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说课稿2

时间:2019-05-12 23:5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说课稿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说课稿2》。

第一篇:青岛说课稿2

尊敬地专家,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我们每个人都在四季轮回里看风云变幻,观人生百态。我叫郭巍巍,来自山东省莘县实验初中。今天我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感悟自然。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说。

首先是说课标。先说一说阶段目标。课程目标是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我所说的课题属于第四学段,请看第四学段目标,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几个方面提出要求。

识字写字部分,课标要求学会独立识字,达到3000字以上。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阅读部分,要掌握阅读技巧和能力,课标做了4点说明;把握阅读过程和方法,课标做了4点说明、重视阅读情感价值观,课标做了3点说明。

写作部分,根据课标的要求,要做到,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提高写作能力。

口语部分,根据课标的要求,要做到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交流;自信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自然、连贯。

综合性学习部分,根据课标的要求,要做到,会搜集资料,能够展开探究活动,展示成果与大家欣赏交流。

根据阶段目标,我制定出了本单元的课程目标。识字写字,要积累字词,书写规范。

阅读,要求反复朗读,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之美。

写作,观察景物,描写自然,并能够运用想象等方法。口语交际,要具体表达对自然感受,做到自信、得体。

综合性学习,通过组织秋游,走进自然,搜集素材,与大家分享对自然的独特的感受。

其次,说教材。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说:

(一)教材的编写特点

紧密围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有如下特点:(1、引领鲜明

由扉页的写在前面到单元提示到课文导语,都是亲切而温馨的话语,带领学生走进语文,走进每一个单元,走进每一篇课文,引领学生畅游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2、选文典范

教材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如第三单元,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得到触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开放有弹性

课标要求“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为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的编写也注重了这一点。

(4、关注自主学习

紧随新课标的脚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本教材提出的语文学习革命。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的编写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二)教材编写体例及目的

人教版语文教材编排由单元、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附录等几部分组成。单元由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组成。单元按主题编排,大家请看七年级上册教材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名著导读有两部,古诗词十首,都符合起始阶段的学生的特点。

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请看人教版与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单元的编排上,人教版的两大板块,重综合性学习,苏教版四部分组成,重情境,重欣赏。正如课标要求,人教版的教材在编排上力求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三)教材的内容结构

从上面教材编排的体例可以看出,人教版语文教材单元的内容和结构具有相当的稳固性,以主题为轴心统摄单元。翻开教材,每单元分别由单元提示、阅读课文、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组成。单元提示,点明主题,明确要求。阅读课文的每篇课文设计了导语、课文正文、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这样的内容注重读书与思考的联系,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综合性学习,是对阅读教学的补充、总结、提升,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是在感悟自然主题的统领下编写的。由阅读到综合性学习,实际上是一个间接领会自然到直接领悟自然的过程,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注重了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的联系。

先看阅读课文,精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古代诗歌四首》,有散文,有诗歌,都是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境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经典作品,展示了大自然四季轮回的风光之美。这些课文重点学习,每课占2课时以上,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深入作品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略读课文也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略读课文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锻炼学生阅读的学习能力。

综合性学习是个新课题,教材将其与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在一起,围绕主题展开活动,通过交流,完成作文。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凸显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过程。

(四)教材的立体式整合

1、文体整合

七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文体有散文、诗歌,诗歌有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古文、其它。古文所占比重不大,因为是初中的起始阶段。其它指的是童话、神话、寓言,比重也不大。而散文、诗歌占有半壁江山的领地。

第三单元的课文囊括了散文和诗歌两种体裁。第三单元包括11到15课,其中11到13课是散文,14课时现代诗歌,15课是古代诗歌。

我们来看文体的纵向整合。首先是散文,散文文体贯穿整个学段,并且有个梯度。由写景抒情散文到写人记事散文再到哲理议论散文,由重语言品味到中选材写法到重探究反思,是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纵深发展。

其次是诗歌,诗歌的比重占全套教材的十分之一,因为创作年代不同而风格有所不同,学习上也有所异同。其中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教材的选编的保留节目。现代诗歌都是新诗的精华,教材由7、8年级分散篇排到九年级的集中编排,实际上是由点到面的,由浅入深的梯度学习过程。

这里是散文和诗歌的整合,从散文到散文诗到诗歌,是一个文体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主题整合

七年级上册教材按照单元主题,人生、理想、自然、科学、家庭、想象,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板块。

人与自然贯穿在整个学段中。人与自然相关主题中,从感悟自然,到探索自然到歌咏自然到保护自然,是一个发现自然美、感悟自然美、实现自然美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价值观的整合。最后,说建议。

(一)说教学建议

课标在教学上给出以下建议: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根据课标的建议,结合本单元的内容,我的建议如下:

首先,扎实基础,指导学生积累本单元的字词、修辞、文化常识等语文知识。

其次,阅读教学上。

1、掌握朗读的方法。课标提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用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为本单元课文都是美文的的特点,朗读和诵读是个教学重点。因此,我交给学生朗读的要领,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美文要美读的意识。

2、指导散文阅读的方法。课标提出“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根据这一要求,我在教读本单元的《春》和《济南的冬天》时,设计了学习散文阅读方法的目标。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在理解和欣赏中,享受审美乐趣。链接中考,指导学生分析语句,学会运用修辞,品味语言。

3、对比阅读,培养兴趣。目的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因此,利用身边的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主,训练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根据单元目标要求,我组织秋游活动,来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能力。以“我喜欢的四季”和“我心中的美景”为话题开展说话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后,在此基础上,完成作文课。课标提出“写作知识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学生的修改过程。”因此,我们的作文做到随堂完成,及时评改,当堂点评,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二)评价建议

课标提出,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取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结合课标的具体评价建议,我的建议如下:

识字写字部分,要做到掌握字的音形义,才能正确书写。课标提出,“本学段要重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关注写字的习惯和质量。”基于此,我在字词教学时,通过听写训练、书写园地展示对学生的识字写字做一评价,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阅读部分,一是加强课内朗读读评价,通过美文诵读比赛的形式,评价学生的朗读要领和技巧。对于比赛成绩姣姣者,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

二是重视阅读的评价。课标提出,“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阅读的理解能力,关注其阅读量和阅读面。”本单元注重阅读方法的评价。通过测验的形式,加以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通过阅读笔记的批改和评优来评价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写作要考察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成果,可以采取评优的方式,比如小组推荐,教师推荐,面批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也同样如此。在这里小组考评是重要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课标提出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

1、充分地利用课内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插图、资料、及不同版本的借鉴。丰富教学资源。

教师资源,在课堂上,学生是教师的直接受益者,因此,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教学技能,比如教师的范读、优秀诗文的积累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和感染。

学生资源。包括课堂生成,课堂展示,培养语文能力。通过主题手抄报的创办,拓展文本阅读。

2、合理开发课外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时事,社区文化,网络等等。

自然学校资源,包括校园文化、自然建筑等等。合理开发,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的相等的。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为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说课稿2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课。《中彩那天》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财富、维护、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逼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4、体会叙述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中奖——不还奖——还奖

难点:理解“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四、课时划分:两课时

五、教学理念

学习贯彻大纲精神,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全国各学校教学中所追求的一个立足点。其中有些小学开办的实验课题的立早间是“自主”,意在突出“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学,明确学习重难点,经纲导学,继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习惯。

六、教学程序

(一、)故事对比,发生质疑,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像中彩这种事情已是缕见不鲜了,而大部分的中彩者在中彩时都是同样的激动不已。因此,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中彩事件与本文中的中彩事件作对比,用较通俗的语言简述二者的差异,突出本文中故事的特别之外。让学通过对比发生的质疑,进而引入新课。

1、想象导入:中彩是令人高兴、兴奋的一件事,好像喜从天降。假如你中了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或表现呢?

2、过度:课文中的父亲有什么表现呢?

(二、)深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句意

大纲提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涵。

例如:第1自然段写我们家生活不富裕,但却有做人的原则。教学时,可抓住“拮据”这个词,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家的做人原则,为后文的最终将车送还同事埋直伏笔,也说明了诚实、守信是我们家一贯的处呈原则。

第6自然段写了母亲说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在教学中,可抓住“安慰”这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它包含着母亲对父亲的信任。然后抓住“难题”一词设计问题,让学生读后回答:父亲正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道德难题?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应该让学生理解得透彻。

第8自然段让我辨别两张彩标的不同。教学中,“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下淡淡的痕迹”这句话教导学生懂行:父亲曾经想过把大奖留给自己,最后的决定是经过思想斗争的。说明父亲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

第10自然段写一我懂得了诚实才是最富有的道理。在教学中,以这段最后一句话设计问题,让学生读后回答:打电话的时候父亲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爸爸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家有的时刻?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进一步理解了“诚实、有信用”的含义,加深体会。

(三、)观察图画,发挥想象,加深理解课文

在学了解全文之后,可围绕“一个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个中心,利用文中的两幅插图,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观察、想象并条理地说说。让学能过共同讨论,各抒已见,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一幅图:这幅图讲述了什么事?图中的“我”是怎样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

第二幅图:这幅图图中父亲在做什么?它的表情又如何?我和母亲在说着什么?如果这时你是父亲的话,你会怎么做?

这们,把观察、思维、想象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力,又加深了对“诚实、有信用”这一哲理的理解。

(四)朗读,使学生情感升华、有益启发

苏霍姆斯基主:“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在朗读《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时,要读出三个人物的不同情感。母亲是我们家的“导师”,她的特点是诚实、稳重、宽容、善于影响别人;父亲是一个工作努力、诚实、有责任感,决想使家人过上好日子的一家之主。我由兴奋、迷惑、到懂事,不断长大。朗读时要让学生体会这三个人的不同情感,然后进行朗读。这们,学生可以加深理解课文,达到“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而“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也可以从朗读中进一步得到体会。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生字及新词的教学,并借助板书理解与归纳盲文,练习朗读。

附板书: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

→ 神情严肃

还车

诚实守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珍珠鸟》这篇课文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五单元。这个单元都是写人与动物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他们深入思考人和动物的关系。

冯骥才写的这篇散文,通过人与鸟相亲相伴地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不仅显示出作家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而且似乎令人感悟到大至宇宙、小至人间,一切美之所在的真谛。是学生学习的一篇佳作。

2、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的定位特点和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两个学习目标:(1)思考人和动物的关系(2)品味文章的语言

将教学重点放在“品味文章语言”上,因为这一环节对指导学生运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抒发真情实感,提高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设想:

(一)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搜集带有“鸟”字的成语

(二)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展示“鸟语花香”的境界,以便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出示学习目标,并鼓励学生只要努力就能顺利完成,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学生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

(五)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举手发言谈阅读感受或受到的启示,并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由此引导学生走进文章,通过精读研讨,看看人与鸟的信赖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六)精读研讨:

这一阶段,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举手抢答;或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或发挥想象,尝试着扮演鸟爸爸、鸟妈妈、雏鸟的角色,进行精彩的家庭对话。雏鸟活动的那一部分还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多媒体展示文字和画面),学习细腻的描写手法。这些教学形式,会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起来,每个人都想参与,都想表现自己,我们的课堂教学便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问题设计:

1、我初见朋友送的珍珠鸟时心情如何?从文中哪句话读出了这种喜悦之情?

2、可是紧接着,作者为什么单独用一段强调“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想象:这对怕人的鸟被送到新的主人家,心里会想些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试着扮演鸟爸爸、鸟妈妈的角色,说说他们将进行一段怎样的家庭对话?

3、我在关爱珍珠鸟的过程中,首先为它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我这一温存的举动换来了什么?你从这一叫声中读出了什么?

4、我还为它做了哪些事?我的付出又换来了鸟怎样的反应? 过渡:是谁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

5、雏鸟长得怎样?

想象:雏鸟诞生后,它的爸爸、妈妈将对它进行怎样的教育?雏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吗?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展开一家三口的对话。

6、雏鸟对我有什么反应?我又是怎样关 爱它的呢?请一位同学朗读雏鸟活动的段落,大家思考刚才的问题。(大屏幕出示与文字有关的画面)

7、雏鸟的变化和我的关爱是分不开的,我在雏鸟活动的时候是如何对待它的?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提示的问题回答。

8、在我的关爱下,鸟不但亲近我,信任我,还对我产生了一种依恋,你能从文找出雏鸟对我依恋的句子吗?作者在表现这种依恋的情感时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9、读到这里,你感觉作者笔下的鸟和你以往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10、这种表达效果和作者细腻的描写是分不开的,你认为作者对雏鸟主要进行了什么描写?能找出相关词语吗?请带着对鸟的喜爱之情朗读这段文字。

过渡:我们再来看这鸟,亲昵的趴在作者肩头睡着了,还呷呷嘴,似乎在做梦。想象:此时的鸟做了一个什么梦?

11、作者也被鸟的这种亲昵、依恋的深情所打动,灵感涌上心头,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想象:作者在这里想对我们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唤?你以后会怎样做?

(七)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想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唤起情感上的共鸣,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亲近它,欣赏它,关爱它,并象作者一样及时捕捉灵感,拿起笔细腻的描写出自己喜爱的动物。

(八)课堂结束

多媒体展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旋律,结束今天的课堂学习。

电话 → 高兴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珍珠鸟》这篇课文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五单元。这个单元都是写人与动物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他们深入思考人和动物的关系。

冯骥才写的这篇散文,通过人与鸟相亲相伴地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不仅显示出作家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而且似乎令人感悟到大至宇宙、小至人间,一切美之所在的真谛。是学生学习的一篇佳作。

2、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的定位特点和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两个学习目标:(1)思考人和动物的关系(2)品味文章的语言

将教学重点放在“品味文章语言”上,因为这一环节对指导学生运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抒发真情实感,提高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设想:

(一)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搜集带有“鸟”字的成语

(二)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展示“鸟语花香”的境界,以便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出示学习目标,并鼓励学生只要努力就能顺利完成,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学生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

(五)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举手发言谈阅读感受或受到的启示,并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由此引导学生走进文章,通过精读研讨,看看人与鸟的信赖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六)精读研讨:

这一阶段,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举手抢答;或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或发挥想象,尝试着扮演鸟爸爸、鸟妈妈、雏鸟的角色,进行精彩的家庭对话。雏鸟活动的那一部分还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多媒体展示文字和画面),学习细腻的描写手法。这些教学形式,会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起来,每个人都想参与,都想表现自己,我们的课堂教学便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问题设计:

1、我初见朋友送的珍珠鸟时心情如何?从文中哪句话读出了这种喜悦之情?

2、可是紧接着,作者为什么单独用一段强调“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想象:这对怕人的鸟被送到新的主人家,心里会想些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试着扮演鸟爸爸、鸟妈妈的角色,说说他们将进行一段怎样的家庭对话?

3、我在关爱珍珠鸟的过程中,首先为它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我这一温存的举动换来了什么?你从这一叫声中读出了什么?

4、我还为它做了哪些事?我的付出又换来了鸟怎样的反应? 过渡:是谁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

5、雏鸟长得怎样?

想象:雏鸟诞生后,它的爸爸、妈妈将对它进行怎样的教育?雏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吗?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展开一家三口的对话。

6、雏鸟对我有什么反应?我又是怎样关 爱它的呢?请一位同学朗读雏鸟活动的段落,大家思考刚才的问题。(大屏幕出示与文字有关的画面)

7、雏鸟的变化和我的关爱是分不开的,我在雏鸟活动的时候是如何对待它的?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提示的问题回答。

8、在我的关爱下,鸟不但亲近我,信任我,还对我产生了一种依恋,你能从文找出雏鸟对我依恋的句子吗?作者在表现这种依恋的情感时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9、读到这里,你感觉作者笔下的鸟和你以往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10、这种表达效果和作者细腻的描写是分不开的,你认为作者对雏鸟主要进行了什么描写?能找出相关词语吗?请带着对鸟的喜爱之情朗读这段文字。

过渡:我们再来看这鸟,亲昵的趴在作者肩头睡着了,还呷呷嘴,似乎在做梦。想象:此时的鸟做了一个什么梦?

11、作者也被鸟的这种亲昵、依恋的深情所打动,灵感涌上心头,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想象:作者在这里想对我们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唤?你以后会怎样做?

(七)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想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唤起情感上的共鸣,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亲近它,欣赏它,关爱它,并象作者一样及时捕捉灵感,拿起笔细腻的描写出自己喜爱的动物。

(八)课堂结束 多媒体展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旋律,结束今天的课堂学习。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

什么叫说课

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说课,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

其次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怎样写好一篇说课稿呢?

所谓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找理论依据。理论依据从哪里找?一是《大纲》中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二是《教参》中的编 排说明、具体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把握教材前后联系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理论依据;三是《教育学》、《心理学》中许多教学原则、原理、要求和方法等,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四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切合实际的考虑。

写一篇说课稿的步骤

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④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课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二、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 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 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五、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

说课稿的一般格式

说课稿

一、自我介绍:姓名、单位、课题

二、说课内容

1、说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①、所授学科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宏观——微观的过程

②、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哪些知识的运用?有什么发展?又是后面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

③、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有什么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2)、教学目标:教学目的——与教学大纲相对应

包括:知识目标:识记、理解、运用、能力目标、思想觉悟

在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上升到能力。

依据:①、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 ②、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③、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

依据:①、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②、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

③、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

能起到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重点;难点则是因生而异、因校而异的。

4)、教材的处理: 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辅助文、小问题......2、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依据:①、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②、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实际水平状况

③、教师的教学实际水平,要扬长避短。

目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预计达到什么效果?

选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目的性、实用性、可*作性、新颖性。

3、说教学程序(说教学设计)

包括: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评价教学效果,巩固新课。

1)、导入:故事、歌曲、名言、明知故问(换位思考)。用什么方法导入?有什么好处?能有什么效果?

2)、讲解:①、教师通过什么方式提出哪些问题?如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参与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学生独立完成的?

②、在新课讲解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思维结果?有哪些思维定势须克服?如果学生没有按教师的思路去做,有什么补救措施?

③、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

3)、评价教学效果:(反馈)

不仅仅是课堂练习,还包括提问。练习要有针对性、系统性。针对重点、难点;系统于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作性。

4)、归纳总结(小结):重在把本课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承上启下。

5)、板书 11 |评论

第三篇:说课稿2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落花生》说课稿

杨马族学校

王海兰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所上的课题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课《落花生》。我的说课设计由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部分组成。一 说教材: 教材内容

《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恰当巧妙地详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根据教材内容,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归纳花生的品质,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不同方式朗读,教师的引导,自己体会到花生的优秀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学重点 :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说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努力做到让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并能自信的展示。

三、说教法

《落花生》这篇课文,通过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解释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优秀品格,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教学本课采用引导法、点拨法、讨论法让学生悟出文章耐人寻味的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生字词: 品尝

吩咐

榨油

2、集体订正。(抽查学生对所学字词的掌握情况)

3、回忆上节课归纳出的课文顺序,及重点。(通过复习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 二 >、新课教学 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通过学生默读、分角色朗读、议论花生的好处,引出父亲对花生好处的看法。

2、齐声朗读父亲的话后提问:“父亲的话中提到了哪几种事物?把谁和谁做了对比?”出示课件(图)说说它们给你的印象有什么不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朗读,合作填写表格,以对比的方式,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由议花生的好处引到花生的品格。)

3、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让学生通过在课文中找,教师课件的引导,重点词语的理解,从花生的品格引到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课文所讲的道理,做人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4、提问:这时是不是介绍的还是花生了?(简单了解借物喻的写法)

〈三〉、拓展延伸

1、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之中像花生这样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奉献的人都有哪些?(由课文的学习,引入生活实际,感悟他们的奉献精神,是学生意识到做人要向他们一样乐于奉献。)a、学生前后四人一组,讨论并选代表展示。(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能自信的展示自己。)

b、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读一读。

2、本文是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那么,你长大了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像苹果一样的人呢?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父亲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来对比,仅仅就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并不是说桃子、苹果和石榴只是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好处。其实,做人的关键是对别人有好处,对社会有贡献。人各有特点,外表的美丽与朴实有些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美好的心灵,只有内在的美,心灵的美,才能够为人类留下有益的营养,才是真正的美丽。(对本节课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

< 四 >、带着对花生的崇敬有感情的自由读文。五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的 埋在地下 鲜红嫩绿 高高的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品格:有用而默默无闻

(板书分左右两侧,以便对比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的区别,引出花生的品格。)

第四篇:说课稿 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本单元要在原先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写人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特点,特别应指导学生揣状物怀人、托物寄情和对比烘托、侧面描写等写人状物手法的巧妙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模仿练习写段。

本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和谐统一。

2、围绕“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学生在读书、读书、再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受到思想启迪,感悟到本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深刻内涵。

3、“重感悟”“重积累”。本课的设计,强化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课外阅读,课外搜集的有关宋庆龄这位伟大女性的资料及有关樟树的资料,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4、“大问题引领,小问题贯穿”。教学中,我将围绕“这是两棵怎样的树?”串联各个段落,“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拒虫香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层层递进,完成教学内容。

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让学生独立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时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查阅工具书。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计划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是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理清文章层次。学习第一段。第二课时学习第二、三两段,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上课开始,我用简短的语言回顾复习第一段的内容,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周总理曾劝她搬家,可是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进宋庆龄的内心深处,齐读课题。

(二)诵读文本,感悟“外形美”

让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句,组织交流。

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而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观察力的表现。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要能感悟樟树的“外形美”,就要充分凭借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显示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抓住“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些句子来感悟“蓬蓬勃勃”,组织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想象读等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咀嚼、品读、想象、评价,感悟樟树的“外形美”,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适时,我设计词语积累:举出几个形容树长得很茂密的成语。

(三)比较评议,品位“品质美”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出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看看樟树与别的树木有什么不同之处?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小组讨论、交流,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位领会句子的含义,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樟树的高贵之处。适时,我设计造句练习: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四)合作探究,体会“共同的精神”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的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写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为什么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留念?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介绍在课前了解到的宋庆龄的相关资料,且边听边想: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通过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状物怀人的写作手法。

“言为心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一难点的突破充分体现个性化阅读,如何让学生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有目的的设计了一个比较具有思维价值的开放性问题:寻求樟树与宋庆龄的共通之处,为了避免 学生无的放矢,我要给予学生思维的方向,引领学生将文本语言与课外知识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考、探究的过程,锻炼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能力,展示了每个生命个体的风采。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让学生查阅宋庆龄同志的有关资料,然后以“我崇敬的宋奶奶”或“我心中的宋奶奶”

为主题举行一次故事会,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来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

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根据教学思路,我预设计以下板书: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诚然,预设不等于生成,我将在上课时机动灵活,以不变应万变,努力追求 有效、务实、生态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时时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生命的热 情。课堂,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给予和共同的拥有,是资源的分享。课堂因生命 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秦兵马俑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读来使人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生字,用不同的方式理解词语,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多个成语。

2、过程和方法: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进行教学时,我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由出声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些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令世界瞩目的秦兵马俑在课文中已经为我们做了生动的描述,因此,激发学生迅速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就取决于教师的导课。我干净、简单的几句导入语“同学们,38年前,也就是1974年春天,在西安临潼,当人们掘开那厚厚的黄土,发现了一支沉睡了千年的军队。这个发现震撼了整个世界,这就是?”一下子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2、板书课题后,迅速解题。问学生:“俑” 是什么?“秦”又指?“秦兵马俑”连起来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刻,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我的一句追问“秦兵马俑到底是怎样的?中有一句话也可以说是一段话概括得非常好。现在,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一遍,找一找,用笔画下来。”,这样大家积极地读书投入学习。

经过学生的读读、勾勾、画画、写写,他们迅速找到了 “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其次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来梳理文章脉络。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A

(一)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采用默读批划的方法,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词语或句子,准备交流。

2、交流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19120平方米。抓住坑总面积19120平方米,与教室面积相比较,让学生动笔做除法,算出大概是教室的多少倍,闭眼睛想象教室面积的10倍,20倍,30倍,50倍,100倍,150倍,200倍,250倍,300倍,350倍,400倍,450倍„„能看到边沿吗?能想象到有多大吗?”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补充正规足球场的长宽、面积)“八千个兵马俑(和学校学生数;年级学生数,班级学生数作比较)”这些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出示课件,感受特点(学生在已有感知基础上看视频,进一步谈感受)。

4、多形式朗读。(点拨,对于表现其特点的词语要着力读出。)

B

(一)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默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C

(一)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走近兵马俑,仔细端祥,会看到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指名反馈。

2、默读这一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4、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呢?请学生也用“有的„„好像„„”来说一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进行总结: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兵马俑,你最想感谢谁呢?生发言,师归纳。(引导学生说出劳动人民了不起中国自豪)

(五)、读写结合,布置作业

同学们,老师建议,星期天走出去,游览几处景点,仿照文章写法,完成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四、说板书设计

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13、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享誉世界

举世无双

劳动人民了不起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惟妙惟肖

中国自豪

这样既归纳了文章中心,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庐山的云雾》说课稿

导语: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目是《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

导语:东坡先生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风景秀丽,古往今来都是文人墨客积聚畅怀之地。庐山的云雾,更是给秀丽的庐山增姿添彩。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庐山的云雾》是语文s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它是一篇写景美文,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采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展示了云遮雾罩下庐山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共4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自然段总写庐云雾神奇美丽,接着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最后再总写人们对云遮雾罩的庐山的流连忘返之情。

导语: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和语文课标新理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要求,尤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实践探索能力,想象能力等,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的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感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教学难点:能够在理解词句基础上,进一步想象庐山云雾景观。导语:从教材特点和我班学生实际出发,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易于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突破教 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因为本班学生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我选用了幻灯机等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入情入境,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又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2、这一部分内容分别描绘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都是运用形象的修辞手法,通过优

美的语言描绘来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基于学生对修辞手法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导学—

—自主学习”的学法迁移,带着学生学习理解第二小节,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小节,这样学生不但从语

言文字中得以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为了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段内容不但描绘得情境

美,而且语言也美,因此,我采用指名读,男女生读,分组读等方式,入情入境地指导朗读,能让学生

读懂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领会作者表达 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境创设激趣发,简笔画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说学法

1小组合作探究法

2、阅读联想法

导语:《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去激发学生,读、思、议、画、想的能力。立足文本,也拓展文本。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阅读

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我安排了一下环节:

1、出示庐山瀑布景观,从诗歌《望庐山瀑布》出发,引出《庐山的云雾》。师:庐山瀑布,美名天下,庐山云雾,更是变幻无常,神秘莫测。

2、学生闭眼,随同老师走进庐山。

师:孩子们,请闭上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一同飞往庐山。庐山的云雾飘飘渺渺,我们如同进入了梦幻的世界。漫步在崎岖的山路上,脚下踩着的是云雾。伸伸手,摸到了什么?眼前飘过的是什么?„„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朗读欲望强烈提升,各个跃跃欲试。

(二)、句词相系,总象创设 朗读学习1自然段 从探索“庐山景色十分秀丽”的原因出发,进一步思考,在怎样的前提下的庐山,才会如此秀丽,如此神秘?找出“云遮雾罩”以此,在孩子大脑中形成“云遮雾罩”下的庐山影像。

(三)、精读品读,展开想象。(4个环节)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课文分别介绍了云雾的哪两个特点? 得出: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在此,主要是训练学生抓中心句的能力)

2、重点指导学习2自然段。(1)、阅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云雾的哪几种姿态?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理解的上,让孩子们边读边想象四种云雾的样子。(2)、师绘画庐山,抽学生讲四种云雾姿态添画出来。(3)、全班交流,点评。目的是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以及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理解感悟以下词语:笼罩、缠绕、弥漫、天幕等(4)、读喜欢的句子,说说感受。再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以此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有感情朗读,不是做作出来的,也不是教师将自己感受强塞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结果。(5)、议议:庐山云雾是否只有这四种姿态?以此理解“省略号”作用,“千姿百态”的意思。(6)、课件展示云雾景观,展开想象,庐山云雾还有哪些姿态? 用“ „„的云雾,像„„”练习说话。(7)、带着自己对庐山云雾喜爱之情,朗读该段。

3、自学3自然段,教师适当引导(1)、自读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云雾的哪几种变化?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手法?(2)、小组合作,在全班交流。(3)、从“瞬息万变”理解云雾变化的两大特点?(4)、读文找依据。(5)、读喜欢的句子,谈感受?目的,体会情感,感悟词句。如:一泻千里、九天银河、四蹄生风(6)、有感情地朗读3自然段。(7)、展开想象:“变化中的云雾,一会儿像„.,一会儿又像„..”

4、学习4自然段,理解“流连忘返”。

师:孩子们,身处在云遮雾罩下的庐山,犹如梦幻的世界,此时此刻的你舍得离去吗?找词“流连忘返”

5、齐读全文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观看庐山风景,朗诵苏轼的《题西林壁》

2、搜集庐山的诗文

五、说板书

本文的板书层次明,结构清楚,主要讲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庐山的云雾、对祖国壮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附:板书)

庐山的云雾

云遮雾罩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流连忘返

第五篇: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说课演讲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演讲:

一、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它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小说通过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的爱心。从单元的编排顺序来看,目的是要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心,做到“我爱我家,我爱我亲人”

二、学情分析

1、由于这个单元的前几篇课文就是表现父爱、母爱以及兄弟之情的文章,因此,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求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二的学生普遍逆反心理比较重,不能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仍然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1、理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的妙处;

2、学习通过刻画细节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3、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学会感恩。

四、教学方法

1、导读法: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根据这个要求,我采用了“导读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本。

2、讨论法: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了讨论法,让学生从讨论中加深认识,得到提高。

此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练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我的教学程序分为五个部分:

(一)听故事,初探父母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我把课文的前半部分稍作变化,作为一个故事将给学生听。当讲到那位穷父亲告诉女佣“这事得和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时,我就不讲了。我让学生投身情境,思考:假如你就是文中的父亲或母亲,你会怎么决定?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感觉新鲜,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送”与“不送”都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样,就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二)读故事,理解父母心

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将文中一波三折的情节和自己的设想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其中的妙处。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迅速阅读接下来的内容,并让他们思考两个问题:

1、故事中贫穷的父母在送孩子的事情上决定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设计这样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有什么妙处?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文本加深理解,并且明确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不但可以将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心表现得更加真切感人,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三)品故事,感悟父母心 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每一处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我让他们找出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情,反复品读,并思考两个问题:

1、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2、如果把刻画穷夫妇表情的句子都换成他们的语言,让他们把心里的想法都讲出来。你觉得哪一种构思更好,为什么?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父母对孩子们的浓浓爱心,而且培养了他们思辨能力和对语言的感悟力。同时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好处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样就自然指导了他们的写作。

(四)续故事,祝福父母心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拓展的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相关信息,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字数50字左右)。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讲故事,感恩父母心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结课文的基础上,我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父爱、母爱的名句、格言,然后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父母的爱心故事。接着,我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在平常的生活中对父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体贴。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加深了对父母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心。

我留给学生的作业是:

将自己经历的爱心故事适当加工,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小说,要求:

1、注意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2、故事情节尽量曲折一些。

最后,我用两句祝福结束了这节课:

愿世上儿女都能孝顺父母,祝天下父母都能幸福安康!

以上就是我对《父母的心》一文说课演讲的内容,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在桃花源,哗哗的小桥流水让人们彻彻底底地摆脱了肉体和灵魂的羁绊,使人的心灵完全凌驾于社会的、历史的硝烟之上,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桃花源记》文学的欣赏性极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

二、学情预估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教学目标如下: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的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迁移,认识、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参与、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四、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五、学法指导

“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象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六、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认识、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欣赏音乐《天仙配》导入,因为音乐可以渲染情境,吸引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这样更利于完成整个教学目标。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疏通文意。其具体步骤是:

1.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自由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疏通文意。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提交全班一同解决。

读后用一句话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便于整体感知。

(三)、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

1.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首先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三段,启发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结合文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创造性的描绘。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是的,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再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这样学生既发现了“美”,又创造了“美”。在学生讲述之后,我还可以进一步追问: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出,甚至忘了年代?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激发学生的热情,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四)、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

具体步骤是:先要求学生默看课文四、五两段,然后联系提供的背景资料和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分组讨论: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依据是什么?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寻找时,“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高尚士也”,“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何意图?此时我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人生的启迪和熏陶: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在当时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一切都是那么欣欣向荣,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进行写作。

这是一项综合性、开放性的设计,培养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智慧、能力的和谐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主要把体现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关键词写出来,作出点评,这是人间天堂,只不过这是幻想中的罢了。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按教学大纲要求,本课共安排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文中寓情于景的写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反复美读,提高学生欣赏品评美文的能力。

②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领悟美的意境,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采用情境教学法、示范品评法、个性化教学法。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据此并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美文诵读法、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

(四)说教学程序

一)、回顾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主要是作者介绍,解决生字词,理清全文的思路,以及美读课文带领学生去发现济南冬天的美等。

二)、欣赏美

1、“评析式”品味欣赏

①教师评析示范:作者是著名的语言大师,其锤炼词语的功力深厚,文中不少凝练形象的词语和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值得仔细品味。老师在课前对自己喜欢的作了一番评析,你们可以参考一下。老师将“薄雪覆盖小山图”中的一个比喻、拟人句评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

②学生评析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深刻最独到的阅读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字,看谁能用特别得体、生动、详实的语言展示出来。此环节为了避免欣赏语段的重复,把五个段落分给四个小组活动,每组成员完成本组段落评析任务外,还可选其它段落评析。

学生在点评交流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可采用“替换法”,重点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拟人、比喻写法的好处。

在此教学环节中,师生要学会倾听,欣赏他人的鉴赏点评,教师还要能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提高学生欣赏品评语言的能力,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灵活突出本课重点。

2、美读课文:在教学中,我把读穿插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要求读时一要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读出感情。二要有适当的表情,如读第二段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就要做出含笑的表情。三是潜心精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品味赏析。四是声情并茂地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3、体验反思 :体会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探究“为什么老舍眼中济南最美?”

三)、创造美

1、如果你喜欢写作,你可以把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也可以对课前准备的优美画面再次进行描写,注意要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如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2、如果你擅长绘画,就画出想象中的济南美景。

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五)板书设计

有山

秀美

喜爱

温晴

赞美

有水

有情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贯穿“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的教学理念。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与《枣核》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今年正值国庆六十周年,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发挥教材中“爱国情怀”单元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学生也将获益良多。

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选材巧妙,选取一所普通小说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通过学习,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

2、教材处理

我在教学中不会把“爱国热情”硬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找资料、读文本、谈感受的教程中自主感悟主人公的“爱国热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作者、背景及小说的主要情节。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创新写作。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认识爱国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初二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不够,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是利用图片、音乐、和多媒体等构建轻松、和谐、富有情境美的学习环境。通过故事设疑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体验中把握课文,提升语文素养。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五、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研究、小组合作、同学探究交流等形式在和谐的氛围里完成学习,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六、说教学设计

这篇小说安排一课时。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课上“选点突破”,优化课文内容,整合文本传达的的信念,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内容,赏析语言,课后写内心的感受。

第一环节:故事设疑,激发阅读兴趣

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美籍华人丁肇中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不用英语而用中文发言。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学习了《最后一课》后,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

【设计意图】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故事设疑的导入,激疑导入就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这一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感知小说背景

1、屏幕显示生字词,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

2、感知标题,分析小说中场景描写,挖掘描写背后隐藏的小说背景。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交流中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物、背景画面,强化视听效应,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体现了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知识目标一也顺利达成。

第三环节自读课文,捕捉心路历程

在 “最后”这个特定的氛围下,分析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

1、要求学生从对普鲁士士兵、对老师、对法语三个方面来找出小弗朗士心情的变化。并勾画出相应的词语。(注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小组探讨,全班交流:小弗从幼稚到成熟的小大人的原因。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继续培养学生读书动笔墨的习惯,在合作中学生围绕中心题,相互交流、启发,获得知识。在主动积级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第四环节品读体验,感悟真挚情感

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言行。

1、找出韩麦尔最能打动你的一些言行,并阐述原因。

2、学生自主交流、发现问题,采用竞赛的方式,分析两大组,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教师也要发挥主导作用,就其中的重点环节加以引导深入分析如:

结合韩麦尔先生的最后的手势,紧承文末一句话,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情节(三、五句话说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文中韩麦尔先生定格的动作,因情绪极度悲愤而说不出话来的细节,还有课文那意味深长的结尾都留有可以发挥学生想像的空间,因此续写情节等环节来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为学生将来更好阅读小说抛砖引玉。

第五环节总结全文,交流心得收获

1、.我播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体会文章主旨。

2、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你学到了哪些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爱国从何做起?

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做结: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一句决心,不是演讲比赛时的一句精彩的演讲词,不是文艺演出时的一句动听的歌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从热爱本民族的语言,不忘本民族的文化做起。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要说,汉民族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学习汉语,热爱汉语,不仅是学科的要求,而且是爱国的体现。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吧!为纯洁我们的语言而奋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突破了重点难点。

第六环节作业设计,沟通你我心灵

我认为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例子,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两个作业:

1、如果这最后一课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句话,请选择一个角色,以他的身份说几句话。(注意:人物的个性、身份、语言富有感情)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我们的母语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说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一堂课

两个人

最后一课

韩麦尔先生

小弗朗士

热爱法语

热爱祖国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难点,引领学生的思维。

下载青岛说课稿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说课稿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钱学森说课稿2

    小学语文说课设计 《钱学森》说课设计 霞浦县盐田中心小学雷石花 一、 说教材 “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当年美国海军高级将领对一位华人的评价,这位华人就是被......

    说课稿范例2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孙艳,来自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

    美术课说课稿2

    音乐课说课稿 郑晨 各位评委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红旗飘飘,此内容为本节的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

    《再别康桥》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

    蜗牛说课稿 2

    蜗牛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向大家说的这节课题目是——《蜗牛》。我将在以下六个方面来说一说这篇课文。 一、说教材 《蜗牛》一课是语文出版社小学三年级......

    《五星红旗》说课稿2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说课稿 饶明梅 一、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完成感性体验。......

    短文两篇说课稿2

    《短文两篇》说课稿巴金尊敬的评委老师:您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短文两篇》一、说教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充满意趣的散文诗。作者是巴金,他“......

    素描说课稿2

    素描头像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结构安排及特点 教材是高中美术绘画模块内容,包括石膏几何体写生、静物写生、头像写生、结构素描。选学内容包括风景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