了,并且可以把 活动不断推向深入,待到有一定规模和一定水平时,可以联合几个社区开展比赛,选出优秀的选手再参 加更高一级的比赛。这样活动的结果不但可以使社 区的文化活动红红火火,而且会影响更多的人,尤其 是下一代人,可以把更多的孩子从网吧中吸引过来 参加社区的活动,既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又锻炼了他 们的身体,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为社会培养各类人

才。这种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又是学校教育的 延伸。

三、长期性

长期性是从社区文化建设的时间来说的,指社 区的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项长期的 工作。社区文化工作不是建工厂,今天厂房拔地而 起,明天机器隆隆响起,后天产品源源运出,接着钞 票滚滚而来。社区文化是其所属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从表面看,是各种各样的活动,从深层次的含义看,它是净化、融合、提升人的心灵的工作,是培养社区 气质的工作,是增加社区文化底蕴的工作。因此,社 区的文化建设工作计划必须是长期的,它同国家、集 体的文化建设工作一样,要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 来。既要有短期目标,更要有长远规划。要长期抓,抓 长期,不能只图眼前效益。社区是城市的大的细胞,社区的文化也是城市文化的映照。我们可以从零做 起,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加上我们自己的特色,一 定能做得更好。

四、形象性与非形象性

形象性是指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社区在城市 中所树立起的文化形象。一个社区之所以区别于其 他社区,除了社区的名称不同之外,最主要的一点应 当是社区的文化形象。怎样树立这种文化形象呢?在 硬文化和软文化两手抓的同时,要侧重软文化的建 设。在抓软文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抓重点,发展重点,每个社区都可以有自己的重点,如重点建 设社区的图书馆,或者戏曲艺术,或者象棋围棋,或 者老年秧歌队。重点发展了,能带动其他方面的发 展。

非形象性是说社区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大众性的

文化活动,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社区的形象,而是 活动本身。社区文化活动是为生活其中的人们提供 一个宽松舒适、休闲娱乐的场所和机会,让人们从紧 张的工作和忙碌的家务中暂时解脱出来,放松一下,是不带压力的活动,让人们在轻松之余感受到社区 是他们的家,感受到生活其中的快乐、和谐、温馨。社区文化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巨大工

程。首先,需要上级领导重视,要制订相关的政策,政 策要具体,要符合实际,同时,政府要投资修建有关 活动场所设施,为社区文化的建设铺路架桥。其次,要有清醒的认识,文化投资不是商业投资,文化投资 的效益不是物质,不是利润,它是人的素质的建设,城市素质的建设,这种效益是慢性的,却是巨大无比 的,是经济手段无法衡量的。参考文献:

!“#张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党政干部论 坛&’((”&)&’(—’“$!’#张健、任剑$论城市社区文化的功能与发 展!%#&学术交流&’((”&“&*+—*,$!)#常林$北京社区文化经营与功能选择!%#&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第”-卷第"期&*.— *,。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责任编辑:温去非)

第三篇: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一是社区组织建设

主要包括党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等。

二是社区服务建设

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和社会贫困户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三是社区卫生建设

主要包括社区的疾病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科普、体普、娱乐活动。

四是社区环境建设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绿化美化。

五是社区治安建设

主要包括社区安全保卫、民事调解、群防群治、法制教育、法律咨询、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冶

安综合治理工作。

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况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

速发展应运而生。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

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

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1996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各地

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

和问题。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

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

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

特色。

第四篇: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换建设

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 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1986 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 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 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 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 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不 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1996 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 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各地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 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 设中的困难和问题。1998 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 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 意义。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 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特色。

2、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实验,一手抓研究”、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实验,一手抓研究”(1)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验 1999 年民政部先后选择社区服务和城市基层工作基础比较好的 26 个城区为社区建设实 验区。这些城区是:北京市西城区,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石家庄市长安区,沈阳市沈河 区、和平区,本溪市溪湖区,长春市朝阳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上海市卢湾区,南 京市鼓楼区、玄武区,杭州市下城区,合肥市西市区,厦门市开元区,济南市历下区,青岛 市市南区、四方区,漯河市源汇区,武汉市江汉区,佛山市市区,海口市振东区,重庆市江 北区,西安市新城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这 26 个实验区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全面 展开提供了最宝贵的探索与经验。各地积极探索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思路和对策,武汉、沈阳 等地率先出台了相关文件,开展了试点工作; 重庆江北区通过整合改革,解决了“没人办事、没钱办事、没地办事、没章办事”;武汉百步亭、青

岛浮山后进行了不设街道的社区建设探 索;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在老街道基础上进行调整辖区规模的探索,白下区更是大胆地打破 以往“区、街、社区”的传统管理方式,进行了撤消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 心的试验;宁夏进行了“一个思想,两项活动,三项改革”。各地积极探索了体制改革的方 向和方法:沈阳市坚持民主自治方向;上海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南京完善居委会自治功能; 杭州提高居民满意程度;武汉创新社区工作机制,等等。通过实验和探索,整合社区资源和 社区力量共同建设社区,倡导社区居民、驻社区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社 会团体“广泛参与”成为了大家的共识。社区建设实验中也逐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 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 设的整体合力。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中介组织或社区民 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发展路子显露出来。(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 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对各地社区建设的实验经验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1999 年 3 月,民政部在南京市鼓楼区召开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 年 4 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青岛 市召开全省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1999 年 6 月,南京市玄武区召开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国 际研讨会;1999 年 7 月,民政部在北京召开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 年 8 月,民政 部在杭州市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座谈会;1999 年 10 月,民政部在沈阳市召开

了社区体制改革专家论证会,明确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思路。在各地实验区探索 和交流基础上,民政部于 2000 年 10 月 9 日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 区建设的意见》。这是民政部“一手抓试验,一手抓研究”的工作结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议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同意民政部的意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 2000 年 11 月 9 日向全国转发了民政部的《意见》(中办发〔2000〕23 号),确定了地方党委和政府领 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的社区建设工作体系, 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中办发〔2000〕23 号文件宣 告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2001 年 7 月,民政部在青岛召开全国城 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认识,部署任务,明确目标,掀起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 热潮。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示范,一手抓研究”

3、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示

示范,一手抓研究”(1)城市社区建设的示范 各地在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活动。2001 年,民政部下发《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同年,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 城市,已经开展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尤其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都率先行动,提出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的响亮口号。有一些省份还相继制定了社区建设示 范活动实施方案,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精心规划,周密部 署,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抓起,从薄弱环节抓起,从社区 居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出发,使示范活动真正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过 程。2002 年民政部在吉林省四平市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现场会,经评审确认,民政部 命名河北省保定市等 27 个市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北京市西城区等 148 个区为“全 国社区建设示范区”。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思路和要求,同时要求以 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城市民政工作。同时,各地在总结示 范单位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向面上推广,促进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2002 年,在示 范活动的基础上,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目前,全国已有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党委、政 府名义召开会议,统一思想,部署任务;有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 31 个省(自治区、有 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社区建设五年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了地方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十五”计划。(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 2002 年,民政部门关于社区建设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一是加强立法调研,为加 快居委会组织法的修订,加强社区建设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服务。通过调研,民政部 组织专家草拟了居委会组织法的修改稿。就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居委会设置规模、居民的界 定、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居委会成员的民主选举和居务公开、社区党建以及社区自治组织的 性质、组织机构代码类型、主体资格、工作人员的职业类别及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政策等问 题提出了初步修改意见。二是加强探索调研,为指导地方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城市基层管理 体制服务。民政部重点研究和总结一些地方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实行社区“一门式办公” 的经验。积极探索和开展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社区功能的试点,实行政府与

社区直接 对接,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和城市基层政府机关转变职能,理顺与社区的关系。三是加强工 作调研,为完善社区管理规范,建立良好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服务。针对各地社区居委会的 直选面不断扩大,社区中介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显露,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 的水平不断提升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民政部加强了规范管理的专题调研和工作指导。

4、城市社区建设的创新、●城市社区建设体制创新。目前,大部分城市实现了科学合理划分社区,社区体制改

革步伐加快。在此基础上,各地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社区 组织建设逐步完善,社区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此外,各级政府加大了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等多种办法,很好地解决了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办公经费、工作人员补贴等问题,改善了社区服务条件,社区基础建设和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91 年《居委会组织法》 颁布实施以来多数地区已完成 4 次换届选举,上海、北京、南京、沈阳和青岛的少数社区还 开展了居委会的直接选举,普遍建立健全了社区居委会。全国大部分城市进行了社区规模调 整,社区居委会由 10 万个减至现在 8 万多个,数量得到减少,功能得到加强。截至 2002 年底,全国设有居委会(社区居委会)8.5 万个,比上年减少了 7.6%;居民小组 124.4 万个, 比上年减少 1.5 万个;居委会成员 39.7 万人,比上年减少 6.7 万人。●城市社区建设机制创新。目前,各地社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 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社区 建设正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地人大和政协的建议案、提案显著增多;政府各有 关部门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职工作,在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寻 求结合点,深入开展社区为老“星光计划”、社区文化、社区医疗、社区计划生育、社区教 育、社区就业、社区物业管理、社区治安等工作,并制订了相应管理措施。各地充分利用媒 体,采取多种形式争相报道社区建设,使社区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社区居民树立 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驻区单位发挥协同力量,最大限度 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城市社区建设思路创新。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意识,增强了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 和归属感,着重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

第五篇:我国城市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研究综述

一、研究问题和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寿命的不断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随着世界趋势进一步加快。科学的进步,医疗的发展使得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化加快的现实又随之引起了空巢现象,这使社会发展与社会前进产生了矛盾的交集,必须在发展的同时解决好这一现象。据有关资料统计:到 2011 年,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已达 1.78 亿,老年人口比重高达 13.3%。到 2015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将近

2.21 亿,占总人口比重16%,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 860 万,平均每年递增 0.54 个百分点。到 2030 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问题,一些先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已有了解决之道,应对之策。而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白发浪潮已成为一种隐形的社会危机,如不能正确的处理对待,将会影响到经济的平稳发展,社会的稳定。我国必须在发展老龄事业的问题上足够重视,认识到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对解决老人养老问题的紧迫性,发展的脚步是刻不容缓的。在我国社会经济、国际关系发展平稳的时期,有针对性的解决老龄事业中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在改善老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面貌、社会福利待遇与制度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逐步的解决各种问题。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变老。如何解决老人养老问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难题,也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挑战。

二、文献综述

在短短的十几年之间,我国就步入老龄化社会,所用的时间比其 他任何国家都要短。一般发达国家在从成年型到老年型国家的转变,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并且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的前提下,我国则与之相反。我国在 20 世纪 80年代就开始对养老问题开始研究,在对老人主要养老场所研究时发现,由于家庭规模变化,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出现逐渐弱化的现象。为了弥补这一现象,便提出发展社会机构养老,如建立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等。但由于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机构养老又有很多不足,许多老人不愿意选择社会机构养老,许多学者开始不断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开始大力提倡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模式。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已成为发展养老服务的研究热点。吴蓓认为:逐步开展和规范志愿助老活动,同时加强社区服务,要稳定他们的服务范围和对象方面入手,形成一种规范化制度。赵丽

宏认为:社区服务是一种政府行为,必须从政府角度,加强对社区服务的物质帮助,在宏观层面上政策支持,加强宏观管理,而非深入细致地组织具体的活动。刘菲认为要想扩大社区养老服务的规模,想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就得使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项丽萍认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个专业的服务管理团队。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社区养老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老年人需求研究、我国社区养老现状调查研究、社区养老问题及对策等。近年来我国逐渐认识到发展社区养老的重要性,2000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关于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近几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大力开展了社区的建设工作,尤其是为老年人的服务上,下了很多功夫。虽然仍有许多不足,与国外的社区服务还有很大差距,但已初成体系规模。在对老年人的服务中,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照料方面。生活中老年人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出门购物,家务清洁,修理上下水,维修家电,理发洗澡等,社区会安排服务人员帮他们解决。二是医疗服务方面。老年人在生病时不方便走动,社区可以通过安排医护人员到老人家上门治病;如果是日常检查,老人可以到社区内的医疗保健室进行血压、血糖的测试。三是精神慰藉方面。在社区内通常设有聊天室,老年人可是通过交流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交流互相安慰,互相引导,防止产生心理疾病。四是文体娱乐方面。在社区内组织老年人开设合唱班,舞蹈队,举办象棋大赛,诗词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五是紧急救护方面。在一些社区内,在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家内都安装了应急服务玲。这种服务可以及时应对突发状况,可以使许多老人在遇到危机时及时得到救助。

近些年虽然在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有所加强,但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也是不断被提出:如我国社区养老硬件设施不完善;我国目前社区发展过多依赖政府;我国社区养老的各项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对投入社区资金不足;社区专业服务人员少;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到位等等。如何解决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是历史交给我们的重任,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善社区的养老服务就是要有针对性的把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在摸索中前进,探得行至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假设

我国的社区服务的实践正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建设也不够完善,这导致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缺乏充分的实践经验支持,也缺少理论的总结与提炼。本文尝试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研究社区养老服务问题,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淮南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分析

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对策。

随着“421”家庭模式的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且如今的老年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也有很大的需求。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社区养老的优势可以弥补家庭养老很多的不足,形成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社区与家庭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本研究在福利多元主义的指导下提出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对策,具有实际参考意义与应用价值。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在方法论上采取文献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理论分析;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方法等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情况。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一、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背景研究

(一)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二)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三、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为老服务体系中社区养老设施的供需矛盾。

(二)社区为老服务意识及价值理念滞后

(三)社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

(四)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之间缺乏整合和协调

(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资金设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四、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一)设施供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

(二)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意识及加强相关养老方面的知识宣传

(三)队伍建设: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组建专业服务队伍

(四)资源整合方面:整合社区资源,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五)资金支持方面:拓宽养老资金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结语

参考文献:

[1]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常铁威.新社区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蔡禾.社区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6]费孝通,《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年)

[7]格诺德·兰德斯伯格.纽约市老年人社区服务问题.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8]侯玉兰,侯亚非.国外社区发展的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9]侯岩,郝福庆,陈磊.《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6.[10]彭希哲.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斐迪南·滕尼斯,《社区和社会》,1887.[12]苏珊.特斯特著;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跨国比较

[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13]唐忠新.社区服务思想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160-162.[14]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3-4

[15]童欣.日本家庭经济制度变迁与养家比较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下载城市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社区应急文化体系建设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建设煤矿安全文化体系

    (一)企业安全理念包括核心理念、干部理念、管理理念、作风理念、投入理念等,回答的是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是怎样去做的问题,是安全价值观的具体化。只有确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才能制定......

    浅谈高校后勤文化体系建设

    浅谈高校后勤文化体系建设 一、 高校后勤文化体系建设总体目标 积极倡导和培养高校后勤队伍的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诚实守信、以人为本、满意服务、改革创新”的核心价值理......

    廉洁文化体系建设

    一、理想、理论、理念------廉洁文化的核心 1、坚持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铸造廉洁文化的灵魂。 2、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嫩江县应急体系建设

    嫩江县林业局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 规划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林业系统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

    应急体系建设汇报

    石 人 沟 铁 矿 应急管理规范化创建工作汇报 河钢铁集团矿业公司石人沟铁矿 二○一六年八月二日 根据冀安监管应急〔2016〕8号文《河北省深化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规范化......

    浅谈城市文化形象建设

    浅谈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作者:张万儒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08-1-11城市作为国家或城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旗舰.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国家的形象.国家间的竞争在一定意义......

    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汇报

    创先争优、固本强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双滦区创先争优活动以社区建设为载体取得突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双滦区委、区政府把“四有一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作为“创先......

    文化体系建设宣传标语

    文化体系建设宣传标语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3、中国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