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科教学工作新解
当前,观课、议课成为大多数学校常态且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之一。然而在许多校长、教师的视域中,都或多或少曲解、误解、浅解了“观课”和“议课”。
伴随着学校校本教研从听课、评课向观课、议课的“语态”转型,相应的教研方式和角色站位也有所调整。那么,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观课、议课有哪些新要求、新创意?我认为观课也可以玩“跨界”。
跨校观课:同一学校、同一学科教师互相观课,次数多了难免失去新鲜感,甚至产生同化现象。若校级结对跨校观课,备课者与观课者心态会发生微妙变化:备课者认为,在外校上课要精心准备;观课者要看看外校教师的类型课是如何设计、实施的,因此会带着好奇心来观课。
跨学科观课:跨学科观课时,一些教师听不懂授课内容就会更加关注教学流程,关注学生自学、合作、展示等学习情况,就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另外,学科不同教师授课特点不同,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跨学段观课:小学、中学、大学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观课。学段不同,教师授课风格不同:小学重视情境创设,注重授课的艺术性、趣味性;中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点强化训练;大学注重问题的开放性、过程的探究性,重结果的多元性、创新性。互相学习,可以互相汲取营养。另外,低段教师明确了高段学习需求的习惯、方法、素养,会更好地为高段学习奠基服务;高段教师明确了学生的知识起点、学习方法,会便于更好衔接,对症教育。
学生跨班观课:现场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比如推行合作学习时,对薄弱班级可以组织小组长到优秀班级观课,让小组长感知该班学生是怎样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的,思考组长职责,学习常规。
本着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要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主导思想,先要建立教师议课团、教师学情观察团、专家议课团。同时让同级别班学生组成议课团、学情观察团,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专家议课团”,并在研讨课前召开观教察学会议,简要听取上课教师课堂设计理念、思路、课堂目标;同时双向观课团要分工到位,观课仪器、量表准备到位;观课教师现场建立公众微信群,借助微信拍摄、录像、语音、文字现场互动;现场带着分工进行多元观教、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