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的探索

时间:2019-05-13 00:1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的探索》。

第一篇: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的探索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的探索

——以人民版教材为例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谢艺明(361021)

内容摘要:加强集体备课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提高备课的质量;另一方面,以课例研究为抓手,全面探讨课堂教学的建模。确实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历史 集体备课

课时紧张是当前一线教师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普遍的反映,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怎么办?再回到传统老路上,靠“日光+灯光”,以牺牲教师、学生的身心为代价。姑且不论是否有这么多的课时可加,显然如果再靠以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肯定地说,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不可能走多远。不容否认,课时紧张确有其客观因素,如教材容量过大,学术性太强,概念不易讲清等,而且在短时间内一时也无法解决。在亲历高一备课的体验后,让我再次感受到备好课对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什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并非戏言,靠老经验、上一课备一课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绝对无法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因此,解决课时紧张关键仍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提高课堂效益的最优策略还是备好课,尤其要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并确实提高其效能。

一、新课程背景下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

备课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也是传统教学常规基本要求。但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师,尤其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靠一本教参备课已基本能应付,以至于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师不用教案也可上课,更遑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了。从实践层面看,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没有集体备课的课,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首先,集体备课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新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不在死记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或结论,不在盲目地跟着教材、教师转了。换句话说,学生的思维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师备课所能的掌控范围之内,尤其是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按专题体例编写,学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或困惑,面对着可能突如起来的问题或困惑,仅凭教师个人的备课显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一纲多本”要求要加强集体备课。“一纲多本”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解读不一,教材选择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结论也不同,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同版本的表述差异很大。究竟哪些知识要求学生要掌握?哪些可以删去?哪些又该适当补充?补充到什么程度?增删不宜,可能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质量下降了;或者课堂容量过大,教学任务完不成。显然,加强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而仅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驾御的。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也许集体备课的实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其备课质量一定比单兵“作战”强,至少能起到增强了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新课程信心的作用。其次,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新课程理念在遭遇实践挑战时,教育理论家们、政策制定者们也显得爱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对着繁重的实施工作,我们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 “充电”,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通行,乃至我们的学生。从新课程实践看,老教师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明显不如中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观念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更难,以至于有人认为新课程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这一部分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惟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是当前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最后,集体备课是“减负”的需要。迄今为止,新课程的课程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以人民版教材为例,教材大部分只给结论,有的甚至不给结论,怎么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结论?它需要教师从课外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加以补充。此外,除教案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还精心准备了课件。试想,每节课都如此,教师的负担明显加重了。而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既分工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减缓学生压力的作用。同时,由于新课程教辅材料不配套,需要通过集体备课,精选习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实施集体备课策略

1、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高中新课程采用的模块教学,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就历史学科而言,教材打破了以往按通史形式编排,而以专题形式编写,专题内容的内在联系加强了,但时空跳跃性太大。因此,集体备课应加强以专题为单位备课,一人备一课的做法很容易割裂专题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做法:规划分工——资源收集——整体把握——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个人调整。

(1)规划分工:在开学前1—2周,备课组先讨论学期整体安排和教学进度,其前提要求备课组成员必须对教材的整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如有的老师就提出在专题三结束后,把专题六、七、八之世界史部分提前讲,以便于学生中外对比联系;也有老师认为,世界史较难学,还是不变好。最后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和自己的专长,按专题领取各自的任务。一般第一专题由大家集体备课,在开学前共同完成。

(2)资源收集:备课组成员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开始就自己的分工的专题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并着手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

(3)整体把握:一般在专题开始实施的前3周,如能提前则更好。由备课组各成员在初步熟悉专题内容的基础上,由本专题负责人提出教材整体处理意见,供备课组成员讨论。如是否有必要对专题内容进行整合或调整;根据课标要求,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可以适当增删等。以《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为例,本专题的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与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相比而言,第3课的内容多,且概念多,用1课时学习确实难度很大,而第2课内容相对少些。从课时安排和知识内在联系的角度分析,大家都认为可把第3课的“法令出一”子目调整到第2课的“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中结合“皇帝”来源讲解。然后,由该专题负责人根据备课组成员的意见进行备课。

(4)个人备课。本阶段如遇到问题,应及时向备课组成员或同行求教,不可闭门造车,或随意处理。

(5)集体研讨。一般在专题实施的前一周初,备课组成员在进一步了解专题内容的基础上准备好自己的教学设计,由专题负责人为主讲解自己的教学设计,专题负责人的教学设计必须以书面形式交付备课组成员讨论。要求:教学设计应尽可能详细,仅次于教案。

(6)修改完善。专题负责人根据备课组意见进行修订,并在该周周五前以电子稿件送交备课组。

(7)个人调整。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在实践的体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个人备课重点在设计板书或多媒体应用上,并借此进一步加深对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的理解。

2、以课例研究为突破,探索课堂教学的全面建模。备好课是上课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意味着就能上好课。探索一条适合本校、本班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是备课组应追求的目标。运用课例研究探索课堂教学的全面建模具有可操作性。其具体流程为:选择主题、定主备人——备课——集体研讨——定上课教师——评议总结——再上课——总结反思。课例研究一般至少每月举行1次,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总结反思阶段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一线教师莅校点评或上示范课。课例研究可在备课组内,也可在学校范围内,甚至可以在校际之间开展,但应注意校际之间的层次差异不要太大,同时要强调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要追求常态下的教研。

3、发挥群体优势,尝试创建学科资源库。备课组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收录各种课程资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在实施中,普遍一线教师都感到现行教辅材料存在不少问题,我们鼓励教师以导学案方式进行修改、完善,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方面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符合自己教情、学情的习题集。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加入相应群组,及时记录自己实施新课程的心得体会,或困惑、问题,学会共享,学会寻求更多的帮助。

三、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1、材料引用的科学性。历史资料良莠不齐,而新课程有许多结论需要我们引经据典去论证,学生分析材料能力需要我们潜移默化去引导。因此,课堂教学所使用的历史材料必须慎重选择。就目前我们备课经验看,历史材料主要来源于:(1)网络资源,如CERSP.COM(新思考网)、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等;(2)不同版本教材,毕竟这些教材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经过专家审核且具有典型性;(3)大学本科生现行使用教材等;(4)原有自己引用的历史材料;(5)乡土资料。

2、备课组成员合作的诚信度。集体备课能否落到实处并产生效益,关键是教师的认识是否到位。面对新课程,不管是有经验的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是新课题,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既减轻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也提高备课的效益。教师应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向自己的同伴、学生学习。一句话,集体备课活动不应是学校的行政行为,而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惟有如此,备课组成员才能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感,集体备课也才能落到实处,并发酵为质量。

3、多媒体制作的实效性。新课程实施后,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产生了兴趣,最主要的是想利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与质量。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多媒体制作的过于精致,不仅实效性不强,而且花费了大量时间,导致无法长期坚持;一是多媒体内容过多,频率过快,致使学生跟不上,课堂效果不好。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认为多媒体只要达到辅助教学功能即可,不要太多的花架子,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是越多就越好。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

摘 要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呢?本文正是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新的备课特点。关键词

新课程 备课

历史教学

目前,历史教学是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正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这种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上好一节课,备好课是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教好课。因此教师的备课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来说。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面对新课程这个大背景,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呢?我认为:

一、少用经验多研究新问题

传统的备课是一种封闭式备课,教师往往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备的是课内,讲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独立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然后在课堂上将它们搬运和装载给学生,这样的备课是平面的,拿着这样的教案去讲课,就不可能有深度、宽度和广度,也不可能调控好课堂,处理临时性问题,只能凭借经验。因此,我们提倡“研究型备课”,即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不是经典,只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所主张的开发课程资源,首先是对教材的开发、加工和处理。现在课改年级用的新教材应用了大量现实材料,设计了大量探究活动,但并不是教案、学案,仍需要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行加工处理。一定要改变过去教材写什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写就怎么教的现象。总之,要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引导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课堂教学显示出灵性和活力。

新课程下的备课就是教研,备课引导课改。备课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因为每一个新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就是对自身的一次创新,就是在进行教学改革。所以,当前教师的备课应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变被动、机械的备课方式为灵活的、动态的备课方式

传统的备课,基本上是教师按着“我教你学”的思路来编写教案,教学过程完全是由老师来控制。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可控制的。我们说这种方案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活动内容、什么时间发言、教师讲什么都由教师课前做了规定。

当前,新课程的要求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于过去的“教案”。因此,教学设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正因为这样,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能是描述大体的轮廓,而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流动中、变化中充实和完善。

研究表明:教师在一堂课上要做出35个左右的决定,这意味着教师要在不断变化的情景中随机地采取行动。要在一节课上做出那么多的反应并力求准确,这些不是固定教案所能解决的,而要靠教师的“临场发挥”。这样看来,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既是可以预设的,又是不可预设的,可以这样说,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比较粗的一次设计。然后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以及新问题的出现,随时调整教案乃至进行二度设计。

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案,是动态的、多样的、灵活的和粗线条的,因此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材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三、进行集体备课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师,尤其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靠一本教参备课已基本能应付,以至于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师不用教案也可上课。从实践层面看,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没有集体备课的课,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首先,集体备课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新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不在死记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或结论,不在盲目地跟着教材、教师转了。换句话说,学生的思维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师备课所能的掌控范围之内,尤其是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按专题体例编写,学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或困惑,面对着可能突如起来的问题或困惑,仅凭教师个人的备课显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一纲多本”要求要加强集体备课。“一纲多本”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解读不一,教材选择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结论也不同,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同版本的表述差异很大。究竟哪些知识要求学生要掌握?哪些可以删去?哪些又该适当补充?补充到什么程度?增删不宜,可能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质量下降了;或者课堂容量过大,教学任务完不成。显然,加强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而仅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驾御的。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也许集体备课的实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其备课质量一定比单兵“作战”强,至少能起到增强了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新课程信心的作用。

其次,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新课程理念在遭遇实践挑战时,教育理论家们、政策制定者们也显得爱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对着繁重的实施工作,我们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 “充电”,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通行,乃至我们的学生。从新课程实践看,老教师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明显不如中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观念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更难,以至于有人认为新课程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这一部分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惟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是当前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最后,集体备课是“减负”的需要。迄今为止,新课程的课程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以人民版教材为例,教材大部分只给结论,有的甚至不给结论,怎么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结论?它需要教师从课外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加以补充。此外,除教案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还精心准备了课件。试想,每节课都如此,教师的负担明显加重了。而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既分工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减缓学生压力的作用。同时,由于新课程教辅材料不配套,需要通过集体备课,精选习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当然,强调合作备课,并非要忽略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要重在集中的交流和研讨,集体备课要想做好、做实就要把“个人自备”、“集体交流”、“个人整理”这几项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四、认真撰写教案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认真编写教案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本学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而且要按照大纲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只有在教案编写过程中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编写教案更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优选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认真编写好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很有价值。

五、课前预案与课中反馈、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反馈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第一次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 《台州学院学报》

[4]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桃渚中学 黄成省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大学一毕业就离开了家乡,从遥远的东北来到我们**六中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唯恐自己教不好,学生不满意。但是,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特别是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自己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取得较好成绩。现把自己的做法和体会向领导老师汇报如下:

一、学会怎样与学生沟通

我们都知道,师生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你,并从内心深处对你产生很大的抵触感。要想与学生很好的沟通,我有意识地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与方法,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平等与换位思考

说到平等,实际上师生间本来就是平等的,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也尊重教师,而谈话之间的平等就更重要了。最好能以朋友的身份使学生能倾诉苦恼,教师才能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我解决了不少学生的思想问题。当然,这种朋友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交往建立起来的。这种方法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我首先都是让学生感到平等,让学生感到老师并不是一味的批评、说教,而是真正的想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五班有位姓王的男生,他的日常行为并没有太多的不对,只是很少和同学进行交流,并且该生的服装也不同于其他同学,很少穿校服,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一开始时,我也曾试过要严格的说教,甚至用学校的校规校纪进行处罚,但这些方法收效不大,没有真正的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果太过激,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伤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上课和课下的接触,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朋友式的沟通也很平常,我想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在有一天正巧单独和他相处的时候,对他的一些日常行为进行一些沟通,并说明如果老师处在他这个年龄,作为一个学生,将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才是首要的任务。经过这种平等的朋友间的交流,他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这种方法,陆续的解决了其他一些同学的思想问题,我想每个学生并不是不想和学生、老师交流,从他们心底还是希望进行这种沟通。

(二)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其实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家庭之间应该是充满爱的。一个班也是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不光是对成绩好的学生,对后进生更需要加倍关怀,使其感到,这个任课教师,这个班集体有爱,这种爱的存在也许会变成后进生成长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的动力,去自觉的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的方向前进。只有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才会有收获。

例如,六班有位女生,平时很爱动,也愿意和外班的其他女生在一起玩。所以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成绩也比较差,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她还是很聪明的,也有上进心,只是爱玩,所以,我时常找她谈话,多以鼓励为主,增强她学习的兴趣。现在她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二、认真备课

我们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一名新教师,备课中更要作到精细。第一,将课堂的每一环节,甚至是每一细节,都要考虑周全。如学习目标、自学测试、释疑点拨、当堂作业等;第二,分层次备课,即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的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第三,与其他老师共同研究探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及时总结经验;第四,二次、三次备课,通过加强备课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重视课堂教学

1、培养信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促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角色扮演。记得有一次,我看到有两三个后进生围在一位中等生的周围听他讲题,我上前问他们讨论什么问题?需不需要我的帮忙?我意外的是,那两三位后进生竟然都希望由那位同学为他们讲解,后来我问他们原因,回答是: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学习数学语言,有时候,同学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他们的讲解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理解。受此启发,我采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来讲解一个题目或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同一个题有多个解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办法。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剥夺学生的学习探索机会,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会充分准备,生怕自己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而字斟句酌,反复

练习,表现出色的同学鼓励他们,这样的活动虽然组织起来要花费一些精力,但效果很好。

3、设计情境,在讲解“证明的必要性”这一知识点时,我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用一根足够长的绳子沿赤道缠一周,若把绳子放长1m,问此时绳子和地球间的缝隙是能让一头大象钻过还是只能让一只老鼠钻过?顿时,课堂上讨论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来交流的欲望。

4、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是上好一节课的舵,如果教学目标把握不好,就会降低一节课的效率。然后分组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再由学生一个个展现本组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学生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多尝试、敢于想像,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地课堂氛围中生活成长。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融洽地师生关系中学习,尝试体验创造的快乐,养成一种乐观向上、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5、当堂检测,课堂上学习一直像竞赛考试一样紧张自学后,要检测自学效果,把学生做错的题集中后,让会的学生更正,然后大家讨论弄懂为什么,最后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四、充分利用错题本

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找出问题,建立错题档案,让学生建立错题本。并且充分利用。将每一次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中讲,个别出问题个别讲。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日日清,周周清。

五、个别辅导,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转变后进生,形成一个浓郁的学习气氛,转变一名差生与培养一名尖子生同样重要。优生带后进生,实行“兵教兵”,并且验收成绩。对后进生有帮助,对优生也有促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格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同时,注重优生培养,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省数学竞赛中我区初三过100分共11人,其中我校占7人,孙风萧同学获全区初三级部第一名,包含初四在内是全区第三名。我相信,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把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注重教学反思

诚然,上好一节课重要,但无论怎样的课,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懂得反思,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偏差与不足,是否和我的引导思路明确有关?……反思让我在失败中前进,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向老教师学习,需要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老师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注入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深深感受到正是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正确指导下,在**六中这个大熔炉里,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再次感谢领导对我的关怀和培养,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将一如既往,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六中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谢谢大家。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茂名市第十二中学许巧诗 摘要:广东省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方案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新课程方案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探索与实践,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 创新

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技能训练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视野开阔,志向远大的现代素质。

2006年,广东省从高一年级正式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方案,新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新的理念。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尽可能有宽广选择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如何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结构的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模式等问题是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方面需要广泛借鉴其它学科和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灵活恰当选用教与学的方法。

一、整合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选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

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二、制订任务,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由于本身的操作水平不一样,有些学生感觉老师讲的已经会了,就自己操作电脑,不听老师讲解。所以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解决问题的各环节及效果,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在教学“表格信息加工”的内容时,教学的重点是借助数据加工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出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EXECL软件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上。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如在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后,可根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给学生提供没作统计的考试成绩表等。让学生学会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同时体会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优越性,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比较、分析数据,发现、提炼出蕴含于数据中的信息,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数据信息处理的过程和方法。

三、恰当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新课程教材中介绍的软件繁多,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以一到两种软件为主,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提升出信息处理和交流的一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和特点、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探究,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比较分析各类不同工具特点,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理解和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并能迁移到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四、加强学生的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是什么呢?是捕鱼的方法,是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多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能把学到的知识汇总、统计而找到其中的普遍规律;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尝试新方法,能够自己解决或试图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请教老师,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把自己所设想的解决方法融在问题中来请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勤奋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合格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发现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发现学习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其来解决新问题。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例如,在“表格信息加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一份成绩表为例,提出问题求两个人的成绩总和,学生会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将求和的项依次累加迅速得出结论。接着提出求20人的成绩总和,采用刚才的方法是否太繁锁?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利用EXCEL软件中“∑”求和,完成操作。接着及时指出,在Excel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函数,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求20人的平均分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发现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自学或接受学习为基础。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及时的点拨,让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五、提倡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这些形式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合作,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操作中形成技能,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它给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舞台。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刚刚开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整体素质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艺主编,《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教学用书》,2004年7月

2、李艺主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2003年9月

3、《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科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集体备课及其检查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的集体备课及其检查评价

教学准备的主要呈现是教学方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案。在传统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指向过于“机械”,提倡所谓的“标准化”、“规范化”,在管理要求上过于具体、过于详尽,统得过死。结果呢?一些教师要么按教案一层不变、按部就班地实施,要么教学与教案互不相干,形成“两张皮”。如何既让教案有力地指导课堂教学,又让教师从繁重的教案书写中解脱出来,这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集体备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既能让年级组(教研组)教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又能让教案张扬个性,教学百花齐放,同时还节省了教师的时间,有利于集中精力研究教学。

一、集体备课的操作程序

我校的“集体备课”,是指在年级组(教研组)组长(以下简称“组长)的组织下,组内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按时就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讨,形成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案,个体又结合班级实际和自己教学风格对其适当增、删、改、补的备课行为。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学期初,组长根据组内教师多少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将学期所有备课任务合理分解给组内教师,承担任务的教师即为该教学单元的“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即刻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对教学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并撰写发言材料(此为“一备”)。发言材料必须包括编者意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重难点、课时内容分配、设计理念、施教策略,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业设计、注意事项等环节。

2.按实际教学进度(以最快的班级为准)提前一周(或两周),由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定时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活动中,首先由主备教师根据发言材料就该单元的教学整体设计进行解读,然后其他教师(其他教师在活动之前也应该认真研究非自己主备的教材)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构想,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展开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专人做好活动记录。活动后,组长将活动记录送教务处审阅、登记,主备教师发言材料送教务处存档。

3.主备教师辩证吸收组内教师的教学建议,博采众长,并对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构想)进行必要的调整,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撰写课时计划(即教案)(此为“二备”)。然后拉开行距(以便于其他教师个性化的增、删、改、补)打印,并装订成册(一单元订成一册)。组内教师人手一份。

4.上课前,教师个体认真熟悉教案(组内统一印发的),并结合本班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空白处增、删、改、补,加注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使之更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此为“三备”)。上课后,在课时教案的后面书写自己的教学反思。

5.教师利用教学之余,随时随地或组内集中交流教学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单元的集体备课或课堂教学提供理性指导。

二、集体备课的检查评价

为了使集体备课这一形式沿着新课程方向发展,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除有计划组织不同年级组(教研组)的教师参与他组的备课活动外,我们还特意加大了对各年级组(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的监控力度。成立了分管领导牵头、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参与的检查评价小组,建立了教师自评、他组互评、检查评价小组终评的评价机制。通过检查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年级组(教研组)和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方法。

1.检查评价的方法,可概括为“一查、二审、三看”:

⑴ “一查”就是查活动开展情况。检查评价小组要认真查阅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和主备教师的发言材料,了解主备教师是否吃透教材、整体设计是否科学、课程开发是否充分,了解教师们争议的焦点何在,课程理念存在什么碰撞和分歧,为教务处在宏观上整体调控、指导各年级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提供第一手资料。如果条件允许,检查评价小组最好能根据年级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安排,深入到备课活动中去了解他们的备课情况,并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⑵ “二审”就是审阅年级组(教研组)集体形成的“共性教案”、教师通过增、删、改、补形成的“个性教案”。“共性教案”主要审阅教学环节是否衔接、起合是否自然,教学过程是否合理、可行,教学策略是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教材处理是否科学、能否实现“增值”;“个性教案”主要审阅教师的增、删、改、补是否符合班级学情,是否张扬个性,教学反思是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情,是否思有所得。

⑶ “三看”就是看教案是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否整合了三维目标、是否体现创新精神。

① 是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思想是我们检查评价教案关注的焦点之一。一切教案设计,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体现“生本”思想,任何游离于这一指导思想的教案都必须修正。所以,无论是目标定位、教材取舍,或者是环节设计、活动安排,都要看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这一行为主体,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② 是否整合三维目标是我们在检查评价教案时所关注的又一焦点。我们要求教师的教案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使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换句话说,教案必须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而且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所展示出的整个过程必须是学生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必须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渗透和培养。在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所展示出的过程与方法中,重点检查是教师僵化机械的传授,还是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相关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趋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③ 教案是否体现创新精神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看教师的课程思想是否体现创新精神,是否在继承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努力拓展个性空间,是否在资源引进、学科整合、策略选择等方面体现创造性;二是看教师是否积极开发了课程资源中的潜在创新因素,是否最大限度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创新精神的培养。

2.检查评价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 检查评价的目的在于使集体备课这一形式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因此要求全体教师全程参与。让不同级段、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年级组(教研组)的教师相互检查,便于大家取长补短。

⑵ 检查评价不搞形式。检查有明确的目标,评价有量化的标准,检查评价的结果形成“教案检查反馈卡”,一式两份,一份反馈给教师,一份教务处存档。

⑶ 检查评价的结果与奖惩挂钩。对教师个人的检查结果(“主备教师”发言材料、教师的“个性教案”),记入教师学期常规教学业务档案,作为学期教学奖发放、评优评先的标准之一;对年级组(教研组)的检查结果(集体备课活动记录、组内的“共性教案”),记入年级组(教研组)教研活动业务档案,作为评选优秀年级组(教研组)和年级组(教研组)组长的依据之一。

⑷ 检查评价不宜过多,一般一月检查评价一次。次数太多,容易分散教务处及相关教师的精力,不利于管理和教学;次数太少,容易让教师因缺乏必要的压力而产生惰性,同时也不利于各年级组(教研组)以及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学习,离散教育教学资源。

下载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式[合集5篇]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式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历史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都属于专题史。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学习高中历史课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学习高中历史课 汪世勇(贵州师大附中历史教研组)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快乐学习、学有所成。......

    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培养.

    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培养 马景山 山阳县法官镇中心学校 邮编 726406 内容摘要: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 法对班主任角色和班级管理提......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广西桂林全州县城关完小 马祖斌 【提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省实验区逐步推进,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江西省修水县散原中学ABC 332400 摘 要: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归结于问题......

    反思新课改背景下的集体备课

    反思新课改背景下的集体备课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集体备课制度在各地区、各学校得到广泛推行。然而,由于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不健全以及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不足,导致大多数......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有效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有效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历史课堂教学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面对众多教学理念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探讨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教师滥用信息技术,内容繁杂毫无选择,教学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