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篁岭宣传口号
1、乡恋篁岭,晒秋中国。——作者:安徽亳州宋志斌
2、乡愁风景,最美晒秋。——作者:山东德州胡爱华
3、晒出中国乡愁风景。——作者:贵州贵阳郭洋
4、十里水墨藏烟雨,万亩花海晒春秋。——作者:山东烟台赵军
5、唱绝天下胜景,晒尽人间春秋。——作者:上海胥明翔
6、闻香识篁岭,花海月月新。——作者:广东南海黄亚飞
7、缤纷世外,美晒中国。——作者:四川成都孙小军
8、篁岭四季美,岂止一晒秋。——作者:湖北宜昌熊汉宣
9、颜值乡村,晒秋中国——世界篁岭欢迎您!——作者:江苏无锡朱健春
10、篁岭,“徽”之不去的乡愁风景。——作者:河南郑州李金奎
11、大地艺术,大美晒秋。——作者:内蒙古呼和浩特戴强
12、晒秋图腾,农韵盛典。——作者:广东汕头李江
13、悠闲世外村落,自在仙居民宿。——作者:江苏南京朱虹
14、缤纷我应识,篁岭一晒秋。——作者:江西抚州王晖
15、纵展梯云风情,横晒徽韵经典。——作者:上海陈权
16、情动潇湘之源,心泊零陵古城。
17、创新引领古潇湘,开放崛起新零陵。
18、诗里画里怀素故里,山城水城零陵古城。
19、在世界行走,到零陵停留入诗入画入潇湘,古风古韵古零陵。
20、千年文明古郡,生态宜居新城柳子怀素诗文地,潇湘水会古零陵。
21、容我两千年岁月静好,许你一百里锦绣潇湘。
22、千古诗文胜地,锦绣潇湘之源!
23、生态山水画廊,休闲旅游天堂零陵,一个让心归零的城市。
24、寻梦潇湘之源,情醉零陵古城。
25、和谐和美古城,宜居宜业零陵。
26、走进华蓥山水,拥抱绿色邻州。
27、川东红色胜地,蜀中休闲天堂。
28、邻水城市形象宣传口号投票:
29、川东红色胜地,蜀中休闲天堂。
30、走进华蓥山水,拥抱绿色邻州。
31、红岩英雄许建业家乡欢迎您。
32、相约华蓥山,情醉山水邻水。
33、你眼中的孩子,就是孩子眼中的你。
34、学习“智”高点,教育“星”榜样。
35、做智慧型家长,从关注智慧家长开始。
36、家长做好榜样,孩子自然跟随。
37、没有合格的父母,哪有合格的孩子。
38、父母即榜样,己身正,不令而行。
39、如果父母是职业,上岗证就是懂得教育。
40、孩子的教育离不开“智慧家长”。
41、教育引导伴成长,智慧平台连万家。
42、智慧家长教会我们家长成长。
43、敏孺天生,吾教后习,互勉互进。
44、智享优质教育,慧聚张浦英才。
45、用您的智慧为孩子描绘精彩人生。
46、千古诗文胜地,锦绣潇湘之源!
47、在世界行走,到零陵停留入诗入画入潇湘,古风古韵古零陵。
48、和谐和美古城,宜居宜业零陵。
49、创新引领古潇湘,开放崛起新零陵。
50、诗里画里怀素故里,山城水城零陵古城。
51、千年文明古郡,生态宜居新城柳子怀素诗文地,潇湘水会古零陵。
52、生态山水画廊,休闲旅游天堂零陵,一个让心归零的城市。
53、情动潇湘之源,心泊零陵古城。
54、容我两千年岁月静好,许你一百里锦绣潇湘。
55、寻梦潇湘之源,情醉零陵古城。
56、乡恋篁岭,晒秋中国。——作者:安徽亳州宋志斌
57、缤纷世外,美晒中国。——作者:四川成都孙小军
58、大地艺术,大美晒秋。——作者:内蒙古呼和浩特戴强
59、乡愁风景,最美晒秋。——作者:山东德州胡爱华
60、悠闲世外村落,自在仙居民宿。——作者:江苏南京朱虹
61、缤纷我应识,篁岭一晒秋。——作者:江西抚州王晖
62、晒出中国乡愁风景。——作者:贵州贵阳郭洋
63、闻香识篁岭,花海月月新。——作者:广东南海黄亚飞
64、十里水墨藏烟雨,万亩花海晒春秋。——作者:山东烟台赵军
65、晒秋图腾,农韵盛典。——作者:广东汕头李江
66、唱绝天下胜景,晒尽人间春秋。——作者:上海胥明翔
67、纵展梯云风情,横晒徽韵经典。——作者:上海陈权
68、篁岭,“徽”之不去的乡愁风景。——作者:河南郑州李金奎
69、篁岭四季美,岂止一晒秋。——作者:湖北宜昌熊汉宣
70、颜值乡村,晒秋中国——世界篁岭欢迎您!——作者:江苏无锡朱健春
71、饱览三峡风情,尽享人间胜景。
72、共赏巫山云雨,踏访高峡神女。
73、领略三峡美景,感受长江文化。
74、梦栖三峡大坝,心泊高峡平湖。
75、不在普通电话、手机通话中涉及秘密。
76、国家秘密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
77、麻痹和虚荣是保守秘密的天敌。
78、情系国家利益,严守国家秘密。
79、涉密载体是金子,存放交接按规矩。
80、学习保密法规增强保密观念。
81、以慎密而基心,以明达而致用。
82、让笑声、掌声、欢呼声在课堂上响起。
83、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和谐新兴化。
篁岭景区导游词
[欢迎词] 欢迎您来梦里老家婺源观光游览,现在大家已走进“梯云人家·梦幻田园”的篁岭景区,走进了篁岭故事。我是你们的故事讲解员曹玲玲,你们就叫我小曹。整个篁岭故事分为三个篇章:一是大地飞歌,体现多色块组合的梯田大地艺术对视觉的冲击力;二是云中漫步,彰显大跨度索桥、溜索、高空气球对胆量的历练;三是天上人间,展示古老天街商贾、美食、客居、民俗等无限魅力。听故事过程中我会向朋友们提一些问题,希望大家关注,最后要请诸位解答,答对了可有奖品赠送哟。
[游客中心、索道下站] 各位朋友:篁岭故事已拉开序幕,不管是停车场精美的地刻还是古朴典雅的游客中心,都为我们走进篁岭故事,预留很多的期许。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婺源第一条载人观光索道,全长960米,高差195米,预计空中运行时间为16分钟。乘坐篁岭观光索道是一次高空揽胜的体验过程,多色彩组合的梯田风光让您心旷神怡!请大家依秩序排队等候上缆车。
[索道上站] 各位朋友,我们已经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岭岭头,修篁遍岭才有了篁岭的雅名,篁岭多竹,其中不乏方竹、观音竹等珍品。村口竹林见证很多悲欢离合凄美故事:一位曹姓少年下岭外出学艺谋活路,从此杳无音讯。苦了“指腹为婚”的媳妇,天天到岭头盼夫归,一等就是一辈子,其泪撒入竹林,形成片片斑竹。“可怜千滴斑竹泪,洗尽铅华共君眠”。这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悲切生活风貌的缩影,也是深山聚落缺水、缺地、生活艰辛使然。现在好了,村民们已安置岭下新居,篁岭人正用勤劳和智慧在祖辈土地上创造出神奇,写就真实而隽永的“篁岭故事”。
现在就随我跨越“二十四节气”游步道,步入篁岭故事第一篇章,该篇章将以体现大地艺术的农耕文化为主题。二十四节气的步行道全长700米,分别用春和楼、夏耘亭、秋实亭、冬蕴坊作为春夏秋冬四个节点标志。
注意了:这也是第一个问题:24节气游步道四个节点分别用什么作为标志?
[24节气游步道入口] “春和楼”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属于徽建五凤楼构造。“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明清时期被徽派建筑用于祠堂门楼建造,寄寓宗族人才辈出。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此楼,沾沾灵气吧。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梦里老家婺源最美的季节,祖籍婺源的理学大师朱熹曾赞: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两次回故里省亲选的都是春季。婺源人立春始进入辛勤劳作期,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晚,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多栽树,谷雨下春物。这两边的文化墙上都是辛勤劳作场景介绍,而24种节气则通过地刻的方式来表现,大家不妨找寻这些地刻,也算是对节气文化的一种温故吧。为了烘托氛围,景区还在路两旁按照不同季节种植不同色彩的花卉树木,如春天的樱花、桃花、白玉兰及杜鹃花等。
愿每个游客都能成为“护花使者”,不要采摘花卉!
[游步道夏季入口] 夏耘亭,取夏季耘田之意,构造属于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桥十里一亭之说,有的跨路而建,有的倚路而筑。其功用是供人小憩、饮水、避雨、烘烤食果等。行善者常在亭里摆放茶水,供行人饮用。作用相仿的还有岭亭、桥亭,此外还有村口亭,它既有路亭的价值,又是古时亲人迎送、妻儿惜别之处,还是村口景观。我们这座夏耘亭跨路而建,外立面敞空,兼有观景之功能。
夏季是火热的,婺源大地一派繁忙景致,要除草施肥、种瓜种豆、收早种晚。篁岭的夏 1
季一天温差很大,夜晚需盖被而卧,颇有“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之意境。同
样两旁文化墙是婺源夏季劳作场景介绍,节气地刻依然在您脚下,而两旁的花卉树木已变成了栀子花、紫薇、美人蕉等。
第二个问题是:古徽州修建路亭的作用是什么?
[游步道秋季入口] 秋实亭,亭名取春华秋实之意。也属徽州古亭,是一座四角观景亭,供游人尽览美景、骋目抒怀和休息。徽州古亭大致可分为景观亭、路亭、纪念亭、观景亭和
碑亭等五类,而许多亭的功用兼而有之。
霜叶红于二月花,婺源的秋天似打翻的颜料桶,漫山遍野的大红、大黄、深绿、浅白。
尤其地无三尺平的篁岭,人们将一年的劳作成果用竹筛匾晾晒,成就了闻名遐迩的“篁岭晒
秋”。路两旁的文化墙上依旧是秋季劳作场景,而花卉植物则成了桂花、山茶花、野菊花。
[游步道冬季入口] 这是座四柱冲天的徽州牌坊,取冬藏之意,故曰“冬蕴坊”。牌坊与
民居、祠堂并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
代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美誉,因此,古徽大地上建起牌坊数以千
计。借用牌坊作为冬季的标志,并成为篁岭古村的门头,寓意深远。牌坊上“圣旨”二字是
曹氏旺族在朝为官的彰显。
冬季的婺源人们忙于将收成集藏,过起了“脚踩一盆火,手捧苞萝粿,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日子。此时,民俗活动和乡村饮食文化成了主角。人们要在自酿的农家米酒中、走街
串巷的火龙舞动的弧线中,聊慰终岁的辛劳。别忘继续找寻脚下的地刻,两旁的文化墙依然
是这个季节劳作场景,而植物花卉已成了梅竹的天下。
[篁岭村五显庙] 各位朋友,我们已来到篁岭村的水口,左手边是别具一格的“八”字
扇形五显庙。五显神是宋代江西德兴、婺源一带供奉的财神,相传唐光启中降临于婺源。城
北一座王喻园林,一天红光冲天,五神人从天而降,自称受天之命,当食此方,福佑斯人,说完,又升天而去。于是王喻与城中百姓,修庙虔供祈祷,无不灵验。庙名初为“五通”,后赐为“灵顺”。五神显灵之事,每闻于朝,都得褒封。宋代均被封王,因其封号首字都为
显,所以叫五显神。五显在南宋时已经跨越地界,影响至京师临安以及整个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宋代重要的跨地区民众神祠。明代洪武年间官方将五显纳入祀典,还规定每岁四月八曰
与九月二十八曰官祭五显。眼下仅台湾五显神信众就有200多万。
前方是步入古村落的“步蟾桥”取意“蟾宫折桂”,徽州古桥名寄托乡民对“美好未来”的祈望,如“彩虹桥”。就让我们步蟾桥上走一走,祈愿好运随后头。
[篁岭村水口] 古徽州村落多借山水布局,篁岭水口是徽州古村落水口文化的缩影。所
谓水口,指水源出村之口。徽州村落建水口不仅对绿化和生态环境优化有着典型意义,更在于对风水的诉求。水口不仅具有出入口的功用,更是村民命运、前程的象征,也寄托着群落、宗族美好的希望。有时,为了弥补自然环境不合风水家所设想的理想模式,需用人工造景来
加以调整,使景观趋于平衡与和谐,如溪流架桥起到“关锁”作用;辅以亭阁、牌坊、水碓
用以镇物;而培植水口林藉以“藏风聚气”,水口林多名贵树木。你们看篁岭水口居然存活
了近百株“植物中大熊猫”红豆杉,这可是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树种啊!从古到今,婺源村落
都有“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传统习俗。如发现私自采伐山林或水口树木,就将这家的猪杀了给大家吃,这也是珍贵树木得以存留原因之一。
我今天第三个问题是:徽州水口有什么特点?
[民俗文化广场] 广场前这个水塘当地人称之为“鱼塘”,从风水角度看,对面岭上火星
过重,故而在水口修个鱼塘,使村落建筑倒影水中,免犯天灾。
村落民俗广场,也是赶庙会的地方。每到重大时日村民就聚集这里,跳傩唱徽,祭祀游
街。早期徽州的民俗活动主要是祭祀汪华,后来发展为各种庙会,但始终以祭祀汪华为主。
越国公汪华是“古徽第一伟人”,隋末起兵保境安民,病逝后,徽州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
无数汪公庙,久之被徽州人尊为神。
汪华庙会是徽州庙会的代表,是徽州人为纪念地方神汪华和他九个儿子而进行的活动。
祭祀表达的内容与先人的功德、传说神话、农业生产等有关。庙会由简单的仪式逐步向肢体
语言发展,由无声向有声唱腔发展,由缅怀、哀悼向娱乐发展,由单纯的仪式向丰富的思想
内容发展,由单一的形式向鼓乐发展,于是庙会中出现了傩舞、舞回、跳神、杂技、玩耍等
徽戏的原始形态。随着徽商文化的进步,这些原生态祭祀仪式逐渐发展为徽剧。
我们不妨在这里欣赏一场篁岭庙会。
[途中互动区域] 农耕文化离不开最原始的劳作场景,大家不妨去试试身手。
[一号观景台] 前面向大家介绍,徽州路亭其功用是供人小憩、饮水、避雨、烘烤食果
等。而且行善者常在亭里摆放茶水,供行人饮用。婺源“方婆冢”的故事不知大家听说没,方婆是五代时期一位老婆婆,住吴楚分源之地浙岭,在驿道旁支一茶亭设缸施茶,分文不取,方便过往行人。死后葬在浙岭上,路人感其恩德,拾石堆冢,名为方婆冢,后人有在茶亭上
悬挂“方婆遗风”的茶旗,以示对方婆的怀念。瞧,景区承继方婆乐善好施遗风,也在路旁
建了茶亭,供应大碗茶以解路人之渴,依旧分文不取哦。
我们第四个问题:何为“方婆遗风”?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来到景区一号观景点,这是个360º全画幅观景平台,周边是层
层叠叠、流光溢彩的千亩梯田。在这里,人们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春赏油菜夏观
水,秋品菊花冬嬉雪”四季花海在这不断演变着各种“断魂”主题,大地艺术在这里成就了
最强音符,我们的篁岭故事第一篇章也将告一段落。请大家在此拍照留影吧!
[卧云悬索桥] 进入篁岭故事第二篇章“云中漫步”,也开始了对诸位胆量与气魄的考量。
这是卧云悬索桥,全长200米,是全省目前最长的悬索桥。走过这段桥面就可以步入花仙子的故里——花海。这桥很牢固,承载量达20吨,大家尽管放心迈步。还可以唱着“妹妹你
大胆的往前走”的歌上桥。只是在桥面上不要疾跑,也不要摇晃以免影响他人。
[二号观景台] 我们已经登上景区二号观景台,在这里人走景移、景变花动、花幻情逸、情切身腾,所有的一切都融入了花海,成了取景框内一部分。还在等什么,端起你们的相机,尽情的拍摄美景吧,尽情的享受做一回“花仙子”的滋味吧。只是不要随意践踏下面的梯田,不要误闯别人的镜头,成了不速客。
[空中定向、飞行热气球] 这是景区新开辟空中定向系留飞行与自由飞行热气球项目。
热气球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称为天灯或孔明灯,蒙古人曾经在战役中使用过龙形天灯传递
信。1982年美国著名刊物《福布斯》杂志创始人福布斯先生驾驶热气球到中国旅游,自延
安到北京,完成了驾驶热气球飞临世界每个国家的愿望。
热气球分定向系留飞行与自由飞行两种,景区热气球也分成两种,既便于欣赏、拍摄花
海美景,也带来高空漂移的快慰。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有
胆量的人请赶紧排队登临高空吧,有了“一览众山小”方觉“登高我为峰”的气势!
[空中溜索] 这是景区又一处考量人胆量的运动娱乐项目——溜索。溜索原是原始渡河
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据说最早是少数民族看见蜘蛛在树间织网、来回爬行而受到启示。
现代溜索已演化为游乐项目,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的现代化体育游乐项目。
可跨越草地、湖泊、河流、峡谷,借助高差从高处以较高的速度向下滑行。使游客在有惊无
险的快乐中感受刺激和满足。
[返回] 现在我们原路返回,步入被称之为“天上人间”的篁岭古村落游览。
[村外游步道] 朋友们,我们即将进入篁岭故事第三篇章,步入“梯云人家”篁岭古村。
已有500年建村史的篁岭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镛的故里,作为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
脉,曹氏父子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几乎有大半历史都在他们父子的影响之下。嘉庆皇帝出巡,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民
间至今能听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
秉承祖上遗风,篁岭村民习惯用平和心态与“地无三尺平”崎岖地形“交流”,用自己的方式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寻求新平衡点。祖辈起,就用竹晒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每当日头升起,房前屋后成了竹晒匾的世界,长长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饱经
沧桑的徽式民居土砖外墙与晒架上的五彩缤纷组合,构成一幅闲适、安详、恬静的古村风情
画。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节目:每当日出东方,岭头最高处会冉冉升起红灯笼,霎
时家家晒架上竹匾云集,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时令变化竹匾里所
晒之物也在不断换新,您在村内不同角度都会拍到满意的“晒秋”作品。
第五个问题:什么是“篁岭晒秋”?
[天街食府] 这幢敞亮的精典建筑是景区“天街食府”。它上下共三层,可同时接纳500
人就餐。整个食府大宽幅晒台窗户,面向千亩梯田,“窗衔墉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广袤原野的阴晴变化尽收眼底。
篁岭先民以养殖、耕种、采集山货为生。秉性豪爽、好客、喜闹,300米“天街”经常
是迎来送往,热闹非凡,红白喜事皆大摆宴席以飨亲邻。菜源料全用自采、自种、自养之物。
后人据此创立了闻名遐迩的“八大碗”天街养生农家宴。它以徽菜为根源、以婺源饮食文化
为精神,以篁岭民俗、民情为基准,独成体系。
我们千万别错过品尝的机遇哦!
[三号观景台] 各位游客,我们已站在村落最佳赏景位置。三百米天街胜景一览无余,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天街历来是古村落原住民商业交往、聚集议事、庙会采风交流场所。由于
交通等原因婺源古村山区聚落按地形、脉象、水系等分成多种形式。大家看,整个篁岭村枕
山面水,后山为来龙去脉,水口则成了聚落核心。围绕水口民居呈扇形排布,属于典型的U
字型聚落古村。天街恰似一条玉带将经典屋舍串接,两旁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古趣盎然。活脱脱一幅缩写版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天街,走进传统的市井文化吧。
[一号官厅] 进入天街前我们参观一座徽建“官厅”。官厅顾名思义是供权贵人物遂行祭
拜奠仪的地方,村庄有人在外为官,回故里修建官厅既显身份又备奠仪之用。这座清嘉庆年
间的官厅属于双层构造,顶带轩棚,气势较大,显示了主人的身份。
规避战火、择吉而居的古徽先民,明清时期活跃在士界商界,他们“商而兼士,贾而
好儒”。深厚的宗族思想与乡土观念促使其一有积蓄便携资奉亲归里,充分展示儒雅才能,大兴土木修园林、建广厦颐养天年,久之成就了徽派建筑体系的辉煌。砖雕、木雕、石雕、三雕装饰是徽派建筑重要体系,不仅是入口更是宅居主人身份、智
慧的象征,砖雕门楼被称为“文化门”。这官厅门虽属常见“字匾门”,但整面墙体月眉形窗
罩配搭顶部八字形窗,门罩飞檐戗角、檐线梁驮、瓦当勾连彰显气势。水磨青砖精雕细刻花
边人物应有尽有,“傑應岐靈”的门额则寄托了主人的憧憬。徽式民居山墙的墙顶部分,因
形状酷似马头故叫马头墙,又谓之“封火墙”。城堡式的建筑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
光主要靠天井。官厅内饰较为简单:天井四水归明堂;高悬匾额下是中堂字画;字画下长条
案东置古瓷瓶、西放古方镜,“东瓶西镜”祈祷在外之人灾消安平;案下摆放八仙桌太师椅,这是徽宅基本格局。只是官厅下堂有耳房,上堂无厢房罢了。
[凹型正房与一号客馆组合] 其实篁岭较为出色的还是各式“客馆”。这是一组典型的徽
派“凹”型正房与客馆并联组合的建筑。客馆是晚清“全雕扇”门面,雕工精美、修饰华丽,为客馆之精品。在讲究内敛“财不外露”的徽建民宅中较为罕见。内屋回字围嵌进八仙的“法
器”,称为暗八仙。屋外上门檐与牛腿雕刻“和合二仙”,这原是两位僧人,寒山、拾得,后
来演变成掌管婚姻和合美满的喜神。拾得持荷花,寒山持盒,取谐音和(荷)、合(盒)好
之意,也称和合二圣。
下方隔扇门中绦环板浮雕了礼器;裙板则浮雕各种花卉图案,暗喻四季茂盛;格心是
“正八仙”、方格、卷草纹的混搭寄托了主人美好祈愿。雕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与徽
商在商海中竞争有会心之处,尤其单刻八件法器,称“暗八仙”更是幽默与智慧所在。
正房门罩下水磨青砖雕刻了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世俗中透着文雅。两块地袱石雕的分别是丹凤朝阳、鱼化龙。进门是三水归明堂,石雕水井照壁游龙飞凤巧妙构成“福”字。
斜撑牛腿雕刻明八仙,令人称奇的是后进院落不仅设置幽静书房,并配有刻有“沁芳”二字的观鱼池。宅院是徽式民居不可或缺部分,虽属不宽裕的“边角料”,但给主人智慧发挥留
下空间,隔墙漏窗、砖雕石刻、徽派盆景乃至鱼池假山就有了“用武之地”。前院为礼仪小
院”、中院为“生活小院”、后院则是“杂务小院”,本宅后院精化成了通往书房的过道和养
鱼池了。
[众屋] 跨越这么多商铺,来到天街核心区域,眼前这幢宏伟建筑是篁岭的众屋,是
村里族群开会议事地方。门额上“圣旨”二字体现了曹氏家族在朝为官的地位。仪门上是卷
棚,接着就是藻井天棚。藻井其外形像个凹进的井,“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称为“藻井”。
多用在高大建筑,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希望压伏火魔的作
祟,护祐建筑物安全。众屋藻井图案是“百鸟朝凤”。两侧牛腿雕刻的是“和合二仙”“刘海
戏金蟾”。刘海原是道教人物,原型是一蓬发少年手抛串钱之绳。“刘海戏钱”本意是放弃功
名利禄,淡泊修行,可在民间却演变成招财之神,所谓“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
大门为牌楼门,这种门多用于祠堂。徽居大门很注重风水朝向,一般朝南朝东,如受
限制就在门外加小空间或院落改变朝向,无此可能会将大门凹退斜转,避免直冲西向而不吉
利。众屋现在是天街商业文化汇聚点,西式酒吧进驻中式厅堂,两种文化在此形成高高层面
交流。
[绣楼] 众屋隔壁是绣楼,徽派建筑紧把握着封建礼教,“美人靠”“绣楼”虽为艺术
精品,却浸透徽州女人辛酸泪。“软禁”中的女人能得到家人专为其设计的靠椅向楼下看,打发时间已知足。而原先务女工的绣楼派生新意,不仅成了家族身份的象征,更成了深宅大
院女子抛球选婿的地方。
其实徽派建筑中绣楼就和歙县棠樾女祠“清懿祠”一般,是微观女权主义的特例。绣
楼主人千金有机会抛球选婿,已经比指腹为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靠谱了不知多少倍。
门楼匾额“奕挹”二字,深藏了规诫。“奕”同嬉戏、“挹”为“抑”同音字,告诫绣
楼千金即使有机会选婿,也需端庄举止,恪守礼教。
第七个问题:古徽州绣楼有什么特点?
[二号客馆] 眼前这幢二号客馆建筑精雕细刻,华彩纷呈。雀替雕刻“寿、禄、福”,上梁枋雕刻“九代同堂”,下梁枋雕刻“文王访贤”;左上是“子龙救子”,右上“周文王打
猎”;左下“关公送嫂”,而右下为“状元及第”,这些木雕从传统的戏文和民间愿景中吸取
美好的向往,展现了徽商“贾而好儒”儒雅与睿智。徽地多产木,徽建民宅建筑多为木构架,横梁一般用料硕大,中部微微拱起称月梁又叫“冬瓜梁”;立柱用料则细了很多,所谓“粗
梁细腿”,雄而不笨。
[三号客馆] 我们回转身来再来欣赏三号客馆,它巧妙借用“天街”拐角将客馆与绣楼
并联组合一处,由于整体皆属于木雕栅板修饰,构造上颇有相近之风。
三号客馆上檐板雕刻的是“双龙戏珠”; 挑檐枋则镂雕了八仙过海”,四根托柱外挑
了四只象头,“象”同“祥”,取吉利意味;下檐板浮雕了“姜太公钓鱼”。
绣楼雕刻就简单得多,除了美人靠中规中矩雕饰了一般的花纹图案,挑檐枋浮雕了“琴
棋书画”,表明绣楼主人对千金择婿的标准。
[四号客馆] 在建的四号客馆,也是重在屋梁上的雕刻修饰。
[去宗祠途中] 各位朋友:其实客馆和官厅一样只是民间俗称,并不代表徽建某种风格,尤其客馆用来接待亲朋好友,既体现儒商“谈笑有鸿儒”的豪爽,又不失遵从礼教的名分。
如今它们皆成了天街上接待尊贵宾客的客舍,内饰高档、科学、便利而又不失传统的元素。
也许大家会问,为何篁岭还有这么多土砖墙的徽式屋舍,这恰恰映衬了它数百年历史变
迁。500年前为逃避战乱,家族躲进深山聚落而居。“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乡风以及徽商兴
起,旺族步出“弹丸之地”,尤其饮水劳作艰辛,致使相当一部分“有能力”者走了出去。
留下的除了在“文脉”上秉承老祖宗遗训外,靠山吃山:建筑材料去精取粗,建筑格局去繁
就简,一切从实用出发,成就了大天窗、大晒台、小街巷、小门脸、土砖墙徽建另类体系,也成就了“晒秋”的文化符号。
[宗祠] 现在来到篁岭村聚落中心——宗祠前,天街西头的宗祠,作为徽建乡民礼仪、祭祀、休闲娱乐公共活动的“高潮”体系,承载着宗族制度、宗法戒律的制定、管理和执行
功能,成了篁岭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实际上徽州祠堂建筑形式比较固定,一般由纵向三进
院落组合一些建筑空间而成。整个祠堂中轴对称,由大门至寝殿的地坪逐渐升高,外观高耸、封闭,唯门楼式建筑的浓墨重彩处,体现宗族权势与匠人精湛技艺。篁岭宗祠大门属八字墙
式大门,扩大了“文化门”的边界范畴,体现了曹氏望族的显赫。作为聚落中心,祠堂一般
建在交通便利的开阔地,既是聚集人气也为方便疏散;门前要设置小广场用于聚会娱乐;周边环境要美,营造小环境、小气候,这三点篁岭宗祠都做到了。篁岭宗祠文化不仅包括:宗
族、规训、祭祀、示禁、谱牒、联匾7个方面,更成了徽建“三绝”石雕、木雕、砖雕集中
展示场所。
[宗祠前广场] 这是村落“灯彩”出发点和汇聚地,已有悠久历史的灯彩艺术在篁岭村
发扬光大,每当夜幕降临,这里出发的两条草龙灯和民俗广场出发的公母狮灯双向而行,走
街串巷,鞭炮齐鸣。而天街两边的马灯、塔灯、关帝灯、铜锤灯、屏灯、桂花灯、鲤鱼灯、莲灯、瓜灯和凉伞灯同时亮起,交相呼应,形成独特的“篁岭天街灯市”,篁岭夜景就是这
样随着山风,走向广袤的原野。
[观光车等候处.欢送词] 各位朋友,难忘的篁岭故事到此就算告一段落了,“山前村落
乱高低,云意模糊远近迷。万叠峰峦如画展,天街恰在小楼里”。古人的诗句恰如其分的为
我们“篁岭故事”作了白描注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记忆和良好的祝愿坐上观光车去
乘坐索道下岭吧,小×也期待着与大家再次相聚“篁岭故事”。
观光车上,我会向大家提问题,可以抢答,答对有纪念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