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专业》A卷
一、填空题:
1、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是:
负载、开路、短路。
2、三相对称负载作三角形联接时,线电流I1,与相电流IP间的关系是:IP=
根号三分之一
I1。
3、保护接地是将电气设备的外壳不带电的部分
接地,宜用于
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中。
4、热继电器的作用是:
过载保护。
5、在使用电流互感器时,副绕组电路是不允许
断开的。
6、TN-S系统是指在380/220V三相四线制低压供电电网中工作零线N和保护零线PE从变压器
工作地线
或变压器总配电房
零母排
处分别引出。
7、电力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工作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
Ω。
8、保护零线的颜色为
绿黄双色。
9、一般情况下,末级漏电保护器的型号为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
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大于
0.1
S。
10、手持电动工具分
三
类,二、三
类工具可不做按零保护。
二、选择题:
1、某感性负载的功率因娄为0.5,接在220V正弦交流电源上,电流为10A,则该负载消耗的功率为
[
B
]
A、2.2KW
B、1.1KW
C、4.4KW
D、0.55KW2、电源电压为380V,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负载为额定电压220V的白枳灯,负载就采用
联接方式,白枳灯才能在额定情况下正常工作。
[
A
]
A、负载应采用星型联接
B、负载应采用三角形联接
C、直接联接
D、不能相连
3、为了稳定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应当引入
[C
]
A、电流负反馈
B、并联负反馈
C、电压负反馈
D、制联负反馈
4、一般设备的绝缘电阻值不得小于。
[A
]
A、0.5MΩ
B、1
MΩ
C、2
MΩ
D、5
MΩ
5、我国的安全电压分为。
[B
]
A、36V
24V
12V
B、42V
36V
24V
12V
6V
C、36V
24V
12V
6V
D、42V
36V
24V
12V
6V
3V6、预防触电最主要的措施。
[
D
]
A、装漏电保护器
B、接零或接地
C、装熔断器
D、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7、当有人触电时,首先要做的是。
[
C
]
A、人工呼吸
B、胸外心脏挤压
C、使期脱离电源
D、送医院
8、不适用于扑救电气设备的初起火灾的灭火器为。
[
A
]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四氯化碳
D、二氧化碳
9、图中所示电路压开关S闭合时A点的电位VA=
。[
B
]
A、6V
B、0
C、3V
D、1.5V10、计算图中a、b两端之间的等效电阻。
[
A
]
A、1.4Ω
B、3.5Ω
C、2.8Ω
D、1.9Ω
三、判断题:
1、电源输出的功率和电流决定于负载的大小。
(√)
2、保护零线上可以接熔断器。
(×)
3、漏电保护器后的工作零线可以重复接地。
(×)
4、在施工现场专用的380/220V三相四线制的电力线路中必须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
(√)
5、某施工现场QTZ40塔吊铭牌功率为30KW,JC=25%,计算的设备容量为30KW。
(×)
6、开关箱的进线在箱体上方,出线在箱体下方。
(×)
7、当ZC-8型接地电阻测试仪的指针偏右时,应将旋钮往小的档位旋转。
(√)
8、当一台漏电保护器的容量不够时,可以采用两台或多台漏电保护器并联使用。
(×)
9、保护零线每一重复接地装量的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10Ω。
(√)
10、配电室的门必须向外开。
(×)
四、简述题:
1、请说出正常情况下施工现场的送配电顺序(按三级配电)。
①送电操作顺序为: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
②停电操作顺序为:开关箱—分配电箱—总配电箱
2、如何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画出简图,说出原因。
①方法是在感性负载上并联静电电容器。
2画图
③在电感性负载上并联了电容器以后,减少了电源与负载之间的能量互换,这时电感性负载所需的无功功率,大部分或全部都是就地供给,就是说能量的互换性现在主要或完全发生在电感性负载与电容器之间,因而使发电机容量能得到充分利用。
五、案例分析题:
1、事故经过:
某天中午12时,某装修工程发生一起触电事故,死亡1人。经查,死者张XX在进行管沟开槽作业,照明采用普通插口灯头接单相橡胶电线,220V、200W灯泡,无固定基座的行灯。张某在没切断电源的情况下,移动灯具,左手抓电线,灯泡拖动,造成电线与灯头受力脱开,电线裸露触及手腕,触电身亡。已经现场勘测,该现场未做到三级配电二级保护,功力与照明不分。
2、请分析事故原因、教训及防范措施与对策。
答
1、事故原因:没有做到三级配电二级保护,现场动力与照明不分,张XX违反操作规程作业,没有切断电源,不戴绝缘防护用品。现场临时照明灯具,无固定基座,手持灯无安全电压,漏保不起作用。
2、教训:工程项目班子应加强现场安全生产的管理,事故隐患应及时整改,确保三级配电、二级保护,“一机一闸一保一箱”,确保动力照明分设,做好职工的安全技术、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与对策:
①编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②动力与照明分设;
③穿戴好防护用品;④掌握必要的防护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