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文化旅游发展——旅游品牌建设及形象建设
武汉文化旅游品牌及形象建设
品牌,是一个城市象征,一个地区竞争力。众所周知,旅游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因此,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打造分层次、多样化的旅游品牌,供不同消费者体验,无疑直接成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成为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武汉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与汉江交汇处,具有天下之中,南北之中,长江之中的区域地理优势。辛亥革命在这里打响第一枪,具有悠远的历史和渊源的文化。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是中部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交通的便捷性,是促进武汉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武汉旅游业仍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模式。据分析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武汉市旅游外汇收入和总收入分别占湖北省同期收入的55.21%和29.05%,但是从更大的区位范围来看,这个集中度还相当低;其次从旅游总收入占武汉市GDP的比例来看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例来看,达到10%和20%,但单就武汉文化旅游这一方面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业宣传促销投入不足,城市旅游形象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市围绕滨江滨湖的城市特色,不断推广和强化“白云黄鹤、知音江城”的城市形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现有的宣传促销投入低于国际上按接待人数标准计算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同类城市宣传促销的投入,城市形象的深入推广受到了影响。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经费的支持力度,在努力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的同时,招徕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到汉旅游,提高产业实力和经济效益。
二、旅游品牌建设的措施
(一)唱响形象口号
武汉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迫切需要有一个总体上能体现城市特点的宣传口号,这是一个“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过程。在现有城市旅游宣传口号基础上,进一步邀请学术界、文艺界、新闻界及有关部门人士研讨,面向社会全面征集,给镇江旅游城市形象做一个总的定位,有别于周边城市,凸显江城武汉的特色和魅力。然后再根据“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不同的特性,确定系列旅游宣传语,让游客对武汉有一个立体的感受。
(二)打造特色产品。
武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要发展,首先,应重点推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例如可以将武汉的首义文化、科教文化、宗教文化和东湖文化整合在一起来打造武汉文化旅游特色产品。
1.首义文化。
作为首义之城的武汉,开发和维护武昌首义革命历史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有利于湖北进一步发掘、整合辛亥首义历史资源,打好“首义牌”,提升武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品位,对弘扬辛亥志士的爱国精神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有着重要意义。但现阶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历史资源较为分散,各自为政,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同时还有大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资源尚未开发,而开发了的在维护上,在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上存在缺陷。
要打造出属于武汉自己特色的首义文化品牌。就要从总体布局、文化发掘、景观塑造、资源利用、交通组织及规划可实施性方面作出策划与组合开发.1.首义文化旅游区的总体布局要有整体、全局的思想。可以以南北向为纪念轴和东西向的为文化景观轴,并精心设计和着力打造首义园品牌小吃、首义区商业网点、首义广场和首义公园娱乐等景点设施。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配套设施,并彰显自己独到的特色。
2.要善于发掘辛亥革命首义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譬如可以打造具有浓烈文化气息的“首义之旅”,整合辛亥首义人文景观和滨江滨湖自然景观,以辛亥首义重点遗址为主线,以红楼、首义广场景区为轴线,连接起义门、楚望台、工程营、三烈士亭、中山舰形成一条特色旅游线路,并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主打产品。在旅游中宣扬武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这种旅游产品尤可重点向学生、学者、老一代的革命家推出,利用首义资源开展“寻首义踪迹,扬首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缩短了90年历史的距离感,掘出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3.要把现有的首义旅游景观进行整合塑造。把蛇山、红楼、首义广场、紫阳湖公园、起义门连成一条景观线,通过整合蛇山、红楼、首义广场及周边地区文化、自然资源,建设首义文化园和黄鹤楼主题公园,突出“辛亥文化”这一主题,把首义文化打造成为武汉的“新名片”。并要对这些具有首义文化的旅游景观统一开发和管理,所有景观都应与周围的其其它景观资源相协调,形成一个首义文化景观群。
4.大力改造首义文化景观周边环境和交通状况。一个好的环境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所以首先要做到的是对周边环境的整顿,特别要大力做好蛇山的绿化工程及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还要进一步布局出合理的交通线路,改善交通拥堵的状况。
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是弘扬首义文化的一大契机。我们更要打造好首义文化的品牌,争取在武汉旅游业发展上产生飞跃。
2.科教文化。武汉有着众多发科教文化的优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一步打造这一类特色旅游产品
(1)提升文化软实力。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坚决破除片面的发展实力观念,牢固树立软硬并重的综合实力理念,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扶持龙头,打造园区。形成结构较为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长报、广电、出版三大集团不断谋求新的发展,江通动画等民营文化企业日益壮大,园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动漫、数字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建立完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决策执行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文艺院团改革、三大文化集团改革、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积极推动文化企业上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2)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我市按照文化发展,将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3)培育塑造人文精神
武昌科教文化城,着力表现武昌的历史和现代文化。
第一,利用高等教育,打造更高的品味,达到雅俗共赏。
第二,第二,来自各地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让他们来加强武汉的文化包容性,同时也帮助武汉在差异对比中发掘出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
第三,用大学生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给城市注入活力,让他们在武汉创建文明城市中去起带头作用。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武汉也应该给自己未来的文化发展方向做一个较为精准的定位。充分发挥其大学特色,努力打造成为“教育之都”,打造其教育特色。武汉的大学很发达,高考水平很高,中学教育也非常好,现在我们要着力研究其教育本身,提升武汉的文化品味,进行涵盖面很广的各种教育。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城市能称的上‘教育之都’,武汉甚至在可以在成为教育之都之后举行“教育旅游”,这也是文化实力转为经济实力的一个很强的体现。
3.宗教文化。
在黄金周期间,武汉体现出旅游大市的优势,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武汉市政协委员施平表示,武汉五大宗教建筑俱全,旅游资源丰富,应整合资源,推介宗教文化旅游线。
施平介绍,武汉是一座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积淀厚重、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武汉的风景名胜、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和科教文化旅游线已经初具规模,但构成武汉历史文化重要一环的宗教文化,却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事实上,武汉的五大宗教建筑俱全,且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武昌有宝通寺、莲溪寺、龙华寺、长春观、卓刀泉寺、清真寺、花园山天主堂、民主路基督堂,汉阳有归元寺,汉口有古德寺、上海路天主堂、黄石路荣光堂、汉正街救世堂等。施平认为,这些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如能加以充分开发、利用,将会进一步增强武汉市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施平建议,由武汉市政府及旅游、宗教、政协民宗委等部门组成专班,具体负责策划、整合、包装、宣传、推介武汉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由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在宗教场所周边开办特色宗教餐馆、纪念品市场等配套服务产业,更好地为来华留学生和国内外游客服务。
4.东湖文化。
总的来说,东湖现在的旅游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可以说做到了旅游业从无到有,呈现后来居上之势;旅游投资成为热点,旅游资源开发方兴未艾;旅游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城区旅游形象迅速提升;旅游产品正在形成,旅游特色逐步显现。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旅游业发展起步晚,旅游经济地位不明显;景区、景点的开发受到宏观政策的制约,旅游项目开发进展缓慢;旅游资源整合不力,旅游宣传促销还未起步。所以想要彻底打响东湖文化这个旅游品牌还得作出如下措施:
(1)精心包装现有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品位。紧紧抓住东湖山水、植物、科教、历史、名人、楚风楚韵等文化的精髓,挖掘整理东湖文化旅游的文章;应对目前已形成的东湖十大精品景点进行包装,在每个景区景点入口处,建立门楼,请著名书法家书写景区名称:改善解说系统,增加游客对景点文化内涵的了解。东湖应该设立更多的文字解说牌,适当增加解说内容,用中英文完善景点介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导游,做好东湖的文化旅游景点的解说,让旅游者真正感受到东湖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2)大手笔、大制作,推出东湖各种文化旅游项目。东湖景区应努力打造“中国(武汉)东湖论坛”、“中国(武汉)国际梅花节”、“中国(武汉)樱花节”、“东湖牡丹花会”、“东湖屈子文化节”、“东湖七夕鹊桥会”等节庆活动,力争成为旅游品牌。可借鉴桂林、杭州、云南等地的成功经验,结合东湖实际,围绕旅游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艺术方式,打造丰富多彩的节目。
(3)办好节庆会展,创建品牌产品。在办好焰火节、桃花节、蔬菜节、赛马节节庆活动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节庆活动,多出精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争取带动其他多方效益。在新推牡丹节、庙会的同时,要积极探索食品系列节庆的新路子,如啤酒节、美食节、牛奶节、瓜果节等。打造品牌、服务企业、拉动经济,充分发展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4)彰显文化,开展特色主题活动。
风景区不仅是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共享社会主义文化成果的重要平台。为此,东湖按照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体验的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
(5)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完善东湖文化旅游产品。
(6)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
打造制度文化,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景区的旅游形象,是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三)进一步推动特色文化开发,为海内外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产品。吸引力来源于个性魅力,也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基础。目前,我市特色文化建设力度还需加强。
(1)建议策划创作一台以滨江滨湖为自然文化背景的具有楚风汉韵的大型歌舞剧节目,让海内外的来汉旅游者能够感受到武汉所特有文化气息。
(2)大力建设特色街区,着力打造江汉路旅游时尚购物一条街、汉口江滩娱乐一条街、首义园休闲文化特色园区、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建筑一条街等具有我市文化内涵的特色休闲街区。不断繁荣城市文化,活跃旅游市场,增强我市的亲和力和个性魅力。再者省社科院、湖北经济学院调研组就曾提出“武汉市政府应及早命名四大‘汉派文化特色街’,使其成为汉派文化形象的标牌。”调研组认为,汉正街货通八方名满天下,是汉派商贸文化的标牌;江汉路步行街作为社区文化长廊,集购物游乐于一体、民俗活动和街头演艺于一身,是汉派民俗文化和休闲文化的标牌;吉庆街是餐饮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展示市民夜生活的江城文化特区,是武汉市民新兴生活方式的标牌;户部巷集中展示武汉特色小吃,体现出江城市井情趣和武汉方言韵味。以上四街如果能够加强对其环境的管理,加大对外宣传营销力度,必能打造出属于武汉特有的民俗文化品牌。
目前,以黄鹤楼为重点,正在不断完善“大滨江旅游区”;以东湖风景名胜区为中心,包括省博物馆、武汉植物园等周边景区,构建了“大东湖旅游区”;继续推进以汉口为主体的商业区建设,打造包括会议、展览、商务、购物在内的商务会展旅游中心。武汉周边地区的文化旅游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有黄鹤楼公园改扩建、古琴台改扩建、省博物馆综合馆布展、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游客中心及科普旅游区、木兰湖湖北明清古民居风俗园、蔡甸知音故里、新洲孔子问津书院建设等。相信在武汉市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武汉会把自己特有的品牌和形象打造出去。
第二篇:谈旅游景区形象定位及品牌建设
一、古镇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
目前旅游业的竞争不单纯是质量、价格和服务的竞争,其焦点集中体现为形象战略的策划。良好形象的创立和传播,是旅游城市和旅游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和旅游企业的巨大财富和无形资产。古镇类景区就更加如此了。
1、不同景区的旅游资源是各不相同的,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游景区的定位一定要自有特色的原则,找到自己的特色,以奇特取胜。另外,准确的市场定位还能为旅游资源众多的旅游供给主体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模式,引导他们的行为朝一个方向发展,确保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2、可以在降低宣传成本的基础上更有效地让游客了解本景区的旅游价值。随着旅游业的高度发展,新的旅游景区不断涌现,游客的可选择性也不断增加。怎样让处于信息包围之中的潜在旅游者到本地旅游是应该思考的问题。唯有准确定位景区自身的旅游形象,以整体形象进行宣传,才能既有效地节约成本,又能给人们以深刻印象,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旅游营销的核心是品牌传播,对于景区而言,是核心吸引力的传播,用旅游界的习惯概念,品牌传播就是旅游形象的传播。因此,品牌的提炼与打造是营销的前提。品牌提炼,必须围绕核心吸引进行,使游客神往,产生旅游的冲动,从而引至旅游产品的购买。
二、现状与误区
景区品牌,特别是古镇类景区品牌,更多的时候是景区本身一种特有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不仅是他的知名度,因为他的知名度也许只是市场的。很多人,甚至是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对品牌的认识模糊不清。为什么模糊不清主要是因为对品牌的认识有误区。只要认识到了以下几点,对品牌的认识应该可以从本质上来评价了。
1、品牌不是评出来的
国内目前存在名目繁多的品牌评选,如“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十大品牌”、“××品牌”,让许多消费者,甚至企业都认为品牌是可以评出来的,企业可以通过各种评选,参与各种大赛建立自己的知名品牌。
实际上,品牌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品牌的竞争是景区综合实力的较量。一个成功的品牌,需要具备四项基本要素———景区的核心价值观、健康的景区文化、卓越形象的传播载体以及法律的保护。拥有这四项要素,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综合素质修养的管理团队、良好的客户口碑和媒介公共关系等等。所以,品牌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最终要通过消费者和市场的检验,“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
2、品牌不是靠广告堆出来的
我国每年的广告总收入超过一千亿元,可是绝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很多景区认为品牌是广告堆出来的,通过“烧钱”、大量做广告就可以建立品牌,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在这方面,有许多反面教材可供借鉴。如河南春都集团的春都火腿肠曾一度是全国驰名品牌,但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甚至一度让消费者买到的火腿肠像“面棍”,最终使客户萎缩、销量下降,企业声誉跌入底谷后再也无法挽回。再如,山东秦池酒厂曾斥资3.2亿元买下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并连续两届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标王”。与此同时,企业却忽略了经营的基本层面,因生产散酒勾兑的“水酒”而声名扫地,同时巨额的广告投入也使企业的财务运转大受制约,结果企业很快倒闭。
由此可见,品牌需要以企业的综合实力做支撑,如果一味的增加广告投入而忽视景区经营、服务的基本层面,不但无法换取游客的喜爱和信赖,反而会影响景区本身的长远发展,树立品牌也就成了一句空谈。特别是做为古镇类景区,如果一味的去广告宣传,而忽视了景区产品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经营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古建筑资源的保护等工作,这样的古镇类景区很快也会“昙花一现”而被游客所遗忘。
3、品牌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
短时间形成的品牌往往很难实现长久发展。曾红极一时的“欧典地板”在获得一系列荣誉和美称后,为消费者追捧,品牌运作非常成功。但是产品并没有呈现出品牌应有的信誉度,欺骗消费者最终带来的只能是品牌的轰然坍塌。
独特的品牌内涵需要依靠长时间积淀,需要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先进的理念、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及经得起考验的信誉度。仅依靠炒作一夜成名,抑或靠仿造冒充他人,都难以实现成功的品牌建设,强大的企业实力仍然是品牌建设的必备后盾。
4、品牌建设不能一劳永逸
和产品一样,品牌也有生命周期,会经历一个从问世、成长到成熟、衰退并逐渐消失的过程。所以,将品牌视为一劳永逸的“铁饭碗”,缺乏对品牌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经营,只能加快品牌的衰落速度。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群众消费心理的变化、传播手段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的变化,品牌的文化内涵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成功的品牌需要有不断创新的品牌理念为其支撑,同时这种理念也需要与市场发展相适应。此外,景区也需要不断地改进服务方式、创新管理、研发新的旅游产品,不断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景区的战略方向。将景区的战略规划以及品牌理念与市场发展保持一致,才能确保品牌立于不败之地。
5、品牌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
品牌是景区价值创造过程的最集中体现,但不是景区价值创造过程的全部,品牌仅仅是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品牌资产的创造贯穿于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配送、服务等一系列过程,最终体现于品牌之上。
成功的品牌也是景区发展成熟的标志,具备成功品牌的景区更容易受到游客的接受和喜爱。但是品牌不能成为景区的终极目标,如果景区仅仅为了实现品牌去建设品牌,而忽略了景区最基本的接待服务管理,从而导致景区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品质低下,在这样层面上建设出的品牌只能是毫无基石的空中楼阁,最终难以支撑企业的持久发展。
三、以周村古商城景区为例
周村古商城原为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城西一老城区,由三条古街道组成。历史上作为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在清光绪三十年自行开埠之后,商号、作坊曾达到5000余家,成为名符其实的“旱码头”、“金周村”。是一个以明清风貌街道为载体,以传统商埠文化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景区。2001年政府开始投资进行保护性开发,2003年年底基本具备接待游客的条件并对外开放,因为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当地政府经过三年的经营,品牌形象及经营收入都差强人意。2007年初,周村旅游局引进了专业景区管理公司——北京巅峰国智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景区实行托管经营。
北京巅峰国智公司接管景区后,始终把“商”作为景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通过不断调整景区内的功能布局和经营业态,成功引进了“瑞蚨祥”、“大染坊”、“周村烧饼”等中华老字号,重现了“天下货聚焉”的繁荣景象,景区内各种极具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如周村烧饼、旱码头家纺老粗布、周村丝绸、周村蚕蛹、淄博陶瓷等,充分激发和满足了游客对“购“由的需求。同时做好景区的形象宣传,突出有别于其它古镇的特有资源努力完善景区的建设,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品牌建设的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使景区的形象及品牌由模糊到清晰、由粗像到具体,由表及内的进行巩固。其持续的形象广告宣传加上完善的优质服务给过往游客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其市场范围内有了很好的口碑宣传。通过二年系统的景区形象、品牌建设和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服务水平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从实际的景区运管状况分析,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2008年年底,相比2004年门票收入增长了40倍,游客量增长了60倍。中国旅游报于2009年2月4日在头版刊登了题为“一号工程”成就“周村速度” ——山东周村古商城旅游发展之路采访记的文章详细介绍周村经验,“周村速度”引起了全国旅游界的关注,获得了市场和政府的充分认可,取得了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第三篇:武隆县旅游品牌建设初探
武隆县旅游品牌建设初探
近几年来,随着武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县第三产业的龙头,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建设旅游品牌也成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旅游业主关注的重点。
一、旅游品牌建设的背景与特点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旅游品牌的建设至少有四大背景与特点。第一,从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基本关系分析,旅游产品像其他产业的产品一样,将从短缺走向过剩,从卖方时代走向买方时代,最终进入消费者选择时代。这种情况在旅游淡季表现的特别明显。这样,建设顾客首选的品牌就变得十分重要。第二,由上述供给大于需求关系产生了旅游企业与旅游目的地的广告轰炸与顾客注意力稀缺的矛盾,这导致每一个旅游企业与旅游目的地都需要采用建设著名品牌方式来有效地争夺顾客的注意力。第三,旅游是人们追求精神健康与娱乐生活的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旅游者不但需要旅游产品提供的功能性利益,如交通、住宿,而且更需要旅游产品提供的情感性利益,即要享受“令人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因此,品牌建设对旅游产品就更加重要了。第四,旅游是一种异地活动,旅游者与位于远方的旅游产品的距离间隔提高了旅游者与旅游产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产生了
欺骗可能性,这更加需要由著名品牌的信誉来传递与保证旅游产品的质量。
二、武隆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全县2011年共接待游客1328.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5%,实现旅游总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31.4%,但与“旅游富民”战略、“加速绿色崛起”主线和建设“中国武隆公园、国际旅游目的地”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一)旅游品牌建设缺少内涵。一是层次低,全县旅游业总体上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以量的扩张为主,粗放型特征明显。过去五年,虽然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旅游业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但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不高,与周边的湖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等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旅游产品单一,当前,全县的旅游产品仍然以山水自然观光型为主,文化游、养生游、运动休闲游等旅游产品尚未形成规模。三是商标品牌知名度低,存在部分旅游商标被抢注现象,如“芙蓉江”牌被注册为副食品商标,“印象武隆”、“天生三硚”等知名度高的称号尚未注册为商标,对武隆旅游品牌建设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旅游品牌建设缺乏创新。一是在旅游产业开发中,没有将有价值的现有品牌充分融入进去,如地理标志“高山萝卜、高山白菜、沧沟西瓜、羊角猪腰枣”,重庆市著名商标“羊角”牌豆腐干等产品没有被列入旅游开发规划重点项目,甚至将高山萝
卜、高山白菜这样的优质品牌闲臵。二是在旅游品牌营销上耗资较大但缺少新意,基本套路是发布广告、开推介会、旅行社踩线……缺乏新颖的策划创意和品牌打造宣传,直观介绍资源状况的多,从营销角度推介产品的少,有机整合、搞系列宣传、打组合拳的少。不仅使得武隆旅游在淡季时出现“冬眠”状态,而且不利于武隆旅游品牌对大众意识的持续“轰炸”。
(三)旅游品牌建设缺失特色。天生三硚、仙女山、芙蓉洞等景区的自然风光虽在国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旅游文化品牌上还缺乏核心内容,旅游内容和线路组合单调,大多属风景观光游为主。虽然新增加了“印象武隆”这样的文化项目,但附属文化项目欠缺、整体文化氛围十分欠缺,长久以往必将失去吸引力,另外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及白马山自然保护区、中国豆腐干之乡等国字金牌未能有效发挥旅游价值,更别提农、特产品商业价值的开发。
(四)旅游品牌建设配套缺位。一是缺乏知名品牌的引领带动。目前,县内虽然有一些五星级酒店,但真正属于国内、国际知名的酒店、娱乐场所还没有入驻,部分旅游娱乐设施单一陈旧,项目不够丰富,缺乏知名、规范的旅游购物街区和旅游商品。二是相关配套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对旅游产品商标品牌注册的鼓励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对已有商标品牌的管理利用率不高,其中部分企业对县政府迟迟不兑现重庆市著名商标、武隆县知名商标的奖励经费感到不满。三是硬件设施较差,尤其是旅游交通制约明显,各景区的入区公路等级较低,停车困难,不仅不利于游客观光便利,也不利于旅游产品的生产营销。
三、旅游品牌建设的有效方法及路径
旅游品牌建设不仅仅是旅游产品和服务外在形象(名称、标志、口号、符号)的打造,更重要的是优化旅游服务,给旅游者带来物超所值的感受与体验。打造服务品牌,是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和众多旅游者的认可,贯穿于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
(一)明确武隆旅游品牌体系主题定位。将品牌体系主题定位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围绕这一定位,一要抓项目规划,保障旅游科学开发。根据武隆县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和“旅游富民”发展战略规划,重新布局全县旅游产业,设计旅游品牌培育时间表、步骤图。二要抓项目建设,打造旅游特色产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旅游品牌开发。主要是做好重大旅游项目招商、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以及对已有品牌的挖掘和利用,以此来带动全县旅游产品的上档次、上水平,并推动“世界自然遗产地生、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力建设。
(二)加大“旅游小镇、美丽乡村”品牌培育力度。根据全县旅游发展趋势和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可以在培育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品牌上大做文章,目前可以优先培育“仙女山大草原”
为主题的全国最美小镇、以“驴行探险”为主题的后坪旅游小镇、以“幽雅栖居”为主题的白马山旅游小镇建设,使之成为围绕在“世界自然遗产”这个核心品牌边上的一个个“卫星”。要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大力进行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掌握火候,科学布局,使之成为旅游小镇边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特别是要做强武隆农家乐精品区,在农家乐比较聚集的村庄,要设计具有特色的村标村徽,并注册商标,完善游客示意图、接待中心、停车场等设施,提升精品区块农家乐的品位。充分发挥县农家乐协会的作用,在培训、宣传、营销、服务等方面起协调作用,优化全县乡村旅游的服务品牌。
(三)加大品牌传播力度,提升武隆旅游主题品牌形象。要围绕全县旅游主题品牌形象,加强旅游市场宣传营销力度,改变目前外界对武隆旅游“仅有自然观光好”相对片面的初始形象,逐步确立“观光、产品、服务、文化均有特色”全面的最终形象。一要创新宣传营销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界参与”的旅游品牌宣传营销机制,采取奖励措施鼓励企业、乡镇、部门和干部群众开展武隆旅游品牌宣传营销活动,每年安排不同的主题将武隆的旅游服务、产品品牌予以推进;继续利用报纸、杂志、城市户外广告等宣传手段,扩大武隆旅游的影响力,特别是与重庆、四川等媒体订立合作协议,定期进行武隆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旅游产品的推广;精心制作旅游宣传资料(画册、折页、线路图等),加强做好高速公路出(入)口旅游宣传资料的发放。二要构建旅游品牌宣传营销大网络。改版升级武隆旅游网,及时、准确、生动地宣传武隆旅游;要建立一支武隆旅游网络宣传队,分头到各大门户网站发贴,宣传武隆旅游品牌,或者制作专贴,到各网站中开立博客,广泛传播武隆旅游信息;要走新型品牌联合之路,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县市互补组线加入到联合体,主动与周边地区的知名景区对接,进一步延伸和扩张旅游品牌。三要充分挖掘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任何旅游品牌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而文化内涵是延长旅游品牌生命周期的关键所在,它是旅游品牌营销个性化的主要体现。要主动建立与国内外影视拍摄机构的对接机制,免费为电影、电视剧组提供拍摄基地,提高武隆知名度,并借助知名演视明星的独特影响力,借助其微博的人气,将使武隆知名度的提升获得事半功倍作用。
第四篇: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一、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内涵及外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在加快推进贵州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的关键之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鲜明地提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定位,这对于加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促进旅游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并且通过深入解读、学习国务院首次出台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发2号”,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谈及“国发2号”很振奋:“2012年注定是全省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年!”
贵州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和多民族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及文化活动成果,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贵州旅游业要转型升级,就要靠文化的力量,靠不断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文化激活旅游业加速腾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要求我们立足全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维、突破成规,打破就旅游抓旅游的思维局限,按照“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要求和“四意旅游”(政府的意志、资本的意图、民众的意愿、专家的意识)理念,创新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思路、实际举措和市场空间,纵深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谋求创新跨越。
按照“着眼十年、规划五年、突破三年”的要求,在《贵州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基础上,我们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重点要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着力改善旅游外部进入条件,构建旅游立体交通网络。二是加强游客集散体系建设,形成连接省外客源市场和省内各旅游区的立体化网络。三是在旅游节点城市、重点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抓好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搭建政府、企业互通的旅游电子政务网络和集问讯、投诉、救援和旅游提示为一体的公益服务平台。
二、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目标任务
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贵州的战略定位之一是“文化旅游创新区”,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的战略定位。对贵州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线路、旅游品牌、旅游客运、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旅游发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对这样的机遇,傅迎春表示,全省各级旅游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的部署和任务分解,创新落实涉及旅游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目前,省旅游局正在围绕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抓好乡村旅游规划修编、标准化制定、产品创意研发、市场营销策划,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覆盖面,重点支持一批民族贫困村寨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特色民族旅游村寨。推动工业旅游加快发展,围绕打造中国酒旅游第一品牌,倾力打造以国酒茅台为重点的工业旅游品牌,聚集国内外一流团队领衔策划规划,开发出以参观茅台酿造工艺为重点的观光旅游,以品尝茅台酒为特色的体验旅游,以销售茅台酒及系列旅游商品为重点的购物旅游,以欣赏茅台主题演艺为重点的文化旅游,把茅台酒厂规划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贵州旅游最具市场吸引力的品牌。
黔中经济区将进行旅游精品开发建设。发挥贵阳中心城市功能和黄果树景区的龙头
作用,加快整合打造黔中旅游区。傅迎春说,不仅是“黔中经济区”的内部联合,还要构建区域旅游市场推广新高地。各级旅游部门特别是与省外毗邻的市(州)、县(市、区、特区)要主动走出去,进一步整合与滇、川、渝、粤、桂等周边省区及泛珠三角区域资源,联合打造旅游新市场,围绕泛珠“9+2”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主题,进一步加强在线路设计、旅游会展、媒体推广等方面深度合作,包装和推出一批新的面向国际和省外市场的旅游线路产品,推出有市场前景的省际旅游产品,形成区域性品牌优势,共同拓展和做大客源市场。尤其是要多渠道加大旅游开发投入,力争在搭建贵州旅游投融资平台上取得突破。抓住民营经济助推贵州发展的契机,积极推动中天城投等一批民营企业深度参与旅游开发,打造本土龙头旅游企业集团。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旅行社企业和国际酒店品牌进驻贵州,重点抓好港中旅集团贵州投资项目落地。积极推进在建星级酒店建设力度,加快贵州旅游国际化、市场化进程。
旅游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观念文化层面上的竞争。我们应当把眼界放宽一点,将致力于观念层面的旅游文化建设,形成和积累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旅游观念文化,同时把先进的观念文化内化为本地旅游业的思维定势、意志定势、情感定势和行为定势,贵州旅游才能抢占竞争制高点,实现加快建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目标。
三、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路径措施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拥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山灵水秀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成为贵州省发展文化旅游业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栗战书说,国发2号文件要求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这正是国家基于贵州省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为贵州发展指明了方向。
贵州以旅游市场为渠道、以多民族文化为内容,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对旅游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据初步测算,2011年贵州省游客和旅游收入增幅明显,游客量达到1.7亿人次,总收入1430亿元。
近几年来,我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重点打造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品牌,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宝贵经验。“多彩贵州”作为中国首个省级文化品牌商标全面注册成功后,直接或间接拉动投资达40亿元以上。《多彩贵州风》大型民族歌舞诗自2005年公演以来,先后赴28个国内大中城市巡演并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2000余场,观众逾180万人次,创造了贵州演出市场前所未有的业绩;多彩贵州酒在全国300个城市开展营销,预计实现产值1.5亿元;一期投资逾30亿元的多彩贵州城已破土动工;多彩贵州深圳博览会、多彩贵州连锁酒店等项目也即将开工。贵州省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开展公益性活动培育品牌与市场运作品牌相结合的品牌建设路径。
未来,为培育出“爽爽贵阳”、“梵天净土”、”、“水墨金州”、“凉都六盘水”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贵州将抓紧制定“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专项规划,以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重点,通过进一步在旅游开发中充分挖掘贵州“原生态、多元、和谐”的民族文化内涵,做大做强特色文化品牌,实施精品旅游战略,形成一批民族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大型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乡镇村寨,把我省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真正成为国家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近年来,随着全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贵州省同周边省份在旅游业发展合作方面也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本着资源共享、市场共拓的原则,一是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合作。二是共同打造跨省区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加大旅游项目投资领域合作。四是促进跨省区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协调和管理跨省区的旅游市场,促进旅游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针对经济提速与文化发展,我认为经济提速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物质条件,文化的繁荣发展也能助推经济发展,并且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
效途径。
第五篇:宁陕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构想
宁陕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构想
作者:刘家华
近年,来宁陕旅游的客人逐年猛增,旅游产业已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宁陕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省内外著名的景点相比还相差很远,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还不够强。因此,宁陕旅游必须走“立足文化创品牌”的路子,找准文化定位,树立文化品牌。通过实施旅游品牌战略,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市场吸引力。
最好的旅游文化形态肯定是和本土旅游资源结合得最为紧密,例如:湖北武当山道教文化、云南纳西东巴文化、陕西凤县羌族文化等,都是依附于本土独特的旅游资源而将其打造成驰名全国的特色文化看点。宁陕旅游该打什么样的文化牌,以什么绝招方可获取持续发展的动力呢?宁陕地处秦岭南麓,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可谓自然景观美妙多姿,秀冠三秦;风土民情底蕴深厚,别具特色,四大国宝荟萃地;山水倾城灵秀处。因此,宁陕旅游文化要坚持以秦岭为依托,从经营秦岭森林、山水出发,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强化游客参与,打造“秦岭森林休闲文化”品牌,树立“山水倾城、休闲宁陕”的旅游形象。当前乃至今后,宁陕旅游必须以生态为本,着力提升秦岭森林休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宁陕旅游的灵魂。
打造“秦岭森林休闲文化”品牌,就宁陕而言,就是挖掘生态内涵,展示生态特色,突出生态休闲。围绕秦岭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以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等做好文章,形成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富含品位的旅游产品体系,依靠生活体验、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保健等文化看点吸引游客。
做强“秦岭文化”品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越丰富,它的知名度就越高,也就越吸引人。针对宁陕旅游文化含量不高的问题,当前应集思广益,开拓创新,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文化含量。充分发挥大秦岭文化艺术创作中心的作用,吸引艺术家到宁陕采风、写生、创作,把优秀作品选出来做成主题画册,打上宁陕标签,举行作品展览,通过名人效应、名作效应提升人气。继续开展“名人写秦岭(宁陕)”、“秦岭笔会”等活动,邀请著名作家、学者走进秦岭(宁陕)采风、创作,组织文坛名家、艺界高手来宁陕景点游览创作,把他们的作品配上作者简介和照片结集出书;择其名篇名句请书法金石家在相应景点刻字或制匾、联,以流传后世。在一些景点可请艺术家出售或现场创作作品,如:书画、刻字、捏塑、剪影、题名等,给游客留下高品位的珍藏纪念品。多方位对景点进行文化包装,提高品位与档次。沈从文一篇《芙蓉镇》让凤凰古城红透大江南北,我们同样可以走这条路子。《风吹过秦岭》一书是抒写秦岭的结晶,作者刘云用纯美灵动的文笔,清新的感受,描绘了秦岭的山、水、雨、雾、石头、森林、村妇村汉等等,还原了一个艺术的秦岭,勾勒了一副副切实丰饶的秦岭百态。该书在写秦岭的散文中独树一帜,其散文语言自成一家,得到了专家、读者好评,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因此,可适时邀请文化名流,对这部文集进行研讨,将其作为“秦岭森林休闲文化”的文学代表作推向全国。电影《红河谷》的拍摄地原本“养在深闺无人识”,但由于电影的拍摄并在全国上映,它一下子就成为旅游热土。宁陕也可以将优秀作品,搬上屏幕,通过拍摄一部好的电视剧、影视作品,增加文化含量,扩大关注度。借文学艺术创作、研讨、展示之东风,把“秦岭文化”打造成为宁陕旅游的标志性名片--秦岭文化看宁陕,秦岭最美在宁陕。
做优“赛事文化”品牌。实践证明,每年策划若干个体现当地文化、符合当地实际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这既是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吸引游客眼球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宁陕自2007年以来,连续开展了秦岭森林旅游五大文体赛事活动,这就是以筒车湾汶水河休闲漂流、旬河秦岭峡谷自驾漂流为依托,举办漂流大赛;以朝阳沟、南京沟山地旅游为依托,举办山地汽车拉力大赛;以西万公路为依托,举办山地自行车拉力大赛;以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举办秋冬山地狩猎大赛;以秦岭优美自然风光为依托,举办秦岭山水摄影大赛或者山地音乐文化节。这些比赛项目深受游客青睐,被形象誉为宁陕生态旅游“五大花旦”。五大文体赛事从秦岭森林、山水休闲出发,用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式项目,使之成为宁陕旅游业发展的招牌看点。但总的来说,这些赛事活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品牌化不够、影响力不大、辐射面不宽等问题。以“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桂林一直是国内旅游的热线,但桂林人有超前的胆识和气魄,请来著名导演张艺谋,在漓江边建成永久性实景舞台,由当地渔民演出著名彩调剧《刘三姐》,形成了高品位、高品质的旅游精品文化。桂林市的这种思路值得学习和借鉴,宁陕可以进一步整合赛事活动资源,按照项目
品牌化、运作市场化、参与大众化的要求,在求实效、出水平上下功夫,策划一两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显著影响、有文化内涵的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出品牌、形成特色、带动人气。此外,结合宁陕四季分明,各有千秋,垂直分布,动静结合等优势,举行森林艺术摄影、农事采摘、文艺演出等活动,形成种类繁多、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态势,使整个宁陕旅游活动不断,新意迭出,人旺业兴,用特色文体赛事活动撑起宁陕秦岭森林休闲旅游文化大品牌。
做特“民俗文化”品牌。宁陕地处秦头楚尾,多籍杂居,秦楚文化交汇相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民间艺术争芳斗艳,有舞龙灯、彩莲船、舞狮子、皮影戏、剪纸、泥塑、根雕、刺绣、石刻石雕、竹编草编、民间故事、山歌小调、陕南花鼓戏等。乡风民俗源渊流长,民间习俗有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年节习俗;民间风俗有乡村婚俗、交往礼俗、生子礼俗、农事礼俗等。其中,以舞龙灯、彩莲船、舞狮子、皮影戏、山歌小调、陕南花鼓戏等最为有名,《中国民间歌谣选》中就收录了宁陕5首民歌,这些民间艺术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宁陕可将老城村作为民俗旅游基地,整合开发民俗展演,统一规划民居建筑,打造主题文化活动。最终目标是把老城村建成集自然生态美景、浓郁民俗文化、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秦岭森林休闲文化中心--老城民俗风情园。可组织人员到四川锦里、老北京民俗一条街、山西平遥民俗一条街等著名民俗文化景区进行学习、考察,借鉴其成功经验。试想城隍庙古戏台定期上演经典皮影戏剧目;打连钱、踩高跷等活动又走上了街头,民间艺人展演的剪纸、根雕、刺绣、竹编草编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热闹非凡场地上,游人们正在亲身体验舞龙灯、彩莲船、舞狮子的热闹场景,白天还可以亲身参与城隍出巡的盛大场面;趣味十足的民间习俗展示,游人可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山歌剧场内民间音乐及表演更是常年不断,花样百出。游客从观看表演、学唱山歌、做农家小吃等系列体验活动中领略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民俗中吸取养料,在民间艺人身上传承知识。挖掘传统年节文化底蕴,年节期间是安排旅游休闲、集中消费的重要时段,可以按照传统节日举行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主题活动。例如:元宵灯会、小吃节、端午吃粽子大赛、七夕情人节主题活动、中秋亲友团聚赏月会等等。可以以四季为轴,整合年节民俗文化,分为“春之声、夏之韵、秋之色、冬之舞”四个主题,策划系列活动,游客可以选择参与喜欢的主题活动。利用好这些传统年节,把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利用起来,丰富宁陕的旅游文化。
打造秦岭森林休闲文化品牌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周期性长,在实施中应把握这样几个原则。要抢抓先机,目前,和“秦岭”有关的文化品牌正日益升温,与之有联系的都会看中或抢注这个品牌。宁陕已经开始打造和使用“秦岭”这张文化牌,因此,必须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抢抓机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要突出特色,发展旅游文化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切忌盲目跟风,生搬硬套。旅游项目的开发要注重发掘深层文化内涵,增加文化含量,通过点石成金,发展成特色从而提升旅游档次和品位。要合理发掘,防止为了眼前利益一哄而上,对文化资源进行破坏性发掘。要加强统筹安排、合理规划,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避免文化资源遭到破坏乃至消亡。要善于创新,文化资源的形式是多样的,内涵丰富、广泛,不仅可以发掘已有的文化资源,而且还可以创造一些新的文化资源,形成新的旅游关注点。要群众参与,任何一种文化的表现,都离不开群众基础,旅游文化说到底是融合在群众日常生活之中的文化元素。要防止把旅游文化做成了叫好不叫座的鸡肋,避免形成政府卖力叫,群众看热闹的尴尬局面。
举步入林、深山放歌,认识森林、亲近动物。嗅树木清香、闻啾啾鸟鸣,赏山歌野调、品乡乐里曲。听动人故事、古老传说,感纯朴民风、浓浓乡情。于农家闲庭信步,在乡野踟躇徜徉。晨风微露中尽享自然灵气,夕阳西照下漫看袅绕炊烟。宁陕旅游就是要营造这样一种意境,让久居闹市的城里人,能够在宁陕放慢节奏、放松心情、放飞心灵。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宁陕旅游才会有生生不息的持久发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