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摘要:高中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在高中政治教学因为脱离了学生生活世界导致了教学效果低下甚至无效,教学目的难以实现,课程价值更难以凸显。本文着重从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五个方面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界定教学目标,在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打通教学活动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书本知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在生活化的体验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呢?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存在些许弊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往往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成为教学关注的中心,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重视不够,学生难以得到全面发展。要适应教学生活化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必须生活化:第一,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并重。思想政治课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必须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仅根据社会需要确立的教学目标,而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不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追求,就可能最终落空。第二,理想与现实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目标既要现实化,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目标的可实现性;又要避免平庸化,体现目标的理想性、先进性,能够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第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统一。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淡化学科知识体系,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思想政治课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生活经验,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把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充分张扬个性,积极进行自主探究,获得情感体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养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二、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上,过去长期存在“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问题。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首先,基本内容符合学生生活需要,惠及学生终身发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丰富的知识内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处理好学科理论逻辑与学生生活逻辑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淡化学科体系,注重教材基本内容的教学,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进行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美化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学内容反映形势发展,体现时代特点。思想政治课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政治教材往往滞后于时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和改造。要把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问题及时地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让现实生活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源泉。第三,典型事例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想政治教材中列举了一些事例,但这些事例往往过于理想化、成人化,多以伟人、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为典型,不仅时效性比较差,学生缺乏新鲜感,也往往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产生共鸣。因此,要整理、筛选来自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作为教材的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增强吸引力。第四,问题讨论关注“热点”和“焦点”,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有着一定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思考、热烈讨论。这样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又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化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寓教于乐,寓理其中。创设生活情境的典型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用语言描绘情境。即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富于情趣的语言,叙述生活中的事情,描述生活的场景,勾画生活中的人物等。第二,用教具展现情境。即用一定的实物、图画、表格等展现现实生活的画面,使学生亲眼目睹“真实”的生活情境。第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情境。即用音乐、电影、电视等艺术手段,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场景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第四,用活动表现情境。即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某种典型的生活情景或截取某个生活片断,组织一定的模拟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进人一定的生活情境,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第五,以幽默夸张情境。幽默具有形象、生动、夸张等特点,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借助幽默可以夸张地展现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
四、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和接受的程度,学生缺少真实的体验,所掌握的也不过就是空洞的理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要求强化学生自主探索和积极参与,关注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使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真正落到实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以下几种值得研究和借鉴:第一,体验式。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或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身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感受和体验,获取生活经验的教学方式。第二,探究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一定的问题或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第三,谈话式。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实际,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话题,师生共同分析、共同探讨的教学方式。第四,活动式。例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主题班会、社会公益活动、办剪报、组织竞赛等。
五、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主流。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需要,相信学生潜能,爱护学生身心,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气氛民主化,师生关系朋友化,使教学在民主、融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应该做到:首先,要摆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学中教师必须是引导者;学生必须是主动探索者。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高度信任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以势压人、以压代教,必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平等的姿态、平易近人的风格来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再次,师生要平等交流、共同研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与学生共同研讨问题、交换看法、沟通思想、培养感情;学生要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不唯师是从。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 2004 年 3 月 2 日
[2]胡田庚.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高等函授学报,第20卷第6期,2007年6月
[3]周春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研究.教学与管理,2010年7月20日 [4]林树文.试论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时代教育,2009年10月
[5]吴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刍议.中小学教学研究,第7期,2009年7月
第二篇:浅析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就是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本论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依据及途径。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甚至包括选修模块部分,无不彰显着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散发着生活的气息。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生活的需求才有意义。将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理论通化,抽象教学原理具体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与发展的现实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真理的把握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的过程。因此,教学应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从生活的直观感性入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与提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马克思的认识论为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主张学习应以经验为中心,重视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和技能,[2]“生活教育”是政治教学生活中必须坚持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现实依据
首先,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度关注理论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等教育因素。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的教育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生活化
“经历是一种财富。”学生亲历亲为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因此,应挖掘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挖掘学生的生活感悟,突出教学生活化。构建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把书本知识与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为此,思想政治教学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一方面,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所学的理论观点。
例如,在教学“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时,引用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在《说句心里话》这首歌中唱的“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说明这一义务的重要性。正是这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活生生的真实感受,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学生不仅乐于探究,学会自主建构知识,而且能深刻地感知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事实中理解并接受理论。
(二)、改革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生活化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实践性等新的教学观念,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式的诞生,并促使诸如“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谈话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的兴起。以人为本,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惊醒了沉闷的课堂,这些新的教学方式为推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提供了保证。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讨中,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更强的交互功能,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模式。这样就能打破原来单一的文本式线性顺序结构,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从网页上的任意一点进入学习,还可以方便地到达其它相关站点,看到更多、更新、更贴近生活的资料,促进教学生活化。学生的视野因此大大开阔,教学也因此打破了教室、课堂、教材的限制,学习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在眼、耳、口、手、脑的开动中提高了能力,大大促进教学的实效性及生活性。
(三)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生活化
传统教学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相分离,难以体现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再完全是静听、静思的学习,而是倡导在活动亲历中体验式地学习,学生只有体验了干渴,才知道水的重要性和节水的必要性;体验了污染,方知环保的重要;聆听了企业家的创业报告,才能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在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中,学生的认知才得以升华,情感才得以激发。思想政治教学要重视生命过程的体验性,就必须充分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观点,升华情感、提高觉悟。
例如,教学“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框题时,我让学生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听证会的主题是“中学生穿校服问题”,这一主题的选取是针对学生活设计的,我要求学生确定听证会的代表(校方、学生、家长、教师、专家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方面的代表,各小组分别准备材料,确定听证会的程序:各小组推荐代表陈述观点,然后,听证会主持人进行总结。通过此次听证会,学生提高认识,知道“中学生穿校服利大于弊”。
设计有趣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课本,更要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和需要,并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同时,使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使学生更关注新颖而变化的时代,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真实而复杂的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拓展和深化知识,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四)投身社会实践,回归生活
政治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思想政治的天空,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反思
在努力推进和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化并不是意味着教学内容就是个体日常生活经验的重现,也要避免生活化过于发散而导致思想政治教学主题的迷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生活化教学只有紧扣各个模块固有的主题与各个学时特定的主题,才能真正做到行散而神不散。[3]在教学过程中既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那种把思想政治教学只停留在生活琐事层面的做法,实际是把思想政治课堂引向“庸俗化”,应进行严格的区分,极力避免对“生活化”理解的误读。
注释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邹群,王琦,《教育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吴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刍议》,《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5月
第三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讨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1)提升信息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综合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与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该对自身所负责工作范围的信息实时更新,同时高校自身也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与管理水准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对信息的获取接受能力、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主要工作范围仍旧是: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其他信息的获取接受能力、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只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2)建立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
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的建立,对搜集学生思想政治数据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具有极大帮助。我们只有对学生的真实特点、价值观倾向、心理健康现状等进行科学分析探究,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收集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建立大数据信息搜集与研究平台,将图书馆、教务处、思想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信息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网络;其次是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联合,通过开展网络调查、专题活动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活动进行搜集与分析。以上两种思想政治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完成学生思想政治内容的统计分析工作。
(3)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具有高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政治信息素养不断提升,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政治教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思想政治价值观与教育观,而且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教学内容数据化。所以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在价值密度低的大数据库中抽取有用信息,找到与学生学习数据的相关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思想政治,会取得良好效果。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针对现实情况不断的创新改革。而数字化、信息化、教师素养前沿化的教育教学要求,能够产生良好的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调集生活化教学资源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调集生活化教学资源
[摘 要]研究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通过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氛围、建设生活化的校本课程、处置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调集校内外其他生活资源等一系列研究与实践,把教学还原为生活的本身,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会和谐合作、探究求索的乐趣。这是对语文教学综合化、生活化及生成性的追求,适应了学生对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生活资源
新课程的改革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就是生活是新课程的最主要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这为我们推进语文教学生活化指明了方向。认真研究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生活化,不单是指语文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还包括教师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炼思想、完善人格水乳交融起来,使语文成为生活的一种和谐音,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于漪老师所说的“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青春”的理想境界。
具体地说,通过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手段方式的生活化、教学环境氛围生活化等一系列研究与实践,把教学还原为生活的本身,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在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人品的塑造。使学生养成从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能够培养出知识丰富、思维灵活、品格完善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调集生活化教学资源呢?
一、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甚至超过与父母的关系。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进而形成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自尊、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这种心理品质还可以升华到更高层次,如助人为乐、追求成就,贡献社会、有远大理想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的伙伴,学生的朋友,学生的师傅,学生的“父母”。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发生质的转变,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小名”来称呼他们,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觉得老师对他们很亲,就像自己的父母、朋友一样。这样就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氛围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都处以狭窄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基本上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教室成了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那么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室就是我的家”,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空间,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为让学生轻松地学好语文,就要突出教室的个性化、生活化。“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不是水泥的隔离层。”(刘国正语)教室是初中学生三年主要的家,要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馨。可在教室挂贴标语、名言警句和书法名画,布置知识窗、展示窗、作文园地和词语擂台,建立生物角、科技角等,让学生随时感受语文学习的氛围。
充分发动学生,大家一起搜集标语、名句,并让他们评选,说出为什么选这些标语或名句的理由,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被选中条幅的学生也有了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收到了综合效益。
用废旧挂历上的书法名画,把它挂到教室,并请学生谈谈对名画或书法的评价,也鼓励他们临摹,每周换一次。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能力、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生活情趣也得到了提高。
把盆景、花卉、鱼缸,养金鱼、泥鳅、蚕、龙虾以及各种花草等放置到生物角,让学生学会观察,能叫出各种花名和鱼名以及它们的特征和习性,同时这些东西也可成为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教具,学习内容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起到了陶冶性情的作用。
把航模、车模、船模、地球仪及各种新型玩具放置到科技角,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究能力,新一代科学家也许会从中产生。
三、建设生活化的校本课程
生活化校本课程的建设,就是把教材进行改造,开发校本教材。从时间上讲,教材永远是灰色的,永远落后于时代,与时代脱节严重,难以体现鲜活性;从空间上讲,它与学生不贴近的。找一些喜闻乐见的材料以及最新出版的书籍作为校本教材,它们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紧密相连。山东青岛的一个语文教师王泽钊,从18年前就自编教材,至今编成了150万字的《新语文》,选文突出情感性,充满人性美,深受学生的喜爱。校本的取材不应以名家名篇为依据,而应以能与教材构架对上口为依据。取材总的原则是:选取内容健康、文字规范、能紧扣教材知识点的美文,体现与生活有关的实用性、趣味性、丰富性。
实用性指教材的三种价值:借鉴价值、知识价值和资料价值。它可使学生觉得语文课实惠顶用,是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到,如在教学应用文写请假条时,就尽可能让学生写“真”的请假条,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学得更有效。从而使学生勤于动脑,勤于动笔,勤于应用。
趣味性是指所选文章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和巧妙感:让学生每学一课都觉得是在进入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接触到许多新人、新事、新风景和新思想,在知识的获取方面登上一个新台阶;让学生在教材中接触到许多奇人奇事、奇物奇景、生活奇趣、海外奇谈,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而拍案惊奇;让学生觉得所选文章巧妙至极,或为故事巧妙,或为表情达意巧妙,或为写景状物巧妙,或为论辩说理巧妙,总之,妙不可言。各种新鲜感、惊奇感和巧妙感足以诱发学生求知的乐趣、思考的乐趣和探索的乐趣,从而觉得语文课充满无穷的乐趣。
丰富性是指内容上的涵盖面广和形式上的异彩纷呈,让学生从多方面吸取养料、丰富文化修养,有利于语文学习的理解、吸收和表达。在内容上可突出以下几点:反映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日新月异的成就;讴歌英雄人物的壮丽业绩;赞美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新人新事;描述祖国的奇山奇水、名胜古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报道新科技、新发明。
在实践中,我们编辑了我校第一本校本教材,也是我区语文界为数不多的校本教材之一——《语文与生活》。教材选编了我校教师的部分作品,有反映我校景观的《风华园记》,有反映教师风貌的《“忘年交”顾老师》,有反映家庭生活的《父亲下岗后》、《母亲的菜蕻干》等,学生读来倍感亲切。还选编了反映亲情的《深夜,那盏灯》、《傅雷家书》等;反映花鸟虫鱼的《牵牛花》、《两条珍贵的白鱼》等;反映精神生活的《精神的三间小屋(节选)》、《你让我心动让我心静》等;反映生活感悟的《美感》、《过耳之言,不可听信》等;反映民间故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等;反映科学生活的《看云识天气》、《飞机“ 黑匣子”》等几十篇喜闻乐见又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紧密相连的美文,体现与生活有关的实用性、趣味性、丰富性,学生学来兴趣盎然。
四、处置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体现生活化。《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提出了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鼓励他们走到讲台上来,敢于面对台下的观众,从容不迫地进行叙述、侃谈、评议、演讲、辩论,充分展示他们的学识风采,实现人生的价值。要让学生说得好,说得妙,感受“说话”的乐趣,教师要找准学生积累、生活阅历与课文的契合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分年级分阶段循序渐进地科学安排训练内容:
课文导入体现生活化。语文讲读尽可能由“生活”导入。如我们在讲余光中的《乡愁》时,学生缺乏对乡愁的理解,进入不了角色,投入不了感情。教师可以放一段流行歌曲费翔的《故乡的云》,让学生从游子那一声声感人肺腑的呼唤中体会乡愁的情感。
课堂教学形式体现生活化。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变单纯的读读答答为演演、画画、写写,变学生角色为演员、画家、作家。
课后扩展阅读体现生活化。在上完《牛郎织女》一文后,有意识地把《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文章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了《渔夫的故事》后,就让学生读《一千零一夜》„„设立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查找有关资料、书籍,延伸、拓宽课堂教学。
作文教学体现生活化。现在不少学生害怕作文,厌恶作文,也写不好作文,大多原因是命题和要求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不能去反映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贴近生活,可采用兴趣小组、小记者团、校园文学社等多种形式,要像青岛王泽钊老师带学生到学校旁的崂山水库去上课一样,让他们走出课堂,深入到农村、工厂、大街、小巷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寻找写作“活水”。把他们的所见所闻通过办手抄报,编写刊物,搞社会调查,写影视评论,作读书心得交流,组织朗诵演讲比赛,有的可以发表在班级作文园地、校刊和各级报刊上,使他们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创作的成就感。
五、调集校内外其他生活资源 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放到语文课的高度来调集,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的圈化的语文能力训练驿站,把语文技能放到这条驿道上,一站一站地滚动训练,从而提高语课文能力。
学生生活中再现语文,这是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对语文教学生活化效果的一个检验,使语文和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从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做起,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去美化语言,提高生活语言的艺术性。注意对各种生活现象的观察,如“冬天为什么会感冒”,围绕冬天的气候变化、身体情况、生活情况作观察调查。对蜗牛、蝌蚪、蜘蛛、校园植物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表达日常生活中最精彩的镜头,最敏感的焦点、热点。
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学生在家中如何运用得体的语言待客、做客、商量、借物、安慰、解释和接打电话等,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学会人际交往。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缺乏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机会,普遍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合群等性格特征。将来这些孩子能否积极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能否恰当地协调与他人甚至集体的人际关系,能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际遇,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人,取决于其学生时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程度。
在社会劳动中,去感受劳动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由于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只要求子女读好书,而并不重视学生从事家务的情况及其教育意义,家务劳动已从学生生活中消退。学生从事家务劳动是他们成长中的一项“工作”,现在他们“失业”了。据一份调查统计显示,独生子女从事打扫、洗碗、洗菜、洗衣服、做饭、买东西等家务劳动每天的平均时间为11.32分钟,是美国学生劳动时间的六分之一。没有劳动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过了几天独立生活。学生住在集体宿舍里,除了完成打扫、整理床铺、洗衣服等家务劳动外,还参加了陶艺拉胚、彩绘,木工,剪纸等劳动。在劳动中,感受了生活的快乐,有的学生把它称为永生难忘的特别课堂。
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到和谐合作、探究求索的乐趣;层次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其它生活课程资源的调集,使学生从小得到了人类优秀文化的滋润。在实践生活中,加深了对生活的感受。自编的校本教材,能够根据学校特点,充分调集地域性的课程资源,这是对语文教学综合化、生活化及生成性的追求,适应了学生对生活的需求。
[参考书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课堂,课堂教学应怎么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急待研究的课题。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不同。然而,通过我的调研发现课改新理念和实际有效教学之间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老师们还有许多困惑,也有许多担忧,下面我就此种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怎样去积极应对,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内容 构建 引导学生 课堂学习评价机制 教学资源 思想政治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师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互动、和谐的关系。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开放、不拘一格,教学手段也变得先进、丰富多样,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学习中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然而,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教育理念,教师感到眼花缭乱,不知哪种适合课堂教学,能否被学生接受,在课堂上有时便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我们必须冷静的审视和反思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客观地传承积极有效的教学经验,在探索教学创新的同时保持思想政治教学的优良传统。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自主化的课堂,但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流于形式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道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一些教师认为,既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可以让他们组成几个小组互相讨论、探讨。自此课堂上教师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做出一副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时听到“你们可以自主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畅所欲言,不要拘谨”,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新课改虽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主导地位。其实,自主、探究学习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异化”,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搜集资料,否则可能会浪费大量的实践和精力,完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生动地举例,恰当的讲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也会有事半功倍得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摆正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导放”有度,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合二为一,而不是让“自主”流于形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发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激发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莫让教学手段模式化,忽视课堂实效 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学习中的合作与竞争,个体的知识结构才能更趋于合理、丰富和全面。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要求课堂教学提供足够的多向交流机会。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理解,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或者用几个案例或一个话剧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这样既导致预定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也会导致师生对课本知识不去分析,对社会生活不去思考,不作评价,不去解析,讨论中也没有达成共识,没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从而失去了思想政治课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知、情、信、意、性的功能。陶行知说过,教育的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的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只注重课堂好看,热闹而不讲求实效。
三、促进评价标准多元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已经正式颁布,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在全国部分省、市试行。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没有正确的考核方案,仍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些有悖于正确价值取向的观点依然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扬,有些教师认为这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激发学生的灵性和智慧。这些无疑背离了新课改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初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一致认为“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方法克服了学生间分数竞争的现象,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激发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有一种独自优越感。
四、探索课本去粗取精、体现案例选编的典型性
案例堆砌,为案例而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大忌。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活学活用。不加选择地大量罗列案例,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兴趣盎然,实际上根本就目不暇接,更谈不上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冲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因此,案例并不在多,而在于精。
“精”,一方面体现在案例的质量要高,辐射面要广。社会生活纷繁芜杂,新鲜事件层出不穷,而课堂时间有限,教材内容有限。我们应当尽可能挑选、使用那些能“最贴切地说明概念和原理、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关注、最集中地反映某方面社会问题、最具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例如:当讲到《中华民族精神》时,正值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之际,学生对相关信息极为关注,国内外反响也非常强烈。笔者考虑再三,放弃了原先收集的大量材料,对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正在播放的系列片《追月人》进行剪辑,精选出几个“嫦娥一号”研发过程中的典型事例编辑了一段视频材料,启发学生通过合 作探究,从案例中发现航天工作者的精神境界,以及这些精神对卫星发射成功所起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考这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古往今来这些精神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精神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何意义等系列问题,从而收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缩短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精”体现在案例的数量要少,可挖掘度要深。案例不同于举例。举例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一种手段,既可以精心准备,也可以信手拈来的。而案例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生成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对象,它要能通过层层挖掘,尽可能多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勇于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并树立必胜的信念,处处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则教学效益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增强将是指日可望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圆满完成新一轮的课改任务。
参考文献
[1]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3]张明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新课程背景下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地市:平顶山市 县: 舞钢市 单位:舞钢二高 姓名:李新敏
电子邮箱:SUNLIXM@126.COM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