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时代
履职新担当
实现新作为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村干部
同志们:
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能坐到一块共同探讨一下:在新时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村干部。我2016年到乡镇工作,工作时间也才五年,在南山村蹲点五年,五年来和各个村打交道,也和大家一样感受到基层工作越来越复杂,热点、难点问题越来越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截至今天,镇村换届已告一段落,很多同志接过了新一届崭新的接力棒,而我作为一名新进党委班子的年轻人,和大家都一样,从担任职务开始,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想方设法把大王镇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想方设法为父老乡亲多办点儿实事,想方设法赢得群众的认可和赞许,想方设法求得上级党委政府放心和满意。但是,为什么在这种美好愿望的前提下,大家又普遍感到工作越来越难做呢?为什么有时候在我们百般辛苦之后却又得不到父老乡亲的认同呢?我觉得这固然与当前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心态有关系,更与我们大家的实际工作没有适应新时期群众越来越高的要求有关系。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浅析新时代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村干部。
一、当前我们面对的群众整体状况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什么是干部,什么是群众,我觉得这其实是两个既对立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没有群众何须有干部?没有干部谁来引领大众群体?干部是引领者,干部也是管理者,共产党的干部归根到底是群众的服务者。要引领,要管理,首先我们要熟悉我们管理、引领和服务的对象。面对于我们祖祖辈辈共同生活的父老乡亲,他们有什么诉求,大家熟悉吗?他们心里想什么,你知道吗?我大体梳理了一下,根据我本人的认识,我觉得当前农村群众总体上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素质普遍提高。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类学习途径的完善、自由奔放的社会体制的形成等等,使年青一代农民接受新事物的渠道更加畅通,他们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农民的知识层次、知识内容、认知层次、认知视野和方法已经发生了天翻复地的变化。
2.把握政策更加精准。近些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最亮点的莫过于惠民政策和民生政策。这很正常,任何时代的执政者,谁都希望在社会大环境中和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一个爱民亲民的仁善角色,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大家都想表现出爱民亲民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放纵了民众的天然的、本性的自私自利。人们在关注政策制度的同时,天然的本性往往过分关注了对自己有利的一些方面的权利,而忽视了作为社会自然人更应该担负的一些义务,导致在落实上级政策的过程中对利己方面的内容把握得更加精准,以社会思潮形式出现了人为的、自私的、对客观事物不公平的认知态度偏差,甚至相互之间出现仇视。体现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从事管理的就会感到更累、更让人不理解。农村也不例外,农村干部也要学会掌控村民心理的平衡。
3.接受新事物更加迅速。必须承认,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认可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迅速。当前一个普通的15岁少年所能利用的各类传媒手段,都是三十年前一个大学本科生所不能理解的。同样,新时期的农民也是这样,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种地者、收获者,他们已经伴随着现代社会潮流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他们的意识状态也已经伴随着快节奏的社会步伐进入了一种快速变革的时代,虽然不是全部,但是越来越多的农民正与这个时代附和着、共振着,让你不得不跟随着滚滚的社会洪流而与时俱进,因为你本身就是这洪流中的一个分子。所以,只有管理者适应这种社会状态,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你才会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一名农村的管理和治理者,也逃脱不了这个时代的共融性,而不能独善其身游离于社会之外。
4.参政意识越来越强。我们今天在座的大家是执政者,起码在你那个村庄如此,是在你那个村庄做各种游戏的“操舵手”,你那个位置是全村人所瞩目的,可以说对大部分村庄成员充满了诱惑。大家记住,尽大可能的表现自我是动物扮演强者所需要的本性。当然有一些同志已经干了很长的时间,但是相信大部分的同志才干了一届,或者两届、三届,大家想想,相比较九十年代之前,一个农村干部的任职周期是长了还是短了?回答肯定是短了,为什么?相比较我们的父辈,他们往往任职几十年的经历,难道说是我们工作能力下降了?难道说是我们的人格魅力退色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相反,我相信,在座的大家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办事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看世界的视野越来越开阔。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多数的同志任职生命越来越短呢?原因就是整个的社会成员群体参政议政的意识越来越强,对管理角色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管理社会的时代。相信在座的大家从上来那一天开始,都希望尽力干越来越长的时间,尽力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这就要求你必须适应这个社会,起码在你那个村庄,在人们参政愿望越来越强烈的大背景下,你必须站在人群的最高端,否则,只会在社会管理角色自动更新的选择过程中被无情的淘汰。
5.团队观念越来越模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到户以来,群众参入集体的活动相对越来越少,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国家、集体团队观念逐渐淡漠,不可否认的是,讲索取的多了,讲奉献的少了,遇事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的多了,对集体的利益不关心的多了,这其实是人们价值观已经改变了。体现在我们农村,有的群众对集体的事情不支持,有的甚至还对集体的活动横加阻挠、敲竹杠,我相信,对此,今天在座的大家都会有所感受,也是大家普遍感到苦恼主要原因,但这就是社会现实,大家得到了“西瓜”,可能就需要丢掉“芝麻”,而摆在我们这些社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就是想办法,今后如何让我们的这个社会既能得到“西瓜”,又能兼得“芝麻”呢?
6.敬畏意识越来越淡化。部分群众对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缺乏敬畏意识,往往作片面理解,对自己应该享受的权利烂熟于心,而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却极力推卸,导致大家在开展一些工作时会遇到重重阻力。更有甚者,当前个别群众对法院判决的结果也不愿意认可,二审判决了,还要通过信访渠道瞎闹腾,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前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往往把主要的约束手段仅仅实行在相对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各级干部身上,而对于广大的普通群众群体显然约束教育的不够,过于放纵了,长此以往,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思潮,体现在我们农村基层,譬如说困扰大家多年的非正常信访、当前正在做着稳控工作的涉军人员、涉师人员等群体提出的过分的无理要求,其实都是人们对社会既定的游戏规则缺乏敬畏意识,在一种扭曲了的自私自利的社会心态之下的具体表现。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我们非常苦恼,非常愤怒,也非常无奈。这也可能就是有关专家说的,在一种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内不可避免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一种特定现象。所以说,怎样去改变当前的现状,也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共同的时代课题,我们处在最基层,直接面对这个现实,大家也没有必要去怨天尤人,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去应对,任何的逃避和敌对态度都是错误的。
7.“空壳村”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国家城市化政策的落实和深入,许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力都到城市或者外地打工、经商去了,留在村里的大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有的甚至连老人孩子也一块带走了,留在村里的只有那一排排的空房子和挂在村子户口册子上的有名无实的人名。也有的已经在城市里买了房子,居住到城市里去了。这就导致了现阶段在部分农村,如果村集体要号召大家统一去干点事情,面临的困难更大了,甚至根本无法组织实施。
二、当前农村干部一些表现
大量淘沙,百舸争流。应该说,当前,绝大多数农村干部是优秀的,是撑起当今中国农村基层社会大框架的“脊梁”。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这支队伍是参次不齐的,个别农村干部身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主要表现在:
1、一些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过于“大胆”,工作蛮干。
法制意识不强,政策把握不准确,对上级政策理解不深不透,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时候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喜好和需要,偏离依法行政的原则,不管政策、法律允许不允许,感到有利益就敢干。二是过于谨小慎微,工作缺乏大胆创新。
正是因为对政策把握不准确,心里没有真正的“底”,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清楚到底应该怎样干,不懂得怎样去管理、治理好自己的村庄。对上级的政策反映迟钝,对出现的社会发展信息不能及时的做出准确的研判和未来预测。该出手时又表现得畏手畏脚,怕担风险、怕担责任;碰到困难和挫折,相互指责,相互抱怨;机会来了,缺乏敢闯敢试的勇气,习惯于依靠上级安排和扶持,习惯于“等、靠、要”;思想保守封闭,往往小成即安即满。三是实际工作能力差,缺乏事业心。
一些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情感投入,不能以理服人,不具备协调干群关系的能力,缺乏跟群众做深入沟通交流的乐趣,不能对群众做好教育引导,导致这些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存在感很弱,平常不求你、不怕你,碰到问题才找你,解决不好还骂你,处理不公就告你。一些干部胆小怕事,遇事退缩回避,做事油头滑脑,只想做太平官,缺乏责任感、事业心,长此以往,在群众心里没有威信。四是公仆意识不强,党性原则不坚定。
一些村干部对群众事情漠不关心,对村庄发展不感兴趣,热衷于谋取私利。有的在处置三资资产时搞幕后交易,偷偷的从中渔利;有的在为民办事时公报私仇,故意刁难,谋取好处,村民敢怒而不敢言;有的缺乏爱民之心,特别是对村里的弱势群体,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有的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追求低级趣味的享乐和刺激,让村民瞧不起甚至痛恨;有的存在非党意识和天命思想,工作不讲原则,组织上虽然入了党,当了干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地成为党员和干部。2、一些农村干部能力不强
一是个别村干部精神状态不佳,缺乏干事创业的能力。
有的放松自我要求,政治意识弱化,进取意识淡化,理想信念丧失,精神萎靡不振,缺乏工作热情和干事激情,认为工作难、生活苦、待遇低,没干头、没奔头、没搞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当了和尚也不撞钟,守摊子,混日子,到最后,只会一事无成。二是个别村干部作风不实,缺乏高效办事的能力。
有的敬业意识和奉献意识不强,工作不深入,不踏实,说一套,做一套,承诺了兑不了现;有的习惯于开会传达,碰到问题又善于推、拖、躲,小问题集成大问题,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导致村庄最后形成无法解开的“大疙瘩”。三是宗旨意识不强,缺乏服务群众的能力。
有的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过份抱怨工作太杂、责任太重、任务太多、压力太大,以至于谋划问题想自己的太多,服务于群众的过少。大家记住,对待群众,你只有付出了,群众才能给你回报和认可。四是有的村干部政策水平不高,缺乏依法行政的能力。
由于我们农村干部身处基层,平时来不及、不注意读书看报,不注重学习思考,掌握政策不全面,执行政策不到位,运营政策不灵活,不能利用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面对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往往方法简单,态度生硬,常常“通不通,三分钟”,过分地强制命令,甚至违法施政,滥用职权,最终会激化干群矛盾。五是自我要求不严,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
由于村干部处在基层,外界相对约束少,有的出现纪律松散,思想消极,不讲原则,不顾大局现象,再由于现阶段各类机制相对不完善,导致村干部自我提高的能力较弱,影响了村干部整体水平的提升。3、一些农村干部的作风不正
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实”。
工作盲目,没有方向,缺乏前瞻,生搬硬套,主观武断,脱离实际。二是脱离群众。
有的村干部不能以正确的群众观点和态度对待群众,对群众不负责,群众的意见集中不起来,自己的观点又不善于到群众中去作宣传和解释,从而转化为群众的意见,让群众去接受、去实施,最后说要成为村民利益的代表者和领导者只能成为一种空话。再加上个别村干部搞官僚主义和特殊化,以权谋私,同群众已经不是鱼水关系了,而成了水火关系。三是缺乏批评精神。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来就是我们党不但前进的动力和法宝。从1927年的“八七会议”、1935年的”遵义会议“、1942年的延安整风到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每一次大跨越,都是我们党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纠正自身的错误,确立和恢复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历史性转折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一个政党不可能自始至终是完美的法天水,一个人,更不可能自始至终是完美的。作为村干部,同样不应该隐瞒和否定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不应该害怕揭露自身的缺点和错误,需要不断地发现和纠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但是这几年来村级的民主生活会、整党、整风和学习讨论等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大家相互之间不是去找缺点,求改进,而是变成了被动应付、甚至相互吹捧,再加上部分村干部个人意识过重,自我感觉良好,怎么能去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呢?怎么能去求得改正和进步呢?以上三大作风问题的存在,造成了部分村干部群众观念淡化了,对民负责意识弱化了,大局意识模糊了,不少村干部出现了“散”,“懒”,“怕”现象,工作上目标不明,要求不严,对规章制度视而不见,缺乏主动性,热情不高,工作中畏难发愁,问题上交,夸夸其谈,推诿扯皮,注重面子;个别村干部位置摆不正,对上对下关系不明,始终站在个人立场考虑问题,把整体利益、群众利益看轻了;有的言不由衷,精力不放在工作上、事业上,搬弄是非,制造混乱;有的对待工作马马虎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认为才高八斗,漠视一切,傲慢自大。从而也从根本上腐蚀着我们的初衷和灵魂。
当前村集体经济总体薄弱,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现象比较突出,村干部年龄老化,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强化;少数农民群众集体观念淡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比较普遍,邻里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家族矛盾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这些都是我们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强优势补短板,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聚焦聚力、实现突破。身处基层攻坚第一线的村两委干部,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立足我们的实际,用扎实的工作作风,履职新担当,实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