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

时间:2019-05-12 23:5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

第一篇: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

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

学术期刊论文原址: 《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 2015年10月 总第14期

刘濯源

【摘要】《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所开展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活动价值巨大——它直指教育与教学的本质,直指“后课改”时代的靶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为已经到来并且正在加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找到了发展方向或者说是存在意义!

当下,人类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智本将超越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所谓“智本”并非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和“常速积累”,而是对知识及信息的主动且高效地获取、整合、转化、再创造的能力——学习力。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这种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本期专栏内容将给出一些参考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力;学习策略;思维可视化;有效探究

【作者简介】刘濯源,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特约指导专家。已出版《赢在学习力》、《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模板》等多部专著。

一、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

关于教学,如果最多只允许我问一个问题,我一定会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关于“课改”,如果也只允许我问一个问题,那么我一定还会毫不犹豫地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进而,关于慕课、翻转课堂这些时下最热点的概念,我还是会问同样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 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它是方向性问题,也是关键性问题。一件事,方向如果搞错了,一切努力都不只是付诸东流那么简单,而是会让你离真正的目标渐行渐远!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性的道理,任何人理解起来都不会有难度,更何况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与此有关的成语典故——《南辕北辙》。

那么,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哪里?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意见,“核心素养”成为“后课改”时代的靶心。何为“核心素养”?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解释。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核心素养所指的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其背后的东西。有人把“核心素养”解释为“全面素质教育”或“全人教育”,我个人并不认同这种解释。因为这样的解释关注了“素养”却忽略了“核心”,使概念模糊化。概念一旦模糊化,就无法聚焦,就不能抓到根本,也就无法从根基上解决问题——这就是以往“表层化思维”及“大而全思维”的危害。“全人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理想,但它所描述的是“果”而非“因”,而我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要指向“因”的,否则就谈不上“核心”。

基于以上思考,我从这个概念的两个要素入手进行分析,为“核心素养”的判定设定了五条标准:第一,普遍基础性;第二,持续影响性;第三,后天可发展性;第四,内化综合性;第五,非先天禀赋性。所谓“普遍基础性”是指其它素养都要以它为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就不能存在或无法发展。所谓“持续影响性”是指它不是影响一时,而是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所谓“后天可发展性”是指它可以藉由后天的学习活动发展而来。所谓“内化综合性”是指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获取、整合、转化运用、再创造的综合能力。所谓“非先天禀赋性”是指不是由人的DNA决定的。经过一系列筛选,我发现符合这五条标准的素养只有两个:一个是人的感性能力,以“自我定义”及“情绪感知及管理”能力为主,我把这类能力称之为“心”的能力;一个是人的理性能力,以探究意识及系统思考能力为主,我把这类能力称之为“智”。因此,我把关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解为关注人核心素养的教育。而“心智水平”是影响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及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至此,我们基本可能回答“我们到底为何而教?”这个问题了:我们必须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教,也就是为发展学生的心智而教,也大体可以说是为发展学生的学习力而教,为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而教!

二、必须告别传统教学观的三个现实理由

所谓“传统教学观”是指重“果”不重“因”,只关注“学会(往往被窄化为记住)”却不关注“会学”的教学观,而非对传统教学的全面否定。

回顾一下,“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提出三十多年,但在现实中确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传统课堂依然岿然不动,知识灌输依然大行其道!为何?只是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吗?我认为把“素质教育”与“高考”对立起来,既是对高考的误解,也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高考不是考死记硬背,素质教育也非是指“吹拉弹唱”。而正是这种“误解”(虽然这不是唯一因素)严重阻碍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严重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发展。

但现在,我们必须要与“传统教学观”说再见了,再不改变,我们的付出不会减少但失去将会更多!三个现实理由如下:

第一,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互联网+”突破时空藩篱,早就把“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击得粉碎,各类知识浮在云端,浩如烟海,随时可查,随处可查,“知识的搬运工”越来越不好做了。另外,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知识的折旧也越来越快”,而且这种“快”是一种加速度的快:人类在“渔猎与采摘文明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可以用“爬”来形容,在“农耕与养殖文明时代”可以用“走”来形容,在“机器工业文明时代”则可以用“跑”来形容,而到了“信息智能文明时代”就要用“飞”来形容了。因此再追求“将知识精确地背下来”的学习目标已经失去现实意义。2014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主题是“今天的学习是为了能拥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在知识以加速度更新的时代,要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会学”当然要比“学会”更重要,“学力”当然要比“学历”更重要!

第二,问题解决与创新虽然离不开知识,但并不是仅靠已有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靠思维能力。但以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育恰恰是“反思考”的,至少是不思考的!题海战术把学生脑子搞晕,死记硬背把学生脑子搞僵。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小学生每天“知识”的摄取量是美国孩子的30倍,但其价值又在哪里呢?只是争分争秒地猛塞,却不给思考的时间,即便都背下来,也不过多一个“两脚书橱”。更何况这种做法还有巨大的负作用——厌学、思维僵化!

第三,即便仅从学习成绩这个维度来看,可持续的学习成绩也是来自学生的学习力而非知识灌输的数量与次数,因为学习不是体力活。依据大脑的特性及其运作机制:相对简单具象的知识尚可通过灌输来使学生完成识记任务,但相对复杂抽象的知识就必须籍由学习者的深层理解来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要解决高度复杂抽象的问题则必须依靠发展良好的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好成绩”的确有可能通过机械重复和强化训练来实现,但这种本末倒置,竭泽而渔的做法危害极大。到了初中,这种被“灌”出来的“好成绩”就难以为继了,大多数学生会露出马脚。通过所谓的“苦学”或“恶补”可能会将成绩下滑暂时延后,但到了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中后半程还是会暴露,成绩大幅下滑,厌学情绪陡然增加绝非小概率事件。

综合以上分析,转变“传统教学观”,把教学的关注点从“树梢”下移到“树根”上来,变“知识灌输”为“发展学习力”。这不但与“提高考试成绩”的诉求不矛盾而且还有帮助,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是“近利”;另外,发展学习力,可以使人更好地适应“信息智能文明”时代,知识快速更新带来的挑战,使人受益终身,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是“远利”。也就是说这一转变既让我们的学生赢在当下又能拥有未来,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三、如何构建“学习力教育”的多层体系

诗人汪国真有这样一句很励志的经典名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搞教学改革的确需要这样的决心和勇气,但教育毕竟不是文学,教师也非诗人,我们不但要找对方向,还要提供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因为诗人可以“任性”,教师只能“理性”。

当我们确立了“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而教”这一“后课改时代”的核心目标后,就必然要面对以下问题:第一,如何帮助那些早已习惯“知识灌输”的教师们转变教学观及教学方式;第二,如何帮助那些早已习惯“张嘴等食”的学生们转变学习观及学习方式,唤醒其学习动机,恢复其思考意识;第三,如何让那些追求短期效益、唯成绩论的家长们理解这种转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难做”不等于“不能做”,更何况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它不但关系到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还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及文明程度。

那么,如何推动“知识灌输教育”向“学习力发展教育”转变呢?以一个区域教育单元(县区级)为系统,我们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并逐层做出转变:

1、宏观层面的战略指引

教育局主管领导必须要高瞻远瞩,对社会发展趋势有预见力,对教育本质问题有洞查力,将“围绕核心素养,发展学生学习力”设定为“后课改时代”的核心目标,把帮助学生实现乐学、恒学、慧学(智慧地学习)作为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并积极地、持续地推动这一战略性工作。

2、中观层面的课改实践

校级主管领导必须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理解“学习力的培养”,并积极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突破课改瓶颈,落实课改理念,构建以发展学生学习力为核心目标的绿色生态课堂。

3、微观层面的课程构建

学科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特点,积极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提升课程的思维含量,构建“让学生爱思考、会思考、用思考、享受思考”的思维型课程。

四、发展“学习力教育”的技术创新

中国人非常讲究“以道御术”,但又多对此有所误解——重道而轻术!其实术与道是一体的,不可割裂的:重道而轻术则使道沦为空谈,悬在半空;重术而轻道则使术失去统御,迷失方向。因此只有道术兼重才最有效能。发展“学习力教育”既需要明晰“道”也要善于借助“术”,尤其是创新性教育技术。

至今,我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已经在“学习力系统提升技术”这个“试验田”中深耕了十五年,依据这些研究经验,我们将这方面的技术大体分为五类:

第一类,心理发展技术。主要包括:正向激励、冥想训练、NLP(神经语言程式学)、萨提亚模式、催眠治疗、五维人格测评等;

第二类,思维发展技术。主要包括:思维导图、思维建模、六度思维品质提升训练、基础逻辑能力训练等。

第三类,高效记忆技术。主要包括:专注力训练、全脑记忆术等。

第四类,教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思维可视化教学系统、微课程制作、未来课堂构建、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

第五类,家庭教育技术。主要包括:智慧家长课程、翻转课堂支持等。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冯姬.《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中信出版社,2012.[3]刘濯源.《赢在学习力》.万卷出版社,2008.[4]张庆林、邱江.《思维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7]程平源.《中国教育问题调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周长生.《为不教而教》.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郅庭瑾.《为思维而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第二篇: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

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

学术期刊论文原址: 《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 2015年10月 总第14期

刘濯源

【摘要】《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所开展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活动价值巨大——它直指教育与教学的本质,直指“后课改”时代的靶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为已经到来并且正在加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找到了发展方向或者说是存在意义!

当下,人类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智本将超越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所谓“智本”并非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和“常速积累”,而是对知识及信息的主动且高效地获取、整合、转化、再创造的能力——学习力。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这种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本期专栏内容将给出一些参考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力;学习策略;思维可视化;有效探究 【作者简介】刘濯源,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特约指导专家。已出版《赢在学习力》、《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模板》等多部专著。

一、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

关于教学,如果最多只允许我问一个问题,我一定会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关于“课改”,如果也只允许我问一个问题,那么我一定还会毫不犹豫地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进而,关于慕课、翻转课堂这些时下最热点的概念,我还是会问同样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 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它是方向性问题,也是关键性问题。一件事,方向如果搞错了,一切努力都不只是付诸东流那么简单,而是会让你离真正的目标渐行渐远!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性的道理,任何人理解起来都不会有难度,更何况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与此有关的成语典故——《南辕北辙》。

那么,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哪里?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意见,“核心素养”成为“后课改”时代的靶心。何为“核心素养”?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解释。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核心素养所指的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其背后的东西。有人把“核心素养”解释为“全面素质教育”或“全人教育”,我个人并不认同这种解释。因为这样的解释关注了“素养”却忽略了“核心”,使概念模糊化。概念一旦模糊化,就无法聚焦,就不能抓到根本,也就无法从根基上解决问题——这就是以往“表层化思维”及“大而全思维”的危害。“全人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理想,但它所描述的是“果”而非“因”,而我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要指向“因”的,否则就谈不上“核心”。基于以上思考,我为“核心素养”的判定设定了三条标准:第一,后天可发展性;第二,普遍基础性;第三,内化内隐性。所谓“后天可发展性”是指它不是完全由先天遗传基因所决定的,是可以藉由学习活动得到发展的。所谓“普遍基础性”是指其它素养都要以它为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就不能存在或无法发展。所谓“内化内隐性”是指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获取、整合、转化运用、再创造的能力。经过一系列筛选,我发现符合这三条标准的素养只有两个:一个是人的感性能力,以“自我定义”及“情绪感知及管理”能力为主,我把这类能力称之为“心”的能力;一个是人的理性能力,以探究意识及系统思考能力为主,我把这类能力称之为“智”。因此,我把关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解为关注人核心素养的教育。而“心智水平”是影响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及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至此,我们基本可能回答“我们到底为何而教?”这个问题了:我们必须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而教,也就是为发展学生的心智而教,也大体可以说是为发展学生的学习力而教,为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而教!

二、必须告别传统教学观的三个现实理由

所谓“传统教学观”是指重“果”不重“因”,只关注“学会(往往被窄化为记住)”却不关注“会学”的教学观,而非对传统教学的全面否定。

回顾一下,“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提出三十多年,但在现实中确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传统课堂依然岿然不动,知识灌输依然大行其道!为何?只是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吗?我认为把“素质教育”与“高考”对立起来,既是对高考的误解,也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高考不是考死记硬背,素质教育也非是指“吹拉弹唱”。而正是这种“误解”(虽然这不是唯一因素)严重阻碍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严重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发展。

但现在,我们必须要与“传统教学观”说再见了,再不改变,我们的付出不会减少但失去将会更多!三个现实理由如下:

第一,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互联网+”突破时空藩篱,早就把“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击得粉碎,各类知识浮在云端,浩如烟海,随时可查,随处可查,“知识的搬运工”越来越不好做了。另外,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知识的折旧也越来越快”,而且这种“快”是一种加速度的快:人类在“渔猎与采摘文明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可以用“爬”来形容,在“农耕与养殖文明时代”可以用“走”来形容,在“机器工业文明时代”则可以用“跑”来形容,而到了“信息智能文明时代”就要用“飞”来形容了。因此再追求“将知识精确地背下来”的学习目标已经失去现实意义。2014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主题是“今天的学习是为了能拥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在知识以加速度更新的时代,要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会学”当然要比“学会”更重要,“学力”当然要比“学历”更重要!

第二,问题解决与创新虽然离不开知识,但并不是仅靠已有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靠思维能力。但以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育恰恰是“反思考”的,至少是不思考的!题海战术把学生脑子搞晕,死记硬背把学生脑子搞僵。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小学生每天“知识”的摄取量是美国孩子的30倍,但其价值又在哪里呢?只是争分争秒地猛塞,却不给思考的时间,即便都背下来,也不过多一个“两脚书橱”。更何况这种做法还有巨大的负作用——厌学、思维僵化!

第三,即便仅从学习成绩这个维度来看,可持续的学习成绩也是来自学生的学习力而非知识灌输的数量与次数,因为学习不是体力活。依据大脑的特性及其运作机制:相对简单具象的知识尚可通过灌输来使学生完成识记任务,但相对复杂抽象的知识就必须籍由学习者的深层理解来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要解决高度复杂抽象的问题则必须依靠发展良好的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好成绩”的确有可能通过机械重复和强化训练来实现,但这种本末倒置,竭泽而渔的做法危害极大。到了初中,这种被“灌”出来的“好成绩”就难以为继了,大多数学生会露出马脚。通过所谓的“苦学”或“恶补”可能会将成绩下滑暂时延后,但到了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中后半程还是会暴露,成绩大幅下滑,厌学情绪陡然增加绝非小概率事件。

综合以上分析,转变“传统教学观”,把教学的关注点从“树梢”下移到“树根”上来,变“知识灌输”为“发展学习力”。这不但与“提高考试成绩”的诉求不矛盾而且还有帮助,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是“近利”;另外,发展学习力,可以使人更好地适应“信息智能文明”时代,知识快速更新带来的挑战,使人受益终身,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是“远利”。也就是说这一转变既让我们的学生赢在当下又能拥有未来,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三、如何构建“学习力教育”的多层体系

诗人汪国真有这样一句很励志的经典名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搞教学改革的确需要这样的决心和勇气,但教育毕竟不是文学,教师也非诗人,我们不但要找对方向,还要提供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因为诗人可以“任性”,教师只能“理性”。

当我们确立了“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而教”这一“后课改时代”的核心目标后,就必然要面对以下问题:第一,如何帮助那些早已习惯“知识灌输”的教师们转变教学观及教学方式;第二,如何帮助那些早已习惯“张嘴等食”的学生们转变学习观及学习方式,唤醒其学习动机,恢复其思考意识;第三,如何让那些追求短期效益、唯成绩论的家长们理解这种转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难做”不等于“不能做”,更何况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它不但关系到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还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及文明程度。

那么,如何推动“知识灌输教育”向“学习力发展教育”转变呢?以一个区域教育单元(县区级)为系统,我们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并逐层做出转变:

1、宏观面层的战略指引

教育局主管领导必须要高瞻远瞩,对社会发展趋势有预见力,对教育本质问题有洞查力,将“围绕核心素养,发展学生学习力”设定为“后课改时代”的核心目标,把帮助学生实现乐学、恒学、慧学(智慧地学习)作为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并积极地、持续地推动这一战略性工作。

2、中观层面的课改实践

校级主管领导必须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理解“学习力的培养”,并积极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突破课改瓶颈,落实课改理念,构建以发展学生学习力为核心目标的绿色生态课堂。

3、微观层面的课程构建

学科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特点,积极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提升课程的思维含量,构建“让学生爱思考、会思考、用思考、享受思考”的思维型课程。

四、发展“学习力教育”的技术创新 中国人非常讲究“以道御术”,但又多对此有所误解——重道而轻术!其实术与道是一体的,不可割裂的:重道而轻术则使道沦为空谈,悬在半空;重术而轻道则使术失去统御,迷失方向。因此只有道术兼重才最有效能。发展“学习力教育”既需要明晰“道”也要善于借助“术”,尤其是创新性教育技术。

至今,我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已经在“学习力系统提升技术”这个“试验田”中深耕了十五年,依据这些研究经验,我们将这方面的技术大体分为五类:

第一类,心理发展技术。主要包括:正向激励、冥想训练、NLP(神经语言程式学)、萨提亚模式、催眠治疗、五维人格测评等;

第二类,思维发展技术。主要包括:思维导图、思维建模、六度思维品质提升训练、基础逻辑能力训练等。

第三类,高效记忆技术。主要包括:专注力训练、全脑记忆术等。第四类,教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思维可视化教学系统、微课程制作、未来课堂构建、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

第五类,家庭教育技术。主要包括:智慧家长课程、翻转课堂支持等。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冯姬.《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中信出版社,2012.[3]刘濯源.《赢在学习力》.万卷出版社,2008.[4]张庆林、邱江.《思维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7]程平源.《中国教育问题调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周长生.《为不教而教》.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郅庭瑾.《为思维而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第三篇:聚焦核心素养学习观后感

“聚焦核心素养观摩研讨会”学习观后感

2017年4月15日、16日,我们一行四人受学校委派到平凉参加观摩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推进课堂改革转型暨小学语文教学提升观摩研讨”。研讨观摩会共有四位专家进行了讲课和研讨活动,参加完这次观摩研讨会,我们受益匪浅,现就这次的收获与感想向大家做一简单的汇报。

一、“语文核心素养”是我们这次学习多次听到的一个词,我回来后也上网百度了一下。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这告诉我们: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语文学科在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我们要形成一种大语文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短视,目光要长远,目光要宽阔,就像手电筒,既要能聚焦,又要能散射。

二、语文教学中要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这次学习给我们最大的震撼也许是讲课老师专家们的年轻、自信和活力,他们的心态年轻,他们的外貌更让我们感到年轻。记得一位从教三十四年的女老师讲完课让大家猜她的年龄时,参会的人员不约而同地说三十多岁,但是她却说她的从教时间是三十四年,这让我们惊愕不已。还有一位我们以为只有二十多岁的帅气小伙却说自己是三十五岁。在学习中,他们的激情和笑容感染着每一个人。这让我不由想起了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我们是该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也要解放自己,善于利用各种方法以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最大化,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是不是可以变变呢?古人讲“变则通”,让我们变出一些新学生,变出一个新老师,变出一个新面貌。

三、我们要多读书,也要教孩子多读书,“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习时专家们的睿智博学也令我们心生钦佩,而他们在研讨时也多次强调老师和学生都要多读书。我也在反思,信息化的今天,我们读的书的却太少,碎片化的阅读:微信、QQ等聊天社交工具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我们该给手机放个假,给自己的眼睛放个假,拾起书本,让书香墨味感染我们,也让书香墨味感染学生。

四、和学生做朋友,讲课的专家上课前都会和学生进行一些互动,了解学生,也让学生喜欢他们,他们的可也达到了较好的结果。上课的一位专家也说道,76%的学生喜欢语文这门课是因为喜欢这个语文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学生喜欢语文这门课,才能学好语文。当然我想着不仅局限于语文,所有的小学课程都应当如此。

五、注重朗读教学,专家们的上课中一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朗读。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孔子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我们不仅可以自己示范给学生读,也可以利用我们的多媒体进行朗读教学。

六、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生教生,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当然,此次学习中的《我的理想》作文教学、《将相和》文言文教学、《圆圆的世界》一年级整合课教学,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学习进步。感谢学校给了我们四人学习的机会。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作结: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谢谢大家!

第四篇:聚焦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参加“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心得

岳西县来榜中心学校 刘和恩

2017年4月21日至24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安庆市教育体育局协办的“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感觉获益匪浅。在此,我借苏轼的《定**》聊表惬意。

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面临的机遇越来越多,教育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很多教育同仁和我一样,刚刚从应试教育的牢笼里走出,勇敢地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多少有了一些心得。自以为能在教学中兼顾三维目标,终于“跟上时代步伐”,却猛然间发现——“核心素养”一词,早已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新课改的主题,我们又坐井观天了。

本次培训让我重拾信心,豁然开朗:其实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从根本上推行素质教育。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当同事们还在继续一筹莫展之时,我已经在课改征途上“吟啸且徐行”。

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北京广渠门中学吴校长的报告深入浅出,他不仅指出了当前教 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发起“民族的基因我们传承了多少?”“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等追问,而且还发表了“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教育工作就是把所信、所 想、所为身体力行地传给身边的人”、“教师最核心的素养是情感”等独到见解,给我莫大的启迪。

宁波镇海中学吴国平校长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报告让我耳目一新,该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让我由衷敬佩。我曾经做过这一方面的研究,主持的课题《班级特色文化策略研究》也曾获得过安庆市一等奖,可镇海中学真正让我领略了名校风采,明白了“校园文化是一种物质积累、是一种校园生态、是一种制度规范、是一种历史传承与积淀,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我是农村教师,但也曾在市优质课大赛上崭露头角,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也算得上日新月异,“竹杖芒鞋轻胜马”,只要我们心怀“核心思想”,进一步坚定“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理想和信念,我们一定也能够在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早就听说要进行中、高考改革,可“为什么改、怎样改、如何有效应对”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让我觉得自己都在梦中。而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钟秉林教授主讲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挑战》、浙江省教研室张丰主任主讲的《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实践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处王小虎处长主讲的《新高考背景下的大学招生改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方芳副教授主讲的《学生素养和评价改革》、华东师范大学朱伟强教授主讲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等一系列报告,科学准确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让我茅塞顿开。

安庆市教体局教研室主任孙彦老师在《追求更高质量教育均衡的实践探索》专题报告中,详细汇报了他们团队三年来丰硕的研究成果,让我们见识了大数据分析的威力,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杭州铭师堂教育的袁玥老师在《以互联网教育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专题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授课育人模式、互联网心理辅导模式、互联网生涯规划模式、互联网励志模式等对于我来说,同样也是“微冷之时的山头斜照”。

马云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谈到互联网的未来时,笑着举了一个实例:杭州有个乞丐,身边放着二维码。乞丐尚且知道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做教育的,如若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无疑是一种悲哀。

四、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为期四天的培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李五一博士的精彩 演讲中落下帷幕,我怀着对教育更大的热爱和更美的憧憬踏上了归途。非常遗憾没能和专家们一起实地考察安庆一中和安庆迎江区绿地实验学校,非常遗憾没能向专家们单独请教或进行更深入地交流„„离开安庆时,同行者问我:“可有收获?”我毫不迟疑地说:“有!”可问到有何收获时我竟然打不上来。渐近故乡时,我才想起东坡的那句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权且以此作结吧。

2017年4月26日星期三

第五篇:发展核心素养

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树立为未来而教的意识

——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2016年6月27日——2016年7月6日,有幸到河南师范大学参加了“2016年郑州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本次培训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核心素养”。我们知道,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

我们国家在今年上半年也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通过学习,我也明白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具体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以下五个基本特点: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4、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5、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总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须突出“关键少数”素养,即学生在21世纪最应该具备的那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态度,需着力强调的核心素养:一是创新能力。这是我国教育的最大短板。二是民主素养。中国社会走向全面进步要求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进而要求培养学生的民主素养。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借鉴欧盟的做法,将信息素养、创业能力和公民素养等跨学科核心素养整合到小学和中学的多门课程中。跨学科素养的课程形态趋向于多样化,可以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更广泛的课程或学习领域的一部分,还可以贯串于整个课程体系,由全体任课教师负责。在开发课程时,一定要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

二、围绕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时,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的想法。我们知道,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其次是老师提问题自己表达,第三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习,而喜欢完全听老师讲课的所占比例平均不到10%。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变化作业的结构,除了围绕书本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做练习题、查阅资料、阅读图书等传统作业外,还要增加动手操作、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重在培养能力的作业。

三、提升教师素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为此,在教师培训时,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重新建构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模式等,使教师具备必需的技能和资源,以便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通过评价改革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核心素养所具有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尤其是其所包含的大量隐性知识和态度层面的要素,给评价带来极大挑战。自2000年以来,OECD围绕核心素养组织实施了旨在考查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能力的国际学生学业评价项目(PISA),目前已涵盖阅读、数学、科学、合作问题解决、财经素养等多个核心素养领域,其研究结果在近70个参与国引起了强烈关注与反响。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着力通过评价改革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因此,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努力做一名“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的骨干教师。在不断地学习突出重围,进而在不断的追问与反思中养成理性、升华思想,在探究性实践中成就自我的优秀和卓越,在与同伴的合作交往中汲取积极的养分,树立为未来而教的意识,着力开创独特的教学风格,努力做一名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下载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聚焦核心素养开展课题研究

    聚焦核心素养 开展课题研究 ——记省级课题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研究》开题仪式 安庆二中《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研究》课题组 供稿 2017年10月24日,安徽省教育科研......

    聚焦核心素养丰富教育智慧

    聚焦核心素养 丰富教育智慧 ——中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与智慧提升研修班 培训心得体会 4月8日、9日我很荣幸参加了此次班主任培训。难得的学习机会,专家的讲解,使我对班级管理......

    聚焦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聚焦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新港城初级中学“乐道研学讲坛”第三讲 10月20日下午,我校在报告厅举行第三期“乐道研学讲坛”,我校校级领导及教职员工全员参与。 教科室朱敏主......

    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精选)

    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网上继续教育的学习,我认为现在的中学生要想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合集)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文化基础: 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2、人文情怀、3、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2、批判精神3、勇于探究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近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火遍教育界,铺满博客圈,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也“闻声赶来”,今天也一睹“核心素养”的芳容。很庆幸的是,不......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