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绿色课堂教学模式阶段性总结
创建绿色课堂教学模式
——阶段性总结
五林小学 于英之
新课程要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教者要根据教材设定的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知识学习与学生能力与知识准备的水平,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原则指导下,设计层次分明的教学问题。因此在构建绿色课堂教学模式做如下总结:(1)从学生的体验出发——认真分析目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思想状况,通过教学设计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把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来,把他们虽然积累不多,但很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生活体验这些处于儿童本性的东西挖掘出来,然后在这个“已知”的基础上发现“未知”,进而能够解决“未知”,循序渐进。
(2)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取社会生活中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研究讨论。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观察社会现象,对于选取的事件或话题, 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
(3)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与发展。教学设计 不能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
(4)适度模糊天地宽——预设应该是有弹性、有留白的。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好师生、生生交流信息、合作与探讨的时间和空间,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互相启发,实现互补。适度模糊,有助于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教师重新组合和建构文本,有助于教学体现其独特的魅力。
(5)走进生活,抓住教学的兴奋点——善于创设生活情境,使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回归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情景中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学会生活,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
第二篇: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语文学科中段课堂教学模式阶段总结
李利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听、说、读、写)。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要遵循这一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确定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为“批注式阅读模式”
面对文本,指导学生积极运用“批注式”阅读——在语文书上圈点勾画,并静思默想,像品茶一样品出文字的芬芳。然后动笔在语文书上批写注解,并在老师的组织下互动交流分享,用相互的交流讨论实现思维的碰撞,引起课堂的和谐共振,实现生本高效教学和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有效的批注式阅读。
课堂基本流程:
第一课时课堂基本环节:
明确目标(2分钟)——字词训练(10分钟)——朗读指导(15分钟)——理清文意(3分钟)——分工感悟(10分钟)。
第二课时课堂基本环节:
明确目标(2分钟)——检查反馈(3分钟)——组内交流(5分钟)——展示汇报(25分钟)——拓展延伸(5分钟)。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现将语文学科中段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阶段性总结。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组于本学期三月份进行了组内教研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每位教师都参与其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通过类似的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并且参照“批注式阅读”的课堂基本流程,语文组特归纳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自学生字词,排除读文障碍。
2.借助工具书解决难懂的词语。
3.对子互相检测生字词,教师抽测读文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两到三遍,对课文有整体印象。
2.再次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脉络。
3.围绕课后问题进行初次感悟批注。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对子互读课文。
二、默读课文,补充批注,全班交流。
1.深入读文感悟,再次走进文本。
2.对子交流感悟。
三、组内练习,准备展示。
四、展示交流,拓展提升。
交流感悟、朗读、评价、补充、导读、积累语言、写法……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
每一位教师上课都会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以及方法,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应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为准则,所以我们应该探寻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迎来美好的春天!
以上就是对中年级课堂教学模式的粗略总结,如有更改,语文组会及时通知修改。
第三篇:创建情境课堂教学模式
创建情境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
王召平李文娟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伴随着情境串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我们清楚地知道:情境串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一连串的现实情境中,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对数学学习良好的情感。但是怎样创设生动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情境之后如何在情境之中进行教学,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情境串教学模式?教师在情境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曾一度困扰着我。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研究,最后我们终于形成一套情境串课堂教学模式。
我所创建的教学模式大体分为五大步:
1、由生活问题入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提出数学问题——在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3、建立数学模型——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建立数学模型
4、解决数学问题——在情境中组织讨论交流,解决数学问题
5、应用于生活——承接情境的研究,回归生活实践,发展创新应用。我们都知道,“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并且青岛版教材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所创建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核心,分为五大步。下面我想就《倍的认识》这一课例,详细地谈一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五个步骤.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而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所有的孩子、老师甚至于听课的老师都能情不自禁、置身其中,这样的开始必然能先声夺人。因此在研究中,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包括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
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信息窗4——《倍的认识》一课,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采集贝壳类标本的活动情境。图中以简单的统计表的形式出示了同学们采集的贝壳数,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研究这一节课时,我也曾反复思考:到海边采集贝壳,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我们当地的孩子来说几乎没有,如果采用课本上的情境,学生很难融入其中。恰好雅典奥运会刚刚结束,奥运会上刘翔的精彩表现,不仅让世界人民记住了他,更使孩子们对他敬佩有加。所以我在课的刚开始,先播放刘翔跨栏的比赛实况。俗话说,情由境生,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把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而且在下面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情绪。
二、在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观察、搜集、整理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观察信息的时间,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足够的表达交流的时间,而且教师的引导在这里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还是《倍的认识》一课,在看过比赛实况后,我通过几句简短的谈话,便随机出示了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部分国家的金牌数目统计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从表上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起来回答表上各个国家的金牌数目。在肯定这些信息的同时,又进一步引导:“比较一下加拿大的金牌数3和希腊的金牌数6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当出示金牌数目后,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比较,直接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很可能会提出前面已经学过的加减法的问题,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会背道而驰,既浪费时间又不能顺利地进行新授课的学习。在这种关键时刻,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比较一下3和6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巧妙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本节课的研究当中,且给学生留有比较、思考的余地。
三、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建立数学模型
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本环节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从已有的知识状况出发实施教学。但有一点要注意: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之后再进行交流、讨论,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取长补短。最后建立起统一认识,构建初步的数学模型。
《倍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一是注重学生操作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如:出现金牌统计表之后,我让学生通过摆学具来探索3 和6 之间的倍数关系,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摆就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6 里面有2 个3?”这需要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做到操作与思考的有机结合。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合作意识。我认为合作首先要经过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这样的合作才不至于是浅层次上的讨论。如:当学生摆出3和9之后,让学生再仔细思考一下,不减少学具的个数,怎样改变两行之间的倍数关系。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在经过个人的精心思考之后的合作,会更有针对性。
四、在情境中组织讨论交流,解决数学问题
在本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适时加以点拨,加强对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途径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上一环节中学生经过反复操作和思考、交流,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但这时让学生一下子提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有关倍数的问题,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此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就显得举足轻重。所以我的安排是:“再一次仔细观察金牌数目统计表,找一找哪两个数据之间有倍数关系?”学生充分寻找交流之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现在你能根据找出的倍数关系提出有关倍数的问题了吗?” 教师的引导给学生点明了思考的方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桥梁。
五、承接情境的研究,回归生活实践,发展创新应用。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很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应回归于生活。教师必须要留心学生的生活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范围,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活生生的内容移进课堂,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样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这是数学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学习了“倍的认识”之后,承接上面的情境,我出示了有关补充运动员体力的食物价格统计表、运动员的投篮成绩单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合作交流,自己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情境串教学的精髓就是彰显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数学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巧妙自然的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又必将服务回归于我们的生活。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无论是情境地创设,还是在情境中进行教学,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他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的情感、知识积累及驾驭课堂的能力等方面直接影响着整个情境课堂的教学。
1、创设情境时,教师一定要置身其内。当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时,教师要比学生更早更投入的进入情境,在情境内与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带动学生的情感。这样的情境才更加有价值,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底蕴,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这就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日里要留心积累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力求创设与知识学习相辅相成的情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媒介和窗口,只规定了要让学生掌握那些知识,至于怎么去教,运用哪些素材和事例去教,则是教师的事情。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充分有效的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3、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有更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青岛版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图,丰富的信息,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充满兴趣的学习。但同时又伴随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面对如此丰富的情境,如此繁杂的信息,学生该如何快速完成:从观察情境图到提出数学问题,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渡呢?这就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低年级,主要是多方引导学生能够提出数学问题,保护好学生的兴趣。到中高年级,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有技巧地、有方向地加以引导。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风筝厂见闻中信息窗一,情境图中的生产进度表中,提供了各种风筝的已完成只数、未完成只数及离交货天数等多个信息,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可能提出加减法的问题,这就必然会浪费时间。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有趣、更加自主的情境课堂,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情感与智慧、知识与能力在这个情境舞台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挥洒。
第四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为了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本学期我对本班做了两大方面的调整。一是学生座位的调整,二就是自己教学方式上的调整。
在调整之前,本班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课堂上的参与率也很低,每次上课都是强制性的让他们保持安静,而且安排的作业都没有一次是及时完成的。对于不懂的问题有许多同学从没有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看到这种情况,心里特着急,于是暗暗地下决心,一定帮助学生寻找一条能提高成绩的方法。
因此,课堂教学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于是我先对学生的座位做一次调整,把他们分成7组,每一组有7到8人,有正、负两个组长,他两的分工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他们那组的成绩提高。自从分组之后,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比之前提高了,也主动参与到课堂问题的导论中,时不时的举手发表他们的看法和观点,在作业的完成上比以前也好了很多。但纪律上并不比之前好,课堂组织也难于控制,因此造成部分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却有点下降。分组之后,在教法上我也做了一些改变,就是主要上组织学生自学课文,给足时间给予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索和同学的交流中得到新知,可在他们交流时,却发现他们收获依然很少。课本知识很真实地存在着,学生为什么学不到?面对一个问题,尽管我已做了引导,可是学生仍然浮在表面而不能深入思考。在评价上,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奖励,哪个小组积极回答问题或纪律表现好都给予加分。虽然已做很大的调整,但整体来看成绩也不见得有所提高。我想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摸索中,也是与小组的形式出现,只不过人数控制在4人之内,因为人数过多,小组纪律也难于控制。主要在评价上改革,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态度是不容忽视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对学生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这些是不够的,毕竟人都有懒性的,尤其是小学生,自制力没有我们要求那么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觉得可以制定这样的学习卡奖励制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进步卡、荣誉卡、成功卡的竞争活动激励学生从上课的思考和交流,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从课内外综合的表现等诸多方面约束和完善自己的行为,确保自学课堂的活而不乱和松。
第五篇: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本学期在我校师生共同努力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校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成绩显著。现将我校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回顾。
一、学校基本情况
小学位于县城中心,是一所县直属完全小学,学校占地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93人。学校现有教师5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7人,小学一级教师28人,本科学历6人,专科学历49人,教师达标率100%。
二、教研机构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改革,成立教研工作组织机构,校长全权负责人力、物力、政策上给予调控和支持。各教研组长根据组内教师情况,充分利用时间规划实施以各学科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的教研活动。
教学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先导,因此我们学校在新学期初召开全体教师课改动员会。统一思想认识,确定努力的方向。鼓励老师们加强学习,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本学期我们认真组织了听评课活动,听课时没有课的老师全部参加,教师之间互相评课,评课活动结束学校积极进行总结。组织教师进行课改经验交流,大家讲出自己在课改中的得与失,共同交流提高。
三、课堂教学模式
课改给我们带来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把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主题策略,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共同努力实施县教研室推出的“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六环节”即是课堂教学的六个环节,激情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达标测评------小组评价与总结。具体要求是:
1、激情导入,导入新课有激情、新颖,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唤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和热情参与。
2、明确目标,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为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课前板书或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自主学习,教师将学生学习目标转换换成几个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状态专注,课堂学习纪律有序。(2)学生对自己没有达成的学习目标或存在的学习障碍进行整理,以便在下一学习环节中做到有的放矢。
4、小组合作a、小组内部合作:(1)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交流学习成果,汇总本小组内存在的共同问题或个别问题;(2)开展内部交流,初步解决问题;(3)组长汇总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报教师或在下一环节向其它小组提出。b、组与组之间展示与合作:(1)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小组提出本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请求其它小组帮助。其它小组可对其学习成果给予评价。(2)各小组帮助其它小组解决问题,展示本组学习成果;(3)教师汇总小组合作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讲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对小组学习活动进行赏识性评价,激励学生学习。
5、达标测评, a、检测题的呈现方式:多媒体展示、小黑板展示、检测卷、课本或同步训中的练习题等,不能是现场板书。b、测试类型:(1)试题型:题量控制在1-5题,题型避免重复,难度适宜。(2)谈收获型:学生谈通过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向其他同学请教等。c、小组展示测评成果。(1)教师组织小组有序展示测评成果。(2)对展示组的成果要由其它小组进行评价、补充,形成正确答案。(3)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领解决。(4)教师要适时对小组展示进行赏识性评价,激发学生成就感。
6、小组评价与总结,a、对小组课堂表现多维度给出量化,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小组间的竞争。b、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课堂学习小结,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总结的方式可以是个人总结、小组总结等,小组内或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四、课改开展情况
⑴、规定每周二、四为教研活动时间也是课研讨日,进行课改研讨交流、教材教法学习,或收看典型课例,或听专题讲座,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⑵、定期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研室派专人负责,及时了解情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⑶、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总结,如教改经验,教学随笔、课后反思等,进行课改经验总结,课改教学质量分析,研讨,课改教学成果展示。
⑷、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五、课改取得成果
1、通过课改我们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对学生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2、充分体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集思广益,相互讨论。极大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3、转变了师生的教与学的方式,注重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养成学生自助探究的习惯。
六、存在问题
1、学生的行为规范问题,课堂上不在是教师的“一言堂”,开放、自主的“群言谈”使得学生有了 “动”感,一切就变得随心所欲,任意的、尽情的张扬,没有了秩序和规范。
2、教师评价机制的问题,改革中,教师放下了架子,变“呵斥”为“呵护”了。学生的确身心愉悦了。但仅靠“你说的真好!”、“你真的太有才了额!”就能激励学生并取得好可效果吗?
3、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我发现形式多,实效少。有的小组合作仅限于对答案,没有合作,没有讨论。有的小组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探究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改是一项探索、创新的重要实践,我们会在教育局的领导下,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沿着课改的路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