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大学一毕业就离开了家乡,从遥远的东北来到我们**六中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唯恐自己教不好,学生不满意。但是,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特别是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自己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取得较好成绩。现把自己的做法和体会向领导老师汇报如下:
一、学会怎样与学生沟通
我们都知道,师生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你,并从内心深处对你产生很大的抵触感。要想与学生很好的沟通,我有意识地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与方法,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平等与换位思考
说到平等,实际上师生间本来就是平等的,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也尊重教师,而谈话之间的平等就更重要了。最好能以朋友的身份使学生能倾诉苦恼,教师才能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我解决了不少学生的思想问题。当然,这种朋友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交往建立起来的。这种方法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我首先都是让学生感到平等,让学生感到老师并不是一味的批评、说教,而是真正的想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五班有位姓王的男生,他的日常行为并没有太多的不对,只是很少和同学进行交流,并且该生的服装也不同于其他同学,很少穿校服,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一开始时,我也曾试过要严格的说教,甚至用学校的校规校纪进行处罚,但这些方法收效不大,没有真正的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果太过激,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伤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上课和课下的接触,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朋友式的沟通也很平常,我想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在有一天正巧单独和他相处的时候,对他的一些日常行为进行一些沟通,并说明如果老师处在他这个年龄,作为一个学生,将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才是首要的任务。经过这种平等的朋友间的交流,他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这种方法,陆续的解决了其他一些同学的思想问题,我想每个学生并不是不想和学生、老师交流,从他们心底还是希望进行这种沟通。
(二)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其实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家庭之间应该是充满爱的。一个班也是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不光是对成绩好的学生,对后进生更需要加倍关怀,使其感到,这个任课教师,这个班集体有爱,这种爱的存在也许会变成后进生成长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的动力,去自觉的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的方向前进。只有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才会有收获。
例如,六班有位女生,平时很爱动,也愿意和外班的其他女生在一起玩。所以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成绩也比较差,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她还是很聪明的,也有上进心,只是爱玩,所以,我时常找她谈话,多以鼓励为主,增强她学习的兴趣。现在她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二、认真备课
我们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一名新教师,备课中更要作到精细。第一,将课堂的每一环节,甚至是每一细节,都要考虑周全。如学习目标、自学测试、释疑点拨、当堂作业等;第二,分层次备课,即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的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第三,与其他老师共同研究探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及时总结经验;第四,二次、三次备课,通过加强备课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重视课堂教学
1、培养信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促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角色扮演。记得有一次,我看到有两三个后进生围在一位中等生的周围听他讲题,我上前问他们讨论什么问题?需不需要我的帮忙?我意外的是,那两三位后进生竟然都希望由那位同学为他们讲解,后来我问他们原因,回答是: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学习数学语言,有时候,同学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他们的讲解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理解。受此启发,我采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来讲解一个题目或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同一个题有多个解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办法。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剥夺学生的学习探索机会,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会充分准备,生怕自己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而字斟句酌,反复
练习,表现出色的同学鼓励他们,这样的活动虽然组织起来要花费一些精力,但效果很好。
3、设计情境,在讲解“证明的必要性”这一知识点时,我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用一根足够长的绳子沿赤道缠一周,若把绳子放长1m,问此时绳子和地球间的缝隙是能让一头大象钻过还是只能让一只老鼠钻过?顿时,课堂上讨论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来交流的欲望。
4、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是上好一节课的舵,如果教学目标把握不好,就会降低一节课的效率。然后分组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再由学生一个个展现本组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学生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多尝试、敢于想像,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地课堂氛围中生活成长。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融洽地师生关系中学习,尝试体验创造的快乐,养成一种乐观向上、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5、当堂检测,课堂上学习一直像竞赛考试一样紧张自学后,要检测自学效果,把学生做错的题集中后,让会的学生更正,然后大家讨论弄懂为什么,最后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四、充分利用错题本
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找出问题,建立错题档案,让学生建立错题本。并且充分利用。将每一次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中讲,个别出问题个别讲。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日日清,周周清。
五、个别辅导,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转变后进生,形成一个浓郁的学习气氛,转变一名差生与培养一名尖子生同样重要。优生带后进生,实行“兵教兵”,并且验收成绩。对后进生有帮助,对优生也有促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格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同时,注重优生培养,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省数学竞赛中我区初三过100分共11人,其中我校占7人,孙风萧同学获全区初三级部第一名,包含初四在内是全区第三名。我相信,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把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注重教学反思
诚然,上好一节课重要,但无论怎样的课,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懂得反思,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偏差与不足,是否和我的引导思路明确有关?……反思让我在失败中前进,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向老教师学习,需要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老师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注入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深深感受到正是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正确指导下,在**六中这个大熔炉里,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再次感谢领导对我的关怀和培养,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将一如既往,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六中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谢谢大家。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广西桂林全州县城关完小 马祖斌
【提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省实验区逐步推进,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这时,很有必要去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去适应新课程,因此我认为在这几方面应做出调整。
【关键词】:自身素质、角色转化、教学方法。
一、新课程标准课程下下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改革,美术教师没有一定的美术素养怎么能进入课程,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程呢?这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来组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小时候上美术课,老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一味的去临摹。但在如今的新课程下能行吗?这不是误人子第吗?所以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来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发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把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美术新课程中要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采用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
二.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
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是这种角色在课堂中往往很多教师难以做到,那究竟怎么转换呢?
1.转换班级授课制中教师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我在讲授到《帮小鸟找家》一课时,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
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碰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布满自信。
三、改变美术教学方法
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终生。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世纪,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节奏。鉴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熟悉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电脑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美丽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拟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熟悉绘感知画过程,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也可展示几种可行或可试的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拟、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恐怕学生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尝试--指导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尝试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这种方法,其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
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在讲授《漂亮的热带鱼》、《树叶贴画》中,让学生根据制作图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尝试,可培养其独立能力。在此值得注重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爱好,使其具有挑战性;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3、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时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如在教学漫画中让学生有多个作业选择,分别是:(1)根据生活中的趣事画一张漫画;(2)为理想中的自己画一张漫画;(3)为喜爱的卡通动物或者人物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画并且临摹一张。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烦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还是难度小的作业,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
4、由传统美术技能教学,倾向美术技能与审美教学的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智、能结合。怎样结合呢?
一、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传统的美术教育对此还重视的不够。
二、要引起学生的重视。美术课虽非主科,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综合素质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对学生未来的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让美术新课程真正能够体现课程的“新”,成为一名研究性的美术教师,就凭认真上好课,研究教材等是远远不够的。应总结每一节课所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与同组的教师进行诚恳的交谈,讨论课堂中细节问题,订出一个解决的方案;在网上查阅有关的材料等手段来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3.《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4.《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5.《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6.《美术教材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第三篇: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培养.
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培养 马景山
山阳县法官镇中心学校 邮编 726406 内容摘要: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 法对班主任角色和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求班主任变封闭性、程序性、单一性的传统管理模式为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向性的现代管理模式,使每一个学生
均能按照身心成长规律得到最全面、最完善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理念、新目标, 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班主任培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不断提升广大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一是要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搞好常规管理渗
透实施。二是要加强班主任基本素质的培养,即观察能力、服务意识和反思意识的
培养。三是要健全班主任培养机制。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班主任 培养
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认为,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风学风建设的指导 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力量。目前,随着新课程 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法对班主任角色和班级管理提出了新 的要求,就是要求班主任变封闭性、程序性、单一性的传统管理模式为开放性、创 新性和多向性的现代管理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均能按照身心成长规律得到最全面、最完善的发展。因此,面对新形势、新理念、新目标,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在学校管 理过
程中不断探索班主任培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升广大班主任的专业 化水平。
一、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搞好常规管理渗透实施
班集体是学校内部最基本、最客观、最具体的工作单元,是承载和体现学校教 育教学管理的关键所在, 是创造并树立优良学风、优良班风和优良校风的前沿阵地。因此,学校必须始终重视和不断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通过组织管理、计划管 理、制度管理、情感管理等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来落实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以期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因此必须要求班主任明确、学习和深刻理解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如在德育工作中应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贯 穿于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之中,根据不同年级的培养目标,从班级实际出发,组织 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开好班会,组织好政治学习,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刻苦 钻研、锐意进取、奋发向上,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
如在班务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对学校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及时传 达到本班,并认真落实和实施;要深入课堂、教室、宿舍及其他活动场所,了解学
生的思想动态、道德品质和纪律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对不良倾向有针对地进行教育, 对严重违纪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 健康,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重视抓好班风建设,做到严要求、严管理,教育学生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经常督促检查学生上课、自习、就寝、教室和包干区的 卫生打扫等情况,培养集体主义思想,树立一个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尊师爱校的 良好班风。
如在素质教育方面,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注意表彰先进,鼓励帮助后进 学生的转化工作,鼓励学生争当“三好”学生,争创文明班级;做好“优秀学生干 部”、“三好学生”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等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的防
火、防盗及自我防护意识,切实抓好学生的人身安全工作,做好万无 一失;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内容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好 班级参加学校每年一次的迎新晚会和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
二、班主任基本素质的培养
教育家包德列夫指出:“班主任对学生发生教育影响,不只是由于他的知识, 而且是由于他的道德威望。”学生是开放的、立体的,特别是中学生有很强的向师 性和模仿性,他们敬重老师,常把班主任看成做人的楷模。因此,班主任的基本素 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班级管理中总会碰到学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价值观、自信心、自觉性和 学习毅力的培养问题,学生异性交往、离校出走、胡乱花钱、迷恋上网和逃学厌学 的问题。对此,学校要重视培养班主任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 班级危机预警机制,由值日干部担任班情监测预报员,坚持每周一次的班级例会制 度。如留心学生的作文、作业、日记、周记等书面材料, 建立 “特殊学生档案”(特 优生、“双差生”、有明显特点的学生。学会把握教育时机,善于捕捉学生的兴 趣点、兴奋点、利益点、潮流点、情感点、求异点、殊遇点、疑惧点、变化点、荣 辱点等,因势利导,有的放矢。教育班主任充分接触学生,对学生了解得愈深、愈 细致,教育时机出现得愈多。
(二服务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把培养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养作为基本任务。一定意 义上说,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心智、道德和体 魄诸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应培养班主任的教育服务意识。在班级管理 中要不断换位思考。在一些具体的教育情景中,班主任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问题,这样就不会有学生长时间站在教室门口的做法,也不会让学生抄写课文几十 遍甚至上百遍。要善于整合资源。现代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学校教育系统与社会 其他
系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班集体建设离不开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区 等多方参与,多方配合。这些力量弥足珍贵,班主任应充分挖掘,充分利用。(三反思意识的培养
班主任要善于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有些班主任在解决一个问题后,往 往缺乏必要的反思,以至于许多宝贵的经验没有积累,无形中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与 价值。因此,要大力培养班主任的教育反思意识。一是目标反思。新课程强调学生 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统一与融合。班主任的一切教育教 学行为应着眼于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角色反思。现代意义上的班主任应该是教师职业真善美的追求者,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和思 想的助产士,以尊重与平等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学会宽容,完善自身,提升教师职
业的生命内涵。三是言行反思。有些班主任存在着学生不喜欢但又潜移默化地给学 生负面影响的言行。比如言语不文明、因一点小事停学生的课、体罚和变相体罚、经济惩罚。这些不良教育言行,最终形成了教师的负面形象。四是方法反思。坚持 激励赏识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但又不姑 息迁就。爱要爱得得体,严要严得有度。
三、健全班主任培养机制
班主任素质不是一个个体概念,而是一个群体概念。班主任整体素质的高低优 劣,小而言之影响教育对象的素质,大而言之关系到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建立和 健全班主任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学校管理的创新进步,有利于学校文化和 办学品位的提升。
建立开放参与机制。在全校范围内挑选年富力强、责任心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 班主任工作。常召开班主任工作汇报会,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发现问题,及 时解决。开放参与机制,使学校的共同愿望转化为班主任的个人愿望,并体现在学 校与班主任行为的统一上。
多种模式分层培养。对于班主任新手,我们不能全靠其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探索;对于老手,也需要更新班级管理理念,克服高原效应,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班 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和实践班主任培养的多种模式,如师徒结对、讲 座培训、经验交流、沙龙侃聊、个别指导等,努力促进班主任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 升。
完善激励导向机制。一是双向选聘。每学年工作结束前,下发新学期教师工作 意向表,征求班主任工作岗位人选。然后挑选其中自愿承担班主任工作的优秀教师 进行聘任。二是注重激励。方式有:津贴激励,根据考核结果,按月发放班主任岗 位津贴。关爱激励,建立校长谈话制,积极为班主任提供进修的机会和成为名师名 家的机会;考核激励,在评职、晋级等方面对班主任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推优激励, 推出评选“优秀班主任”等活动,注重对班主任的精神奖励。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多元考核。制定班主任管理办法,加强 对班主任工作的日常管理,使学校的每项工作都能通过班主任的具体工作措施得到 落实。建立班级管理量化积分制度,使各班的量化积分与班主任工作评价及奖金挂 钩。推出发展性班主任评价机制。新课程改变了学生评价体系,实行学业评价与学 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全面素质报告手册等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因此,我们要着眼 于对班主任的教育实绩给予综合评价,而不是单纯地以学生成绩优劣作为标准。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江西省修水县散原中学ABC 332400 摘 要: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最终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优点、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实验探究 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虽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阶段,就其内容而言不仅涉及到化学学科体系中的各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已经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我在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尝试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即根据所学内容在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巧用实验方法去探究各种情境事件,能有效激活化学的知识储备,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一、实验探究教学的优点
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结论—应用。它具有下述三大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一节课中,我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提出富有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学生观察现象,并归纳物质的性质,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而实验探究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演示实验验证法,而我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来处理。上课前教师首先准备好所需实验仪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式和主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新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对知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学生的亲身体验体验对于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教学就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的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鉴别H2SO4和NaOH时,就可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案,然后进行实 验检验。学生们居然找到十多种方法,即(1)石蕊(2)酚酞(3)Na2CO3溶液(4)BaCl2溶液(5)CuSO4溶液(6)FeCl3溶液(8)Zn(9)PH试纸(10)CuO(11)Cu(OH)2等等。可见,学生们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挖掘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它一方面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地产生化学问题,能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能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1.策略一 增强实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的趣味性是提高学生探究精神的良好途径。如在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之前,我先表演一小魔术:在黑板上挂一张“空”的白纸,当依次向纸上喷洒无色溶液A(水)B(氢氧化钠溶液)后,一朵娇艳的红色玫瑰赫然出现。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又继续喷洒无色溶液C(稀盐酸),“玫瑰不见了,不见了,太神奇了”。在整个魔术观察过程中,学生的感观受到刺激,探究的兴趣被激起,这样将发现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思维在边实验边讨论的氛围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或者改变组织形式,我提出问题,学生自行设计,自我去探索,动手动脑。选用日常生活、环境、能源、生产中实际问题,家庭小实验来探求、解决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如:怎样简单快速除去室内异味?麦收季节如何防止自燃现象的发生?如何防止家庭金属制品生锈?等等;实验用品尽量来源于生活:如用鸡蛋壳代替石灰石,干电池锌皮代替锌粒,吸管代替导管,玻璃杯代替集气瓶、烧杯等。在破除封建迷信,破译魔术现象过程中,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科学的神奇,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化学,在化学中研究生活。
2.策略二 提高实验可视性
在化学实验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其首要前提要求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展开积极的思考。提高实验的可视性,让学生对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CO2气体与NaOH溶液虽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如何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呢?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1)利用指示剂变色呈现现象
(2)利用反应前后,密闭容器中CO2气体量改变,引起气压变化呈现现象。猜想是否可行呢?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得知:NaOH为碱,其溶液显碱性;Na2CO3为盐类物质,其溶液也显碱性。从而否定猜想(1)
讨论后,设计出以下实验方案
经过分组实验,得出以下实验现象:
方案一:试管内液面上升;方案二:气球胀大;方案三:红墨水向右移动; 方案四:烧杯中水倒吸入烧瓶形成喷泉,且变成红色; 由以上现象确定猜想(2)可行。
反思实验探究过程,有同学提出质疑:以上现象是否因为CO2气体溶于水而产生?
经过讨论,同学一致认为应在每一实验方案中增加CO2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装置,从而使实验探究方案更严密。
从以上实验探究结果,同学们将此探究方案类推至SO2与NaOH溶液、KOH溶液等反应。
有些实验可将部分实验的器材的外观加以改变,使其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如将铁片、镁带、铜片剪成元素符号形状放入培养皿中与酸反应,通过投影仪将其放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会感知,会观察,会表达。3.策略三 强化实验的参与性
让学生参与实验之中,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实验原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求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另外拓宽实验的时间,将实验下行到课外。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学生提出猜想:厨房里的食醋也是酸的,它是否也能象稀盐酸、稀硫酸那样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部分盐(尤其是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针对这一猜想,我布置学生利用家里的食醋及相关生活日用品,如:细铁丝、带锈铁钉、干电池的锌皮、大理石块、食盐、碱面、鸡蛋皮等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经过实验学生总结出食醋的化学性质与稀盐酸、稀硫酸相似。同时还积累了生活经验──利用食醋可以除去水垢。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我将部分安全性高的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来完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放实验室,建立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小组,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
4.策略四 探索实验最优化
教材中有些实验操作方法在学生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经常鼓励学生:实验方法需要创新而且可以创新,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探究MnO2对H2O2溶液的催化作用时,学生将MnO2加入到5%的H2O2溶液中,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却未复燃。反复几次,结果相同。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带火星的木条从试管中取出后,前端变湿了。原来是H2O2溶液产生的O2中混有水蒸气造成的。则如何除去水蒸气使O2干燥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讨论后设计出以下方案(1)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干燥管相连。(2)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一根较长玻璃管相连,玻璃管外壁用冷毛巾包裹,使水蒸气充分冷却。经过实验,方案一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易行,设计较理想:方案二效果较好,但玻璃管要足够长,且要更换冷毛巾,操作较繁琐。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的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质疑,其中评价方案优劣等环节能够很好体现学习的深度,发展探究能力。通过多次探究,让师生有了共同学习的平台,更加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实验探究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我曾经对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三个实验班的13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兴趣方面,学生都喜欢上“实验探究”化学课。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探究教学”的学习,有助于对物质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且在学习过程中,由自己或师生交替操作实验,更有利于掌握实验技能。现已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培养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教学”的锻炼,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且能够带着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更有部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曾主动做过这类化学实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在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尤其对“实验探究教学”更是下足了功夫。我认为,“实验探究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要适当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要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优化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验探究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最佳的学习心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尤其是设计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从而达到既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把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这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实验探究教学”打开一扇窗。
2013年10月10日
参考文献
[1]文庆城,曾澄福.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 1—4 [2]杨 洁,张善培. 探究性实验实施的问题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5 19—20 [3]崔米英,李晓文.拓展实验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参考2007.5 25—26
中学化学教学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
广东省汕头市第四中学李瑶珊
摘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凸显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紧迫性,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背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科学规划、研训结合、专业训练、实践反思,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导向、自我驱动、自我调控的发展者,从而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可以说,新课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拥有一支高专业素养的、具有新课程理念又能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来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师资队伍。新课程改革凸显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紧迫性,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机会。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等方面。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在职学习、专业训练、实践反思,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综合素质的专业成长过程。新课改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主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大背景,在这一情景中,教师必须具备发展和自主发展的意识,能从改革的方向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能从自己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中发现自己的缺陷与需求,成为一个自我导向、自我驱动、自我调控的发展者。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对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化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出发点
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为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学校层面我们以全校教工大会为平台,开设校性讲座,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文件、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根据学校实际制订了《汕头市第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规划》,搭建起“青年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师”五级平台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每一位教师都有其专业发展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自身的专业努力,真正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准确的目标定位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它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由于教师个体间差异的存在,我们要求教师在深入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自己专业发展环境、个人专业需求和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发展目标,准确定位,确立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制订《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规划由总体发展规划及发展规划两部分构成,总体规划主要包括自我分析、环境分析、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路径、行动方案等内容,规划主要包括具体目标、策略、所需的支持、完成期限、达成的结果、反思与评价等方面。重点在师德、教育教学、教科研、进修培训等方面进行规划,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使每位教师都自觉地进入专业发展的状态。
二、研训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着力点
课程改革不能“等待”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应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培训为积极参与培训,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我校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研修、研讨会、新课程培训、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等专业引领研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强大教育发展功能,将研训工作置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多媒体技术研训工作,促使教师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提升教师专业化 1
发展水平。
(一)、师德师风建设
专业化的核心特质是专业精神,即服务社会,把服务对象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三个方面。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我校党总支、校长室坚持以师德师风为核心的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全校每周一次的政治理论学习,组织观看师德修养录像,举行“教师职业道德论坛”,陶研会活动,师德论文评比等举措提升教师队伍的道德素养,使“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才不愧为专业人员”的观念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二)、专业知识研训
业务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是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的有力保障,我校在抓好教育教学常规、教学技能等基本业务培训之外,尤其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走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深植教师内心。
1、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教研组长及学科高级教师每学期都为同科组老师开设学科知识讲座,教研活动要求做到“三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使教育教学问题研究落到实处。近几年,我校的教研活动涵盖了教育科学理论、专业知识理论、研究新课标、探索新课程的实施方法、研究教学反馈问题、探索中高考备考策略等多方面内容。我校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同备课组老师轮流当“主备”,即由该教师将本周的教学内容在会上以“说课”的形式进行展示,其他教师及时提出建议及改进办法。实践证明,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平台有效地促使教师带着问题在研究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青蓝工程”建设
“青蓝工程”是我校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亮点。新教师能否尽快地胜任岗位,老教师如何重燃工作激情,实现自身的第二次专业化发展,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要求,尽早成为合格的教师;老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努力学习新技能,在新学年开始前,我们都认真地制订新教师培训计划,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要求,同时我们给每位新教师都安排了班主任导师及学科导师并进行“结对”仪式,要求导师为新教师上示范课,跟进新教师课堂听课,指导新教师开好汇报课,写好教学反思,阶段性进行验收、考核和鉴定工作。“青蓝工程”实施以来,我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每年区、市级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都成绩斐然。老教师在与青年教师的互动中也重燃了再创专业“第二次曲线”的强烈需求。事实说明,“青蓝工程”的建设使青年教师得到有效的帮助和培养,导师也在传、帮、带中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经验、增长新知识,这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的教师专业发展。
3、课题研究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指导教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反思教学与行动研究,有助于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我校鼓励、支持教师根据个人兴趣、专长和教学实际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组建研究小组,从不同角度选择专题、课题进行研究。如我们政治组的“政治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语文组的“中学语文诵读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得汕头市课题研究一等奖,化学组“中学化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组的教师论文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去年以来,我校又积极申报了广东省学习科学研究会的子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力的各学科有效教学研究,教师们在研究中交流共享,互补共生,从而有效地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的普及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教
师专业发展的必需.我校根据教师的年龄及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分批培训,我们利用假期、假日开展Windows XP、Word、PowerPoint、Excel、Internet、Outlook Express、Authorware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专题讲座,使全校90%以上的教师都掌握网上备课、网上交流、资料搜索、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到目前为止,我校教师自行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涵盖了中学阶段所有的学科领域,在突破传统教学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上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及有效运用为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活水”来自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只有以主体的身份投身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及教学反思等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也才会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我校积极地利用这一主阵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我们以各级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兄弟学校交流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学校常规的教学调研周、对外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为任务驱动,引导教师在准备过程中发挥集体智慧,锤炼教学基本功,让教师在积极参与学校“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同伴指导
教师同伴指导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策略,它有助于突破教师之间的相互隔绝,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新型校园文化,这种新型的校园文化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我校开展的“教师文化沙龙”、“读书俱乐部”、“讲述我的教学故事”、“学科公共电子邮箱”、“公开课点评”、“课例研究”等活动为教师营造了开放的、合作的、愉悦的环境,使教师同伴指导真正地起到促进教师合作、成长的作用。
(三)、教育教学反思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养成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育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纠正教育教学行为,使自己的专业不断走向成熟。我校提倡教师做好“三思”:即以集体备课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前反思”;以集体听课和学生课堂反馈为载体的“教育教学中反思”;以案例分析、集体评课、成果展示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后反思”。实践证明,“三思”活动有效地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事实、教学实践进行认真地审视,在不断地发现和总结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科学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点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制度、环境、文化和教师自主参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教师的自主参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不可能实现;而没有来自环境的支持,科学的管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我国颁发实施的《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宏观的法律保障。学校层面应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机制,必须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树立科学的教师发展观,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致力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挖掘教师的内在潜能,为教师的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建立典型带动机制,让优秀教师、名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步上良性的专业化发展轨道,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化
发展水平。
(二)、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只有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纳入教师评价指标,积极开展教师发展性评价,才能真正激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教学档案袋的开发能有效地将外在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将评价与教师的自我反思结合起来。近两年,我校尝试指导教师创建自己的教学档案袋,并提供教学档案袋的目录供教师参考(1、教学职责;
2、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
5、教学活动;
6、学生评价;
7、专业发展活动;
8、自我反思;
9、教师同伴评价;
10、个人荣誉;
11、未来计划;
12、附录),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改造,尽可能地体现教师个人的风格又能涵盖档案袋所需的基本资料。但这只是校方行为的有效尝试,我们认为缺乏完善的教师素质评价机制仍是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障碍之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没有教师专业化发展,就不可能有新课程的真正落实。只有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才能真正达到专业化。新课程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使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更为凸显,教师必需具有自我发展的意愿和动力,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在实践中反思提升,以自我造就,自我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现代教育理论热点透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