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早睡早起》
教材分析
《早睡早起》是统编本《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中的最后一课。本课按照《课程标准》中的“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而编写,针对当下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材以讨论、儿歌、生活图景等具体直观的方式安排了“几点睡,才合适”、“没早睡,真糟糕”、“早点睡,按时起”、“我能一个人睡”等四个板块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健康、有规律地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独睡的良好习惯。本课教学分两课时进行,第1课时主要学习教材中的“几点睡,才合适”
和“没早睡,真糟糕”两个内容。
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少家长忙于工作和生活,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缺乏必要的指导,或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对孩子的作息时间没有规划意识。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弱,对自己的时间没有规划,没有时间观念,用心理学家的语言说是时间性近视眼。他们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但没有深切地体验到充足睡眠的重要性,晚上由着性子去玩,早上不想起床。有些学生睡觉、起床的时间由父母来决定,自己不能独立睡,非常依赖父母。通过课前对不同学校多个班级学生家长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上学时间只有60%左右的孩子能在9点之前入睡,仅40%左右的孩子睡足十小时;而周末则只有20%的孩子能在9点前入睡,晚睡晚起现象较为严重。不科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错过了最佳“科学十小时”睡眠时间,因此教学应该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睡眠不足的影响、按时作息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基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者的教师,我们应该“心中有生活,眼中有学生”。所以本课教学基于儿童的真实生活活化教材资源,通过两个创编的绘本故事链接学生课堂内外,引领孩子们去探究什么才是健康、有规律的作息,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合作创编绘本,知道睡眠不足给身体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2.交流作息时间,懂得“科学睡眠十小时”的重要性,初步学会管理好自己的作息时间,有规律地生活。
3.通过课前调查,初步掌握简单的调查方法。
重点:知道为什么要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难点:认识早睡早起对健康生活的重要作用,意识到睡眠不足的影响。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请家长帮助提供孩子平时睡前和晨起活动的相关照片、填写“我的作息时间”记录单。
2.教师准备: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制作多媒体课件、小组活动用的牌子和笔。
过程设计
板块一:晚睡晚起真糟糕
1.谈话导入:你最喜欢看什么书?
2.共读绘本:走近《东东的一天》,感悟晚睡带来的影响。
教学反思
关注儿童视角,引领有效学习
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关注儿童视角,引领有效学习,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历程。本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编绘本,有效开发教材
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品德课程所需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本课教学力求基于儿童的生活选择教学内容。在解读教材时,我发现“没早睡,真糟糕”这个板块的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于是结合实际对教材图片进行了灵活使用,创编了绘本《东东的一天》,既用于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也用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最后又巧妙地借此揭题。同时借助“我的作息时间”和典型个案辨析、《我们的一天》以及榜样的演讲等多种素材,直面学生内心世界,从了解现状、发现问题到反思生活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管理好自己的作息时间,有规律地生活。
二、巧设活动,亲历学习过程
从儿童的视角来说,一堂好课应该是儿童觉得好玩的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内在需求灵活多样地进行活动设计,以求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课设计的第一稿原先是将“几点睡,才合适”放在第一板块的,教学实践后发现由于“主题先行”,学生体验不够深刻。修改后的设计环节简约,过程丰满,变枯燥的告知为有趣的活动,绘本阅读、辨析讨论、榜样学习、儿歌欣赏、即兴表演……给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引领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三、回归生活,关注能力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动态的、建构性的、过程性的知识观,突出了一定要让“学”成为儿童通过活动的主动构建。教学第一板块在带领学生共读绘本的过程中,多次让学生观察、猜测、交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原有认知培养学生的感知与领悟能力。第二、三板块则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组织同伴交流、小组讨论、集体分享、课后实践,使教学不仅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提高了分析与判断能力、生活与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