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困难瓶颈及有效路径研究
一、不容忽视的命题:金融服务之于X乡村振兴实践的作用与意义
(一)金融服务是培育产业兴旺的新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X要围绕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这个过程中,大力撬动金融资本,开发合适的金融产品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持续为其提供“燃料”“助推剂”,已经显得迫切而关键。
(二)金融服务是塑造生态宜居的新支点
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以及统筹优化三生空间,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乡村,金融服务定能在其中发挥好多元化、多层次服务功能,进而不断提升乡村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可有效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三)金融服务是焕发乡风文明的新依托
通过积极推进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普惠金融知识培训教育,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农村居民珍惜信用、用好信用,推动金融信用机制与乡村文化、新农村时代风尚充分融合,推动乡村“诚信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进而夯实乡风文明基础。
(四)金融服务是构建治理有效的新举措
金融服务以“金融治理”为抓手,通过提高乡村金融服务调解水平,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使乡村相关矛盾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对于持续巩固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各形态经济主体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最终推动
“三治融合”,促进“共建共管共治共享”意义深远。
(五)金融服务是打造生活富裕的新法宝
通过持续加大金融资源配置倾斜力度,能从基础上支持广大农民的创业就业,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进而为实现乡村生活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二、层次与特点:X乡村振兴中多维度的资金需求分析
(一)X乡村振兴中资金需求的宏观层次
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资金需求
一是对财政或金融资金的刚性需求。
主要表现为补齐脱贫质量短板、提升防贫监测对象发展能力、实施相应的政策兜底以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等具体事项。二是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实际体现了由“短期纾困”“特惠施治”向“长效赋能”“普惠支持”转型的逻辑,其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必将系统性递增。
2.实现产业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资金需求
X农村的产业振兴实质要求就是农业振兴,而农业振兴的核心是发展高效的现代农业——农业的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绿色化、数字化和融合化等。在农业的这种全方位提升和转型即“育业—建链—组群”中,也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保障,且这种投入更多地是由各类市场主体以自行筹措方式来实现。
3.民生领域基础性保障性的资金需求
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如对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服务以及农村交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期盼,对天蓝地绿水清的人居环境的向往,对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等,诸如此类的民生保障都需要持续的、高强度的财政或金融资金注入。
4.城乡融合发展与“乡”“镇”振兴的资金需求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求扭转长期以来的城乡发展差距和势差、必然要求补齐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各类短板,如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到位、人才技术的不足、信息网络的不畅等。
二是“城”与“乡”必须同步建设、融合化发展,并最终实现“乡”“镇”振兴。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二)X乡村振兴中资金需求的微观层次及其特点
若从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即贷款主体的角度看,X乡村振兴中资金需求的层次大致可以分为五类,每类特点如下:
1.普通农户
一是农户融资以生活性需求为主,而以生产性需求为辅;
二是农户资金需求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三是农户“正规渠道”贷款的比重趋升;四是普通农户贷款需求的数额一般较小;五是贷款期限相对较短,多数“自限”为1年内。2.家庭农场
一是融资需求较普遍,资金需求规模较大、需求频次多且持续性长;二是资金需求周期有短期和中长期之分,短期仍以1年居多,中长期可达3年—10年;三是融资多从正规金融机构或渠道筹资,且融资行为相对理性;四是所融资金主要用于生产,如生产中的直接投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购买农机具设备、技术改造升级以及相关经营活动等;五是向金融机构贷款时,为正规
金融机构所认可的抵押物相对较少,因而“融资难”问题较常见。
3.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是资金需求主体上既有社员自身的资金需求,又有合作社自身的资金需求;
二是合作社自身的资金需求规模呈逐年增加态势,普遍在10万元以上,且所获资金主要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或加工服务、购销农产品、开展促销营销等方面;三是资金需求的期限也有长有短;四是合作社作为贷款主体的地位不太被金融机构所认可,即金融机构直接放贷给合作社的资金一般很少,大多数合作社只能依托社员来间接融资。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般来说,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成长型农业中小企业,一类是成熟型龙头企业。对于前者来说,由于正处于“成长”或“起步”阶段,对相关的资金需求较大;对于后者来说,由于本身的资金实力较强,对相关的资金需求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方面。总体而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资金需求量整体较大,动辄数百万元级;二是资金需求周期相对较长,这主要是与龙头企业的资金投向领域即收购农产品、建设生产基地、技术研发、建设市场流通体系等有关;三是龙头企业通过
“抵押物”所能融资到的资金量,与其实际资金需求量有较大差距,即“贷款难”问题仍突出。
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经营管理的内容可分为经营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物业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开发型集体经济组织、多种形式合作经济组织等类型,这不同形式的集体经济组织对金融需求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二是“村社合一”“村企合一”是X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组织方式和组建形式,实践中其对资金需求相对较大。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资金来源单一,多数来源于财政补助。四是有效抵押物的资产很少,集体经济组织虽然拥有土地、林地、房屋、厂房、水域等资源或资产,但因土地、厂房等权属不太明晰、流转不畅,导致资源资产变现能力差,不能成为有效的抵押物,从而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其提供贷款,或仅提供少量短期贷款。三、现状与差距:X乡村振兴中金融服务供给分析
(一)X乡村振兴中金融服务现状:“五度”齐进
1.金融服务的制度不断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省级《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X银发〔2019〕23号)等,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有关内容作了明确。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和业务优势,针对性地制定出台配套服务政策,为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夯实制度保障。
2.金融服务的广度不断拓宽
截至2020年末,X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3755.5亿元,较2015年增长129.2%,专项投入扶贫的金融资金即贷款余额达4533亿元,余额和新增额均位居全国前列。782万户农户、2707户农业龙头企业、1.23万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已建立信用档案。
3.金融服务的深度不断延展
2020年全省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752.8亿元,较上年增长66.4%。截至2020年末,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4871.9亿元,占涉农贷款的35.4%;国开行X省分行、农发行X省分行等金融机构创新“迁户贷”“宜居贷”“安居贷”等系列产品,支持易地搬迁户就近就业。2020年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6.34亿元,同比增长27.32%,累计为802.3万户次农户及各类农业生产组织提供风险保障1922.52亿元,累计向32.82万户次投保农户支付赔款8.77亿元,同比增长8.65%。
4.金融服务的强度不断提高
截至2020年末,全省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限额
991.8亿元、余额767.6亿元,分别是2015年末的4倍和3.4倍,再贷款限额使用率高达93%,再贴现余额首次突破100亿元;推广和运用“云闪付”“X农云”和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方式,在全省1.34万个行政村建立了助农取款点,创新推出“数谷e
”“云税贷”等互联网信贷产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为广大农村群众就金融消费问题解疑解惑,有效提升信贷服务效率。
5.金融服务的新度不断突破
拓宽农业农村产权抵质押范围,帮助农户把土地变为“活资产”,解决致富增收资金难题,截至2020年末,全省“两权”累计发放63.1亿元,贷款余额15.3亿元;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授信与个人授信结合起来,采取灵活方式贷款支持,并创新搭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农行X省分行、X银行、国开行X省分行、农发行X省分行等创新形成“银担合作+扶贫”“银团合力+扶贫”“政策性银行+城商行”等模式。
(二)X乡村振兴中金融服务差距审视:“供”“需”匹配不足
从总体情况看,乡村振兴实践虽然进展较快,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仍存在放款少、手段单一、服务质效差、产品创新不够、政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金融机构量少。
在X农村地区,其金融机构以农信社(农商行)、邮储银行为主,其他银行多在县城以上城市发展,对农村服务覆盖面显著不足,尤其是有较强服务能力的传统大行亟待拓宽覆盖面。二是数据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缺乏政府牵头建立的数据库体系,各类行政机构、金融机构等数据相互独立,没有建立共享机制,导致金融机构缺乏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内生动力。2.金融服务质效欠佳
一是“惜贷”“慎贷”时有。
金融机构对农村、农户贷款尤其是信用贷款支持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由于现行银行管理体制原因,县级支行放贷权限受到严重制约,信贷审批效率较慢,放贷不及时。二是服务成本偏高。由于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金融机构出于防风险考虑,农业贷款利率水平一般高于其他行业,造成农村间接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即出现“融资X”现象。三是服务内容单一。在农村金融服务上仍以传统的存、贷、结算等业务为主,对其他需求如保险、个人理财、网银等仍存在短板,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均缺乏针对性和特色化。四是服务层级较低。一些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站点的功能性作用未充分发挥,很多都局限于满足小额取现服务,服务层级较低。五是金融机构业务拓展积极性不高。随着近年资管新规不断出台,金融机构面临的监管压力越来越大,致其不愿拓展新业务。抵质押资产的交易流转市场不健全、风险代偿机制不顺畅等“后顾之忧”均影响了金融机构业务拓展的积极性。3.金融供给总量不足一是金融助力乡村发展的贷款供给不足。金融机构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偏少且意愿较低,而各地对污水治理、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建设又有着大量资金需求,亟需加大对基础设施金融支持力度。如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仅为20.8%,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上还有大量的资金缺口,金融融资较难。二是金融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的贷款供给不足。农业产业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如湄潭某茶叶企业,因无法获取抵押权证,该企业的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始终未能解决,也只能是
“望物兴叹”。三是金融助力农业企业发展的贷款供给不足。农业企业融资选择面窄,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融资渠道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的有效供给。多数农村经营组织缺乏可供抵押登记的产权,往往需要第三方机构提供担保,导致融资贷款综合成本偏高,降低了融资贷款获得率。
4.金融产品创新匮乏
由于农村地区客户群体与城市客户群体存在结构性偏差特征,金融创新与转型的应用在农村地区并不明显。农信社与邮储银行在乡镇营业机构提供的产品类型还是以服务个人客户为主,负债与资产业务相对单一,很少涉及金融创新产品和复合金融产品。负债类产品以利差类产品为主,中间业务类产品较少,资产类产品更是传统型产品占主导地位。缺乏丰富的金融产品线,缺失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不能满足农村客群越来越多的金融需求,即使有一些创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又存在效率低、手续繁杂等现象。
5.配套扶持政策不够
一是农村产权流动关键服务环节缺失。
农村产权的评估登记、流转交易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土地经营权的评估、抵押、转让、交易等环节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资源转化能力不强,导致农村产权难以变现。二是政策信用体系不健全。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抵押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抵押担保、物权交易等相关配套建设。一些农业经营主体财务信息不健全、透明度低的问题较突出,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贷款的可获得性。三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业保险业务普遍存在“三低三高”现象,即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因而商业性保险公司介入非常谨慎,光靠政策性保险投入显然是无法满足农业或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四是违约惩戒机制不健全。部分农户或农企的诚信观念和还贷意识还较差,恶意逃废债务或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相关的违约惩戒机制亟待健全。四、金融高质量服务X乡村振兴的主要思路与重点任务:实施“六大”工程
(一)实施金融助力产业兴旺工程,推动金融资源向涉农领域倾斜
各金融机构要重点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聚焦坝区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创业园等要素,分类定位推广现有特色产品,参与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在分拣包装、冷藏保鲜、初加工、仓储运输等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信贷支持。如,国家开发银行创新实施“四台一会”小额农贷模式,支持坝区产业及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业银行继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增加
“三农”领域信贷投放资金。
(二)实施金融助推生态宜居工程,加快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
支持与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有效配套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电、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同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探索市县两级承贷金融机构同步受理、调查审核,省级优先审批,着力简化贷款程序,最大程度助促农业生态之美的“点”“线”
“面”改善。大力发展农村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融资,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领域的绿色金融支持,不断撬动金融机构介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维护行动中来。
(三)实施金融促进乡风文明工程,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各金融机构要结合乡村文化特点推进文化金融业务,探索“金融+乡风文明+基层治理”,建立完善新型信用评价体系,将村民忠孝、友善、诚信、勤劳、教育等情况实行量化积分,开展文明模范评选,将结果与金融权益(如信用贷款条件、贷款额度、利率优惠幅度、审批速度等)挂钩,真正让“文明信用”变成“真金白银”,助力乡风文明的改善和提升。(四)实施金融助力治理有效工程,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推动金融政策、知识、产品和服务下乡进村,鼓励国有大型银行机构到乡镇设立网点或信贷服务部。开展农业保险“暖心服务”,加强基层网点和农村协保协赔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辐射面。推广“云闪付”、聚合码、手机银行等符合“三农”需要的移动支付产品,推动移动支付在农村交通出行、农副产品收购、移民搬迁点生活圈、农村农贸集市和特色集市、乡村旅游等场景的建设和应用。结合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等需求,推出更加方便快捷的信贷产品,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五)实施金融支持生活富裕工程,持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国开行X省分行、农发行X省分行等要继续坚持“应贷尽贷”原则,全力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省人社部门要继续按规定对申请不超过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予以全额贴息;中国人寿、人保财险X分公司等单位要持续聚焦基本医保、大病保险、“防贫保”、农房保、“民生保”“就业险”等惠民保险;省信用联社、邮政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全面推进小额信贷工作等。
(六)实施金融助推人才振兴工程,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各金融机构要创新适宜于乡村人才培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强对职业农民的支持力度,对接村致富带头人、在外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等返村创业。
加大对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金融支持,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围绕农业生产经营、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科技等特殊人才群体,落实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措施,有效满足其生产经营和综合消费资金需求。五、金融高质量服务X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立体式金融供给
(一)融资渠道端: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
1.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力度
充分用好西部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审核“绿色通道”及《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政策机遇,大力开展拟上市企业监管和上市后备资源挖掘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引导辖区证券经营机构为涉农企业上市和再融资提供中介服务,并鼓励降低中介费用。积极支持
X股权交易中心探索股权业务,为涉农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2.鼓励运用债券市场扩大融资渠道
提高金融债券发行行政审批效率,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小微企业金融债、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项目建设和农村企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涉农企业通过发行超短期融资券、短
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等融资。
3.鼓励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
鼓励辖区期货经营机构加强涉农期货品种套期保值宣传力度,丰富农民和涉农企业风险管理手段。推动特色涉农期货品种在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
(二)基础服务端:创新金融产品,突破服务瓶颈
1.提供人性化金融服务
建议各金融机构专门内设乡村振兴机构,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稳妥扩大涉农抵质押品准入范围,持续减费让利,着力提高金融知识宣讲频率,进村入户为老百姓提供信贷支持,切实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
2.开发创新金融产品
在建立专项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基础上,参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X工贷”“X园信贷通”“政银担”等产品模式,可在全省推出“乡村振兴贷”(涵盖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贷款。
3.研究贷款权限下放
X银保监局、人行X中心支行要牵头召集各金融机构,研究贷款权限下放到县的可行性,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简化贷款程序,为县级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便利条件。
4.优化金融机构布局
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涉农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和内部机制,鼓励各在X银行分支机构相应设立类似内设机构。稳步推进农信社改制农商行,推动邮储银行乡镇代理网点新开办信贷业务,鼓励国有大型银行到乡镇设立网点或信贷服务部。(三)机制建设端: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保障作用
1.加强信用担保机制建设
各级政府要深入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加快信用农户评定以及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县创建活动。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降低担保费率、拓宽担保范围,强化贴息支持和风险补偿保障,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的融资需求。省级层面要建立健全统一的农村产权评估及担保流转机制,从制度上破解金融机构放贷顾虑。
2.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鼓励新机构开展农险业务。加快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拨付督促机制、农产品价格发布机制、保险保障保费费率动态调整机制和政策性农险信息共享机制,加大保险产品创新力度,稳步推广价格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保险+期货”、收入保险等农业保险产品。积极探索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收益保险试点,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3.健全金融人才保障机制
为更好促进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人才双向交流,加大沟通联系力度,切实发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作用,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要协同各金融机构研究金融人才交流方案:在县级层面,由省市两级金融机构中层干部和县级科级干部实行“双向挂职”;在镇村层面,金融机构下派人员由包村转向驻乡(镇、街道)兼顾包村工作,争取在全省每个乡(镇、街道)配备2名金融机构下派人员,为基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健全涉农信贷奖惩机制
健全涉农业务条线和基层行差异化考核机制,落实涉农信贷业务薪酬激励和尽职免责,对政策执行较好的基层行,要通过安排专项激励费用、绩效考核倾斜、利润损失补偿等方式予以奖励。实施涉农贷款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措施,提升基层行开展涉农信贷业务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5.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尤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期让金融回归本源——要避免金融过多介入低效甚至是无效领域,要力戒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移,以免导致地方政府债台高筑。
(四)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端:加强多层联动,提升综合效能
1.加快建设农村资源资产交易中心
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推进抵押登记系统、土地评估体系平台和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奠定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发展基础,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大力支持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完善推广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扩大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应收账款质押以及存款单、仓单、提单质押、融资租赁、保理等融资规模。
2.完善对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风险分担和不良贷款代偿力度,以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建设。支持金融业发展,出台关于加快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在X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加大对地方社会经济投入。
3.持续开展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创新金融产品评选活动完善评选方案,加大激励力度,尤其向实施三大战略行动计划和服务“四化”的产业类信贷产品倾斜。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地区和产业类型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专属产品和服务,为农业赋能。
4.健全基金撬动社会投资政策
以基金为抓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通过参股投资子基金和战略性项目直接投资等方式,撬动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加大对乡村振兴投入。
5.完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职能职责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原有职能职责的基础上,增加负责农村资源要素摸底评估职责,并作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承接方,与各行各业进行对接协调,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处理金融违约风险,信贷资金清收、纠纷和投诉等。负责金融服务基础工作落实,组织开展辖区内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协助开展保险投保、勘查、理赔等工作。在辖区内开展金融知识、防范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宣传活动。
(五)科技支撑端:强化金融科技支撑,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1.强化信息平台系统建设
着力建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一体化信息平台,涵盖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征信、股权、林权、经营权、财务管理、培训、就业等信息,建立集政策宣讲、政务处理、数据获取、数据分析、信息共享、考核评价等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2.建设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
支持以市县为单位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归集用水、用电、纳税、涉法涉诉、土地流转等信息),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畅通金融供求信息,提高金融服务精准性和便捷度。优化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实现辖内银行对企业信息可实时校验,为农村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