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读书书香征文供参考
地摊,在我们乡镇是司空见惯的,它包罗万象,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是村民的天堂。我对地摊有着更深的感情。
我从小就爱看书,但买不起,只能蹭着看。书店在家乡是个稀罕物,里面的书大多数是应用类的,数量也不多,而且不让我这十几岁的孩子翻看,怕弄脏了卖不出去。于是,乡镇集会上的书摊就成了我最向往的地方。
十三岁那年,我跟着大人去地摊淘宝,兜里只装着能买一根冰棍的钱。我远远地看见了一个小书摊,三步并作两步走到了跟前。摆摊的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他朝着我腼腆地笑了笑。我急切地拿起了一本喜欢的书,羞涩地问了问价钱,匆匆地翻看了几页,还时不时拿眼睛瞟一眼摊主。当我恋恋不舍地想把书放回摊位时,摊主却说:“想看的话,你可以再看看。”我惊喜万分。整整一个下午,我就在他的摊前看书。期间我给他买了一根冰棍,他推着让我吃,我说:“我在家喝水了,不渴。”其实我一天没吃没喝,却舍不得放下书。我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去吃免费的自助餐,生怕离开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机会。
夜幕降临,他要收摊了。我放下书帮他收拾,我们攀谈了起来。他是**人,十五岁辍学,爱看书,所以选择卖书。由于没有本钱开店就只能跑**、山西的集会。我觉得遇到了同道中人,就恳切地留他回家吃饭,他爽快地答应了。我们开着他的小三轮回到我家在镇上租的房子。进家后,我忐忑地和爸爸请示,爸爸居然同意了,还收拾了一下院外的空房子让他休息。饭后,我们在那个连简陋都称不上的房子里聊了半夜。他给我讲了许多事:从先秦到当代,从东方到西方,从莎士比亚到老舍,从诗歌到武侠。我第一次知道贫穷的人也可以拥有这么多精神财富,第一次觉得我的知识就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第一次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
集会的三天时间里,我都跟着他摆地摊,帮他摆放书籍,收摊时收拾书。除了中途给他送一顿饭,我其余时间都蹲在摊前看书。他也在我家住了整整三天,临别时赠送了一本路遥的《人生》,我收藏至今。
初中三年,每逢镇上集会他都会准时出现,也都住在我家,和我彻夜长谈。后来我离开了乡镇,可惜没有留下他的联系方式,从此再未见过。
我时常能想起他,想起他腼腆的笑,自信的眼神,还有讲述文学时陶醉的模样。我喜欢读书,爱好写作,很大原因是他和他的地摊。
那个地摊,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读书书香征文
书是什么?
俄国的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宋代赵恒在《励学篇》中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毫无疑问,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认可,书是天地万象,书是星辰大海,书可以包揽整个世界。
我很小就爱读书。小时候,我就喜欢让妈妈给我讲神话故事,我喜欢故事里富有正义感的后羿,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还有坚持不懈移山的愚公。从小学开始,识了一些字,便开始自己阅读,又喜欢上了童话故事里忧郁的美人鱼、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高大帅气的白马王子。青春时期,从看童话书和故事书变成了看小说和名著。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少年闰土》和朱自清的《背影》,再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法国著名小说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在多次向出版社递交后,以一封只有一个符号的信使出版社成功出版了这本书,世界才因此多了一部巨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多讽刺当时的社会,连俄国最高统治者沙皇对他都是又敬又怕。除了看这些名著,我还读中国的古诗词。在这些灵动的辞藻中我与他们对话,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品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感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忧思……与诗人同喜同悲,在诗境中,我总能找到自我。书籍是我精神世界的营养品,是我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人生导师。
书香,是一种美丽的香味,它就这样芬芳了我的生命。我是幸运的,我拥有书,从事的工作也与文字有关;我是幸福的,我读书,仿佛就是与作者和书中的人物进行交流;我是成熟的,我吸取了书的营养,学习了书中的智慧。书是我的朋友,品味书香,丰富了精神,充实了灵魂。
读书书香征文
读书写作是我一生的爱好。
如今,退休在家,没有工作的压力和烦恼,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正是读书写作的好时机。十年前内退至今,读了有上百本书刊,多以文学类为主,其它如医药、科技、财经、农业等也有涉及。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我还会边读边做笔记,写文章的时候找出来参考一下,借用了某一段落、某一个词语便十分欢喜。不喜欢打牌之类的文娱活动,有时间便会于河边、山林散步,或者同爱好文学的朋友微信交流作品,住得近的还可相约在公园、广场等处,谈谈最近读的书,观点有时相同,有时却相去甚远,颇有乐趣。
读书的好处自是很多。能知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能有自知之明、能让脑子开窍、还能让人充满智慧。不因名利而惑,不因赞扬而喜,不因批评而悲,不因孤独而伤。毛泽东一生都是以书为伴,知识渊博,胸怀世界,想必书为他解答了不少困惑,提供了不少智慧。
读书要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一天读一段,积累起来就多,不能三天两头因生活琐事耽误读书时间。
记笔记、写心得体会要活起来,不能死搬照抄,要结合自身做一些有意义、有温度的笔记。
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在书中寻找乐趣,在书中寻找做人的准则,在书中寻找养生保健的秘诀,让书陪伴快乐的人生。
读书书香征文
我性子急,且好动,能够安安静静坐下来心无旁骛、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的机会不多,看看家里那些没开封或是仅翻了几页已落上灰尘的书,就可见一斑。
年前收拾家,翻到了一本《道德经说什么》,这是一位了解我性格的姐姐特意寻来赠与我的,当时很是感动,还为此专门制定了阅读计划,想着读完后与姐姐探讨一下聊表谢意,然而只坚持了五六天就半途而废了,直到这本书再次进入眼帘。
春节放假的时候,我想着可以利用年假看一看,于是特意将它放在了最显眼的地方,如此触手可及总该可以读了吧。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年假并不清闲,因为作为单位新闻宣传战线的一员,我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从大年初二开始,所有成员就停止了休假,在全副武装做好个人防护后,投入到火热的宣传奋战中。
忙碌也充实,但却没了计划中想要静下来好好读书的时间和精力。
没想到的是,读大一的儿子却收获了意外惊喜。因为疫情迟迟未能开学,不能出去闲玩,连游戏都打到头晕,就在宅家万般无聊时,他居然顺手拿起了这本《道德经说什么》,翻着翻着竟入了脑、走了心,读得津津有味,还会时不时跟我和他爸爸探讨一番。作为父母,当然乐见其成,还能交流感情。于是,从一开始的只是应景听听,到后来三言两语附和一下,再到现在每天热烈讨论一番。只要时间允许,我们都会坐在一起,或聆听精彩词句诵读,或积极参与家庭三方辩论,其乐无穷。想来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自己的读书计划没有实施,但因为儿子却也间接地读了整书,甚至在理解和思考方面更新颖、更透彻。
在儿子整整三个月的宅家时间里,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还读完了《心的菩提》《羊皮卷》《墨菲定律》等书籍,大多与为人处世、提升自我以及洞悉人性有关,这不仅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儿子大有裨益,还让职场生存的我们也受益无穷。
很羡慕“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也很崇拜博学多识、出口成章的大家,读书的魅力,大概在于它可以给予任何人以最平等的提升和充实。我始终相信所有努力终有收获,读书更是如此吧。
读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诗与远方就在那里。
读书书香征文
每次看到书,我总是想到父亲:看到《资治通鉴》,就看到一个严肃认真的学者坐在案台前仔细考究;看到报纸,就看到一个忧国忧民的市民在人群里畅所欲言;看到《飞鸟集》,就看到一个老头在清晨里大声朗读着。
父亲嗜书如命,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间房、一把躺椅、若干书架。他年少时,吃不饱穿不暖,想要读书就是奢求。当时纸张缺乏,他就把烟盒拆开,装订成记录本,一张张铺得平平整整,缝得整整齐齐,背面是金钟、红梅、喜梅、黄金叶、大前门烟的图案,正面则一笔一划记录着他年轻的回忆:一二五赞歌、大寨战歌……家里的孩子多多少少受到父亲的影响,对写写画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和文字最早的接触来自于父亲从单位借阅回来的小说《迎春花》,胶东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至今仍让我动容。后来我又陆续看了《东周列国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物质生活不是很富足的我,因为充足的精神食粮也过得格外幸福。
父亲是书痴这是出了名的。亲朋好友都知道他喜欢读书看报,有什么好的书籍和报纸都给他拿回家。他还喜欢做读书笔记,我也跟着做。这是父亲教会我的,是一种传承。直到现在,只要读书,我必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也会把报纸上好的文章剪下来粘贴到本子里,闲时翻出来再读。
父亲看了很多书,最喜欢季羡林的《难得糊涂》。他常教诲我,为人处世就要糊涂些,不要斤斤计较。做人也要糊涂些,最好虚怀若谷、荣辱不惊、远离是非,不要事事都明了。
我感激在那个激荡的年代里,父亲在自我成长的同时还给予我们那么多的爱;我也感激那个不功利的时代,让物质贫乏的我们靠读书和聊天,就能度过美好时光;我怀念那时候的父亲,他让我们明白,世界很大、我们很小,世界的好坏都客观存在,我们要用尽全力地活着。
虽然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但我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依然保留着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依然喜欢看小说、美文,依然热爱用文字记录生活。因为我就是父亲的书,他用一生的热血和爱洋洋洒洒地写好了序言和开篇,而剩下的故事,我会用余生来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