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与教学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与教学模式
研究
2011-06-01 16:03:15 来源: 评论:0 点击:1
3第9卷第5期2010年lO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KgVO1.9NO.5Oet...第9卷第5期 2010年lO月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Kg VO1.9NO.5 Oet.2010 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与教学模式研究 曹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以高职教育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出发,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指导下,开发基于
行业脸业的典型职场商务活动的教学项目,认真探究计算机网络与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创建真实、动态、开
放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协作的学习的平台,以培养具有校本特色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品质国际商务人才。
关键词:网络环境:项目;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0)05-0028-03 Study on Project-based Colaborative Leaming and Instruction M odel of Business English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CAO L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Ahmaet:Highlighting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a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meet the demands oflocal economic develop。
merit,and under the gn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theory,the paper is to study how to develop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ects based on the typical business activities in local industries,how to integrate comput el",network with business course instructions,how to create real,open and dynamic instruction model,and autonomous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platform,thus cultivating co llege—featured,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 t co nform ed an d qualifie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alents.
哆wonk:network environment;pr~ect;collaborative learning;instruction model O 引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中国经济越来越融 人全球经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员、货物和信息等 方面的交流已越来越频繁,与此相适应,对各高校的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挑战,促使各高校在商务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 上不断探索和改革。与此同时,以电子信息网络技 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仅缩短了国际间商务交流的 距离,提高了国际商贸活动的效率,而且在培养国际 商务人才的教育领域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 在很大程度上为满足培养精通国际商务人才的教育 需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然而,商务英语虽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发
展成为包括国际贸易、金融、营销、管理、旅游、物流、银行、会计等在内的课程体系,⋯但是目前各高校 收稿日期:2010-06-28 基金项目:200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SJB7500016);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曹兰(1971一),女,副教授,硕士,从事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ESP教学研究
第9卷第5期 曹兰: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与教学模式研究 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仍局限于外贸英语课程和一般 商务用途英语课程(EGBP),各高校在设置国际商 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商务英语课程时难于预测市场对 人才需求的变化,往往导致人才与需求之间的脱节。由于商务英语内容的广泛性,在学校的有限教学时 间内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到 条件约束,在此基础上寻求教学目标即教学效果的 最大化实现。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尝试探究以区域、地方经济 特色为背景,以具体的行业、产业、企业的国际商务 活动为基础,建构开放、职业、系统的典型教学项目,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创新人、机/网络、教材 的联通与循环式教学手段,实施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实践操练、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等多样化教 学方法,培养出具有校本特色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 需求的高品质国际商务人才。1 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核心概念
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及教学模 式研究涵盖三个核心概念。
1)“网络环境下”是指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架
构,由电脑、教师、学生、网络/网络资源等要素组成 的双向、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凸显网络环境下信息 资源开放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资源易获取 性、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学习过程和内容的可控性与 自主性、以及人机、人际、人网交流的稳定性和安全 性等特点; 并促进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丰富 教学手段和方法,整理实时、真实的商务英语教学内 容,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强了教 学的外部促进作用,深化学生的学习内化作用,转变 学生的认知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新的认知工具,开展自主、探究、协作式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果。2)项目式商务英语教学是指从真实的区域经
济发展出发,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以典型的涉外 行业、产业的国际商贸活动为模型,开发基于某企业 或某产品的仿真国际商贸活动的教学项目,提高教 学内容与实际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度,提升教学内 容的开放性、真实性和职业性,从而增强学生就业竞 争力和从业后的适应性与自我发展能力。3)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指,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以行业为界定的各类商务专业词 汇、情境表达方式和样篇等语料支持;为学生提供音 频或视频的商务交际活动素材;为学生提供超文本 和超媒体链接,拓展自主学习面;为学生提供师生、生生的交流平台,互通信息,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 题等。1.2 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 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由外界刺激 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 程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 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 式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 话”和“学习环境”等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学生 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获取知识 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有关知识 的能力,教师只是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1 2)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基于项目的学习理 论是将学习融人解决问题与产品开发过程的学习理 论。它注重合作、创造、展示、交流,让学习者在“做 中学”,是提高学生发展创新和合作能力进行课外 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
从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的内涵 来看,两者显然能够为本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 持。它们的核心概念契合了开放式、系统性、职业化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商务英语课程教学 改革明示了方向。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架构
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顺应了商 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即应用性、操作性和交际性,⋯ 网络信息技术又使得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搭建项 目平台成为可能。对于本研究来说,要解决的核心 问题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指 导下,如何将计算机网络与商务英语课程有效融合,创建真实、动态、开放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协作的学习的平台。
2.1 校企合作,开发教学项目
课程教学团队本着高职教育应服务地方经济的 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走访企业、问卷调查、各媒体人 才需求信息等渠道,充分调研长三角区域涉外企、事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O月
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分析涉外职业岗位的知识要求、职业技能要求等,努力与该区域、地方的知名企业建 立合作关系,并聘请企业专家和一线经验丰富的从 业人员协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内容。首 先,选择长三角地区典型行业或产业作为教学实践 的背景;其次,开发与该行业或产业产品进出口相关 的国际商务教学项目;再次,以典型进出口产品为载 体,设计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凸显高职商务人才的 培养理念即教、学、做一体。教学项目源自真实的国 际商务交际活动,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每 年进行实时调整,充分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开放性以及动态变化。_3 2.2 利用虚拟技术。实施课程教学
为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职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提高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课堂教学中采 用微观虚拟技术,通过教学环境布置,模拟国际商贸 活动情境,虚设公司办公室、业务谈判室、产品推荐 现场等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场景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在校内实训教学过程中,以长三角对外经 贸领域的纺织、地板和机械行业为背景,成立虚拟公 司,建构虚拟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要求学生模拟职 员身份,进行国际商贸业务的实训操作。通过虚拟 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情境中进行训练,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以项目为引导,以工作任务为 学习驱动,以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把课堂变成仿真国 际商务职场。
2.3 基于网络平台,实践协作学习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丰富课程网站。把 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放到课程网站上,方便学生 充分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学生可以有效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适合自己 的实践项目学习方法。利用课程网站的大容量和开 放性,在网站上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支撑性知识,如 涉外商务谈判、商务旅游、国际金融等;同时在课程 网站上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链接,以便学生了解 实时的商务知识和信息。
结合课程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 作用,利用课程网络提供的支撑性知识和网络链接,安排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结对子、组团队等协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拓展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从而实现学生课程知识与技能向职业岗位技能 的有效迁移,不断提升自身的自我发展能力。2.4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效能提供 了可靠的技术支撑。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制作立体、多维的教学PPT,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平面性,引人音频、视频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立体性和真实性;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 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基于网络的教学实现了课堂教 学与课外学习的有效连接,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 主学习有效结合,学生协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解决 方案有效实施;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 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实现人际、人网、人机的 多渠道、立体式互动方式,拓展了教师和学生的交际 方式;师生关系也从传统课堂的主次关系变为平等 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唯一 源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获得更多 的实时、真实的动态商务知识和信息;网络的使用还 为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 的途径。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多层面、多 渠道、多角度为实现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提供了 有效的保证。3 结束语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 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此目标,可以利用信息网 络技术,创建网络教学环境;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开 发基于职业情境的项目式教学内容;设计任务驱动 型教学活动,利用课程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
[1] 赵学曼.计算机网络与商务英语教学整合模式探讨 [J].外语电化教学,2009(4):33—37.
[2] 彭爱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反思式教学探究[J].外语 界,2009(1):64·70.
[3] 曹兰.基于“任务教学法”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1. 43.
[4] 曹兰.基于职业情境建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9-31.
第二篇:小学数学-网络环境下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研究 教育在线提供www.xiexiebang.com
东城小学课题实验组的教师,为适应新世纪创新型人材培养的需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结合各科教学实际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本文阐述了构建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介绍了模式的基本结构,模式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等内容,具体介绍了模式的操作程序和教学策略,并对课例《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教学过程进行描述分析,说明模式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网络
协作
探究
模式研究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Internet教育网络在学校教学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和手段,而且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和更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评价的挑战。基于多媒体教育网络的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正是适应改革传统教学弊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材的迫切需要而提出的。协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特点和优点。协作式学习提倡讨论、交流,学术民主,鼓励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因此能集思广益。探究式学习,强调通过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协作探究式学习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班级同学间的讨论交流,使多种观点产生碰撞,在较短时间内让每位学生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的深入认识的创新型学习模式。此模式具有合作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着重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形成信息素养,真正学会学习。2.理论依据
2.1素质教育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活用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强调灵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贯彻“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2.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在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2.3“团体学习”理论
千百年的实践,证明了一个真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组是一个小团体,小组协作学习具有惊人的潜能,比个人独立学习更有效果。建立在“自我超越”和“共同意愿”基础之上的团体学习,不仅能使个体成员成长的速度加快,更能产生强大的团体智慧。小学阶段的学习,在协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小组协作学习能集思广益,思维优点得到互补,使问题分析更透彻,解决的思路更宽阔,方法更灵活多样,从而完善认知结构,提高掌握和应用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协作学习能促进师生、生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谐师生关系,优化学习心理环境,有利于自我教育、自我扬弃、自我完善,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团体协作精神,提高思想道德认识能力和水平,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在网络环境下,建构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探讨实施的策略与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协作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养成,让学生主动学会探究学习,培养创新型、发展型人才。具体目标(体现在学生方面): ◆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操作,协作交流,加工重整,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发现的学习,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发展思维,形成具有敢于探究、善于突破、乐于创新的思想素质。◆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强化竞争与合作意识,优化学习心理。◆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加式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培养创造精神。4.究范围和对象
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利用网络,围绕“发现问题——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主线展开学习的,是教师与网络、学生与网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教与学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因此,我校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在数学的几何平面图形、应用题、概念、实践活动;语文的古诗、阅读;自然科学;思想品德和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展开研究。因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所以研究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
5.模式结构与操作程序 5.1 模式结构
经过教学实践研究,我们把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初步归纳为教与学相统一的六个教学环节,模式结构图如下:
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为前提,自主探究知识为途径,小组协作学习为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而构建的。5.2模式特点
数字化:网络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允许教师和学生用多种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问题式:产生问题是发现知识的开端。协作探究式学习就是要学生在独立学习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科学的、社会的、生活的)。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其实是不断经历“发现问题——资源学习——概括验证——意义建构”的一个个认知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学会应用,实现创造。自主性: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假设并控制验证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作为组织指导者,尊重和鼓励学生的观点,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发现知识的乐趣。
开放性:每一次探究学习是独立完整的,但不是封闭的。一个完整的协作探究活动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以与多个相关的探究活动相联,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一个学科扩展到多个相关学科,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放开学习时间的限制,按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组成协作小组,从多种方式、多个角度、多向思维来解决问题。5.3 模式的操作程序
5.3.1创景激疑
发现问题
教师在教学的初始环节起着组织者的作用,利用多媒体网络软件声、色、动画与文字相结合的优势,创设形象的情景,通过网络演播,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发现问题,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作出大胆猜想,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构筑新的知识结构,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5.3.2自主探究
资源学习
学生根据所作出的猜想,利用教师创设提供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的学习资源和必要的实物、学具,在小组学习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究,是知识的发现者,而教师则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者,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5.3.3协作交流
相互促进
这一环节是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交互、调阅等功能,在个体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人机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达到思维、智慧和成果共享的目的,是全体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习,促进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活动的推动者、指导者和学习者,教师要提供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并参与交流,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控和指导。
5.3.4知识整理
概括验证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提出的猜想有可能各不相同,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探究知识的途径也不是单一的,协作交流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产生多种理解和认识,这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是零散的、没有规律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监控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出现的难题,引导学生对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进行强化和系统整理,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同时验证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成功。5.3.5实践应用
内化知识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教师在实践应用阶段,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围绕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目的,利用网络容量大,形式生动的特点,组织设计有趣味、有层次、与生活密切联系、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能力。5.3.6 结学习
意义建构
把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根据为所学知识的“主题”,即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里,要根据学习目标,利用多媒体软件即时反馈效果的功能,组织学生进行检测,再组织自我评价和小组学习评价,总结学习的优缺点,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经验。
整个探究学习活动里,师生的教与学都是和谐互动的,而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探究活动和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反馈信息收集功能,及时了解并协调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完成,高效完成学习目标。
6、实施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利用多媒体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协作的探究学习活动,要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加强协作探究指导的策略: 6.1启发假设的策略 从多人都曾经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但只有牛顿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因为他对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掉到地上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脱落时,是掉到地上,而不是飞上天呢?”,并且他作出了大胆的假设:“可能是有一种力量让他落到地上,而不是飞以天上。”正是因为有了最初的假设,才有了人类无数的伟大发现发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们提出的假设越多,离发现结论的距离就越近。
但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创设很多的实际生活情景,减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途径,也限制了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在校园网和Internet在线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创设丰富的虚拟生活问题情景,正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如我们在语文的古诗教学中,常利用网络创建一种符合诗歌的意境的虚拟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诗人的情怀,提出假设,导入后面的探究学习。
6.1.1独立提出假设。
只有让学生独立做猜想、预测、假设,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作用。学生的假设也许是错误的,但在探究的过程中却能养成他们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也让学生明白探究知识是有可能会失败的,失败了就再接再厉,直至成功,这些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现在,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具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来,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时候,才会独立自主地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假设时,教师最好也作为学习者的一员,不发表肯定或否定的意见,而是和学生一道根据假设进行探究验证。6.1.2充分提出假设。
对同一个问题,学生提出的假设越充分,越全面,经过一一验证后,得出的最后结论就越具有科学性。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时》,同学们对“能被3整除的数具有什么特征?”这一问题提出了“根据末位数字的特征”、“根据首位数字的特征”、“与各数位数字的和有关”等多种假设,然后分组验证各种假设,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严谨的学习研究态度,使学生做事和做学问都更加细致、全面。6.2 灵活引探的策略 6.2.1呈现过程引探
数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的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形成认知结构时有困难。我们利用CAI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利用计算机设计出的延时、再现、分解、组合、运动以及大小、空间转换比较等,都可以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难以察觉的东西能清晰呈现出来,从而克服感官局限,扩大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认知过程,达到反映事实,呈现过程,突破难点的功效。此教学策略尤其在数学和自然教学中利用更为广泛。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变换、数理的相关、科学的产生与变化过程等。6.2.2设疑引探
探究式的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最惯用的启发方法就是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问题要设得巧,要提在点子上。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不平衡——发现探索——解决问题——平衡”的自主探索之中。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计了一组动画:唐僧四师徒取经路上缺水断粮,后来找到了一个大饼,师傅让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人分了吃,怎样分才公平呢?每人能分多少?后来孙悟空要分四份,让大家都吃一点,那么又怎么分呢?让学生尝试公平的分割,从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6.2.3组织实践
在一定程度上,老师操作演示讲授新知识,学生也能理解接受,但这样不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只学会了老师教给的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反之,教师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改为主导,让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实践,手脑并用,则可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亲身体验和学习自信心。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中,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都得到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成功体验,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的信心。6.2.3开放有度
网络环境下,学生置身在开放、主动的在协作探究学习环境中,学习的自主意识更强,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更为广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担心出现“放得开,收不拢”的情况。要杜绝这种难以控制的情景的出现,教师就要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教材内容、学习目标、评价要求等方面了如指掌,在课堂上通过网络指导,要善于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适时做出恰当的决断,把握好探究过程开放的程度。首先,在学生广泛提出对问题的假设和验证方法时,教师就要适当帮助学生梳理,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把发散的思维收回同一方向。然后,在探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从摸索着、扶着拐杖走到放开手大步向前走,由模仿学习到半独立到完全独立学习。对问题探究,还要注意有所侧重。教师对学生每一个学习环节的时间控制都要做到紧凑、严密,而不能无的放矢,要把课堂学习的重点定在某一个环节上。而这一探究环节,也往往就是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过程。6.3协作学习的策略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古语有云:“三个臭皮匠,胜于一个诸葛亮”,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但集体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所以,在探究活动中,要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善于协作学习,活动中要分组、分工,观察和讨论,设计和操作,交流和比较,评价和总结。协作学习一方面能集思广益,使学生思维优点得到互补,使获得的概念更准确,问题分析更透彻,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宽阔,方法更灵活多样。另一方面,协作学习还能促进师生、生生思想感情的交流,和谐师生关系,优化学习心理环境,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能力和水平,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协作学习要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师要做好几项组织工作:一确立主题。即提出需要探索研讨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与目的。二分组分工。一般是按照学生的意愿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分组,发挥学生之间在学习中互帮互助的作用,让能力强的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充当组织管理角色,每次探索都要明确每人的分工,实现分工合作。三调控。教师参与学习活动,及时调控学生的活动情况,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协调小组之间的交流协作,任务共同分担,成果大家分享。四点评。适时的恰当的点评能够让学生调节探索方法,了解自己或本组的学习情况,感受成功的喜悦,掌握学习方法,保持探索学习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协作是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组成员都独立进行了问题探究,理解了概念,自我建立了概念框架。之后,进行小组协商、辩论或竞争,有可能使原来各自的理解有所改变,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这时,才能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7、应用实例与分析 7.1实例分析
此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根据该学科教学的特点,都可以作相应的变化,以更适应教学与学的需要。下面,以数学课《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教学过程分析为例,说明模式的实际应用: 程序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应用分析 一
创情景激疑 发现问题
1、网络显示镜框,思考:“求围成镜框的木条有多长,也就是求什么?复习周长的意义和常用的长度单位。
2、动画演示玩具从镜框中掉下来,设置开放性问题:“有什么办法能使玩具不掉下来?”
1、观察思考。
2、提出的多种办法。进一步扩展思维要给镜框做一块玻璃,那么做多大的一块玻璃才合适呢,如果要给黑板做块玻璃应该做多大呢?
3、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在网络中设计动画导入新课,以学生熟悉的物体为感知对象,体现从线到面的酝酿阶段,引导发现旧知与新知的矛盾点,激起求知欲。学习积极性调至最佳状态而进入新课。
二
自主探究 资源学习
(一)网络学习与直观感知相结合认识面积的意义 充分运用计算机的动态程现功能,引导学生对原认识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进行扩展,生动、形象、直观地揭示从线到面的质变过程,轻易地突破了难点。
经过了有层次的感知、观察、比较、归纳,使学生对“面积”的概念有了清晰的理解,从而能完整地概括出面积的意义,体现对知识产生过程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再通过计算机中线与面不同的演示,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1、指导直观感知活动。
2、说明:书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引导概括什么是物体的面积。
3、网络学习: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计算机动画围成平面图形)
比一比,上面几个围成的平面图形,哪个最大? 指导概括。
4、“完整说说什么叫面积?”
计算机演示线与面的形成,引导区别面积和周长。
想想:“书本的周长和面积是一样的吗?”
1、充分感知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摸一摸课桌、书本、笔盒……的面,比一比书本的封面和笔盒盖的面。
2、抽象出什么是物体的面积。
3、观察,比一比,说一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尝试概括。
4、经小组讨论后尝试建构概念,点击帮助键,出示概念,验证学习。
点击线与面,判断,强化感知。
扩展:互相比较身边物体或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网络学习: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比较面积大小,引入面积单位(1)(2)网络通过„比比看‟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点击,依次比较。(3)提示学生拖动统一大小的小正方形摆入两个图形中,比较。
(4)明确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可行。练一练:完成第119页做一做第1题。(5)出示下面两个图形:
引发疑问:“这两个长方形都有8个方格,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明确:为了能准确测量面积,人们统一了方格的大小,那就是面积单位。(引入学习面积单位)
1、(1)打开大小明显的两个平面图形,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2)出示两个用眼睛观察较难以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信息提示学生通过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
(3)出示两个难以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的平面图形,提出多种比较方法比较面积大小,引发争议。
(4)汇报比较方法。独立完成练习。
(5)争论,体会到必须用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来量度面积,才能正确地比较面积大小。整个环节学生通过网络自主用观察、重叠、摆方格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探究知识,让他们在比较中学会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中感受到用大小一样的方格去量较用观察及重叠的比较方法科学准确,同时深刻体会到统一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观感知到知识产生于生活需要,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体会。三
协作交流
相互促进 认识面积单位。
让学生自学课本118页最后一段,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
1、学习习近平方厘米(1)引导感知。
(2)计算机演示,在一个长方形里摆放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学习习近平方分米
(1)设疑:“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的面积,觉得怎么样?有没有大一些的面积单位呢?它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呢?”(2)指导小组分工实践。
(3)指名量度玻璃的面积汇,报活动情况,验证猜想。
3、学习习近平方米
再猜猜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演示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黑板的面积。验证猜想。
1、(1)感知1平方厘米:用尺量量刚才用的小正方形,看它的边长是多少。闭起眼睛想想它有多大。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2)数数,认识测量方法。
试一试,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书121页第1题两个图形的面积。
2、(1)分层学习:A类学生:尝试制定比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然后看书119页,对比书本知识订正,体验成功。B、C类:互相看书自学,了解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并从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猜猜课桌面和镜框上的玻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量一量:两人合作,量出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上面已掌握的运用学习方法,迁移学习习近平方米。
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以上三个层次的学习,通过交给学生“学、找、说、量”的学法,组织小组探究知识,相互协作测量,促进提高,体现“利用教材,获取概念;直观描述,建立表象;依据表象,进行想象;运用知识,学会测量”的学习过程。而教师是协调促进者,发挥“教之主导,学之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感受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
四
知识整理概括验证 教师小结知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整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醒注意: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测量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概括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各小组汇报协作学习情况,各人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简单的评价。
在协作探究式学习中,充满了竞争与合作,提供评价的机会,更有利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提高。网络环境,可以提供网络上投票或评分,快捷可行。五
实践应用
内化知识
(一)基本练习(网络独立练习)①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② 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中,()最大,()最小。③ 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二)小组活动
协调学生自主活动,评价活动情况。
(三)分层练习
2分钟内,点击拖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分别拼出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看谁拼出的图形多。
(四)综合检测
选出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求教室地面的大小,是求它的()。A、周长
B、面积
②橡皮面的面积大约是8()。A、平方厘米
B、平方米
C、平方分米
③教室的地面面积大约有50()。A、平方厘米
B、平方米 C、平方分米
(一)网络上自主练习,根据网络提供的信息自我评价结果。
(二)小组活动
1、看看自己周围的物体的表面,猜猜它们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各自量出其中两种物体的表面面积。
(三)分层练习
小组活动,比比、拼拼。
完成得快的同学,尝试算一算、比一比:面积同样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周长是否也相等。
(四)综合检测
网络练习,自主检测。基本练习主要检查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综合练习是根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需要,以有趣的练习形式进一步巩固知识,使学生对面积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个练习设计,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有较大的密度和较宽的覆盖面,有明显的练习层次,体现了对重难点知识的强化练习,让学生尽快内化知识。
网上检测,能迅速统计数据,让学生马上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好课堂调控。
六、总结学习
意义建构
1、引导学生总结全课学习:“本课大家想要知道的问题都掌握了吗?你有什么收获?”“在共同的探究学习中,你自己的表现如何?“。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互相质疑、释疑。
1、概括所学知识,实现新知识的建构。自我评价与小组组员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评价学习情况。
2、通过知识类推,知道面积单位并不只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类推出还有平方千米……等更大的面积单位。总结学习对全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为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7.2效果分析
《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是上随机抽选的一个教学班进行试验,暗设另一班为对比班,两班在之前都没有参加过网络教学实验,学生基础相当,平时学习成绩也相当。我们在课堂实验过程中,进行数据记录,对学习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可以明显看出同样基础的学生,同样的知识点,在网络环境下,以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组织学习,收效更大: 7.2.1学习兴趣分析 ◆问卷调查表1
结果:试验班F=0.88,对比班F=0.57,明确显示了利用网络以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组织学生学习本课内容,能较大幅度提高学习兴趣。
分析:因为《面积与面积单位》是一节概念课,也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单元的起始课。小学生因为思维还比较直观,而概念的学习相对比较抽象,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较难理解概念的产生,也较难把概念的内涵与生活知识相联系,因而不太感兴趣。而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创设生动的情境和提供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学生可以亲身参与知识的探究和概念的建构过程,因而学习兴趣大增。7.2.2学习不注意行为出现情况分析 ◆各时间段学生出现不注意行为人数统计表
结果:实验班共有6人次曾出现不注意行为,而对比班则有21人次之多,再次说明协作探究学习模式能吸引学生兴趣,有效控制了不注意行为出现。
分析: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对比班在第11至25分钟出现不注意行为的次数明显多,这是因为这时间段正是认知概念、理解知识的过程,是教学的重难点处,也是比较枯燥较难理解的地方,自学性不够强的学生比较容易出现不注意行为,但这时间段分散注意力却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而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这一时间段正是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探索,然后协商讨论的时候,独立学习与小组协作相结合,有利整体发展和个性培养。但是,在小组协商活动中,也出现了5人次的不注意行为,从课堂观察中发现,是由于一些小组分工不明确,个别人出现“没事干”的情况,因而分散了注意力。这问题的发现,我们意识到在之后的试验中加强对协作学习分工(分角色)的指导。7.2.3课堂检测结果分析 ◆综合检测成绩对比表(以答对题人数对比)
结果:完成3道检测题,两班优良率(对2题以上)都达到90%以上,但试验班全对人数和优良率都明显高于对比班,说明试验班学习效果高于对比班。分析:试验班全对人数和优良人数均明显高于对比班,说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比班还出现7%的不合格率,这是因为理解能较差的同学,在缺乏直观说明的情况下,未能理解概念,造成新旧概念混淆。试验班62人只有1人答对1题,没有人全错,说明经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小组协作学习之后,能有效帮助中下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较有效克服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
8、研究结论
在一年多的试验研究中,我们发现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他们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等方式进行学习。经过在多个学科教学中的试验,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8.1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全面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保持,因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8.2 利用网络环境,学生和教师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的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并融入学习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网络上的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允许教师和学生用多种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因而,这种模式下进行学习,是科学地、合理地运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有效途径。
8.3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学习,网络交互性强,协作学习的层次鲜明,教师、同学与媒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能有效填补我校大班额教学中,教师难以直接指导全体学习的不足。以多种形成协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合作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形成学习成果,实现全体同学共同提高,平衡发展。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总课题组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1年7月
2.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1998年9月第一版
3.何克抗主编,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第三篇:对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的思考
对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的思考
张家口市第二中学 高庆峰
对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的思考
张家口市第二中学 高庆峰
【摘 要】:作为一种能够延伸拓展学习空间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条件应运而生的。本文主要是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特点以及对它的评价要素等方面进行的几点思索。
【关键词】:网络环境 协作式 评价要素
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现代教育从形式到内涵发生了质的革命。信息获取的丰富性、快捷性、开放性;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生动性,灵活性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终生学习的思想变为现实。网络信息环境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整合和建构新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科研成果的出现,尤其是基于互联网上不断涌现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一、协作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协作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在讲授式与个别化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学模式,是建立于合作学习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学习主题,学生通过开展竞赛、协同讨论、互动的方式达成知识建构的一种模式。
二、协作式教学模式的四种学习方式。
在这四种教学模式中以协作式教学模式为例来探讨一下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协作式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也就是利用网络,由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合作,完成深刻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协作教学模式有四种学习方式:
1、竞争。基于竞争的协作学习是指两个或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通过网络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最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由于竞争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人类与生俱来的求胜本能。他们会全神贯注,学习效果也会比较显著。这种模式是由学习系统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学生先从网上在线学习者中选择竞争对手,并协商好竞争协议,然后开始各自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看到竞争对手自己所处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在一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课中,让学生自主查找有关“当前严重环境污染状况”和“保护地球的方法”的资料,看谁找的范围广、信息丰富,教师随时在投影上显示学生查找资料的情况。
2、合作。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指多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经验进行分工合作,在相互帮助、相互提示、相互争论中,学生逐渐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这种学习可以让多个学生通过网络来解答系统所呈现的同一问题。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通过公共的工作区来实现,在学习开始之前,每个学生都必须与他人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并共享集体的智慧,最终在学习者之间达到一致的行动方案,并选择他们认为最佳的合作方式。例如,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教学任务和教学课件,学生通过网络选读与教学有关的背景资料,阅读时学后第4人一组相互讨论,总结资料中提出的应掌握的问题。
3、伙伴。在生活中,学生常会与自己熟识的同学一起学习,遇到问题相互讨论,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基于网络的伙伴学习与此相似,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并不是孤独的,能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这种学习时,学生通常先选择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再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伙伴。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双方便于工作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直至问题解新局面。学习疲倦时,还可以在聊天区闲聊一段,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眼中的林黛玉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学生通过论坛发贴子、qq 互动来进行讨论分析,从不同角度交流自己的看法,解决问题。
4、角色扮演。人们或许有这样的经历,给别人详细讲解某个问题之后,自己对该问题往往会有新的理解。也就是说,在帮助别人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有所提高。基于网络的角色扮演协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则判断学习者在解答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当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随时互换。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刘备、孙权,从网上查找各自角色的资料,解答其他同学的提问,通过角扮演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三、协作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的优势。
在当前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中,在广泛提倡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成为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网络教学具有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以及教学内容的交互性等特点,为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以协作式教学模式为例,它有很多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势。
1、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创新教育的阻力,人们迫切需要按照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式、讨论式、交谈式等教学方法,改变教师讲得过多、过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留足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从网络教学的特征来看,协作学习能够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集思广益,便于学生了解他人的观点,产生观点碰撞并生成思想火花。
2、教学内容。网络教育资源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汇集世界各地先进学校、研究所、图书馆等各种信息的庞大资料库,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学习和获取当今科学技术的动态信息。学生能过协作式学习共享教育资源,互相交流,开拓知识视野,丰富学习内容。
3、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并辅之以时间倒置、时空踊跃等呈现方式。为需求各异的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方便,极大地满足他们激发动机、体验感知、领会创新、交流巩固等认识要求,开拓学生思路,令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引发创新火花。
4、教学中的交互方式。协作式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交互,这些交互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上的认知动机,发挥认知的主体作用,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易于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与调整。
5、师生关系及角色转换。在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利用网络教育资源,选择与自己兴趣、需要相关的内容进行独立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隐性化的。因此,学生敢讲当面不能讲的真心话,教师亦然。通过网络,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倾心交流,没有任何心理隔阂,真正实现师生心灵上的“零距离”的接触。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心理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最佳情境,有利于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表现自我,尽显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多方面的潜能。
四、协作式教学模式中的评价要素
1、教学目标的评价
在重视学科基础知识、能力评价的同时,运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强调如下几项能力的目标设计和实施的评价。
信息能力:信息的搜集、运用、加工、筛选、传递能力(包括主题浏览技能、交流技能、沟通技能、信息发布技能、网络参与技能等)。
自主探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内容、空间,丰富想象力、创造力。
协作交流能力:利用网络优势增强协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协作交流品质。充分运用网络进行人机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教学目标的评价还应注意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学生学科学习基础和运用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实际,具有一定的弹性、灵活性。
2、学习方式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有利的条件。要真正做到:从“知识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从单纯“理解型”转变为“实践活动型”。
协作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方式的评价,要强化: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参与状态(主动性、全员性);利用网络优势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过程。例如:学会浏览,学会选择,学会发现重点、难点;学会新旧知识的对比、迁移、利用网络资源在学好教材基础上拓展学习。包括预习、练习、复习及实践活动。
探究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自主探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网络资源启迪思维,体现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创造性;在认真学习教材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筛选信息,并加以归类、整理,分析、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养成良好合作品质;创设网络环境下新型的互助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完成目标的学习方式。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充分体现网络信息交流的优势。
3、学科教学特点的评价
由于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及教材的不同,运用网络环境有很大差异。既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又要从实际出发。不是任何教材都适用于网络教学。特别是文科及艺术科更有其特殊性。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及其教学规律。
例如:语文科: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实践,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
英语科:重视听说能力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词汇的记忆、积累和运用。
美术科:重视美术基本能力的训练,培养爱美、审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活动和创新能力。
4、教师主导作用的评价
在网络环境下,对教师如何发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学评价要注重教师如何充分运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运用原有合作学习方式协作交流,又要运用网络环境优势拓宽协作学习渠道,并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和谐、合作的良好局面。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调控能力必须到位。要协调好:(1)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2)网络资源和教材的关系;(3)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的媒体的关系;(4)课内学习和课外拓展延伸的关系;(5)面向全体学生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关系。
5、教学课件、学习资源的设计、运用的评价
教学课件、学习资源的设计必须和教学设计同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有利于:(1)促进学生提高整体学习素质。改变只局限在认知领域的功能,要有助于知识与能力、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各方面都得到发展。(2)促进自主、探究学习。改变变相的灌输,过于着重呈现知识结论。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选择,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运用网络资源学习。(3)促进合作学习。运用网络优势,提供更宽广的合作学习的渠道和空间。(4)促进学习的拓展延伸。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开辟丰富的网络资源,在学好教材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丰富、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条件和保障,协作式教学模式是实践探索的各种模式之一,它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发现的东西,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摸索中发现,不断的创新。
参考文献: 于镇、刘兵《网络教学中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考》
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
张倩苇、桑新民《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实 验 方 案
一、问题的缘起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面临着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教育与学习化体系,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理论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的教学,决不是传统的、封闭式的单纯的授受模式,而是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立体的、交互的新型模式,有助于开发学生多方面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优势,为学生构建了想象、设计、创造、协作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它集各种有效信息于一体,创设了多元联系的灵活可变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活动的源泉,更为创始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设计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保障。因此,深入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二)问题的提出
“十五”期间,我们道里区教科所受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参与组织了教育部规划课题“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研究工作,道里区四十余所学校、其他地市三十余所学校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及教学的整合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建设了一批省市信息化示范学校,造就了一支精良的具有较高教科研能力和信息意识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积累了丰厚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宝贵的研究财富。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广大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革新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效度,最终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我们决定选择本课题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的意义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应是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涵,这种教学模式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有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家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它是指导我们进行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指导意见。《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网络环境应该成为学生课程内容的有力补充。《纲要》在课程结构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技教育”,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法脱离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段话是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重要而经典的论述。《纲要》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中指出,要“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即要重视对网络环境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并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对待。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有可能缓解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矛盾 网络教学在师生中将引起很大的震动,从观望到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能力素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实施网络教学,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趋势的有效形式,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网络教学与远程教学的相互促进,必将会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课题的界定
网络:这里指的是计算机网络,即利用各种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各自又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
网络环境:指计算机网络中所包含有各种媒体要素有机整合成的各类信息资源,媒体要素包括: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色彩、表格等。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指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在课程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对繁杂原始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加工与整合,然后构建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网络环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在网络环境下的能有效组织并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流程进行记录、分析和提炼,从中归纳出具有良好教学效果和一般规律的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结构和操作要点。
网络教学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重任务。
网络教学的优势是: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友好的人机界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交流合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师生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
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必经之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另一种是“探究性学习”,其核心在于对“问题”的探究,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在问题中升华,在问题中收获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我们认为:一方面,探究性学习在“知识建构理论”的指导下,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思路。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不仅关注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二)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应理解为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计算机网络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它是确定呈现教学材料顺序的理论依据。
(四)从对事物认识的本质来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发展到创造性实践的过程。促使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这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因此,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社会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探知”和“导行”。其激趣导入、探知明理、深化导行、总结延伸等环节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思想进行的。这种模式,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利用现代化手段,完善传统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要“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核心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十五”以来,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入教育行业,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如“自主探索型”、“互动合作型”、“问题探究型”。
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有丰富的内涵,涉及诸多方面,现有研究还有很多有待深入挖掘、探索、总结和拓展的地方。
1、有待形成多元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使用还不够科学规范,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加强对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引导,因此尽快出台对教师网络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它将引领网络教学的方向。
我们发现综合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也是“新学习模式”探索中的空白,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单一评价令天赋不
一、志趣各异的学生高度统一发展方向和学习行为,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从而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将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2、作为课题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大,设施建设显著增强,但不少地区和学校受教师应用能力的限制,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硬件环境的最大功用,甚至存在闲置的情况,这就要求积极开展教师信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网络设施和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都将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推广。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及网络信息的大容量,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果教师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强,或是对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情况准备不足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弱,都将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迫在眉睫。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多样化,信息处理容量不断增大。学生们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和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完整。网络中的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与学习无关的诸多因素,又易造成学生们注意力的分散,学生们个体之间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也将影响到学习的总体效果。
更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技能才能参与这样的教学,那么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操作技能需要跟上。这样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的深化,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3、硬件网络环境设施的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实施网络教学,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标准和水平,我们也要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具体的标准。在目前资源库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充实的情况下,开发有效虚拟网站与制作相关课件,耗时巨大,如何在不断的开发积累的基础上有所改善也是研究的重点。
五、研究假设
如果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做法,创建更为完备的现代教育设施,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学及相关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构建出各学科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网络,扩展教与学的时空;利用网络,缩短教与学的距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育的最大效益。
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应用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培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资料的查询除了查阅书籍外,还可以到网上去查,那么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通过浏览器进入Internet查询资料,学生首先要必须熟练掌握浏览器以及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通过Internet在网上遨游,通过电子邮件相互交流、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学生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寻找、发现有用的信息,一是通过使用各种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二是使用相关链接的跳转来寻找资料。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
提高善于处理、集成信息的能力。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丰富多采的,内容是详尽的。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必须利用复制、粘贴等功能,引用重要的资料,再通过整理,编辑成完整、通顺的文章,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活动中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或进行有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而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提高利用信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仅仅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提纲,学生根据这个提纲,自行在网络上查询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它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学科教学改革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
充分地自主学习。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是全开放的、多样性的,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情况,围绕学习的要求安排学习环境,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建立交互式、多向性的交流;教师也可以与一个学生或多个学生建立联系;课堂外的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囿于教室和一个班级学生的框框。学生还可以向网络资源库、知识数据库学习,从而形成最合理、最科学的学习途径,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向不同层面的人交流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和制作信息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都是很有效的。学生可以获取最大的知识信息,利用信息资源,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和探究,自由自在地在各种媒体提供的资源海洋中畅游。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的特性进行个别化、充分地自主学习。
有效地合作学习。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积极地探究学习。所谓探究,就是善于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并深入研究解决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地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就会使学生的注意、思维、记忆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变“应试”的思想为“发展”的思想,变“灌”为“导”,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做到教师为学生服务,教法为学法服务,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使其突破难点,挖掘潜力,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有效地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究,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让学生通过感知→建构→生成→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该说就大胆地说,该做就放手地做,该听就认真地倾听。人机交互,生生合作,师生交流,使学生渐入学习的佳境。在教学的实际活动中消除学生“畏学”、“苦学”、“难学”的心理。基于网络把声音、色彩、图象、文字、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捷、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将知识的学习融入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探索、研究网络教学,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应教育的“三个面向”的要求。开展网络教学的研究的重点是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目前网络教学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
2.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和评价。3.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比较。
4.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研究。5.网络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研究。6.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7.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8.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
9.如何培养教师和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问题的研究。
10.如何设计好网络教室,完善网络功能,进一步优化网络教学环境问题的研究。六.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思路
推进网络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一要积极探索,规范管理,边实践,边总结,成熟一门学科,推广一门学科,成熟一所学校,推广一所学校,不搞一哄而上;二要加强授听合一的“一对一”多媒体教室建设,尽力克服师生交流不足的局限;三要鼓励授课教师参与制作电子教案,促进脚本写作、教案制作和上网授课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案水平;四要推进教学平台和其它各类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开发;五要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和教材建设;六要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七要明确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得益彰,网络教学虽然是对传统教学的某种挑战,但更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力促进,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之以信息方法、文献法、预测法、实证研究法、观察法、资料整理法、教育实验法、模拟法、经验总结法、教育调查法、比较法、内容分析法、统计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十几种实验方法。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1——2006.7)(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
(2)做好网络平台的构建,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进行多方论证和指导。
2、研究实施阶段(2006.8——2010.7)(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在实验学校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7)定期举办网络教学大赛和师生信息技能大赛。(8)定期深入实验学校,检查指导课题研究进展情况,(9)及时召开总结表彰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10)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写好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0.9——2010.12)(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七.研究保障措施
(一)更新理念,制定法规,开创局面
一是协调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在“制定规划、加强引导、政策支持、创造环境”上下功夫。“制定规划”就是要结合实际,制定出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实验重点;“加强引导”就是通过宣传,引导广大实验教师转变观念,增强掌握和运用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政策支持”就是研究制定支持学校开展研究优惠政策,为课题的研究实验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创造环境”就是首先建设信息化硬件环境,在保证为教师信息化物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培训、专题研讨、应用展示、技术推广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综合素质,强有力地课题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二是各实验单位要把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并做到一把手挂帅,增强对课题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真正把课题研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主要工作日程。各实验单位要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课题研究领导机构,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骨干队伍建设,为课题实施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建立基地,分组管理,全面推进
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典型学校,及时整理研究成果,推广其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该项课题顺利圆满的取得良好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信息真正为教育现代化服务。要注意典型引路,把那些认识高、行动快、能力强、方法新、效果好的实验单位树立为典型,确定为课题实验基地,并授予课题实验基地标牌。总课题组对实验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即实行评估轮换制度,先进、优秀的实验单位可以被命名为课题实验基地,学期课题验收不合格的基地将取消基地称号。总课题组将对基地单位的课题研究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帮助他们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带动全省各实验单位积极推进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为便于课题研究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推进,使该项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实现系统化、专业化、合理化、网络化、现代化,课题组以课题研究方向为标准,设立子课题组,每个子课题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成员若干,子课题组负责人要带领该课题组全体人员,遵照总课题组的计划安排,结合子课题组实际,制定该组的学期课题研究工作实施步骤及日程安排,同时组织好实验单位进行实验研究,定期召集课题研究推进会,进行阶段性总结,按计划完成预期成果,并要做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资料存档,主要研究材料一式两份,一份作为子课题组的课题研究过程材料,另一份上交总课题组。总课题组也将定期对实验单位的研究进展进行检查、指导、评估、验收。
(三)建章立制,信息反馈,保存资料
1、落实省、市《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办法》的精神,深化课题过程管理,为确保课题的高质量的完成,总课题组设计课题评估表,并与实验单位签定责任状,以确保实验单位按计划进行,如期完成。
2、建立信息情报制度
各实验单位要开设课题宣传园地,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要专门设立网页专栏,定期更新内容,将该项课题活动进展情况及时通过网上发布,以最快捷方式互通情况,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还要遵循“共同研究、成果共享”的原则,加强协作,及时提供与实验研究相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材料,设立通讯员,将每月的课题研究的典型活动、实验单位开展研究的情况和资料以及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等进行梳理、汇总,向总课题组反馈信息,总课题组将每两个月编辑一期课题简报。
3、注重保存详实的实验资料。
各实验单位要建立“实验档案”,并将与实验有关的材料、问卷和活动都如实记录下来,妥善保管,以备查询。
(四)态度严谨,方法科学,保障有力
各实验单位应坚持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按照有关要求和科学规律认认真真地实验,扎扎实实地操作,实事求是地观测,科学准确地统计分析。同时要按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研究任务,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探索出既能体现教育规律,又有自身特点的模式与方法。
作为总课题组,道里区教科所将依托道里区教育信息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服务器设备和管理平台作为网络平台,并加大投入购置高配置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刻录机、数码一体机、移动硬盘等现代化办公用品,保障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我们选择“十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学校作为实验单位,要求各自承担课题研究经费。总课题组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经费和自筹经费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课题研究经费。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1、实验报告、调查报告。
2、学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基本模式的经验性论文汇编。
3、建成一个集教学、学习和交流推广于一体的“道里区教育资源库”和“道里区教育网站”。
4、优秀课成果:录象课(光盘)、教学设计(教案)、课件、教育教学案例和教育教学反思。
5、网络教学综合评价体系
(二)最终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优秀成果汇编(正式出版的著作)。
九、课题组成员及实验单位 组 长:庞 伟 副组长:段力强 成 员:张 颖 赵天明 马 凯 刘 滨 张玉华 赵志川 马振中 张 蕾 王元平
高 军 那冬岩 王玉华 王 力 刘 克 刘延君 肖鸿照 王淑贤 吴莉莉 孙丽佳 宋 颖 王艳玲 曹淑芬 任福冬 王继功 李云亮、宋丽玲 实验单位:第五中学、第十四中学、第十八中学、第十二职业高中、第十三职业中学、第二十六中学、第五十一中学、第一一二中学、第一一三中学、外国语学校、兆麟小学、经纬小学、新阳路小学、安静小学、安广小学、通达小学、抚顺小学、康富小学、工程小学、阳明小学、地段小学、新华小学、安阳小学、尚志幼儿园
道里区教科所 二○○五年十二月
第五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作者:訾斐)
2009-12-27 9:22:22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为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搭建了平台,有力推进了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资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超越式发展,建构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于2002年元月,五条路小学继“九五”成果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五”现代教育技术试验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2年4月立项,批准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二项专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我校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于2002年4月在数学、英语、美术三个学科开始进行试验研究,经过三年的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基于网络环境下,建立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2、解决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营造英语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口语交流、表达的实践能力;
3、创设一种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索引美术信息,提高其整合素材及绘图创新能力;
4、与上述目标相关联,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交流等能力)提高,进而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5、编写课题研究的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方案;
6、研制、开发与课题研究教学配套的工具平台,教学网络资源库等;
7、摄制一批课题研究典型课例,逐步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8、撰写一批研究论文,总结并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英语、美术各科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二、项目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
1、夯实理论,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任何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效,它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学校为此加大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力度。其做法是:做好“三个结合”,保证人人受训,人人提高。第一是校内普及培训和校外提高培训相结合。自开展“十五”课题以来,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阅读一本有关课题研究理论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的撰写。同时,选派学校领导、课题实验教师、骨干教师、电教员先后参加了南京、北京、成都、广州、上海、郑州、许昌等地组织的理论培训。第二是辅助讲座和研讨交流相结合。近三年我校先后请省内外著名的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校内每学期举行经验交流会,教师人人参与,研讨、交流使新的教育理念在自己心中定位。第三是专题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我科研室定期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十五课题”专题讲座。同时我校科研室在每月两次的教研科研活动中,系统地引导广大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2、制定制度,务实研究,确保课题有序进展。
我课题组对实验制订出严格的管理制度,不但鼓励教师参加科研,而且每位实验人员有义务对实验的每个环节、每项任务负完全责任。
人们曾形象地将网络硬件设施比作“马路”和“汽车”,各种软件和网络信息资源比作“货物”,把实验人员比作“司机”,对于我实验学校当时的状况来说,我校选定的实验教师——“司机”可以说是素质比较高的,但其它两项却处于弱势。课题组根据校情充分发挥优势,由实验教师视校情制订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各学科具体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科学严密地设计前测项目,把握好实验的重要环节,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实验中、后期定出了很好的坐标。
在网络环境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中,我课题组注重从理论上提升,从方法上探索,在实践中研讨,把基于网络环境专题教学的“行动研究法”落到实处,提升实验教师的自身反思意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通过对准备阶段形成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托,把新课改理念融会贯通在网络环境教学中,确定了网络环境下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组成要素,并初步形成了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在实验中,实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制作网络课件,力争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并及时反思,总结得失,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构建出切实可行、逻辑严密的科学的模式框架。例如,网络环境下建立的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创境引疑——自主探究——形成知识——进行检测。
在实验中,我课题组多方面进行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及分析。如:试题分析、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作品分析、评价量规等,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撰写出详实的阶段性实验报告。不过,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评价体系:如电子文件夹、在线评价工具、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有待于完善。
我校的网络教学研究可概括为这几个环节:提出问题——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模式实验——学习评价——资料分析——形成结论。
3、健全电化教研组,为各科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建立健全电化教研组,由校长任组长,科研主任及电教骨干任副组长,下设网站、网页、课件设计及制作组、网络及软件管理组,并明确其主要任务:
(1)及时反映各学科教学改革中的网页、课件设计的需要,并且通过脚本说明各类教学网页、课件的制作要求。
(2)认真及时制作各级各类主页、课件:学校主页、学科课程资源主页、教师主页、学生主页等,为教改、教学第一线提供技术援助与技术保障。
(3)承担对全校适龄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4)电教管理人员要确保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4、加大投入,提高信息化教育的硬件装备。
现代教育技术试验要有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依据。在教体局的支持下,我校加大试验资金投入,建设了电视卫星接收系统,24个教室配备了“三机一幕”。成立了教师教学软件制作室,建设专题网站。并完成了微机室入网及升级工程,确保试验学生上课一人一机。
5、丰富多彩的校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开展试验以来,我校教师潜心钻研,积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从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感悟出构建学生学习需求的小型模块应用系统,系统虽小,但是很能解决问题,不但教师会用它,小学生个个都玩得转。
网络课件库:最初是提供给教师使用的大部分的课件内容与教材内容搭配。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模式、资源需求等都随之变化,由过去仅仅支持教师教,逐渐发展为适应学生学。实验教师在网络化教学中安排学生使用课件学习的环节,如漫画汇萃、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课件库中大量的视频、动画和交互性学习媒体,以图文声像并茂的英语创设口语交际情景,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等,为学生提供感官的刺激,激发他们在网络环境中去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丰富多彩的课件资源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拓宽了思维空间,激起他们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线教学平台:我校在2002年10月开发了教学应用小平台,教师通过一个页面就可以把所授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网络学习资源、探究方式提供给学生,使实验教师轻松地解决了网上课程的设计。
英语园地:英语园地是我们校园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来丰富它的内容。首先是教师制作大量的与教材同步的课件,这样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十分方便。然后从因特网上下载很多精美的图片,动听的英文歌曲,开发智力的游戏等内容,存贮到英语天地里面的资源库中,还选择了很多国内外优秀的英语网站,进行友情链接,这样能够节省时间,使用方便。最后在英语天地组建很多专题小站,如:动物之家、天气预报、四季水果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点击学习。
少儿艺术天地:美术实验组的教师根据实验的发展需要,为学生系统地设置了国内外名家、名画欣赏、作者简介、国内外少儿创作获奖画集等,充分地激发了儿童们的创造欲望,孩子们交互欣赏,互相评议拓宽了空间,点燃了他们幼小心灵中创造的火花。
奥赛园地:数学组实验教师发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实验教师在实验中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对过程化探究和交互学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实验教师把握这一契机,适时设置了奥赛园地,给孩子们创设了自主探索、交互合作的空间。
三、项目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自我评价
1、探索网络环境下数学、英语、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网络环境下“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的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支架式教学”为内核。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或途径,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索、发现、体验的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形成在网络环境下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创造性为基础特征的多维互动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由四个环节组成:
①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引发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参与。
②在教师指导监控下,学生自己选择探索形式,进行学习、交流,通过亲身实践,得出结论。
③教师提供新的学习材料,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④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理和深化的过程。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图:
注:这一结构既适用于数学新授课,也适用于练习课。下面以《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学习目标与任务(1)学习目标: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发现,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应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②使学生体验出数学中逻辑推理的魅力。
③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空间想象力、推理分析能力、创造力,自主学习和互相协作的能力。(2)学习内容和任务: 通过课件提供的数学实验,由学生自主探索、分析讨论并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加以应用,并独立完成测试内容,完成知识的建构。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初步掌握了这类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并能通过自主协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学环境:
选择在Web教学,运用网络课件,创设问题性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支架式的自主学习方式和伙伴式的协作学习方式。课件说明:
网络课件由三大板块和一个讨论区组成,第一板块是复习区,由复习题组成。第二板是试验区,由四个实验及相应内容组成,第三个板块自测题,有自动检测系统,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随机进入。教学过程
(1)在网络课件创设的情境中对梯形基本知识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进行温习。学生可以轻松完成,在此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由学生自主选择数学实验,通过试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组织学生在讨论区进行交流,并适当启发点拨。
(3)学生将总结出的结论,进行实际运用。在第三板块,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测试题进行自测,教师进行监控、指导。
(4)组织学生对本节内容作出自己的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并作归纳性总结。教学结构流程图:
◆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情景教学模式研究
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进入课堂,尤如春风般给传统沉闷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多媒体网络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于一体,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改变了单一呆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使英语教学显得丰富多彩,能有效地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言的学习需要有真实感或模拟的情景,多媒体网络把特定的社会、生活、自然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环境中交流体验。在这种相互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1)创设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情景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的场所,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情景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造,提供各种学习条件个性化学习。并促进学习者交流合作,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虚拟情景,如留言薄、电子邮件、聊天室、网络游戏、电影、图片等。这些情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利用这些情景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以此形成并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①创设情景,诱发主动性。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引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利用网络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情景,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景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产生动机。英语情景教学模式:
具体操作时,教师利用网络播放动画、音乐、演示对话,展示图片等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对话的情景中去,让学生感到“情景即在眼前”“我即在情景中”学生可涉足其间,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网络下的教学情景环环引人入胜;学生进入情景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情景。儿童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景”相互作用的持续下得以强化。在这种热烈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群体为求知而乐,为探究而兴奋、激动,到达了一个比教学预期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
(2)协作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共同任务与问题进行协作工作,以获得最大化的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这集中体现了构建主义所倡导的认知工具、社会建构和认知分享的观点,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关键,一方面学习者需要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共同完成整体的学习任务,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关系,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其基本流程图如下所示:
基本的协作模式有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四种。
①竞争。小组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通过Intetnet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一些网络上的游戏如单词大比拼,摘苹果等来进行比赛。
②协同。针对老师提出的任务,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小组密切配合,同学之间不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在小组协同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学习的成功是与每一个成员分不开的,在这过程中,小学生们明白了学习是自己的事,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积极协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任务中去,让自己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好,思想沟通了、情感交流了、性格磨合了,有效地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形式。
③发展伙伴关系。利用Intetnet网络,使学生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伙伴。学生可以先选择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结为学习伙伴,他们双方可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和提醒。他们可通过BBS论坛,也可通过其它模式如QQ、ICQ、MSN来交流,使学习充满乐趣。④角色扮演。使口语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网络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探究、合作,达到了掌握这些内容,最后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创造性使用英语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美术创作教学模式
现代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联网,协作讨论,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有特点的教学方法——不但师生之间可以交流,而且学生之间实现了交互协作——协作形式是文件、数据,还有语言、图形、图像,为启发引导式教学创造了共同讨论交流的条件。我们把这一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并建立了我们的校园网站,针对美术专题课程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制作设计,通过校园网来探讨交流学习相关知识,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作美术作品,点评学生作品,挑选出最佳美术作品进入精品集。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总的学习方案,而且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切忌直接命令学生去如何做,而是引导学生去想。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而教师会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并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而后再给予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设计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或者组织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使学生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不断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最终促成对某一主题产生共同理解。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的设计思路更明确、更系统。随着试验的进行,教师逐渐让学生更多地管理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探索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环境,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1)教学上的外在变化
传统美术教学最大的弊病在于信息传递媒体单一,教师靠口述和板书的极有限的几幅范画,往往只能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难以让学生直观感知和探索众多的优秀作品,更无法从多角度、多环境的分析其创意的形成过程。只能照葫芦画瓢,全部拿下,没有创意。多媒体的介入,无疑为美术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同样的时间内,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运用教学,电脑网络丰富的探索资源出现在学习者的面前,学习者会扔开课本,带着好奇心和兴趣学习。这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知识环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知识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把握知识的整体和各个侧面,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深入性。
(2)教学上的内在变化。
传统教材都是以教为主、学习为辅来组织知识结构,学生利用它学习自由度不大,灵活性不强,而且难以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创新活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以来,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知识空间。既注重学科的基本内容,又包括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即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知识的结构,使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得到了完善的结合。这种采用网络化结构来组织的教学内容,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层次的构成一种网络系统,系统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教学内在结构的变化使学习的知识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了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设计问题时,能更容易激活这种知识,灵活地利用它们进行创作,形成解决问题的秩序。其基本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我们不难发现,从学生进入网络教学环境开始,就能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全过程,知道学什么,学会什么,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
2、教学效果的分析与研究
根据制定的研究方案,我校在小学英语、美术、数学学科中分别进行小学英语情景教学模式、小学美术创作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施课堂教学。学生在英语、美术、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认知程度等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与非实验班的学生相比又具有什么差别?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对课题研究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效果的研究
根据制定的方案,按照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经过一段试验后,试验班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在学习态度、行为、方法、能力及认知程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课题组对此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四(2)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试验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有了很大提高。下表是对试验前的准备阶段、试验阶段和试验后阶段对学生进行的三次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
数学是一门集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为一体的学科,这与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特点是相矛盾的。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使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是抽象的、机械的、单一的,很难激起小学生的兴趣。而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使用多种手段,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和趣味化。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将数学课堂置于网络环境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2)在准备阶段、试验中和试验后,课题组对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以测试卷的形式进行了检测,发现实验班学生的独立运算解答应用题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测试情况比较如下:
为什么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数学中,能使学生独立运算、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呢?原因分析如下: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顺应了小学生爱动的特点,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值,并能以此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经过探究上升为理性认识。这种认识既有一定的直观性,又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适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网络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安排出具有密度大、内容广、形式多、层次合理等特点的练习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层次化、形式多、层次合理等特点的练习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层次化、个别化教学,既能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度的提高,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整体提高。(3)综合对比
①经过课堂观察,试验前班内常提问题,有独特见解,爱发表意见的有1人,在试验中有5人,试验后班内在课堂上有以上表现的有十几人。
②学生对班级学习氛围的反应,调查问卷比较如下:
③对家长进行“学生在家庭中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单项比较如下:
试验前认为学生在家中能自觉主动复习、预习的有6人,试验中有15人;试验后有23人。试验前认为学生在家中可在家长督促下复习、预习的有10人,试验中有14人,试验后有12人;试验前认为学生在家中能很好的复习、预习的有24人,试验中有11人,试验后有5人。④采用综合测试的方法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测试,比较结果如下:
由以上的几项比较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将现代的技术手段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以其特有的人机交互的学习方法,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教学的层次化、个别化、自主化。使学生学会学习、思考、合作、创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4)研究结论
①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使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有效地解决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思维、认识结构特点之间的矛盾。在促进完成学生知识建构的同时,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开放的网络化教学模式能够优化课堂环境与结构,突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数学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灌输讲授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使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发展。
③通过试验表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的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网络特点、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三方相结合,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充分自由运用的时间,创建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激起他们的创造欲,发挥其潜能,培养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一段时间的实验和研究,可以充分证明:网络环境下创建的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合理化、科学化。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开放互动的环境中能学、乐学、会学,做到主导探索,提高能力,发挥个性。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知识建构的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法”实验班和非实验班教学效果对比研究
在实验起始阶段,我们进行包括学习态度与兴趣的分析和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综合素质对比测试分析:如表
一、表二所示。
经过三年的学习,实验班和分班时无差异的平行班已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2004年11月,平顶山市举行了电视英语擂台赛,实验班学生代表学校获得小学组冠军。2005年元月,实验班学生在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实验班学生养成了自尊、自强、自信、自律的思想品格,有民主、平等、合作的观念,有较好的信息素养,促进了整体素质的发展。结论: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情景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丰富的动画、音乐、视频信息等组合,创设问题的情景、快乐的情景、期望的情景,给课堂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运用网络教学的互动性,能创设一个充满创新意识、探究与合作精神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他们思考、发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情景教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操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小学美术创作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研究
课题组采用观察、作业评价、问卷法对小学四年级美术实验班与普通班的调查研究,分析两个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绘图创作能力等。
实验班40个学生和普通班40个学生作对比,让两个班的学生同时学习《剪纸》一课,实验班进行网络课件辅助教学,普通班进行传统教学模式,(不提供多媒体及各种信息技术)研究结果如下表:
从表的数字可以看出,学生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学习比较感兴趣,爱学乐学。(2)为了了解学生运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以后,各方面素质是否提高,采用问卷调查法。①通过学习《剪纸》一课,你认为自己有提高吗?发出问卷40份收回40份,调查结果如下表:
②实验班的学生用电脑学习已经有二年多了,对学生绘画创作作品满意度情况进行了调查,如下表: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见利用多媒体电脑网络将丰富的图片、动画、音乐、视频信息同美术教学结合起来,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意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教育活动。
四、开展本项目研究对学校,教师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试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科研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加快了本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
1、启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初步建成了一个教育信息化的环境。
承担“十五”课题以来,我们制定了《五条路小学教育信息四年规划》,该规划是指导学校跨世纪信息化发展的蓝图,我们正在按着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逐一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2、开发研究了一批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
课题研究者对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将有力推动课题研究的发展。我校课研组一方面将因特网上有效资源进行收集、处理和整合,建立课程资源库。另一方面学校建立各级主页,例如学校主页、学科课程资源主页、班级主页、教师主页、学生主页等,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从而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提供源头活水。在本次试验中我们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自己建立了三个相关学科的虚拟网站,努力使网站与课堂教学活动整合。面对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主题网站的发展思路,要从关注“课堂”转向关注“学生”,从关注“资源”如何为学生服务,倒过来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资源。
3、产生了一批优秀课例。
自“十五”课题研究以来,教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在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并探索出这种教学模式的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依靠现代教育理论技术为基础;开发人才、环境、软件资源;实现教学设计、过程、质量、评价最优化。三年来,学校教师参加市级以上观摩课、课例评比、公开课40节,其中五个课例分别获省优秀课例一、二等奖。其中,实验教师张中华执教的《Unit 1 part B》在2002年被评为平顶山市电教优质课,执教的《Unit 5 part A 》在2003年平顶山市英语教学观摩课上荣获二等奖,执教的《Unit 4part B 》荣获2004年平顶山市观摩课一等奖; 杨鸿雁老师执教的《剪纸》在2003年被评为平顶山市卫东区第九届优质课;执教的《漫画创作
(一)》在2004年平顶山市中小学美术观摩课上荣获一等奖;执教的《面具制作》在2005年平顶山市中小学美术观摩课上荣获二等奖;段向君老师执教的《图形的认识》在2002年获河南省电教优质课二等奖、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在2005年平顶山市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上荣获二等奖。
4、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教师们已逐步掌握自制CAI教学软件、网络课件。
三年来我校已建成科研专题网站,已开发百余个CAI教学软件、网络课件,其中,《What do you like ? 》、《图形的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Unit 2 part B 》、《鹿和狼的故事》、《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剪纸》、《漫画创作》等分别获国家一等奖、省一、二等奖,二十余件软件获市级奖励。
5、撰写了一批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方案
三年来,教师们共撰写了三百余篇论文,其中2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30余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获奖,20余篇教学设计获区级以上奖励。
6、涌现了一批学科带头人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们的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涌现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新秀;两名教师被评为省学科带头人;五名教师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十名教师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
五、项目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打算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并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流程进行记录、分析和提炼,从中归纳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结构和操作要点的一般规律。我们目前探索的模式只在英语、数学、美术这些学科开发,我校打算在今后不断的探索中在其它学科延伸,探索出一系列学科的有效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确存在很大优势,但在三年试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开发有效的专题网站与制作相关的课件不但耗时巨大,而且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老师的制作技能在理想化的设计状态下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有更大的提高。今后学校将加大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此带动学校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技的提高。今后学校将加大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此带动学校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整体提高。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重要的是学生的整体参与,那么学校的硬件建设更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学生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操作技能需要加大力度培训,以利于此课题成果的进一步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