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宣讲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础四个方面出发,深刻探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与兴盛”这一主题。
一、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什么,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为几个层面:一种哲学、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教化思想、一种道德理念和规范。我们常说的“文以化人”就涉及人文精神,也就是要有人文关爱的精神、教化的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讲,文化也是一种思想的上层建筑,在经济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不同阶级谈的文化是有不同的内涵的。此外,文化也是一种综合国力,即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部分。
我们也可以从需求层面来谈文化,也就是说,文化也是我们的一种需求。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是思想文化,文化的灵魂就是思想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所以说,文化的内涵就决定了其重要性,即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重点在于“优秀”;熔铸
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
坚定文化自信有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文化自信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事关民族复兴
文化蕴育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广大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部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很多发展中国家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其中很多国家在精神上并没有赢得独立,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背叛了自己的文化。由此,他们在政治上追随西方的制度,导致了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社会分裂、民族冲突等现象。这些国家陷入乱局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没有文化自信。不能继承本国的优秀文化,道路就必然没有深厚、纯正的基础,政局也就很容易摇摆、动荡。所以说,我们向西方学习、借鉴西方文明,包括一些制度上的有益成果,但是我们从来都要保持独立自主,这是我们自己的立足点。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有了精神支撑、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民族、世界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状况,证明了“坚定文化自信事关民族复兴”的重要结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对其文化保持应有的尊重,如果丧失了文化自信,那就会丧失民族精神的独立,就会陷入精神上的被动,就易于被人摆布而难以有所作为。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说过:“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文化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密码。
(二)文化自信能为发展道路提供丰厚滋养
一条道路有没有滋养,就决定了这条道路在这片土地上能不能有前景、能不能越来越宽广。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现在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与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有关系的。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注定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
在经济发展上,我们的道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产生了春运、年货、月饼等节日经济。每逢传统节日,我们的商品都是与传统文化相挂钩的,其背后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此外,包括我们后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在传统文化中也是有迹可循的。《孟子·梁惠王上》讲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如要保证粮食的产出,耕种就不能够违背农时;渔网太密,就容易把池子里的所有小鱼小虾都一网打尽;砍伐树木,也得在适合的时节。所以,我们应该对先人们远见卓识的思想多一分尊重,向他们致敬、学习。
在政治发展上,我们在干部管理、选拔方面强调选贤任能、任人唯贤,在制度方面推行民主协商制度。我们政治发展的多个层面,都与独特的文化传统有关。
在社会发展上,包括我们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也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分不开。所谓社会理想,《礼记·礼运篇》讲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和我们现在说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异曲同工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实现古人的社会理想,并且要更加高质量地实现。
在生态发展上,我们的古人也有“万物同源、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等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态发展道路而言是丰厚的资源。我们充分吸收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拓展和丰富,最终使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
(三)文化自信有益于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强国建设,最终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各个方面都强起来。
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要建立健全一个全党
**的制度,这也是考虑到历史上那些王朝的兴衰的。我们中国共产党要在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自我革命做好长期执政的准备,使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够不断坚持好、巩固好、发展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我们现在强调的治国理政举措,有历史经验的影子,更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再创造、再升华。我们要把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结合现在的国情和时代的精神,使其更加科学化,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我们现在特别强调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涉及到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和国家的大问题。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王朝也特别注重那一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虽然我们不能把封建时代的价值观与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提并论,但领导干部是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者这一理念是共通的。因此,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我们就必须强调“德”与“能”,形成合理的淘汰机制。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文化传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四)文化自信能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一)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绝不做历史、文化虚无主义者
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我们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我们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二)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我们要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要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正确进行文明的学习借鉴。正确地借鉴就是坚持为我所用,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基本要求。
(三)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只要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好,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我们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就是要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民事基本法律制度,加强保障和改善
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方面的立法,完善教育、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扶贫济困、社会救助、婚
姻家庭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注重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我们要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依法惩处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的违法行为,大力整治突破道德底线、丧失道德良知的现象,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我们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力度。我们还要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引领作用、礼仪制度的教化作用,使社会治理的过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础
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我们现在的文化产品供给能不能够满足需求是我们需要通过兴文化解决的,既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又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两条腿走路”。
为什么要兴文化,因为我们要看到有两种文化自信:一种是少数人的自信,即看到了那些基因密码、不可阻挡的趋势而相信一个文明的文化的繁荣前景,也就是因为相信而看见;另一种是多数人的自信,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即文化强大了,老百姓从各个方面都能看得到就会有自信。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推动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是把文化强国建设变成美好的现实,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我们的文化有自信。
(一)十八大以来的文化成就: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2016年,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从2012年的0.51册(件)上升到了0.65册(件)。但是,我们较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1.5册至2.5册的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人均拥有图书最高的地区(2.94册)与人均拥有图书最低的地区(0.19册)之间,相差达14.5倍。2015年,我国平均43.79万人拥有1个以上县以上图书馆,每3058平方公里范围内设立有1个县以上图书馆,而日本平均7700人拥有一个图书馆。
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8%提高到4.07%,而美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则超过20%。对此,我们应该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文化建设正面临严峻复杂的新形势
除了文化发展上的问题,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正面临严峻复杂的新形势:
一是西方思想文化渗透无孔不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重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科技、信息和全球治理领域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利用我国深入实施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和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契机,打着文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旗号,利用影视、广播、出版印刷尤其是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现代媒介和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通过贸易往来、经济援助、国际合作、学术外交、科技交流和教育、宗教交流等各种方式,以电影、电视、广播、书籍、刊物、广告等形式倾销文化产品为突破口,以拉拢国内政治、宗教领域的“持不同政见者”和“在中国培养一批有实力的中间阶层”“社会精英”“网络大
V”“社会公知”和所谓的“意见领袖”为着力点,加强“西化”“分化”中国的宣传攻势,大肆诋毁和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体系,不遗余力、费尽心机地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宣传、推销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思想价值理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等。
在西方思想文化渗透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巨大冲击,一些错误思潮暗流涌动,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以及文化分裂主义等,对中华文化认同构成严重威胁。
二是不良文化时有泛滥,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在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大潮下,文化迎合低级趣味、“娱乐化”的倾向比较严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一些地方假冒伪劣、欺诈活动和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一些人群文明素养缺乏、社会诚信缺失,民族观、国家观淡薄,历史观、文化观错误,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表明,我国的社会文明程度亟需提高。
三是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要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而且,由于起步较晚和文化领域条块分割、市场壁垒等原因,我国的文化企业“软小散滥”问题比较突出,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均衡,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知识产权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这一点在对外文化贸易上表现极为明显。与中国对外贸易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引进得多、输出得少,尤其是文化遗产、印刷品、声像制品、视觉艺术品、视听媒介等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仍然存在,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传播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四是文化传播和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文化安全带来挑战和威胁。现在,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语言、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全世界3000个世界性大型数据库,有70%设在美国;互联网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94个在美国。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约90%的媒体,这对我们塑造客观全面的中国形象是很不利的。我们需要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迎头赶上、补齐短板。
(三)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有关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
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第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我们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第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着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我们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第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我们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六,有效维护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前提,我们必须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