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后感

2023-0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散文读后感》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散文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1

刚初有成效地挣脱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那一代疲惫的人又开始了接轨思想解放的旅程。《飘零》中的我想就是矛盾中的一根飘零的孤草。他,半个文人,却在当时近似疯狂地去学心理学,别说当时,就在现在,心理学都是让人略感神秘的名词。他看遍了大学图书馆里所有的有关心理学的书,让他看看一篇关于心理学的译文,他竟一个不留地改正了文中几十条错处。当时,人们认为他是疯。放到现在,他可以算是各张扬个性的年轻人。但回到原题,说他是根儿飘零的孤草,不错!

首先是当理想遇上现实。

当时没有人赏识他前卫了80年的心理学。在中国,用原文说就是“不但没有钱,他们说他是疯。但日总是得过下去,于是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到了地球的另一边。其勇气和抱负是即使放到现在也不嫌发霉的.。若换成是我,可能会被周遭所影响,而周遭可能会说:不是每个人在“日心说”发表公认前还活着被称誉的,又不是每只苹果都砸得出“万有引力”的。只有现实才能实现?!不!

再者,当热情遇上冷漠,他必须学着对一切冷漠,淡视。必须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豪气,和对他所从事科学的冷静,冷对解剖上百只老鼠。但是内心的热情视万年冰都降不熄的,或许用笔尖倾泻下自己满腹满心热是他最好的解脱法。关于这一点,倒是和现在所谓的舒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现在的方法倒是好多了。唱KTV宣泄,运动减压,香熏宁神和网聊等等。但追根究底还是对“生活理想自由”无限热情的表现。也就是说黑暗是对光明的迎接,冷漠是对热情的呼唤。这也是生命奋斗路程中对心的考验。一冷一热,看你是否受的了热胀冷缩。

当希望面对闭门羹。文中他对自己的祖国是之深的,他不想离开祖国,但在遭到了一串串讥笑不屑后,终于被挡在了祖国发展的门外。是对,到现在形同科举的考试还是阴魂不散地笼罩着。着使得怀着求知欲望的许多人吃了希望中学校的并不鲜美的闭门羹。前段时间“独傲一时”的韩寒,就是已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成功;他站在希望和闭门羹的断点笑傲江湖吧!他以自己的个性处理了二者。那成千上万的其它个性个体呢?有将如何处理二者呢?

而后,当胆怯面对追求。他怯懦了。他和一个日本的有夫之妇彼此相。在世俗看来,着又是一段“不伦之恋”。但有谁能说他争取后,着不会是“水晶之恋”呢?他撒手了。而在胆怯面前有多少人可以挺直了腰呢?曾经在公园里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囡孩儿,在追着一只足球玩,一脚,球飞远了,他有赶忙跑上去,但是太急了,左脚踩在了右脚上就是一跤。他妈妈跑过来,又是安慰又是抚摸,小男孩起来,眨着眼说:“妈妈,我不怕!”又冲上去追球。似乎越是单纯就越是不会胆怯,所以,单纯也是个性,个性就能克服胆怯,克服胆怯就能追求到你的追求。

最后,当个性再遇上世俗,只要有理想有热情有希望有追求,就能战胜世俗。让《飘零》中的迷惘小时,即使是现在飘零也要做个性的蒲公英。不过或许以后,长辈在教育完百时还会语重心长地说一句:“你的个性要有个性一点儿嘛!”

散文读后感2

《春桃》刻画了五四时期的一位与丈夫失散的坚强、淳朴、善良、不屈不挠的典型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春桃在战乱逃跑时,无意中遇到了与自己同是逃难的刘向高,她与刘向高相依为命,建立起了真正的感情,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帮助,精神上互相鼓舞,在平凡中获得快乐与幸福。但此时,她的前夫李茂却出现了,让人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李茂竟然失去了双腿,并沦为乞丐了。当这战乱使春桃的生活中出现了刘向高和李茂两个男人时,这位地位卑微,但却朴实善良的贫苦劳动妇女作出了她最正确也最勇敢的选择,她毅然决然的和两个男人开起了“三人公司”,并没有在两个男人的感情上纠结,更多的时间是把放在了怎么样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上,她以自己的生活逻辑来安排自己的命运。在我看来,春桃的性格在苦难命运的反衬下显得更加高洁华美。

在小说《春桃》中,作者并没有用多么优美的语言来叙述,只是简简单单的描写了春桃与刘向高和李茂这两个男人的平凡的生活,但却无不充满了春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同时,这篇文章较多的是采取春桃与刘向高和李茂的对话形式,使整张小说读起来很特别,对话的形式更加吸引了读者,读起来心中不免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小说的开篇很自然,一句“这年的夏天特别的热。”就展开了小说的叙述,而且,对春桃的出场并没有刻意的安排,作者仅以一位“戴着破草帽的背着一大篓字纸的妇人”来形容春桃,但就是这简单的描写使春桃的形象刻画的非常逼真,作者以饱含真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坚强不屈不挠,敢于与生活挑战的独自架起生命之舟的劳动妇女形象。春桃的形象塑造的生动感人。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面对苦难的命运,春桃并没有放弃,也并没有逃避,她勇敢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苦难,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第二,她善良朴实的性格使她更加的形象更加丰满,无论是对前夫还是后来遇到的爱人,她都以一颗以及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她细心地照顾已经失去了双腿,并沦为乞丐的前夫,给予他爱与呵护,另一方面,她对刘向高的爱与照顾更让人耐心感到很温暖。种种的一切无时无刻不体现了春桃善良的一面。在她心中,充满了爱,充满了宽容,内心的正直与善良使她更加耀眼;第三,我认为,她是一位值得让人尊重的一个平凡的劳动妇女,在她身上,有一种乡村淳朴美与勤劳的气息,她的淳朴耐劳是现在的我们所缺少的。每天,她早起晚归,身上还压着沉沉的担子,但她却从不抱怨,仍是从容的面对一切,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小说中,有几处描写的特别好,譬如,“她背上担负得很重,甚至不能把腰挺直,只如骆驼一样,庄严地一步一步踱到自己门口”,说实话,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作者的“庄严”和“一步一步踱到”用的切到好处,写出了女主人公春桃是一位坚强有骨气有志向的让人心生敬佩之情的肯吃苦耐劳的劳动妇女形象;第四,我觉得春桃是一位有主见的,敢于冲破封建的思想观念的女性。在刘向高和李茂两个男人商量把春桃给谁时,春桃的一句“我是我自己的”和在她心中持续已久的信念“咱们的事谁也管不了”的支配下,她以自己的意志支配眼前的一切,安排自己的命运。

小说《春桃》表现了女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准则,她的善良朴实,肯吃苦耐劳,不屈不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那个时代以及当下所处的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整篇小说体现了作者的反封建的,向往自由民主的思想。

散文读后感3

最近读完了《朱自清散文集》。

最开始对于朱自清的印象,可能来源于六年级的《匆匆》,还有《春》。选入课本的散文文辞华丽,却使我觉得有些过于艳丽,少了些清新,给人很狭促的感觉,与老舍之文比对,是大不同,或许觉得老舍淳朴之风胜一筹。

真正喜欢上朱自清的文章,是源于一张卷子上的阅读,那篇《月朦胧鸟朦胧卷帘海棠红》使我眼前一亮,似乎在白底黑字的卷子上为我勾勒了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文字带给我的感染力,使我透过文字,看到了那幅画。

对朱自清的散文着实有些兴趣,早些时候也想过要买一本《荷塘月色》,却因为书一堆一堆的,一直没有买来读。近来偶然买书,便选了这本。

拆了封,首先看的是目录,目录似乎能看出编书人的水平吧,目光滑过,一遍遍搜寻着那些熟悉的名字。《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念着可惜,少了我的“入坑作”,《月朦胧》一篇。

粗粗看了看书的编版,算是有些秩序,分成了山河风物,生活琐记,时论杂谈三部分,最想看的,也是在最前头的.山河风物,可能倒不为那些题目吸引,而只是因为所熟识的篇目多罢了。

谈起朱自清的文风,并不只是华丽那么简单,却给我更深的留恋。其中的文辞也如风,却是他所描述过的那样,带着些青草味、新翻的泥土的气息、伴着花香的风。浏览过去,就如同从水面上掠过,感受着轻盈优美,在风中轻嗅。若是细读,还更有一番风韵,如同月下绽放的莲花,亭亭玉立,散发着幽芳,使人沉醉。

山河风物中多少夹杂着些游事,也并不全是景致的,也有故事可看,而融于景物的情感,似乎等着慢慢去发觉,静静地等待着,却是悠长而深刻。

最令人惊喜的,我的“入坑作”是被目录隐藏起来,到了温州杂记四篇里了,喜出望外。

生活琐记少了些自然的洒脱,却也有生活的甘甜滋味。生活中的快乐往往来源于许多细节,而将这些星星点点的细节拼凑起来,就会获得很棒的一天。

朱自清所描写的生活也很朴实,多是对生活中小事的描写于评论,从中融入着自己深厚的情感。朱自清游过欧洲,写了些关于欧洲的小事,我也似乎从这白纸上捅破的小空中贪婪地窥视着欧洲的风光。

是如何将自己的生活一点一滴化于墨中写下,使人仿佛也进了书里头去呢?是怎样细腻的笔法一点一点引领着读者感受作者心中的波澜?又是怎样一种共同心跳的温暖呢?

若论起来,开学这几天以来,所看的都是时论杂谈这些篇,这些篇也是给我以惊艳,我情愿在这里将朱先生与鲁迅先生做对比,同样是品评一件事,或许朱先生不会那样犀利,让人觉得舒服,在娓娓道来详述事件的时候,将那思想全汇于纸上,引人深思。

朱先生对于说话之事似乎有些研究,讲了许多篇都是沉默,说话的多少诸如此类,却不使人觉得厌倦啰嗦,而是思考着每个字句中的含义。他评论的诗文可就更妙了,真想找一本这样的书,跟着朱自清的评论看画集,那是怎样的滋味。

其中所讲之事是当时社会上所出现的问题或者说现象,其中所说的许多话到如今也是十分适用,传达着笔者心灵中丰富的内涵,书写着中国发展的故事。并不是些空泛的大道理,而是一件事一件事的列出来,叫你明明白白地看清楚利弊才好。

若我说起来,朱自清的文章是该背的,多多得读背才好。

散文读后感4

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生命好比是一块时间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异。因此,生命的意义并不体现在生命的物象和长度,而更多体现在生命的气象——创新,为世界留下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观点在别人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不就是对此观点的最好表述吗?在感悟的同时,我也致力于去体会朱自清的表达手法。既然被公认为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可与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风、手法一定有异于常人之处。他的文风比较朴素,如《背影》,全文辞藻并不华丽,但仍然十分感人,这可能就是名家与常人的区别吧!而成段的疑问句就成了他标志性的写作手法,他正是用这种方法来达到意味深长的意境。就像《匆匆》离得那样: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真是这些疑问激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吧!渐渐地,我又发现,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当时政府的讽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这也许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却富有哲理,有一层耐人寻味的色彩。篇四: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读了《朱自清散文》确实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比起那些浮夸绚丽的文字,还是逼真、细腻来的深入人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潭荷塘月色揭示了思乡;“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父亲身老凄凉,但挺着微胖的身躯,艰难的给我买桔子,那虚弱的背影负载着父亲厚重的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话用来形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是恰如其分。印象中,盈盈的月,朦胧的烟霭,碧阴阴的水,断续的歌声,微漾的醉,秦淮河美极了。就像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自己的情感交融其中。结合当时的背景,作者寄情山水,追求一时的宁静和一切均皆适度的生活情趣。但是泛舟途中出现的妓船,把他拉回到现实中,使他不能真正超脱,为她们“仍在秦淮河里挣扎”,为现实的黑暗而愤慨。于是作者眼里“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

森森的水影、一星两星的灯光渲染了作者的心中凄凉。平静的文字下,隐藏了心情的起伏;真情的流露,铺垫了自己执着的追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读完《匆匆》后脑海中浮现出的论语。“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我们要靠的是自身能力而非守株待兔似的徒守成功。人生苦短,现实残酷,山不过来我过去,我们是主宰万物的精灵,我们有能力不让时间偷偷在眼皮底下溜走,我们有能力“把玩”时间,而非浪费时间。我们不会掩面叹息,我们会让时间折服于自己手中。“盼望着,盼望着??”这样阳光的开头,给人心灵以不小的动力。这是一首青春的赞歌,从万物复苏,到动人春天,碧悠青草,花木争荣,和煦春风,由远及近,由视觉到感觉,把一顺带的景物自然的连接起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有的是希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心灵上经过了洗礼,对这些诗美、景美、朴质美的文章更是爱不释手。“不虚美,不隐恶”的平淡中包孕了神奇。

散文读后感5

张晓风散文本来就是一种奇妙的文体,我认为它之所以为“散文”在于它形式的“散”。它并没有像传统诗歌那么严格的要求,反而这种无拘无束的文章体裁更能表达作者心中最真实最自然的情感,这也正是我喜欢散文的原因——形散而情不散!

读罢张晓风的散文,我更加深入的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她一直在讲故事,这些故事乍看很陌生但细读进去就会发现这些故事竟组成了人生——每一个人都需经历的一生。与其说她是在讲故事,不如说她是在解读人生。

世间本无事,庸人方自扰。人生为何?人生本身就是没有谜底的谜语,在《人生的什么与什么》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有必要吗?四十多岁的人了,还要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和什么’吗?”人生真是太复杂了,如果人生是全集,那么里面的元素需要自己去填充,集合中没有重复的元素,人生中也没有重复的时光。人活着只为初心,只为追求原本心中的梦。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生活奔波,却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和未来的方向。人生最重要的那个元素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是不同的。对我而言,我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不忘初心的心,带着纯真与梦想的心起航,伴着充实满足的心归港——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好的一生不一定是完美的一生,完美是难以冀求的,它如同天上的星星,总看到它一闪一闪的,如此美丽,伸手向他的方向,它又如此飘渺,难以摘到,难以拥有。人生可以不完美,但必是因自己而精彩的!就如《玉想》中“完美是难以冀求的,那么在现实人生中,请给我有瑕的真玉,而不是无瑕的伪玉。”愿我们在属于自己的一生中入玉一般的晶莹柔润又熠熠生辉!

人生匆匆,回忆如残网,自己织起,却又缚了自己,回忆会向我们诉说无人知晓的爱与恨,会告诉我们错过了什么,珍惜了什么,什么会刻骨铭心,什么却只是擦肩而过。但最终它低声又坚决地说:“来过了就不必后悔,错过了后悔也无用。”正如“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的认识谁,原来我也是如此的`无知无识。”有人告诉我回忆是用来珍惜的,但最终回忆是用来忘记的,人活着的时候,全世界都跟他一起活——但人死的时候,谁来陪他一起死呢?

看淡了阴晴圆缺,最终就释然了。“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是同一个月亮啊!”一个人在旅途的路上走得久了,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知道最初的相逢,却无法预见最后的离别,以往只觉得,人生苦短,切莫留下太多缺憾,所以梦梦惊。哪怕是寻常的风景,平凡的感情都耿耿于怀。读罢此书,方知人间万事不可强求,看惯了日月流逝,离合变迁,倒有了从容的境界。在这珍贵的一生中与其小心翼翼的虚度,不如简简单单活出自己。

我喜欢张晓风的散文,“喜欢可以不知不识,像婴儿喜欢清风拂面的感觉是不必研究气流风向的。”她的文字仿佛这风,吹尽你的内心,漾起了无限的生机。“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感性素描。

趁一切还来得及,收拾好入潮的回忆,背上希望的行囊,不再逗留,不再依赖,做一个淡看落花,努力追梦的人,和檐角时光,一起静听一篇关于张晓风的故事……

散文读后感6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散文读后感7

“我是一个大人,身上穿着长袍,心里存着体面,怕招人笑,天生的灵活换来矜持的存心……”。

“没有话说而勉强说话便是谎……”。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徐志摩的散文《海滩上种花》里读到的,在这些如“烟花三月下扬州”般美丽的文字中,徐志摩的多情和性灵无不让人动容。在文学的造诣上,徐志摩先生的散文丝毫不逊色于,他将哲理诗化,将情感音乐化,那种独特的韵味在中国诗坛独树一帜。

这两天趁着绵绵的秋雨,我好有空暇,先后品读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海滩上种花》《印度洋上的秋思》《雨后虹》等作品,在这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像品了一杯浓郁的香茶,暖和心灵,感受到一个让人一读倾心的徐志摩。

大概是在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有一个文友给我说——不能天天读这些(老旧)了,应该多读读现代人写的诗歌。这样的教导也好,劝说也罢,说实话,我是很不赞同的。

这几天读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和想法,我想现在的人或许也不能学出他那样有情感的文字。

比如当我读到文章开头的那句话的时候,我就想——没有话说而勉强说话便是谎,那么现在好多人没有情感的冲击和“逼迫”而勉强为诗为文,那他的诗文又算啥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志摩先生在《雨后虹》中写道的那样:

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课室;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官觉是应建仁们忠谨的学生,受教的弟子。

多感悟、多思考、多做大自然的学生,来丰富我们的感情,来饱满我们的情思,而不单单是做到电脑前面“憋”文字,那样会很苍白,无论诗歌,还是散文。

说实话,除了我们从前就很熟悉的志摩先生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沙扬娜拉》之外,我倒觉得他的散文更加的吸引我,这大概跟自己的文学素养有关,毕竟诗才是作者最高境界的情感表达。

诗歌的文字仿佛就是一群跳跃在纸上的灵魂,它们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诗人心中不灭的灯。诗人正是用这些灵动的方块拼出了自己在岁月的笛声中飘扬的思想,在迷失的夜空中闪烁着自己的光芒。诗歌是记忆深处的偶然相遇,是茫茫空寂的必然碰撞。是思想激起的涟漪,是梦境幻化的清香,它印记着一瞬间的感受,承载了千古岁月的绝唱。

话又说回来,放眼望去,我们身边写诗的人很多,但诗人却很少;写散文的很多,但写出感情的很少。写诗的人和诗人的.区别在于写诗的人用诗歌诉说了自己的感受,而诗人却是用诗歌描绘着自己生命。(这句话不是我说的,只是我觉得人家说的很对,借以表达我的想法)

而徐志摩正是这样一位用诗句倾诉着生命的诗人和散文家,读他的诗,看他的散文,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他用他的一生所追求着的“美,与爱,与自由”.

我一面将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现象,一面拿着纸笔,痴望着月彩,想从她明洁的辉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希冀她们在我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

这是志摩先生在《印度洋上的秋思》里边的一段话,很美,在这秋的夜里。

散文读后感8

时不时翻开这本书,这些文字总是需要慢慢的品味,总有一些文章读起来优美,可我读了半天也不明白写了什么。

然而,我止住了。我细读着《真诚相待》这篇散文。

看着这个题目,我会认为这是一篇很深奥的文章,没想我读起来这么易懂。

作者去参加朋友的葬礼,想起了他和朋友以前在一齐的日子,认为以前是多么完美,可此刻却什么也做不到。最终,作者提唱起大家好好珍惜此刻的时光,因为过了几百年后,这些都是不可得的了!平常我还曾抱怨那里不好,那里不好,此刻想想,过了那时,那些都是我永远无法挽回的好机会、好时光。以前,我总喜欢以光似箭,日月如梭来作为作文的开头,那是都是傻子,完全不明白这光阴怎样就如箭?这日月就如梭了呢?我甚至还不明白”梭“是什么?我真笨,直到大了才明白时间真的不等人,世上真没有后悔药!

有一次,我不细心对别人说错了话,后一秒就反悔了,真不应当啊!怎样前一秒就不去好好研究一下呢?

作者说:大口大口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因为在百年后,就再也闻不到了。那时,就觉得空气原先是如此甘甜,他又说道:好好品味这浓香的咖啡吧!因为百年后就喝不到这样好的咖啡了。我也有看法,珍惜好此刻与同学间的友谊吧!因为在几十年后,就再也无法像今日这样亲密了,珍惜好与父母的时光吧!因为在数年后,就再也无法天天陪伴爸妈了。真的,我此刻异常后悔,有时一人想想往年的事,我恨死自我了。

在小学,我幸运的与全班成绩最好的女同学成为了朋友,我们的性格不是很像,那时她很外向,我很内向,可是我们有着同的爱好与观点,课间时常看见我们俩在位子上游戏,体育课上,也就经常看见我们俩在那打闹,玩得不亦乐乎。可是我厌恶她的自大与骄傲,她厌恶我的不进取与计较,我们有过争吵有过冷战,可是我们分开了,我们比冷战的冷战还要糟糕,一个星期看不到对方一面,我们离的很近,她在四班我在十班,却不能亲切地喊对方一声。或许我们真的很傻,仅有当在真正失去对方时才明白,才明白什么是珍惜,想着我们一齐说悄悄话,一齐玩捉迷藏,一齐画小人画,一齐看男生打架我们却心灾乐祸。此刻,我又是多想拨动闹钟,回到以前,我们欢乐却没有冷战与争吵的生活,可在枯燥的初中里连影子却没出现。

妈妈爱我,有时溺爱,可是妈妈也有误会我的时候,我很生气,动不动就发脾气,可是我厌恶我自我,我不该那样说话,那样妈妈会很悲痛,我又是倔脾气,有时也忍不住顶两句,妈妈在冬天总给我买那买这,我说你老别我买呀!自我厚衣服还没几件,可她说大过年的,小孩子不穿好点怎样行,我好的.东西永远比妈妈多。有一次,她也帮我买了好几双漂亮的袜子,我再次说明不要光给我买东西,可妈妈却说,你穿我给你买的新衣服,不就是几双袜子吗?你穿着,我穿你穿旧了的!妈妈冷的生病了,每一天还要管我这的那的,等我离开了。妈妈,我到哪找这么好的妈妈?有时我还那样气妈妈,太不像话了,或许要等以后才明白什么叫珍惜与妈妈在一齐的时光吧?我此刻只是努力地做着,不让妈妈失望!

真的要更真诚的相待,我的人生难得,因缘难遇!

散文读后感9

第一次接触到毕淑敏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高中试卷的阅读中,读的她第一篇文章叫《提醒幸福》,从那以后,我便爱上了她笔下一个个如小精灵般的文字。前不久我刚读完她《我很重要》的散文集,这本散文集收录了许多篇关于生命、命运、爱情、友情、婚姻和家庭题材的散文,心中颇有感触,想与大家一起享下。

指引你的明灯?目标

做一个人要有目标,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有目标的人才会有动力。“你有目标吗?”当你被问到这个问题你心里的答案是否定时,那不如停下你的脚步认真的去想一想你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你还是很迷茫找不到答案,那就静下心来读读书,因为读书可以使人增长见识,感悟人生。人生就像是在织一匹布,而读书就如是织在布匹里的金丝线。毕淑敏老师说:“对于现世,人们注重物质,对于久远,人们更注重精神世界”。读书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树立一个常读书的目标,便是一个人一生之追求。

寻找真正的北斗星?真诚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她散文集开篇的一句话:“世上有一种伪坦率,最需要提防”。是的,“伪坦率”的这种人将他的目的、利害关系都一一陈述在你的面前,让你不得不认为他的伪坦率是真诚的,反而使你质疑自己觉得你内心的想法龌龊至极。往往人都是善良的,这种时候都会让人产生错觉,那就是这个人是真诚的,而自己倒显得心胸狭窄了,却不自知最高明的骗术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这种“伪坦率”是更高水平的虚伪,因为它利用的是我们的信任。

她的话令我沉思,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也许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我们能做的是不要让自己也变成这种“伪坦率”的人,不要被这种“伪坦率”所伤害。在你迷路的时候,不要被“假的北斗星”所迷惑,而是要去寻找“真正的北斗星”。

寒冬里的暖阳?幸福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回答。幸福没有绝对的定义,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幸福,我们往往都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不幸上。毕淑敏老师说过幸福是需要提醒的。幸福就像小狗狗的尾巴,当它一圈一圈想要去抓住自己的尾巴时,得到的只有抓不住的遗憾,到那乐趣仍在,幸福犹存。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那一圈又一圈想要抓住尾巴时的乐趣,是那时的幸福,而不是没有抓住的`遗憾。

想到一句我们常说的话:“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说:“我们身边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冬日里看到天空中的暖阳,心里不知不觉的就会暖洋洋,温暖如春。

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不盲目跟从别人,现实生活中“比起赞同来,我更欣赏拒绝,因为拒绝会让我更快成长”。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为之奋斗。做一个真诚的人,因为真诚的人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好运。真诚的人对我们很重要对社会很重要。别看轻你自己,因为一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你,我很重要。崇高的侧面可以是平凡,但绝对不是卑微。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是一个幸福的人,为自己喝彩吧,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

散文读后感10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过一本书,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一本书。想必人们对余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评论已是多如繁星的了,我此举不免有班门弄斧之嫌。我没有看过很多所谓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没有这么高的品味。然而对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评足论道,又不免太肤浅了。终究还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诱惑,心灵的撩拨。

秋雨散文历史的气息很浓。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阳关雪》等许许多多的篇章其中浓缩了历史,浓缩了人生。秋雨是年轻的,他能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访阳关雪,仅仅是为了一个多年的梦,为了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洒脱的,试想在各种现代文明的烦扰下,又有谁有这么的一份闲情逸致呢。谁心中无一个饶撩的梦想,但谁依然有这么的一份纯真呢?我们对很多在年轻的心中是新奇的东西已见惯不怪了,甚至对于诸如抢劫、盗窃的现象也视而不见,不知道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份童真,我们的心已经老了。

秋雨是年轻的却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历史虽然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更多的是给我们无穷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人们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归结为王道士。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当时的那种所谓“官员”的官员的错,一个国家都如此的了,又何况一个如此无助的人呢?王道士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了。作为华夏子孙莫不对此感到悲愤的,却很少人像秋雨那样洞察更深层的原因。对于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历史的心态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愤而能决无忘其所然。秋雨应该对历史有很深刻的了解。

有纯真的童真,有老人的睿智,秋雨也不乏丰富的情感。在《老师》一文中,为在自己老师面前大声喧哗却能听于劝阻的学生表示感激。为昔日叫老师的绰号而悔疚。文中有这么一段“许多非主课老师却实在有点认不得了,这些非主课老师大多也早退休;今天特地赶来,静静地站在路旁,站在楼梯的拐角处,期盼往日的学生能认出他们。我的目光与他们一碰撞,立即感受到他们的期盼,便快步赶上去,一边呼喊着“老师”,一边试图以最快的速度回忆起他们的姓氏。”由此可见秋雨心中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友情对秋雨来说也有重要的地位,如他写道“日子一年年过去,连我们也渐渐老了。三十人的班级,已有四个同学去世,每次追悼会,同学们哭得像家属一样伤心。”也正如他所写的那样“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中的“阳关雪”,他对对待敦煌文明隐没的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该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儿童的心情,方有正视历史的勇气

散文读后感11

假期时间读了毕淑敏老师的一本新的散文。

我们首先来聊一聊作者毕淑敏。对于毕淑敏这位作家估计您一定很陌生,那么电视剧《红处方》、《血玲珑》您一定不陌生吧,原著就是她。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建议您有时间的时候买来看一看获得另一种人生体验。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当代作家,我喜欢她的经历,她的职业。她曾在海拔5000于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得过面瘫,考过博士,当过医生,现在是一位心理学医生和作家。我更敬佩她没有被生活打败不断随着生活收获着。王蒙老师这样评价她:她还是那么样的正常、善良,即使是写小说也没有忘记他的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远,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人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

现在我们来聊聊这本书,比起她的小说,这本散文是不好抓到重点的,还是偏向心理学。定力不佳或许看不进去呢,若不是常看她的书定会觉得洋洋洒洒其实不然,她的的笔触很细腻流畅与。这本书也是一样,这里有她作为心理医生治愈病人的感触,这里有旅游时的随笔,还有心理学名家的理解与思考。

如果您想拜读这本书我建议您看“美”“爱”“快感”“苦难”这四章。我喜欢““苦难”里面女乒们在高原上用黄连做的一个试验。(具体的过程请您亲自去书中寻觅吧。)生活如黄连般苦,可它竟是治病的良药,多么矛盾的事实,可是生活就是这样当它给你一味苦药的时候既定治好你的痛,看来苦能治痛。毕老师告诉我们世间苦有千万种,千万不要碾碎再细细品味,撇帚自珍地长久回味。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人,习惯珍藏苦难,甚至以此自傲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感官,会损伤你对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还会让你其实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这些就是苦难的副作用。我还就真是那种把黄连细细碾碎慢慢回味的自虐患者,并且以此自居,还作为一种人生经历而骄傲着这么多年,想想真的不该但毕竟我年轻有炫耀的就不错了如今了解这道题定会努力改正。

“美”的开篇即“相由心生”,我同意!好似琳琳姐每次夸我漂亮的时候都会捎带着一句因为恋爱了。无论男女谁不想美丽呢谁不爱美丽呢?!以貌取人在当今这个社会还是很普遍的,脸还是重要的呢!好声音火起来噱头还不是不看脸了。怎么来都是脸。可美也分为很多种,我们这种天生不美的脸就得靠笑容来补充了。可是有些人也靠着假笑改变了容颜,比如《喜洋洋和灰太狼》一集中,大家看到美羊羊的笑容如花开,于是懒羊羊看到好处于是努力练习,结果用途却是吓跑灰太狼……多夹生的事情。若还纠结于自己的脸,那么请你再看黄渤、王宝强两位同志,不言而喻了吧!

这书带给我的都睡正能量,那么请你看看吧,不吃亏。

散文读后感12

最近对长篇小说有些厌烦。冗长的情节像迷宫般曲折。有时提着的心还未放下,又一次声势浩荡的生死离别赫然摆在眼前。这些大起大伏大悲大喜不断冲击着我,受不了。我需要一些宁静淡雅的文章,于是理所当然的,睡前读物定为《琦君散文》。

初次接触这个作家是在小学课文《桂花雨》里,如今具体内容已记不真切,却仍然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画面,闭上眼睛就能嗅到扑面而来的桂花香,是淡淡的,朴素且不张扬,一如琦君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圆润似光滑的碗底。就像是和你对面而坐,用一种温婉的语气将人生的酸甜苦辣细细道来。我看了太多人的文章,他们以为好的文章,就必须要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和华丽的词汇,于是读下来一路跌跌撞撞手足无措,有些甚至都不能把握其中的情感。琦君的文章多写童年、故乡、亲人,有人说她的选题范围太过狭隘,但是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不再写。”

独孤的时候,难过失意的时候,如果脑海里没有那些美好的过去,会不会更加心灰意冷,觉得明亮的月光也是冷的刺骨。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经过光反射后到达眼睛的,也就是在零点零零零一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后。所以,所有人都活在过去。

如果有一天面不改色地谈起自己的故乡、童年,用一种高高在上事不关己的语气,这是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读着琦君的文章,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对家乡亲人深沉的爱。她用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将这些眷恋精心雕琢,使其成为一件艺术品,随着时光的打磨沉淀出一种独特的美。她的童年,温馨而美好。《春酒》中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善良能干的母亲,每每想起总是让人会心一笑。

在这里,看不到气势恢宏的大场面,看不到撕心裂肺的爱恨情仇,所有的一切都与我们近在咫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亲情,友情,这些都是我们伸出手就能触摸到的,也正是因为对它们捻熟于心,开始司空见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然后置之不理。当周围的人都在为金钱、名利拼的你死我活时,琦君捧着茶,坐在摇椅上,回忆着过去的'一点一滴,领悟着身边的一草一木,内心如一汪平静的湖,风起却不见半点波纹。她的语言精致而优美,描写细致入微,手法是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却如涓涓溪流从不枯竭。这和我喜爱的作家落落很像。可能最初读时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但是回想起来,仿佛被电流击中,惊叹于自己的心情竟然被对方完完整整地述说出来,仿佛前世有缘。有时也会疑惑,为什么她总是放不下过去,一味地沉浸在回忆里,现在恍然大悟,承载这一切的,都是爱啊。

琦君的文是美的,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胭脂,是一种洗净铅华的美。读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不舒畅。她没有刻意去描写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字字句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如此波澜不惊的平静叙述下是汹涌澎湃的感情。我有幸窥见这么高超的写作技巧。她得心应手地驾驭着文字,一个个人物在她笔下纷纷鲜活起来。也许在她心中,他们一直是有血有肉的吧。

放下书,我沉沉睡去。梦里有一个女人,她眺望着远方,继而低头,抚摸着相片上家人的笑脸,眼角沁出大颗的泪。

散文读后感13

我最早拥有的是一本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从这本书里,我这个有空就写些乱七八糟的诗的人(说好听点叫“自由诗人”)平生以来第一次认识了十四行诗,并读到了金波专为儿童创作的十四行诗,充满童趣,耐人寻味。正如《常常想起的朋友》中使用了许多大自然中的比喻。“我常常想起的朋友,像润物无声的春雨,像林中清亮的溪流,像冬天里有阳光的日子。”能使人回忆起久别的大自然。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最亲密的'朋友。朋友,不就像是“望着你灿烂的笑脸,这世界忽然变得如此广大”吗?虽然阅读前没有这样的理解,但阅读后却发现这语句是如此的贴切。

再后来,我又拥有了一本新的精神食粮《和树谈心》。这是一本散文集。收集了金波一些非常有名的散文。《花宴》就是其中一组优美的散文。讲述了金波小的时候与花有关的故事。文字读来悦耳动听。尤其是在散文的最后,经常使用一句格言式的偶句:“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常常忘记叶子。”、“柿子花很小,小得让人忽视,却结出一个橙红的果实。”,每当读到这些点睛之笔时,我都要静思一会儿。当然,一会儿是想不明白这些句子的意思的。需要许多次咀嚼才能完全看懂。

值得我们深思的一点倒是:同是一样的童年,金波为何写得如此多,质量如此优秀?此时此刻,我终于悟到,金波在小的时候便记录了许多有趣的事,长大后才能回味。想想我们现在,做的真是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现在从小就像他这样勤于笔耕,生活就变成了一本日记,长大以后翻阅,就成了一部电影。而我们已成为电影中的主角。

效仿他,为的是拥有和他一样精彩的人生;效仿他,为的是成为一个心灵丰满的人。个小姑娘和两块石头?这令人疑惑,又似乎隐藏着深奥意义和道理的题目促使着我读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大意是这样的:自从她和我一起捡石头后,她也开始喜欢上石头了。她总是把捡来的石头送给我,我觉得她捡的石头算不上美,但,我不好扫了她的兴趣,佛了她的好意。那一次,她给我一块平平常常、皱皱巴巴的石头,我慎重地摆在窗台上,第二次,她又来给我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像一只小鸽子。她走到窗台边,把那块石头放在那平平常常皱皱巴巴的石头上,顿时我发现一只鸽子落在岩石上。

两块儿平平凡凡的石头,结合在一起,竟会显得如此美。文中的“我”就是那块大石头,“小姑娘”就是那块儿小石头,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能创造出美。但同样,如果只有一者,那还会形成美吗?不,不是,如果没有小姑娘的捡石头兴致,只有“我”的尊敬是不行的;同样,如果没有“我”对小姑娘的尊敬,那也是不行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好友一起做一份手工,做完后,大家就吵开了,干嘛呢!抢功劳呗!“这是我剪的。”“还是我做的呢!”“这材料还是我从家带来的。”“是我的创意!”……到头来,谁也不理谁,各回各的家,各人肚子里还闷着一股子气。那漂亮的手工作品也孤零零地立在那儿!

回到家后,我仔细一想,如果我们共同分享这份快乐,那该多好呀!其实,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少了谁都不行,少一个,这手工也做不完美。

我们要记住,普通和谐的结合就创造了美,美不是一个人独自拥有的,正如文中小女孩和“我”一样,两个人创造美,并享受着这份美,使彼此的心情愉快。

散文读后感

篇一:朱自清散文精选>读后感

在暑假中,我读了《朱自清散文精选》,透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窗。我沉醉于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笔调描绘出了一个完美的意境,不论是美景还是一切生灵,在他笔下,都显得格外生动。

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就是《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对比的方式来突出了岁月流逝之快,不错,世间万物虽有毁灭的一天,但总会有重生的时候,而我们人,在这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不能重来,岁月又何尝可以倒流呢?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过的岁月,谁又会在意呢?所以,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就会加倍地珍惜仅剩的时间,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了。“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笔下,就更衬托出了它的价值。

朱自清的文字不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十分优美,他对景物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仿佛可以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篇二: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

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想抓住,却已飘远了。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尤其偏爱 丰老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记得他曾在文中说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这确是一种悲哀!当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便是明白了这道理。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黄金时代,却发现无畏可爱 的岁月仿佛早已离我而去。或许是我早忘了那样的生活,便也不再去想。可这竟是多么荒唐的事!不知不觉的几年以来,天真、无邪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而面孔上,多了一份为重的思考。这没什么 不好。知识与那黄金时代相比,少了心中的畅快,少了自己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温一个孩子的温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说出这番话时,便已与黄金时代划了一道横。成长,你能否放慢脚步,让我感受黄金时代的余温?

有一丝恐惧,腐住了每一根神经。我有些担心。“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孩童时代的我们只知成长如何是好,充满羡慕地眼巴巴地望着大人的生活,急于冲破时间的牢笼,奔向下一个目的地。那一刻,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成长的“代价”。或许“绵羊”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或多或少,我们丢弃黄金时代的奔放与热情。或多或少,带上了世俗的气息来应和这个世界。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压抑!无奈,只因我不再是黄金时代的人儿了,要学会“生存”。我避不开,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脚步,让我在黄金时代的在最后末端沾回一些过往的气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时刻,也不至于做一只“绵羊”。

刹那间,仿佛觉得人生像是一场分段的冒险赛,时间像是那只计时的秒表。黄金时代,是这场游戏的开始。因为你不懂游戏规则,所以犯了错也不会受到惩罚。只是此刻,我已具备了初学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个阶段。我必须学会谨慎、小心,却步是屈服、妥协。

出黄金时代,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恋过往的美好罢了。让我们的黄金时代被烙在心底吧。

篇三:余秋雨散文集读后感

读余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秋雨 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中的“阳关雪”,他对对待敦煌文明隐没的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该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儿童的心情,方有正视历史的>勇气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着作,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而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浅,甚至落入俗套。在上节课谈到写作风格问题,于是还是想起了余秋雨,也参考了诸多对余秋雨写作风格的评论,也略加自己的一点浅见。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 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篇四:清塘荷韵读后感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篇五: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

今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较深。

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语言。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很纯真,很自然,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他一样。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学习。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看书就是学习嘛。学文章,学做人,都很重要。

篇六: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原本先读的是梁实秋的杂文,好多年前就一直都是很喜欢,没有想到,结果是先来写林语堂的。起因是昨天突然抓到一本林语堂的散文集,然后因为早就知道,梁实秋和林语堂两个人对写作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一个讲究规格规矩(梁实秋),一个讲究自由 性灵(林语堂)(注,梁实秋曾经 批判过民-国文章 之无序,被郁达夫所反驳,而林语堂是支持(欣赏)郁达夫的。),既然我 已经看过梁实秋的杂文,自然也要看看风格迥异的林氏作品,才能有个客观公正的观点。结果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对两个人的作品都是非常喜欢的,不止如此,其实两个人虽然文风对立,个性 完全不同,但是其实都非常讲究做人,讲究文艺的自由精神。

做人方面,梁实秋的已经记得不多,林语堂是明显要求先学做人,然后昨文的,人品若是不佳,文章再好也是毋庸。而文艺的自由精神,梁一向是不喜政治的,和鲁迅的对立也非常严重,民-国时期就展开过论战;林语堂,也终究没有听从鲁迅在小品文上的劝告,选择 了一种抒发性情,无关政治的写作方向。

林写旅行,说当不知自己 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才是得了旅行的真谛,是很合我的心意的,因为懂得欣赏,就会发现 美景处处都在,譬如摄行大师的作品,也并非是一定要在新奇特异之处,才能创作的。固定要去某处,欣赏什么,反而丧失了旅行的意味,不能体会旅行的快乐,因为对我等来说,旅行的,是心,心有所悟,心有所感,则旅行就已达到目地。

林写做人,主要还是推孔孟,也兼老庄,这个其实正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之精粹。孟子的性善说,尤其得到 林大师的推崇。孔子讲怎么说君子,讲礼仪;孟子讲怎么做大丈夫,讲仁,智,勇,这些,都是后世所欠缺的,当下风气败坏,恐怕终究是要重拾这些古人就已近明白的道理的。

写到这里,感觉 晦涩难继了,读书 太少,写的太少,语言文字 功力太差的毛病完全暴露了出来,还得好好读书多读书。

下载散文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散文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散文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1 我的暑假,好像一个神秘的百宝箱,酸甜苦,样样不缺。要听听吗?跟我来!虽说是放暑假了,家里应该安静安静,可妈妈却带来一个表弟。一天,爸爸妈妈上班去了,留下我和表弟在家,......

    散文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1 读完朱自清的各种散文后,我认为他写的散文虽然表面上只是记叙一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旧时代的故事。可是,细细品味下,又可以发现隐藏在文中作者的情感,再......

    散文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1 读过席慕蓉散文的人,往往会被她那细腻动人的笔调感染。她的文章充满了智慧。她总是把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挖掘出它们内在的美好品质,接着转化为文字,让我......

    散文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1 一直不觉得写出点值得留下的文字是提笔或者打开文档就可以完成的,至少我是这样的,需要有心情,有环境!几天前,朋友借了本书给我,《最美的散文》,说拿去看看,......

    散文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1 拿到这本全新的《李汉荣散文集》,钱也未给,就迫不及待地撕开“保鲜膜”,看看李汉荣长什么样———哇!真像《泰囧》里长了一点儿头发的徐峥。一翻开书,你......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三个辣》读后感 高一1班 肖尧 其实,人活着本来就挺憋屈的。我们的出生本来就不是我们所能够掌控的,莫名其妙地,我们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但我们又不想死,所以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是......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什么是爱》 一直都很疑惑:爱是什么?正巧,看到了毕淑敏散文中的《爱的回音壁》这篇文章。于是,我便带着自己的疑惑,开始了阅读„„ 我的眼......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朱自清散文精选》,作者是朱自清,里面的内容可丰富了朱自清初次创作的抒情散文,他表达出他的生活观。文中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