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
黑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1979年4月10日,在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鼓舞下,黑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当时,仅有理事28名。经过20年的实践,黑龙江省小语会已拥有会员500多名,理事50名,成为指导全省小学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学术组织。1999年6月8日,省小语会召开庆祝大会,一百多位新、老理事和会员代表欢聚一堂,共庆省小语会成立20周年,回顾了20年的教改历程,商讨了跨世纪的工作任务。
20年来,省小语会与省教育学院小语教研室紧密配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组织和指导了多项教改实验,不断培训基层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促进全省小语教学不断改革,不断进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粗略地划分,全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20年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拨乱反正,语文教学走向正规化。
在1966~1976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是一个重灾区,指导思想被搞乱,教材体系被破坏,教学质量十分低劣。1978年,国家颁布了新的小语教学大纲,编印了全国通用的小语课本,教学工作有了转机。但是,教研活动尚未普遍开展起来,大部分教师不清楚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不明白阅读课应当怎样教。针对这种情况,省小语会于1979年11月在哈尔滨市召开千人大会,研讨语文教学问题。全国小语教学专家郭林、袁微子、高惠莹、张田若等人到会,分别作关于新大纲、新教材和阅读教学的学术报告;北京市特级教师霍懋征和哈尔滨市优秀教师徐荣滨各上了2节阅读教学观摩课。省小语会负责人胡殿全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改革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的长篇发言。他着重指出,阅读课是技能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阅读教学应当以读为基础,读、讲、练相结合;一篇课文的教学,应当分为初读、精读和练习三步。这些报告、教学和发言宣传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任务,澄清了语文教学的大是大非问题,指明了教改的方向。会后,全省各地出现了教改热潮。
在此后的五年间,省小语会和省教育学院小语室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继续宣传新编教学大纲和通用教材的基本思想,着力研究文与道、教与学、读与写等关系,研究阅读教学怎样实行启发式,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全省各地市、县和企业办学单位都相继成立了小语教研会,教研活动普遍开展。由于上下同心协力,顺利地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大部分地区的小语教学质量恢复到了文革前的水平。
第二阶段(1985~1992),开展教改实验,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
1984年10月,全国小语会在南宁市召开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侧重研究小语教学如何贯彻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指示。1985年12月,黑龙江省小语会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召开小语教学贯彻“三个面向”方针研讨会。经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三个面向”是语文教改的根本指导思想;小语教学要做到“三个面向”,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听说读写训练,注意开展课外活动,让儿童得到全面发展。为此,应当大力开展教改实验,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986年春季,省小语会负责人邀请几位基层教研员讨论制定了《小学作文教学纲要》。同年秋季,全省范围的小学作文训练序列第一轮实验开始进行。这项实验的主要任务是端正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探索作文训练序列,改革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1991年春季,第一轮实验圆满结束。在实验学校中,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深入人心,作文教学的文学化、成人化倾向得到纠正;教师的指导贯穿学生作文的始终,培养学生多次修改成文的习惯。经过实践,形成了“写话——片断作文——成篇作文”的三段六步训练序列。省教育学院小语室的同志根据上述成果修订了《小学作文教学纲要》。同年秋季,全省开始进行第二轮作文训练序列实验。
1987—1992年间,省小语会和省教育学院小语室调查了各地小语教改实验的情况,帮助一些学校和教师总结了教改经验。在省里同志的指导和推荐下,先后有哈尔滨市东风小学校和肇东市教师进修学校等12个单位或个人的教改成果得到省教委的奖励,他们的实验成果在全省推广。
1990年冬季,省教育学院小语室和省小语会联合,先后召开黑龙江省北部、南部和西部地区的小学阅读教学观摩会,21名优秀教师作课,1 800多名教师观摩。在三片会议的闭幕式上,省教育学院小语室主任、省小语会副理事长秦锡纯同志均作总结性发言。他分析了全省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号召大家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正确处理文与道、讲与读和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三个结合”;他还号召大家改革“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这次会议之后,各地相继开展类似的教研活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到1993年初,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教改之花开遍龙江大地。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哈尔滨市南市小学青年教师庞光辉创造了将写字训练融于识字教学之中的“识字结合”法。在阅读教学方面,哈尔滨市东风小学的“教法学法同步改革”实验开辟出了一条快速培养自读能力的途径。在作文教学方面,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第四小学、哈尔滨市文昌小学、哈尔滨铁路分局第五小学和牡丹江市新华小学等学校的作文训练序列实验各具特色,总结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出课内作文与课外写作结合、教师批改与学生互评互改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外活动方面,龙江县实验小学和牡丹江市北山小学等单位摸索出了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和组织兴趣活动小组等经验。这些结果表明,经过七八年的实验,黑龙江省的语文教学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初步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科学化。
第三阶段(1993~1999),探索素质教育的目标和途径,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1993年秋季,全省小学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使用新编教学大纲和新编教科书。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使小语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省小语会和省教育学院小语室既组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又加强了教改实验工作。
1993年9月、1995年8月和1997年3月,黑龙江省小语会和云南省小语会三次联合召开协作研讨会,共同探讨小学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内容和途径,互相观摩课堂教学。省际间的信息交流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
1994年9月和1996年10月,省教育学院小语室和省小语会联合,两次召开全省小语学科最佳教师评选暨素质教育研讨会,评选出刘克、宫爱萍等20名学科最佳教师,树立了教学改革的榜样,交流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
1996年7月,省教育学院小语室和省小语会接受了原国家教委“九五”重点科研课题之一的小学语文“四结合”实验任务,在十几所具备条件的学校中实验识字、阅读、作文和应用电脑的“四结合”。目前,实验学校已达40多所,应用电脑识字、写字已取得明显效果,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与应用电脑的结合正在积极探索。
在小学作文训练序列第二轮实验期间,省教育学院小语室和省小语会直接指导了45个重点单位的实验工作,定期培训教师,定期检查实验效果,并在哈尔滨市文昌小学和哈尔滨铁路分局第五小学等学校召开现场会,观摩课堂教学,交流教改经验。截至1997年7月,大部分实验学校圆满完成实验任务,验收合格,由省教育学院颁发了合格证书。经过六年的实验,不仅改变了作文教学高时低效的面貌,形成了科学的训练序列,而且总结出了作文指导的四种教学模式和作文讲评的四种教学模式。目前,这些成果正在全省大部分地区推广。1998年10月,在全省第三次中小学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小学作文训练序列”实验荣获一等奖,并被省教委列为重点推广的教改成果之一。
受作文训练序列实验成功的启发,省教育学院小语室和省小语会又编写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纲要(试行草案)》。1998年11月,召开了全省小学语文学科阅读教学达标实验工作会议,动员各地积极参加实验。目前,报名参加实验的学校已近1 000所。这项实验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阅读训练序列,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省教育学院小语室和省小语会规划,用3~5年的时间完成作文训练序列实验的推广任务,完成“四结合”实验和阅读教学达标实验的第一轮实验任务;然后,将三项实验综合起来,形成一套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实现小语教学的现代化。
执笔人:秦锡纯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浅谈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浅谈
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语文作为一种母语及国语应该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缺乏深刻性、长远性,批评的多,提建议的少,使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化,教学改革的生命力短,切不中要害,走不出一条新路。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得不到体现。乏味的“操练”已成为学生学习的承重负担。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子究竟怎么走?迈进二十一世纪,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为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人们深切的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服务。十年来,我们奔着“打造高效课堂”的教改目标,在语文教学的改革道路上和众多的同行们一边实践一边摸索。
一、对传统小学语文的教学思考
1、理论指导实践的问题
现在,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沿袭的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即: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的任务,这样无疑便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提问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灵活、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高标准要求的今天,语文课程的资源开发拓展,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急切的呼唤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理论进行指导。
2、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
常言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改的承担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教师是学生最主要的思想载体,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老师的依赖很强,老师的点滴教育对他们的将来的成长直观重要。作为母语及国文,将来学生起码要能写的一手好字,会写文章,能够鉴赏和清晰的表达,例如,在南京某高校日对20多家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结果大出所料,20多家最看重的并不是毕业生的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的表达能力。这恰恰是语文课给予的,这尽管是一个事例但反应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老师的的选择不能只注重文凭和普通话等,要注重教师的文化修养和爱国思想,那么回顾我们现在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我们会有怎样的担忧呢?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等都值得我们思考。
3、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问题
开展教学改革就必须改变自己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积极主动的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只有你不断的去尝试改革,就是一种提高和发展。
接受新的教育理念,首先就应该树立人才观,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转变“差生论”“状元论”等极端的应试教育旧观念,树立
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虽然由于种种的原因,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存在的,但我们必须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潜能可发展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发展特长,积极营造和谐、民主、团结友爱的互敬互助的师生关系。克服“唯我独尊”的专制教育思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老师更应该有耐心,让学生在广泛的学习中大胆的说、讲、读、写打好语文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教育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蒋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在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同学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任,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的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深刻的把握了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做到了情感的迁移,把语文修养渗到骨髓中的东西自然的挖掘了出来,偏离语文修养的改革无疑是失败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课堂仍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主阵地
小学语文教学是课堂结构式改革的主题工程,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课堂教学的结构循规蹈矩,千篇一律,重点不突出,读课文、写生字、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完成课后作业等成了永远不变的教学模式,每节课总想面面俱到,结果正扼杀了学生的潜在的能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以训练为主”的教育思想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共识,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方向,因此,要把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知识传授的最终目的和教学的落脚点。
2、教材仍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根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的钻研教材,深刻的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准确的定位教材的重难点。
3、在教学中面积积极尝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愉快教学,和谐教学、小组合作、展示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模式,充分的从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汲取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走大语文课堂的教学道路。
4、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必须做好课内课外的延伸和拓展工作,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信息和渠道原来越多,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走在信息时代的最前列,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导航。例如:在教学诗歌《瀑布》课文时,先借助音乐的形象,烘托,渲染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体会“还没看见瀑布就听见瀑布的声音”的效果。随着声音的而变化峰会路转,便用多媒体展示瀑布的全身,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而且体会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及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了素养,开发了智力,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祖国美好的河山。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用新的学业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而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应该
在课堂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就应该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业负担,这样在课堂的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尝到学习成功的而愉悦,树立进一步发展的信心。
同时等级评价制度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由教师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强化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体意识。
二、对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改革从表面上看,语文教学改革好像是几个人的事或者是一个几个学校的事,但恰恰相反,教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必然对语文教学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才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旧的思想和方法必然被淘汰,因此,教学改革必须走在前沿。
2、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
搞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要和同行乃至各个教育界的人士共同的实践和交流,改革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汇聚智慧的过程,是共同提高发展的过程,单纯的尝试和实验必然走弯路,因此,教学改革和同行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3、语文教学改革要多积累,多实践。成功的经验就应该推广和应用。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小结
大岔九年制学校全彦凭
今年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校实行餐桌式教学,起初家长们一致反对,连同我也不太赞同,的确小学生长期这样坐,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斜视、脊椎变形等等。过了一段时间,我再次响应改革的号召,又改为餐桌式教学。我尝试着,相信学生会慢慢适应的。
座位改过来了,但教学效果不太明显。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处理不当。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理解上,学生们自由讨论,老师几乎不讲了,放弃了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课堂中学生热热闹闹,失去了控制,一节课结束后,华而不实,只追求表面,实际的语文效果很差。
其实现在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只是想改变过去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不光在于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理想的学习方法。我们不禁感叹:前石畔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任务落实到位,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表现,进行大声、大方的表达。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做不到呢?归根结底,我们老师就没有做到建构“小组合作”的模式。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教师先要建构好学生小组学习的模式,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小组学习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让学生互帮互助,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达到互补提高、互相促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甚至产生飞跃,培养学生的张扬个性。这样才能逐渐拉近优差生的距离,才能使学生表现得更加精彩。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想利用小组学习的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合作学习真正奏效。合作学习不一定堂堂组织、多次组织,只要学生对知识点破解容易,就不要流于合作学习的形式了。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仅仅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
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让各有所长的学生在课堂上大显身手。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使用好课堂评价性语言。不能用单一的语言评价,而且要恰如其分。不要戴高帽子、用那些过头性的评价语言。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评价,要肯定他们的进步之处,逢时点燃他们脆弱之花,让他们体验到“我能行”,“老师并没放弃我,处处关注着我”。评价就是一种激励,能催人奋进,产生自信、自强信念,胜似灵丹妙药;反之会让人懈怠、沉闷、抛弃,失去学习的兴趣,遏制了学习的动力,后果不堪设想。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在新课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不过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和积累成功的经验,善于研究,及时总结,肯于改进,互补之长,勇于创新,语文课改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我们人人都会成为语文教学的成功者,饱受教学的乐趣。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计划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 实 施 方 案一.·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接受信息)、写作能力(书面表达)、口语交际等能力(出口成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计划。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二.· 改革切入点
1、课前查阅搜集资料。
2、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
3、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4、考试评价。三.· 实施要求、方法、途径
(一)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探究的信息点,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要善于发现,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处理、整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养成搜集资料,练习查阅的习惯。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样,如上网、去图书室、看电视、调查访问等。
(二)阅读教学1.课堂阅读教学突出以读为主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基本训练之一,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读训练,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动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强化朗读感悟――以读促解,以情促悟以读为主,注重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理念。(1).以朗读代替听答,促进理解。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机械” 与“被动”在阅读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我们要致力于克服弊端,走出误区。要坚持以教师的导读代替讲与问,以学生的朗读代替听和答。通过多读来强化感悟与体验,达到以读促解的目的。(2).主线推进,横向联动,加强整合。就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个“主线推进” 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是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主线推进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式阅读”,且是单线独进,不及其余的直线式教学,其结果只能是少慢差费。我们要根据语文课标的新要求构建一种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强化朗读感悟,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但不是单线独进,不是让学生死读傻读,而是着眼于三维目标和语文教学的诸多任务,实行“横向联动”,在朗读课文的进程中左顾右盼,整体观照,将识字、词句体悟、内容理解、写作技法、认识能力、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等等都一一渗透落实。横向联动的关键是“整合”,即将一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融于“读” 中,以读促思,以读促解,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读中识、读中悟、读中说、读中问、读中议、读中写、读中练、读中用。(3).调动情感参与,深化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是强化朗读感悟的催化剂。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有潜力,有活力,他们对课文的主体感受和感悟理解才会更真切,更深透,阅读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2,课外阅读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课外阅读,重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标准》),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标准》分阶段作了具体的要求:第一学段,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按每学年40个标准周计算(两学年80个周,以下相同),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100字左右,小学工作计划《*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计划》。第二学段,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700字左右。第三学段,《标准》就阅读总量作了大幅度的提升,规定不少于100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在1800字左右。当然,上述日平均阅读量在阅读的过程中,受识字数量,阅读能力、兴趣,文本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可能呈“波浪状推进,这些都是正常的。《标准》除了在阅读数量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外,还就阅读兴趣、习惯等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分年段作了一些要求:低年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使用普通话,一年级时能由图读文,二年级时学会默读并在阅读中尝试积累。中年段除了“普通话”、“默读”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注重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领悟。高年段则在中年段的基础上,要求“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注重了阅读速度的培养,并强调了阅读的选择性,提倡广泛地应用现代资源“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 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单从数量的安排上看呈递增状,所以我们在内容的确定上也应有个层级性。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适宜从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读物开始,从单幅图一句话到多幅图一段文,逐步发展到二年级时的每天一则小故事。阅读的内容以童话、儿歌、民谣及浅显的配图寓言为主,强调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篇幅力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画面的设计要求鲜艳、漂亮、直观。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应逐渐由“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注音读物过渡到纯汉字读物。内容应以童话、寓言、浅显的古诗文及反映儿童生活的现实作品为主,同时,我们还要更新阅读观念,适当指导学生浏览(含视听)有关的新闻媒体,把阅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倡学生订阅或购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报,并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对于尝试阅读长篇小说的学生,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指导,对于学生阅读不适合的课外书籍时,应给予引导,切忌方式简单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确保学生健康地进行课外储存。,至于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既可依托学校的图书室,也可向当地的图书馆去借,当然更要发挥学生家庭藏书的功能。· 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桥梁。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第一,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生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亦如此。首先校内要开设好阅读指导课,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的品质。其实,有些课外阅读内容本身就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比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布置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狱中联欢》,引导学生读《红岩》;学习了《景阳冈》,安排学生尝试阅读《水浒传》……。第二,自读与交流相结合,课外阅读虽多为自读,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一周一次的课外交流活动,一是对课外阅读具有促进作用,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有话可言,而未读或少读的则有口难开;二是激发兴趣,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通过交流,既使本体所储存的信息得到了增益性循环,又促使客体对相关文章或书籍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三是通过交流,能澄清一些较模糊的认识,引导学生健康的读书和读健康的书;四是通过交流,一些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能得到张扬。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交流的机会,从量到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地把握课外阅读的状况,以便指导和调控。第三,课外阅读要讲究因材指导。,完成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读有所获。总之,课外阅读,既要保证一定的阅读总量,又要通过对阅读目的、阅读方法、阅读资源的深刻领会与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形式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必须完成三至五项学习活动。·
(四)考试评价·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开展活动如:读书比赛、演讲比赛、抽测积累量、即兴作文等考察学生的各项素质。 wWW.eDuzhAi.nEt中国教育文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 施 方 案一.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接受信息)、写作能力(书面表达)、口语交际等能力(出口成章)。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二. 改革切入点
1、课前查阅搜集资料。
2、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
3、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4、考试评价。三. 实施要求、方法、途径
(一)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探究的信息点,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要善于发现,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处理、整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养成搜集资料,练习查阅的习惯。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样,如上网、去图书室、看电视、调查访问等。
(二)阅读教学1.课堂阅读教学突出以读为主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基本训练之一,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读训练,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动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强化朗读感悟――以读促解,以情促悟以读为主,注重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理念。(1).以朗读代替听答,促进理解。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机械” 与“被动”在阅读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我们要致力于克服弊端,走出误区。要坚持以教师的导读代替讲与问,以学生的朗读代替听和答。通过多读来强化感悟与体验,达到以读促解的目的。(2).主线推进,横向联动,加强整合。就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个“主线推进” 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是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主线推进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式阅读”,且是单线独进,不及其余的直线式教学,其结果只能是少慢差费。我们要根据语文课标的新要求构建一种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强化朗读感悟,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但不是单线独进,不是让学生死读傻读,而是着眼于三维目标和语文教学的诸多任务,实行“横向联动”,在朗读课文的进程中左顾右盼,整体观照,将识字、词句体悟、内容理解、写作技法、认识能力、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等等都一一渗透落实。横向联动的关键是“整合”,即将一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融于“读” 中,以读促思,以读促解,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读中识、读中悟、读中说、读中问、读中议、读中写、读中练、读中用。(3).调动情感参与,深化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是强化朗读感悟的催化剂。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有潜力,有活力,他们对课文的主体感受和感悟理解才会更真切,更深透,阅读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2,课外阅读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课外阅读,重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标准》),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标准》分阶段作了具体的要求:第一学段,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按每学年40个标准周计算(两学年80个周,以下相同),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100字左右。第二学段,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700字左右。第三学段,《标准》就阅读总量作了大幅度的提升,规定不少于100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在1800字左右。当然,上述日平均阅读量在阅读的过程中,受识字数量,阅读能力、兴趣,文本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可能呈“波浪状推进,这些都是正常的。《标准》除了在阅读数量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外,还就阅读兴趣、习惯等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分年段作了一些要求:低年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使用普通话,一年级时能由图读文,二年级时学会默读并在阅读中尝试积累。中年段除了“普通话”、“默读”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注重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领悟。高年段则在中年段的基础上,要求“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注重了阅读速度的培养,并强调了阅读的选择性,提倡广泛地应用现代资源“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单从数量的安排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