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城市文化形象建设
浅谈城市文化形象建设
作者:张万儒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08-1-1
1城市作为国家或城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旗舰.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国家的形象.国家间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形象的竞争。因此城市形象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新课题,其文化形象建设已经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闹话题。文化是城市之魂,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其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来衡量.建设现代化城市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专家断言世纪成功的城市都是文化城市。如伦敦就倡导文化创意产业.使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逐渐退出.这是其城市形象转换时期的重要特征。因此.城市文化形象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最重要因素。
一、文化形象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已经不再是高经济增长率的产业.人们的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消费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第一需要消费为主的生活方式逐步转化为以文化等精神消费为主的生活态势.经营城市的理念以及城市的发展战略也随即转变。许多国家的大中城市在世纪之交重新思考和制定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政策。不约而同地把文化战略作为整体发展战略的核心如.英国伯明瀚将城市定位于国际会议中心,不断举办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等盛活动.成为这个城市的文点。伦敦的文化战略:“发展文化战略和创造新的文化多样性能够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都市位。“ 曼彻斯特的文化“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之都”或„文化强省'”。西班夏塞罗那因举办奥运会一举局其文化战略中提出的一个重点是“城市即文化.文化市,同时,通过积极举文化市场城市文化文化节、博览会等活动,树立世界级文化城市的形象。新加坡提出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 21 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成为亚洲核心城市之一。香港提出了“全方位发展艺术”的总策略.且以香港作为城市形象推广的核心标识.努力打造“动感香港”的城市新形象。
随着全球文化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明确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文化发展战略。各省纷纷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一的战略目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等城市在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同时,把文化发展战略也作为其重要部分。上海市宣传和文化事业发展“九·五计划”与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九·五'期间.奠定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相适应的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基础:在下一个世纪头十年,初步形成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框架。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建议中.确定了“文化产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优先发展。”其它省市如:浙江出台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0 — 2020 年)”:江苏制订了“江苏省 2001-2010 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云南省制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和实施方案:广东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全国不少省市也相继提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 ” 文化战略目标。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希望通过文化的效应,提升城市的对外形象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 竞争力,全面打 12 造现代化城市。
二、文化形象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同样一个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精神培育和提升,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作为发展的动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繁荣持续发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纵观国内外的知名城市,除了良好的交通、发达的金融、繁荣的商业、丰富的人才等共性因素之外,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着各自独立的个性,特别是良好的人文环境.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和文化氛围,构成了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标志,是城市品位与形象的核心要素。进入新世纪.城市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范畴.而是一个多元的社会范畴和人文范畴.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的现代化,最根本是人的现代化.文化的作用就是引导、规范、激励和提升人的行为方式和精神境界,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成为凝聚和激励城市各阶层群体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增强城市各阶层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建设现代化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支配作用,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速度。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如: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 GDP 约五分之一.其音像制品出口超过航空航天业.成为全美第一大出口贸易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 40 %以上的份额: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 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 5 %: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已经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表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十分引人瞩目的新兴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文化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自身也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所以.文化是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形象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文化形象建设对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更为迫切
近年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拉开了差距。东部地区城市区域趁经济之强势.在以“经济强市 “ 的同时.非常注重城市的文化形象建设。对于欠发达地区城市有没有资格搞文化形象建设,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浓厚的文化积累,这些地区的文化艺术一直繁荣发展,有些门类还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总体水平并不弱。因此.在文化发展上,欠发达地区要认真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紧迫性.特别认清文化形象建设对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凭借文化资源优势,抢得运用先进科技的先机,把本区域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兰州作为西部欠发达区域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悠久,是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商埠,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兰州特有的文化特色,尤其是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三大特色是兰州文化的招牌。兰州还拥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读者杂志、五泉山、白塔山、黄河母亲雕塑、百里黄河风情线、碑林、文庙、文溯阁四库全书))等一系列历史的、现代的文化品牌,特别是黄河母亲 雕塑是当代兰州文化的经典之作,以其反映黄河文化博大的胸怀、柔美的亲和力成为兰州文化形象的标志之一.吸引络绎不绝的人们参观留影.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清晰而深刻。一个城市文化形象是由一系列的文化品牌.是设计和塑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任务。2002 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意见及建设规划纲要出台后.兰州市文化行政部门提出了建设“文化兰州”的理念和构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经过广泛讨论后形成了一致的共识。2002 年 12 月底,兰州市委首次将建设“文化兰州”正式写入市委文件: 2003 年 3 月 1 日 市人代会做出了建设“文化兰州”的决议: 4 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兰州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 6 月市委市政府讨论通过了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兰州 ” 的意见:7 月 30 日 .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多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全面动员部署了“文化兰州”建设工作。同时.组织编制了文化兰州建设规划《 2003 — 2015)》,把“文化兰州建设内容综合为十大工程,即:资源建设工程、求知益智工程、行为文明工程、环境文化工程、文化设施工程、文艺创作工程、展演活动工程、强体健魂工程、产业开发工程和文化环境工程。围绕这些工程的开展,全面推进“文化兰州 “ 这个长期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贴“文化兰州”这个主题,注重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依据兰州两山夹一河这一独特的地理特色,提出了“南北两山抓绿化、黄河两岸搞文化 ” 的城市建设思路,把环境建设和人文关怀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百里黄河风情线己
初具规模,沿线新旧十多个景点已连成一线.成为兰州市的一大亮点:集中展现黄河文化的特色园区--金城关文化风情区.目前正在建设之中:还有一座以龙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园区――龙源雕塑园。利用《读者》的品牌效应,建设的读者文化园区,正在分阶段建设的富有文化内涵的“兰州百合公园 ",正在建设中的黄河水车园.以及以文庙和《四库全书》藏书楼为主要内容的九州台文化公园等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人文景点。如今兰州南北两山绿树成荫,环境生态大为改善;黄河两岸人文景观布点成线,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兰州新的文化亮点,成为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表。围绕“文化兰州”开展的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强了城市凝聚力.促进了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文化兰州”给我们的启示.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不但可行,而且可以大有作为。
第二篇:对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形象管理的几点思考
构建和谐城市
近年来,城市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城市不仅是决定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还是影响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途径。社会发展到今天,城市已经不仅仅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建设和维护,事实上,城市日趋表现为对城市这一代表城市的无形资产所进行的维护和。城市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城市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更是一个城市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从城市角度看,城市的核心在于城市文化形象、城市产业资源和城市创新能力。
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是文化的产物,城市的基础就是城市的文化形象。因此,要树立城市,首先就要对城市的文化形象进行识别和。城市形象的定位和识别是一种主动的策略安排,表明城市者希望城市如何被认知。
城市识别一般要从城市时空属性、城市核心价值、城市文化内涵、城市个性气质四个层次来加以规定和提炼。香港的城市形象表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香港从2000年初便委托国际设计及调研公司,在香港和世界各地就香港的城市形象进行调查,最后确认香港城市的核心价值是“文明进步、自由开放、安定平稳、机遇处处、追求卓越”,而香港所具备的精神特质则是“大胆创新、都会名城、积极进取、卓越领导、完善网络”。为与香港的文化特质相契合,香港又制定出“亚洲国际都会”这一城市的主题定位,集中体现了香港作为通往中国内地和亚洲其他经济体系的门户地位。香港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成功定位和,不仅构筑了香港城市的坚实根基,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成功转型,其宝贵经验值得内地城市加以借鉴。
城市产业资源
城市的产业和企业不仅是城市的经济支撑,也是城市活力元素的重要来源。因此,对城市的产业结构特色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城市产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将极大地促进城市的建设。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应当加大城市与城市产业的关联度,使城市根植于产业优势。以广州为例,广州云集了日本丰田、本田和日产三大制造厂商,再加上正在洽谈的韩国现代、法国雷诺,广州产业优势显著,并且已经在行业树立起了强大的城市形象。广州市可充分利用广州的产业资源,效仿美国的底特律,使自己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城。不仅如此,与企业还可通过协商、合作和激励的方式来进行城市的与推广,以确保城市的及相关资源的最优配置。例如青岛早在“七五”期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名牌战略”,开展争创“青岛金花”的活动。多年以来,、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密切的合作和协同,孕育了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双星等一批名牌企业,探索出一条以名牌企业成就城市的成功道路。
城市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力的核心,也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城市文明的进步史,就是一部无止境的创新史。正因如此,城市者在城市的塑造过程中,若要避免“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树立别具风格的城市特色,就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建设。举例来说,“合纵连横”是城市创新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和交互的背景之下,加强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战略联动,是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其中,开展投资和旅游等方面的合作,联手打造地区,是城市建设的新趋势,譬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长三角都市圈”、“大上海都市圈”等区域,以及内蒙、河北一些城市所积极响应的“大北京”概念等。这些区域合作、合纵连横的城市策略都突破了以往单个城市孤立发展的局限,有效地优化并整合了区域资源,使城市的效应得以实现最大化。
总的来说,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建设的发展前提,城市产业资源是城市建设的经济支撑,而城市创新能力则是城市建设的动力源泉。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和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城市模式向现代城市模式转型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处理好城市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做好以城市为导向的城市工作,将有助于我国的城市建设朝着更加健康和合理的方向发展,对此我们翘首以待。
第三篇:关于城市文化场馆建设考察报告
关于城市文化场馆建设考察报告
XX县XX县城云集在起步建设时,曾定位于绿色生态城市,绿色生态城市是基于园林城市、花园城市之上的更高品级的城市,要建设绿色生态城市,首先要打造园林城市,一个优秀的园林城市的评判标准包括景观建设、文化遗产管理开发、环保措施、公众参和、未来规划等五个方面,景观建设和文化场馆建设摆在最前端。欣闻长沙XX市文化场馆和湘西XX县县城广场建设颇具特色,XX县政协副主席王炜带领三位政协委员组成考察团前往观摩学习,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希望能对县政协撰写《关于在云集建设二馆一场的建议案》有所提示,对县委县政府决策XX县城建设有所启发。一,XX市场馆建设情况
XX市一方热土,革命老区,出过33位将军。人口138万,市区人口20万。传承先辈“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浏阳人企业改制和招商引资都走在全国最前端,财政收入8年前不到1个亿,而在去年达25亿,支柱产业为传统花炮、新起医药、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xx年,旧城从东往西扩展,以高架桥飞虹凌空连接新旧二区,拉开城市骨架。XX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场馆建设,在新旧城区和乡镇共建设文化体育场馆近百座。现有场馆:
文庙、谭嗣同纪念馆、谭嗣同故居,33位将军故居、文家市纪念馆,胡耀邦故居(投资3000万),欧阳于谦大剧院(投资8000万元)。花炮博物馆、浏阳博物馆。三大广场(财政广场、浏阳河广场、文体广场总投资2.3亿,占地1000亩)。浏阳体育中心(投资1.3亿)。在建场馆:
时代体育广场(投资1.1亿),室内体育馆(投资3亿,含1万座位的足球场)。这两个场馆均位于旧城区浏阳体育运动中心旁边,共同构成浏阳体育新城市形象。资金来源:
1,绝大部分政府投资:财政平均每年投资2个亿。
2,争取上级政府投资:胡耀邦故居3000万资金构成为XX市1000万,XX市1500万,民间捐助500万。
3,部分调动民间资金:采取谁投资多谁控股的模式。浏阳博物馆便是收购民间博物馆,融拿民间资金建设而成。管理方式:
1,融资回报方式活跃,给捐资20万的个人塑造3米铜像作纪念。2,场馆经营方式创新。走改制之路,文家市纪念馆改制前年收入10万,改制后年收入103万。走人才之路,讲解员待遇比管理员高5个百分点。
3,创意各类文体活动。打机遇牌。xx年年,长沙举办全运会,浏阳抢抓机遇,建成浏阳体育运动中心,承接部分体育赛事。打名人牌。xx年在浏阳博物馆举行儒家文化讲学,请于丹教授讲学。打花炮特色牌,每年在浏阳广场举办花炮节,在浏阳博物馆举办花炮摄影作品展。打群众牌。在各大广场每月推出主题活动,今年国庆60周年大主题成为每个广场活动重心,市政府预算资金100万奖励参与表演的群众。二,XX县广场建设情况
XX县位于我省西部,与贵州、重庆接壤,一脚踩三省,总人口28万,县城人口6万,其中77%是苗族。XX县矿产资源丰富,有“东方锰都”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财政年收入8.7亿,荣获“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百强县”、“湖南省文明县城”。XX县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梦中故园,他的小说《边城》就发生在XX县边城镇,边城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山川秀美、民风淳朴,陶冶和培育着代代文人,XX县成为我省小说和散文写作的人才基地。XX县城属山城,四面环山,城中心地段有一条峡谷,将县城一分为二,生活在峡谷两端的市民来往出行交通不便,城市的发展也因此受阻。“一桥飞架南北,天险变通途”,xx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此架设虹桥,在南面平地建设边城广场,北面山坡建设边城公园,北面山顶、XX县城制高点建设边城图书馆,以人文景观把峡谷的自然山水连成一片,总用地400亩,总投资5000万元(由县财政投资),总名称为花垣边城公园的工程于xx年初拉开序幕。关于城市文化场馆建设考察报告
第四篇: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建设
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建设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城市文化的建设。在文章的前段是从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介绍城市的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关注点在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观点和想法。
在谈论现代化的城市时城市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城市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结晶。我们认识一个城市首先是从它的外观开始,但走到最后另我们最深刻的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可以说城市文化才是这个城市的精髓。广义的城市文化指的是城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理解城市文化则认为它是城市群体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城市是文化的产物,但文化是由城市社会成员创造出来的。“只有当自然存在的物经过加工、改造、创造,作为社会的对象、化为人的对象的时候,我们才称之为文化现象”。所以文化与人息息相关。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因为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多姿多彩的文化,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形态各异的城市形象。我们不妨从城市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了解城市的文化。
一、城市的物质文化
城市的物质文化就是城市的外表,是我们可以用眼睛等感官去感受到的文化。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通讯设施、公共住宅、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市场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树、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环境。我们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分不开的。其实这些物质也正是这个城市精神文化的外在形式。我们多少可以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上看出这个人的某些精神特质。城市也一样。城市的物质文化就好比人的外衣,我们了解了这个城市的外貌,也就多少可以体会到这个城市的精神。城市的建筑风格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历史遗迹可以反映出这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城市的环境建设则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我们看外国的建筑时会说这个建筑充满了异国风情,其实最根本的是我们的文化不同。北京的四合院可以说是北京的代表,它不同于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这两者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形态的不同,但我们知道:这儿是北京,所以四合院的存在是合理的;同样,那儿是欧洲,哥特式风格曾经是主流。其实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城市文化的地域性造成的。
二、城市的精神文化
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构,它是狭义的城市文化。从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上可以看出这个城市发展的潜力。我们看一个人时,肤浅的只是去观察他的外表。其实我们更需要看重的是这个人的内涵。城市的精神文化就是这个城市的内涵。一个有内涵的城市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城市。
我们认为发达的城市是具有先进思想观念,开放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风尚和融洽的人际氛围的城市。一个城市物质上可以暂时不发达,但这个城市的精神文化不能缺失。一般而言,具有积极、进取、开放、乐观、健康的文化观念的城市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所以,如果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精神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的来说,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人们认识一个城市就得先认识这个城市的文化。它也是一个城市的特色,喜欢一个城市其实也就是喜欢这个城市的文化。同时它还是一个城市的精髓,融入这个城市就要融入它的城市文化。当你有机会去重新认识这个你熟悉或不熟悉的城市时,你会记住它的高楼和小巷,它当中的风土人情等这些让你映像深刻的,其实让人们映像深刻的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城市文化建设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
要努力的发展文化建设。因为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社会需要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但城市的文化建设才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城市文化建设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断提升着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人们不断的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文化建设包括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城市形象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还有就是城市群众文化的建设。这当中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是最根本的。社会成员是一个城市的主体,城市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每一个人的素质提高了这个城市的整体素质也必将提高。但事实是单纯的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其实是离不开后三者的协助的。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建设的这几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城市文化的建设是与经济发展平行的,不可忽略的。它不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是城市建设使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城市就是单纯的为了发展经济而粗糙的发展了城市的文化。这时发展城市文化就被当成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这本身就是是错误的观念。比如好多城市出现了举办某某节的不好的风气,龙虾节杨树节等等。可以说这是树立城市形象的手段,是城市形象建设的一部分,它可以作为这些城市的名片。但这些城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建设城市文化,而是为了招商引资,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任然会看到市民的文化缺失,精神缺失等现象。一边是风风火火的节日活动,一边却是精神缺乏的看客。这样的城市文化建设显然是不能真正提高城市文化的。
与之相通的还有城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有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而忽视其他文化建设的倾向。文化产业的建设诚然很重要,它不仅对城市的文化建设有贡献还对这个城市的经济有一定的支持。它的发展不仅能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还能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但单纯的只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也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样,根本目的是为了经济的发展。不夸张的说只是顺便协助了一下文化的建设。有的城市文化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够形成产业化就被忽视了,这是错误的文化建设。所有的城市文化都是这个城市的缩影,区分开产业和非产业化,所有的城市文化都应当得到平等的对待。
川菜馆是一种文化,麦当劳也是一种文化。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是城市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城市中不可缺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不能忽视对文物古迹等历史遗产的发掘和利用。现代化是城市发达的标志,而历史文化资源则是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地位。文化从来都是多元化的,单一的文化只能说是残缺的文化。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是以推到历史文化为基础的,而是和历史文化共同发展起来的。北京的科技大楼不可能是在四合院的地基上建造起来的,当你的MP3里播放着欧美歌曲时在大街上仍旧可以听到京剧的唱段。这其实正是多元文化下城市的缩影。在城市文化的发展中不必存在一味的“西化论”或者是一味的“传统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石,而西方近现代的文化则是作为激发现代活力的异体文化。牢牢把握住根基,发展出现代化、多样化的城市文化才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前文提到过,城市中的社会成员才是城市的主体。所以城市文化的建设必然也少不了社会成员的努力。文化建设是由政府倡导并主要负责,但参与到其中的是每一个城市中的人。城市修建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后并不意味着就能提高城市的文化素养,古城南京拥有的历史文化并不就是因为它曾今是六朝故都。如果城市中举办了文化展览等文化活动,却发现参与到其中的人寥寥。那只能说这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不够成功。政府在建设中是处在主导地位,政府推动文化建设,但社会成员的参与是关键。文化本身就是由社会成员创造的,这样的城市文化才是自然的城市文化。所以,城市应当广泛的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城市特色文化宣传来提高城市市民的综合文化素质。让每一个城市中的人对城市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文化建设中出一份力。同时也要注重城市文化建设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这样城市的文化建设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向德平.《城市社会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马海霞.文化经济论与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073、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朱铁臻主编.中国城市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5、张文奎编著.人文地理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第五篇:城市文化
?城市传奇
??南京,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无论在六朝,还是在南唐,都只是以偏安一隅的形象出现。从明朝开始,南京才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帝国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正式定都南京之前,朱元璋和他的大臣也曾考虑过在其他城市建都,比如汴梁(今开封)、洛阳、长安(今西安)等。那么是什么吸引了朱元璋,让他把首都定在南京的呢?
??从财政经济方面来看,宋元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重心已经逐渐南移,“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其次,宋元以后,中国的文化中心也已经转移到南方来。然而南京偏于东南,又有长江之隔,对控制全国极为不利。为解决南京地域上的缺陷,朱元璋开始考虑在南京北边临近中原的地方建座都城。
??此时的朱元璋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凤阳。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凤阳为大明的中都。但到洪武八年,朱元璋突然宣布停止中都的营建。关于停建原因,历来莫衷一是。《明史》中说是刘伯温认为凤阳地理形势不佳,实际的原因可能是,朱元璋在中都的营建中看到了乡党势力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在营建中都的决策过程中,赞成的几乎都是跟随朱元璋从凤阳一带出去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朱元璋感到,一旦正式在这里建都,这些淮西功臣们就会利用家乡盘根错节的宗族、乡里关系拼命地扩大其个人势力,从而对他和他的皇权构成威胁。??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南京为京师。然而都城一事并未尘埃落定。时隔十多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又开始考虑迁都。
??南京虽定为都城,但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三是明故宫是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对子孙后代不利。
??洪武二十四年,年近古稀的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地区,考察长安。然而朱标太子一路车马劳顿,回来以后竟一病不起,第二年就病死了。悲痛欲绝的朱元璋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在太子去世的那年,朱元璋在《祭光禄寺灶神文》中,表达了自己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虽然没有迁都,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定都南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作了适当补救。例如针对历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问题,朱元璋作了一系列的布置和预备:明军北伐,赶跑了元顺帝,让大将徐达镇守在北京。徐达死后,朱元璋又派自己的四儿子朱棣驻守在北京。??令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后,四儿子朱棣密谋造反,用了4年的时间打到南京,最终将大明王朝的都城迁到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