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务主任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培训1
新课程背景下教务主任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培训材料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于2011年5月6日至8日到成都参加了中小学教务主任教学管理提升研讨会。此次会议历时2天半,会上李政涛、丁亿、陈康金、李文萱、李百艳、姜明红六位专家分别给我们进行了讲座,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收获颇多,这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岗位培训,让我明确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导主任的岗位需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此次培训也必将在自己以后管理工作上起到引领作用。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教务处组织机构功能的转型、教导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六个“一”以及教导主任对教学工作的有效管理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务处组织机构功能的转型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今天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时代——变革的时代、转型的时代、问题丛生的时代。其次,我们要了解我们要为这个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要为这个时代培养有“正气、大气、底气、灵气、生气”的人。再次,我们要知道要培养这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管理?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教导处主任要怎样才能不辜负这个大时代而有所作为?关键词就在于“转型”,我们要明确现代教务处的功能、角色等。
1、教务处的功能——干什么? ⑴传统功能 教学力量的调配。教学计划的制定。各种表册的编排。
教学工作的管理、指导、督促与落实。教学质量的检测与反馈。学籍、档案管理和资料的收集。⑵现代功能
强化价值引领——价值观、价值取向。强化教学改革。强化课程改革。
强化研究创新——教学研究。
强化教师发展——事、人——成事成人(事情做了,人成了没有)。
2、教务处的角色——做什么? ⑴传统角色 观点一:
抓住一个中心,做教学工作的带头人。把握一个关键,做业务精通的明白人。当好一条纽带,做善于协调的精明人。观点二:甘做绿叶衬红花
正直人:扶正压邪(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一身正气;不怕得罪人,勇于得罪人,教学常规常态化。)
明白人:精通管理(教导处是学校管理体系中任务最杂、最多的一支。)明智人:正确定位(是校长的参谋和助手,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引路人:拨云见日(知行合一)
协调人:化解矛盾(尊重人的需要,理解人的追求。)⑵现代角色
什么是优秀的教导主任? 已有代表性观点:过好三关
①业务关——教学
②研究关——科研
③引领关——指导 要求:听课要“勤”,抽查要“帮”,座谈要“诚”,活动要“实” 例:策划教学研讨活动:前移后续(写作性后续、重建性后续)第一步:专题实践——上课、说课——教研组做小报告。第二步:教师质疑——提问。第三步:团队解疑。第四步:对话研讨。第五步:二度反思。
3、当代教务处主任的专业能力:价值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教师领导力。其中主要讲一讲价值领导力和课程领导力。⑴价值领导力
所谓价值领导力就是对某种价值观、价值取向的选择、理解、运用、转化、渗透和创生的能力。
一是对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力和选择力(学生立场:首先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教师为中心,其次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再次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发展需要,培育生命自觉的人。)二是对本校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力和渗透力。三是对自身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力和表达力。李政涛教授举例1:搬砖工的不同。
举例2:助理的不同结果。(略)⑵课程领导力
策略1:设置“课程协调员”。
策略2:重建提升课程执行力的教学常规。
①严格课程计划的执行:课时与作息时间的规范、全学科建设与实施的规范.(“七个一”:晨读不授课、作业不超量、午间不占用、课间不拖堂、辅导不占课、放学不久留、教育不体罚。)②建设校本课程:规范基础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规范——语文:书漂亮字、品经典篇、写优秀文。数学:培养习惯、渗透能力、浸润思想、形成思维。
二、教导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六个“一”
教导主任的教育理念、业务素质、指导引领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与教研的状况,为此,要当好教导主任,必须要做好六个“一”
(一)一个脑——一颗能上课的脑。
1、身为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又是教学上的排头兵,能上课,能上好课是教导主任的第一要务。在现实环境中,不但要有先进的理念为先导,更要有响当当的阿拉伯数字作底衬。因此,你不但要能上示范课、优质课,还应该能上常态课、有效课,只有这样,你才能立住足,你才会有公信力,你才能指导老师的教学,你才能在老师面前不卑不亢。
2、在上课方面,不妨采用以下几招。
⑴是上好自己的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到先声夺人之效果。
⑵是尽量让自己的课民主、风趣、幽默,学习中尽量让学生多动起来,既尊重学生、张扬个性,又照顾全体,讲究实效。
⑶是制订一定的制度、措施来管理自己的学科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建构,乐于思考,敢于展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⑷是引进时尚元素进入课堂,如李咏的“非常6+1”、“北京奥运”、“嫦娥一号”、“神舟七号”等这些焦点、热点信息进到课堂,让课堂充满了现代气息,充溢生机活力。
⑸是要尽量多的创设一些故事、童话、生活、矛盾、比赛、实践场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静态的文本知识流淌起来,从预设中建构,从生成中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统一。
3、名家关于上课的几句话。
⑴要上好课,首先你要心中有情,课堂才会未成曲调先有情,道是无情却有情;
⑵要目中有人,你不会只见书本,不见学生;
⑶要脑中有智,你的课堂才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才会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峰回路转;
⑷要手中有法,你的课堂才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让学生欲罢不能。
(二)一张嘴——有一张会评课的嘴。
1、学校经常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身为教导主任自然要作主要发言。如果你能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细节,用精炼到位、言简意赅的语言条分缕析,娓娓而谈,那么你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教师心中的砝码无疑会增加许多,反之亦然。
2、一般地说来,评课的目的不是水平甄别,而是增值、激励欣赏,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改进实践、促进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是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方面阐述,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分析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否尊重个体,承认差异;是否充分预设,关注生成。
⑵是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关注是否符合认知曲线,记忆规律;是否赏识激励,激发兴趣;是否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
⑶是从学科本身特点说明,是否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是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否不分主次,目标偏离。
⑷是从教学方式评点,是否动静结合,师生互动;是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是否关注全体,不漏死角。
3、从根本上来说,评课的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看你评得是否到点,是否到位,是否精准,是否点睛。这里搜集了几位名家的点评角度,也许可以借鉴一二。
⑴一堂好课应是: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通红。⑵好课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重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重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⑶一堂好课要有“三力”,即要有张力,要有磁力,要有激荡力。⑷一堂课可从“三度”来评价,即教材的把握度(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学生的参与度(广度与深度)、目标的达成度(有效度与生成度)。
(三)一双眼睛——一双发现的眼睛。
1、“这世上本不缺少美,就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需要赏识,需要激励,其实老师同样需要!可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的领导经常是吹毛求疵,眼里看到的都是黑暗,没有阳光!尽是沙子,没有粮食!开起会来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好像这学校除了他之外就没有一个好人,整天板着一幅旧社会的脸孔,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人划到了他的对立面。
2、你可以想象,这样的领导有亲和力吗?有公信度吗?能搞好团结吗?能做好工作吗?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任何一个老师也都有他的长处,要用发现的眼睛去看待他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引领他们,让他们扬长避短,建立自信,努力工作,不断进取!
3、肖川教授说: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快乐,有快乐的地方就会有幸福。
4、作教导主任的,就是要学会欣赏,学会发现,授之以美,手有余香!
(四)一双腿——一双勤快的腿。一所学校,少则三五百人,多则几千人,还有许多杂七杂八的事缠绕着,而这一切都需要去打理,都需要去协调。所以必须要有一双勤快的腿,去观察,去发现,去了解。
1、要深入课堂,俯下身子,沉到一线,把握学校每个老师原生态的课堂状态,原汁原味地记录学生最本真的学习困惑,建立原始资料,供今后打磨决策。
2、要走近师生,深入师生,了解“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对于好的建议或方法,能吸收的就吸收,不能的则说明原因,解释清楚;对于矛盾或意见,能说服的就说服,能解决的就解决,“不在信号服务区”的就在过滤后向相关领导汇报或转知。
3、要向校长学习,做到有事无事在校园多转转,多走走,尤其是在一些盲区,如中午、课间、课外活动时段,便于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4、要多深入学生家庭、社区,既可以与家长交换情况,交流育人之道,又可融洽关系,增进感情,提高对工作的认同度。
(五)一双手——一双能写的手。
1、如果你有一手遒劲有力或潇洒飘逸的“三字”,会让师生对你这教导主任称道,让师生见识你优秀的另一面。事实上,学校的很多通知、安排、通告、教室内布置、标语、迎检迎宾语都用得上你这手绝活,都是你一展风采的大好机会!
2、试想一下,你的计划、总结、论文、范文等文通理顺,意蕴丰富,活泼灵动,幽默风趣,读之朗朗上口,诵之余韵悠远。若再有几篇小豆腐块刊登在某一报纸、杂志,或拿上个什么大奖,那你的知名度想不高都不行!师生能不钦佩?能不观其文信其行?尤其在职称评定一定要论文的现实环境中,要你捉笔代刀者比比皆是,你这“刽子手”肯定是一块香饽饽!
(六)一副好心肠。
“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是不少人的处事准则。但这里所说的好,内涵却有所不同。好并不是要你做一个好好先生,大小事情都难得糊涂,都无原则的让步,都不得罪人,这种人是一定干不好教导工作的。这里的好:
1、指为人处事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在利益面前不可近水楼台,先己后人,厚此簿彼;在困难面前不能畏畏缩缩,叫别人上,自己却临阵脱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等事情做得多了,日积月累,会让自己威信扫地,成为孤家寡人,工作无从开展。
2、指工作方式要灵活变通,要刚柔相济。你的刚是一种自信,一种张扬,一种威仪,是一个人的骨头,是一个人的内核,能让别人不自觉地接受你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让你政令畅通,工作顺畅。而软是你的一种内敛,一种变通,一种理解,是一个人的血肉,是一个人的内蕴,能让别人感受到你一份由己及人的温馨,从而产生一份亲和力进而认可你。在工作中,要因人而分,因事而异。有时要有雷霆万钧、飞瀑直泻、秋风扫落叶之势,让人感觉到你的威仪和霸气,让大家无从辩驳,无从推却;有时却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我心换你心,用我情换你情,靠真诚打动,凭友谊相牵,从而实现双赢。不过,凡事切不可走极端,应适可而止。太刚是有力量,但弓满易折;太软,以弱示人,容易让人得寸进尺,一发而不可收拾!如何把握方能恰到好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菜根谈》中有一句甚是经典,那就是“威宜先严,恩宜后浓。”
三、教导主任对教学工作的有效管理
(一)有效管理的含义、理念和关键行为。
1、含义:有效管理即符合客观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管理;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管理者在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管理对象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管理对象有无进步或发展是管理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注意有效管理与最优化管理的区别(后者:投入成本的最小化与产生效益的最大化)。
2、理念:有效管理关注管理对象的进步或发展;有效管理强调主体意识和过程意识; 有效管理关注管理效益,要求管理者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管理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管理需要管理者具备“反思意识”;确立有效管理是一套策略。
3、关键行为:清晰思路;多角度投入(或者是多样化工作);目标任务导向;引导管理对象投入工作过程;确保管理的成功率。
(二)从实际操作层面谈教学工作的有效管理。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最有力保障,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管理的加强。因此,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导主任的首要职责、头等大事。教学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学校教学管理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学管理的切入点——教学观念的转变。
思想是先导,思想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虽然经过了几年的新课改实验,教师也经过了多次新课改培训,但是,当前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活动和能力培养,课堂封闭。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比较严重,他们有经验,但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同时,年轻的教师虽然接受了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但是对新课程精神领会不深不透,把握不了实质性的东西,虽然教学方法花样翻新,但是华而不实,教学质量并不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没有多大改变。可以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之间的差别即在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高度决定教师的教学高度。所以,教导主任要把教师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走出去听。组织教师到区内、市内和外地知名学校参观学习或邀请知名教师到学校讲学,让教师感受新课程的理念。
(2)静下来读。早一天阅读就多一份精彩,迟一天阅读就多一份平庸,阅读使人摆脱平庸。组织并鼓励教师阅读教育杂志、教育名著,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基本观点和操作模式。让教师穿过时空的隧道和大师们对话,使教师掌握教育思想的制高点。
(3)坐下来研。发挥骨干教师群体力量,组建学科优秀群体。大力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教、案例分析的形式,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4)潜下心写。鼓励教师写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学论文。用笔记录课程改革的点点滴滴,记载自己课改的探索之路,让新课程理念占领教师的精神圣地。
2、关于目标导向的有效管理。
⑴目标(任务)导向。①作用与意义-----体现办学思想、宗旨与要求;②规划学校发展的方向。
⑵中长期目标。①近期(阶段)目标---学期、学年;②注意有效性----结合实际“跳一跳、摘得到”;③表述要简单明确;④选准方向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3、教学管理的核心——教师队伍的管理。
⑴特殊角色---教导主任本身就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被管理对象中的成员、管理主体中的一员和学校管理者“三位一体”,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执行者、组织者、实践者集于一身)。
⑵两大要素---静态管理(制度)和动态管理(情感)相结合,在日常工作中静态管理是基础,但更多地是要发挥好动态管理的作用。
⑶基本途径---校本教研、岗位培训是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与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我们的管理水平。
⑷三个层次:①高级教师---学科带头、教学示范;②学科教师---再提高、再发展;③青年教师---岗位学习、加快成长。
⑸名师培养:从学科组长和高级教师(含已取得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中培养出在市、片区内有影响的、在校内有示范作用的教师。具体要求:①主持教研课题,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教研成果并加以应用;②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每学期上一堂教学示范课;③担负1~2名中青年教师培养任务。
⑹骨干教师培养:培养一批在区内具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具体要求:①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学研究课题并写出论文;②每学期承担区、校公开课;③班主任所带班要评上先进班或文明班集体;
⑺青年教师培养:进行上岗培训、岗位培训和基本功评比活动。具体要求:①以老带新,新老结对,加速青年教师成长;②做到“五个一”要求------每学期一节教学公开课、一节班会公开课、一篇教学设计;每学年一篇教学论文、一篇工作总结;③每学年参加一个教学研究课题或德育研究专题,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具体进行教学实验;④参加本学科校、区组织的各类评比活动;⑤参加学校组织的教案评比、现代教育技术课件评比、公开课评比、论文评比。
4、教学管理的关键——教学过程的管理。
(1)教学的四个原则:整体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过程性。(2)四个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健全人格培养。
(3)六个环节---预习准备、课堂探究、实践应用、复习小结、收集整理、延伸拓展。
(4)六个习惯---认真阅读、细心观察、思考质疑、勇于实践、独立作业、总结归类。(5)七种能力---阅读记忆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6)最重要的几个管理环节。①准备阶段---集体备课与教案设计;备课的要求:目标与进度、教材分析、对象分析、重点难点、方法手段、训练要求以及检测反馈与评价。②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动态交流;讲、练、评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掌握是检验有效性的最好尺度;多听课进行面对面的管理。③课后落实---训练的质和量、批改与评价。④反馈评价---及时评价与阶段性评价和反馈,重要的是及时抓好质量分析。
(7)学校教学常规——管制还是管理。教学常规工作范畴中,如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都是非常个性化的工作,属于个人行为,按西方的管理理念,管理绝不干涉个人行为,而是采用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方式来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而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是管制(甚至于控制),如学校教导处通常都有一套常规要求,要求老师做什么、怎么做,几年教龄几篇详案、几篇反思、听几堂课„„都有详细的量化的规定,并制订名目繁多的制度、量化评分标准,开展频繁的教学检查、突击听课,诸如此类,花样翻新。然而,因此带来的后果通常是:
①当备课、上课、批改成为任务时,教师便容易产生完成任务式的工作心理,丧失专业责任感。备课不再是为了上课,而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检查的话就可以不备了。教导处组织常规检查便成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检查者一门心思去研究备课者有没有抄袭,备课者临检查时东拼西凑揣摩检查者意图。备课的本原目的丧失殆尽。
②常规检查方式的确能让老师花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但作为管理者我们更应当去思考的是:我们究竟是想让老师花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还是让老师的工作更有效?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专业而言,参加各种评比除外,真正教育学生以及个人专业发展而言,重要的其实不是教学规范,而是教学思想。让教师更有思想可以让一个教师走得更长远。而这恰恰是常规检查无法做到的,甚至会扼制的。
③学校教导处管理教学常规,应当分清哪些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哪些是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可以统一要求,可以管制。而像备课、上课之类的个人行为,应当充分给教师以自主权。老办法不行,不管肯定也不行,因为常规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④少针对个人管理,设法找到协调群体行为的方法与策略才是真正的教学常规管理之道。如改一个个教师的备课检查为教师群体备课经验的交流,作业批改从教导处组织检查改为定期展览。即由原来单一的教导处评价,改为教师群体评价。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常规检查的效果与影响面,同时可以减小教导处单一评价主体的矛盾对立面。
⑤重过程管理,淡化结果意识。把推门课、规定公开课改成邀请听课制,如规定每个学期每人至少请15人次到教室里听课,可以是领导、其它学科教师、家长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促进教师人际关系,还可避免领导听课评价给教师带来的精神压力;教师自主教研意识增强,真正让学校里最应当受到尊重的有水平的教师受到尊重,有利于学校学术氛围的形成;教导处原先教学常规工作不再是监督、检查,而主要是组织、协调了,负担减轻了。
(8)教导处工作重心——事务还是教研。两个教导主任生存状态的例子,其中一位因为事务缠身,已经10年没有进课堂了。虽然例子极端了一些,但教导主任事务繁多,无法兼顾教研,这是事实。
①事务性工作的特点是时间紧急,完成较快,效果明显,容易量化,做一件是一件。教研则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难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且需要较为清静的环境思考。因此,先做杂务,再思考教研,是我们通常的做法,以致真正放在教研上的时间并不多,也是无奈之举。
②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卢湾区中心小学程华校长的实践给了我们些许启示。该校将教导处排课、调课及数据统计、填表等一些杂务工作交给校办公室统筹协调管理,使教导处腾出手来专心负责做好三件事情:抓好教师评价管理。包括“教师业务水平考试”、“师德评价”、“课堂教学能力考核”、“教学质量评价”。抓好教研活动。将一个月四次政治学习,改成了第一次进行上个月的总结,校长读各年级组上报的月报;其它三次不开事务性的工作会议,一般安排第二次是大组教研活动;第三次是参观访问;第四次是教师社团活动。如确有事务,采用一刻钟飞行集会的方式消化掉,充分保证了教研活动、培训活动的时间。抓好课程管理。
③管理之道,在于人尽其才,一个部门同样如此。让教导主任从杂务中摆脱出来,把事务性工作交给善于事务协调的办公室主任去办,每个部门做最善长的事,做最应当做的事,的确是深谙管理之真谛。
5、关于课程设置的有效管理。
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通过课程形态来实施的。也就是说,学校培养目标、办学宗旨、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管理的组织等都可以归结为课程:
(1)教导主任的第一要务是落实课程管理。简单地说,教导主任抓什么?抓课程、抓过程!
(2)积极构建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优化必修课、加强选修课、落实活动课)。
(3)对课程建设与管理注意把握:①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特色的思考要从学校的整体发展来确定;必修课程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贯彻执行,简单地说就是要开齐开足。②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搞好特色教学,建设特色课程。③教师有特长,教学才可能有特色(如艺术特色、心理学特色、英语特色、科技特色、体育特色、环保特色等)。④每个学校都可以从德育课程的角度思考特色,构建学校的校本课程。⑤用系列化的教育来实施对学校课程的组织与管理。
(4)学校课程计划在日常管理中要通过课程表实现的课程计划、学科课程。①德育系列------六大主题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文明与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行为教育。②学校潜在课程------学校的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系列活动。
6、教学管理的生长点——教学质量的管理。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
(1)要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原则。要特别注重课堂监控、单元检测、学科竞赛、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组织教师认真对每个过程进行质量分析并及时地作为改进和加强教学的重要依据。把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起来,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过程和结果各自所占的比例要适当,克服那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倾向。
(2)严肃考风考纪,认真组织每一次测试、竞赛,提高考试信度。(3)考核评价要实事求是,认真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确保考核的全面和公正。
7、教学管理的策略——管理艺术。
科学的制度化管理固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单纯的制度化管理容易使学校管理僵化,影响教师的生气和活动,影响教师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⑴在教学管理中我们要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广大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人,管理者是广大教师的勤务员。
①一切管理、一切措施都要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力求管理方法要多样化、艺术化。
②有一个管理法则——南风法则。说有一天,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自恃力大,先刮起了寒冷刺骨的冷风,结果,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行人把大衣裹紧紧的。与北风不同的是,南风不慌不忙地徐徐到来,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感到惬意,始而解开衣扣,继而脱掉大衣,于是,南风获得这场比赛的胜利。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⑵教导主任在教学管理中,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①尊重原则。教师在默默奉献的同时,渴望自己的人格得到尊重、赏识,渴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肯定和赞誉,渴望独特自我的实现。因此,在工作中要尊重教师,虚心听取广大教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走上教育科研强师兴校之路。针对教师工作的不足、失误,管理中肯定要批评,批评是一种责任,但批评也是一种艺术。批评给老师一点面子,以存一点希望,保护教师的自尊心。②服务原则。管理就是服务,教导主任要转换角色,时时刻刻为教师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提出一些合理化要求,我们要尽可能满足,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要加强感情沟通,加大感情投入,真心真意地做教师的知心朋友
8、关于工作机制的有效管理。
1、建立和完善学校的一整套教学制度,形成学校教学常规,引导和规范师生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按章办事,注意公平。在实践中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2、学校的教学制度要从教学目标任务(培养宗旨)、教学总体要求、教师工作要求、备课要求、课堂教学、作业要求、活动课教学、集体教研、分类辅导、考核要求、质量分析、教学总结、教研论文、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等方面制定。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导主任要心中有爱,肩上有担,腹中有墨,永远做一个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践行者,引领者。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态创造性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展。让我们做一名阳光型的教导主任,做校长的朋友,做老师的朋友,做孩子们的朋友吧!
壮溪小学
邓群珍
二0一一年九月十六日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1
授人以渔,传承经典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于建锋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重视积累、教会方法、鼓励质疑和重视课外阅读等六个方面浅谈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六、重视课外阅读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
总之,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当充分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人以渔,潜移默化,是学生能够学会文言,学活文言,学以致用。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四篇: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次课程改革,在7至9年级设置“历史与社会”这门综合课程,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多年的实验证明,学生喜欢它,教师接受它。但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也存在一些对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理解偏差以及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首先是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 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 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其次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二)贯彻“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的策略
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考虑教法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既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进行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小组的安排、组内的分工等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做到小组的人数恰当,让学生选举自己信任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具体能力进行分工。
例如在综合探究《寻找身边的历史 》一课中,我规定各组确定在自己感兴趣的古迹或者事件作为研究的课题后,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收集资料,并整理出一份多媒体的课件式的调查报告,推举一人在课堂上代表小组发表本组的研究成果,各组组长要充分发挥各组成员的特长,会电脑的制作多媒体课件,会拍照的负责照相,口才好的代表本组发言,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此过程当中,每位学生都参与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小组出力,可以说,一份报告凝聚了全组同学的心血,是全组同学齐心协作的结晶,它既锻炼了个体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各个关键环节,培养高中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当今科学时代赋予给我们高中物理老师的神圣责任。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关键方式
有专家这么认为,高中物理教学中实践要比理论更容易使学生热爱上物理课程。作为高中物理老师,我们需要积极地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智慧进行梳理与更新,凡是对高中物理教学有益的知识,我们都要主动吸收,有些方式是课本上见不到的,而这些营养往往都是我们激发高中物理教学灵感的源泉。本文主要通过对一些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对促进高中物理教学发展能有一点启示。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有本身的特殊性,我们物理老师要进行备课、组织、教学、实验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习物理课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主要因素还是我们物理老师,我们能不能协助好学生学好物理课程,是受很多方面条件制约的。就我们高中物理老师而言,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物理教学的专业化水平,真诚地对待关怀学生,切实地承担起高中物理教学的责任,以自身风格影响学生对物理课的认知,以智慧启迪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帮助学生认知物理的精髓和规律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包含了许多规律要素,我们要从中帮助学生来进行区分,把具有代表性、重要性的规律找出来,帮助学生进行提取和整理,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能大幅提高,还能掌握一定的物理学习窍门,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例1:一焦距为f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x轴重合,x轴上有一光点位于透镜的左侧,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大于f而小于2f。若将此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2f距离,则在此过程中,光点经透镜所成像将()
A.一直向右移动
B.一直向左移动
C.先后左移.接着向右移动
D.先向右移,接着向左移动
多数学生认为,上述情况下光点经透镜所成的像将一直向左移动。理由是当透镜向右移动、物距u在2f范围内变化时像将一直向左移动。其实,这个结构只有在f
对于有关的物理定律,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进行探索。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多解释典型例子和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物理规律和结论,不得随意扩大其适用范围的限制。
只有学生的物理思维不断深刻,这时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进行学习,关键是必须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持续的洞察力,观念和规律不应该仅停留在文字本身,我们需要努力改进物理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进行练习,教师上课多精讲,学生课后多实践。这种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设计,才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自然会深深地加深学生热爱高中物理的热情。
二、让学生将物理知识纳入生活中,活学活用
物理教学的改变,新的教学思维必须要告诉学生“将课堂知识往生活中引导,把课本引向大自然”。研究物理必须一要从实际出发,达到课本理论对现实密切对接,不可能空对空地去给高中学生教授物理知识。只有将课堂物理问题与现实问题严密地关连,才可能使学生认为物理是亲切的,坚实的,有用的,因而才会去积极地了解物理,使用物理。
物理知识和真正的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是不能分离的。高中物理知识几乎完全介入了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更加重要地让学生建立一个物理灵活运用的思想体系。那是我们学习物理根源最初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明亮生动的,各种各样的物理知识,都是有用的,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千万不能误导学生为了学习物理而去死板地记忆公式,要指导学生活学活用。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科技,有不少甚至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实际上更多的现实素材被编入各类题目中,形成“信息给予题”,用来考查学生采集、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当教学需要具体问题时,我们高中物理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能够解决主要特别问题,同时能给予学生过滤多余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引导学生制定适当的物理学习目标,抓住常见物理考试题目的知识原型,在课堂上进行详细描述和仔细剖析,让高中学生体会到快速解决此类物理问题的常用知识。要让高中学生知道我们物理教师的这种解题方式是有价值的,如果我们物理教师能把此方式运用到位,学生就会在日常学习中加以效仿,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手段,使他们在完成物理学习任务时也能有积极的心态。
高中学生若想在物理学习中取得成就,就需要培养基本的科学素质和研究精神。这是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支柱,多多领会物理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链接。高中物理老师在教学组织方面也要遵循巧妙严谨、灵活活泼的授课风格。当今物理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学习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针对性地提升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高中课程和社会发展的相互渗透,让科技进步逐步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方能促进物理教学研究方式的多样化,方能开发高中学生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欲望和能力,方能创造富有个性的系统文化和学校文化。物理学科要发展就必须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同时适应各个层级各个地方学生的具体情况,一便更好地实施开放式物理教学。这样下来就一定能刺激高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扩展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范围,架设一座从理论知识到社会实践的学生学习物理的沟通桥梁。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各个关键环节,培养高中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当今科学时代赋予给我们高中物理老师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1]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12
[2]周久磷.《从素质教育的要求谈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世纪之交的物理教育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
[3]吴超男.《新时期中学物理教师的自我修养》.《当代教育论坛》,2008.6
[4]韩叙红.《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物理教学》,2009.2
[5]薛祝其.《从人文视角探讨原子物理的复习教学》.《物理教学》,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