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

2023-0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端午粽》教案》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1

教材分析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端午节 粽子 总是 糯米 中间 分开

红豆 鲜肉 带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②去拼音读。

③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综。

④摘苹果识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 节 叶 米 真 分 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平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习。(教师出示生字钓鱼游戏)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①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查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

《端午粽》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

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争论法总结法

教学预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3)同学描红、临写,老师巡察、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学问?

《端午粽》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粽、总”是平舌音,“端、间、分、念”是前鼻音,“肉”是翘舌音。结合偏旁识记,如“端、粽”;熟字、部件方法识记,如“端、粽、节、总、据、念”;联系生活识记,如“米、豆、肉、带”;熟字组词识记,如“端午、节日、总是、空间、分开、知识、据说、思念”。笔画“长横”出现在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生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

阅读理解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教学时,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

积累运用

文章用词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都是第一次出现,“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也能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归类和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制作字卡、词卡。查阅与屈原有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

1、制作字卡,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

2、了解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叶、真、豆”3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猜谜语。

课件出示外面绿绿的,里面白白的,咬上一口黏黏的。

猜一食品:粽子。

(4)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吃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你们都吃过哪种味道的粽子?和大家说一说。

2、揭题:多么美味又与众不同的粽子啊,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操作指导上课伊始,教师要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要给出更准确、全面的介绍。

板块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活动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朗读要求。

课件出示(1)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做到词语连读。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本课的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观察“立”“米”作偏旁时有什么变化。

活动2汇报交流,识记生字

1、同桌相互检查,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预设:

(1)“粽”是左右结构的生字,左边是“米”,右边是“宗”。我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的。

(2)我是用形近字的方法识记“豆、总、念”的。

(3)我是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识记“米、豆、肉、带”4个字的。

2、教师随机出示大米、小米、玉米,绿豆、青豆,牛肉、羊肉等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熟记生字。

3、字源识字。

课件出示豆:甲骨文像高脚器皿,内部加一横表示器皿中的食物,上面的一横表示盖子。金文省去中间的一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盛食物的高脚器皿。

活动3游戏巩固,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会、糯米、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3、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师要遵循先学后教的规律,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后让学生充分自学。注意强调“粽、总”是平舌音,“端、间、分、念”是前鼻音,“肉”是翘舌音,注意声母r的发音。交流检查时可以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板块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活动1配乐朗读,读好长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1)学生自主读句子。

课件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这句话由外及里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3个方面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步读好。

活动2教师指导,学生练写

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课件出示叶:左窄右宽,左边的“口”要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横对准“口”的中间,不要太长。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豆。

课件出示真:10画,上下结构,笔画中横最多,下部框内三横不与横折的折段相接,不要丢了下边的撇、点。

豆:7画,独体字。上窄下宽,中间的“口”应该写在横中线的上面,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3、学生练写,教师相机指导。

4、展示学生的写字作品,及时评价。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阅读课文:通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朗读等方式带领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可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意,便于朗读。笔画“长横”出现在了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生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

板块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操作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要做到有布置就有检查。朗读作业可以利用视频形式展示检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午、节、米、分”4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的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指生分段朗读课文,重点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操作指导以游戏的形式复习词语,不要夸大游戏本身,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分段朗读课文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抓中间带两头”是课堂教学的好方法。

板块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活动1了解粽子的特点

1、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小组完成活动内容一。

(1)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粽子的特点的。

(2)画一画介绍粽子特点的句子。

(3)组内交流,在组长的带领下完善活动卡内容。

课件出示

活动内容一

思考: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粽子的特点的?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一画,写一写,读一读。

特点

重点词句

介绍粽子的顺序是:从______到______。

2、结合活动卡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特点?

(1)交流一——样子美: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件出示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②朗读两个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③小结:像“青青、白白、红红”这样的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让人仿佛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⑤引导学生抓住“里面、中间”这两个方位词把停顿读正确。

(2)交流二——气味香: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①学生朗读并汇报。

②教师追问:哪些词让你感觉到了粽子香?

③指导学生抓住“一……就……”这组关联词语朗读,品味粽子之香。

(3)交流三——味道甜: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①学生朗读并汇报。

②融情想象,指导朗读。要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边读边想象粽子的甜美味道。

活动2了解粽子的种类

1、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独立填写活动卡。

课件出示

活动内容二

外婆包的端午粽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活动3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1、品读课文第4自然段。和你的组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

活动内容三

说一说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活动内容四

讲一讲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事。

2、学生汇报交流: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3、讲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操作指导在精读课文环节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活动卡,结合学生的学情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每次布置的学习任务要适量,学一程,展一程,教师点拨与学生交流展示融为一体。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活动1学习写“节、午”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一学这几个生字。

2、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午。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课件出示节:5画,上下结构。上扁下长,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上起笔,折钩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2)引导学生说一说还了解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活动2指导书写“米、分”

1、过渡: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再来书写“米”和“分”。

课件出示米:左右对称,先写点、撇,再写“木”,横、竖分别在横、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分:上面的“八”稍微宽一些,撇、捺要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能超过横中线,“刀”放中间,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2、学生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操作指导低年级指导书写过程中写正确是前提,教师还要渗透间架结构的布局规律,指导学生把字写得大方规范。

板块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着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总结学习收获,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同时引导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端午节这个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反思

1、“吃粽子”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对端午粽的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2、“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合理利用学生活动卡,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自学,在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后,教师进行点拨,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端午粽》教案4

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及体会团体精神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各种香袋及做香袋的材料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

具体内容如下: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做香袋比赛

(主持人):同学们,佩香袋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挂上了妈妈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里乐滋滋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做香袋,看谁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

2、工具:剪刀、针、缝衣线。

3、做法:

(1)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动物形等。

(2)剪下相对的两片

(3)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4)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

(5)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学生动手做香包,然后进行评比。

(三)与诗共舞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各小队表演诗朗诵。

第一小队:女生小组朗诵。

第二小队:配乐朗诵。

第三小队:小队齐诵。

第四小队:男女朗诵。

(诗歌内容附后)

(四)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畅谈节后的感受。

七、呼号

八、退旗、奏乐、敬礼

九、活动结束

附活动资料:

1、故事概况。

①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②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③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④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4、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们交流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有关于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附:习俗的传说。

①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②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③挂艾草、菖蒲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去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④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⑤划龙船竞赛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举办划龙船比赛,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的情形。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它是一种有别于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

⑥游百病

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⑦佩香袋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2、诗歌内容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徒欲却蛟龙。沅湘碧潭水,

楚人哀不容。未泯生前恨,应自照千峰。

何尝奈谗谤,而追没後踪。

已酉端午午日处州禁竞渡

贝琼汤显祖

风雨端阳生晦冥,独写菖蒲竹叶杯,

汨罗无处吊英灵。蓬城芳草踏初回。

海榴花发应相笑,情知不向瓯江死,

无酒渊明亦独醒。舟楫何劳吊屈来。

午日观竞渡五日(选一)

边贡陈子龙

共骇群龙水上游,吴天五月水悠悠,

不知原是木兰舟。极目烟云静不收。

云旗猎猎翻青汉,拾翠有人卢女艳,

雷鼓嘈嘈殷碧流。弄潮几部阿童游。

屈子冤魂终古在,珠帘枕簟芙蓉浦,

楚乡遗俗至今留。画桨琴筝笮艋舟。

江亭暇日堪高会,拟向龙楼窥殿脚,

醉讽离骚不解愁。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粽》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

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端午粽》教案6

文本分析

本课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第2、3自然段中出现,教师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儿歌导入,教师引出端午节。

今天,爸爸特别有力气,他说,赛龙舟,他要得第一。今天妈妈一早起来就淘米,她说,要给我们包甜甜的粽子。晚上,在灯下,奶奶给我讲屈原的故事。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

2、教师简介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但没有被楚王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国都郢被秦军攻占的那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遗体,就往江里投食物。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人们便用竹叶包裹糯米,做成菱角形的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将粽子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两个习俗的来历。

3、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人们包粽子的情景。

(1)师生共同欣赏人们包粽子的情景,引导学生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包粽子的。

(2)全班交流:你喜欢吃粽子吗?你吃过哪些馅儿的粽子?

4、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端午粽),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

(1)游戏: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2)多种方式朗读词语,读正确。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

4、检查识字情况,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

“粽、总”是平舌音,“肉、知”是翘舌音,其中“肉”的声母“r”发音要正确;“间、分、念”是前鼻音,其中“端”也是三拼音节,“粽”是后鼻音。

(2)识记字形。

①联系生活识记。

(课件出示大米、黄豆、牛肉、海带图片)学生观看图片,依次说出图中食物的名称,教师点击屏幕出示“大米、黄豆、牛肉、海带”4个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图文识记“米、豆、肉、带”4个字。

②加一加识记。

立+山+而=端 米+宗=粽 门+日=间 八+刀=分 今+心=念

认识新偏旁:立字旁( )——含“ ”的字一般和站或依靠有关。

米字旁( )——含“ ”的字一般和米或食物有关。

③熟字比较识记。

米——来 间——问 分——刀 肉——内 念——思

④创设语境识记。

妈妈总念叨着去超市买大米、红豆、牛肉、海带等食材。

据我所知,端午节期间,当地人们会举办包粽子比赛。

(3)组词巩固识记。

端—端正 端午 两端 节—节日 节目 过节 总—总是 总和 总共

米—大米 小米 玉米 间—房间 空间 时间 分—分开 分别 十分

豆—红豆 黄豆 豆子 知—知识 知道 知心 据—据说 根据 据点

念—想念 思念 怀念

5、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6、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

(2)教师范写生字并讲解书写要点,学生跟着书空练习。

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又直又正。

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扁下长。“艹”的长横要写平;“卩”横折钩的折钩稍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左窄右宽。“口”偏上;“十”的横对准“口”的中间,不要太长,最后一笔竖要直。

独体字。左右对称,先写点、短撇,再写“木”,横、竖分别写在横中线、竖中线上,长撇、捺要舒展。

上下结构。“具”横画间隔均匀,末横较长;撇、点左右呼应。

上下结构。“八”稍宽,撇、捺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超过横中线;“刀”放当中,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独体字。首横短而偏上,“口”扁、宽;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评价:这些字写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的是什么?

(5)鼓励学生用生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上午 下午 叶子 红叶 真心 真正 豆子土豆 节日 节气 大米 小米 分开 十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有困难的可以问一问老师或同学。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思考:课文写了几种味道的粽子?重点写了哪种味道的粽子?(课文写了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重点写了红枣粽。)

3、学生交流汇报对课文的感知,教师归纳。

粽子——样子美、气味香、味道甜、花样多。意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学习的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来历,还认识了很多生字词。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同学们课后可以查查资料。

2、回家后向家人请教包粽子的方法,或交流关于全家过端午节的经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字词。

(1)课件出示带会认字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抢读、齐读。

(2)听写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评互纠。

中午 节日 叶子 红叶 大米 豆米 真好 真心 十分 红豆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师:轻轻地剥开粽叶,白白的糯米中间裹着红红的枣儿,咬一口,又黏又甜;闻一口,清香怡人。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品尝外婆家那美味的粽子吧!

二、朗读课文,体会心情

1、指四名学生接力读课文,其余学生指出不足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

(1)读好短语。(课件出示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①教师示范读,读得柔和,有节奏感,提醒学生读好轻声“的”,再用多种方式朗读。

②引导学生画出文中“( )的( )”式短语,同桌互读、小组互读。

(2)读好长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出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相关事物。(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红枣。)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学生在前面朗读短语的基础上再读一读。

③抓住“里面、中间”几个方位词,把停顿读正确。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3)读好“一”的变调。

一(yí)到 一(yì)锅 一(yì)颗 一(yì)掀开

一(yì)股 一(yì)口 一(yì)小篮

3、多形式朗读课文,如分组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对读等,再指名读。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我们美美地读完课文,眼前是不是浮现出一个个饱满而又香气四溢的粽子?还等什么呢?一起去品味又黏又甜的粽子吧!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学生思考、交流。

①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习俗?(一到……总会……)

②对比朗读“一锅粽子”“一个粽子”,想象外婆煮好满满一锅粽子盼“我们”回去的情景,感受端午节中浓浓的亲情。

(3)练习朗读,“一到……总会……”“盼着”要重读。

(4)交流: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

2、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特点?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特点一——颜色美

(课件出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粽子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外面粽叶包,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②这些材料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口头填空,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其样子。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发现不同。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青青、白白、红红”均为叠词,生动具体地从视觉上表现了粽子的颜色相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小结:“青青、白白、红红”这样的叠词能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读起来更朗朗上口。

④你还知道哪些这样叠词?想一想,说一说。

(黄黄)的树叶 (清清)的小河 (宽宽)的马路 (胖胖)的娃娃

(蓝蓝)的天空 (弯弯)的月亮 (大大)的房子 (甜甜)的西瓜

⑤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粽子的样子,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粽子的样子的。(从外到内。)

⑥引导学生抓住“里面、中间”这两个方位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

⑦指名读、自由读。

特点二——气味香

(课件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①指导朗读短语“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一股清香”,再指名读句子。

②思考: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到粽子香?(一……就……)

③拓展:用“一……就……”说句子。

生1:我一到家就下起了大雨。生2:我一进教室,上课铃声就响了。

④思考:这句话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粽子的?(嗅觉。)

特点三——口感好

(课件出示句子)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①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吃粽子的情景,体味粽子的味道之美。

②思考:“又黏又甜”写出了粽子的什么特点?(黏、甜。)

③说几个“又……又……”式词语。(又大又圆、又香又甜、又快又好、又白又胖。)

④学生齐读、指名读。

(3)重点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粽子的?(第一句按“外表——里面——中间”的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然后用“外婆一掀锅盖”过渡到写粽子的香味,再由“剥开粽叶”写粽子的味道,很有条理。)

(4)试着仿照本自然段的语言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3、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她为什么要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交流汇报。(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外婆还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外婆是一个善良、大方、乐于分享的人。)

(3)从“美滋滋”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从“美滋滋”一词中,我感受到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感受到“我们”对粽子的喜爱以及快乐的心情。)

4、自读第4自然段。

(1)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指名回答。(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查阅的关于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以及端午节的来历。

5、拓展:学做“粽子代言人”,向大家介绍、推荐粽子。

四、回顾课文,感受亲情

过渡: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吃粽子。作者的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我们”回去。

1、抓住文中重点句子,感受“爱”。

(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分三个小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盼望一家人团聚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重视端午节、关爱家人

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邻里和睦、分享快乐

(2)教师引说:外婆亲手包了这么美味的粽子给“我们”吃。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起了自己的外婆。每次过节,我的外婆总会做好多好吃的。同学们除了吃过外婆包的粽子,还吃过家人给你做的什么好吃的?(鸡汤、红烧肉、清蒸鱼、蒸鸡蛋……)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家人对我们的爱。)外婆包的粽子满含着对我们的爱,家人做的各种美食里也满含着对我们的爱。我们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家人呢?(学生自由交流)

2、交流: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爱”?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全班交流关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说一说过节经历。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品读课文,初步了解按照一定顺序描绘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红枣粽的样子、味道。(指名读)

师: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红枣粽是什么样子的。

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学生读课文,教师用课件出示红枣粽的图片)

师:谁能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红枣粽的样子?

生:白白的糯米中有一颗红红的枣,外面包着青青的箬竹叶。

师: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样子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生:从外往里。

师:刚才一位同学是按什么顺序说的呢?

生:从里到外。

师:我们描绘事物的时候,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多媒体课件出示半个西瓜的图片)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来说一说西瓜的样子吗?

生1:我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来描绘的。西瓜的外面是带有波纹图案的绿绿的皮,里面是红红的瓜肉,还有一颗颗黑色的籽镶嵌在中间。

生2:我是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来描绘的。西瓜的里面是红红的肉,肉中夹杂着一颗颗黑色的籽;西瓜皮则是绿色的。

师:同学们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事物,将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真棒!

赏析:本课对端午粽外形的描写是课文中的重点片段,描写端午粽外形的句子比较长,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确、读流利,读懂句子内容。除此之外,有条理地介绍事物是教学本段的难点。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深入地挖掘描写粽子外形的手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师生互动,体会作者的这一写作手法,再运用已有的知识拓展延伸,用同样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来进行仿句练习,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指导朗读,指导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要求。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读好词语、短语,读通文中的长句子。这样分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生活经历来理解作者对粽子的描绘、文章蕴含的人文情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端午粽》教案7

教学目标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2.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 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同桌互读,检查。 5.给生字组词。 6.识记生字。 (1)加一加。(2)减一减。(3)比一比。 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

真 字最后一横要长。豆 的第一横要短 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端午 粽子 节日 中间 总是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怀念 糯米

作业设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 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样 花样多 热爱 思念

《端午粽》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

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

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

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

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课件问题)

(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

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

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5.作品展示。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不会读的词和句子用“~~~”划出来。

2.全班交流词句的正音。

3.师教读,指名“小老师”带读。

4.讨论交流:这一段写了有关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5.回答交流,并板书:箬竹叶糯米枣又黏又甜

6.理解词语:箬竹叶清香又黏又甜

7.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骄傲、喜爱的情感。

8.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外婆包的粽子的特别之处。

四、拓展感悟,布置作业

1.回忆自己家端午节包了什么粽子,谁包的,用的什么原料,味道如何?

2.全班交流并评价。

3.作业:你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和同学说一说。

《端午粽》教案9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育幼儿对民族文化感爱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预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端午粽》教案10

教学目标:

1、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留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

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爱好,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宝里面藏;想吃珍宝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熟悉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伴侣能告知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熟悉“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特别仔细,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熟悉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化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化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渐渐又演化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渐渐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识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非常。“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熟悉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把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悄悄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知老师,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希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特别盼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快乐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其次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知大家?(指名读其次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伴侣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终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把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喜爱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其次段的''其次、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其次段的其次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立刻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肯定要留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宠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宠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特别喜爱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当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仔细观看、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同学观看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老师整体范写,认真观看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其次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留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头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其次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留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同学跟笔书空。

3、同学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相互借鉴,老师巡察指导。

4、班级展现。

《端午粽》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传统佳节导入新课

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

(2)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

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习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1)指名读生字,相机正音。

出示: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3)开火车读。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

3、学写生字“豆”。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

蚕豆红豆毛豆豇豆

(2)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了什么?

(3)读儿歌,记住“豆”。

毛豆短,蚕豆扁,红豆圆圆像两点,豇豆长长托上面。

(4)师边说儿歌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

生字“豆”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通过各种豆的巧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4、咱们快去听这个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5、指名分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

生:煮好一锅粽子

师: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

生:咬一口粽子

师:临走时还

生:装一小篮粽子

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能找出课文中的信息。针对这条建议设计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节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叶糯米枣

(1)箬竹叶你见过了吗?老师带来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什么样的箬竹叶?

(2)加上颜色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3)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箬竹叶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师:糯米白白的

生:红红的枣

师:枣红红的

设计意图:

本课叠词很有特点,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正着读、反着读,回环复沓,既积累了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子做了铺垫。

(4)一张箬竹叶、一小把米、一大颗枣,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一个好看的粽子啰!读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意图: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设计了由词到短语,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读慢慢学会长句子的停顿,掌握读好长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粽子吗?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吗?

(1)引读:

师:外婆一掀开锅盖,

生: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生: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导学生朗读。

4、读着读着,老师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粽子,奶奶包着我看着、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结:青青粽叶香,浓浓端午情,外婆还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永远要纪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们也可以把端午节的故事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讲述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唤起学生的记忆,想起自己过端午的情景,亲情、传统佳节的传承在回忆中渐渐清晰。

四、学写生字

1、出示:午豆节,相同的笔画:长横。

2、观察长横的位置。

节字长横盖下方,午字长横摆稳当,豆字长横托上方。

3、书写生字,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读好书、写好字是第一学段的主要任务,本课三个生字“午”“豆”“节”有一个共同的笔画“长横”,寻找汉字书写的规律,学会一类字的写法,从而习得写好字的要领,贯彻落实课标的写字要求。

《端午粽》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外形和品种,鼓舞幼儿与同伴进行沟通和合作,培育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主动的回答问题,增加幼儿的口头表达力量。

4、培育幼儿英勇、活泼的`个性。

5、鼓舞幼儿大胆说话和主动应答。

教学预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外形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伴侣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知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日老师也为小伴侣带来了许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外形真好玩!

二、品尝粽子,并讲解并描述。

1、熟悉粽叶。

T:粽子的外形真好玩,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芳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日老师也为你们预备了许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解并描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爱好特别浓,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争论的这个阶段,我应当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端午粽》教案13

《端午粽》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一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②我们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③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课堂练习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端午粽》教案14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同学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学校生守则之歌2、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全部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许多,谁能告知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刻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合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予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渐渐进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训练》。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进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1、赛龙舟

2、吃粽子(始终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逐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没有消退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六、总结

《端午粽》教案15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

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习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善良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

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

(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平,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习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

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

花样:多

意义:纪念屈原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教学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是什么?(生:粽子)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提出问题。(1)端午是什么时候?(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的方式记住它。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要特别关注。2 小组检查生字,谁对了就是“生字大王”。

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绳子的实际情况,对全读对的同学奖励小红花。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识字情况,请大家准备好!

课件出示要检查的字,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齐读生字。3检查读文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它同学听后评议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师指名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并说说你的发现。学生仔细观察,自由讨论。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与指导性的评价。3.指导书写:午、米、真。

师:这三个字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预设)生:“午”字的第三笔横,书写时要长一些;“米”字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顺,不要倒插笔顺;“真”字里面的是三横。

教师示范写,学生先进行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本上练写。教师巡视。4.教师出示带有田字格的生字节“叶、分、豆”。

学生仿写。教师选出写的较好的字进行展示,并授予这些学生“小书法家”的称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午 米 真

节 叶 分 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教师课件出示,要求学生开火车读。

2.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端午粽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走进课文

1.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通过“盼”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外婆特别想念我们,希望我们早点回家

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谁能带自己的感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一定要读出“外婆盼望团聚”的心情。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2.师:你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哪些事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谁能说一说?预设生;吃粽子、打电话问候、父母带着自己去见外公外婆..........3.教师总结:老是听出来了端午节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是和自己父母去看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然后,亲人们聚在一起吃粽子。

4.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小作者的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师:是啊,多么“可爱的’粽子,让人看了就想咬一口,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然后指名读,并及时给与评价。

(2)师:这么“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样的?预设生:清香。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预设生: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教师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香,那吃起来味道如何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又粘又甜。

(4)师:多么美味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情自有朗读这一段。学生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5、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这说明了什么?用温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花样多。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样多,外婆还会让我们带回去一些分给邻居吃我想外婆包的不仅仅是粽子,还是一份“节日的祝福。”

6、师:为什么端午节的时候要吃粽子呢?如果有个别同学知道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简单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三、朗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那份浓浓的亲情,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来朗读这篇课文。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计

10.端午粽

看 闻 尝

清香 青白红 又粘又甜

下载《端午粽》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端午粽》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示范识记生字,学生朗读感悟,反复练习情感态度与价值......

    《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 一、课程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还知道了端午节要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课堂新......

    《端午粽》名师教案

    《端午粽》教学设计 语用主题: 用颜色来形容事物的词语的使用如:青青的……白白的……等这样的词语;又……又……还有abb的词语。 人文主题: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加深对......

    《端午粽》名师教案

    《端午粽》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

    10 端午粽(二) 科目: 语文 班级: 一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0课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教具准备: 课件 课件链接: 无教学......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学会书写“豆、分”两个生字,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文中的长句子;通......

    端午粽教案(5篇范文)

    《端午粽》教学设计 102 宋瑞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午、节、叶”等三个生字。 2.有感情的......

    端午粽 词语

    《端午粽》 粽子 粽香 肉粽 端午 端正 开端 尖端 无端 云端 带路带鱼 领带 海带 带头 彩带 皮带 带子 地带 肉包 牛肉果肉 皮肉肉松 五花肉 总理 总是 总数 总和总算 总共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