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有感
摘要 : 多媒体辅助《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适时导趣、导学、导疑、导法和导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 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引导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适时导趣、导学、导疑、导法和导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中,我运用Authorware 软件工具开发制作了CAI课件。上课开始采用fiash制作的片头,屏幕上显现甲午中日战争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图片,伴随背景音乐,产生电影效果,制造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仅用只秒钟,把学生带入甲午中日战争的情景。课中,对原因分析、战争经过、结果认识,通过动画效果演示,图片资料展示,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极强的交互功能,根据学习需要,随时跳转到相关的环节,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课尾,再播放甲午中日战争资料影片,加深对课文知识掌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学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 “滔滔不绝”地讲,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设多种形式,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下,让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究。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利用自制的CAI课件,采取多种导学形式,如知识结构导学式、文字资料导学式、网络资源导学式、问题探究式、学习积件辅助式。教学中,首先通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然后展示探究问题(探究问题可一个一个地展示,也可一起展示),让学生置身其中。
1、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日本为什么要制定“大陆政策”?其侵略步骤是什么?列强对日的态度怎样?
4、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
5、甲午中日战争中有哪些主要战役?为什么中国会战败?
6、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7、三国为什么干涉还辽?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什么?
8、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体现了什么精神?为什么会失败?
9、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有何异同。
学生带着一个一个问题,采取“粗读、细读、精读”的方式阅读课文内容,并利用CAI课件中的电子文字资料或网络资料,阅读相关甲午中日战争资料,开展自主探究,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探究问题的同时进行质疑,标记所发现的问题及获取的认识。
三、导疑
历史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时,其原因比较复杂,“大陆政策”概念比较抽象,列强对日态度等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利用CAI课件学习积件之一“大陆政策”,展示动态大陆政策示意图和列强对日示意图,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认识大陆政策的原因、步骤和列强对日态度,同时。并归纳战争爆发的背景:①日本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②国际形势和列强的态度(有利条件);③朝鲜东学党起义(有利时机);④清政府的态度(被动挨打)。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时,展示CAI课件学习积件之二“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指出丰岛、平壤、黄海、辽东、威海卫战役的地理位置,分别演示战役进军路线,配以声音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每次战役的战况,欣赏甲午战争中爱国官兵的英雄形象,痛斥日军屠杀旅顺居民的罪行。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后效果很好,大多能搞清楚战争的经过,并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正确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清政府腐败无能,李鸿章避战求和,军备松弛,部分官兵临阵脱逃而失败。
四、导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应有效地把学法渗透到教学中。
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解疑,自学探究分三步走,给学生个体充足的学习时间,学生互相合作的小组探究时间。体现个体学习差异性和多样性。先是学生个体探究,以疑促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电子文字资料或网络资料时,提供操作使用方法。如阅读网络资料:第一步, 请点击下面的链接图标,第二步, 点击相关网页查看相关资料,第三步,关闭网页,返回本课件。然后是小组合作探究,以读促思;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多媒体提供的思维提示进行探究。如探究“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时,思维提示:①应从日本分析;②应从国际形势和列强的态度分析;③应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分析;④应从清政府的态度分析。再全体学生探究交流,以疑促解;对学生提出在自主探究中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抓大放小”,对问题作必要的筛选和加工,使其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利用多媒体释疑。如引导学生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内容及影响时,多媒体与教师表达相配合,担当起诱导与点拨的作用,通过图片、表格、地图等,组织讨论,一环扣一环,让学生明晰概念、弄清本质,得出:《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五、导评
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这就是说,学生学习有愿望、有行动,但行动结果没有满足感,难以产生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及时受到全体师生的肯定、赞赏、表扬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热情。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了正强化,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的功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自制的CAI课件中,设计了10个问题作为形成性练习。学生通过计算机当场作答,计算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作出评判,并记录解答时间、次数等参数,按照标准计算成绩,迅速作出学习评价。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自我反馈,能发现自己在掌握知识中的缺陷,并检查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高低,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进一步改进学法、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
《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12期
第二篇:甲午中日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含课件)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实验学校 范立辉 龙潭缸窑中学 赵伟华 1322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
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
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
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
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
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
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
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
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
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
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在动态出现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字幕中结束本课。
第三篇:甲午中日战争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爱国官兵应用抗日。难点:《马关条约》是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一、爱国官兵英勇抗日
生阅读17页有关日本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25日凌晨,日本舰队对中国军舰发动袭击,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1894年7月,丰岛战役。牙山战役。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2、黄海海战: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和阅读广场中日军司令对我军官兵英勇无畏战斗精神的敬畏(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李鸿章一味强调“避敌保船”,结果日本轻易控制了制海权。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用《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揭露日军罪行的纪录。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从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3、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及会场图片,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严重危害?(多媒体播放)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阅读书上21页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时局图》请学生回答:熊,虎,鹰,三色旗,蛤蟆,日分别代表什么国家?答分别代表俄国,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课堂练习:书上22页参与园地 课堂小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篇: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在动态出现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字幕中结束本课。
第五篇:甲午中日战争
天朝的腐败——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根源
班级:国关八班
姓名:何梦仙
学号:20201202080019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中,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进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而中国,则一蹶不振,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半殖民地化更是大大加深。
史学家唐德刚说:“在千百次的战役中,最令人迷惑的是甲午战争:该败者胜,该胜者败,真是怪哉的怪哉。”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可以说是该胜者。从地缘上看,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而中国地大物博,市场广阔,人口众多。从经济实力上看,中国正在开展以增强军事实力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并取得了显著地进步;日本虽在明治维新,但经济总量要在短期内超过中国是不容易的。从军事上看,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27000多吨。当时西方的《海军年鉴》甚至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而日本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多吨。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之败并不败在经济,军事实力上。那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其根源是清朝的腐败。一. 制度的腐败
中国的落后,最根本的就是制度的陈旧落后。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开展的洋务运动实际上只停留在“师夷之长计”这个低层次上,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因而丝毫不敢触动国家腐朽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破除封建体制,学习西方,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于是甲午中日战争,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落败。二. 统治者的腐败
自上而下,全面腐败。这就是当时的国情。
1894年,中国内忧外患,而清朝统治集团的高官们最关心的不是如何抵制日本的侵略,他们最忙碌,最操心的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六十一甲子,身为清政府实际掌权人的慈禧太后十分重视自己的寿辰,哪管国家兴亡,生日非过不可。反观日本明治天皇:宁可一天只吃一餐,也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一次。国际形势紧张,御史上奏请求停止建设以保军费,慈禧大为恼怒,申斥那个不识时务的御史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最终,为了万寿大典和修建颐和园而挪用的巨额经费可建10支北洋舰队。
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没带好头,下边的官员更是放大胆子胡来。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舰的钱只买了3舰。外商给了好处便在造船时偷工减料。英国《泰晤士报》披露:“旅顺、威海既造炮台,其安置于台上之炮,竟有不堪一放者,其经售炮械之人,固俨然显官也。只知七折八扣,售者又因以为利。假如一炮也,报销千金,经手者侵蚀二三百金,售主则以但值五六百金之炮应命。”电影甲午大海战中有这样一些细节:危急时刻,炮弹量少质差,甚至出现炮弹塞不进去,临阵用锉刀磨的场景。中国的一颗炮弹打到了“吉野号”的弹药舱,但是因为官员的偷工减料,这颗炮弹并没有炸; 日军总指挥官伊东佑亨曾感叹:“要不是打进弹药库的是一枚臭弹,现在的局势恐怕会完全颠倒。” 三. 军队腐败,素质低下不堪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清朝军队素质低下,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不堪一击,望风披靡„„在甲午战争几十次战役中,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像邓世昌,林永生,左宝贵等英勇就义的毕竟是少数,而逃跑的将领却有一大堆。牙山之役叶志超不但仓皇逃窜,还慌报军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旅顺是清朝经营多年的一大军港。从地理位置,防御体系来说,易守难攻。但守将龚照 “贪鄙庸劣”“贪生怕死”,未见敌军就乘小船逃往烟台,守军土崩瓦解,日军只用了6天就攻占旅顺。直接导致了惨绝人坏的旅顺大屠杀。
如此军队对抗纪律严明,不怕死的日本军队,结果可想而知。
甲午战败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清朝的腐败是其根本原因。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真正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新探索,在曲折中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