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0、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步骤:
1.打磨金属(一根铁丝,二根铜丝,一根镁条),告老师:铜丝红色,镁铁银白色。
2.加热一根铜丝(用坩锅钳夹住)
3.余三种金属放入试管中(用镊子放)
4.金属中加入少量盐酸。面产生少量气泡。铜表面无气泡。
5.6.写:
7.回收金属,冲洗、擦干。放入指定容器。
8.洗理。
说明:洗三支试管,回收金属铁丝和铜丝。
强调:说二个现象,填3个空。
第二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
第八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的两种变化及区分两类变化的依据。2.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知道区分两类性质的方法。3.会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通过实验亲自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提高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依据。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难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3.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教学过程】 [师]:上课![生]:起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请坐!
[师]:上课前,老师先为你们表演一个节目,这是一个长条的气球,现在看我折——折——折就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狗”,气球从长条的形状变成了小狗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只发生了什么改变? [生]:形状。
[师]: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生]:没有
[师]:如果物质只发生了形状、温度(30摄氏度的水和50摄氏度的水)、颜色(水中加入红墨水变红)、状态(液态的水和固态的冰)等改变,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师]:请你举几个物理变化的事例? [生]:冰山消融、铁丝弯曲、橡皮泥压扁等。
[师]:我们现在再来看一个实验:教师演示(用镊子夹住木炭放在酒精灯中加热,烧红后放在燃烧匙中,并伸入氧气中燃烧),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2)发出白光(3)产生大量的热量 [师]: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生]:“有”或“没有”
[师]:那我们就来验证下到底有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教师再拿出一瓶充满氧气的集气瓶,有什么作用? [生]:作为对照
[师]:把澄清石灰水分别到入两瓶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生]:氧气的集气瓶——无现象
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变浑浊
[师]:说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确实产生了新物质,像这样如果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如铁生锈: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铁与铁锈并不是同一种物质? [生]:用吸铁石吸
[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最根本区别是:有无产生新物质。而在我们刚才的木炭燃烧过程中,温度升高了,说明在这个过程中也包括物理变化,大量实验现象都表明:化学变化中通常都伴随着物理变化。
食盐溶解到水中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请同学小组完成【做一做1】 【做一做1 】把定量的食盐(纸包中)溶解到烧杯里的定量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全部溶解。
【 思
考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检验 方法】把配置好的食盐水放到蒸发皿中,放在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直至水蒸发完(注意:当水快蒸发完时,用坩埚钳移开蒸发皿,小心操作防止因物质溅出而烫伤); 现象:_有食盐析出_; 结论: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师]:食盐溶解后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微粒的形式存在于水分子之间。
看下面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1.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2.食盐能在水中溶解 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其实第一句话是我们学过的物理变化,第二句是物理性质;
在物质的多种性质中,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这些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有些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只在物质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跟是否发生变化无关,描述是往往用:“是——”、“能 ——”、“可以——”、“易(或不易)——”等词。
接下去完成【做一做2】
【做一做2 】取少量稀盐酸到试管(A)中,撕一小段镁条,先用磨砂纸除去表面的黑色物质,进行观察,物理性质有: 银白色、质软、表面有光泽的金属; 再把镁条放入试管(A)中,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会逐渐溶解,产生无色气体,同时会放热;
【 思
考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检验 方法】另取一试管(B),加入等量的稀盐酸,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氢氧化钠,对比观察实验现象 试管(A):无现象; 试管(B):产生白色沉淀。
【结
论】: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拓
展】:从实验中可以得知镁的化学性质:能与稀盐酸反应。【当堂训练】
选择填空:A、物理变化B、物理性质C、化学变化D、化学性质 ①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
②木炭具有可燃性,属于(); 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属于()④金属钨不易熔化,属于()⑤水结冰了,属于()⑥铜丝能导电,属于();
⑦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属于(); ⑧碘固体能升华成碘蒸气,属于()
第三篇:2014日照市初中实验考评化学试题3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校组号考号按手印处
化学试题3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试管3支、镊子、胶头滴管、试管架、坩埚钳、砂纸、试管刷、稀盐酸溶液、硫酸铜溶液、铁丝(3cm和20cm两种)、镁条(1-2cm)、铜片(3 cm)、酒精灯、石棉网、吸水纸、废液缸(贴标签)、抹布、小烧杯3只(分别回收铁丝、铜片,盛放固体废弃物,都要贴有标签)
注:盛放液体的试剂瓶,不要用滴瓶
实验步骤:
1.用砂纸现场打磨铁丝、铜片、镁条,观察颜色,并记录。铁丝色,铜片色,镁条色。
2.用坩埚钳夹取打磨过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3.用镊子夹取打磨过的铁丝和镁条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内,分别向试管内倒入2-3mL稀盐酸。观察现象并记录。
4.向试管内滴加CuS04溶液2-3mL,将打磨过的长铁丝插入CuS04溶液,观察铁丝颜色变化并记录。
实验结论:铁、铜、镁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7-
第四篇: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包括:纯金和合金
纯金(是纯净物中的单质):24K金、体温计中的汞
合金(是混合物):铁合金、铜合金(青铜、黄铜、白铜)
金属属于金属材料,但金属材料不一定是纯金,也可能是合金。
有些物质虽然含有金属元素,但不是金属材料,如:Fe3O4、MgO、MnO2等,因为他们不具有金属的物理性质。
二、金属的物理性质:
①大多数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点、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导热性。
②不同的金属又有自己的特性,如铁、铝大多数金属都是呈银白色,但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细铁粉、银粉是黑色的;常温下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汞是液体。
考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生活中的常识)
①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② 考虑物质的用途时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肥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
等多种因素。
例子:1.制作猜到、镰刀、锤子所选用的金属硬度要大,因而选择硬度较大的铁,而不用硬度较小的铝。
2.制电线我们选用铜而不用银,主要原因是虽然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但银的价格要比铜高很多。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而不用锡,是因为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高温时不易融化。
4.水龙头镀铬是因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铬是硬度最大的金属,镀在铁的表面及耐磨、美观,又防锈,能延长水龙头的使用寿命;如果在水龙头的表面镀金,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由于金的硬度较小,是水龙头不耐用,缩短了水龙头的使用寿命。
三、合金(是混合物):是在金属中加热融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1)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合金可以有金属与金属融合而成,也可以由金属与非金属融合而成,例如生铁和钢是铁碳的合金。
(2)合金具有金属的特性,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3)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他们的纯金属硬度大,熔点比组成他们的纯金属熔点低。
(4)纯铁质软,生铁和钢比纯铁硬度大。
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钢的性能优于生铁
生铁含碳量2%—4.3%钢含碳量0.03%—2%
不锈钢是钢的一种,抗腐蚀性好,常用于制医疗器械
(4)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等。也可用于火箭,导弹,航天飞机,船舶,化工和通信设备,制造人造骨。
第五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评课稿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评课稿
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从而引入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这也是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步。陈娜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启发为主,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陈娜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这一重点,由小活动引入变化,再从学生身边实例出发,寻找各种变化中有没有别的物质生成,从而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本节课“在教师引导下的有效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设活动,导入新课陈娜老师利用一张纸,一盒火柴,让学生动手活动,能让这张纸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个小活动不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也让学生在进行简单的活动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并尝试实验现象的描述,从而将学生学习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1、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于教师应用的化学术语既新奇又陌生,应避免使用过多,寻找通俗易懂的语言代替
2、小组合作交流的不够有待加强,要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