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课题研究
用315模式打造精品课堂
牛欣荣
本学期开始,学校实施315教学模式,以次提振学风,教风,最终提高教学质量。315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短短的45分钟,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满足高考的要求,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面对未来的需求。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在第一单元小说教学中,我不断摸索,大胆尝试,现就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而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重点在于握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但是《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距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如果对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认识不到 位,就会对林冲悲剧的社会原因理解不到位,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对社会背景的拓展介绍,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要先于学生与文体进行对话,了解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广阔的社会背景;从主客观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情节展开的曲折性和合理性;从文本中捕捉自己的新体验,发现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一环节:检查预习
首先,由学生简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教师补充。
然后,教师出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包括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字词等。
接着由学生复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故事梗概。
最后,师生一起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并以图表形式出示故事发展脉络。
第二环节:精讲
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归纳整理学生的点评。林冲本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安定生活的中产者,本性安于现状、柔弱动摇,但又有正义感,有扶弱济贫的侠义气概。他对高俅的陷害的反应是“自认罪囚”,体现了他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草料场那崩坏了的草屋的修理,也说明他想长期安住下去,表现了他的动摇和随遇而安的想法。而山神庙的亲耳所闻,使他终于在铁的事实面前破灭了忍辱求安的幻想,毅然杀死仇人,投奔梁山。理解林冲性格的复杂性,以及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需要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总结。
第三环节:练习拓展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希望学生通
过课外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方阅读法,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丰富文化素养,充实心灵世界。
这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传统篇目,如果按照过去陈旧的解读思路,时代背景、生字生词、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一路讲下来,也不难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315教学模式下,既完成大纲的规定的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需要关心、引导和鼓励,这也正是教育的灵魂所在。
第二篇:小课题研究(定稿)
“书香”浸润人生——关于如何提高农村孩子阅读能力的研究
迁安市大五里乡大石河完小张文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讲风过盛”及“费时低效”的现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多数课堂上仍是一句空话;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本来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课外阅读艰难、自主阅读空洞、目标阅读模糊、积累阅读无力、对话阅读重文本、实践阅读差能力、发展阅读无从谈起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强调重视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也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依据新课标、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及中外教育家的自主阅读教学观等,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新的教育思维为先导,力求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框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培养会学习、会创新、会思维的高素质的“完整的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在学校范围内步建立一般的阅读教学流程,整理、编撰适合小学生阅读水平的名篇佳作的推荐及背诵篇目(片段),初步形成校本阅读教材,进一步探索阅读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自己阅读教学的水平。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
“阅读”即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标等。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自主阅读”《百科名片》解释为“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地选择要阅读的篇目。”我们这里谈的“自主阅读”指一种独立的、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它包括阅读兴趣、阅读内容、阅读感悟、阅读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这就意味着,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琴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
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综观古今中外,纵观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培养求知欲,提高素质品味。
2、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提高读书能力。
3、营造自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氛围;扩大农村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
4、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培养农村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6、让阅读教学在农村这块土壤里茁壮成长;,让课外阅读伴随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现状;
2、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基本策略研究,探索小学生自主 阅读能力培养的基本课型和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让小学生在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保持“乐阅读、主动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持续发展地阅读”,形成一种自身的能力,并保持这种健康良好的阅读状态。
3、研究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需求及阅读、理解、鉴赏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作出指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不光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目前,在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对儿童的阅读日趋重视。近年来,我校积极地开展了各种阅读教学活动,加强了对阅读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
(二)研究过程: 参与对象:学校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步骤:(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提出小课题的立项申请。
一是确定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二是明确选题缘由和具体的研究设想。
2、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
一是文字资料。二是自己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三是体验材料。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根据自己的研究设想进行具体的研究。
一是组织我校三至六年级语文教师阅读相关文本资料,并运用到自己的阅读教学中,理论的学习与阅读实践相结合。
二是组织我校三至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对自己所带班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详尽而深刻的分析,并开展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现状分类问卷调查,发动学生、教师以及家长代表,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范畴、阅读能力,并根据分析所反馈的信息,找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对策。
三是进行课堂案例研究,根据对策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完善阅读教学策略,并对案例进行跟踪调查。
2、做好研究过程中原始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展示,注重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进行反思和改善,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反思存在的问题,撰写下一个阶段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进行难题会诊,修改完善研究方案,针对会诊中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专题教学研究,就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研究探讨出一种具有人文性的教与学的模式,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撰写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案例与研究论文,最后形成研究报告。
一、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教学心得,展示过程性的资料。
二、撰写教学论文或教育叙事、小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三、整理小学生阅读的篇目及推荐给他们的书籍目录。
四、初步形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校本阅读教材。
第三篇:小课题研究
小学低段自主识字的探索与研究
美国教育家E〃D加涅认为,学习有外部和内部两大类条件:外部条件主要是输入刺激的结构和形式,包括刺激物的安排和时机的选择;内部条件即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准备或有关心理的顺利展开,包括诸如注意、动机以及激活同个人目前学习活动有关的知识和能力等,在内外条件都起作用的情况下,学习才是有效的。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思想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识字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成为可能。广大的语文教师也对识字教学方法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识字教学方法。因此,针对语文新教材识字的特点,以加涅的“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综合各家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进行优化组合,找到一条既能为不同层次、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所接受,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的识字教学的新路,对二年级下册学生进行“自主识字教学”,成为了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课题提出背景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把第一学习阶段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提出了“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目的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认识汉字,及早地进入阅读阶段。这对我们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年级开展了以“小学低年级学生主动识字教学的研究”为课题的实验研究,目的是促使本年级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准确把握低年级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合本年级实际的识字教学途径,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识字方法,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尽快达到自主识字,主动发展。
2、课题研究意义
对于四册的学生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我们备课组预想通过“低年级自主识字的探索与研究”,探索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本年级儿童的识字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促进学校素质教育深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每个人一生中生活与学习的最重要工具之一。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新课程标准中又提出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特别在低年级段要“多认少写”。“多识”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地认字,以便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识字还能够有效丰富儿童的口语,强化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书面的视觉语言是人类高层次的语言,它能发展成无声的内部语言,即“思维流”,人钻研学问,考虑疑难,作出判断,认定对策,设计方案,签订条约,写文章和著书立说等都离不开它。所以识字能使孩子终身受益。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活动中学、情境中学,不断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变枯燥乏味的识字为快乐识字,以增加识字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主动、乐于识字。
2、低年级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开发学生身边的汉字学习资源,以便快捷高效地进行识字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课题的思想,跳出了单纯的“为识字而识字”或者仅仅“为了阅读和写作”而识字的思维模式,从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开放汉字育人的功能,探讨其学习的规律和方法。阅读是建立在一定的识字量基础上的,并由此而产生阅读冲动,喜欢阅读,在其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本课题研究中把满足其阅读需要的识字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把由识字而激发起的阅读行为逐步引向阅读能力的培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方法,进步即收获”的理念,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讲究科学性,注意认真观察、不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⑴ 文献法:搜集、查阅各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和识字教学改革实验,探究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
⑵ 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内容,边实践、边研究,使整个研究过程在具体行动中进行。
⑶ 实践法:在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断完善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提供成功的教学案例。
⑷ 经验总结法:总结前人的识字方法及课题实施中的成功经验,整理出课题研究的成功案例。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重视识字教学,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近年来,由于某些偏颇,使得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也往往本着“识字教学不是目的,学会读写才是目的”的原则,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了带领学生阅读理解上,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正确有效的识字方法,识字不够扎实,更别说高效识字了。在试验中,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克服以往教学的弊端,主要做法是:
1、教给方法,记忆字形
如何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字形,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有关资料表明,儿童对汉字的记忆成绩,听写总是落后于读音和释义,字形的遗忘率最高。因此,怎样使学生巧记汉字,早已成为识字教学中引发探讨的问题之一。阅读教学中,在课文熟读成诵后,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上和书写上。
(1)教给识记方法
根据汉字的组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综合运用了“数笔画法”和“字理识字教学法”。如“山”字,既可教学生数笔画记忆,又可告诉学生“山”字在造字之初字形为“”,表示群山的形状;再比如“鱼”字,除让学生数笔画记忆,我们还板示了其字形的发展演变过程,讲清字理,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又如“采”字,我们引导学生这样记忆:“采”由“”和“”两部分构成,“”表示人的手,“木”代表一棵大树,“采”的意思是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
以上方法主要适应于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象形、会意、指示字。而汉字多为形声字,对于形声字,我们重点指导学生采用“大部件组合识字法”和“字理教学法”中“根据形声字音义结合的特点识字”的方法。如教学“江、河、湖、洋”这一组字,我们除指导学生凭部件组合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这组字的规律:意思都与水有关,所以都是三点水旁;字的读音和右半部分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我们还顺势告诉学生,对于大多形声字,我们都可以根据它的意义记忆它的偏旁,根据它的声旁推断它的读音或记忆字形。
对于部分生字尤其是一些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已失去其原来形体特征的字,我们则通常采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换笔画”等方法。如“动”由“云、力”组成,“浇”可把“烧”字换偏旁然后再根据其形旁意义记忆,“尔”是“你”字去掉“”旁,“寻”字下半部分换成“火”即成“灵”字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广泛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字形,如“猜字谜”、“编故事”、“编顺口溜”、“编儿歌”等。
(2)运用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课内自主识字能力
大纲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我们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在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识记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收效颇丰。
(3)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课内自主识字兴趣
新大纲十分重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极易受影响,注意的持续性也不强。在掌握生字读音、熟读乃至背过课文后,再指导记忆字形,若只采取单一的形式,往往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要想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十分注意字形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除前所述注重生动形象的识字方法的指导外,课堂上我们常常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设有趣的识字情境,来鼓励学生识记和巩固识字成果。如有时我们把生字卡做成果实状,把它们挂在“果树”上,用“摘苹果”的游戏吸引学生,积极记忆字形;有时我们在黑板上顺手简笔绘一“百花园”,把生字卡做成鲜花形,做“采花”游戏,调动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记忆字形。在学生记住字形后,还常用“找朋友”等方式,或要求学生找正确读音,或要求学生找正确部件,或要求学生找出正确的组词,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来强化记忆效果。
(二)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创设识字氛围,拓展识字渠道
课堂上提高效率,指导学生扎实的识好字,并不等于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因为人对事物的感知,都要经历反复识记的过程,才能牢固记忆。学生识字也是如此。如果课堂上学过的字不在课外强化认识、应用,经过一段时间,很容易被遗忘。但为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采用了学生易接受的形式,经常让所学生字同学生见面,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提高识字和正确运用字词的能力。
1、在学校和班级中创设一定的识字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课间时常和学生一起做“生字开花”游戏;语文活动、课外活动经常开展“组词接龙”游戏;还有在班级的板报上专设“汉字百花园”专栏等等,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巩固了识字成果。
2、鼓励在家庭中,在社会生活中识字
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大力宣传识字教学目标,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识字。比如说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摆设做标志牌,在指导认识生字后,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戏,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相结合;看电视、书报时有意识的让孩子读一段,不认识的字及时记下并给予热情指导和帮助,把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带孩子走出家门,有意识的询问孩子认识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并鼓励学生记写生字,主动记忆,把识字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事物有机结合……我们还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下,广泛搜集字谜、自创字谜、自创自编识字顺口溜,增强识字的趣味性,也在识字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在读写实践中识好字、写好字、用好字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鼓励学生加强应用,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认字、写字、用字。课外阅读中,我们常常比赛谁在书中认识的字最多,谁读会的词语最多,谁最先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甚至有感情;写话练习中,我们要求尽可能的用汉字,尽量不用音节代替,还让学生赛一赛看谁写的话最多;我们还在学生中开展“争当识字大王”和评选“识字先进小组”活动,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并在识字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识字教学在低段数量大,任务艰,但我们会慢慢地摸索,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母语,让低年级识字教学变得更为有效,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孩子的语文能力可持续地发展。
第四篇:小课题研究
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α和β射线的发现者,看见他的学生整天呆在实验室里工作,问他: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代表就一定要我们教师成为教育专家,成为学者。只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具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教学思路即可,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出自己的风格。
思想的深度,成就事业的高度,决定生命的长度。在小课题研究中,我们需要深度思考,要考虑问题抓关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总结经验找规律。
那么什么是小课题研究呢?
案例:“站起来就说”
顾老师任教初三语文,最近为班上的学生不愿发言而大伤脑筋,经过一番思考,顾老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课堂时间紧,发言机会少,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挫伤。于是,顾老师根据《中国青年报》文章的启示,尝试‚站起来就说‛。他对本班学生做了一个征求意见调查,54%的支持率让他颇感欣慰。然而真正实施起来,竟无一人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在征求部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顾老师感到光凭‚激励‛还不行,还得‚强迫‛,于是他又公布了一项新规定‚每周每个学生语文课上主动发言不少于两次;凡少于两次的学生必须当众唱歌,必要时还得‘请家长’……逐周累计发言次数,奖励前三名。‛此举见效显著,课堂气氛随即‚活跃‛。然而,顾老师很快发现:少数同学是前半周看热闹,后半周胡乱找几个问题提提,答答,完全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顾老师采取了‚要点提问法‛、‚即时提问法‛,对那些一堂课上一次都没主动发言以及心不在焉的学生突然提问。伴随着这样的‚软硬兼施‛,学生们的强迫感日渐消失,慢慢习惯了‚站起来就说‛的形式。
小课题研究就是作为教育活动“当事人”、“实践者”的教师,自觉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话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反思追问,积极进行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通俗地说,小课题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学研究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学研究。
由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小课题的特征:
“属己”:小课题研究不是为了构建理论,也不是为了发现规律,而是教师自身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美好愿望,又包括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成长动机,是教师应对“专业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姿态,因而具有鲜明的“属己”特性。真实:小课题源于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比如“怎样用表演提高作文评讲课实效性”“如何解决学生抄作业的现象”,等等,也许这些问题似乎有些小家子气,无法立项,但它们恰恰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遭遇的最为迫切的难题,是常常困扰着教师、影响着教师顺利组织教育活动的现实问题,其中的价值与意义也只有教师自己方能真切感受.因此,它是真问题。
微观:小课题着眼于“小”,以“微型”彰显特色,它的切人点和开口都很小,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点”以及某个细节,并由此层层深入,不断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涵。由于切口小,一个教师或一个课题组可以同时研究几个小课题;由于切人口小,所以能跟具体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更加适合一线教师。
即时:一方面,小课题生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根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偶发性、情境性,常常是不约而至的。另一方面,微型课题在研究周期上很
灵活,不受时间限制,一周、一个月,时间周期不等,方式上根据实际需要随机应变,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我的事情,我做主”。
渐进: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默会的、多元的生成行为,是教师实践智慧不断丰富的渐进过程,其成效(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隐性的成果)大多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更难以凭借传统的标准进行量化考证。所以,更需要教师拥有一种平静的心态、一种务实的品质、一种坚持的毅力。只有如此,才能将真问题做成真研究;从小问题闯出大天地。
小课题研究选题的方法
一、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天天置身于教育现场,这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怎样解决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问题等。教师可以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教师究竟该选哪一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呢?这要从值得研究的问题的价值和紧迫性方面考虑。当问题成为困难时,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
二、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这样,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小课题。
三、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
在阅读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解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四、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挖掘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
五、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他人的成果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因此,比较适合年轻教师。一般从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他人成果选题时,需注意可操作性。
六、总结经验形成课题
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我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及总结,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这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亮点、成功之处,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这类小课题一般适合已经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的骨干教师去研究。
七、创新工作生发出课题
这类小课题往往需要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选择。研究的取向主要为发现新规律、探索新方法、阐述新关系。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进行小课题研究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作为小课题研究的课题。问题可以来自学生、同伴,当然也可以来自自己。如一个题目的讲解,差生的转化,某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安排等等。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了问题必然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能通过自己独立解决的自己去解决,难度较大的还可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或是利用网络资源及查阅图书来解决,与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探讨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是要在充分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
第三,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将寻找到的方法思路或计划放到实践中去尝试,这就是所谓的实验阶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问题通过我们的思考,自认为找到了解决措施,但它的效果如何,只有到课堂上去检验,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效果显著,可以进行总结成文,如果效果不理想,尚需提高改进,当然还要继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再到课堂中去尝试,不断反复以至理想。这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
第四,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即把研究成果写成经验材料或论文。不重视写是教师的一大损失。不写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写出来可以作为经验让别人共享,写出来还便于以后自己对此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写的过程本身也是对自己的研究再一次总结、反思、归纳的过程。写的过程中还能促使自己去翻阅、查找更多的资料,不仅使自己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促使养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习惯。“板凳宁坐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将研究过程、改进过程、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如实加以记录,再加上合适的理论指导,不去写空话、套话、假话。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记录自己研究的心路历程,还可以写成教育案例,形成典型经验。
第五,把总结出来的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这是小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第二次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改进。(魏银光整理)
第五篇: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计划
牡丹江第二十中学
赵明丹
??? 为落实课改精神,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据“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从教育教学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入手,通过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教师人人开展教学行动研究,落实我校提出的“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究模式,特制定如下研究计划:
(一)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1、业务学习
学习内容分集体学习内容和自学内容两部分,以学习笔记和教学反思的方式呈现。集体学习内容主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理论确定,由教导处于学期初发布,自学内容主要体现教师的个性需要和学科特点,以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
2、专家引领
以学科为单位经常组织教师欣赏“名师精品课例”以及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现专家引领;
(二)、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1、建立课题研究网络图(学期教研计划)
根据教研员提供的课题,学科组成员选择并提交分管主任,分管主任整理形成本学科的课题研究网络图,科研主任负责汇总形成学校小课题研究网络图。(课题名称、责任人、研究人、完成时间)
2、教研活动课题化
各科教研活动采取备课组轮流坐庄的方式进行,每次活动,由坐庄方围绕研究课题提供集体备课教案、课堂展示、集体评课、阶段研究报告(主要是围绕课题的解决策略)
3、建立课题成果展示机制
每学年第一学期轮番开展金点子、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书面评选活动。
每学年第二学期开展教研组或备课组成果展评活动。采取讲课、评课、研究成果总结报告、过程资料等现场与材料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三)、完善课题管理
学校科研处建立小课题研究的提交、审核、展示、鉴定的管理机制。并出台学校《小课题研究程序》,规范课题管理。
(四)、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建立以业务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工作。
2、明确职责
业务校长负责协调、指导工作,教导主任负责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等工作,科研主任负责课题的申报、评选、管理等工作,学科主任负责审核、研究及指导等工作。教研组长负责具体的研究实施等工作。
3、制度保障
将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情况纳入《优秀教研组评选办法》和《教师梯度评价管理办法》中,并制定教师《小课题研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