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州学报_胡昆鹏_自主合作式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_OK5篇

时间:2019-05-12 23:4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州学报_胡昆鹏_自主合作式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_OK》,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州学报_胡昆鹏_自主合作式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_OK》。

第一篇:文州学报_胡昆鹏_自主合作式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_OK

自主合作式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安徽省示范高中利辛一中

胡昆鹏

摘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采取自主合作式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工具自主地探索、发现知识,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本文主要从划分学习小组、明确学习小组任务、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和学习评价几个环节描述自主合作学习的策略与应用。

关键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交流,探讨,评价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它也是我们今后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其中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所谓自主合作学习不是各学各的,而是将班级全体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彼此的信任与合作状态中,按照各自的任务和责任,通过互联网络等媒体工具合作探究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它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团队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 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品质。

信息技术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该课程的学习课时相对其它学科较少,尤其是上机时间更少,学生缺乏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兴趣,反而对电脑游戏和上网聊天更加感兴趣,如何使得学生在微机室保持良好的学习秩序,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征,采用小组式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下面将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这一方法的心德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合理分组,它是实现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方法的根本。

小组的规模一般为4-6人,采取自愿组合的原则,使性格相似的学生在同一小组,有利于其在合作上的默契,同时应注意学生层次和男女性别的搭配,不同基础的同学在一个小组可以起到互相帮扶的作用,针对信息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男生在这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帮助基础较弱的女生完成相关实践操作,这样的组合能够使学生优势互补。各小组之间的结构要基本相同,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平常教学中进行竞争和比赛,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小组形成后再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编号,例如优等生为一号,中等生为二号和三号,基础较弱的学生为四号,这样可以方便以后的讨论和交流。

二、设计好教学内容,明确自主学习任务。

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合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方面,做一个海报或一个多媒体作品,从其设计、规划到制作,一个人很难在规定的一个课时内完成,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这时可先由小组成员进行集体讨论,大致确定作品表达思想、内容和版式,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每人负责一块内容,如有的查找资料,有的设计版面,有的制作多媒体素材,完成后由组长或基础较好的同学将各自的成果组合到一起,构成一份较满意的作品,作品制作好后小组内的成员应进行评价,并完善和修改成完整的、易于表达的作品,当作品形成后,小组成员的同学还应该进行交流各自的经验和技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完整作品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还有一些具有一定探索性的、挑战性的、需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内容,也可以采用自主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高二的算法和程序设计一书中,经常需要我们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给出解决问题的一个算法,这时同学们可以就某一问进行深入的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解决问题的线索和思路,直到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师应指导学习小组及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具备相关的合作品质,如: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主持,以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

首先,针对学习小组组长进行前期的辅导。在信息技术上机实验课中,我每节课都利用几分钟的时间通过单机操作演示提前跟学习小组组长交流学习的内容,让其明确当天的学习任务,对关键的操作步骤进行讲解、指导和启发,这样学习小组组长就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去组织学习。如果小组组长数量较多,可以分两批进行,一批六个较为适宜。如果条件较好的网络教室,可安装红蜘蛛或极域网络教学软件进行讲解和演示,也可以在投影机上进行讲解和演示。

其次,学习小组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合作形式,如以下几种形式:1)组长主持式:让一号当组长,由他主持进行讨论发言。可逐步改为二号、三号当组长,甚至4号也可以当组长。2)轮留发言式:当大家在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模型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具体的过程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小组成员发言的先后顺序,如问题较难,可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先发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3)分项讨论式:每人各说一题或一小点,再综合讨论,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4)补充讨论式:一人先发言,其余的人逐一进行评价,补充,使答案逐步趋于完善。5)小组讨论式:由四人变为两两一组,一号和四号一组,二号和三号一组进行交流和互助,这样既增加了发言机会,又使困难学生得到了具体的帮助。

每个学习个体或合作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把自主学习中出现的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交给本小组或其它小组,寻求帮助,共同讨论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小组记录员记录并交全班讨论,师生共同参与解决疑难问题。

最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应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考虑到学生人数和小组数较多,教师无法参与到更多的学习小组中,教师可选择班干或专业基础较好的同学帮助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以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教师通过小范围辅导,指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合作学习方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有自尊的、积极主动的和相互尊重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从而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形成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

自主合作学习实际上是学生内心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有愉悦的情感,不仅个人取得了成功的体验,而且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交流和参与的喜悦,使学生真正达到爱学习,想学习的效果。为了加强学生学习总结的能力,每次自主学习完成后学习小组都要撰写学习总结报告,如实验报告等,具体的栏目可有学习的内容,获得哪些经验,小组在合作交流中有哪些不足,通过思考有哪些改进的办法等。然后对总结报告进行评估,可采取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导师导评的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使得每一次的自主合作学习都有成果、有效果、有价值、有意义。

另外还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有效的探索和发现知识与技能,教师可制定一套科学的学习评分机制,每次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加分,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统计,对分数高的小组每人颁发优秀团队奖状,对其进行鼓励,使得每个同学都有集体荣誉感,对表现相对不足的学习小组,教师应做好耐心的辅导。

在实际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方法时还应注意相关问题,如在教学环境的安排上,应改变传统的“秧田式”桌椅摆放形式,成为T形或对桌摆放。为了更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有时还需要同学们提前预习,查找学习的资料。本文的内容及其方法仅适合大家参考,实际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相适应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策略。

第二篇: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由于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界对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解读,很大程度是把我国整个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直接嫁接到体育教学中,忽视了“体育学习是以运动技术的学习为中心而展开的活动”,造成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出现了各种形式主义的现象。探讨体育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推动体育新课程健康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依据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

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活动,必须选择适合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体育学习内容。目前,我国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主要包括:体育、保健基本原理与知识、田径、体操、球类运动、健美运动、民族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运动,结合体育学科学习特点,我们可以把体育学习内容分为陈述性内容、操作性内容和策略性内容,陈述性内容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操作性内容是体育学习的主要内容,它回答“怎么做”的问题;策略性内容回答“为什么”的问题。陈述性内容单靠听讲、阅读就比较简单地被学生掌握记忆,不需要探索发现,更多是要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掌握;而操作性内容和策略性内容,单靠老师讲解示范学生很难掌握。一些学习难度不大、比较安全、以练习为主的学习内容可以多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一些集体性项目、或需要集体一起进行学习的,有一定学习深度的内容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而有一定学习深度,特别是容易产生“问题串”的学习内容,则可以考虑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二、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指导学生学习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身体和心理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运动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储备量比较少,关于运动与健康知识容量少等特点,不宜安排探究性学习。所以,小学阶段注意安排适合于发展机体的平衡能力、模仿能力、反应速度、协调性、灵敏性、节奏感的体育活动,教学宜多采用动作简单、韵律感强,不太复杂而又富于变化的活动形式,通常应该多采用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多采用游戏活动形式,使他们在玩中学,既产生愉快的体验,又进行基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习方式一般是通过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在合作学习。

三、严密组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严密组织教学,可以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自主、探究学习。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从展示学习目标,任务分解、提出问题,到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尝试、共同讨论、问题反馈、得出结论,巩固提高等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使学生经历整个学习的全过程,从中得到充实提高,达到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增长运动与健康知识,增进健康的目的;同时,教师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思维流程和运动技能形成情况,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学习活动始终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

四、构建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学习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的身体活动和伴随着身体活动过程中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术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体育课程资源在各种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去获取的。同时,体育学习必须是在承受一定运动负荷下的身体练习过程。所以,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有不同与其他学科学习的自身特点和要求。在体育学习中自主学习是基础与前提,合作学习是形式与途径,探究学习是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构建不同学习方式,综合运用三种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三者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的体育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更具有时代性。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中卫市第八小学:张勃

一、问题的提出

1、社会的需求

时代不断地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学习永无止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的精神、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教师自然就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巨变,担负着艰巨而神圣的使命。

国家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中国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要在2010年“基本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任务。“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的人”。的确,“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教给孩子终身享用的知识与本领,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而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必须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我们必须强烈的意识到: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牢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道理。寓学法于教法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做到“会学”、“善学”。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我市当前教育现状的需求

我们现在虽然在进行课改,但很在程度上也是“穿新鞋走老路”。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扼杀。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教学条件差,怎样教给学生知识,怎样迎接考试,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等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拟订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课题进行研究,以此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优化语文课堂,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二、课题关键词的界定和研究范围

1、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的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学习,具有自我制订学习计划,自我确定学习目标,自我设计学习过程,自我解决问题以及自我评价等特征的学习。

2、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学习的团队明确的分工,复杂的任务等因素。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基本的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质疑、讨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解疑问难的尝试活动。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同时语文是文化,还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工具性是着眼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评议实践的能力;人文性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不可分离。

2、“自主建构主义”教学观

“自主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在被学生接受之前,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权威性的,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学生,不能用教材知识正确性强调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也不能用专家、教师的权威性压迫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已有经验、知识为背景来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同已有知识对接,来掌握新的学习内容,获得新的知识。学习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从而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

3、情境教育理论

情境教育观认为,就是在教育中优化环境,使学生在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中与儿童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而契合,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因为这种人为优化的环境就可以做到主体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4、尝试教育理论

尝试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在现有的教学条

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使学生的尝试活动获得成功。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1、教学方面:探索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给小学语文的课程改革提供一条新路。

2、学生方面: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高效率地达成学习目标。

3、教师方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争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二)研究的内容

以“感知——领悟——展示”为基本教学过程,以自主建构思想为核心,以教与学平台为生长点的教学操作体系,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重点选择课型为呈现方式,探究符合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1、识字教学模式。主要在一、二年级进行研究,探索出高效、快捷、有效的识字教学模式,在中高年级也就重视。

2、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为分“精读课”和“略读课”两种课型。这一块是我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的难点。

3、习作与评讲模式。习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习作指导给学生起到了引路之用;习作讲评对学生作后予以诊断,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在学习中提高。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结合采用调查法、个案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测试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针对教学目标调控,按照教学目标实施检测。

2、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关注全体学生,既提出统一要求,又照顾每一个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都能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的各种技能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发展。

3、客观性原则

教学中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根据教材的内容,针对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探索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4、主动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读写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5、整体性原则

教材、教师、学生、教育环境是教学中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依赖,互相制约,组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机整体,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运用好教材、教学环境等资源,做到协调发展。

第四篇: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式学习方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式学习方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

贵州省思南县三道水小学刘天华

崔峦老师在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其实不光是语文教学,其它学科也应如此,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势在必行的。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科由于种种原因,在农村小学不受重视,研究工作也是走形式,致使学生也不爱学,教师的教学也是完成任务,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学校的教导主任,主抓教学工作,平常讲得最多的是语、数、英学科,家长关心的也是这些学科的成绩。这与我们农村的特殊环境有关,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这一教学的恶性循环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道德意识模糊,行为规范随意,面对这些现象,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出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所说的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的改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结合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些案例与大家一起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合作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一、合作式学习方式及应用

“合作式”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是互助学习的一种。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要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新课标突出了合作学习的要求,把学习的互动聚焦在生生之间,不光是是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这种表象,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交往这种实质的东西。比如在讲《有困难我不怕》(课程标准版小学四年级)这节课中,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收集同学们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哪些困难时,学生相互讨论,认真思考,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打破原来在教学中学生不爱回答问题的现象,同学们都争先恐后,想把自己的话与大家分享,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做到了事半功倍。

二、体验式学习方式及应用

“体验式”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品德与社会科教学是离不开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的,因为这一科的教学内容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戚戚相关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生活经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而体验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常用的就是影像资料,多媒体演示,情境教学方法和走进生活等,比如在讲述小学四年级《怎样购物时》,我有意安排了学生在离学校不远的一家超市去亲自体验,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枯燥和远离自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把各种实践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有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教材,使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当然同学们回到教室,教师要适当引导,对发生的情节进行提炼,学生不光学到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材内容他们自己取得了成功,让学生感到教材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侧重。

总之这些方式都改变了学生过去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把苦读书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性、合作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打造了真正的绿色生态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第五篇: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策略

探究式学习可定义为:学生在学科领域或活动实践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实践操作、总结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是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三大目标。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索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就叫探究式教学。

一、演示式探究——化“抽象”为“具体”

演示式探究是指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演示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地理知识包罗万象,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不少抽象的原理和规律,学生受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对这些内容往往难以接受。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习惯的教学步骤是先提出地理原理或规律,分析其成因,再举出实例印证。虽然条理清楚,但在这一学习思维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代言人,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仅增加学生记忆负担,而且学科能力得不到培养。采用归纳的方式进行演示式探究,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发现演示所包含的原理或规律,有助于引起学生的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分析、进行归纳,从而形成地理原理或规律。

教学案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很多学生对该知识难以真正掌握及灵活应用,是高中地理“海水的运动”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学中运用演示式探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教学步骤是:

第一步:温习旧知。

让学生在全球风带分布简图上用箭头表示出各风带的风向,并标出风带名称。

第二步:建立表象。让学生观看“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的Flash动画。动画中寒流与暖流分别用蓝色与红色的箭头表示,而其流动方向则用颜色的渐变来表示。通过演示学生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及流动方向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知识对接。让学生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上找出属于风海流的洋流,并说出其受驱动的风带。

第四步:思维建模。让学生构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再演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的Flash动画,学生自主纠偏。

第五步:归纳小结。演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 的Flash动画,让学生思考问题①中低纬度海区南北半球洋流的分布有什么异同?这两个环流圈洋流流向和哪个气流系统相似?②中高纬度海区的环流系统与中低纬度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洋流分布规律,教师注意修正。

第六步:对比分析。分别演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 “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找出世界大洋实际的洋流分布和洋流模式图 有哪些地方不一致,并分析原因。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①以太平洋为例,说明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名称。南太平洋中高纬度为何不存在洋流系统?②西风漂流在南北半球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③南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分别以蓝色箭头和红色箭头表示寒暖流,为什么?④北印度洋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北印度洋海区冬季和夏季流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七步:全面总结

通过上述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规律总结。

二、实验式探究——化“理论”为“实践” 实验式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独自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地理原理和规律是地理知识中最概括的理性内容,常常以简洁的语句、理想化的图式来表示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地理原理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能真正理解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案例: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以下学生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①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从高纬度地区、南半球从低纬度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的轨迹;②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样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上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引申探究:实验结束后,教师再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①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应向南岸偏)。②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成什么方向?(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西北)

三、观察式探究——化“感性”为“理性”

观察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所谓观察式探究是教师充分运用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自己从图中获取感性素材,并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智力活动,使观察成果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探究出地理原理和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图象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科中的形象、直观的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了可能。而许多学生习惯于“师问生答”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最大限度的发挥图象系统的教学功能,教学中宜采用观察式探究教学,活化图象,让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教学案例:传统工业区—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传统工业区”一课中教材以鲁尔区为例介绍了其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等。教学其区位优势时可采用观察式探究方法,按以下程序进行探究:①设置情景。出示一幅包含地形、河流、矿产、城市、交通等要素的德国地图。②获取信息。该图显示了哪些信息?③处理信息。据工业区位选择原理,有效信息有哪些?各项信息反映了哪些区位优势?④总结归纳。说出鲁尔 区的区位优势?⑤对比探究。你会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吗?

四、案例式探究——化“个性”为“共性” 案例式探究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 “案例”(事例或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论证、评价等一系列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交流活动,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案例的设计,一要包括关于某一实际情境的描述;二要包含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的与现实结合的学习情境;三要包含能够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动机的问题或疑问。

教学案例:航空港的建设

高一《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课中的“航空港的建设”,教材仅提供一幅“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景观图及不到一百字的文字说明。教学时我补充了浦东机场建设的相关内容作为案例(略),让学生从地形、地势、地质、气候、离上海市城区的距离等方面进行探究,然后总结得出“航空港的区位选择”之共性。

五、假设式探究——化“复杂”为“简单”

一些地理问题或现象的生成因子有很多,且影响程度不同,学生直接探究此类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时,思维往往会遇到障碍。波利亚说:“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因此,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式探究来化“复杂”为“简单”,即先假设只是受首要因子影响,其他因子不影响,然后逐个增加影响因子,不断深入分析,从而达到破解复杂地理问题。

教学案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因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有了气压差异就存在着气压梯度,从而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但是,风的形成并非如此简单,根据物理知识可知,地球上的大气作水平运动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外,还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该问题较为复杂。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建立起水平气压场,然后启发学生运用假设式探究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探究:

第一步:假设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引导学生在水平气压场中分析空气质点受力情况,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风向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第二步:假设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即高空大气的水平运动)。引导学生在水平气压场中分析空气质点受力情况,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风向平行等压线)。

第三步:近地面大气作水平运动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影响。引导学生在水平气压场中分析空气质点受力情况,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风向斜交等压线)。

第四步:实际联系理论。北半球的人迎风而立(或背风而立)高压区在哪个位置?

自然地理中“热力环流”、“三圈环流”等内容也可用此法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对地理教学的作用的大小,教学的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还要取决于教师对探究式学习方法如何选择以及使用方式。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还必须继续努力探索,勇于尝试,不断创新,进一步研究不同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学方式对不同层面学生学习的影响,以便寻找多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方法,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下载文州学报_胡昆鹏_自主合作式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_OK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州学报_胡昆鹏_自主合作式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_OK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