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

时间:2019-05-12 23:5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篇:《金属的化学性质》

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中培养 —《金属的化学性质》磨课历程

一、磨教学设计

从课标要求、学情分析、过程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加以说明。

(一)课标要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是2011版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课题2的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以常见金属为载体,让学生获得探究金属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亲身体验,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以及金属与稀酸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利用实验探究,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享受探究金属化学性质带来的乐趣,体会金属的活动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基于课标要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属于核心知识范畴。学生已经在前面比较系统的学习了氧气、水、碳和碳的化合物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感悟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教学设计时谢老师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探究,帮助学生形成一般的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建构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一类物质共性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基于以往教学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谢老师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是: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书写稀硫酸的化学式及书写一般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简单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需要对这部分知识做一些铺垫。因此建议她在学案设计中“旧知回顾”部分先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中涉及到本课题的化学式进行书写并分类,为后续置换反应的概念辨析奠定基础。

(三)过程设计 1.第一次磨课的争议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设计了做完镁条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后,就由教师引导归纳出置换反应。考虑到学生以前接触到的置换反应不多,学生的认知体验尚不充足,我们建议谢老师将置换反应的认识调整到几种金属与酸的反应之后,采取利用对比、比较的方法归纳得出概念。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还准备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先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去记忆,让后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我们一块讨论的结果,认为这样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与新课程理念不符,建议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表的介绍安排在下一课时呈现。

2.第二次磨课达成共识

谢老师的课堂采用环节教学法,分为四个环节:新课引入、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反应。

二、教学实践分析 1.第一个环节——问题引入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体验,从“鉴别真假黄金的化学方法”的问题情境引入,设计问题“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鉴别真假黄金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个环节——金属与氧气反应

通过回顾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条件的难易程度对比,反映出不同金属的活泼程度不同,再让学生分析原子结构不同点,从而强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也培养学生探究一类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再以“能否利用金属的这一化学性质检验黄金的真假?”达成知识的迁移应用,体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再设问“还有没有其它性质去检验黄金的真假?”过渡到下一环节学习,过渡自然。3.第三个环节——金属与酸反应

以“生活中用铁质小刀削苹果、梨时小刀颜色的改变”作为情景设置问题,进入镁、铁、锌、铜能否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方案设计,学生先思考后小组讨论,拟定验证方案。

接下来学生实验。边实验边完成学案上的现象记录及教材上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师巡查实验情况并检查学生方程式的书写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金属与酸反应的通式“金属+酸→化合物+氢气”,再引导学生按照反应物及生成物的类别和种类分析反应特点,得出“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再与金属和氧气的反应类型对比,让学生举例并回忆还学过什么反应类型?

这样的处理,老师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

但是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及时设计跟进练习,反馈学生对置换反应的掌握情况。比如可以给出以下几个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一氧化碳与三氧化二铁反应、新反应“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让学生判断哪个是置换反应。再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置换反应的两种类型,就更好了。

4.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堂知识,画出思维导图。这是谢老师的学生学完本单元知识画的思维导图,相当精美。

5.教学实践理论分析

接下来我分析一下,谢老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都用了哪些方法与策略?

(1)应用元认知策略 由于该老师的省级科研课题是《应用元认知突破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策略的研究方案》,在本课题的教学实践在中尝试运用“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认知监控与调节的元认知策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来突破金属的常见化学性质这一学习难点。

(2)渗透学科思想

关注化学与生活,从生活中引出所讲的金属,最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从金属原子结构不同引起不同金属与氧气、稀酸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期间渗透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

(3)突出化学用语教学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逐步在新课教学中落实。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教师首先演示镁条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让学生体验到同种金属能与不同的稀酸溶液反应的实验事实,然后引导学生书写Mg、Zn、Fe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方程式排成纵列,为置换反应概念的得出打下基础。

(4)注重方法引导

在置换反应的教学中,通过两次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体会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5)巧用思维导图

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新课后自主建构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帮助学生形成“物质的变化观”的学科观念。

三、问题讨论

1.设计金属与盐酸反应后又与硫酸反应,是多此一举吗?

教材的探究实验在设计了金属与盐酸反应后,有用稀硫酸代替盐酸进行实验,是不是多此一举?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叫金属性顺序表吗?

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金属性Na>Ca,但是,金属活动性却是Ca>Na,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些知识老师知道就好,没必要教学时过度强调,反而给学生带来困惑。

第二篇:《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使同学们不仅对前面的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也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b、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c、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的已有的基础知识,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归纳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3、在第五单元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过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可引导学生推测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然后设计实验验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a、金属与氧气反应采用回顾—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b、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2、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2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我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分别为一、复习-激趣、

二、创境-设疑、

三、操作-体验、

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习-激趣

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一组漫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图片中的各个金属在争夺金属王国的皇冠,一方面复习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做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从这一环节可以提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呢?”通过后面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他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创境-设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金戴银”成为一种时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化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操作-体验

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

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A: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 B:镁、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 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习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

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

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

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

3.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

在上册书的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中,我们曾经做过“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在这里我们知道铁钉是金属,而硫酸铜溶液属于金属化合物溶液,那么他们的实验现象是铁钉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物质,经过验证红色的物质是铜,这能说明铁比铜活泼,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那请各小组同学用下列实验用品分别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我及时指导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主要实验有: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

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 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板书如下:

1、置换反应

特点: 单质+化合物 → 单质+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习册上的习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

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反思: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3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补做了镁条、铝片、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为使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探究紧凑、有效,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最后讨论,并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通过练习一块儿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答]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小结]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展示被空气中的O2氧化了的镁条和铝片,并把其与砂纸打磨后的镁条与铝片相比较]

[问]是谁给纯净的镁条和铝片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过渡]如果我们把镁条、铝片、铜片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演示实验]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在空气中加热。

现象: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师]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学生板书]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教师板书]3Fe+2O2Fe3O4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

[板书]活动性:Mg、Al>Fe、Cu>Au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

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之故。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思考: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答案]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之故;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补充]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活动与探究]

[投影展示活动与探究内容]

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两小块锌、铁或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请学生根据以上实验,填写下表]

[投影]

金属现象反应的化

稀盐酸稀硫酸稀盐酸稀硫酸

镁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

锌Zn+2HCl====ZnCl2+H2↑Zn+H2SO4====ZnSO2+H2↑

铁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可由学生口述]

[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甲:镁、锌、铁可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生成H2,铜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乙:与酸反应时,能生成H2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

丙:镁、锌、铁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锌,然后是铁。

[注:教师此时可引导学生一起欣赏课本图8—13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丁: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评价]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过渡]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证明不同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

[投影]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中反应出来。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此结论来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投影]

[活动与探究]

1.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实验内容,填写下表:

[投影]

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蓝色变浅,铝丝上附着一层红色固体2Al+3CuSO4====Al2(SO4)3+3Cu

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丝上附有白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Cu+2AgNO3====Cu(NO3)2+2Ag

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注:表中内容由学生填写]

[问]通过实验1.2.3.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能否据此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实验1说明铝的活动性弱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

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铝。

综合以上结论,可知铜、铝、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铝>铜>银。

[讲解]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板书]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过渡]下面,是我们本节课探究时所发生的—些化学反应。

[投影]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Cu+2AgNO3====Cu(NO3)2+2Ag

[师]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些反应的特点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板书]三、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

[投影]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的依据: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投影练习]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与稀盐酸(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4)铝与硝酸银溶液

[答案](1)(3)不反应;(2)(4)反应,且均为置换反应;方程式略。

思考题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思考题2:学完本课题后,你能否想出另外的办法来鉴别黄铜与黄金?

思考题答案:1.因波尔多液中的硫酸铜要与铁反应:CuSO4+Fe====FeSO4+Cu,从而腐蚀铁制容器;2.可用稀盐酸来鉴别黄铜与黄金。因黄铜中含有锌,遇盐酸会有气体生成,而黄金则不与盐酸反应。

[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且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各不相同,根据金属与酸或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的反应,可判断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种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布置作业]习题3、4、6、8

设计、观察与思考

铁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潮湿的空气中却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生锈。现有洁净无锈的铁钉、试管、稀硫酸(或醋酸(亦可用食醋代替))、食盐水、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溜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试设计实验比较铁钉在不同环境中的锈蚀速度,以供我们在后面课题的学习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3Fe+2O2Fc3O4

活动性:Mg、Al>Fe、Cu>Au

二、金属活动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三、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考题回顾

1.(xxxx年江苏盐城中考题)把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在稀硫酸中叙述正确的是……

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③铁钉的质量减轻④溶液的质量增加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④D.①②③④

2.(xxxx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考题)下列有关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纯净的铁是黑色的固体B.不能用铁壶长期存放食醋

C.铁的活动性比锌强D.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

3.(20xx年江西省中考题)下表是某种常见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密度溶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银白色固体较软2.70g/cm3660.4℃良好良好良好

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2)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3)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你的一种猜想验证方法现象结论

答案:1.D2.B3.(1)做炊具、导线、电缆、装饰品、用于包装等(2)强(3)猜想:比铁活动性强验证方法:把该金属丝伸入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中现象:溶液的浅绿色变浅,且该金属丝的表面有黑色附着物(置换出来的铁粉粒子)结论:该金属的活动性比较强。若无以上现象,说明猜想不成立

备课资料

1.怎样判断金属跟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金属跟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取决于金属和酸的性质,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

金属:要比酸中氢活泼,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以前的金属才能置换酸中氢元素;不如氢活动的金属不能置换酸中氢。

酸:必须是没有强氧化性的酸,即酸根没有强氧化性的酸。常见的有:盐酸,稀硫酸,醋酸等。如:

Fe+H2SO4(稀)====FeSO4+H2↑

2Al+6HCl====2AlCl3+3H2↑

2Na+2CH3COOH→2CH3COONa+H2↑

铜、银等不如氢活泼的金属,不能置换稀硫酸或盐酸中的氢。

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都有强氧化性,跟锌、铜等可以发生反应,但不能置换出氢,而是生成盐,硫或氮的氧化物和水。

如:

Zn+2H2SO4(浓)ZnSO4+SO2↑+2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Zn+4HNO3(浓)====Zn(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铝有哪些重要用途?

物质的用途决定于它的性质。由于铝有许多优良性能,因此铝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日常生活上着极为广泛的用途。

铝的密度小,仅为2.70克/厘米3,虽然它的硬度和强度都比较低,纯铝不适合于机件的制造。世界各国生产的铝,约有60%以上都用于制造合金,在铝中加入硅、铜、镁、锌、锰等元素制成各种铝合金,就具有质轻、强度和硬度较大、耐磨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火车、船舶制造工业等。此外,像导弹、宇宙火箭、人造卫星等的制造上也大量用到铝及铝合金。例如,一架超音速飞机约由70%的铝及其合金构成。每枚导弹的用铝量约占总重量的10%~15%。一艘一万五千吨的大型客船,用铝量约为两千吨。据报道,国外已铺设有铝质的火车轨道,其耗电量约为普通铁轨的一半。

铝有优良的导电性,它的导电能力仅次于银和铜,居第三位。它的导电率虽只有铜的2/3,

但它的密度只有铜的1/3。所以输送同量的电,铝线的质量只有铜线的一半。铝表面有一层氧化膜,它不仅有耐腐蚀的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绝缘性,所以铝可以代替部分铜做导线和电缆,铝在电器制造工业、电线电缆工业和无线电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铝是热的良导体,它的导热能力比铁大三倍。在工业上可用铝制造各种热交换器、散热材料、炊具等等。铝锅、铝壶等已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

铝的延展性能较好,仅次于金和银,铝在100~150℃时可制成薄于0.01毫米的铝箔,广泛用于包装香烟、糖果、胶卷等。还可以将铝制成铝丝、铝条,轧制成各种铝制品。

铝粉具有银白色光泽,(一般金属在粉末状态时的颜色常呈黑色)俗称银粉,常用来跟某些油料混合制成银白色防锈油漆,涂在铁制品(如暖气片等)上可保护铁制品不被腐蚀,而且外表美观。

铝的表面因有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不易受到腐蚀,铝常被用来制造化学反应器、医疗器械、冷冻装置、石油精炼装置、液态天然气的输送管道等等。

铝在氧气中燃烧时能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光,铝常用于制造爆炸混合物,如铵铝炸药(由硝酸铵、木炭粉、铝粉、烟黑及其他可燃性有机物混合而成)燃烧混合物(如用铝热剂做的炸弹和炮弹可用来攻击难以着火的目标或坦克、大炮等)和照明混合物(含硝酸钡68%、铝粉28%和虫胶4%)。

通常把铝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叫铝热剂。铝热剂可用来焊接钢轨等,这种焊接不用电源,而且焊接速度快、设备简易,适合在野外作业。在工业上也可用铝热剂的焊接法焊接大截面的钢材部件。用某些氧化物如V2O5、Cr2O3、MnO2等代替氧化铁也可做铝热剂,当铝粉和某些难熔金属氧化物反应时,反应产生足够的热量,使被还原的金属呈熔融状态并跟形成的熔渣分离开来,从而获得较纯的金属。工业上常用这种铝热剂来冶炼难熔金属,如钒、铬、锰等。铝还在炼钢时,用作脱氧剂。另外,铝粉和石墨、二氧化钛(或其他高熔点金属的氧化物)按一定比率混合均匀后,涂在金属上,经高温煅烧而制成高温的金属陶瓷,它在火箭及导弹技术上有重要应用。

铝板对光的反射性能很好,反刘紫外线的能力比银还强(铝愈纯,其反射能力愈好),常用来制造高质量的反射镜,如太阳灶反射镜等。

铝具有吸音性能,音响效果也较好,所以广播室、现代化大型建筑室内的天花板等常用铝来制作。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节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置换反应,为本堂课学生探究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奠定了基础。金属活动性顺序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上有很重要的应用,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充满兴趣,再加上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动手实验、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本节课我会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体会分类、比较、归纳的方法和意义。

(过渡: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重点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大屏幕出示三个置换反应的反应物,让学生来判断产物。学生根据上节课做的实验能够判断出铁能与硫酸铜反应,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此引出金属具有不同的活泼性,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进入新课的学习。

采用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以及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一边实验一边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在学生得到铁更活泼这个结论之后,我会继续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思考我们在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有哪些。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以及刚才的实验不难得出两种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比较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在学生了解了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后,我会继续让学生根据现有的镁、铜、锌三种金属,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活泼性顺序。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规范以及安全的问题。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均能得到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Mg>Zn>Cu。

接下来我会进一步引导,根据镁、锌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铜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这一现象,判断氢应该排在活动性顺序的哪个位置。学生根据刚学习过的判断方法可以得出Mg>Zn>(H)>Cu,之后我会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让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所处的位置与活泼性有什么关系,排在H前面的金属有什么特点,排在前面的金属与后面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从而加深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我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揭示、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得到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某些反应能否发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应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请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设计实验鉴别金与“愚人金”。这样的作业设计也符合新课标理念中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重点内容,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和基本知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5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要求了解一些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据此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指导,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学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结合化学实验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性,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脉络。

本节课作为此课题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六个问题,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复习阅读、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中不断学到新知,让学生学习活动拾级而上,知识构建水到渠成,并从中体会化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实验处理上,我将实验顺序作了一个小的变动,目的是为了解决同样都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活动性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独立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示范。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并特地设计一道选择题,跟学生介绍,铁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只能生成+2价的铁。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6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好探究性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认识控制物质变化的条件在应用实验法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2学情分析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重点介绍金属(钠和铝)与氧气的反应。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了解主要通过图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等途径获得。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也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帮助了学生树立“结论来自实验”的观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教学难点:对实验的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图片展示

展示古代和当今生活中的一些金属图片。

活动2【导入】讨论

请同学们谈谈看了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活动3【导入】小结引入

的确,金属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它在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它们的性质。

活动4【讲授】讲授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的化学性质

【讨论】根据你的观察,金属有哪些物理共性?

【学生回答并板书】金属的物理共性: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图片展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图。

【讲述】地壳中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Al:7.73%,第二位Fe:4.75%。

【提问】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的呢?为什么?

【解答】绝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当然也有以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Cu、Ag、Au、Pt等)。

【思考与交流】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3—2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在刚才所展示的古代金属的图片中,同学们是否发现了有的金属保留得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

【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地起作用。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两种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设问】刚才,我们已经回顾了一些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那么,要使金属与氧气反应,是否一定要加热?

【板书】1.钠跟氧气的反应

【学生探究活动】探究实验(教材P39实验3-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钠及镊子表面的煤油,用镊子夹紧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钠的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

【注意事项】凡是接触钠的用具都必须是干燥的。取用钠后剩余的钠应放回原瓶,残余的钠的碎屑不能随意乱扔。

【学生探究活动】探究实验(教材P39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上,加热,有何现象发生?

【注意事项】

1、用镊子取出的钠要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切去表面的外皮后,放在坩埚中加热。

2、坩埚加热时应与泥三角配套使用。

3、观察到钠开始燃烧后,应立即撤掉酒精灯,并将洒精灯熄灭。

4、实验结束时,要用坩埚钳将坩埚和泥三角取下,并放在石棉网上。绝对不可以直接用手去拿或直接将它们放在桌子上。

【学生探究小结】根据所探究到的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探究内容

〔实验3-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上,加热,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

反应方程式

结论

【讨论】在刚才的探究实验中,能够体现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板书】(1)钠的物理性质:

有银的色金属光泽的固体,能导电、导热,质软,熔点(97.81℃),沸点(882.9℃)都较低,密度比水小。

钠的保存: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都能跟氧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0 科学视野 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小结】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氧化物。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钠表面的氧化层等。有的氧化物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等表面的氧化层。

【过渡】下面我们来探究铝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2、铝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探究活动】课本P40,科学探究,学生完成探究性实验,并填写下表:

探究内容

用坩锅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再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

现象

现象解释

探究结论

密封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提问】要观察到铝的燃烧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答】1、可增大铝与空气(或火焰)的接触面,将铝粉撒到火焰上。

2、提高反应的温度,将铝箔略卷,尖端夹一根火柴,然后将火柴引燃,把火柴和铝箔一起伸入到氧气瓶中,即可观察到耀眼的白光。

【视频演示】铝粉在空气中的燃烧。

【阅读】资料卡片:铝的氧化膜

【小结】人们日常用的铝制品,表面总是覆盖着保护膜,这层膜起着保护内部金属的作用,这也正是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也由于氧化膜的存在,使得性质活泼的金属铝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这也就体现了化学中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结论。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钠在常温下就容易被氧化

B、钠受热后能够着火燃烧

C、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能自燃

D、钠的燃烧火焰呈黄色

2、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

A、钠的熔点低

B、钠的密度小

C、钠的硬度小

D、有强还原性

3、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CuSO4溶液中,现象是 ( )

A、置换出红色的铜

B、产生气体,置换出红色的铜

C、生成蓝色沉淀

D、产生气体,生成蓝色沉淀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发表见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7

——探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四、说教法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2、产生气体。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1、钠保存在哪里;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还有一个消息不得不告诉大家,在火灾现场让消防人员可怕的因素还不仅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还存在着一个可怕的隐患。课堂上一下炸开了锅,看的出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另一个隐患是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现场高温就是另一个隐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钠遇到高温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演示改进实验后,我做出解释,钠在酒精灯的温度下就可以着火燃烧,更何况是现场的高温下。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学习到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过氧化钠遇到CO2和H2O会产生O2,加速燃烧。因此,灭火时不能用水和现场降温是关键。此时,学生们迫切想知道消防人员是怎么扑灭这场大火的。于是我顺势给出如下旁白:消防人员采用了含水较少的冷泡沫对大火实施覆盖式扑救,并严格把守冷冻车间储钠的仓库,经过近百名官兵三个多小时的欲火奋战,终于熄灭了这场大火……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9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x号考生,今天我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1课时。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以下内容:了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能够书写Na、Al与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从本章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本节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将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中去探索金属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且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几种常见金属(如铝、铁、铜)。对金属的性质的了解,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接触过铁与氧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将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继续探究金属与非金属、酸和水、烧碱溶液的反应,深化学生的原有认知。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书写Na、Al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并能描述其产物的物理性质;

明确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学会在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中推导物质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钠的切割、钠的燃烧等奇妙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精彩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在对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难点】

通过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产物的比较分析,深化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的理念。因此,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适当时机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分析,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布饼状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金属元素都是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且请学生畅所欲言,最终得出结论:因为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从而顺利引入本节课的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认同化学发展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因此在这里会首先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并且从中归纳出某些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并通过这些反应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接着会提出以下的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那么其他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1、金属钠与O2的反应

在这里,我会通过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探究。

通过展示钠的存放,引导学生正确取用和安全切割,从中让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这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并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观察钠的燃烧反应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观察、思考、比较、归纳。学生会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并能书写钠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

2、金属铝与O2的反应

在这里会请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此过程中有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设置了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题目,由此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认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这与金属的原子结构有何关系?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最后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让学生课下认真阅读教材或其它关于铝的氧化膜的资料,加深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10

本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依据“探索性教学”

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思想,本着“问题式教学”、“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教育教学设想设计的教学方案,现从四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③通过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复习巩固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

难点: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

1、初三已经学习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

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四、教法和学法

1、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

(1)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比如钠的切割 、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教师在演示一些操作重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和钠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学生对钠的性质就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2)学生动手实验与填写实验报告相结合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引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而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生实验之后,学生能在完整试验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回顾试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3、通过比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如学生在学习钠和氧气反应的时候,通过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比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钠与氧气反应的实质。又如做铝和氧气反应实验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认识到铝表面的氧化膜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堂 通过幻灯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金属矿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金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展示历史上一些比较出名的金属物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金属在我国已有比较悠久的使用历史;我还将让学生自己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本节课的兴趣。

2、复习旧知 通过思考与交流,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为后面即将学习的钠、铝的性质打下基础。

3、由此及彼,提出问题 铁、镁等金属都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去思考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以及为什么。

4、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 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感受钠的活泼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5、通过实验的比较,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本质,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6、课堂小结 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共同的反应本质,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在具体反应中的体现,进而从反应的难易程度认识到化学性质的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共性之外金属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性,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

7、作业 利用你的原有化学知识,结合本节课内容,围绕金属提出一些问题,选择出你所感兴趣的,去图书馆或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六、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

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

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学生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地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本人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

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分别为一、复习-激趣、二、创境-设疑、三、操作-体验、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习-激趣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几幅色彩明快的金属材料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一方面复习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总叹息找不到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认为思想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我如此设计的理由是:我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渴望,“地铁、飞机、飞船”的照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境-设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金戴银”在农村也成为一种时尚。在我们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操作-体验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铝箔、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Al>>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A:镁、铝、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B:镁、铝、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习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Al>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1、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 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

板书如下:1、置换反应特点: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2、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习册上的习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12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定义及应用,它侧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应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本课题的学习还能为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年龄、心理特征,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顺序,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置以及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判断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日常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年龄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索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实验探索为主线能让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还能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穿插,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优化课堂,课堂效果也会达到最佳。

三、学法分析

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学生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

结法。化学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做实验是学好化学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加强,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总结归纳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导语:在现代的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中,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

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预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2)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结合课件展示,回顾学过的铁、镁与氧气的反应,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它们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从而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追问】:如果把金和这两种金属比较,则金排在什么位置呢?为什么?

这样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可以及时的检查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②、金属与酸的反应

【探究一】: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稀盐酸,再依次加入铜、铁、锌、镁,观察实验的现象,特别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铜、铁、锌、镁)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就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是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设置讨论】:大家想想如果要在实验室制备氢气,你认为选用哪种金属最好?

这样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③、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置讨论】:由实验(1)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结合实验(2)、(3)能否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的线索为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学习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突出了重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通过上述探究过程,以及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

④、置换反应

【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相关化学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反应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3)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提问】: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何疑问?

这样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说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维。

(4)作业

必做题:P14 4、5

选做题:P14 7

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这点恰好符合《教育学》中提到的“因材施教”的原理。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13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而我戴的戒指是真还是假的呢。请你学完本节课后设计方案鉴别我戴的黄金戒指的真假,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B“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以上是我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反思,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14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3、重点、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三、学法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

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讨论,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以科学事例创设情境,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属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改进);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置换反应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小结。

(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通过三个探究过程: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

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知识,通过对几种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突破重点。在每个探究后都精心设计问题或列举事例,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创设情景抢答金属之最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回顾学过的铁、镁等与氧气的反应,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老师可适当引导比较),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追问如果把金(Au)的化学活泼性与这两种金属比较,则金(Au)排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还可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2)金属与酸的反应

活动探究一金属与酸的反应

(改进意图)用塑料片把培养皿隔成四个区域(有间隙连通),先加入少量稀盐酸,再依次向四个区域中加入Cu、Fe、Zn、Mg四种金属,而课本中采用了4只试管来做这个对比实验。相比之下,用改进过的装置来做这个对比探究,更加节省药品、节省时间,更加便于操作。值得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Cu、Fe、Zn、Mg)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有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突破重点。还能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设置探讨通过该实验探究一的现象分析,能否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整理、展示结论:

金属活动性:Mg >Zn >Fe >Cu

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设疑大家想想如果在实验室制取氢气,你认为选用那种金属最合适?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实验室气体制备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学生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设置讨论通过实验探究二的实验(1)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那么结合实验探究中的(2)、(3),能否比较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线索为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学习金属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另一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的能力。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享受它带来的喜悦。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整理、展示结论:

金属活动性:Al >Cu >Ag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

展示事例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事实,强化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以上三个探究过程的结果,以及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

(4)置换反应

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生动的再现,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课件展示本节课板书:附录

(四)练习反馈

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铝与硝酸银溶液

2 、黄金与黄铜(铜锌合金)的外观很相似,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鉴别黄金与黄铜?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练习,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篇:金属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

3.通过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金属的活动性。学时重点

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学时难点

用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教学活动

【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提问]前边咱们讲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谁能告诉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较有什么优良性能?

【讲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及黄金饰品越来越多的成为寻常百姓的装饰品。随之而来的假黄金诈骗案也越来越多,提示:黄铜为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

【讨论】人们为何会上当?你能想出一个鉴别真假黄金的办法吗? 【回答】通过测密度;硬度不同,相互刻画等

【设问】那么, 能不能使用化学方法鉴别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渡】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活动】温故知新 归纳总结 评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有哪些金属能和氧气的反应? 【回答】金属铁和镁

【投影】镁在空气中点燃;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的图片。

【提问】镁在空气中加热即可发生反应,而铁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从反应条件上比较,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回答】镁比铁活泼。

教师出示表面氧化的镁片,再用砂纸打磨一半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镁铝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应,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和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条件下却能和氧气反应,我们得出金属的第一个化学性质

【板书】一 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投影】燃烧金戒指的图片:俗话说 “真金不怕火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 教师启发引导

【回答】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解释】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金难与氧气发生反应 【提问】学到这同学们有没有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了? 【回答】用火烧

【提问】 你能描述具体的操作方法吗? 【讲述】很好,取少量金属块在火焰上加热,若金属表面发黑则原试样为黄铜,若无变化,则为真金。

【分析与讨论】1.比较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应时的难易程度有何不同呢?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不同的金属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不一样。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别的物质起反应,且反应现象越剧烈。

【总结】我们知道了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镁铝、铁铜、金的活动性依次减弱 【投影】联系生活,铁制品易生锈,铝制品却不易生锈

【提问】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回答】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提问】能不能用钢丝球擦洗铝锅? 【回答】不能,会破坏表面的氧化膜

【过渡】以上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那么金属还可以与哪些物质反应呢? 回想你家庭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的呢?能用铁或铝吗? 【活动】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投影】实验内容及实验过程中需观察注意的问题 学生结束试验后

【提问】请同学试着描述实验现象 【回答】金属表面有气泡产生

【讲述】有气泡产生说明将稀盐酸加入到金属中后,产生了新物质,从而咱们可以知道金属和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咱们得到了金属的第二个化学性质 二.金属能和酸反应(只介绍和盐酸硫酸的反应)

【提问】根据现象,讨论,哪些金属能和酸反应,哪些不和酸反应?

【回答】镁锌铁表面有气泡,能和酸反应;铜丝 表面没现象,不能和酸反应 【提问】根据是否能和酸反应,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哪类金属活泼些? 【回答】能和酸反应的活泼些

所以我们得出铜在这几种金属中最不活泼

【设问】那么镁锌铁三种金属的活泼性又是怎样的呢?

【提问】第三个问题,回想实验过程中镁锌铁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呢? 【回答】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铁最慢

所以镁比锌活泼,锌比铁活泼

根据能不能和酸反应和反应的剧烈程度你能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探究结果】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Mg>Zn>Fe>Cu 【提问】学到这里,你能总结出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吗? 【总结】1.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

2.金属是否与酸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几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时,生成的是正2价的铁,亚铁 Fe+2HCl= FeCl2+H2↑ Fe+H2SO4= FeSO4+H2↑ 学生试着写出镁锌分别和盐酸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Mg + H2SO4 === MgSO4 + H2↑ Zn+2HCl= ZnCl2+H2↑ Zn+H2SO4=ZnSO4+H2↑

【提问】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角度分析,上述反应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总结】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表达式:A + BC = B+ AC 判断依据:单质+化合物 → 单质+化合物

【练一练】:学过的反应中有置换反应吗? 【提问】我们还学过哪些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由多变一‘’分解反应 ‘由一变多’

练习;下面几个反应中哪些是置换反应 哪些是化合反应 哪些是分解反应 学生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投影;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 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应

2Cu+O2= 2CuO 4Al+3O2==2Al2O3

Mg、Al>Fe、Cu>Au(金)二. 金属和酸反应

Mg+2HCl=MgCl2+H2↑ Mg+ H2SO4 === MgSO4 + H2↑ Zn+2HCl= ZnCl2+H2↑ Zn+H2SO4=ZnSO4+H2↑ Fe+2HCl= FeCl2+H2↑ Fe+H2SO4= FeSO4+H2↑

Mg>Zn>Fe>Cu 置换反应:判断依据:单质+化合物 → 单质+化合物

第四篇: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3)

一、选择题

l.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晕

A.晾干的咸菜上出魂食盐晶体

B..铜器上生铜绿

C.日光灯通电发光

D.花生油在冬天冻结

2.下列物质中,可由金属跟稀硫酸反应直接制取的是

A.Ag2SO4

B.CuSO4

C.Fe2(SO4)3

D.A12(SO4)3

3.下列各种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钢铁

B.水泥

C.聚乙烯

D.石灰石

4.公元二世纪,我国古代炼丹家魏伯阳著有(简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专著。书中描写道:“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这句话是指黄金的性质在强热条件下

A.很稳定

B.很活泼

C.易氧化

D.易还原

5.下列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2Cu+O22CuO

B.Fe+CuSO4FeSO4+Cu

C.CuO+COCu+CO2

D.NaCl+AgNO3AgCl+NaNO3

6.将金属,R和M分别浸入稀硫酸里,R溶解而M不溶解.将M浸入金属T的硝酸盐溶液里,M的表面析出T。这三种金属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A.T、R、M

B.R、M、T

C.T、M、R

D.M、R、T

7.在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上述反应的混合物,在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过滤得到的金属是

A.Fe、Cu

B.Cu

C.Fe、Ag

D.Ag

8.用相同质量的锌和镁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以纵坐标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横

坐标表示反应时间,符合反应实际的图像是

9.把等质量的锌片分别放叭下列各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的是

A.Na2SO4

B.CuSO4

C.H2SO4

D.AgNO3

10.镁和铝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若要制得相同质量的氢气,则消耗掉镁和铝的质量比是

A.8:9

B.4:3

C.16:27

D.3:4

二、填空题

11.纯铜是________色的。铜的合金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12.将A、B、C三种金属分别放置于盐酸中,只有B溶解;再将A放置于C的硝酸盐溶液中,A表面有C析出。则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13.镁、铁、铜三种金属加入适量稀硫酸中,待不再放出气体时过滤;滤纸上有(填化学式,下同)________。再往滤液中加入过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有________,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

14.距今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炼铁的技术,他们将炭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利用一氧化碳将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铁。请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本市有一家化工厂,处理含铜垃圾的生产流程如下:

试写出上述生产流程中和提取铜直接有关的①②④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6.某同学将Cu+________________+Ag的空格填成Cu+2AgCl→CuCl2+2Ag,试回答,这样填写是否正确?为什么?

17.把足量的稀硫酸倒入含有少量银粉、氧化铜的铁粉的试管中,加热后过滤,滤纸上剩下什么物质?滤液里有什么物质?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8.将铁片分别插入①盐酸、②氯化镁溶液、③硝酸银溶液中,片刻后取出铁片。溶液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不考虑取出铁片时所带出溶液的质量。)

四、推断题(共14分)

19.根据下述变化,(1)写出A→E各物质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①→④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A、B两种物质都是黑色粉末,A、B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变化:根据上述变化及现象,试判断:(1)写出两种黑色粉末的化学式:

A是________,B是___________

(2)写出各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验题

21.某废液中含有ZnCl2、FeCl2和CuCl2,要从中全部回收金属铜。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先加入稍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含有——,如何用化学方法继续实验得到纯净的金属铜,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包括加入试剂和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一种工业废水,已知其中含有大量FeSO4,少量可溶性银盐和钠盐,以及部分污泥,试设计一个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法回收金属银和硫酸亚铁,分步列出实验步骤,并说明每一步骤的目的。

23.如何证明孔雀石成分中有碳酸铜?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提示:碳酸铜具有跟碳酸钙相似的性质;能跟盐酸反应。)

六、计算题

24.某正三价金属跟盐酸反应,生成m克氢气,金属的质量同时减少a克。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25.黄铜是一种由锌、铜两种金属组成的合金。为了测定黄铜的组成,取样品粉末16.25克放入盛有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使它们充分反应。反应前烧杯中稀硫酸的质量是85.00克,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是101.11克。问该合金中铜的质量百分含量是多少。

26.把质量为10.5克的铁棒放在硫酸铜溶液里,过一会儿取出,洗净、干燥、称重,棒的质量增加到10.8克。问析出多少克铜。

27.学生甲把一包氧化铜粉末和木炭粉的混合物置于硬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使之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甲收集到1.1升二氧化碳气体(在该条件下气体密度为2.00克/升)。学生甲就停止实验。学生乙再继续实验,他把剩余固体进行称量,称得质量为8.3克,然后在该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加热,使它们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纸上的固体物质干燥、称得质量为6.8克。试计算,学生甲所取用的一包混合物的质量是多少?其中氧化铜和木炭粉各为多少克?

第五篇: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要求了解一些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据此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指导,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学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结合化学实验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性,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脉络。本节课作为此课题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六个问题,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复习阅读、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中不断学到新知,让学生学习活动拾级而上,知识构建水到渠成,并从中体会化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验处理上,我将实验顺序作了一个小的变动,目的是为了解决同样都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活动性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独立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示范。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并特地设计一道选择题,跟学生介绍,铁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只能生成+2价的铁。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2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节课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我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 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分别为一、复习-激趣、

二、创境-设疑、

三、操作-体验、

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习-激趣

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一组漫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图片中的各个金属在争夺金属王国的皇冠,一方面复习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做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从这一环节可以提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呢?”通过后面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他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创境-设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金戴银”成为一种时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化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操作-体验

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 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

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 A: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 B:镁、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 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习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 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

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

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

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

3.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

在上册书的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中,我们曾经做过“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在这里我们知道铁钉是金属,而硫酸铜溶液属于金属化合物溶液,那么他们的实验现象是铁钉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物质,经过验证红色的物质是铜,这能说明铁比铜活泼,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那请各小组同学用下列实验用品分别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我及时指导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主要实验有: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

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 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板书如下:

1、 置换反应

特点: 单质+化合物 → 单质+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 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习册上的习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

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反思: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3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而我戴的戒指是真还是假的呢。请你学完本节课后设计方案鉴别我戴的黄金戒指的真假,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B“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以上是我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反思,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

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讨论,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以科学事例创设情境,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属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改进);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置换反应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小结。

(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通过三个探究过程: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

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知识,通过对几种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突破重点。在每个探究后都精心设计问题或列举事例,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创设情景抢答金属之最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回顾学过的铁、镁等与氧气的反应,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老师可适当引导比较),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追问如果把金(Au)的化学活泼性与这两种金属比较,则金(Au)排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还可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2)金属与酸的反应

活动探究一金属与酸的反应

(改进意图)用塑料片把培养皿隔成四个区域(有间隙连通),先加入少量稀盐酸,再依次向四个区域中加入Cu、Fe、Zn、Mg四种金属,而课本中采用了4只试管来做这个对比实验。相比之下,用改进过的装置来做这个对比探究,更加节省药品、节省时间,更加便于操作。值得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Cu、Fe、Zn、Mg)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有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突破重点。还能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设置探讨通过该实验探究一的现象分析,能否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整理、展示结论:

金属活动性:Mg > Zn > Fe > Cu

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设疑大家想想如果在实验室制取氢气,你认为选用那种金属最合适?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实验室气体制备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学生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设置讨论通过实验探究二的实验(1)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那么结合实验探究中的(2)、(3),能否比较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线索为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学习金属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另一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的能力。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享受它带来的喜悦。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整理、展示结论:

金属活动性:Al > Cu > Ag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

展示事例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事实,强化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以上三个探究过程的结果,以及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

(4)置换反应

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生动的再现,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课件展示本节课板书:附录

(四)练习反馈

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铝与硝酸银溶液

2 、黄金与黄铜(铜锌合金)的外观很相似,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鉴别黄金与黄铜?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练习,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5

——探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四、说教法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2、产生气体。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1、钠保存在哪里;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还有一个消息不得不告诉大家,在火灾现场让消防人员可怕的因素还不仅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还存在着一个可怕的隐患。课堂上一下炸开了锅,看的出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另一个隐患是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现场高温就是另一个隐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钠遇到高温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演示改进实验后,我做出解释,钠在酒精灯的温度下就可以着火燃烧,更何况是现场的高温下。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学习到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过氧化钠遇到CO2和H2O会产生O2,加速燃烧。因此,灭火时不能用水和现场降温是关键。此时,学生们迫切想知道消防人员是怎么扑灭这场大火的。于是我顺势给出如下旁白:消防人员采用了含水较少的冷泡沫对大火实施覆盖式扑救,并严格把守冷冻车间储钠的仓库,经过近百名官兵三个多小时的欲火奋战,终于熄灭了这场大火……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Ⅰ《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通过本节以及后面章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另外,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第二课时为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第三课时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本节课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

(3)了解活泼金属(Na、Mg、Al)与O2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金属及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知道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

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四)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演示实验法”。教师通过学生看到的客观事实或已学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实验大部分是演示实验,让学生熟悉实验正确操作。我在实验前会先讲清楚实验过程,强调操作注意事项以及观察要点;在实验过程中,我也会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实验现象,并让学生描述出实验现象。

通过两组实验,调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讨论、归纳与总结,认识实验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举例,体现金属在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复习旧知:课本P42“思考与交流”。

1.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

2.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有关金属的反应,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通过提问,师生共同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盐反应;(2)金属与酸反应;(3)金属与氧气反应。

3.根据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Na、Mg、Al的原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四)探索新知: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

1.提出问题:真金不怕火炼是什么意思?金子在高温下不能发生反应,铁铝在常温下不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点燃条件下可以和纯氧反应,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展示金属钠

2.介绍金属钠的保存,思考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用实物展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概括。分析钠的切口变暗的原因,说明Na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引导学生进行钠的燃烧实验及总结归纳实验现象,

4.回忆Al在纯氧中的燃烧反应,对比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说明氧化铝对Al的保护作用

5.拓展延伸: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金属氧化物,金属在反应中表现还原性,遇见其他氧化性物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例如与氯气,与硫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和硫化物,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反应方程式。

(五)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分析Na、Al和氧气反应过程中,Na、Al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以及在反应中Na和Al体现的性质,得出结论:Na、Al等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作还原剂。并进一步指出:由于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金属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能与许多氧化剂发生反应。除了与氧气反应以外,金属单质还能和Cl2、S等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列出Na与Cl2反应、Fe与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六)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熔点低

1.Na与O2的反应

-2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

加热条件下:(淡黄色)

2.铝与O2的反应

4Al + 3O2 ==== 2Al2O3

3.金属与其它非金属的反应

△ 2Na + Cl2 ==== 2NaCl

△ Fe + S ==== FeS -1 △ 2Na + O2 ==== Na2O2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7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定义及应用,它侧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应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本课题的学习还能为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年龄、心理特征,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顺序,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置以及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判断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日常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年龄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索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实验探索为主线能让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还能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穿插,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优化课堂,课堂效果也会达到最佳。

三、学法分析

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学生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

结法。化学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做实验是学好化学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加强,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总结归纳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导语:在现代的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中,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

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预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2)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结合课件展示,回顾学过的铁、镁与氧气的反应,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它们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从而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追问】:如果把金和这两种金属比较,则金排在什么位置呢?为什么?

这样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可以及时的检查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②、金属与酸的反应

【探究一】: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稀盐酸,再依次加入铜、铁、锌、镁,观察实验的现象,特别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铜、铁、锌、镁)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就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是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设置讨论】:大家想想如果要在实验室制备氢气,你认为选用哪种金属最好?

这样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③、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置讨论】:由实验(1)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结合实验(2)、(3)能否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的线索为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学习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突出了重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通过上述探究过程,以及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

④、置换反应

【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相关化学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反应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3)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提问】: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何疑问?

这样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说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维。

(4)作业

必做题:P14 4、5

选做题:P14 7

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这点恰好符合《教育学》中提到的“因材施教”的原理。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8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3、重点、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三、学法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9

本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依据“探索性教学”

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思想,本着“问题式教学”、“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教育教学设想设计的教学方案,现从四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③通过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复习巩固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

难点: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

1、初三已经学习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

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四、教法和学法

1、 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

(1)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比如钠的切割 、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教师在演示一些操作重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和钠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学生对钠的性质就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2)学生动手实验与填写实验报告相结合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引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而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生实验之后,学生能在完整试验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回顾试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3、通过比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如学生在学习钠和氧气反应的时候,通过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比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钠与氧气反应的实质。又如做铝和氧气反应实验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认识到铝表面的氧化膜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堂 通过幻灯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金属矿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金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展示历史上一些比较出名的金属物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金属在我国已有比较悠久的使用历史;我还将让学生自己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本节课的兴趣。

2、 复习旧知 通过思考与交流,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为后面即将学习的钠、铝的性质打下基础。

3、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 铁、镁等金属都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去思考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以及为什么。

4、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 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感受钠的活泼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5、通过实验的比较,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本质,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6、 课堂小结 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共同的反应本质,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在具体反应中的体现,进而从反应的难易程度认识到化学性质的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共性之外金属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性,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

7、作业 利用你的原有化学知识,结合本节课内容,围绕金属提出一些问题,选择出你所感兴趣的,去图书馆或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六、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

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

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学生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地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本人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

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分别为一、复习-激趣、二、创境-设疑、三、操作-体验、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习-激趣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几幅色彩明快的金属材料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一方面复习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总叹息找不到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认为思想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我如此设计的理由是:我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渴望,“地铁、飞机、飞船”的照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境-设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金戴银”在农村也成为一种时尚。在我们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操作-体验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铝箔、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Al> >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 A:镁、铝、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B:镁、铝、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习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Al>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

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

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

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1、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 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

板书如下:

1、置换反应特点: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习册上的习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下载《金属的化学性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属的化学性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4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

    金属化学性质应用总结

    1. 等质量金属(镁铝锌铁)与足量的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大小与反应速度比较。 (1)、产生氢气的质量:大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与化合价成正比 (2)、反应速度与活动性顺序有......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5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说......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两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县教育局和教研室给了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我从说教材、说教......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五篇模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精选22篇)

    篇1: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要教学环节: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二、金属与酸的反应。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一、对教学目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两个考点:1、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2、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这两个考点运用的知识都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1 从初中教师到高中教师的跨越不只是一个校门的差别,知识的难度变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再加上以前知识的构架比起高中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