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六字教学法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四点思考
南高晃小学 陈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课外阅读《采莲》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展示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我借助画面音乐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又如《赵州桥》一文中,“赵州桥的科学设计”一段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教学时,我就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课外阅读《两个朋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危险时,只顾自己,不顾朋友的人是不能和他做朋友的。”有的说:“我们以后也要帮助朋友,他如果有困难我们要帮他解决。”有一个学生却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适者生存‟的道理。因为在遇到大熊时,瘦子会爬到树上,脱离危险,如果救了胖子,或许两个人都会丧命。胖子没人帮,急中生智,想到装死的办法也脱离危险。所以俩人都属于„适者生存‟。”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有点道理。此时,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草率应付。首先,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自己作出判断。小组讨论后,学生有的说:“如果胖子没想到装死的方法,被熊吃了,那能否说瘦子是„适者生存‟?胖子就是不适者被淘汰了,这肯定不能。”有的说:“可以说是„适者生存‟,但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忙,不能只顾自己逃命,朋友是很重要的。像瘦子这种人,我肯定不和他交朋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分析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小朋友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白。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习困难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我与小组合作
薛二芳
我校的“十六字教学模式”的实施已经有一年了,她给南高晃小学的明天带来了希望,给广大的教职工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广阔空间。小组合作,作为十六字课改的精髓之一,是课堂教学实现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的有力保证。一年来,我从彷徨无助到初见成效,从冥思苦想到品尝甘饴,从犹豫不决到坚定实施,经过了无数课堂实践,承受了许多疑问的压力,从课堂教学小组活动的设计,从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参与的尝试,我深刻体会到小组合作确实是我们的有力助手,不论在教学设计还是班级管理,处处都有小组合作的影子,它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技能,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同时,学生的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甚至连心里品质都得到锻炼和提升.一.小组合作效果显示
镜头一:每节课的上课前伊始,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在有秩序的讨论前一天的作业,组内分工明确,组长井井有条的安排组员参与问题的讨论与解疑。甚至有几次我“故意”迟到,学生也是在有秩序的组内或讨论,或自学。让我甚感欣慰!镜头二:王剑飞,范云鹏是大家公认的不爱讨论的孩子,刚开始分组的时候,组长很不愿意挑选他们,酷爱沉默的这两个人被我叫到办公室,委以重任,临时由他们担任组长,试用期一周。同时抓紧进行责任感的培训,这两个人刚开始的初衷无非是怕被同学笑话。后来竟成了全班公认的个性组长。其中王剑飞的工作魄力让我佩服,范云鹏的组织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是班中不小的人物,负责班级文化建设的统筹安排。
镜头三:某个周二的早自习前,值日班长刘迎春和许洪铎因为管理问题发生争执,问题愈演愈烈,情急之下,刘动手打了许。当我到校得知这件事情的时候,事情早已经得到了平息。处理双方是两人所在的组,由组长带头,协调了两人关系。事情被很高效率的解决,同时组长给组员开会,会议主要内容是“如何搞好同学的关系,遇到矛盾时候怎么处理?”我为这些可爱严谨的孩子们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感到欣慰。
这样的例子很多,班级中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学生自己或者由组长带领完成,包括班级常规的检查(每天早上组内抽查各科作业,作业三级标准的完成情况,每日两次的卫生死角检查,零食情况互查,值日班长情况检查情况统计等等……),学生有很高的班级荣誉感,有一定的亲合力,记得每到一名新同学,他们会自发的鼓掌,以示对新同学的欢迎。我从心里喜欢她们,喜欢这些可爱,顽皮甚至可笑的小大人们。
二.我和我的学生们对小组合作的作法
“合作”两个字的意思深远.“合”就是团结,有凝聚力,有向上的合力,有积极应对变化的能力;“作”就是有所作为,人人有事做,人人会做事,不能等闲,人人为才,人人为用。基于这样的理解和初衷,我在小组合作方面的作法是:
1.合理分组,合理搭配,精选组长。
每四人分为一组,按照男女搭配,性格特征,结合成绩分配。好的组长就是好的统帅,决定着良性的发展方向。组长的确定至关重要。挑选那些有魄力,有定力,有魅力的组长。放权的同时作好监督与培训,一期培训当然对组长进行,比如管理的策略,心里战术的指导,切忌急躁处理问题,如何忍耐,如何保护弱者,如何实施自己的威严,等等,我做了大量细致的早期培训。争取他们拿到上岗合格证。事情有了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
2.组内制度的制定
虽然只有四个人,也要有行动的方向。我没有搞一刀切,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在组长带领下组内自行讨论制定出,我只是指出大的方向。包括根据组内同学性格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详细管理细则,对组员的了解沟通方式,都是小组内部自己的事情,我不参与任何意见。根据细则张贴制度,全班监督执行。
3.小组的褒奖
平时我们习惯对个人的褒奖,从小组合作以后,在每次考试以后,前三名小组评为优秀小组,评选的依据主要是两个:进步人数和总成绩。对于后三名的小组,限期进行整改,找出问题。写出小组整改报告,分析原因,是哪个同学哪些方面影响了组的发展。对于确实不易提高的小组,选派别的组长来支援,结对子,组帮组,便于共同提高。
4.把主题班会与小组活动结合起来
每周的主题班会其实是很好的教育课堂,抓好了能起到很大的震慑鼓舞的作用。我班的主题班会由班委会自行组织,由小组负责策划,从导演,到主持,到书记,到每个同学,都是他们自行选定与实施。记得一次“感恩”主题班会的时候,很多同学提到对组长感恩,是他们在奉献,在用不同的方式鼓舞和支持着自己的组员。四川地震灾害,给那里的同学们心里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同学们在主题班会中说“我们要珍惜在一起的友情,四个人的缘分。大家更加团结了。
5.发展第二梯队的同学
(1)班干部,组长队伍的确是生力军,决定着班风和稳定。但是我们的组长不能太累了。他们要负责平时自我的学习管理,负责同组的所有的事务,甚至负责心里辅导,乃至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命令组长完成,一些小的事务尽量磨炼一下其他同学,组长自己带自己的手下,组长管理也是艺术。
6. 鼓励个性小组的突出
(2)人和人性格不一样,管理方式不一样,如果我们按同样的模式要求每个组按我们的思维去发展的话,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了。有次在交流组意见时,组长谈自己管理方法,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张冠华和任贵超的小组管理,前者用感化的方法感染组员,组长的亲和力给组员一个温暖的发展平台;后者的魄力和震慑力让组员感到威力。组员在谈到自己的组长的时候都很自豪。
7学科中小组的管理
(3)课堂上小组合作是很重要的环节,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和互助的学习状态。通过讨论,团结竞争的格局形成。我在课堂上的作法
(4)对每号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谈论后的检测重点关注3.4号的发展。对于较难的问题1.2号示范性的解决。所谓示范性的解决就是他们的言行,对问题解决的能力达到教师的水平。,不论板演,还是口述,俨然是小老师。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平时的大胆训练与放手。其实学生的思维更有新意,很多火花碰撞在一起,就会产生强大的火焰。
(5)讨论想到达到什么目的。
漫无目的的去讨论很容易变成一场座谈会,对目标的达成起副作用。在讨论之初,最好以问题串的形式提出共同探究的问题,一步步深入,一还紧扣一环。
(6)讨论问题的必要性。
比如习题课,学生提前已经完成规定题目。讨论的内容只是一部分题目或者知识点,解题思路。简单的题目没有任何悬疑,可放弃讨论。也就是说,探究性的问题才真正是关注的重点。
(7)讨论时间多少合适,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内容,因难度而不同。但是特别短的时间,比如1,2分钟不叫讨论,充其量叫对答案。比如数学的习题课适合大讨论,时间要长些。在学生讨论问题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收集信息,发现新动向,掌握学情”.一节好课,一个教学大师,都是教师被学生的思路所指引,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的思路上一条线的往前进。
我始终相信在学生们中间可以发现真理,我始终坚信,学生也是我的老师!在探求未来的道路上,师生不是敌人,而是伙伴。我们也是小组合作中的一员,我们又是几号呢? 和谐因教改而精彩 — 践行“十六字”教学法心得
贺畔成
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大趋势下,南高晃小学在学区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教改之路。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教师实际、总结“实中”多年来的教改经验、通过借鉴外地名校的成功经验以及进行大量的调研活动,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巩固提高”的崭新教学理念。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就我个人而言,无论在思想上,教学能力上,还是在教学效果上,都有了巨大的提高,2011年是我在教学生涯中提高最快的一年,我也成了十六字教学模式的最大收益者。现就我教改实践中收获与体会略谈一二。
教师思想上的巨大改变。改革之初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对教改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不愿放手,不敢放手,以为教改就是做做样子而已,再加上多年来陈旧教学经验的羁绊而滋生的懒惰思想,使我很长一段时间徘徊在教改大门之外。此时“实中”领导层适时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理论培训,带领学校老师们外出参观学习,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这时我才又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开始对以往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之后学校大量人力编印《教科研论坛》,并定期对教学人员进行理论培训,通过对理论著作的反复阅读和不间断的理论学习,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理论上的严重缺陷与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在以往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我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累”。学生整日在题海中“沉浮”,教师在课堂上自以为是的侃侃而谈,到头来学生学的晕头胀脑,自己却不知道在干什么,更谈不上数学兴趣的培养与能力的开发,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却没什么效果而言,老师干了一件费力却讨学生厌的工作。在践行 “十六字教学法”理论以后我的思想开始了巨大转变,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结果出乎预料,教学效果初现端倪: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尤其是原来那部分厌学学生开始乐学了,教师办公室开始出现他们手捧课本向老师请教问题的身影,这一变化让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教师的课堂负担轻了,由于有学案的学习指导,老师讲的少了,学生自主活动多了,学生们都反映学习比以往轻松多了,效果比以往更好了,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了一种需要和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正是教学实践中的成效激励了我,激励我更加大胆地去探索,去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在教改实验中永不落伍。
学生思想上的巨大改变。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学习,老师讲什么、怎么讲学生无权过问,学生的任务就是一个字—听,学习中完全没有主动性,从而极大地抹杀了学生活泼好问的天性,挫伤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习过程中没有合作,学生之间交流较少,成绩好的学生也就不愿去帮助程度差的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自从开始使用“十六字教学法”以来原来沉闷的课堂开始活跃起来,遇到疑难问题学生不再一味的依赖老师,而开始尝试着主动与同学合作、探索、寻找答案,就连课间时间都能听到学生为一个问题而争论不休的声音。我们班曾有一学困生,是班内有名的困难户,同学不愿与他交往,老师上课大部分的精力都浪费在对他的管理上,可他依旧我行我素,对老师的关心无动于衷,上课照旧交头接耳,作业照旧不完成。自从实行新的教学方法以来,他被编入第一学习小组,由于“十六字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能力的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把学生从从属的位臵上提到主体位臵,于是我开始把学生由课桌推到讲台上,把一个个的学习个体拉入到学习集体中,这一系列的变化极大的刺激了该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集体的荣誉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帮他,为了不给学习小组拉后腿,在课间他开始主动找老师补习功课,自习课上再也见不到他东张西望的动作和一脸的倦容,取而代之的是低头深思的表情和手拿练习本与同学探讨问题的身影,学习成绩的提高又调动了他学习的积极性,他不再是老师们心中的困难学生。新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更强了,班内成绩优异者(学习小组的组长)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开始主动的去接近帮助学习困难学生,使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最大的提高,他们潜力得到了最大的开发。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教改以来课堂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富于人性化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变得更加和谐了”。
教学技能的提高。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结合自己对“十六字教学法”的理解,逐步地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案学案的编写也日臻熟练。尤其是学案的编写正在逐步的实现以下原则: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主体;导学性——指导学生学习;探究性——尽可能地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层次性—注意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对教材的整合能力,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把握也更加到位。在教学中我不再使用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作法,我开始尝试着把成绩优异者推上讲台,让他们在某些问题上去代替老师的角色,出乎预料,效果出奇的好,学生们之间更易沟通,在某些问题上学生的思路甚至比老师更开阔,每个同学不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们开始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们尤其是成绩优异者为能够走上讲台去“秀”一把,过一把当老师的瘾,对学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学习气氛空前浓厚,我站在讲台下看着“小老师”们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所感受到的不再是劳累而是轻松与乐趣。在作业批改中我开始尝试发挥学生的作用,实行组内互批法,并对他们批改的作业及时进行评价,这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更有助于他们及时的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们的作业越来越规范了,我的教学工作也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了,现在我校再也听不见老师对学生“声嘶力竭”的训斥,老师再也不是那种师道尊严,师生关系就像一名学生在给我的信中称呼的:你是我的老师朋友。
新课改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老师,为了跟上时代步伐,在教改大潮中永不落伍,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固本创新,取长补短,发扬高唐实验中学独特的教学模式;我知道自己不是最优秀的,但我自信是最勤奋的。我的一位朋友曾说:遇上一位好老师是这一名学生三生有幸,我不是学生们三生有幸的老师,但这是我的奋斗目标!
浅谈“十六字”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初一数学组王秀明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我校的“十六字”教学就是依据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
一 学案导学
“学案”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所以,在编写学案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好每一个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学案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准课程标准的要求,挖掘教材的实质性内涵,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由所设计的问题引导着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2)学案中问题的设计,不仅要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还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不能太难更不易过于简单。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积极的探究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认真看书,仔细看书,用心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得到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思考,切实让学生领会并把握了教材的知识点。
另外,“学案导学”的实施对学生来说应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在使用学案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独自使用学案,在学案中问题的引领下学会预习教材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找出哪些是自己能够理解并能解决的知识点,哪些是自己不能理解,解决不了的知识点,以便第二天上课时带着问题去和同学交流学习。第二个阶段就是课前及课上前5至10分钟期间,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组与组间的合作交流就可以把学生中自己不理解,不能解决的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得以解决。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观察并不时的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或指导。共同解决。至此,“学案“导学的作用就明显的得以体现,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学会倾听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总之,编写学案,要精练,紧扣课程标准,这样,学案才可能成为老师教学的得力助手,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帮手。
二 分组合作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较新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课堂,但不宜过多,要有选择性的让学生讨论交流,要求讨论问题时必须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同学的想法。学生在群体活动中,能够增强责任感、集体荣誉感,通过其他成员任务的完成使自己得到帮助和启发,同时自己的活动表现也能给其他成员同样的帮助和启发。在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做法、想法,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从中获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重视获取知识的本身,更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体现了合作学习是在关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关注人的发展。合作学习更加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到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彼此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消极被动的状态,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大大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伴有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真的“活”了起来。
三 双主并举
“双主并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课堂改革要求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把控着整个课堂。比如,教师组织好教学后就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给了学生,把问题留给学生,一定要说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定的时间,这时教师要巡视,在巡视中把握开始讨论的时机才能示意学生开始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要密切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检查、巡视学生遇到的问题,适时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给予及时的指导、督促。做好一名指导者,促进者以及导演的角色。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的控制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做到课堂上教师处理问题有的放矢,学生回答问题层次分明,使整个课堂秩序紧张有序。
“双主并举”不但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而且要求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新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
当堂达标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当堂应该学会的知识。“当堂达标”这一环节就是对一节课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的检测。通过检测能够准确地反馈学生学习中的有效信息,便于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查缺补漏。检测的时间仅仅10多分钟,检测的内容还要侧重于应用当堂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检测形式也要让学生完全独立、快节奏地按时完成。基于这些种种要求,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检测题上动一番脑筋,题目一定要紧扣目标,突出重点,做到少而精,针对性强。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而且还要注重学优生更高层次的难点的突破。从而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我校在闫校长带领下开展的“十六字”教学法的课堂改革,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十六字”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而且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和学生在构建的高效、和谐的课堂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感悟十六字教学模式
陈颖
就我个人而言,2008年是我在教学生涯中提高最快的一年。无论在思想上,教学能力上,还是在教学效果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高唐实验中学对“十六字”教学模式不断深入探索,我校教师不断推进创新,实践总结,已形成较好教学效果,收到较好成效。我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结合自己对“十六字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逐步地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案的编写也日臻熟练。下面是我对“十六字教学模式”的一点体会。一我对学案导学的一点体会 学案导学教学法的优点
第一:提高了我的备课质量。以往我在备课的时候,手头上所依据的主要资料,往往只有一两本,这势必导致我在备课的时候有所遗漏,知识点不够全面。而学案导学教学法所依据的主要工具是学案,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必须提高编写的质量,要广泛查阅各种备课资料,力求涵盖所有与本课有关的知识点,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备课中对知识点的遗漏,而且编写学案的过程本身就是备课的过程,学案的编写总要持续一段时间,也有利于教师备课的深入,避免了教师草草了事,学生吃夹生饭的情况。
第二:学案导学有利于集体备课的实现。原来的集体备课只是停留在表面或者仅仅讨论一下对个别较难的知识点讲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做不到本学科内的资源共享,因而同一个学科内的不同教师的教学成绩往往相差很大。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施,实现了我们备课组内部的资源共享,无论是从新课的讲授思路,重点难点的突破还是课后习题的选择,讲解等都经过了同组教师的充分讨论,这就使得集体备课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我和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无法准确掌握学生不大理解,需要讲解的知识点,所以往往采取不分轻重,面面俱到的讲解方法,生怕遗漏掉知识点,其结果让课堂模式变成了学生最厌恶的“满堂灌”。十六字教学模式,很好的改变了这种情况,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可以很全面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状况,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理解的知识点就可以少讲或者不讲,而对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知识点则可以对症下药,仔细讲解,这无疑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第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知识。这一点主要是要谈到学案上课后作业这一环节的设臵,二是有些题目做的价值并不大,做得多了只会误导学生,但是如果不让学生做题,学生学过的知识得不到有效地消化和运用,其结果当然更不利,要解决这个难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教师先跳进题海,把和本节内容有关的题目都做一遍,然后挑出值得做,有代表性的题目以课后作业的形式推荐给学生,这样通过教师的跳进题海,学生才得以既跳出题海,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
学案导学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是因为它有着丰厚的教学理论做基础。另外,我认为学案的编写应实现以下原则: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主体;导学性——指导学生学习;探究性——尽可能地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层次性—注意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分组合作
合作交流,训练学生思维合作交流,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同学之间能互相启发,每个同学都可在讨论过程中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而教师让学生分组汇报时,汇报的学生又要把本组的意见加以综合,加以条理性,从而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都会得到训练和提高。在教学中,知识的重难点、建立概念、理解算理等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自从开始使用“十六字教学法”以来,原来沉闷的课堂开始活跃起来,遇到疑难问题学生不再一味的依赖老师,而开始尝试着主动与同学合作、探索、寻找答案,就连课间时间都能听到学生为一个问题而争论不休的声音
刚开始运用十六字时,自己有个误区,认为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数学问题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后来自己非常注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臵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这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时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作业批改中我开始尝试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实行组内互批法,并对他们批改的作业及时进行评价,这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更有助于他们及时的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们的作业越来越规范了,我的教学工作也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了。
三 双主并举 在教学中我不再使用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做法,我开始尝试着把成绩优异者推上讲台,让他们在某些问题上去代替老师的角色,出乎预料,效果出奇的好,学生们之间更易沟通,在某些问题上学生的思路甚至比老师更开阔,每个同学不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们开始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们尤其是成绩优异者为能够走上讲台去“秀”一把,过一把当老师的瘾,对学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学习气氛空前浓厚,我站在讲台下看着“小老师”们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所感受到的不再是劳累而是轻松与乐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过去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上课时尽管注意听课还是听不懂,感到很吃力,学生畏难情绪重,学生上课时已变被动为主动,能同教师一道讨论问题,参与意识大大加强,学生没有再反映出“数学难学”的畏难情绪。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必须着力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这才是他们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避免用我们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促使学生的主动发展,不遗余力地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主体,发展主体”。
四 当堂达标 坚持面向全体、促使全体学生达标。课上的精彩不精彩好像关键在于优秀学生,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后进学生是否基本学会,这也是我们这次课改的一个着力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明确提出,让学习差的学生先发言,优秀学生补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后进生创造发言的机会,让其展示、表达,这样既可以督促他们的学习,又使其有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只有把学困生的成绩提高了,才能提高及格率,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差生转化,优秀生又能在指导中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这样我们课改才能落到实处,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以上环节,都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学生的工作量加大了,因此教师要注意内容,份量的适度,不要让学生“吃”得太多,“吃”多了是会“拉肚子”的,另一方面对我们教师的知识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要求更高,否则就不能指导学生和驾驭教学局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素质的提高。“十六字教学法”的精神实质和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认真学习学校印发的《教科研论坛》与闫校长的著作《治校方略》,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领会把自己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教学之余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反思自己在教改中的得与失,及时修正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多向老教师请教汲取他们多年来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对十六字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我相信经过自己勤奋拼搏,一定能为高唐实验中学的教改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贺朝辉
近几年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大胆推出了教研改革举措---“十六字教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其实,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案准备要切实可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准备学案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上课时学生探讨的方向,在编写上就不能流于形式,简单的把课本知识照搬到学案上,这样对于人力物力都是一种浪费,又起不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所以在编写上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通俗易懂,大部分知识点能在预习时解决,在上课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课堂效率自然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例如《一次函数图像的应用》中,开始让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通过故事中涉及时间和路程来体会老师的意图,然后出示含有两条一次函数的图像,问学生哪一条表示乌龟图像,哪一条是兔子的图像?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景能很快的指出有一段水平线段的图像是表示兔子的时间和路程关系。学生很自然喜欢上了难懂的函数,并真正理解了函数知识,达到了老师的教学目的,故事情景的引用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改变教学方式,采用问题讨论教学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我们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匠心独具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固然好,但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教师设计“教学问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
为了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想像、交流能力,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亲身去经历数学活动,大胆探索数学规律。教师决不能图方便越俎代庖。
四、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增强学习乐趣
课上尽量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动手活动情境,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例如教学《三角形》时,我准备了大量长度不等的木条,分组摆一摆拼一拼,哪三根能组成三角形,哪三根不能组成三角形,并把数据写下来,再讨论不能组成三角形三边长度的关系。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和交流很快就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动手活动情境,给学生创造互相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力。
五、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在讲有理数时,以小组合作方式,把厚 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问题: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用计算机显示高高的楼房和高约 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它们的高度,同时教师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后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继续折叠可登上月球。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喜欢上数学课。
六、注重课堂中变式训练与分析,提高当堂达标率。我在变式教学中应该强调变式题的设计与训练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如深的原则,设计阶梯度清晰的各类变式题组,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注重精讲多练(变式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训练的主线作用。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维过程,一般地都可以把它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问题的条件部分,问题的解答过程,问题的结论部分。如果把这三个部分作为变化的因素,可以构成条件变式题,结论变式题、过程变式题。如“平行四边形”一节的随堂练习是: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相交与点O,点E、F在对角线AC上,且OE=OF,求OA与OC,OB与OD是否相等?在此题基础上,可得结论变式题:①AE=CF吗?,②四边形BFDE是平形四边形吗?经过如此思考分析,对培养学生识图、数学语言叙述的能力是有益的,并且起到了巩固“双基”的作用。
七、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我课上更多的是关注学困生,给他们创造获得成功,培养自信心的机会。例如,课堂上涉及到简单的旧知识让学困生来回答或简单的新知,总之,只要看见学困生举手我都会给他们发言、表现的机会,让其从数学课上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做到这一点,就要多了解学生,多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研究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等表现,尤其要关注那些反应较慢、思路不怎么活跃、学习上跟不上来的那些学生,找出原因,然后,才能更有效地对症下药,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到必须的数学思想,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达到日臻完善的地步。
我的“合作”之旅——谈实施“分组合作”的历程
邱庆远
我运用十六字教学模式已经一年了,真正感觉到课改的精髓,“学案导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分组合作”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双主并举”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当堂达标”实现了最优的教学效果。针对数学教学,我想谈谈“分组合作”中的合作。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十六字教学模式中的重点也在于此,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鼓励学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互相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接受他人的思想、集他人智慧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我接触合作学习已经三年多了,一开始,我也担心这样上课,浪费时间,40分钟根本讲不了什么,不放心,将来考试怎么办?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感觉到这种教学模式,确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给了学生自己学习和小组合作的空间,并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初次尝试,课前准备若干,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想了又想,练习设计也力求由易到难。上课时,学生由于不适应这种改变,有点茫然,心想老师在干什么,怎么不讲了?小组合作也是流于形式,好学生说个没完,其他学生不知做什么或说什么,汇报展示时也不敢说,几近冷场,表达不清楚。本来一节课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结果没完成。但是我并不气馁,一次两次不行,三次四次……会越来越好。抱着这样的信念,我坚持这样上课,并适时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组员分工与配合。切实有效的提高合作效率。几次下来,小组合作颇见成效。
我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学数学,并在其中找到了乐趣,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讲解知识点时头头是道,俨然是一个个小老师;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了,解题方法多了、解题技巧明显提升;在合作中增强了同学间的友谊。
在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的现象: 现象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
现象二:教室内整堂课都在“合作”,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由学生自己合作解决,教师的作用体现不明显。
现象三:学生合作交流后,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见解时,小组代表发言往往是“我认为……”、“我觉得……”,教师对小组代表的发言也常常评价“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
现象四:合作交流时热火朝天,展示时发言寥寥无几,几近冷场。……
经过向其他老师的咨询以及理论学习,我认识到,在课堂中,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知道做什么,怎样做。
2、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学生的合作,缺乏必要的指导,片面的追求“学生为主体”,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师的评价不合理,评价个人而不评价小组。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在小组合作时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差,人云亦云的多,再加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导致不敢发言,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针对以上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精选内容。提供合作的素材。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
2、选择恰当时机开展合作。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合作,也不是每节课都必须有合作,要注意合作时机的把握。在下列情况下适宜开展合作学习:
(1)当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时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2)解决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适宜开展小组合作。
(3)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最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及全班的辨析、评判、争论能够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感悟,从而体验合作的价值,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4、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作学习并不是只有生生间的合作,还包括师生间的合作,并不是不要老师讲解,而是教师要讲知识的升华,讲规律,讲学生存在的问题,但要求教师语言简洁明了,抓住重点,以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广的信息。
5、评价小组而不只是评价个人。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小组的共同进步,教师如果只是评价某同学表现的好,不足以形成小组的合力。学生在合作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同学都要及时评价,给予鼓励,这将会对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会继续积极参与课改,深入研究合作学习模式,为十六字教学模式的发扬光大增砖添瓦。
第二篇:十六字教学法教学反思
十六字教学法教学反思
王辛庄小学 曹国红
“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把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很适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有一种“吃力不讨好”、“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的感觉。那时课堂上老师付出真的很多,有时讲得口干舌燥,站得腰酸背痛,最终收获也不是很理想。现在把课堂的天地还给学生,他们的课堂让他们自己做主,老师交给一定的任务,由各组的组长带着小组成员自己完成任务,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老师“轻松”,学生“自由”。打个比方,现在的课堂,学生是风筝,课堂是天空,风筝可以飞得更高了;学生是鱼,课堂是水,水“活”了,鱼儿生活得更自由„„
几个月来,我一直在尝试用十六字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操作的,从中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快乐轻松,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一点浅显的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十六字教学法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展示模块就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等;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多种效果。
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
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能否达到三维目标。这一环节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利用十六字教学法来打造高效课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是按以下步骤操作的。
扶一扶: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初始阶段,老师就是学生的拐杖,领着他们强行进入角色。首先从形式上突破,让他们利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进入小组这个团体中,要组长明白自己是本组的核心人物;要清楚认识到组员的光荣,实际上是他本人的光荣;要知道自己是法令者,也是实施者。一个组的成败,关键在组长,提高组长的地位和威信。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示范者。初期,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板演,如何讲题,怎样处理小组中的日常事务。在展示的过程中,老师要随时面向全体纠正“共性”不足之处,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再犯。老师还要一对一把方法传授给“组长”,让其教会本组的组员,刚开始要求不能太高,但完成的质量要高。帮学生扶上“马”后,老师不能太大意,这时还要“牵”着学生走,否则“马”会撒欢的。这就要做好第二阶段的“帮一帮”工作。
帮一帮:这一阶段老师在课堂组织方面比较轻松了,因为学生已基本进入角色。分配好各组的学习目标,观看各组的表现,随时关注学习进程。如遇“疑难杂症”,老师及时“救急”,给他们鼓劲、加油,让学
生有信心完成目标。老师还要帮助组长做好评价工作,对每位成员进行量化管理,让他们明白自己每日、每周、每月的收获是多少,老师要当好“检察长”的角色,帮助组长公正、公平完成任务。
放一放:“扶上马”送一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些了,但不要忘了,“缰绳”一定要牢牢抓在手中。课堂上让学生用他们喜欢的形式来完成学习目标,可以唱,可以说,可以演,可以诵„„。我们学生的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只要他们能打破常规,大胆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就有进步了,老师、同学不断鼓励,把学生的自由空间再扩大,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发挥其特长。老师在这个阶段要注意适时“抖一抖”手中的缰绳,让他们回到老师的身边来,这就要做好“收一收”工作。
收一收:这就是检测反馈阶段。在扶、帮、放后老师一定要检测目标是否达成,老师是主导者。检测的方法有:组长检测老师抽查、老师以点带面检查、全班分组检测并评比等,老师及时掌握目标达成情况,以便调整教学方案,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和常规工作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类似。
评一评:“评”乃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我班做到节节评,课堂上的随机评价给学生增强信心,会掀起生与生、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觉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日日评,这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让他们明白今天的收获是多少,并会问为什么?周周评,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分出高低,评出一周之星,进步之星等,给全班同学树立榜样。月月评,这是集体评价,主要是评出小组的优秀组,各小组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提出好的学习方案,让学生学会自治。评价一定要有
相应的奖励措施。学生在评价中成长,班级体在评价中进步。在课堂实践中我还得不断进行探索,努力寻找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有特色的高效课堂。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十六字教学法”初探
初中历史课“十六字教学法”初探
朱新民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关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要求,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洪湖市实验中学(原洪湖市五中)从1988年秋季开始,承担了湖北省历史单科教改实验任务。经过两轮实验,逐渐探索出“激发兴趣,指导阅读,启迪思维,渗透德育”的十六字教学法。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初中历史课“十六字教学法”作如下说明。
一、激发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学生如对于某种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起,常常就会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去进行钻研,从而成为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拓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中学历史课是一门非常有兴趣的人类社会科学,学生是喜欢学习的。但由于多年来“重理轻文”的影响,特别是初中历史未列入升学考试的科目,被视为无足轻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历史课地位和特点出发,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心理学、教育学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应遵循兴趣转化规律,交替使用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我们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习是有目的的活动,和远大理想联系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远大理想的人,会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就能提高自己的觉悟。在讲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关天培坚守虎门、陈化成血洒吴淞、邓世昌壮烈牺牲等内容时,可用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激发其爱国热情。在讲林祥谦宁死不屈、董存瑞和刘胡兰不怕牺牲时,则用他们那种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慨,去感染学生,培养共产主义品质。这样做,能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间接兴趣,从而发展到志趣,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的推动力。
2.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其直接兴趣。如讲《秦汉时期的文化》时,我们出示了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模型。当一只小铜球“叮当”一声落入一只蛤蟆嘴里时,学生拍手称奇,“啧啧”之声赞不绝口。又如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首先挂出《时局图》,引导学生观察黑熊、老虑、太阳、青蛙、老鹰等各代表哪一个帝国主义强盗?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当指出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就象这些毒蛇猛兽扑向祖国大地,吸吮着祖国的乳汁,可爱的祖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殆尽。这时,同学们一双双眼睛喷射出仇恨的火焰,一个个拳头捏得“咯咯”直响,似乎要将这些殖民强盗砸得粉碎。
3.听唱革命歌曲,渲染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情感。如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有关内容时,先后听唱了《南湖的船》、《打倒列强》、《长征》、《四渡赤水出奇兵》、《九·一八小调》、《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解放区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历史歌曲,活跃了课堂气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习历史的情趣。
4.充分利用成语典故、诗词对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讲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成语典故,为了说明商纣王的残暴,就讲“炮烙之刑”;讲商鞅变法时,就讲“南门立木”;讲巨鹿之战时,就讲“破釜沉舟”;讲班超出使西域时,就讲“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讲祖逖北伐时,就讲“闻鸡起舞”;讲淝水之战时,就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讲李林甫谄媚奉迎阴险狡猾时,就讲“口密腹剑”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5.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增强真情实感。讲“赤壁之战”时,组织学生考察三国古战场赤壁、乌林。讲《中国工农红军的创立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时,组织学生参观了洪
湖革命历史博物馆、湘鄂西革命历史纪念馆,游览了百里洪湖。这些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教育。
6.组织学生开展收集古钱币、历史邮票、图片、办《历史园地》,办历史小报等课外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指导阅读。历史教科书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指导学生阅读历史课本,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但当前初中学生普遍不爱读书,也不会读书。为此,教师要加强学生读书的指导,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书本知识内容问题化,用问题的形式来统帅书本知识。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读书。第一步,由教师根据书本知识结构,提出本节课必须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第二步,要求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书、做记号、找答案;第三步,组织讨论,让学生回答,师生评判小结,得出正确答案。如讲《北宋初期的农民起义和中期的政治改革》,就设计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是什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教材,调动了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读书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读书。讲《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西汉社会经济为什么能得到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要回答前一问,必然涉及到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那么,学生又可提出:“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通过这样自读自问自答,学生能弄清教材的脉络,把书越读越精,便于理解和记忆。
2.指导学生读书,做到史论结合。史论结合就是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讲《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从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创立宗教组织“太平道”,按地区发动组织农民,并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预言等来说明黄巾起义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前者是史,后者是论。学生读书找到史和论,才能把书真正读懂。
3.指导学生读目录,读年表,了解全书的总体结构,掌握课本的重要内容。学“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引导学生抓住资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三次革命高湖,一次维新变法;学“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抓住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一次抗日战争。这样,把书本知识化繁为简,一目了然,把书越读越薄了。
三、启迪思维。古今中外的学者,莫不肯定思维在教学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历史教学中,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疏导、启迪,使之科学地进行思维,从而对纷繁的历史现象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形成正确的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推出合理的结论,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变“灌”为“导”,设置悬念,巧妙质疑,引导学生挖掘课本的潜台词,发展学生判断、分析、推理、综合、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
1.纵横联系,对比分析。我们采取后次复习前次概念的主要概念,使新学的概念建立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讲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可联系前四次反“围剿”为什么取得胜利,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认识。
2.抓住因果,找出规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方向,偶然性则居于次要地位。如“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但之所以在1919年5月爆发,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是导火线,这是历史的偶然性。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3.看图说史,想象描绘。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思维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信息是思维的原料。语言乃是人类所独有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插图、插画进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渗透教育。历史课程和德育课程是两门:“近亲”学科,历史课教学的德育渗透比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突出进行了以下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历史知识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教材。在教学中,要讲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讲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讲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进行国耻教育,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讲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讲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戊戌维新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新中国的诞生等生动具体的史实,教育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念。
3.革命传统教育。在教学中,结合洪湖乡土史,讲戴家场秋收暴动,讲贺龙三次挥师洪湖,创建洪湖、湘鄂西根据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
初中历史课“十六字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变“灌”为“导”,注意师生双边活动,注重教学与学法、课内与课外、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它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前提,寓学于乐,乐中求知;以指导学生阅读为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启迪发展学生思维为关键,开拓学生的思路;以思想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素质。这种教学法,变单一的直线型教学为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交叉式教学。我们的实践是初步的,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和指正。
(作者单位:湖北省洪湖市教研室)
第四篇:我与十六字教学法同行
我与十六字教学法同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大力提高全县教育教学的水平,真正凸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结合蠡县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及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县教研室提出 “十六字教学法”。
十六字教学法的内容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反馈 自从十六字教学法提出后我们教师就纷纷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并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究。我是一名英语教师也积极的实施着十六字教学法。但是英语教学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不良现象,学生成为被动的课堂配角,难以达到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的目的。我认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合作学习”,能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语言产出的质量,有助于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将合作学习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目的语文化,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因为合作学习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支柱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英语教学很适合小组合作的方式。它不仅能体现自主学习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谈一谈:
一、小组合作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分组中注意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异质性。组与组的同质性。这样才能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可能,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结合学生和英语学科的特点,我采用按座次就近异质组合和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结合两种形式。每组成员六人。在教学中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题材,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载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交流、表演,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培养协作精神及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在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多种多样。(1)小组内讨论问题(2)角色表演如:利用教材让学生模社交、问路、看医生、就餐、谈论自己的爱好等学生在表演中就培养了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3)开展游戏竞赛。它不仅营造一种轻松、友好和合作的课堂气氛,也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游戏竞赛有多种多样,如:“句子接龙”、“编故事”、“猜单词”等游戏竞赛。
三、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活动中教师应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同时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情景;其次,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共同合作者;再次,在活动中,当学生的言语活动出现严重的错误时,教师必须及时指出并作出更正;最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测评,必须及时提供反馈和相应的帮助也就是教学法中的反馈。因此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起到“协调、激发、合作、监控、反馈”的作用,让学生心中永远充满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让学生在质疑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另外合作学习不能代替个体独立思考,两者应有密切联系。整个合作学习过程是一个循环、更新、提高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也要注意到学习个体也就是说,针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学习者应在个人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协商,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进一步补充、修正个人的认识,在合作中互相吸纳彼此的闪光点,在合作中进行互相监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此外,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就合作学习而言,交往能力往往是决定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效果,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应贯穿于合作学习的始终。教师应从言谈举止开始,对学生反复进行训练,以达到交际自如的程度。比如,怎样请求发言,如何称赞他人和表达不同意见,如何倾听发言和提出建议等。
总之,合作学习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实现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的学习氛围,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根本目标。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通过合作式的交流,可以发挥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并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提高协作能力。合作学习方法与面向全班授课、个体学习等教学形式相结合,不仅优化了英语教学效果,达到了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同步发展。
第五篇: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介绍(本站推荐)
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介绍
从1986年开始我又踏上了另一种讲坛,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学生的教师了。为了培训全国的外语教师我又走进了课堂。一直到现在。是研究外语入门教学法:俄语的入门教学、英语的入门教学。结果总结出《张思中外语教学法》与编写出《张思中英语教程》。影响更大时长面广,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不论我给学生上课,不论给老师讲学,效果都是好的。为什么?因为我讲究教学法,始终贯彻十六字“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为什么这十六字有此神奇的效果,因为它来之于实践上升到理论又回到实践,又丰富了理论又来指导实践。所以效果特好、今分述如下:
《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的理论
“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具体体现在“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十六个字上。
一、适当集中
这儿所讲的“集中”是指集中教学。集中教语音、集中教词汇、集中教语法、集中教知识,集中训练听、读、说、写的能力。在第一章“我的成长中”,在第二章“我的教育观”中都分别的叙述了“适当集中”。这儿想集中系统地阐述什么是集中教学为什么要集中教学怎么集中教学:
(一)什么是集中
集中教学就是强化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求集中思想、集中材料、集中时间、集中方法等强化有意识记,加深有意识记。使识记长久保持;如把分散的语音教学中的国际音标集中起来按对称法排列,一节课就教好印象深刻久记不退。如把单词原先分散教学按重读音节发音相同归类集中教学,一节课可教50-100个,一次可攻下几百上千个单词,突破了英语的难关。语法教学也是一样,集中起来按规律教,短期速成,集中教学好处多啊!
(二)为什么要集中
因为集中起来容易发现规律利用规律教学效果就是好。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是单词难记,因为英语已经几百年没有进行文字改革了,读和写极不一致,尽管英语是拼音文字,可是还要依靠各种拼音方案,如韦氏音标、国际音标等帮助标音。如果英语单词这个关能被突破,那学起英语就容易多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英语单词总是一个一个地教,每教一个单词要求正确发音,记住字母的拼读,都是按字母顺序死记硬背,还要背词性还要记住它的用法,词与词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记得很苦。而现在我们把单词集中起来,发现单词与单词之间有许多天然的联系,把有联系的集中起来就可以一串串的记。如单词之间重读音节发音相同的、词性相同的、前缀后缀相同的、词根相同的、词形相同的、词义相同的、词义相反的等等,按照有联系的规律集中学,一次可轻易得记住几十个、上百个单词,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好多老师把单词分散教学与集中教学比作吃核桃与吃葡萄,分散教一个一个教好比吃核桃、又硬又难吃到、边敲边剥边丢不能全吃到咀。而集中教学好比吃葡萄,一串一串吃又甜又好吃。
国际音标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好多人到高中到大学都发不准音,可是我们一集中就发现国际音标中有许多小规律,按照规律一讲就懂一学就会,几年的困惑我们一节课就解决了,这就是集中起来容易发现规律。不规则动词顾名思义是不规则,学一个记一个。每个不规则动词要记它的原形动词、过去时、过去分词、汉语意思。一百多个不规则动词越记越糊涂,死记硬背很苦啊。如今集中起来发现不规则动词也有规律可循。归纳起来不过四大类如:A、A、A式、A、B、A式、A、B、B式、A、B、C式、就是A、B、C式中还有规律可分如 :A、B、An式、A、B、Bn式、i→a→u式。多少年解决不了的难点,我们仅用两节课就教好。
看,一集中就容易发现规律,按规律集中强化效果就是好!
以上所讲仅举几个例子,到下面讲操作法时再看,一目了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集中教学一出来立即冲出重围,势如破竹走向全国啊!
(三)为什么能集中
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是母语已经过关的学生。(母语未过关的小学一二年级生不适用),我们是在课堂里教外语,是通过文字教语言,这有别于婴孩、幼孩在家呀呀学语。婴孩从吃奶开始就教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称呼,但为什么叫你爸妈爷奶概念不懂,是死记硬背。到大了才知道爸妈爷奶的含义。到六七岁才入学识字学文化。学祖国语言是先学语言后学文字,再加上智力发育较慢,所以婴幼孩学语言时间很长,他是在语言环境中模仿是“习得”。而今天国家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外语课,是学生学外语,是在母语过关基础上学外语,是在学校课堂上老师教外语,没有任何语言环境可模仿,是通过文字学外语,所学的都是常用词日常生活常识,他只是外国文字符号不懂,语言符号不懂,不是概念不懂。这是与婴幼孩学母语最大的不同。我们知道外国的文字符号、声音符号也都是有规律的,按规律教学,学生完全能接受。所以我们主张外语入门教学完全可以采用集中教学,学生完全能接受。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是强化教学,有些人错把语言中学母语的规律“习得论”硬套到外语教学上,所以长期造成我国外语入门教学象婴幼儿学母语那样慢吞吞的,而我们恰恰相反,利用学生已有母语的基础,利用学生已有生活常识的基础,已有文化的基础进行外语强化教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快速入门。
(四)怎么集中
1.按时间顺序分
a.超前集中
把教材中有规律的、重要的常见的单词和语法在教课文之前集中起来先粗教一遍。使学生有个总体上的初步了解,发现规律,抓住特点。超前集中教学应当鼓励学习,奖励学习,能学多少学多少,能掌握多少就掌握多少。关键是把他积极性调动起来。不要强迫学习,因为以后还要反复循环。超前集中一般采用演译法,一讲就练,容易掌握,记忆深刻。注意超前集中必须避开特殊的内容留待以后处理,必须分散难点。超前集中教学是本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不同,因此特别注意操作法。
b.随机集中
根据教学进度的要求,根据教材教学的需要对单词和语法进行第二次教学。所以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详细的、完整的甚至包括特殊的都讲。而且要求学生全部掌握。由于有了第一次学习的基础,所以第二次学习比较好讲,它是超前集中的继续与深化,随机集中与传统教学基本一样,主要是学习基础不一样。现在就比较好讲,容易讲。随机集中一般采用归纳法。把前面出现过的一些现象归纳起来揭示内涵,剖析深化。
c.综合集中
综合集中一般是总结性、复习性、检查性的放在后期讲解。归纳总复习,补缺、补漏、补差,使学过知识系统化、完整化,重现、再认。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
2.按内容分:
a.纵向集中或叫单项集中 对所要集中的内容分门别类集中训练。或一项一项的集中复习,如听力训练、阅读训练、集中识词、时态教学、介词教学…
b.横向集中或叫多项集中。
把一项或多项内容综合训练复习巩固,通过对比弄清项目之间的关系。如单词与语法通过阅读进行复习巩固,时态与时态之间的综合训练、复习弄清各时态的异同等。
(五)集中的度与量。
集中必须做到“适当”,集中教学不是随意可集中,想怎么集中就怎么集中,想集中多少,就集中多少,这是认识错误。干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度与量,谁违背了这一点不管你动机有多好,可能其效果适得其反。为什么有些老师集中教学会碰丁子呢?原因就在集中的度与量的不适当而造成。集中教学必须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1.学生的实际水平。
首先必须考虑你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与接受能力,千万别照搬别人的经验。例如我曾经冒险一节课教过100个单词,一星期五节课教500个单词。如果你照搬肯定会碰壁的,因为我教的是俄语,学生是重点中学择优生,我有多年的集中识词经验,你和我一样吗?你的学生和我的学生一样吗?你也是俄语吗?俄语是怎么读就怎么写,英语呢怎么读并不这么写,读与写不一致呀。你初期没有经验,千万别想创造什么识词记录,必须老老实实根据你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度与量,正式开始之前最好先做个试验,摸摸学生接受能力的底,然后确定第一堂课的度与量,希望你第一堂课就成功!
2.时机的选择、时间的长短。
集中识词选择的时间是开学初,还是学期中间,是课内还是课外,是上午还是下午,是第一节课还是最后一节课其效果都不一样,都要认真考虑,课堂上的一节课往往并不等于一节课啊。如果你放在别科测验课的前后或体育课之后,那一节课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学生首先要照顾测验课,保证测验成绩,势必影响你的外语课。体育课也是这样,如果体育课是跑800米,一下课就累坏了,那有心思背单词?如果你天天集中学单词连学一个月不作调整,看看你能坚持下去吗,所以集中教学尤其是集中识词,因本身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与负担,除度与量外还要考虑时机的选择,都要一一照顾到。
最好选在学期开学初3个星期左右,期中考试之后2个星期左右,在各科还没有开始测验时进行集中识词效果最好。打个擦边球,速战速决。周期不宜太长,最好2-3周,不得超过四周!
3.内容的难易。
内容的难易直接影响到效果。内容难的集中的量就应当少点,相对内容容易点的量就可多点。容易的先集中,难的放后面,难易交叉都可以。千万别一刀切。每节课都集中一样的度与量。就集中识词而言重读音素[ei]、[i:]、[ai]、[[U]、[ju:]的单词都比较简短、常用好记,可以多教几个。放在前面。学生有了集中识词经验之后再学那[e]、[?]发音比较难的元素单词。其它量少的单词可搭配到前面容易的元素单词中一块学。
所以度与量一定要“适当”。“适当”是集中教学中的难点。这就要看教师本人的水平科研的能力,来确定度与量。而且要随时随地调整度与量,就是平时不搞教学改革的课也要考虑适当的度与量啊!
(六)集中什么?
1.知识集中教学。有语音集中教学、词汇集中教学、语法集中教学和课文集中教学等。
2.能力集中训练。有听力集中训练、阅读集中训练、对话集中训练和写作集中训练等。
后面要重点阐述知识集中教学操作法,而能力集中训练将穿插在知识集中教学中而不专列章节讲解。以上内容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张思中与张思中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张思中教学法的“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三个部分的内容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