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推进,污染治理逐渐进入攻坚期。以前存在的那些较为容易解决的环境问题已经基本被攻克,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难点、痛点。
关于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讲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8年6月以来,生态环境部举全系统之力,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开展大气强化监督帮扶工作。环保精准帮扶,目的就在于发现问题的同时,帮助地方提出解决方案,纠正之前地方反映强烈的问题“一交了之”做法。事实证明,这一做法颇受地方欢迎,问题解决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随着环保精准帮扶工作的开展,出现了一些需要重视的苗头。
一是帮扶不能泛化。
环保帮扶,贵在精准。要剑指突出问题,帮助解决难点、痛点;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啥都想帮一把,结果啥也没帮成。二是帮扶不是替代。
环保帮扶,旨在以点带面。通过查找典型区域的典型问题,或者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与地方共同研究解决办法,从而推动工作有效开展。三是帮扶不能养懒。
环保帮扶,重在带动地方。当前有些地方已经出现“坐等环境部门帮扶发现问题、指出症结,再进行处罚了事”的情况,而不能主动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对症施治,此风绝不可助长。因此,笔者建议,环保精准帮扶,应做好三个依靠,努力向深层次推进。
一要依靠政策帮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科学施策,通过淘汰产能落后、治理无望的企业,扶持守法自律、积极治污的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减轻政府的监管压力和行政成本。制定出台符合当前生态环保工作要求、科学合理的治理排放标准,在约束企业规范排污的同时,让企业治理有据可循。同时,切忌为了应付检查、达到指标要求而盲目制定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政策规定,更不能朝令夕改,让企业摸不着头脑,白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损害政府公信力。
二要依靠“旁观者”帮扶。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企业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而不自知,环境问题就在身边却习以为常,甚至不认为是问题,这就需要监管部门、科研单位、专家学者等入企问诊把脉。既要严格执法,又要精准帮扶,尤其要加强对企业进行法律宣传、政策把握、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帮扶指导,全面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帮助企业量身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坚决避免以环境问题为借口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行为。
三要依靠专业机构帮扶。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按照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的要求安装了污染治理设施,但是没有专业的环保人员来运行维护,不会用不愿用的问题十分突出,污染防治设施变成了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治污效果。这就需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或者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来帮助企业制定污染治理方案、运行维护治理设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存在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