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调查报告
就业调查报告1
据农民工年度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年我市700个农村居民调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农民工[1]920人,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3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每户拥有农民工1.31人。我市农民工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已婚多于未婚、31-50岁年龄者多、初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参加过技能培训者多等基本群体特征;本地就业者多、制造业从业者多、生产或运输设备操作者多等分布特征;从业时间增加、收入显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就业特征。
一、我市农民工基本情况
1、男多女少
从性别看,男性占68.3%,女性占31.7%。男女比例为2.15:1,比XX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趋势没有改变,但近年来呈现出男性务工比重逐年上升趋势。
2、八成以上已婚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员占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别为85.0%和87.0%;未婚人员占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别为13.1%和12.7%;离异或丧偶的人员占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近六成农民工年龄在31-50岁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3岁,其中男性为42.3岁,女性为39.0岁。
从年龄构成看,30周岁及以下的占20.6%,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31-40周岁的占23.7%,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41-50周岁的占34.2%,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50周岁以上的占2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1-50周岁的接近六成,是农村居民家庭中非农就业的主体。
4、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13.8%、初中占67.6%、高中及以上占18.6%。我市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
从年龄看,年轻人群文化程度相对更高,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8%,比30周岁以上年龄组高16.6个百分点。
从性别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21.5%,男性占17.2%,女性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劳动力要付出更多努力,拥有更高学历才能胜过男性,在竞争中获得从业机会。
5、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足两成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17.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4.2%;只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2.4%;同时接受过农业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3.4%。
从性别看,男性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19.4%,明显高于女性的14.7%。
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的比重越高。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分别占14.2%、17.5%和22.2%。尤其是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的比重分别占9.4%、13.0%和18.7%,显著高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5.5%、7.7%和4.1%。
二、我市农民工就业分布状况
1、近九成以本地就业为主
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外地农民工务工的流入地。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来说,基本上无需外出就可实现充分就业。调查显示,在乡内从业的占88.9%,是我市农民工最主要的从业地区;在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及国内其他省市从业的农民工分别占5.8%、3.8%和1.5%。
从年龄和婚姻状况看,30岁以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乡内从业,比重比3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高19.4个百分点;已婚人员选择在乡内从业的比例比未婚人员高23.0个百分点。
2、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
从产业结构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占0.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0.0%,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9.9%,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看,超过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占51.3%,是吸纳农民工就业最多的行业;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7.8%;再次是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各占8.0%;随后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4%。五个行业一共吸纳了92.5%的农民工,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
3、近四成农民工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工作
从职业分布看,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的从事人员比重较低。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工作的人员比重最高,占39.8%;服务业人员占13.5%;个体经营人员占8.3%;专业技术人员占7.3%;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占4.3%;商业人员占2.0%;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占1.2%;私营企业主占0.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0.1%;从事其他工作种类的人员占22.9%。
三、我市农民工的就业时间和收入状况
1、平均从业时间略增
XX年我市农民工人均从业时间为10.9个月,比上年增加0.1个月,其中本地务工、本地非农自营、本地非农务工和外出从业时间分别为0.5个月、1.4个月、7.9个月和1.1个月。调查显示,有26.1%的农民在从事非农活动的同时兼顾自家的农业生产,务工务农两不误。
2、非农收入显著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月均非农收入为2535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月均收入在600元及以下的占1.8%;601-800元的占2.6%;801-1200元的占9.5%;1201-1600元的占14.5%;1601-2400元的占30.4%,2400元以上的占41.2%。月均收入在1600元以上的农民工占到了71.6%,比上年增加了14.4个百分点,呈现出收入大幅增长,低收入者比重减少的趋势。
3、男女农民工收入差距略有缩小
从性别看,XX年我市男性农民工月均收入2774元,女性农民工月均收入1993元。男女收入比是1.39:1,比上年的1.55:1有所降低。
4、不同年龄组的农民工,收入愈高增速越低
从年龄组看,41-50周岁年龄组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为2823元;其次是31-40周岁年龄组,为2662元;排在第三位的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为2224元;最低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为2205元。70后、80后是月均收入最高的人群,他们从业多年,拥有较多的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收入水平最高。
从收入涨幅看,涨幅最快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增长25.6%;其次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增长17.2%;第三是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6.4%;第四是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4.9%。增长幅度的高低正好与绝对收入的高低相反,收入越高增幅越小,呈现出差距缩小的趋势。
5、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215元、2616元和247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6.2%、15.5%和20.4%,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收入最高,增速最小。
6、本地非农务工收入最低
从就业方式看,本地非农务工、本地非农自营和外出从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155元、4667元和260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8.1%、14.9%和16.9%,本地非农务工农民工收入最低,自营农民工收入增幅最小。
7、交通运输业收入最高,批发零售业增速最快
从农民工从事的五大行业看,收入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和居民服务业,月均收入水平分别为3313元、3241元、2798元、2434元和20xx元。收入增速由高到低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分别为29.7%、21.7%、16.7%、7.1%和6.5%。
就业调查报告2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以往的“天之骄子”们在沦为“普通劳动力”后不得不试着改变自己的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以在就业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惨烈的战争中求得生存的机会。为了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为以后就业工作作好准备,在暑假期间,我们通过就大学生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变化作了相关调查。
一、就业观念现状
1、首要目标是实现就业。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不求自己对工作喜不喜欢或对不对口,只要可以实现就业就已经觉得不易了。根据网上社科院的调查样本显示,已就业者总体满意度为近38%,有35%的人认为工作一般,仅有约27%的人表示对工作满意。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三方面。从而反映出反映出所学与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人际关系的不满意反映学生初入职场时对社会的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此外,约7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对于“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是否存在焦虑情绪”的提问,有5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
2、继续深造,缓解就业压力。当就业成为问题,大多数大学生愿意选择继续深造作为缓兵之计,当前本科生的毕业人数在逐年成倍数的增加,大家的竞争和生存压力加大,而很多希望得到“热门职业”的学生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高人一筹的资本,加入到报考研究生的队伍。在调查中,有%的人选择毕业后报考研究生,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2—3年,也就是他们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到就业市场中;如果没有如愿考上,就意味着要以求职经验上的劣势加入到就业大军中来。
3、先就业再择业,也就是为了积累经验,弹性就业。有一些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一些则是因为用人单位或个人的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并不会因此而产生自卑观念,反而会因为经验的增加而感到含金量增多。
4、就业途径多样化:通过报纸广告应征、网上求职。通过报纸广告应征是目前求职的主要途径,成功的概率约为50%以上。根据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有近2%的人则是通过网上求职成功就业,但是就目前来讲,网上择业对于大部分的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还不能大规模地推广,尚有一些技术、设备条件和信息上的限制。通过人才市场或职业介绍所。
调查显示有近20%的成功毕业生是通过人才市场或参加各企、事业单位的供需见面会达成意向、获得职业的。这是一种直接而又便捷的求职途径,15%的人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职业介绍所谋得现有职位,职业介绍所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位和就业机会。直接与企业联系等非公开就业途径。他们主要通过学校推荐、亲朋好友或者家长及社会关系的直接介绍,有的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了解到目前需要他们的企业后,直接写信、打电话前去应征,甚至有的是通过直接登门拜访企业的老总或者人事部经理而最终获得工作的。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就业方式及途径外,当前大学生就业还呈现出了择机就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等许多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有各种手段和途径被应用到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
目前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众所周知的,那么,现实中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为什么会出这种“就业难,难就业”的情况呢?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存在以下原因:
二、就业难原因分析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学生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继续增长。有关资料表明:从20xx年到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是令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在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量与实际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的增加,加上往年未能就业的待业毕业生,给就业带来严峻考验。
2、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平,从而对一些企业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像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张;而那些从军校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正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不太一样。所以即使是高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降到800元。但这毕竟只是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3、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4、扎堆现象。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热计算机,土木工程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时候,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地区扎堆现象,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人们认为既然是发达地区,就业岗位自然就多,因此纷纷到这些地方就业。但是人一多,可供企业选择的就多,要求自然就高。
5、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原因,如性别,就资料显示,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就业率低6、4%;还有城乡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
三、解决就业难困境,寻找应当策略
事实情况如此,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那么,又该如何着手解决这种困难,不让大学生面临“毕业=失业”的问题呢。一是大学生自身的转变,二是外界(包括学校、社会的态度方式的转变、国家的相关政策措施)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转变。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
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仅仅是就业心理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是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的转变。实施一系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措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特的竞争力,提高就业率。目前,学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担负主要的指导服务工作。以法学专业为例来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指导活动。我们认为学校应该结合上述几点来增加我校法学专业同学的就业竞争力:?
1、在低年级学生中主要开展了学习交流会,参观法院,检察院等专业基地,组织制定大学学习规划等,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建立专业学习的信心。要注意的是,这种机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大四实习阶段,而是应该从大一结束了基础课程转而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开始的。在初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诸如旁听审判的活动,等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后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更多的职业化培训。
2、在二、三年级学生中除了加强对专业基地的参观和实习外,还应该进行考研动员,开设了四,六级英语,考研辅导班,同时,结合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考级考证,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通过这些学习主题教育的开展,活跃了校园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专业素养。
3、对法学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主要进行技能培训,如英语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培训,计算机操作的培训,以及面试的有关技巧和礼仪培训。举办就业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就业。请往届毕业生与同学座谈,请有关单位的领导宣传就业政策,请心理专家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使学生可以更加的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正视现实,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多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编辑就业指导报,制作就业信息网,以及学校向一些用人单位的整体宣传工作,为学生就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方便快捷的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4、重点加法学专业强职业化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去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地方见习或实习的机会。并且这种机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大四实习阶段,而是应该从大一结束了基础课程转而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开始的。在初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诸如旁听审判的活动,等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后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更多的职业化培训。
再次就是国家和社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并有所思考,做出相应的改变。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
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不是只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事,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系统工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靠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不足,加强专项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过程逐步完成,相信中国将顺利度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需要历练,也需要经历风雨,目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让大学生的头脑清醒,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外界的改变只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更多的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去做。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范文(2)|返回目录?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
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小组做了一次网上问卷调查,共有548位大学生参与了回答。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
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26%。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和;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
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就业调查报告3
亲爱的大学生朋友:
你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近些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特别是三类院校的成立,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心态,以便为广大同学在求职时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我们特别组织了这次调查,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支持与合作,本问卷不对外公开,情如实填写。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情况
1、性别:( )
a.男 b.女
2、学历::
3、所学专业名称:
4、学校所处层次:( )
a一本 b.二本 c.三本 d.专科
第二部分 正式问卷
1. 毕业后你的打算是什么? ( )
a、直接就业 b、继续深造 c、自主创业 d、先工作,后深造
2.你对基本就业程序了解多少?( )
a.很熟悉 b.了解 c.一般 d.不了解
3、你认为应届毕业学生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
a.形势严峻,就业难 ;b.形势正常 ;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d.不了解
4、你对今后职业的期望是什么?( )
a、专业对口,但不一定强求 b.专业并不重要,只要找到工作就行 c、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 d、非本专业不干
5、你在就业过程中更注重什么?( )
a、岗位 b、薪酬高低 c、公司名气 d、个人发展空间
6.你认为在就业时,什么最重要
a. 专业 ;b.学校 ;c.个人能力 ;d.其它_________
7 .对于将来求职,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 )
a、对企业用人标准不了解 b、欠缺求职技巧 c、没有工作经验 d、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8.你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吗?( )
a. 愿意 b.无所谓 c.不愿意
9.你会选择以下哪种类型的工作
a.掘自我潜质的工作 b.偏稳定的工作 c.挑战性的工作 d舒适安逸的工作
10. 你认为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 ( )
a、有 b、没有 c、一般 d、不清楚
11.你认为你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
a.很有前途 b. 较有前途 c. 无所谓 d. 较无前途 e. 很无前途
12.你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 )
a.很好 b.强 c.一般 d.较弱 e.很弱
13. 如果专业不对口,你会选择跳槽吗?( )
a. 会 b.不会 c.不知道
14.你对求职薪酬的考虑(试用期后的工资):
a.800-1000元 b.1001-1500元 c1501-3000元 d.3000元以上
15. 节假日中你有在企业进行实习的机会( )
a经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
16. 你觉得你应该如何提升你的就业能力?( )
a 提高职业技能,积累就业技巧
b 调整就业期望值和就业心态
c 寻求必要的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d 获得更多就业渠道,深入了解企业
17. 简谈一下你的就业或兼职经历,你是如何找到现在这份工作的?
18.面对现今的就业压力,你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好求职准备?
19 .应届毕业学生这个群体在社会总就业群体地位如何?有没有优劣势,如果有在什么地方?
就业调查报告4
为全面了解山东省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山东大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于XX年9月至11月对山东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山东大学生就业心态日趋理性,而且不怕吃苦,希望提高自身能力以应对就业难。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0份,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372人,女生568人;本科生686人,研究生254人。
在“你希望毕业后的去向是什么”的调查中,33、88%的大学生选择了“在工作中寻找机会深造”,30、69%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24、92%的学生选择了“就业”,还有10、51%的学生选择了出国发展。
调查显示,山东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益理性。在“毕业后找什么样的工作”调查中,选择“符合自己专长”、“有发展空间”两项的学生都占被调查者的一半以上,34、36%的学生倾向于找“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工作,选择“无所谓”和“要我就不错了”等选项的学生均占被调查者的2%左右。在“毕业后你希望在哪工作”的调查中,45、98%的学生选择“省内”和“省内发达城市”,23、94%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国内经济发达城市”,10、87%的学生选择“回生源地”。
此外,在“你是否能吃苦耐劳”选项调查中,75、11%的山东大学生选择了“可以,吃苦能够锻炼自己的毅力”。敢于吃苦、勇于拼搏仍然是山东大学生的主流精神状态。
“如果能改变自己,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此项调查发现,38、65%的学生选择了“能力”,19、50%的学生选择“知识”,11、67%的学生选择“习惯”,还有10、33%的学生选择“财富”。、
研究目的
高中生的努力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上一个好大学,有一个较高的的学历,继而获取一个好的职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中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进行思考,高学历是否等于高就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了高学历是否就等于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关系到高中生的未来。因此,我们组进行了调查,对高学历与高就业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
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法:我们通过对高三学生何老师及在校大四学生的调查并结合有关资料的分析,加上我们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综合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调研项目
1、对现中学生与老师的调查分析
高三学生即将面临高考,而高考后对于大学及相关专业的选择更关系到他们的未来。那么,它他们对于高学历与就业的关系到底怎样,我们对100名学生10位老师、调查数据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和老师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有关,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无关,只有一位老师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无关。由此可以得出,在未进入社会的在校高三学生眼中,高学历与与高就业有很大关系,在大多数老师眼中,高学历与高就业有关系。
2、对现大四学生的调查
现在的大四学生已经直接面临着就业问题,因此,我们对100名大四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现大四大部分学生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有直接关系,有小部分学生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无关。因此,从整体上看大四学生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有关。
3、相关资料观点及看法很多人都认为有了高学历就能找到好工作,继而捧起金饭碗。然而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劳动力过剩已不仅仅是困扰低学历者的问题,一大批拥有较多知识的高学历人才也正加入到失业大军中。现在揣着大学文凭在人才市场上屡屡碰壁者绝不稀罕。据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失业保险处的有关人士说,高学历失业的人群中毕业即失业的人要比就业以后再失业的多。
根据上海媒体的报道,上海市很多大学生因难以承受找工作屡战屡败的压力,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还有的学生一边考研,一边找工作,心理承受不住了,纷纷走进心理中心咨询。一位学生已经悉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所有招聘会,投出了上百份简历,参加过许多公司的面试,均以失败告终,现在变得心灰意懒,表示不打算继续找工作了。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社会上对高学历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
研究结论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面临就业问题,即使是许多高学历的大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出高学历与就业是有一定关系的,但并不是绝对的。学历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衡量的标准,它不是最重要的却是必需的。学历是一块敲门砖,同时也是一种标志,是一个人通常情况下经历历程的高度概括。没有高学历这个敲门砖,能够进入优秀企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人力主管不会要一个没有较高文凭而又想谋求高职位的人。。在当今社会高学历容易就业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然而,工作经历同样重要。企业需要的是合格劳动力,并不希望要一个只会读书而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的硕士毕业生。有过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在对待相同类型的工作时,一定比“初来乍到”的硕士、博士做事成熟而周到,可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后者的“后劲”或许更足。唯有不断补充职业知识,方能快速提升自身的经验附加值,只是没有了高学历、高文凭,工作选择权的筹码却不知从何谈起。
就业调查报告5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xx年与20xx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x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xx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 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x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x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x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x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x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x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xx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xx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xx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四)、20xx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xx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xx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
“20xx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
三、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xx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xx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xx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xx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xx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xx—20xx)》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xx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xx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xx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
第二、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
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三)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第一层,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
第二层,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
第三层,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第四层,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
作为20xx届的毕业生,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我们需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就业调查报告6
网络购物平台建设之初,最初的想法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平台,供遨游于网络的消费者购买;通过低廉的价格,多种的产品,肯定能刺激人们的购物欲望,从此网上购物风靡全球,整个事业蓬勃发展。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网购情况,现在需要向您了解一下您们的情况,征求一下您们的意见与建议。请您百忙之中抽空回答下列问题,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您是否听说或接触过网上购物?
如果您选择 A 或者 B 选项,请回答第2、3题后跳转至第20题填写基本信息后提交问卷。谢谢!
从来没听说过
听说过但没有接触过
偶尔在网上购买物品
经常在网上购买物品
您没有网购经历的原因是什么?
网购流程太复杂
网购不安全
如果您没有网购经历,那么您接下来会考虑尝试网购吗?
回答完该题,问卷系统会自动跳转至第20题,不是系统故障,请放心填写。
可能会
您经常登陆哪个购物网站?
你选择网上购物的理由是?
节省时间、节约费用
操作方便
寻找稀有商品
出于好奇,有趣
追求时尚
您认为购物网站哪些最吸引您?
打折优惠
节日促销
商品种类齐全
商品介绍全面
你选择网上购物的支付方式?
通过第三方担保(例:支付宝,贝宝)
网上银行直接转帐
电信支付方式(例:手机,固定电话)
货到付款
你了解网上购物流程吗?
非常了解
了解不多
有点不了解
一点都不了解
就业调查报告7
今年来,受国内经济下行影响, 我市企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从全市来看,新增就业难度加大,劳动者失业风险增加,部分企业出现运转困难,如何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走势对就业工作的影响,积极做好稳就业工作.这对于稳增长、促就业、保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为掌握企业用工基本情况,我们对市人力资源市场登记用工和春、秋两场大型招聘会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用工趋势变化及当前就业形势做出了基本研断,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对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纳入我们统计的用工企业215家,其中市场用工登记企业86家,招聘会参会企业129家,累计发布岗位需求5250个,其中人力资源网发布岗位735个,春、秋招聘会参加企业分别为80个、49个,位需求分别为3265个、1250个,达成意向965人、284人,
二、当前企业用工分析
我们充分发挥市人力资源市场平台作用,分别于3月2-3 日和10月10-11日在体育场举办春季和秋季系列招聘活动,从招聘情况来看:
参会企业数量减少,岗位需求和达成意向人数有所下降,供需矛盾依旧紧张。从参会企业数量和求职登记人数来看,与年初相比,参会企业数量和用工需求、求职人数均出现大幅下降,春季参会企业80家、岗位需求3200个,进场人数6000人次,达成意向965人,秋季参会企业49家、岗位需求1250个,进场人数5700人次,达成意向284人。
统计表明,在参会企业数量、岗位需求和就业人数“三降”的同时,进场求职人员基本保持平稳,这也说明当前经济下行对企业用工需求减少的.同时,求职者数量并没有减少,求职者构成主要是新成长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4.4万人左右(新成长劳动力1万人、登记失业人员3000人、高校未就业毕业生20xx-3000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其中新成长劳动力和高校未就业毕业生每年都以相同数量在增加,这几类群体中尤以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人员就业愿望最为迫切。
当前经济形势下,政府的责任既要保持经济形势整体稳定,引导企业不裁员,又要开发新岗位,安置上述几类群体就业,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制造业、零售业、纺织业受经济下行影响最大,就业形势相对紧张。以**商贸、**量贩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出现饱和、甚至裁员,我市用工大户河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用工需求也出现颓势,从参会企业用工需求来看,春季登记用工需求较大的行业为食品加工、零售业、文教旅游业,分别为1156人、620人、313人,秋季则为营销、保险、文教,分别为220人、165人、120人,以往比较受年轻人欢迎,且连续多年出现在招聘会上的**行旅游集团、文教印刷厂、**集团等企业由于受经济下行和自身结构调整影响,没有出现在本次招聘会上。河南天邦集团虽然参与了本次招聘,但招聘岗位仅限于个别技术工种,与以往成千上百的招聘员工形成了反差。另外,制造业、机械加工行业也受冲击较大,近期多数企业无招工计划,个别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工人面临失业。
技工和普工短缺,对接难已成为常态化。以往企业反映的“招工难”,难只难在有专长的技术工或熟练工难招,从春、秋招聘会企业对技工与普工需求来看,企业对普工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普工技工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从求职面来看,由于新成长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不能快速适应企业要求,这也是造成对接难的主要原因。
从用工缺口来看,技术工种、管理营销人才缺口进一步增大,并已成为用工企业,特别是服务、销售型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和销售人才尤为短缺,在我市用工相对紧张的零售、纺织、餐饮、食品加工、建筑等行业一些“冷门”、“偏门”工种都不同程度存在招不到工人的情况,个别企业年人员大量流失,企业正常生产受到影响。
自主创业有亮点频现,农民转移就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目前,在我市自主创业与企业吸纳、劳务输出一起成为拉动我市就业的“三驾马车”。据工商部门统计,目前我市小微企业超过1.5万家,且每年以300家以上速度增加,保守估计吸纳就业超过6万人,从今年用工登记来看,自主创业、小微企业参与招聘86家,占到全年用工登记企业数的75%以上,岗位需求630个,其用工需求基本保持平稳。预计今后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深入推进,我市小微企业用工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成为拓展就业岗位,稳定就业形势的主渠道。
近几年,在我市广大乡村,我市大力发展高效观光农业,形成了以上**果业、西部片区畜牧业、食用菌业、盘上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农民自主创业如雨后春笋,竞相绽放,农民自办实体,搞经营、跑运输成为就业新常态,吸纳了六成以上劳动力就业,使得农民转移就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总的来看,受经济下行影响,我市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供需矛盾进一步拉大,企业吸纳就业有所下降,部分企业就业问题较多,劳动者失业风险加大,就业形势相对严峻。预计年前和年后一段时期总的就业形势内不会有明显改善。
三、建议对策
1、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
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方案,继续落实现有创业扶持政策措施,市财政合理安排创业扶持资金,重点扶持大学生、失业人员和返乡人员创业;鼓励网络创业,加大小微企业创业园区和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补贴政策。
2、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服务。
按照《就业促进法》要求,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和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其在组织开展招聘活动、人力资源调查、组织企业转岗培训的基本支出,确保其正常运行。
一是健全人力资信息源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网络作用,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和收集用工信息,为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二是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和春季、秋季企业用工招聘会等,并根据我市企业用工需求,不定期举办企业用工招聘洽谈会,三是依托辉县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平台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为全市用工企业提供岗前、转岗培训和订单式培训。
3、建设就业创业实训基地,打造就业创业新高地。
为迅速掀起我市“万众创业、大众创新”高潮,更好地为经济提速服务,有效缓解我市企业用工形势,建议利用河南科技学院辉县市校区台,采取校校合作的形式,建设辉县市就业创业实训基地。
基地集高级人才招揽、科技研发与引进、人才培养与交流、项目推广、创业就业指导为一体,大力开展人才交流、招聘,定期进行项目推介和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并组织创业大赛和创业之星评选,开展创业指导等,为全市企业用工提供智力保障。
4、建立就业失业预警,预防调控企业用。
由市委牵头对于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和项目进行就业信息监测,建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用工信息库,规范指导企业在招工、培训、社保、劳动关系等环境,稳定大的就业形势。
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把2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纳入其中,重点掌握其在用工、裁员、劳动监察等方面的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5、强化就业目标考核,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由政府牵头,出台文件,将就业目标纳入各乡镇、单位年度工作考核,并进行分解落实;强化创业宣传,以创业促进就业,继续在全市开展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在电视台、报社开通专栏,大力宣传就业创业工作新举措、好办法。在全市力争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就业创业工作新局面。
就业调查报告8
据农民工年度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我市700个农村居民调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农民工 [1]920人,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3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每户拥有农民工1.31人。我市农民工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已婚多于未婚、31-50岁年龄者多、初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参加过技能培训者多等基本群体特征;本地就业者多、制造业从业者多、生产或运输设备操作者多等分布特征;从业时间增加、收入显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就业特征。
一、我市农民工基本情况
1、男多女少
从性别看,男性占 68.3%,女性占31.7%。男女比例为 2.15:1,比20xx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趋势没有改变,但近年来呈现出男性务工比重逐年上升趋势。
表1:农民工性别分组情况表
2、八成以上已婚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员占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别为85.0%和87.0%;未婚人员占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别为13.1%和12.7%;离异或丧偶的人员占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近六成农民工年龄在31-50岁
调查结果显示,20xx年我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3岁,其中男性为42.3岁,女性为39.0岁。
从年龄构成看,30周岁及以下的占20.6%,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31-40周岁的'占23.7%,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41-50周岁的占 34.2%,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50周岁以上的占2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1-50周岁的接近六成,是农村居民家庭中非农就业的主体。
表2:农民工年龄情况表
4、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13.8%、初中占67.6%、高中及以上占18.6%。我市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
从年龄看,年轻人群文化程度相对更高,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8%,比30周岁以上年龄组高16.6个百分点。
表3: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情况表
从性别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21.5%,男性占17.2%,女性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劳动力要付出努力,拥有更高学历才能胜过男性,在竞争中获得从业机会。
表4: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情况表
5、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足两成
调查结果显示,20xx年我市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17.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4.2%;只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2.4%;同时接受过农业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3.4%。
从性别看,男性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19.4%,明显高于女性的14.7%。
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的比重越高。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分别占14.2%、17.5%和22.2%。尤其是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的比重分别占9.4%、13.0%和18.7%,显著高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 5.5%、7.7%和4.1%。
二、我市农民工就业分布状况
1、近九成以本地就业为主
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外地农民工务工的流入地。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来说,基本上无需外出就可实现充分就业。调查显示,在乡内从业的占88.9%,是我市农民工最主要的从业地区;在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及国内其他省市从业的农民工分别占5.8%、3.8%和 1.5%。
从年龄和婚姻状况看,30岁以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乡内从业,比重比3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高19.4个百分点;已婚人员选择在乡内从业的比例比未婚人员高23.0个百分点。
就业调查报告9
一、调查报告说明
本调查报告分为两个大部分:一部分是调查当前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要求及应该掌握的技能技术(由于本人是学生、故从权威网站中找到这部分的调查资料直接借用,具体内容详见附表一)。另一部分是针对内蒙古地区呼和浩特市内各高校学生之间的调查。其中调查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第二部分是获得电子商务的途径(具体调查报告内容见附表二)。
调查的目的就是找到电子商务就业需要的条件和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们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出发,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培养自己各项技能技术和职业素养,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二、调查的相关事项
(一) 调查时间:20xx年9月1日——20xx年9月15日
(二) 调查地点:呼和浩特市区内
(三) 调查范围:呼和浩特市区内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四) 调查方法:问卷式
三、调查报告内容概况
(一)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
作为新兴的营销模式,市场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需求可谓供求失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电子商务中的网站策划/编辑人员的需求达到21.43%,对于网站设计/开发的人员需求占到28.57%,而网站美工人员和网络营销人员的要求也分别达到14.29%和42.86%,对于网站运营人才的要求更是高达42.86%。窥一斑而见全豹,企业对电子商务从业者的需求还颇高的。但是,在高需求下各企业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也是不低的。数据显示,市场要求的电子商务人员在各种要求中掌握或是能够运用在线客服的占78.57%,网络营销为64.29%,市场营销50.0%,网店策划是42.86%,就连文案处理也有21.43%的人要求,项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办公自动化分别占14.29%, 28.57%,28.57%。这些好不包括在线采购、信息化管理、电话营销、网络安全等内容。可以说企业在求贤如渴的同时也是寻找那些德才兼备的。
(二)本地区高校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及现况
在对呼和浩特市区内的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有76.79%的学生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数据显示,能知道电子商务的一般流程有48.21%的同学基本能知道、35.71%的表示不能、另有16.07%同学表示能。而对你知道什么是EDI吗?33.93%的人知道一点、48.21%的同学表示不知道、知道的人只占17.86%。至于在课余时间能否主动阅读关于电子商务的论文、著作或具体报刊的调查中经常只有7.14%、偶尔的却有60.71%、那些不看电子商务论文或杂志的也占到了32.14%。
这些数据从一个面上反映了喜忧参半的结果。喜的是:在校大学生对电子商务还是了解的,这为以后电子商务更好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和后备力量。忧的是:电子商务要想更快、更好的发展,可谓路漫漫兮其修远。
四、调查报告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到的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们对电子商务表现了较大的关注,这说明,大学生们对电子商务都十分感兴趣,而且切身的体会了一把电子商务热。在调查中尽管主动了解或订阅电子商务的同学比较少,但还是有一部人在通过阅读课外资料或参加展览了解电子商务,有目的地学习电子商务知识。但是,他们缺少系统全面的`学习。尤其是对涉及到电子商务专业方面知识的欠缺和不足。不恭敬的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电子商务但要想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市场中企业对电子商务的依赖和其人才的求贤若渴。可以说电子商务就业前景是十分广阔的。知识经济下的市场对电子商务岗位总的来说是供不应求。但我们还应看到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要求并不是仅限于做做网页、规划一下网站、更多的是多方面技术、技能、综合指标的全面要求。比如说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求电子商务人:
(1)掌握现代经济。现代商务。现代管理知识,懂经济,会管理,善商务。
(2)具有信息科学知识,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能运用IT技术进行严谨的定量分析及其基础上的定性分析来解决经济、商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3)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用英语作为书面语口头上的工作语言来处理商务。这是经济全球化与商务国际化的电子商务必然要求。
(4)把握电子商务需要的现代商务与现代管理基础、现代商务与现代管理基础的IT需求和电子商务实施与运行的思路、方法与策略,初步具备电子商务系统实施咨询的能力。
(5)初步掌握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技术,初步具备电子商务系统分析、组件选择、连接、测试、运行、维护等二次开发能力。
这些要求无疑是对电子商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调查预测
通过调查和对有关文献的研究不难发现,电子商务已成为21世纪贸易主要手段。有关调查指出:“随着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增长,我国电子商务也急剧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
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人才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
由此看出,电子商务就业前景是广阔的,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企业对电子商务人的技术要求和综合评定,也是非常苛刻的,就拿对电子商务人员技能方面来说电子商务从业者必须:
1、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够进行网络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熟悉办公软件操作;
2、掌握网络技术,能够熟练地利用INTERNET获取资料和信息并进行信息处理;
3、具有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操作系统等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网页制作及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发布、维护和管理;
4、了解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功能和业务流程,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能够进行网上交易、网下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维护,具有电子商务人员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5、熟练进行POS操作,能够进行MIS管理,熟练进行商场、网站的各种数据资料的收集、处理工作。
尽管说企业对以及市场对电子商务专业从业者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是只要我们掌握学校开设的各种专业技能,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出发,硬硬实施的掌握一些技术技能和商务的知识,就不难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岗位。
总之,在经济知识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贸易领域。电子商务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现代经济贸易活动结合的产物,已经成为人类跨入知识经济新纪元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子商务尽管电子商务在基础设施、技术知识、人才培养、政策法规以及网上支付等一系列问题上有不足之处仍然需完善改进,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以快捷、迅速、自由和交换的低成本为特点,注定其将代替传统的商务活动,成为社会的商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广阔的,只要我们抓住机遇,掌握所学技能做到理论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做到精一、懂二、会三型的人,必然会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就业调查报告10
一、调查目的
为近距离了解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同时为了解学院教学及就业指导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外国语学院创业就业部进行了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外国语学院20xx届毕业生。
2、资料收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在网上向毕业生发送《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了解了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x%,调研可信度高。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对本人工作状况的评价
1、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属于民营企业,具体情况如下:
在x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现在的工作单位属于?”,有1名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占比x%;28名毕业生选择民营企业,占比x%;8名毕业生选择高校,占比x%;16名毕业生选择金融单位,占比x%;x名毕业生选择三资企业,占比x%;9名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占比x%;30名毕业生选择其他,占比x%。
2、多数毕业生从事于与营销相关的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现在从事的工作是?”17名毕业生选择教学,占比x%;21名毕业生选择管理,占比x%;2名毕业生选择设计,占比x%;14名毕业生选择生产,占比x%;35名毕业生选择营销,占比x%;20名毕业生选择其他,占比x%。
3、大多数毕业生都对现工作的单位比较满意,满意度达x%,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对现工作的`满意度为?”19名毕业生选择非常满意,占比x%;30名毕业生选择满意,占比x%;49名毕业生选择比较满意,占比x%;12名毕业生选择不满意,占比x%。
4、多数毕业生认为现工作的岗位基本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您的才能?”21名毕业生选择能充分发挥,占比19%;32名毕业生选择能发挥,占比29%;45名毕业生选择基本能发挥,占比x%;12名毕业生选择不能发挥,占比x%。
(二)对学院教学工作的评价
1、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设置合理,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学院师资队伍结构”40名毕业生选择很合理,占比x%;45名毕业生选择合理,占比x%;22名毕业生选择比较合理,占比20%;3名毕业生选择不合理,占比x%。
2、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的教学水平高,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学院教师的教学水平?”44名毕业生选择很高,占比40%;58名毕业生选择高,占比53%;7名毕业生选择一般,占比6%;1名毕业生选择不高占比1%。
3、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学院的课程设置?”43名毕业生选择合理,占比39%;58名毕业生选择较合理,占比53%;9名毕业生选择不合理,占比8%。
4、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的教学方法比较合理,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学院的教学方法?”39名毕业生选择合理,占比36%;61名毕业生选择较合理,占比56%;10名毕业生选择不合理,占比8%。
5、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的教学手段比较先进,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学院的教学手段?”35名毕业生选择先进,占比32%;66名毕业生选择较比较先进,占比60%;9名毕业生选择落后,占比8%。
6、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的学习风气好,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学院的教学手段?”51名毕业生选择很好,占比46%;43名毕业生选择好,占比39%;13名毕业生选择一般,占比12%;3名毕业生选择不好,占比3%。
7、我院毕业生对学院的总体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达93%,满意度较高,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对学院的教学工作总体满意度为?”有56名毕业生选择非常满意,占比49%;43名毕业生选择满意,占比35%;9名毕业生选择比较满意,占比9%;2名毕业生选择不满意,占比7%。
(三)对学院就业工作的评价
1、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我院就业信息发布及时、到位,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我院就业信息的发布?”76名毕业生选择及时,占比69%;32名毕业生选择比较及时,占比29%;2名毕业生选择不及时占比2%。
2、毕业生对我院的就业专场招聘会的开展满意度达94%,满意度较高,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对我院招聘会开展工作的满意度为?”56名毕业生选择满意,占比51%;47名毕业生选择比较满意,占比43%;7名毕业选择不满意,占比6%。
3、毕业生对我院的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达94%,满意度较高,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对学院就业工作开展的满意度为?”46名毕业生选择满意,占比42%;57名毕业生选择比较满意,占比52%;7名毕业生选择不满意,占比6%。
四、调查总结
本次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本人工作状况的评价方面:对于工作单位,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属于民营企业;对于从事工作,多数毕业生现从事与营销相关的工作;对于现工作满意度,大多数毕业生比较满意。在对学院教学工作的评价方面,无论是师资队伍结构、教学水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绝大多数的毕业生比较肯定学院的教学工作,对学院总体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在就业工作方面,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我院的就业信息发布及时,招聘会开展到位,对我院的就业工作满意度较高。
通过本次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活动,我院具体了解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获得了毕业生对我院教学工作的真实评价。针对此次调查的结果,我院将采取更多措施,促进我院教学工作与就业工作质量的提升。
就业调查报告11
实践参加者:张宇翔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就业紧密联系着的就是专业的选择,专业选择的对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结果的好坏,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专业的选择越来越迷茫,总是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亦或是热门专业之间徘徊。同时,这也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短短的几天,去调查了我们当地的上一届的大学毕业生,了解到了很惊人的消息:大多数在超市或者在商店帮忙做服务工作。虽然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们会找到其他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会让自己的大学学历白白浪费在这些事情上,但是我觉得事实确实有些残酷。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会找到多渠道解决的方案。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尤其因近几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而显得更为突出了。
关于近年来日益引起政府、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大多建立在一些直觉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而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需要真实、可信的事实材料和同样可信的客观分析作为基本地需要。根据有关调查表明对于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程度的估计,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对口率明显高于专科生的层次。另外对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毕业生从学校获得的就业信息依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从学校获得信息的百分比是47.7%,从专门性的人才招聘刊物上获得的比例是11.4%,从亲戚朋友和熟人介绍的信息中获得的是10.5%,与用人单位直接谈话中获得信息的是9.7%,在人才洽谈会上得到信息的是8.8%,从新闻媒介广告上获得的是4.2%,从企业的招聘广告中获得的是3.8%。
一 、当前大学生专业选择趋势
(一)盲目选择,由于应届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没有从自身出发,更多的是看什么是热门专业或是父母的要求来选择自己的专业。
(二)会因为所谓的性别问题而忽视或放弃选择某些专业。由于旧思想的束缚,认为某些职业只适合女生或男生,因此而放弃自己喜欢或或被需求的专业。然而在现在这个社会,一些行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女生或男生,对于护士或是秘书这些职业不再仅仅是女生享有的特权,男生也同样可以从事甚至是很需要的。而对于电子行业或是机械等一些其他的行业女生也同样可以做,也会很受欢迎。
(三)有些同学自己不做主,父母也随便他不作什么要求,就问老师,有老师帮他选择了自己以后的方向,这也是比较盲目的。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特点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可以看出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特点。
(一)女生就业难度大于男生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男生的正式签约率或是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列都高于女生,可见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明显低于男生,面对就业压力,有相当一部分的女生“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续深造”,也有一些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导致自己求职难。
(二)理工类签约情况好于文科类
根据调查结果,理工类毕业生“已签约”比例为33.9%,“有意向但尚未签约”的比例为35.6%,而文科类学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分别只有29.6%、14.8%,都明显低于理工类学生。因为如此,相当一部分学生
(三)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个工作。
在调查中有对被调查者提问到: 对于“您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和您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的回答,肯定“对口、吻合”的只有26%;选择最多的是“有关系但非本专业对口工作”,占43%;最少的是“没关系,却是我的爱好和特长”,有9%;根本没有关系的有22%。
智联招聘的职业顾问:选择“有关系但非本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最高有两点原因,第一是新职业不断的推陈出新和老职业的内涵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很难像以前一样定位在某一职业方向。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开始适合从事软件开发、经营和维护,或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随着职业发展也可以从事IT咨询、管理、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非技术工作。而理科出身的人未必需要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数据分析员、生产研发,甚至投资分析等职业同样适合他们。智联招聘网的CEO刘浩先生就是北大物理系毕业,在耶鲁学的法律,从事过风险投资,现在做了企业老板。
(四)实践经历、“干部”经历让毕业生加分不少
当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比较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同时又担任过学生干部,那他在求职的时候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校期间参加过实践实习的毕业生正式签约率为39.1%,无实践、实习经历的学生正式签约率仅有13.6%;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正式签约率为36.1%,未当过干部的学生正式签约率只有24.0%。
(五)多数学生就业心态趋于理性
在困难的就业形势下,多数大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环境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估,自动把薪酬标准降到合理区间。
三、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深度分析
分析原因可以发现,一方面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与社会的实际需求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规模效益与个性化培养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学校的评价标准与社会的标准本身也存在很大不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观定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上大学的家庭成本也比较高,学生和家长的投资回报期望高,多数学生喜欢选择白领、粉领等工作环境好的地方就业,不愿从事条件艰苦的基层工作。 大学生个人原因如下:
(一)、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个人期待,或者说就业预期,主要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前景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涉及对收入水平、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等方面的要求、预期和选择。大学生的就业预期通常建立在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及就业市场两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之上,并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理性程度,影响大学生求职的行为和结果,最终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客观地讲,当前大学生一般都能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形成较为理性的择业行为。薪酬一直被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根据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六成以上(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xx元之间。
(二)、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本次问卷调查显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1.就业能力仍有欠缺。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
2.社会经验普遍不足。
3.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待拓展。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整个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总结:对于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要越来越慎重,不能因为一些次要原因而改变,当然在专业已选而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也需要采取措施来弥补。将这一问题与大学扩招直接联系起来可能具有似乎是显而易见的说服力,但实际上是对人口因素的一种消极认识。还有在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时,应避免将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作为确定各专业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而应确立有远见的国家文化战略,并使大学教育包括专业设置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长期目标。
学院:机械与汽车服务工程 姓名:张宇翔
班级:11汽服3Z
就业调查报告12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小编为你整理了就业意愿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和就业心态,更有效地进行就业指导,我们特进行了本次的调研。本次调查问卷一共在网络上发放问卷10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共71份,问卷有效率为90%。问卷回收后,我们小组七个成员,分别进行了数据的整理、处理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77.46%的人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难。14.08%的人认为形势正常,就业情况良好。1.41%的人认为就业较容易。7.04%的人不清楚情况。看来许多人对这一问题没有偏离现实。就业形势的严峻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知识,严峻的形势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基本情况
1、毕业后去向
从针对同学们毕业后去向的问题4的调查结果看,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同学为40.85%,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同学占38.03%,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占12.68%,而自主就业的同学则有8.45%。
2、就业单位意向
问题11的调查结果显示,14.08%的同学选择在国家机关工作,12.68%的同学选择在其他事业单位工作,选择在学校和科研研究所工作的同学占1.41%,选择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同学占19.72%,而选择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同学占8.45%,22.54%的同学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8.45%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而另外1.41%的同学选择在军营工作,另外有11.27%的同学选择其他。
3、工作所能接受的.月薪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1.41%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20xx元以下,12.68%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20xx~3000元之间,40.85%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5000元之间,26.76%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则在5000~8000元之间,12.68%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8000~1之间。
通过调查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本次调查的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现总结如下:
1、直接就业是首选,选择考研的比例也很大
随着近几年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问题8的调查结果则从侧面反应出这一现实情况。12.68%的同学选择“考研”,不排除其中有部分同学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69.01%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可以看出在能够就业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能够就业早日进入社会的。
2、就业薪酬期望趋于理性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工作月薪的期望值在3000~5000的同学占40.85%(1000~20xx占1.41%,20xx~3000占12.68%),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过去高估的,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月薪能够得到更高更好的待遇,超出了自我价值的评估,就业不大乐观。
3、大学生自身能力信心十足,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在对求职中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察觉,63%的同学认为要有“时间和工作经验”,56%的同学认为要有“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53%的同学认为是“专业知识”,选择其他的有14%。可见目前大学生对于就业情况的认识很客观,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自己未来道路的发展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同时有53%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相关的实践和工作经验,这是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要积累实践经验。
三、建议和对策
1、大学生应夯实基础,努力提升自己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察觉大部分同学认为影响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实践和工作经验(占63%),但同时却有53%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求职中最欠缺是相关的实践和工作经验。可见,我们目前大学生处在一个很尴尬的能力缺失的境地。其实,通过调查我们察觉其实很多平日里就早做准备,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同学,对自己以后的就业还是很乐观的。所以,我们认为就业难,难在很多同学在大学里并没有对自己进行过规划,虚度了大好青春,等到毕业之际才意识到自己学无所成,从而对自己求职缺乏信心。因此,我们同学应早做准备,在校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充分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在锻炼中学会与人交往,早日融入社会。
2、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我们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还是热衷与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内地大城市就业,倾向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然而,以上地区、单位僧多粥少,失业也就在所难免,于是才会出现目前的结构性失业。我们察觉,实在我国经济迅速腾飞的进程中,小城市、乡镇等地急需人才,小型企业、私人企业都求贤若渴。因而,我们大学生如果能切实的改变自身观念,树立基层意识,相信就业还是不会很难的。
3、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通过调查我们察觉,很多同学面临就业时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缺少指导。因此,我们学校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也要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同们从长计议,早作准备。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推进高校教育改革。从以前的注重课本理论,逐步走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轨道上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4、政府部门要改善和规范就业市场,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对于那些有碍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取消。要放开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就业调查报告13
一本书中这样写到: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而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个春秋,有多少事是值得回忆和纪念的。生命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去谱写。
而且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就业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就业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就业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就业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所以,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在一天天消磨时光的日子里,不如抓紧时间多学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人的大学时光一生中也许就一次,不把握好,将来自己一定回追悔莫及。我过去的一年也尝试了不同类的社会就业工作,按照自己的规划,在大学四年中要尝试多种工作,争取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且鉴于我们学校的自身优劣势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就业的局限性和就业现状不是很理想,而且自身对现在的专业也不是很感兴趣,因此,我将考虑辅修一些其他专业作为弥补。希望在毕业以后从事其他工作或相关工作。
因此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就业,而是在一个同学亲戚开的一家会计事务所进行这次寒假社会就业。希望通过这次就业了解会计相关知识,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社会就业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就业工作内容
我此次社会就业的会计事务所是重庆兢业会计服务公司的分公司,主要承接一些小公司和个体经营户的代理记账。在年前由于大量的工作堆积,在过年的时候也处于忙碌中,我才得到机会和我同学一起在事务所帮忙。
会计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对会计的工作不了解,我在事务所里负责的主要工作就是录凭证和整理凭证资料。工作很简单,经过一天的简单学习就基本掌握了技巧,但接下来的工作真的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一连着几个小时面对着电脑,重复着输入收入——成本——费用——结转的数据,按照会计科目表,很多项目都有特定的编号,比如101现金,501经营收入,503销售费用等,工作前我对每个科目编号都要进行记忆,记住了编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不停的重复这样的工作还是会让大脑混淆科目编号。刚开始的时候我害怕出错,每一个凭证都录得很慢,打印出来后都会核对一遍。但到了后来自己都懒得再去多看了,但速度提高了不少,为了协调自己的工作,我和我的同学每人录30分就交换一次工作,也就是整理打印出来的凭证资料,并和国税单和地税单合并装订。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了好几天,我也熟识了事务所的长辈们。
当然,工作简单,但也容易出错,每次出错都得影响工作进度,做会计得有耐心还有细心,在完成自己的那份工作之余,我也会去学习了解会计其他的工作,会计讲究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登记入记账凭证、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多栏式账、总账等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这为其一。会计的每一笔账务都有依有据,而且是逐一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极具逻辑性,这为其二。在会计的工作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基础体现了会计的规范性,这为其三。
登账的方法:首先要根据业务的发生,取得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帐凭证。然后,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明细账。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账。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账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等年度报表。这就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
二.就业心得
1. 我这次的机会是通过我同学得到的.,就算我在事务所犯了小错,长辈们也不好加指责,但这也让我感觉到压力,如果这么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那么我还能做什么呢。我虽然是无薪的新手,但好在我对电脑的操作比较熟悉,很快就能上手,所以在学校多学一点知识是很有用的,我不是本专业的学生,但可以通过自学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在就业的几天里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去弥补自己的知识,同时更体会到就业中理论的应用是不易的,简单枯燥的工作更要求我们能克服心理的厌烦情绪,也许我们以后的工作就是重复某些无聊琐碎的事,我们抱怨了,但依旧得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2. 在工作中,要多动脑寻找提高效率的方法,比如说电脑上某些快捷键的设置,文件的合理放置等,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投机取巧也是可以的,这算是理论在就业的应用吧。同时很重要的就是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3.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税务单我们还可以发现里面含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它记录了各种个体经营户的营业收入,我们利用这些商业价值信息可以做出调研报告,了解我们当地的消费习惯,甚至分析消费心理,找出在当地最有市场的商品,以及分析商店地理位置,季节因素对商品的销售影响。当然作为会计师也必须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不得随意透漏。所以我们也要学会合理收集各种信息。
4. 在社会就业中我们都会发现我们在社会交际方面显得很稚嫩,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多参加一些活动,多和别人接触,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但要真正的锻炼自己就要敢于去接触社会上的人,不怕犯错,克服自己面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能尽快融入新的环境,对自己的能力保持足够的自信,但又不能自大,我们作为一个学生,要学会虚心向别人请教,敢于提问,不要等到别人表现出亲和力你才肯去问,那样你会做得很辛苦,同时要尽快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娶耐心、虚心地接受。
三.就业意义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就业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就业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就业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就业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就业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就业活动范围,挖掘就业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就业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就业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通过此次社会就业,我从客观上对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使自己更加充分地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就业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就业,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就业相结合,另一方面,就业可以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今的中国发展是飞速的,世界的变化是飞速的,所以,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从就业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不被淘汰,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表现的更好。
同时这次就业也让我对会计也有了新的认识,并意识到会计师并不适合自己,虽然我们现在的专业就业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但只要我们继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用更专业的知识武装自己,我相信无论什么专业,如果没有辛勤的付出,没有过硬的基础,即使是最热门的专业,也无法成功就业,因此,我们应从自身找原因,重新振作起来,努力在未来的社会中寻到一处立足之地!认真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总会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会计就业调查报告7
摘要: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我们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应该了解会计就业的前景。因此,我们调查小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分别对会计与金融学院涉及会计专业,三个会计专业方向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当前个人认为的会计行业的就业形势,还有想从事哪个领域中会计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那些条件,以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改进。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
主要调查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的大一和大二的会计专业的学生。
三.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学校学生对会计是否对口,还有性别与从事会计行业的关系,从事会计工作面临的压力。还有所学的专业、性别、以及对会计就业前景的看法等。
四.调查方法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势调查,主要了解学院里面注会、企会、电会。三个就业不同的学生。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47。本次调查问卷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
五.调查结果和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我们调查了三个会计专业的男女比例为1:46由于我们学校学会计的女生太多,所以调查男女的比例这项数据是不准
(三)我们调查学生认为当前会计行业就业形势如下:
(四)我们调查学生有意向报考那些会计资格证书如下:
(5)我们调查了对于第一份会计工作,能接受的最低工资调查如下:
(1)从表一看,会计电算化占的比例最多,其次是企会。这说明当今社会会计行业从手工做账慢慢的转移到了用电脑来做账。由于我们学校男女比例失调,女性占了大半江山。但男性担任会计主管的要多,而女性担任出纳和一般会计人员的较多。
(2)从表二看,女生的比例最大,就业与性别的关系有38%的人认为女性的就业优势大些,有35%的人认为两者是无关系的,还有27%的人男性的优势大。
(3)从表三看,有68%的人认为当前会计行就业是困难的,因为我们调查的是在校的大学生,大家没有任何会计工作经验,只有一些理论知识,加上全国每年有几百万参加会计考试,由于会计市场会计人员过度的饱和从而导致会计行业就业难的问题。
(4)从表四看,报考会计资格证书,是会计人员自我提升的基石,从表中可以看出有38%的人想报中级会计师会计师有31%的人,还有23%的人想报注册会计师,最后还有8%的人想报高级会计师,由此可见中级会计师是大多数人想报的,这反应出当今社会还是缺乏高端顶尖人才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所以报考高级会计师的人数只有那么点人8%。
(5)从表五看,调查了对于第一份会计工作能最低接受的最低工资。1500-2500的占了66%,其次是2500-3500的占了15%,还有1000-1500的占了13%,最后就是3500以上的有6%,对于会计人员的工资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这不同的差异,其实对于自己第一份会计工作最重要的是工作经验,工资是其次,只要得到工作中丰富工作经验,自己的工资也会丰富起来。
六、总结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需具备以下几点:
(1)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
(2)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3)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把基础理论知识学扎实
(4)广泛的知识面要坚持学习。但不能只学习和会计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与经济相关的知识。
(5)掌握会计电算化,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6)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对学院教学的建议。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强化电算会计,专业课每门课程配套模拟实训,与企业联合办学。
就业调查报告14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我组首先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题,预定调查时间,然后于三月五日集体对招聘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调研。调查情况如下:
据统计,本次招聘会共有招聘企业200多个,来自各地,还有北京、河南、江苏等省外地区的用人单位到会招聘毕业生,其中,泰安、济南、济宁、临沂等地市的企业占了招聘企业的大多数。其中招聘文秘人员的企业大约有86家。
(二)调查方法
在调查进行前我们进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去企业招聘人员及应聘人员处进行询问,另外两个同学去统计数据。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都是招聘的“文秘方面”的人员,比如说公关员和接线员等,但我们也都将其归入到文秘人员中。而且不同企业对于同种问题的回答也是不同的,这样不便于我们分析结果。调查后我们对数据和问题进行了分类和汇总。
二、考察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前景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们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大部分企业都表示或多或少的会需要文秘人员。经我们调查招聘文秘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43%。但是那些招聘文秘企业中约有95%表示不限专业,能力是企业招聘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才是大学所学的中文及管理类专业,这样很不利于我们这些专业对口的文秘学生。另外有极少数企业表示限专业,但是主要是煤炭、经管等技术型的专业,而我们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都无法胜任这些专业。同时,企业对于文秘人员要求太高,在普通话、计算机操作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但是这些企业最终给出的工资都较低,大约在1000—1500之间。经我们统计企业招聘的文秘人员总数大约在400左右,而全部人员总人数大约是8800,约占4.4%左右。所以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我们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但与招聘总数约为20xx人的经管类专业、总数约为200人的人事管理专业、总数约为140的行管专业以及总数约为500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相比,我们的就业形势依旧比较严峻。
(二)工作状况
从工资待遇来看,企业对文秘专业提供的工资待遇普遍较差,大部分在1000—1500之间。虽然不少企业表示这是因为应聘者刚进入企业,因而才不会给较高的工资。但是那些经济类及计算机等专业性强的专业确是高起点高薪水的。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文秘完全不占优势。
从就业后的升职状况来看,大部分招聘企业表示,企业的文秘完全有升职的机会,前提是这个人又能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水平。由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不会让应届毕业生从事管理类的工作。而文秘工作不仅可以从基层做起等待升职的机会,还可以观察管理人员是如何从事管理工作的。所以文秘人员极有可能会升到薪水和等级更高的工作的。
(三)工作内容
经我们调查,一部分企业直接说明招文秘人员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文秘方面”的工作,其实就是将文秘大类的主要工作内容分清楚了。其主要有客户接待员、电话接线员、公关员等等。在我看来,这些工作分清楚后,对文秘的专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可能很多人觉得只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很轻松,但是从企业的初衷来看,之所以这么细的招聘文秘人员,必定是对文秘人员的某些特定方面要求较高。经询问,普通文秘的工作主要是写公文、整理办公室、打印文件、传达上级的命令给下级等等,平时工作不是太多,但是一旦上级有要求,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很忙。
(四)地域选择
参加本次招聘会的企业大部分是泰安本地的企业,而根据我们周围真实应聘的毕业生的反应来看,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对自己家乡的企业比较关注。正因为他们对故乡的感情如此浓厚,那些数量不多的外地企业成为了招聘市场的热门。
三、讨论与对策
(一)调查结论
其实,调查和总结了那么多,无非就还是那句话,企业看的是个人能力。对于一个文科专业来说,写公文这些工作非中文专业人士大部分也能胜任。那我们又靠什么来与他们竞争呢?主要是我们大学里所学的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在寒暑假的实践中所得出来的实践经验,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才能向招聘单位或者实习单位展示我们的优势。
(二)应对措施
过去,我国无独立的秘书学科,往往把秘书学作为中文系的一个分支专业。而我校的文秘教育专业开设时间也不是太长,且我校是处于本科文秘专业的开拓时期,国内可借鉴的文秘专业经验较少,且其他开设本科文秘专业的学校有一些是借鉴的我校的培养方案。因此我校的文秘专业怎样培养文秘人才便变得极为重要。
此次调查,我主要有以下几条建议:
1、务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硬笔字、普通话、仪态等。这些主要是靠学生的自觉练习。
2、适当增加在校生的实习时间,并加强实习管理,设立一套实习制度,让未实践过的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偷懒不逾矩。
3、在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进一步加强。
4、对重点就业地区或重点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服务,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四、考察体会
“实践出真知”。经过此次的调查,不仅让我切身体会到文秘专业的就业现状,也让我知道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客观、真实的数据,同时我也体会到自身的问题所在,为将来的学习及就业有了更明朗的方向,而这些都是在课本里找不到的。
由于缺乏实践调查经验,此次我们也看到了自身进行实践调查活动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查的时候,我们没有记熟本来准备好的问题,所以在招聘人员面前出现了想不起来问什么问题的情况,造成了比较尴尬的场面。同时由于当时招聘现场人比较多,一些企业的招聘情况无法看到,因此我们统计的数据与真实的应该还有一些不小的偏差。
本次参加毕业生需求市场社会实践调查,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一次很好的考验。在这次社会调查中,我从有一些胆怯到鼓起勇气,从不知所措到计划周详,从中我发现原来企业招聘人员也并不是高不可及,他们也不是电视上演的那样专门挖苦应聘者,只是我们的方法妥当,语言得体,仪表公整,能给人以强大的亲和力,这样我们就能水到渠成,问我们想问的问题,办好我们所想办的事。
这次调查也是一次实践,它锻炼了我们的胆量、头脑和口才,我很高兴能顺利完成这次任务,希望能通过这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多多锻炼自己,使自己的能力能够不断的提高。
就业调查报告15
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调查报告专业名称:财务管理 系 学 姓 别 :管理系 号 :11050745 名 :李秀梅20xx-03-11调查时间:20xx-1-20 一、前言 大一的时候, 对于我选择的财务管理专业其实没有真正有深 刻地认识。
当初报考财务管理也是考虑到会计专业现在处于竞争 激烈的阶段,而财务管理则是做了俩手准备,自认为就业领域是 更为宽广的。
就我而言, 一直不明白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区别, 因为我们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课程是一样的。
到了大二才 有一点的区别,直到接下来的学期才有了大大的区别。
近年来,会计专业一直火热。会计侧重于账务处理,财务管 理更侧重于成本、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大多数人都是把财务管理 和会计混为一谈的,你说财务管理人家未必知道,但他会立马想 到会计,我们也无从解释,反正是有很大联系的,精通财务的必 定要学会计。我国企业财务系统正在逐步完善中,因此很大一部 分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的看法仅仅停留在 “数豆子的人” 的阶段。
所以对于财务管理的就业方向我们就了解的少之又少, 甚至把财 务管理与会计的就业方向论为一体。
根据近年现象显示,会计的基础人才很多,普通人才太多, 优秀人才却是稀罕之物,这也显示了财务人才也是如此,所以我 们的就业前景是不容小视的。
主要在于除了选择会计职业这条最 保守的道路外,我们还可以选择的财务道路。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是 10 级 11 级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调查方法:信息采集法、资料分析法 三、调查的内容 (1)20xx 届年财务管理大学生毕业就业分布 国 有 企 业 17.77%; 录 取 研 究 生 6.78%; 三 资 企 业 8.48% ; 0.10%;机关 7.59%;高等学校 0.86%;医疗卫生单位 0.19%; 其他事业单位 2.12%;科研设计单位 0.48% ;其它 13.36% (2)财务管理就业渠道; 四、调查结果的分析 方向一 外企或大型企业高级财务人员。财务本身是一项专 业性很强又非常稳定的职业,如果选择把财务作为职业方向,首 选的职业目标是做外企或大型企业的高级财务人员。
财务高管人 才大都处于企业的核心层,他们不仅要求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 还要在企业的经营投资方面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按照目前的经济 环境,这类公司所需要的高级财务人员一般有财务副总裁、财务 总监、财务经理、高级财务分析经理、财务主管等。当然,这些 职位对人的要求也会比较高。一般要求资质至少是在会计师以 上,不少于 5 年的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等。例如,一家外企 招聘高级财务经理时的职位要求是
良好的教育背景, 英语流利, 很好的沟通能力,Word、Excel 熟练,娴熟的财务业务能力和管 理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熟悉西方会计,熟悉有关中国法律。
对于许多初级财务人员和准备走这条路的人来说, 从毕业参 加工作的那一天起,就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要想当然认为有个两三年工作经验就好找工作了,仅会做凭证、会报税、出报表 这类纯粹的会计是远远不够的, 这在财务领域来说是属于较低层 次的。唯有从财务管理、预算、分析、决策等全方位提升,注重 沟通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培育管理视野和全局观念,提 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使职业生涯提高一个层次。
方向二 专业财务公司。以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专业 财务公司,也是大量吸收财务人员的.一个就业领域。从某个角度 看,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能使个人快速成长的学校,其培训、工 作和管理机制会令从业者学到许多专业知识和管理理念, 审计从 业经历也会为将来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独特的视角。
不过,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是非常巨大 的,加班和出差是家常便饭,高强度的工作使得很多人难以将之 作为终生的职业方向。这类专业财务公司更适合两种人:高层管 理人员和年轻人,前者重在发挥管理能力,而后者主要是学习和 锻炼。对于刚走出大学校园、又准备在财务方面发展的年轻人来 说,先进入会计师事务所锻炼一段时间,等积累了工作经验后再 转向企业将会是很不错的选择。
方向三 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资本运作在企业运营和发 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果有不错的金融知识背景,投身银 行、证券、风险投资、保险等金融行业,做专业的财务人员也会 有广阔发展的空间。譬如,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证券分析师的收入相当丰厚,而奇货可居的保险业精算师可以说是金领职业。
五、调查结果总结 据上述的调查报告,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已经很明确, 就我个人而言,选择职业目标还是趋于保守道路。我认为无论选 择什么职业方向,都需要争向高端发展,要做专业人士。低端的 财务人员几乎遍地开花, 而高级在无人员却始终是行业内的紧缺 人才。对于我们财管类专业的学生要做的就是学好基础知识,还 有就是假期最好能做到去相关专业单位实习,学习实践能力。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1
一、基本情况
为掌握全区就业第一手资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先后走访调查企业585家,召开专题座谈会6次,发放调查问卷及宣传材料1万余份,
关于就业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对未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逐一进行了登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台帐,录入电子信息平台,构建了“企业用工需求库”、“就业人员信息库”和“就业组织人事管理信息库”,为用工企业与求职人员的有效对接架起了桥梁。
(一)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在调查走访的585家企业中,可提供就业岗位8545个。其中,民营企业377家,提供就业岗位6125个;国企83家,提供岗位1125个;三资企业27家,提供就业岗位285个;个体企业98家,提供岗位1010个。从这次调查情况看,民营、个体企业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从提供的岗位看,服务类岗位人才需求居首,市场营销类岗位人才需求第二。其中,餐饮服务类3311个;管理类3205个;机械操作类20xx个。从文化程度和年龄要求来看,大部分企业需要高中以上学历,50%以上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详见表1)。
(二)未就业人员情况。
这次摸底调查共登记未就业人员13309人。其中,男5904人,占未就业人员的44。4%;女7405人,占未就业人员的55。6%。从求职者学历构成来看,大专以上学历1248人,占未就业人员的9。4%;高中、中专5260人,占未就业人员的39。5%;初中以下6801人,占未就业人员的51。06%。从求职者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上为求职者主力,占求职人数50%以上,其中,16—34岁占44。3%,35—44岁占24。8%,45岁以上占30。9%。从人员类别看,高校毕业生489人;失地农民11177人;就业转失业1643人,失地农民是这次求职者的主要群体。(详见表2)。
二、问题和分析
当前就业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在由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过程中,对就业的影响也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客观全面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正确决策和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一)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在这次调查过程中,许多企业普遍反映存在“招工难”的问题,特别是服务行业更为突出。造成部分企业“招工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分析。“招工难”反映出了我区经济向好发展,特别是西部新城建设,企业用工需求增加。从企业层面分析,“招工难”反映了部分企业在用工理念上存在着偏差,企业用工存在短期行为、薪酬偏低和员工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造成了劳动关系紧张,必然导致“招工难”。从政府层面分析,政府在加强信息引导、解决企业招聘与劳动者求职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职业培训、解决企业要求与劳动者素质不匹配问题,加强环境建设、解决企业规范用工与劳动者体面就业问题等需进一步研究解决办法。
(二)就业质量偏低。近年来,我区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就业政策,积极开发岗位等措施,保持了就业形势的稳定。但从这次调查来看,全区新增就业人员中,灵活就业人员占到50%以上。据统计,在区职介中心代缴养老保险的近4万人,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就业形势。为稳定就业,政府虽然采取了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的就业援助,但灵活就业人员、年内失业人员就业两次以上的比例仍在30%左右,由于这种就业方式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新的困难群体。全区未就业人员中,失地农民占到了一半以上。即便是在目前实现就业的人中,灵活就业比例也高达60%。被征地农民从心理到技能都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对政府救济依赖性强,缺乏就业的主动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部分人的数量还会增多,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群体性就业矛盾凸现。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失地农民是我区就业服务的重点人群,围绕促进三大群体就业,我们通过相关政策进行了重点帮扶,但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帮扶难度越来越大,当前救助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5000多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更为特殊,该群体就业问题被社会各个领域所关注。今年我区预计毕业生1500多人需要安置,虽然政府采取了购买岗位的措施,但就业安置压力仍然很大。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本次调查的13309名未就业人员中,初中以下的6801人,大专以上的只有1241人,仅占9。5%,总体文化水平明显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西部新城建设的加快,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招工,对求职者的文化要求较高,基本上都招聘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而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50%以上,年龄超过40岁的也占到50%以上,很明显,目前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招工的要求,造成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六)就业意识淡薄。本地劳动力就业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改变不了就业观念,他们对工资要求、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都有着自身的主观愿望,挑肥拣瘦。这与外地人员“低报酬,肯吃苦”的优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对策与建议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政府调配人力资源的职能部门,为企业服务,满足他们的用工需求,为劳动者服务,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针对这次调查工作所反映出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建议探讨实施相关措施:
(一)服务企业稳定就业。企业是全区经济发展的脊梁,企业发展壮大是实现“三三五五”发展战略的强大引擎,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要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大局的理念,把服务好企业作为优化全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驻区企业当作我们同甘共苦、携手共进的亲密朋友,千方百计为企业谋发展。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各项就业政策。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人才需求,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工程,建立健全企业后备人才制度。积极开展劳动用工指导服务活动,与驻区企业建立直接联系,在一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建立企业用工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
(二)项目超前运作安置就业。借西部新城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在项目落地的同时与企业沟通协调,将就业与项目建设统筹考虑。探索项目建设就业影响跟踪服务机制。从招商引资环节开始提前介入,对项目进行就业评估,把就业岗位增加和人力资源配置结合起来,在项目实施方案中必须明确增加就业的数量;在项目开工建设时,同步启动对从业者的技能培训。同时搞好招聘登记、职业指导、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关系接转等全程服务工作。
(三)政策扶持推动就业。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援助就业困难群体的长效机制。重点做好困难家庭及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工作。把符合条件的“4050”困难人员全部纳入社保补贴体系。通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公益性岗位安置,确保高校毕业生、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鼓励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等有创业愿望的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提供5—10万元的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四)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要按照专业设计与本地产业相衔接,培训内容与求职者需求相衔接,开设专业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衔接的原则,引导培训机构改革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组织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和就业质量。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五)优化服务保障就业。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准确掌握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及时维护“就业信息库”,为劳动者和企业搭建有效对接平台,实现“数据集中、信息共享、一点登录、全区查询”,促进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业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区人力资源保障网,建立由区职业介绍中心、人力资源保障服务中心、社区经办人员组成的QQ群,从而进一步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和就业岗位的对接率。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供需对接见面会等方式,为企业和求职者无缝对接提供全天侯服务。同时,将企业招工信息编印成册,在企业招聘会和街道人力资源保障中心免费发放,向求职者提供用工信息。开展向企业“三送”(送政策、送信息、送项目)服务活动,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截至200x年底全县有x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x人,发放社保补贴x万元;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x人,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x万元;为x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x万元。为了进一步做好再就业工作,落实好再就业优惠政策,我们对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再就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一)部分失业人员自身观念落后,综合素质不太高。由于多年来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形成了城镇居民以高依赖性、低风险性、弱竞争性为主要特征的“稳定”就业观。追求工作轻松、职业固定、报酬优厚、离家较近。这种不良的'就业意识,造成就业无门和空岗无人的强烈反差,产生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城里人下岗、外来工上岗”的现象,加剧了再就业难度。此外,失业人员自身素质是影响再就业的另一重要因素。失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市场竞争力最弱的群体,其自身素质一段时期内难以适应再就业的需要。从劳动力结构角度看,目前最先从劳动岗位分离出来的是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单一、年龄偏大这些市场竞争力最弱的职工。这些职工的再就业实际上与其自身现有竞争能力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就业岗位开发不足,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我县经济基础薄弱,民营企业发展不快,就业岗位开发困难,国有、集体企业大量排放劳动力,而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与下岗失业人员这些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叠加”使劳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压力持续加大。
(三)劳动力市场及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县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尚未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与反馈、就业委托与推荐等功能尚不完善,对失业人员在失业登记、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服务上还需改进。此外,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要是一些小企业)没有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公文也使得失业人员对再就业望而却步,存在后顾之忧。不工作还能领取救助金,工作了连保障都没有。一些人宁愿失业,在家打麻将也不肯自谋职业,对再就业工作造成了人为困难。
二、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再就业培训工作。针对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存在的错位现象:一方面失业人员增加,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员工。劳动力数量型过剩和质量型短缺的矛盾,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一是,职业培训规范化。形成以职业技能考核为核心,以初、中级培训为重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职业培训市场化。做到以人为本,强化对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综合素质。针对其文化素质偏低、技术技能缺乏或单一的实际,加强再就业技能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紧密结合,“岗位围着市场转,培训围着岗位转”,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失业人员就业竞争力。三是,充分运用经费。做好政府再就业培训专项经费的落实,使之来源于培训,运用于培训,良性发展。
(二)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一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把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问题同加强城市的环保、绿化、卫生、治安交通、物业管理、便民服务等事业结合在一起,使下岗失业人员获得更多的就业。二是健全帮扶就业机制,在援助困难群体再就业上抓落实。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以基本生活保障、岗位推荐、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政策咨询、优惠政策办理为主要内容,开展日常援助、重点援助和托底安置。三是强化公益性岗位空岗报告制度,凡是由政府投资形成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4050”人员。能自谋职业的,全力予以扶持;有使用单位的,千方百计予以促成。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3
据农民工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年我市700个农村居民调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农民工[1]920人,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3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每户拥有农民工1.31人。我市农民工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已婚多于未婚、31-50岁年龄者多、初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参加过技能培训者多等基本群体特征;本地就业者多、制造业从业者多、生产或运输设备操作者多等分布特征;从业时间增加、收入显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就业特征。
一、我市农民工基本情况
1、男多女少
从性别看,男性占68.3%,女性占31.7%。男女比例为2.15:1,比XX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趋势没有改变,但近年来呈现出男性务工比重逐年上升趋势。
2、八成以上已婚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员占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别为85.0%和87.0%;未婚人员占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别为13.1%和12.7%;离异或丧偶的人员占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近六成农民工年龄在31-50岁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3岁,其中男性为42.3岁,女性为39.0岁。
从年龄构成看,30周岁及以下的占20.6%,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31-40周岁的占23.7%,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41-50周岁的占34.2%,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50周岁以上的占2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1-50周岁的接近六成,是农村居民家庭中非农就业的主体。
4、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13.8%、初中占67.6%、高中及以上占18.6%。我市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
从年龄看,年轻人群文化程度相对更高,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8%,比30周岁以上年龄组高16.6个百分点。
从性别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21.5%,男性占17.2%,女性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劳动力要付出更多努力,拥有更高学历才能胜过男性,在竞争中获得从业机会。
5、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足两成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17.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4.2%;只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2.4%;同时接受过农业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3.4%。
从性别看,男性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19.4%,明显高于女性的14.7%。
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的比重越高。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分别占14.2%、17.5%和22.2%。尤其是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的比重分别占9.4%、13.0%和18.7%,显著高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5.5%、7.7%和4.1%。
二、我市农民工就业分布状况
1、近九成以本地就业为主
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外地农民工务工的流入地。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来说,基本上无需外出就可实现充分就业。调查显示,在乡内从业的占88.9%,是我市农民工最主要的从业地区;在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及国内其他省市从业的农民工分别占5.8%、3.8%和1.5%。
从年龄和婚姻状况看,30岁以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乡内从业,比重比3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高19.4个百分点;已婚人员选择在乡内从业的比例比未婚人员高23.0个百分点。
2、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
从产业结构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占0.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0.0%,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9.9%,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看,超过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占51.3%,是吸纳农民工就业最多的行业;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7.8%;再次是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各占8.0%;随后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4%。五个行业一共吸纳了92.5%的农民工,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
3、近四成农民工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工作
从职业分布看,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的从事人员比重较低。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工作的人员比重最高,占39.8%;服务业人员占13.5%;个体经营人员占8.3%;专业技术人员占7.3%;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占4.3%;商业人员占2.0%;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占1.2%;私营企业主占0.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0.1%;从事其他工作种类的人员占22.9%。
三、我市农民工的就业时间和收入状况
1、平均从业时间略增
XX年我市农民工人均从业时间为10.9个月,比上年增加0.1个月,其中本地务工、本地非农自营、本地非农务工和外出从业时间分别为0.5个月、1.4个月、7.9个月和1.1个月。调查显示,有26.1%的农民在从事非农活动的同时兼顾自家的农业生产,务工务农两不误。
2、非农收入显著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月均非农收入为2535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月均收入在600元及以下的占1.8%;601-800元的占2.6%;801-1200元的占9.5%;1201-1600元的占14.5%;1601-2400元的占30.4%,2400元以上的`占41.2%。月均收入在1600元以上的农民工占到了71.6%,比上年增加了14.4个百分点,呈现出收入大幅增长,低收入者比重减少的趋势。
3、男女农民工收入差距略有缩小
从性别看,XX年我市男性农民工月均收入2774元,女性农民工月均收入1993元。男女收入比是1.39:1,比上年的1.55:1有所降低。
4、不同年龄组的农民工,收入愈高增速越低
从年龄组看,41-50周岁年龄组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为2823元;其次是31-40周岁年龄组,为2662元;排在第三位的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为2224元;最低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为2205元。70后、80后是月均收入最高的人群,他们从业多年,拥有较多的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收入水平最高。
从收入涨幅看,涨幅最快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增长25.6%;其次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增长17.2%;第三是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6.4%;第四是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4.9%。增长幅度的高低正好与绝对收入的高低相反,收入越高增幅越小,呈现出差距缩小的趋势。
5、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215元、2616元和247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6.2%、15.5%和20.4%,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收入最高,增速最小。
6、本地非农务工收入最低
从就业方式看,本地非农务工、本地非农自营和外出从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155元、4667元和260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8.1%、14.9%和16.9%,本地非农务工农民工收入最低,自营农民工收入增幅最小。
7、交通运输业收入最高,批发零售业增速最快
从农民工从事的五大行业看,收入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和居民服务业,月均收入水平分别为3313元、3241元、2798元、2434元和元。收入增速由高到低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分别为29.7%、21.7%、16.7%、7.1%和6.5%。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4
一:调查方式及范围:
本次活动主要采取查阅资料、网上调查等方式,针对各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
1:20xx年毕业生就业环境:
据统计今年,中国将有6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万,可预计20xx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万,而xx年这一特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还经历了刻骨铭心的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xx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xx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xx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20xx年就业现状:
1.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现在就业形势开始冲击传统观念,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迫于就业压力,渐渐地“不重学历重技术”,“不选本科选专科”。从目前很多高分考生开始选高职来看,说明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已经开始慢慢改变。在本科院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为专科层次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近期特别是今年以来人们更加不注重学历的,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了学技术,或是直接就业。
2.热门专业与需求形式:
从20xx-20xx年x月中旬毕业生行业就业情况来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大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中,制造业是目前吸纳毕业生最多的行业,本科学历各比例分别占到29.98%、29.%和43.29%,专科学历各比例分别占至 41.33%、43.%和x6.37%。
从调查来看:20xx届大学毕业生在湖南省就业的行业大类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中,有26%的本科毕业生和2x%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但值得注意的是,但这一比例低于全国20xx届本科生(27%)和高职高专(31%)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的比例。民营和个体企业是湖南省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37%的本科毕业生以及66%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湖南省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规模是300人以下,其次是3001人以上;雇主规模300人以下的本科毕业生占到4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x6%。
3: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情况:
湖南省20xx届、20xx届、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
三:就业态度分析:
1、现在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还要稳定,这样就给毕业生很多的压力。大部份学生把考公务员当和事业单位当作唯一选择,宁可有业不就。加之学生对自己认识过高,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希望每月工资在xx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x天,还要提供住宿条件,这样就无形缩小了就业范围。
2、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据统计,20xx年1月x日,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西南林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我院在西南林学院联合举办农林类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共xx2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3x00个左右,结果我院毕业生不足x0%,签约率更是寥寥无几参。而实际上,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又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4:促进就业措施:
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已被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方政府反复呼吁,多次部署,对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必须把增加就业与提升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结合起来加以解决,把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改变目前的教育目标。目前我国各级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上一级重点学校的升学率,这是应试教育的根源。邓小平同志1983年为教育题词: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改变教育目标,就无法改变应试教育,就会不断加剧今天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奇缺,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失业、文凭贬值的尴尬局面
还有一个关于教育的错误口号流毒甚广,那就是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把教育当成消费是完全错误的。教育是投资,不是消费。把教育当成消费,当然要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原则,从教育需求者的角度大学招生当然是多多益善,但这样做只对学校有利,对满足学生家长的虚荣心有利,对学生成材不利,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利。
我国目前已具备了加快结构升级的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但就是不具备人才条件,使我国企业不得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度竞争,人才问题不解决,将很难从这次经济调整中走出来。必须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政策鼓励、资金支持,改善各类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将他们与大学一视同仁,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从事技术工作。国家应在工资待遇上向高级技工倾斜,在技工职称上应有最大上升空间,最高应与教授齐。
2、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xx年农民工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已高达46.7%。据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就业中已占68.2%,在建筑业中占79.8%。这几个数据说明,农民工的素质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水平。而目前农村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这是目前农民工素质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这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意义。
3、连续提高粮食价格,扩大需求,稳定就业。每逢经济调整,农村转移人口会自然减少,为城镇就业减轻不少压力。最近国家宣布从20xx年新粮上市起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可使全国农民一年增收2600亿元,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调整中部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会回到农村,粮食提价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并切实帮助他们度过一段艰难的日子;这项政策也将有效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招妙棋,具有一石多鸟之功。如果能在已经宣布的.提价之外,宣布20xx、20xx年每年提高最低粮食收购价x%以上,有利于让农民形成收入增加的稳定预期,使扩大农民消费的效果更显著。
调查结果表明,我们毕业生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困难重重,但是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我们依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还有一个关于教育的错误口号流毒甚广,那就是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把教育当成消费是完全错误的。教育是投资,不是消费。把教育当成消费,当然要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原则,从教育需求者的角度大学招生当然是多多益善,但这样做只对学校有利,对满足学生家长的虚荣心有利,对学生成材不利,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利。
我国目前已具备了加快结构升级的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但就是不具备人才条件,使我国企业不得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度竞争,人才问题不解决,将很难从这次经济调整中走出来。必须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政策鼓励、资金支持,改善各类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将他们与大学一视同仁,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从事技术工作。国家应在工资待遇上向高级技工倾斜,在技工职称上应有最大上升空间,最高应与教授齐。
2、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xx年农民工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已高达46.7%。据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就业中已占68.2%,在建筑业中占79.8%。这几个数据说明,农民工的素质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水平。而目前农村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这是目前农民工素质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这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意义。
3、连续提高粮食价格,扩大需求,稳定就业。每逢经济调整,农村转移人口会自然减少,为城镇就业减轻不少压力。最近国家宣布从20xx年新粮上市起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可使全国农民一年增收2600亿元,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调整中部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会回到农村,粮食提价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并切实帮助他们度过一段艰难的日子;这项政策也将有效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招妙棋,具有一石多鸟之功。如果能在已经宣布的提价之外,宣布20xx、20xx年每年提高最低粮食收购价x%以上,有利于让农民形成收入增加的稳定预期,使扩大农民消费的效果更显著。
调查结果表明,我们毕业生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困难重重,但是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我们依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摘 要:
就业形势。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科大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宿舍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真实有效的完成调研!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4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17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和处在就业江湖的2名大四学生!
关键词:
1.前言: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2.方法:
被试:被调查的学生为青岛科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编辑出版专业、机电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船舶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广告专业等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工具: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问卷样题如下:
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
a 形势严峻,就业难
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b 形势正常
d不了解
你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是
a 很满意
b 较满意
c 不太满意
d 很不满意
你最希望学校加强哪类服务? (可多选)
a 求职面试技巧培训
d 就业信息发布
b 就业心理咨询
e组织校园供需见面会
c 就业政策、形势分析
f与用人单位建立关系,做好推荐工作
3. 结果: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1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xx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创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占总人数的33%。调查中他们普遍感到经验不足是造成他们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约占50%,而其它能力比如集体的协调能力克服压力的能力也是他们缺乏的,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4 结论: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5 建议:
(1)大学生在大学时应该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别出现面试事心里紧张表达不清等情况)。
(3)社会应该宽容对待大学生,不能因为大学生涉世未深,经验不足就拒绝接纳大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5
相关报告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本科生签约率为39,未签约率为59,另有2的本科毕业生虽已签约但被雇主解约。究其原因,就业难不光有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大学生自身在求职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众多问题。近日,易才网就此现象进行了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范文专项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求职的三个环节上问题比较严重。
以特殊才能为后盾
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完全是一种迷茫状态,他们不明白要找什么工作,也不明白自我适合做什么,甚至连自我的性格与特长都不了解。他们到处投放简历而没有针对性,以至于求职成功率极低。
提议(易才网就业指导专家王进彦,下同):在校大学生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在求职时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我,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定位准确。
在职业选择时要明确以下几点,你究竟要什么?你擅长什么?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在何种情景下有最佳表现?你有什么比别人占优势的地方?再结合自我的专业特点以及自我在某一方的特殊才能来判定职业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以特殊才能做后盾,求职将更有竞争力。目前就业竞争比较激烈,身上有“亮点”的学生更容易被注意,也更有可能被用人单位选中。所以,发掘并增强就业竞争力应从发现自我与其他人的不一样之处入手,发挥自身特长,并不断强化,有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个方向准备一种简历
作为求职敲门砖来说,简历制作是求职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用人单位经过简历上的信息,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的资格筛选。求职者最终能否获得面试机会,简历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此刻仍有一些学生制作简历不惜工本,彩色打印、铜版纸印刷、贴艺术照,而一份简历洋洋洒洒写四五页的大学生在20左右。
提议:太过花哨的求职材料反而容易让招聘者感觉求职者华而不实,不如把自我的学习、特长、经验等关键信息经过最简洁、显眼的形式展此刻一张简历中,做到详略得当,简单明了,并且一种职业方向最好准备一种简历。
例如,你想应聘市场类职位,最好详细描述在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范文校期间的一些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情景;如果是应聘研发类职位,最好详细描述专业学习情景和项目经历,包括所使用的平台、工具、语言等等。对于那些没有什么工作经历的应届生,不需要造假,也能够把简历写得吸引人。即使没有长时间的工作经历也会有在学校时的各种实践或者兼职工作经历。要好好挖掘自我的长处、仔细阐述自我的本事,也许用人单位会因为你具有的某种异常的优势而选中你。做什么事都要用心,即使是对于写简历和面试,也要当作一个项目来做,这才能在简历环节增加自身的另一个亮点,增加成功的几率。
不能贪图一时的安稳
此刻的人才市场大多呈现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很多的求职者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却抱怨人才难觅。85理解调查的hr经理表示,此刻的大学生还是怕吃苦,像公司业务员、销售员这样绝大多数涉及“底薪提成”收入和每月业绩挂钩的.岗位,都很难吸引大学生的目光,而一些文职类的工作却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的青睐。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些求职者听说公司距离自我住地需要40分钟的车程而放弃面试的机会。
提议:据易才网相关数据统计,截至4月底,招聘职位数居首位的工作是营销人员,占总职位的18.53,缺口较大。相反,办公室文员、文秘、行政助理等文职类人员明显供大于求。求职意愿为文职类岗位的人数比高达21.23,但文职类岗位招聘数量仅占总招聘量的5.33,竞争最为激烈。
此刻许多单位对文员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例如外形、身高、专业限制、英语水平、写作水平,制图软件的使用等。并且,大多企业要求文职类人员在28岁以下,所以文员往往几年后将应对职业转型或再次就业。并且文职类工作的薪水是固定的,提升机会比较少,很难有所突破。但做业务、销售就不一样了,按业绩说话,多劳多得。大部分企业的优秀销售人员都是从应届生开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企业选择他们时更多的是看重他们能吃苦敢于拼搏的精神。
年轻人就应当有冲劲,不能一味贪图生活上的安稳,而不思积极。其实,很多人浪费了大好的时间,如果早点儿就业,积累经验,此刻没准已经是拥有主管级别的高薪一族了。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6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小编为你整理了就业意愿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和就业心态,更有效地进行就业指导,我们特进行了本次的调研。本次调查问卷一共在网络上发放问卷10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共71份,问卷有效率为90%。问卷回收后,我们小组七个成员,分别进行了数据的整理、处理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77.46%的人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难。14.08%的人认为形势正常,就业情况良好。1.41%的人认为就业较容易。7.04%的人不清楚情况。看来许多人对这一问题没有偏离现实。就业形势的严峻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知识,严峻的形势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基本情况
1、毕业后去向
从针对同学们毕业后去向的问题4的调查结果看,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同学为40.85%,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同学占38.03%,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占12.68%,而自主就业的同学则有8.45%。
2、就业单位意向
问题11的调查结果显示,14.08%的同学选择在国家机关工作,12.68%的同学选择在其他事业单位工作,选择在学校和科研研究所工作的同学占1.41%,选择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同学占19.72%,而选择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同学占8.45%,22.54%的同学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8.45%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而另外1.41%的同学选择在军营工作,另外有11.27%的同学选择其他。
3、工作所能接受的月薪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1.41%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元以下,12.68%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2000~3000元之间,40.85%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5000元之间,26.76%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则在5000~8000元之间,12.68%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8000~12000之间。
通过调查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本次调查的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现总结如下:
1、直接就业是首选,选择考研的比例也很大
随着近几年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问题8的调查结果则从侧面反应出这一现实情况。12.68%的同学选择“考研”,不排除其中有部分同学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69.01%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可以看出在能够就业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能够就业早日进入社会的。
2、就业薪酬期望趋于理性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工作月薪的期望值在3000~5000的同学占40.85%(1000~2000占1.41%,2000~3000占12.68%),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过去高估的,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月薪能够得到更高更好的待遇,超出了自我价值的评估,就业不大乐观。
3、大学生自身能力信心十足,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在对求职中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察觉,63%的同学认为要有“时间和工作经验”,56%的同学认为要有“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53%的同学认为是“专业知识”,选择其他的有14%。可见目前大学生对于就业情况的认识很客观,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自己未来道路的发展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同时有53%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相关的实践和工作经验,这是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要积累实践经验。
三、建议和对策
1、大学生应夯实基础,努力提升自己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察觉大部分同学认为影响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实践和工作经验(占63%),但同时却有53%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求职中最欠缺是相关的实践和工作经验。可见,我们目前大学生处在一个很尴尬的能力缺失的境地。其实,通过调查我们察觉其实很多平日里就早做准备,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同学,对自己以后的就业还是很乐观的。所以,我们认为就业难,难在很多同学在大学里并没有对自己进行过规划,虚度了大好青春,等到毕业之际才意识到自己学无所成,从而对自己求职缺乏信心。因此,我们同学应早做准备,在校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充分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在锻炼中学会与人交往,早日融入社会。
2、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我们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还是热衷与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内地大城市就业,倾向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然而,以上地区、单位僧多粥少,失业也就在所难免,于是才会出现目前的结构性失业。我们察觉,实在我国经济迅速腾飞的进程中,小城市、乡镇等地急需人才,小型企业、私人企业都求贤若渴。因而,我们大学生如果能切实的改变自身观念,树立基层意识,相信就业还是不会很难的。
3、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通过调查我们察觉,很多同学面临就业时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缺少指导。因此,我们学校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也要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同们从长计议,早作准备。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推进高校教育改革。从以前的注重课本理论,逐步走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轨道上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4、政府部门要改善和规范就业市场,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对于那些有碍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取消。要放开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7
就业,一直是大学生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全国将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699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消息,给20打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而作为一名刚入大学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由于“艺考”分数线比普通高考划线低100多分,因此成了很多学生考大学的“捷径”。在高考的残酷竞争面前,虽然有不少的爱好者但是也有不少孩子投身艺考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专业水平的良莠不齐。近十年来,各地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每年都在增加,尤其是,全国各高校艺术类招考更显火爆。北京电影学院1.6万人争抢300个艺术类专业本科名额,北京印刷学院1.3万人争抢280个艺术类专业本科名额,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报考处也同样人满为患。近年来,艺术类专业考生人数连续四年保持在2万以上,,广东高考报考美术科统考的学生比增长6000多人,艺术设计类专业在高考报考专业中早已异军突起,成为学生报考选择的重点根据《2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本科就业率低的专业发出红牌警告,动画专业赫然在列,而其他艺术专业如平面设计、视觉艺术、雕塑设计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针对艺术院校学生低就业率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
二、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据统计,有些高校的—年的就业率有的甚至在50%左右,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仅有19.81%的大学生有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学生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但仍有54.21%的学生并没有详细的职业规划,甚至有25.98%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规划,走一步算一步”。 42.40%表示非常需要得到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或参考,另外有47.74%的学生表示需要这方面的指导,仅6.06%表示自己不需要,3.8%表示有或者没有都无所谓。获取信息的方式: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高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线上招聘。调研数据显示,互联网已经超过校园招聘会、人际关系、现场招聘会等渠道成为应届生获取招聘信息使用最多的渠道。57.48%的应届毕业生认为综合类招聘网站是获取招聘信息最有效的渠道,10.93%的应届毕业生通过分类信息网站获取招聘信息。使用互联网获取招聘信息渠道的学生远远超过线下渠道。应届生毕业注重哪些: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工作时,最看重培训及自我提升的机会的学生最多,占总数的32.07%,而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的因素得票都比较接近,分别是占11.76%的行业发展前景,占11.16%的良好的`晋升机制,占10.33%的工作于兴趣的结合。得票最低的是占0.48%的是否有社会关系。关于毕业后的去向:数据显示,在2013届应届毕业生中,愿意选择回到家乡工作的比例达到34.20%,位居第一,选择在沿海一线城市工作的比例为24.35%,位居第二,而选择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的则有20.43%。选择沿海一线城市的学生比例超过了选择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的比例。
艺术类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扩招影响。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80万,而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比去年增加22%,而2013年则达到699万,因此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就业市场上各种职位的空缺越来越少,劳动力供大于求,大学生也就成了廉价劳动力。
(二)、高校专业设置错位,教育质量下降。随着高校的扩招,而且艺术专业学费高,越来越多的高校争上艺术专业,但高校办学是需要一定条件支持的,这些条件包括师资队伍的条件,设施设备的条件,学校地理位置的条件,甚至学校校友等人际关系的条件,而有些学校的师资设备并未达到开设艺术专业的要求,也竞相开设艺术类专业,还有些学校片面的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而忽视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三)、当代社会就业体制造成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四)、用人单位的挑剔。现在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五)、大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据20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以上这几点都是影响当今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本科生就业难的因素。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新的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议各地方、各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人才资源的重要作用,突破传统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氛围,真正把高校毕业生社会的资源优势变成推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力量。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8
(一)调查目的
为了更加深入、有针对性地了解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在电力系统内的就业情况,专门进行了此次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
我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可以从电力市场营销主要用人单位的角度了解用人单位对于本专业的多方面的要求和需要,然后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自身素养,成为一个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三)调查方法
我在张家港杨舍供电所实习了一个月以进行此次的社会调查,主要针对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和单位基本的日常事务,采用询问相关工作人员、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从相关工作人员那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处理日常事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关资料的查阅又可以让我更加清楚单位的日常运营。
随着国外电力市场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我国也慢慢学习国外电力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逐渐开展电力市场的开放和改革。在这样的大环境和趋势下,有关电力方面尤其是电力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就变得更为必要,由于电力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即电能的生产、供应和使用几乎是瞬间同时完成的;电能不易储存,没有中间环节;电能使用总量总是随时在变化的;发电厂、电力用户通过电力线路和变电站互相连接成电网进行生产和使用,电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电能的质量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交流电网的电压和频率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电力用户和终端产品的质量,而且直接关系电网本身的安全和电力用户的用电可靠性。这就需要对电力生产进行严密的组织指挥,科学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才能保证电网协调一致、安全稳定地运行。这种管理严密、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专业的专门人才执行科学的、权威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以保证电网统一调度的实施。
为了充分认识用人单位对于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是否需要和要求,我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进供电所营业班行了此次的社会调查。张家港杨舍供电所下设运行维护班、电费班、营业班等生产班组,其中需要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的班组主要有电费班和营业班等。由此可见,本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力专业知识,从而提供专业的、优质的服务。
面对访谈资料和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我们发现:
⑴电力营销工作涉及的岗位众多,不同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有不同的侧重。例如,计量表计效验对各种电能表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客户服务岗位则对电力营销业务流程、电力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较为重视。
⑵虽然不同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是对一些普遍性、共性的知识和能力,有着基本相同的要求。如对电力运行的基本知识、电力法律和法规、企业管理与客户服务理念等。
⑶现场工作人员一致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市场营销工作涉及面很广,适应性很强。营销人员通常应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等,而从事电力营销工作,还应具备电力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操作能力。所以,我们认为,电力市场营销人才应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主要表现在:
⑴从知识层面看,是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复合,是经营管理学科和电力工程学科的复合;
⑵从能力层面看,既要具有营销、管理的分析操作能力,又要具有基本的从事供电技术工作的能力;
⑶从基本素质层面看,应能够讲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解决存在的社会性和技术性的实际问题,并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所以说,从事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是了解一般的文科知识,掌握营销管理和电力工程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管理、营销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供用电技术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面向生产第一线,能够承担和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人才。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还采访了一起工作的工作人员和一些管理人员,从整理出的采访的结果我发现从事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本科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⑴知识面要广,知识结构是复合型的,营销管理知识与电力工程知识搭配要合理,相得益彰;
⑵应具备承担电力营销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素质,既要会电力营销管理实务,又懂得电力工程有关技术,还能够理解和掌握国家电力相关法律和政策,处理好客户关系,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⑶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适应性强。能承担不同电力营销岗位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市场营销(电力方向)专业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理论基础,熟悉电力工程基本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组织管理、营销分析与策划、电力计量、电力客户服务等相关电力营销技能,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面较宽,能在电力企业电力营销部门、发电企业、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从事市场分析、策划、客户服务、产品销售及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的,是一个介于经济管理和电力过程之间的学科,它不同于以普通产品销售为内容的一般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也不同于技术性很强电力过程,它是培养我们具备一定的电力工程知识和相关能力,以此为背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电力产业的运行情况,从而做好电力营销的本职工作。
这次在学校的领导下,我进行了主题为“追寻红色足迹,肩负青春使命”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服务活动。在这个为期一个月实践过程中,我通过自己的工作了解了电网公司的基本运行和日常事务,结合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与电网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学习并掌握了如何处理日常工作。但是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学校里学习的有关于电力工程、继电保护和电力设备运行的知识,完全不能满足工作中的要求,我们学习到的知识都太理论化和概括化,而实际工作中要求你牢记每个设备的'参数和性能以及报价,这对我们来说很多都是没有接触过的,我们应该再加强自己对于电力工程和电力设备的学习,平时多多了解关于常见电力设备的情况,了解厂家信息,我们需要做的是厂家和电网公司的双向沟通,只有对于利益双方都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建立厂家和电网公司的合作关系。
由于国家近几年来正逐步加大对电网运行的监管,作为直接与顾客和厂家接触的销售人员,我们应该具备一定法律基础,熟知各种电网运行法律和法规,以保证电网的健康运行和合法运行。由于普通电力用户对于电网运行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了解,我们作为电网公司中直接和电力用户打交道的人员,应该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加强对民众的法律法规教育,支持和鼓励民众参与到电网的健康运行和维护中来。
电网公司近几年来建设了95598热线,方便了电力用户的咨询、报修和投诉,各级电网公司也都对电力营业厅加大了监管力度,以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服务人员,我们要以专业的知识、良好的素养,提高服务质量,并争取运用经济管理和企业运行和服务营销的知识,建立服务品牌化,打造品牌营业厅,提高电力用户的服务满意度,提升企业形象,打造企业的核心价值。
通过此次的调查,我认为作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掌握的不仅是单一的电力工程或市场营销的知识,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我们就要成为拥有电力技术知识背景的市场营销者,并具备足够的法律知识基础和企业管理知识,使企业能合法运行,并更为现代化,帮助企业打造核心价值。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9
为了对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进行指导,制定出符合我校当前以及未来若干年情况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规划,促使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良性发展,努力使我校的专业设置、教学体系、师资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校领导责成教务处与培训部成立了相关工作组,开展了计算机专业学科发展的研究,于20xx年7-12月间,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的角度,就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我校的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议。
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计算机人才?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从而为确定我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基本的依据。
一、我国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下,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应用市场。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行业应用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但行业间需求不一,增长各异。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校培养大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属于排名靠前的,每年大约需求100万各种类型的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基础工作,特别优秀的可以从事一些开发研究工作,但大部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目前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以将计算机人才分为以下三类:
(1)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在攻读更高学位后)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对他们的主要要求是技术原理的熟练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在性能等诸因素和代价之间的权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
(3)从事应用型(信息化类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对他们的要求是熟悉多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能够从技术上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和配置。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目前对于第(3)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则是非常薄弱的。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需要高级计算机人才6万人,中级计算机人才28万人,初级计算机人才46万人。但是,目前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呈橄榄型,高级计算机人才和初级计算机人才都十分缺乏,尤其是从事计算机行业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目前的人才供应情况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在整个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热门职业,职业院校中的计算机应用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培养软件人才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而职业教育所培养的软件人才所占比例非常低。也正是由于目前这种软件人才的培养渠道构成,造成了软件人才不合理的“橄榄型”结构,使得软件业的人力成本过高。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领域学历教育发展的同时,我国的IT培训市场已有了很大发展。为缓解计算机应用人才的不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数培训是针对专项软件的使用技能,还不能替代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正规学历教育培养的具有全面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为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教育应积极应对计算机培训市场的挑战,坚持面向市场,深化各方面的改革,提高学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针对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相关部门和企业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特别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师资能力、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面对面的访谈调研。为此,我们认为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1.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总的来说,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导致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能适应IT行业工作。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软件开发型人才都强调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按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由于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导致生源的整体素质要比过去有所降低。有些学生文化基础素质较低,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但客观的分析之,并不是这批学生没有能力,而是需要有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要增强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访谈调研中人们发现,这批学生对于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很感兴趣,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对于工具类的课程,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2.专业师资职业实践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滞后
就一般教师水平而言,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强,大部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方面的教学质量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主要是缺乏具有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缺少职业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等,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
3.认证考试种类繁多,一些证书对毕业生就业帮助不大
基于教材及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的制约,使得目前职业教育仍然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学校的考试方法单一。社会上有些认证考试是针对非专业人员的计算机普及考试,无法检验专业人员的能力,也无法对本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提供指导和反馈。对发达地区来说,有些认证考试内容陈旧,行业对其认可程度也较低;有些认证考试注重公司产品,与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差距较大,不能与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接轨。学校本身难以选择合适的认证考试推荐给学生。学生在就业前,缺乏对即将进入的行业有准确的认识,使得学生面对很多认证考试只能盲目选择,疲于应付,对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冲击。
4.专业实训条件以及软件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是改革开放近来,依靠政府教育经费建立发展起来的。虽然已普遍建立计算机房,但由于种种原因,上网条件、微机组装以及局域网组网实验室等还难于满足要求,也没有实训基地,整体表现出实践教学设施条件不足,特别表现在软件教学资源不足,现有硬件条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5.对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教育,所以衡量职业教育水平的标准,应该是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许多职业院校普遍存在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对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缺乏研究,对岗位实际技能的要求把握不够,对就业信息掌握不足,对毕业生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一些院校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
三、对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20xx年国务院颁布的《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行业主管部门要对行业职业教育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职业院校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的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广泛吸引和鼓励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院校授课,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根据《决定》要求和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领域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1.大力宣传落实国务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精神,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务院16号文件的精神统筹规划协调,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利用相关企业实训条件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管理人员等社会资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重点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各省可以分别建立若干所示范性的中职和高职重点院校,作为示范性职业教育基地。
改变升学至上、文凭至上的观念,明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提高对适应就业需要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一切不利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方面的政策,可以按教育部职成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提出的改革框架推行,各地可以在此框架内因地制宜实施,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原有的束缚性政策应该停止执行,对专业人员强制参加非专业性计算机普及考试的政策也应停止执行。职业院校应针对生源状况和职业能力训练的要求,逐步实行灵活的学习制度,包括建立学分制,设置选修课程等。
2.调整职业教育专业方向的设置
根据计算机应用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结合对部分职业院校的访谈调查结果,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有:办公软件应用、网页制作、初级软件编程、平面设计、小型网络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组装、多媒体制作、计算机销售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建议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方向为: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办公自动化。建议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方向是: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各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毕业生就业面向,设置相关的专业方向。
3.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为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推动职业学校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要求,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应全部实施双证书教育。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将推出计算机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了计算机等级证书。一些IT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也推出了相应的证书。职业学校应根据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选择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和满足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或培训证书,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
为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实践经验、新技术实践能力,以及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创新教学、互动教学的能力,由教育部牵头,信息产业部协助,有关IT企业参与,有计划的在地区或全国范围内实施教师轮训和教学研讨,开展继续教育。职业院校应建立教师进修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与此同时,应多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实教师队伍:可以聘请计算机相关行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聘请IT企业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才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等,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化。
5.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应以实用性为目标,以兴趣为引导。在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普遍薄弱的情况下,采用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和突出个性的学习方法,通过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学习(如演讲、辩论、项目实习等),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工具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与职业素质。IT教育的特点应是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侧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我们要探索出一套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课、上机课、学习指导课、在线学习课融为一体:以理论课讲授专业知识;上机课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学习指导课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通过在线学习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要强化实践型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企业项目实训。职业院校应改革考试方式,减少背诵性的试题,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可采用笔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设计考核等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学校考试应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
6.教材开发与更新建立教材开发体系,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充分调动地方、企业、学院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开发实用性强、适合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使其具备实践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应该丰富计算机应用教材的形态,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学员用书)、教案(教师用书)、授课演示文稿、在线学习课件、作业案例、毕业实习案例、习题集、参考书等。按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应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7.强化学生就业指导在我国,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要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培养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员,使其能够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系统和个性化的指导,并做好学生毕业后的职业介绍和就业推荐工作,拓宽就业渠道。职业院校在强化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应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设置中除基础课、专业课外,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培训就业技巧,规范就业流程。职业院校要设置就业指导机构和专职的就业指导员。从学生素质教育课入手,培训学生的应聘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计划的、渐进的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三是提供就业渠道。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建立校企挂钩或校企结合的机制,一方面要形成适合计算机应用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学生就业推荐模式,建立和疏通学生就业渠道。
8.建设和完善专业教学与实训条件建设和完善包括计算机房(局域网)、计算机组装实验室、局域网组网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互联网连接在内的教学设施,切实改善学生的实训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集中的、资源共享的、设备精良的实训基地。在重视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要加强配套的软件资源的建设,发挥教学与实训设施。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10
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经验和赚钱哪个更重要
教育部统计显示,XX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559万人,比XX增加64万人。去年10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XX新增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例有所上升,目前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所有求职者中,54.3%的人失业。其中新增失业青年20.5%,新增失业青年40%为大学毕业生。据一些专家介绍,在XX之前,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逐年增加,供给的年增长率约为7%,需求的年增长率预计不会超过5%,因此供需缺口将会扩大。
那么,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是怎样的呢?最近公布的ChinaHR.com第六次大学生雇主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薪酬预期持续下降,更喜欢以国企为代表的稳定企业,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将国企作为求职的首选。
经验就是财富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青年读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7%的年轻人认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主要是“积累经验”,而31%的年轻人则专注于“挣钱”。虽然大部分年轻人把“长远利益”作为自己的计划,但是“生存”的压力让他们更加现实。
“低收入”对进入职场的压力逐年加大。在调查中,“60后”、“70后”、“80后”人群中,“低收入”是首要因素,分别占16.4%、18.9%和20.2%。“我们这一代不一样。我们花光了所有的学习积蓄。一位“80后”受访者表示:“毕业后,街上到处都是找工作的大学生。”。
在和几个即将进入职场的实习生讨论这个问题时,一位资深策划说,每个人从学校的练习场进入职场真正的跑道,都要尽快成长起来。社会竞争不再局限于同行,经验决定你的起点,决定你的速度。同时,经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潜心职场学习,做一个“心甘情愿的心”才是长久之计。
策划认为,入行期所有不成熟的心理都要抛弃,比如“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心态。因为大公司的发展相对成熟,只需要在前人建立的框架内行动;同时,由于大公司的名气,个人的荣誉感和虚荣心也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但是在小公司,很多框架都是给你搭建的,需要你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和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压力很大。而小企业的用人机制相对更灵活,对于想要挑战个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的同学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经验是财富,一定要把握好。”这是一句在交谈中被过来人反复强调的话。
薪资预期再次下降
以积累经验为求职目标的大学生,再次将薪资预期设下新低。在对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的调查中,薪酬预期呈下降趋势。根据调查结果,选择100万400元的人数占77.6%。除了XX最低月薪高于1800元外,选择的人比例一般在3000元以上的水平大幅降低,尤其是8000元的水平,甚至创造了2.1%的历史低点。这些数据将对从业人员起到指导作用。在XX,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不要太高。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降低工资要求,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切实际的过高价格可能会错过机会。
虽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但是对薪资的关注并没有下降。“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结果显示,“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排名第一,评选率为16.6%。“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紧随其后,分别为15.7%和12.2%。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排名第一的“培训发展机会”今年跌出前三。
人力资源专家张表示,有竞争力的薪酬已成为企业抢夺人才的重要砝码。事实上,从排名前50的中国移动可以看出,学生们是从薪酬福利和品牌实力两个方面考虑是否加入企业的。在cpi一路上涨的今天,薪酬待遇受到了初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大学生的重视。同时,企业知名度和工作环境比例的提高,意味着大学生对环境和职业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工作满意度和愉悦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土企业受到青睐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11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于xxxx年4月—5月组织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在潭高校,与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大学毕业生就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方向开展座谈、交流,并和市人事局、教育局、劳动局等部门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调查中,向应届毕业生发放了无记名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xx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xxxx年增加85万,xxxx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破纪录的611万,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以每年50万的数量递增,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上庞大的失业人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不景气,据xxxx年2月16日新华网报道,仅广东就有7万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很多企业招聘岗位锐减,甚至开始裁员减压,给处于寒潮中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针对严峻的现状,到4月30日止,北京、上海、天津等23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府文件。6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各高等院校更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宣传指导,力促学生就业。但是,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人普遍反映,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09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1、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
据了解,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09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在走访调查中,校方人员介绍,10-12月的校园招聘跟往年相比冷清了许多,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和积极分子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统计,截至xxxx年底,来校招聘的单位约有200家,需求人数不到1500人;上年同期,招聘单位有300多家,需求人数超过人,减幅分别为50%和33.33%。
4月以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企业进校招聘情况有所改善,加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校也利用各种渠道,引进企业,积极推荐本校毕业生,招聘单位比09年1月之前要多。但是,尽管学校工作有所成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截至5月上旬,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签约的毕业生不到40%,比往年同比下降了40多个百分点;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正式签约率约为20%,比往年大幅下滑。本次回收的五所高校调查问卷显示,应届毕业生正式签约比例仅为10.3%,达成就业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9.4%,两者合计还不到40%,虽高于中国社会调查所xxxx年2月公布的电话调查结果35.6%的整体就业率,但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力争09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2、预期薪酬明显下降。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已经走出“要价”过高的误区,预期薪酬回归理性。湖南科技大学江主任反映,本校应届毕业生今年的薪酬定位在1000元左右,比去年降低了整整500元;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毕业生也出现薪酬大幅下降的明显趋势。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2000”(28.7%),只有14%的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2000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各大媒体也屡屡报道,就目前来说,房价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两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求之不得。
3、结构性矛盾突出。
据调查,各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各高校均表示,工科专业就业比较紧俏,湖南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采矿、地质、路桥专业在5月签约率已达到90%以上;文科、经济管理类就业困难,以往的一些热门专业,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供需比例失调严重,就业困难,由“热门”变“冷门”,譬如外贸英语、计算机专业,尤其是学校知名度不高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湘潭大学谢处长表示,由于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该校英语、国际金融贸易、证券等专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往年房地产行业是招聘大户,但是今年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房地产相关专业就业情况严峻;而房地产部门表现不佳又直接导致了建筑、施工设计行业的不景气,导致这些专业的学生遭遇到以往没有的“冷遇”;法学、中文、数学等传统专业表现较差;生物、化学等专业就业情况相对稳定,最热门的专业是市场营销。
由于今年中央出台了文件,要求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到xxxx年,使全国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和若干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县医院原则上要达到二甲医院水平,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所以今年医卫类专业就业比往年好很多。农村的医疗改革使许多医疗机构起死回生,因此医卫类专业就业不但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有所好转,成为09届毕业生中的幸运者。湖南职业技术学院曾老师介绍,今年本校有医卫类毕业生2374人,已签约和达成就业意向的已有90%左右,令许多专业望尘莫及。
4、就业呈现性别差异。
除了专业差异,高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调查问卷显示,男生的正式签约率为14.5%,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35.5%;女生的正式签约率只有5%,有意向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1.7%。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远远低于男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市场,有15%的女生表示“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续考研”,有21.7%的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导致自己求职遇挫。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余老师介绍,虽然本校学生男女比例约为3∶1,但是建筑行业都倾向于要男生,女生就业成为学校的棘手问题。
5、专科、高职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生。
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显示,xxxx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到95.77%,从xxxx年开始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95%以上。今年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就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我们发现专科、高职层次的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要明显好于本科毕业生,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就业率高出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近20个百分点。
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而且很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很多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大大提高。譬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建设厅的下属院校,其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能在建设系统相关单位实现就业;湘潭教育学院对全日制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与广东、江浙等地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为毕业生多方提供带薪顶岗实习与就业平台。
6、定位城市,不愿去西部、下基层。
虽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很多大学生转变了观点,不再一窝蜂的涌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孔雀东南飞”的景象也一去不复返,但是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仍不愿去西部省份,不愿下基层工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学生在求职时优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尽管有95.6%的毕业生表示赞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政府新近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计划,但是只有35.3%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西部或农村寻求个人发展,有45.6%的学生认为这会限制个人未来的发展,而且有35.3%的学生对相关措施的配套优惠政策缺乏信心,湖南科技大学08年还有5名通过了村官考试的毕业生出于种种顾虑放弃了当村官的机会。
7、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
在“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或是参加选调生考试)上,于是出现了熙熙攘攘的考研大军和蔚为壮观的考公务员一族。湖南科技大学今年有500多人参加研究生考试,是去年考研人数的近5倍。湘潭大学今年有847人参加了选调生考试。从大范围来看,今年全国各地有77.5万人涌向国家公务员考场,争夺1.35万个职位;今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也出现了12.7万人竞争4000岗位的情况;全国有124.6万考生奔赴研究生考试考场。湘潭市08年、09年公务员招考职位数分别为195、77,报考人数分别为3528人、3306人,考试录取率分别为5.53%和2.33%,竞争激烈程度逐年加剧。浩浩荡荡的考试大军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往年未就业或是就业不稳定的大学生。
8、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社会问题。
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了媒体上报道的就业不成而厌世轻生的惨案。调查问卷显示,在求职受挫后有8.8%的学生个人生活态度比较消极,有16.9%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人怀疑政府的能力。湘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介绍,很多贫困生倾家荡产举债读大学,一毕业就失业,心理落差很大,校方担心因学生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常离校而带来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由于就业难,高考弃考现象严重。据统计,xxxx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40万,约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今年的高考,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费用昂贵,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困难,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泛起,在这种情况下,重庆万名贫困高中生自动放弃高考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带来的隐患,又有浅表性的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既有高校教育的痼疾,也有学生素质的缺失;既有用人选材的偏见,更有择业求职的误区。
1、外贸依存过高的隐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遍布全球,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曾透露,全世界每人每年要穿一双中国制造的鞋、买两米中国产的布,穿的衣服中有3件来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经济已全盘进入国际分工体系,中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是一个高度对外依赖的加工型经济,对外贸易依存达到惊人的程度。据统计,1980—xxxx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2.5%上升到66.2%,大大高于美、日20%左右的水平,xxxx年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外贸依存度才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经济体系,都由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因素组成。而每一个因素,都有大量的事务和就业需求。如果是一个自力更生、自主性很高的经济体系(譬如76年时的中国工业体系),那么在这个体系中,因为资金、技术、服务等因素都以自力更生为主,所以完成这些方面的各种任务和途径,也以自身消化为主。因而,就产生了对内的大量人才需要,且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橄榄型特征。大头集中在大学生这一中间层,而中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则位于两端,对大学生起补充作用。
作为一个对外依赖程度过高的经济体系,资金、技术、服务等因素主要以对外依赖为主。资金主要由外部注入,技术服务由外部提供。本国所提供的,主要集中在资源、加工用劳动力以及空间等基础层面。对人才的需要,主要集中在初级的普通劳动者以及少数高级尖端实用型的管理人才,即所谓的社会“精英”,而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协调统一的中高层人才的需求量则因为这方面的需求主要由外部输入而大大缩减,从而呈现“沙漏型”而非“橄榄型”模型的人才需求。大学生工作难找,但初中生、高中生却能轻松的找到工作,专科、高职毕业生也比本科生就业率高,就是因为对外依赖型的经济体系,对基层劳动者有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需求。
从另一个方面看,因为我国经济对外贸依存过高,也使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具体表现在,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过快,而服务业(尤其是知识性服务业)则相对落后。这种失衡反映在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我们所谓的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而对蓝领型甚至技术含量很低的纯操作型岗位却出现了异常火爆需求,因此社会上才会出现了大量大学生工资不如中专生甚至不如农民工的新“脑体倒挂”现象。经济学家郎咸平曾说过:“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错不在家长,错在中国的产业链定位。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
除了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自主产权意识薄弱,热衷于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和生产技术,而忽视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核心技术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产业实质上已经被放弃了,因此高端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都严重不足。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廉价劳动力便成为企业唯一可以利用的资源,于是走上了加工贸易的依附性道路,大量的低技术操作工便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大量依附型企业没有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数量。
2、就业市场供需的矛盾。
⑴高校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我国从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15万人,而到xxxx年高校毕业生将猛增到611万人,8年增幅高达431.3%,预计今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的劳动力也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情况相对趋紧。
⑵金融危机紧缩了就业需求。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业务萎缩,减少了用人数量;其次是国内为国外多种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受到影响;再次是影响到能源工业。我国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岗位锐减,保险、汽车、航空、旅游、广告等行业也遭遇“寒流”,用人需求明显减少。受金融危机一方面使失业人员数量大大增加,一方面使企业招聘岗位减少甚至取消,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⑶传统渠道降低了吸纳能力。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任职,且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
北大教育经济系副主任岳昌君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从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看,吸纳就业人员能力最强的是中小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新增的就业岗位有400多万,三资企业是100多万,即使全部提供给大学生也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中小企业的保障机制还不是十分健全,收入也偏低,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有限。
3、用人单位选材的误区。
⑴过分看重经验。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语录:“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你们凭啥要求我有工作经验!”,引起了很多大学生的共鸣,被奉为经典,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于看重工作经验。随便拿一份报纸看招聘广告,随处可见就业单位提出“数年工作经验”这样不合理的要求。一个常识是,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完成这一转变。但是现在由于大学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大学生在择业方面的谈判地位急剧下降,许多用人单位有条件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并提出不承担大学生社会保障费用、任意延长试用期、不签订规范的就业合同等不合理要求,严重妨碍了大学生就业。
⑵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有些中小学招聘教师也要求研究生学历,实际上,如果不是专业性很强的理论研究工作,不少本科生或是大专学生的职业水平并不比研究生的职业水平低。
⑶存在性别歧视。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使得单位在聘用女职员时要付出更高的劳动成本,造成很多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第一,从劳动时间来说,女性有一个男性所没有的断裂带,即生育哺乳期,而这一阶段的工资、福利仍需单位负担;第二,从退休金的负担来看,女性要比男性早5—,而且由于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女性雇员一般会比男性雇员领取更多更长的退休金。由于用人机构的性别观念,一般来说,女大学生就业机会比男生客观上要少,而且很多单位在相貌上对女生的要求更为苛刻,很多单位在招聘时注明应聘女性的身高、体重、年龄,只录用年轻貌美的女性,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性别歧视。
⑷生源地域歧视。很多民营中小企业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习惯,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只选用本地人才。有些单位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社会上毕业生需求日益下降的情况下,明令只接收本地区生源,对外地生源严格控制;有的行业(尤其是效益好的行业,如信用合作社、铁路等)也只接收本系统、本行业院校的毕业生以及属于本系统职工子女的毕业生,把外系统的毕业生,尤其是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拒之门外。有些事业单位甚至是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和就业。
4、高校教育潜在的问题。
⑴专业课程设置错位。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由于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设置的盲目性,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不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学生无特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⑵教学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经逐步代替了劳动生产率,知识的时效性也在快速缩短,据统计,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调查中,很多学生反映,学校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在校学习的知识比较陈旧,想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得通过自己上网、买书、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
⑶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我国高校在扩招后为节约成本,设置的专业大多不强调动手能力,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高校没有投入成本购买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并且高校和企业联系也不紧密,数量最多的工科毕业生实际上去企业实习的也很少,因此现阶段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但是实践相对缺乏。
大量理论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只是纸上谈兵的高手。譬如金融专业毕业生不懂金融租赁、担保的具体流程,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知道怎么跟单、怎么报关,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接手工作。但现实是企业尤其是吸纳力强的民营中小型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需要的人是能够给企业带来业绩的人,而擅长理论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效益,并需要老员工的辅导,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因而很多企业明确拒绝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
⑷就业指导存在硬伤。在调查中,有13.2%的毕业生将“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包括就业信息不足)”列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问题”,有63.2%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对自己的就业帮助不大或者没有帮助”。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效果很不理想。具体表现在:
①缺乏针对性。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常限定于介绍就业形式,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以及完成就业率指标。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应付上级检查,指导内容空洞、肤浅、缺乏针对性的情况,指导效用差。
②缺乏专业性。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专职指导人员数量较少,不少指导人员自身分管高校的其他学生工作。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机构。尽管目前我国的大学组织体制中,分设了管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忙于应付大量与毕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在知识储备方面,还是在信息占有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的效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甚至是毕业生不清楚本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和办公地点,从中可以看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面对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与市场不相匹配的非专业化指导的效果可想而知。
③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培训、咨询与信息反馈的一体化流程,但是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没有与公共就业机构建立必要的信息交流制度,高校和不同地区招聘会的组织机构也未能建立起紧密联系。另外,高校也未能建立起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学生求职材料证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信任危机。有些职业学校在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供需基地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所欠缺,没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5、学生自身求职的差距。
如前所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如“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等。在调查采访中,市人事局负责人介绍,近几年还涌现出很多考公务员的“专业户”,即毕业后不积极就业,而是全心全意以考上公务员为目标,一年失败来年再考,“不抛弃不放弃”,认为考上公务员才有出路。当然,就学生个体而言,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主要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⑴就业能力不强。这里所说的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求职技巧等。在调查中,60.3%的大学生将缺乏工作经验视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大学生对自身劣势的认识与用人单位的评价契合,也反映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越来越理性、客观。
此外,认为个人能力不足和缺乏求职技巧是最大的困扰的人也分别占29.4%和19.1%。在回答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时,答案分别有专业能力(43.4%)、自我表达能力(44.9%)、外语能力(24.3%)、人际交往能力(33.8%)、环境适应能力(15.4%)。
⑵人际关系不畅。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社会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调查中,32.4%的大学生表示“缺乏社会关系”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但是,有家庭关系背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不注重人脉关系的拓展,从而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⑶求职途径单调。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干部或是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比例很小;而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地域、特长、工作经验,甚至是是否为党员等等限制,更为严峻的是,随着报考大军的日益壮大,公务员考试已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考试之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不少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但是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优势推销自己,没有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⑷职业规划缺乏。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以后的就业只有模糊的打算,甚至有一部分人没有任何打算,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以后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⑸家庭压力影响。现在大学生上学的成本很高,大学生平均一年的总支出超过10000元。许多父母将毕生积蓄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之中,希冀子女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特别是很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子弟,举家借贷供出一个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往往被视为村庄年轻一代的榜样,“跳出农门”的典范,不但有庞大的债务需要其将来偿还,在感情上也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在家庭为之做出了很大牺牲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条件如果不如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甚至只能跟农民工抢饭碗,不但在经济上大学生及其家人难以承受,在感情上对他们也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因此,在没有适合的工作时,部分学生宁愿选择在家待业。
三、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如何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如何顺利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勇敢面对、理性思考、明确抉择的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们应该切实转变求职择业的观念,实现就业目标、就业方向的转移:
1、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高等教育就业人员规模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xxxx年、xxxx年和xxxx年制造业中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分别为356.9万、508.5万和593.4万,在全部高等教育就业人员中占比分别为18.2%、15.5%和12.5%,但制造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员相对规模呈明显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xxxx、xxxx和xxxx年第三产业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分别达到1339.3、2034.7和3731.4万人,呈快速增长势头。同期第三产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14.3%、20.1%和23.8%。xxxx年78.6%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在从事第三产业,比xxxx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其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增幅最大的行业是房地产产业,xxxx年的高等教育就业人数是1995年的3.7倍。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高等教育就业规模及比重均快速增长。xxxx年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第三产业中的多数行业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教育6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59.2%,金融业58.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5.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7.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7.2%。这表明,人力资本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仅是一般劳动力的“蓄水池”,更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2、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客观存在和开放政策效应,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在内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繁荣,发展机会较多,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去寻梦,社会上开始流行“孔雀东南飞”,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将东部沿海城市作为自己求职就业的首选目标,他们往往以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当白领为荣。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当前的东部沿海城市人才已经逐渐饱和,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加剧,再加上东部地区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更高,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最直接,今年东部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条件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大学生去了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更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干,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xxxx年到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人数增加了55万人左右,预计09年将增加更多。可见,中西部地区不仅是未来经济蓬勃发展的战略主阵地,而且是大学毕业生流向的新途径。
3、从大中城市向城乡基层转移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大学生就业时往往将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大量高校毕业生集中涌入大中城市,加剧了城市中高端人才的就业压力,很多人无法顺利就业。与之相反,广大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虽然急需人才,但受发展机会、工资收入、流动性等因素制约,难以吸引大学生。近几年来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着力促进8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以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因此,国家积极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就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扎根农村,扎根基层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而且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以及农村、基层的广阔舞台,广大高校毕业生已经转变观念,勇于承担历史重任,自觉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农村、服务基层,在那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部资料显示,xxxx年到基层就业的人数达到58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6.6%,人数稳步增长。可见,乡村就业、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亮点。
4、从白领阶层向蓝领阶层转移。
在传统观念里,大学生向来以“天之骄子”自居,毕业后大多倾向于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中型企业,并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如今的高校教育早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也不再属于“物以稀为贵”的社会精英了。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所能吸纳的中高端人才毕竟有限,而且在现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下,无法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白领岗位,相反民营三资企业对蓝领型技术人才需求比较旺盛。据教育部发布的资料显示,xxxx年到民营三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143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40.7%。根据我们到市人事局和劳动局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尽管目前经济大环境不好,但劳动局的劳动力市场仍比较活跃,经常有民营中小企业主动到劳动局摆摊设点,招聘一定数量的技术蓝领;与之相反,人事局的人才市场相对冷清,很少有单位前来招聘高级白领人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主动降低身价,把自己定位于蓝领,积极到民营中小企业就业,踏踏实实从底层职位做起。
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1、政府:注重加强宏观调控。
⑴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虽然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局面,但是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和发达国家35%的水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战略的高度看,国家仍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为社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中央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控制教育成本,让每一个高中生都有上大学的选择权,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支付得起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制度,譬如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简化助学贷款申办手续,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延长还贷期限等等。
⑵合理调控外贸政策。“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应在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外贸,理性调控外贸依存度过高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从根源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我国外贸增长存在依x廉价劳动力资源、以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为依托、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等问题,很多行业和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后,很大程度上使我国沦为世界的“打工仔”,虽然外贸额逐年增长,但是利益微薄,甚至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中资企业的出口,应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国民待遇的原则,逐步取消各种税收优惠(所得税减免、出口退税等)和银行贷款优惠,以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增加企业的利润,改变大量出口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旧格局。
应制定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质量指标体系,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通过大幅提升我国外贸产品在世界市场的档次,切实增加其科技含量,吸引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从而彻底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向底端劳动力严重倾斜的局面,大大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当下,政府应在政策引导方面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政策,鼓励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信息咨询、计算机软件、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破行业垄断,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就业谋出路。
同时,我国应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从世界上开放型经济大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gdp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贸易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加快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鼓励中国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另外,政府要出台配套措施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在政策上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绿色通道”,提高产业水平,以此曾加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⑷积极创造就业环境。
①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各级政府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的基础上,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针对不少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按市场化的要求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相关部门要加强管制,严肃查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行为。
②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公信度高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应出台配套措施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
③鼓励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普遍存在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的现象,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改善这种现象,譬如对招聘应届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以相应的税收优惠或是费用减免等,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
④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考公务员加分、发放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就业,解决好就业人员户籍档案、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实际问题,使西部、基层真正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高校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岗位,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服务、创业失败生活保障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⑤组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为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和实践机会,提高其工作技能和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同时降低用人单位开发和培养人才的成本,增强用人单位接收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见习期一般设定为6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月工资可按目前高校毕业生试用期工资标准设定为每月800—1000元。为调动见习单位的积极性,可以由政府给与企业适当补助,并根据其接收毕业生的人数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给与相应的政策扶持。
2、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⑴科学调整专业设置。虽然高等教育本身在教育目标上与职业教育有所不同,侧重于对象全面素质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来说,只有成功就业,才能保障个体生存,学校一味灌输“学院派”知识,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甚至空学一身“屠龙之技”,是行不通的。学校应该建立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系统,通过实际考察后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在完成资料收集、通过理论论证的基础上适量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于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同时学校应该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大胆的调整、改革。以英语专业为例,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使得本专业毕业生泛滥。可是,英语高端人才仍然稀缺(比如同声翻译,比如专业性英语人才),于是出现了一边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外语“精英”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怪现象。
⑵加大社会实践力度。高校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已成为社会共识,在积极引导、充分发展校内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实现教育教学、课外活动、岗位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切实突破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生实践课程各自为阵,甚至忽略实践的传统格局。针对当代大学生渴望在社会上兼职,学校应予以支持,并重视实习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伙伴关系。例如,湖南科技大学涉煤专业先后与天府煤业集团等5家煤炭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到煤矿主体专业学习,毕业后定向到煤炭企业工作;机电学院与湘电集团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学生在读书期间直接参加项目攻关,毕业后根据需要可留在湘电集团工作;管理学院在一批旅游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顺利实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赢”局面,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面对专业化日益加强的劳动力市场,高校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的就业服务体系也专业化起来。首先,学校要做好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就业信息提供和传递工作。尽管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人才交流会、网络等途径获得各种就业信息,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信息缺乏甄别能力,上当受骗的新闻屡见不鲜,所以,对个人而言,学校依然是提供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的重要渠道。其次,学校应该着力解决大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有效结合,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层。此外,学校要充当好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既包括沟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各种交往提供服务(如组织各种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等),也包括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任关系(如学历学位的证明、就业协议的签署等)。
3、学生: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⑴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⑵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⑶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而且理论功底扎实,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当加以培训,一定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12
前言: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为了详细了解中职院学生们的就业观情况,我们在学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本院校100名师生进行书面问卷的调查,为期十天。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问卷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总体分析: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外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结论: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13
摘要:近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也一贯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为了深入了解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依据,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xx年5月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
关键词: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近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也一贯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为了深入了解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依据,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xx年5月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调查活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分两种,分别针对学院和学生。本次调查得到了各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学生的热情配合,我们将调查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汇总如下:
一、学院调查结果分析
学院层面的问卷调查覆盖全校的29个学院,《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学院)》由各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29份,回收率为100%。
山东大学自合校后,20xx--20xx年,我校共有968名毕业生面向基层单位就业,其中,20xx年120人,20xx年172人,20xx年222人,20xx年232人,20xx年222人;博士23人,硕士174人,本科生771人;面向基层就业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外语、法学、机械、文学、环境、能动、化学等学院,其余学院相对较少。
调查显示,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个学院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普遍认为这是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以使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锻炼成才,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
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的学院持积极响应的态度,有的学院存在顾虑,担心就业质量不高,会影响专业的发展。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能会遇到的阻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生活条件差,风俗习惯难以适应;前途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工作条件艰苦,难以发挥自身能力;家人不理解,亲戚朋友反对等。
各个学院对学校开展到基层就业宣传教育活动也提出了许多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入学教育开始将基层就业教育融入学生就业教育整体规划中,对于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2、邀请正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
3、利用校区内的宣传栏、橱窗进行政策宣传,使学生较早获得相关信息,树立基层就业的意识。
4、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倡导奉献精神,鼓励先进,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5、为毕业生提供相关信息,加强对于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指导,提供基层就业的相关知识和服务。
6、为基层就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机会,并相应提供一些外部优惠条件。
7、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正确面对现状,教育学生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要,明确基层就业同样可以发挥才干、建功立业。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学生的调查,我们选取了法学院、管理学院、机械学院、文学院、信息学院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学院,由各学院组织学生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各学院的分布情况见表一。
调查显示,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有:基层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34%);渠道不畅通(23.3%);用工不规范(18.8%);对基层就业的认识存在误区(17.8%)等等。
三、小结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基层就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提高认识,强化服务意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的网站、宣传栏、橱窗等各种渠道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进行政策宣传,使广大学生了解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和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转变对基层就业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宣传,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要,认识到基层岗位是青年学生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沃土,从而增强毕业生投身基层,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应当服务上狠下功夫,未到基层的学生的排忧解难,尽可能的提供便利。
1、积极开拓市场,努力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尤其注意基层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
2、争取做面向基层就业学生的坚强后盾,做好他们的档案、户口和组织关系的管理和迁移转递工作。落实各项政策,以免除其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和畅通他们与学校的联系,做好跟踪服务,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积极进行宣传,树立先进典型。
3、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拓展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进行培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建构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利国利党利民,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眼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西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节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工作。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14
XX年2月25日至3月20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专门抽调人员成立调查组,依托全区人力资源保障服务平台,对全区企业用工需求和未就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掌握全区就业第一手资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先后走访调查企业585家,召开专题座谈会6次,发放调查问卷及宣传材料1万余份,关于就业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对未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台帐,录入电子信息平台,构建“企业用工需求库”、“就业人员信息库”和“就业组织人事管理信息库”,为用工企业与求职人员的有效对接架起桥梁。
(一)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在调查走访的585家企业中,可提供就业岗位8545个。其中,民营企业377家,提供就业岗位6125个;国企83家,提供岗位1125个;三资企业27家,提供就业岗位285个;个体企业98家,提供岗位1010个。从这次调查情况看,民营、个体企业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从提供的岗位看,服务类岗位人才需求居首,市场营销类岗位人才需求第二。其中,餐饮服务类3311个;管理类3205个;机械操作类20xx个。从文化程度和年龄要求来看,大部分企业需要高中以上学历,50%以上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详见表1)。
(二)未就业人员情况。
这次摸底调查共登记未就业人员13309人。其中,男5904人,占未就业人员的44.4%;女7405人,占未就业人员的55.6%。从求职者学历构成来看,大专以上学历1248人,占未就业人员的9.4%;高中、中专5260人,占未就业人员的39.5%;初中以下6801人,占未就业人员的51.06%。从求职者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上为求职者主力,占求职人数50%以上,其中,16-34岁占44.3%,35-44岁占24.8%,45岁以上占30.9%。从人员类别看,高校毕业生489人;失地农民11177人;就业转失业1643人,失地农民是这次求职者的主要群体。(详见表2)。
二、问题和分析
当前就业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在由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过程中,对就业的影响也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客观全面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正确决策和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一)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在这次调查过程中,许多企业普遍反映存在“招工难”的问题,特别是服务行业更为突出。造成部分企业“招工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分析。“招工难”反映出我区经济向好发展,特别是西部新城建设,企业用工需求增加。从企业层面分析,“招工难”反映部分企业在用工理念上存在着偏差,企业用工存在短期行为、薪酬偏低和员工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造成劳动关系紧张,必然导致“招工难”。从政府层面分析,政府在加强信息引导、解决企业招聘与劳动者求职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职业培训、解决企业要求与劳动者素质不匹配问题,加强环境建设、解决企业规范用工与劳动者体面就业问题等需进一步研究解决办法。
(二)就业质量偏低。近年来,我区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就业政策,积极开发岗位等措施,保持就业形势的稳定。但从这次调查来看,全区新增就业人员中,灵活就业人员占到50%以上。据统计,在区职介中心代缴养老保险的近4万人,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就业形势。为稳定就业,政府虽然采取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的就业援助,但灵活就业人员、年内失业人员就业两次以上的比例仍在30%左右,由于这种就业方式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新的困难群体。全区未就业人员中,失地农民占到一半以上。即便是在目前实现就业的人中,灵活就业比例也高达60%。被征地农民从心理到技能都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对政府救济依赖性强,缺乏就业的主动性,调查报告《关于就业基本情况调查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部分人的数量还会增多,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群体性就业矛盾凸现。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失地农民是我区就业服务的'重点人群,围绕促进三大群体就业,我们通过相关政策进行重点帮扶,但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帮扶难度越来越大,当前救助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5000多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更为特殊,该群体就业问题被社会各个领域所关注。今年我区预计毕业生1500多人需要安置,虽然政府采取购买岗位的措施,但就业安置压力仍然很大。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本次调查的13309名未就业人员中,初中以下的6801人,大专以上的只有1241人,仅占9.5%,总体文化水平明显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西部新城建设的加快,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招工,对求职者的文化要求较高,基本上都招聘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而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50%以上,年龄超过40岁的也占到50%以上,很明显,目前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招工的要求,造成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六)就业意识淡薄。本地劳动力就业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改变不就业观念,他们对工资要求、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都有着自身的主观愿望,挑肥拣瘦。这与外地人员“低报酬,肯吃苦”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
三、对策与建议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政府调配人力资源的职能部门,为企业服务,满足他们的用工需求,为劳动者服务,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针对这次调查工作所反映出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建议探讨实施相关措施:
(一)服务企业稳定就业。企业是全区经济发展的脊梁,企业发展壮大是实现“三三xx”发展战略的强大引擎,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要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大局的理念,把服务好企业作为优化全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驻区企业当作我们同甘共苦、携手共进的亲密朋友,千方百计为企业谋发展。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各项就业政策。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人才需求,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工程,建立健全企业后备人才制度。积极开展劳动用工指导服务活动,与驻区企业建立直接联系,在一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建立企业用工信息沟通机制,及时解企业用工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
(二)项目超前运作安置就业。借西部新城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在项目落地的同时与企业沟通协调,将就业与项目建设统筹考虑。探索项目建设就业影响跟踪服务机制。从招商引资环节开始提前介入,对项目进行就业评估,把就业岗位增加和人力资源配置结合起来,在项目实施方案中必须明确增加就业的数量;在项目开工建设时,同步启动对从业者的技能培训。同时搞好招聘登记、职业指导、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关系接转等全程服务工作。
(三)政策扶持推动就业。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援助就业困难群体的长效机制。重点做好困难家庭及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工作。把符合条件的“4050”困难人员全部纳入社保补贴体系。通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公益性岗位安置,确保高校毕业生、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鼓励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等有创业愿望的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提供5-10万元的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四)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要按照专业设计与本地产业相衔接,培训内容与求职者需求相衔接,开设专业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衔接的原则,引导培训机构改革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组织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和就业质量。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五)优化服务保障就业。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准确掌握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及时维护“就业信息库”,为劳动者和企业搭建有效对接平台,实现“数据集中、信息共享、一点登录、全区查询”,促进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业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区人力资源保障网,建立由区职业介绍中心、人力资源保障服务中心、社区经办人员组成的qq群,从而进一步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和就业岗位的对接率。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供需对接见面会等方式,为企业和求职者无缝对接提供全天侯服务。同时,将企业招工信息编印成册,在企业招聘会和街道人力资源保障中心免费发放,向求职者提供用工信息。开展向企业“三送”(送政策、送信息、送项目)服务活动,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023年就业调查报告15
前言
作为大二的学生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随着时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20xx 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主体:问卷的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期间的来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xx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XX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 、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 %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 、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79.5%的调查者选择工作,11.5%的人选择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 、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现在的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 、关于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表明, 66.7%的调查者选择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
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 、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 、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接受,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考虑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考虑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择是小心而慎重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在选择工作时是占非常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 、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考虑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考虑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考虑,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考虑”。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希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 、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表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 、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择,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择“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能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能力包括“所学的专业能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建议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六、要敢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服输,要敢闯!
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可以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能力,不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