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侯华玉
语文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湖北省钟祥市双河一中 侯华玉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发展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包括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不同阶段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又有所不同,初中阶段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的意识、创新意识、民主和正义感意识、为专业发展做准备的意识和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当今咱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等。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见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觉得课堂上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对初中学生而言,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语文实践活动)上。
口语交际训练在我们的教材中占有着和书面表达差不多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专项训练几乎是空白。至于综合性学习,比如七年级下册教材上列有收集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俗语、谚语等资料;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你家乡的地方戏,举办一次戏曲知识竞赛,这些活动在我们的教学中又有几人能给予关注呢?
写作上的问题就更棘手。“唯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应该是生活。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对“作文应密切和生活的关系”注重的往往不够,我们往往把作文仅仅看作是课堂里边的事,实际上,学生的作文就应该是写实实在在的生活。笔者对辅导小女第一次作文的事还记忆犹新,那次她要描写一处景物,于是凭借记忆加想象在书桌前冥思苦想,结果写出来的东西令人啼笑皆非,于是我把她带到一株盛开的夜来香前,让她仔细观察叶、茎、花的颜色、形状,留意用手触摸的感受,并闻闻它的味道,晚上再次让她去闻闻花的味道,最后写出来的文字比我预想的还要好,叶片的形状、绿的程度,花朵的颜色、白天和夜晚不同的味道都写得清清楚楚,生动而真实。显然,没有之前的仔细观察,突发奇想地闭门造车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把作文范围或题目提前数天布置给学生,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生活来搜集、整理资料,这样,学生对生活才会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和较深的理性认识,表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上才是真实而合理的。接着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课堂上巧设问题是关键。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避免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的活动时间短暂的问答式提问,而要对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重要问题提问。我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一芥”?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这四个问题以“痴”为核心串联了教学的全过程,在反复诵读中,逐层推进这四个问题,呈阶梯状上升,且四个问题的探究源于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又不囿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真正提升了学生发展性学习。
然后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自从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以后,我们的语文课堂的容量越来越大,气氛越来越热烈,视觉越来越直观,仿佛不用多媒体就不叫语文课,幻灯片少就觉得不过瘾。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有些老师过于信教学时尚,比如说,我们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和先进技术整合起来,这无可非议;但不该用的时候用就多此一举,甚至成为赘疣。笔者就听过一节讲授《桥之美》的公开课,执教者为了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课前导入让学生观看桥的图片,这些图片包括美国的金门大桥和苏州的古桥共十座桥,诚然,这些桥很著名,外形很美,但好几座桥的外形大同小异,给观众的第一感觉就有点“裹脚布”的味道,弄巧成拙。其实从美育入手来教语文,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笔者执教冰心的《观舞记》时,首先让学生谈印度舞蹈的特点,然后欣赏印度舞蹈视频,并与课文的描述作对比,进而学生自己归纳印度舞蹈的美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欣赏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后进行文字创作,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学生写的几句话,“舞蹈者轻盈的身体,幻化成追逐着蝴蝶的孔雀,白色的衣裙,幻化成雪白的羽毛,纤长的手臂,幻化成美丽的翅膀„„”可见,学生的创造潜力巨大,前提是必须做好前期的铺垫。
最后是文化传承与理解。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像《三字经》《论语》《弟子规》这样的经典应倡导学生诵读,还可以借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机会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培养民族自豪感和高尚情操。
我们还应明确一点,就是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尤其是对那些古典名著而言更是如此。我们的六本语文教科书上都有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很多老师都视而不见,或者只是一种功利性阅读,只让学生了解名著的名称、作者、主要人物的姓名,以应付考试中的选择题。笔者曾在一座一线城市工作过七年,有幸观摩了一节主题为“《水浒》读书会”的公开课,不说孩子们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唇枪舌战,也不说孩子们对人物点评得精准程度和模仿得惟妙惟肖,单是每个孩子课桌上的或一厚本或三分册组成的全套《水浒传》的原著就亮瞎全场,而且几乎每个孩子的书本上都或多或少有用不同符号或文字留下的批注。再看看咱们的孩子,他们只知道电视里的孙悟空,对林冲、曹操知之甚少,更不知贾宝玉、林黛玉为何方神圣,何以谈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所以课堂上我们尽可能多地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只有阅读量达到了要求,才有可能有我们的读书指导、读书报告会、交流会等,才能传承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受益匪浅的不只有我们的学生,还有我们自己。
第二篇:数学课堂上学生素养的培养
数学课堂上学生素养的培养
江苏省通州区十总中学徐小汉
一个学生的素养影响着目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影响着学生的日后的生活与工作态度及能力。因此良好素养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这我们作为教师的值得深思与探讨,个人认为: 知识素养的培养
数学知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目前的大打生源战的今天,为了让学生考分上更好、在录取名校人数以让社会及家长获得更多的认可,尤其在农村初中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以考纲为基础,更多的训练只在中考中考的一部分内容而削弱了数学的其它知识的学习。事实上知识层面的狭窄往往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枯燥的题海战术往往让学生感到生畏,以至于让很多同学学无动力而厌学。故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到知识的全面性及学生的参与性。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我没有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知识点的给定让学生练习获取做题的正确性,而是一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勾股定理的起源、发展及应用,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改变学生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知道勾股定理的十几种证明方法,知识的层面与梯度上明显高于了目前初中所需掌握的知识同时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能力素养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只是才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如何去应付考试,或如何做题,那只能说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我们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去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采用组织引导,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悟。通过小
组互动学习、参与讨论,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留有一些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让他们自身解决这些问题,在这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助与点拔,从而激迸他们学习的信心。在教尝过程中,我们不妨预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让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亲自动手操作而不将问题全由老师完成。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是放羊式的教学,我们要观察学生的情绪的变化,要掌控整个课堂的秩序,观察学生所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否则学生很可能进入一个孤助无助的状态,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造成学生学习焦虑,反而促使学生不愿学习或恐惧学习。在讲授新课时,常在一种题型或一个知识点完成之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提出类似问题并由他们给出解决的方法与方案,并加发归类、归纳、总结,以完成知识与学习能力的积累。从而在一定的程度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感,从被到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他们要学的、想学的、能学的,从而体验学习的快感与学习的自豪。
心智成长的培养
数学的学习其实不仅仅表现在对数学这一门功课知识层面与技能层面上的学生,更多的我们要学会如何学好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做更好的、更有用的运用。在目前的学习状态下,许多家长、老师以学生的成绩为唯一目标,认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了就是好的,却忘却了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关键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只知道去学习、去考试、去获取较高的分数得到社会与家庭的任可。以至于出现了大学上学不知怎么去报名、不知如何洗衣服、要
家人陪读的高分低能儿,也有许多学生不记得爸爸、妈妈生日送去一声祝福却只、知道没钱用了就打个电话问爸爸妈妈要,不知道好好读书只知道在游戏间遨游人生。也有不少学生自私、孤傲、自我为中心,在家是小皇帝,不顾他人感受,另有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能受到任何的挫折与打击,以至于自暴自弃、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生命来宣泄对生活、对世界的不满,甚至有的用自己所到的知识出卖国家利益。而这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心智没有健康成长的表现,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越来越娇宠、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欠缺、单亲家庭教育的不健全造就孩子的心智成熟越来越晚、越来越不成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课堂上多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从孩子的点滴关心起,从孩子日常的冷暖温饱问题、到学生的亲情问题、孩子在青春期所遇到的一些生理问题、与同学的相处问题。用一个老师的细心耐心恒心去观察他们、帮助他们。平时我与学生处成一片、与他们象朋友一们交流,把自己置身于他们之中,聆听他们的烦恼、担忧、帮助他们分析、与他们共同面对想方设法解除他们一切的后顾之忧。曾遇到过一个学生整天无所事是,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讲话,甚至逃课。曾是教师眼中的不良典型,通过多次了侧面了解,原来孩子爸爸妈妈因感情不合而离异属于双不管,他认为连爸爸妈妈都不要他了而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着手从他的生活方面着手,经常给他送一些吃的、穿的、带他到家中洗澡,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并多次找他谈心,同时经常打电话给他爸爸妈妈让他们从生活上、精神上给予关心,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活泼开朗、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也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学生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我们只有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的作法,把时间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
生一个充裕、充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主动、积极地遨游、翻滚、搏击,伸出我们温暖的双手,捧出我们炙热的心、灵动我们经验与智慧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指点,相信学生的素养犹如春天的绽放鲜花定能在秋天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仙源镇中学
穆鲲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评价逐步转变为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近年来,教育部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评价更上一个层次,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我校在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注重课程开发,融多项课程于专题教育之中
去年春季学期,我校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对今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不良行为表现与我们初中阶段的大有不同,那是的我们,学校既没有围墙,老师管理、学校管理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但我们最调皮的也莫过于利用课间时间溜到寝室抽支烟,偶尔早退一次,或许就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打哈瞌睡,对乱丢乱扔、乱打乱骂、强制翻阅围墙、夜不归宿、对家长不尊、对师长不尊等现象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没有进取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意识,更谈不上爱国了。为此,学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家长重视不够、教师教育不实。近些年来,家长只顾去思考如何挣钱,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老师为了片面的抓质量、抓分数,尤其是科任教师,多数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价值资源,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的教育,就连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没有注重培养。据于此,我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班级课程中另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专题教育课,并融多项教育于一体,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政教处、教务处分别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教育、爱国守信教育等教育主题展开教育,并在每次教育中都要选择学校内或校园外的一些典型违纪违规事例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享,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以德育教育十大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根据德育研讨会的研讨情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趋势,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了以“孝道、修德、公正、责任、感恩、诚信、友善、爱国、宽容、砺志”为主题的十大教育主题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实践、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每月第一个周的升旗仪式后,由当周的行政值周领导,按照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并明确本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落实监督责任主体,然后就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比如,在三月份开展的孝道主题教育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春季期间为家长、为长辈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交到政教处,由各班班主任对照学生写的情况向其家长了解,再要求学生在本学月中做一件体现孝道的事,学月中再由政教处利用每周五降旗时列举一些关于孝道的事例给予熏陶。在四月份的诚信教育主题教育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学月第一周,要求学生写了承诺“五要五不要”,然后由政教处进行监督引导,重点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对照检查,抓他们的诚信情况。每月最后一个周,由政教处开展评价,评选出最具孝心、最具诚信者等,并上学校积善积德光荣榜,并对主题教育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三、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采取方法是:(1)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实现合作、互动和分享信息;即教师要学会放手,做到学生自己会做的教师精良不讲,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的,教师尽量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精良少讲;(2)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对课程设计要进行大胆的创新,活用和用好教材,不能把教材作为教材来教,即教师要敢于创新;(3)教师与学生保持沟通,建立一种乐观的教育文化气氛,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4)、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5)、要灵活设计问题,要求少而精,一般情况,每堂课,初中阶段最多不超过四个问题,但每个问题必须要有价值,要有讨论和探究的价值,也必须围绕课题设计,同时我们还在教学设计中,加了一个内容叫做中考链接,作为学生训练和提升学习能力的内容。
四、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这项措施,主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而实施的。主要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利用德育教育十大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一月一评价活动,每月评选出十大主题教育之星,在积善积德榜上公示,具体由政教处实施;二是开展示范引领评价,即将近年或当期,我校在中考、月考中名列前五十名的同学和在近期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评价,并张榜公示,作为引领,做到每月一更新;三是将学生各类表现纳入学风示范评价,每月底评价公示一次,并授牌,这项主要由教务处根据各班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情况来进行考核评价;第四一个评价就是开展突破性评价,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或问题能独立解决,且方法比较新颖的这类学生,连同题目、解题过程一并在学习展示栏中展示。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的很多,要求也很高,作为学校层面,我们也只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围绕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实现逐步提高和逐步转变,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实现,且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这个大环境的熏陶作用。
第四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现代公民。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是良好素养形成的启蒙时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我们要在孩子的心灵播下素养的种子,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身为人师的班主任就要心有智慧、心中有爱,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感化学生。
一、用爱和宽容,播下友善的种子
友善是核心素养的道德基础。《荀子·劝学》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友善包括对父母友善、对朋友友善、对动物友善、对社会和自然友善等。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是责任,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出于对社会发展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责任心。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与否。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平视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到平等、愉快的生命体验,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心中向善的种子。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教师要诚心理解、耐心引导。给学生爱和宽容,孩子就会一步步走向友善。
记得新学期伊始,我们班转来了一名新同学。第一次跟家长接触,家长就说:“孩子很调皮,以前在学校经常违反纪律。”听了家长的话,我心里想: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能调皮成什么样子?果不其然,仅仅过了两天,这个孩子就惹了大麻烦:在一次中午排队就餐的时候,他不排队,要插队。班长对他的行为进行了制止,他非常不服气,竟然动手把班长的脸给抓破了。班长的脸上留下了五道深深的抓痕,这一事件引起的后果不言而喻。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给这个孩子爱和宽容,任其发展下去,那么他就会一步步走向更糟糕的地步。这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也是教育的失败。
孩子有这样的行为,莫非是家庭出了什么问题?经过冷静的思考,我决定先从学生的家庭情况入手,寻找形成他这种行为的根源。经过深入了解,验证了我的判断。这个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刚刚离异,很显然,这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这样的孩子更需要爱、宽容和引导。
了解了这些情况,我经常找他谈心,教给他和同学相处的方法。经过我和他耐心细致的思想沟通,他和老师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了。
这个孩子数学素养很高,我鼓励他去帮助那些数学学得不好的学生,没想到他竟然愉快地答应了。通过细心观察,我发现他很喜欢读书,就亲自去书店挑选了一些适合他的书籍送给他看。经过我的关心、引导,他身上的坏习惯越来越少了,他学会了跟同学相处、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友善。看着他在一天天进步,老师们都在感叹:一个不听话的“野”孩子,竟变成了一个追求上进的好学生。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能力”是解决问题的素养。信息化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教学的奥秘就在于如何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要引领学生思考,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中创新思维的因素,要善于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平均数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几个小朋友在分梨,怎么分最合理?把生活中的场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马上想到要平均分,从而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那怎么平均分呢?随着学生思考的深入,他们找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在后来的探究平均数的算法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碰撞,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要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通过阅读、观察、实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创新的灵感。只要我们给学生留下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会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三、以班级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负责、担当等优良品质
班级文化,是根基于班级中的文化,是班集体活动的产物。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沃土。有了这片沃土,学生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
新学期,我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规和班训,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培养班级凝聚力和班级荣誉感。我们健全了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生制度等,以此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言行。我们建立了班级值日班长制度,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我们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还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开阔学生的视野。
通过上述班级活动的展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班级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
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现代公民是新形式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常思为师之道、常存育人之责、常怀爱生之心,尽到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第五篇:如何培养语文课堂上创造性人才
如何培养语文课堂上创造性人才
[摘要] 心理学教授林崇德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从这个公式中我们悟出,无论是今天的创新型教师,还是要培养的未来的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格这一素质不可缺少。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教育是当前实施教育的重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而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创新型教师,从事母语教学的中学语文教师应首先具备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教研能力、良好的创新心理等多方面的创新素质。
一、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涵义
何谓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目前学者们尚未直接界定,一般以列举方式探讨其涵义。笔者认为,要弄清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这个概念,应该先弄清创新、素质这些相关的概念。
创新一般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创新就是在批判或改变旧事物的过程中创造新事物,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产品。创新的本质在于一个“新”,没有“新意”就无所谓创新。实际上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米德(M.Mead)说:“当一个人自己想出、作出或发明了一样新东西,就可以说完成了一次创造性行动。”
素质一词有多重含义。素质的经典性定义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④它主要是指人的先天性、遗传性的自然素质。现在人们所指的素质是指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的总和。
由此可以得出,创新素质实际上是指人具有的内在的,与创新活动直接紧密相关的要素、结构、质量水平及其特点的总和。作为母语教学的中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是指语文教师具有的内在的、与教书育人即教育教学创新紧密相关的要素、结构、质量水平及其特点的总和。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外显为创新性即新颖性和创造性,主要是指中学语文教师具有的教育新思想、新观念、教育教学中采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或者通过新的教育教学途径等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
平,获得较好的教书育人效果。因此,中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不但是成体系、全景式的,而且其创新素质是具有再生与辐射能力的。
二、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构成(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
教育的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只重视知识、科技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发展策略,必然导致工具性主宰一切而价值沟通及目的性暗然不彰的消极后果。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所说:“文化能力的修养,伦理智慧的培育以及精神价值的开发,成为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⑤因此,较高的人文素质是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主要方面。
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应从两方面加以重视。第一、基本的人文素质。例如,要有丰富的人性人权和人道意识;要讲文明、讲道德、重健康;要有爱好、有追求、有正义感且宽容大度;要有气质、有气魄;要有科学意识、忧患意识、环保意识;要学会展示自我,有突出的个性优势;要有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意识;要学会生存等。中学语文教师的这些基本的人文素质本身就是强烈的人文信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会培养起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二、要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其基本理念是:(1)人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2)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3)重视情感、动机和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4)重视培养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的民主学习精神等。有了这些人文教育思想,一定会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一讲到底”、“填鸭式”的弊端,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发展和创造的本领,而不是做一个“知识袋”和“两脚书柜”。具备了这些人文素质,将有利于中学语文实施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
(二)完善的知识结构
这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这种知识结构应是专博结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它最基础的层面是关于科学与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基础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一层面应当广博,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知识修养上应当是个“杂家”,要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学识丰富,源头活水汩汩流淌,教学就会有声有色,就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如果学识浅薄、浅尝辄止,教起课来必然干瘪无味,捉襟见肘,又何谈创新。
第二个层面是本人所从事专业的专门性知识,这个层面应当精深,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传播知识的必然前提,大学的系统教育为我们
提供了必要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大量的语文知识源自《现代汉语》、《现代文学》、等专业学科,然而这一切是不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深厚的知识功底,尤其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学教育主要应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欲望,文学作品中积淀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能帮助我们完成上述目标,可如果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通过语文上文学作品的学习达到开拓视野,举一反三的目的,死气沉沉,没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很难实现此目标的。第三层面是条件性知识,即中学语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中学语文教师掌握这些知识便于懂得教育规律,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这个层面应当与前两个层面知识贯通。教育工作的对象和“产品”是活生生的人,教育是将个体的人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复杂,其隐蔽性、反复性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不可控性是任何物质产品生产过程无法相比的。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就必须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让三个层面相互支撑和渗透,并有机整合,从而做到广博以蓄涵养,精深以厚基础,贯通以明教情和学情,让交叉的知识迸发新的思维火花,形成创新素质。
(三)精湛的教研能力
教研能力是教学与科研能力的简称,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
1、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语言表达犹为重要。语言是教师用以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语言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语言就是教师的武器,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一旦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为创新素质的提高增添一颗重要砝码。
2、组织管理、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舞台,而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负责对学生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控制,各个环节的调节。学生多元性、个性的特点会在教学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而且还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以及课堂的偶然因素不断调节教学计划、进度等。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教育理念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应丰富教学实践,培养自我调节和控制能
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灵活的教学技能
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专门人才需要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从教学准备、教学、终止到管理、评估诸环节上,需要多种教学技能,例如,板书设计、定向诱导、巧设引题、结尾总结等等,这些技能的培养可以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其实,中学语文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灵巧的手势动作,讲话的方式,语调高低快慢都能起到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
4、良好的读写能力
当一名有“文学味”的中学语文教师,广泛的阅读是基础,试想,教师不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怎会有课堂上旁征博引的机智、信手拈来的潇洒呢?中学语文教师远离了文学作品的浏览,势必会在文本中兜圈子,也势必会语言枯涩,见识浅陋,只有自己成为精神世界的“美食家”,才能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事实上,学生大凡都喜欢知识面广,文学素养高的语文教师;而教师自身素养的匮乏,展现于学生自然是面目可憎了,同时,阅读实践的丰富对教师读解文本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把广泛阅读作为应当备的第一课,只有备好这一课,你的语文课堂才有可能闪现文学光彩,诚如蒋惠琴老师所言:“教师发展和教育革新的可能空间和限度因素,很大程度上蕴涵于教师文化之中。”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下工夫培养课堂教学的真本领,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就是要读书。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运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中学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要特别注意提高写作水平,它是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一种基本要求,我们不仅要会写下水作文,教学论文,还要会写散文小品甚至小说,只有当自己感受到写作的艰辛,体会到写作的秘籍门道,你去指导学生才会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出口成章,下笔能文”一直是语文学习追求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能够率先垂范,其引领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反之,中学语文教师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很难有发展,创新无从谈起。
(四)良好的创新心理
1、自觉的创新教育意识
创新的教育意识具有两个鲜明特征:(1)思想上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想;(2)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不断进取。因此,它是促使中学语文教师有所创造,有所进步的动力之一。一个有自觉的创新教育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师,他会在教学中坚持教改,不断创新;他不会满足于做
文化的传声筒和只盯着高考的指挥棒,不会唯书唯上地把语文教得支离破碎,他一定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中丰富创新的精神,实现自我完善,并且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研究了创造性活动的思维能力,认为人在从事创造活动时,表现出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的两种思维能力。收敛式思维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确定的思维方式方法的规范和约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众多信息中引出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发散式思维则正好相反,它是一种开放的、立体的、多向的思维,表现为思路开阔,构思如泉涌,它不拘于一种思路,而从较少的信息可以得出较多的结论。它有迅速流畅、灵活变通和独特三种特征。同时,科学哲学家库恩指出,在创新时,必须在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之间兼顾,是创新型中学语文教师创新思维的特征,通常是在强烈的创新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潜意识的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性或突出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产生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结果的思维,与一般思维相比,创新思维具有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等特征。一个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思维方式,他质疑的风格,不仅利于他自身创新,而且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自由与开放式的学风,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更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3、健全的创造性人格
所谓创造性人格即非智力因素。这里提供吉尔福特提出的八条创新人格因素供中学语文教师借鉴。(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这些创造性人格,不仅优化中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而且将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未来的创新人才,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其具有了创新的人格品质。
4、自信、乐观的心态
挫折和失败常与创新相伴,这时需要坚定的自信来帮助,坚韧的意志来承受,需乐观的心态来支撑。因此,自信、坚韧和乐观是创新型中学语文教师的最佳心态。这种心态可以引导他一步步走向创新目标,取得成功,并且这种心态将引导中学生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从而积极生活,不怕挫折,努力创新。
总之,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教研能力,良好的创
新心理素质,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凝聚生成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机智,这就是我们期望的“创新型教师”的理想风采。
三、中学语文教师提高创新素质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针对基础教育领域中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应试教育以单纯应付升学考试,争取高分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试”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它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高考科目和分数,忽视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相反,素质教育则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二者在教育思想、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的截然不同表明,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创新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意识,要确定以创造性学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学力,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具有自行分辨和选择问题并运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自信、敢冒风险,有创新意识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能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养成学生的创造性学力,是当今素质教育肩负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呼唤创新型中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涌现。参考文献:
[1] 刘彩霞.少一些批评的指责,多一些切实的指导——兼论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提高的内在动力及途径[J].人民教育,2000(6):37-39
[2] 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2
[3] 喻旭初.新课标与语文教师的修养[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1):9-10
[4] 刘建新.语文教师应强化的四种基本意识[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9):12
[5] 刘虹.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张扬人文精神[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
(8):34
[6] 季景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之浅见[J].语文教学之友,2005(9):5-6
[7] 郭瞻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