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初探
小学美术“中国画” 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在世界的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培养他们对国画的喜爱不仅有助于我国文化的延续,也有利于个人的审美和志趣发展,对其人格的塑造也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教育专业国画教学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课外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许多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类培训班,其中绘画就成为了主要选择之一。但是,很多小学教育专业只重视简笔画、素描画等绘画方式,不重视我国传统的国画教学,使得我国的艺术瑰宝得不到继承和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小学教师对国画的文化传承意识薄弱,自身也缺乏对国画的了解。据调查了解到,许多教师培养学生的国画审美鉴赏力只是出于课时的需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国画对人素养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功效。另外一些教师认为国画过于高深,不适合幼儿园学生进行学习。还有的教师自身对国画就欠缺了解,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国画课堂上呆板枯燥,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悖。虽然任何一种绘画方式都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国画的历史更加悠久,所蕴含的文化也更加丰富。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这一教学内容,要加大力度,转变观念,从而促进国画的传承发展。
第二,小学教师没有掌握教学教育的方法策略,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对国画学习的热情。我国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大多是以临摹为主,采取师徒式的教育手段,并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很多小学教育机构一味的沿袭老办法,让学生进行临摹,但是儿童的年龄还很小,无法掌握其中的技巧,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丧失对国画的学习兴趣。对此,小学教育机构一定要采取恰当可行的措施,建立和完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激发孩子们的国画学习热情,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第三,我国的国画意境深远,绘画工具相对复杂,也给小学的国画学习带来了阻碍。国画不同于简单的素描和水彩画,它在绘制过程中需要有特殊的工具和固定的地点。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国画绘画室,也没有准备绘画的工具,无法保证国画学习外部氛围的构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传承。
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国画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无处不在,它是人心灵的感受,是高质量生活的来源。小学的国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培养其具有欣赏美的能力,只有自身懂得去欣赏,才能进一步发现美,传播美。因此,教师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强其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国画具有非常丰富的意境,蕴含着瑰丽的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美的意境的探索。例如,在欣赏国画《荷花》的时候,就可以先朗诵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他们在诗句中体味意境美。再如欣赏《骏马图》的时候,教师可以放一首骏马曲,让孩子们感受骏马奔腾的气势和速度,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马儿狂奔的体态形态。这样做,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国画的氛围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鉴赏力。
(二)突出国画的专业特点
国画相对于其他绘画方式而言更加特殊和别具一格,它不仅要求美,还要有意境,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也会更大。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笔墨技巧已经成为了教育中的一大难题,太过专业化的内容不适合儿童的学习,与今后的教学内容也无法衔接。对此,教师要推广寻找适合学生临摹的作品,利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绘画特点,让他们的天性与绘画教学结合起来,多去临摹色彩强烈的作家作品。先从欣赏入手,之后进行临摹写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慢慢掌握技巧,为今后的国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逐步提高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
教师在国画的教学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是学生能够达到有效学习的基础。对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尊重关心传统文化。为了达到良好的鉴赏力并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不断丰富国画技能和教学经验,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善于把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与国画艺术结合起来。
(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是事物保持生命力的前提。儿童年龄很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又恰巧是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对此,国画教师一定不能扼杀其创造力,一味采用单一枯燥的临摹方式进行教学,要不断激发他们的想象,在创意和构思上给予指导。先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首先进行临摹,等到技术纯熟的时候让他们有选择性的进行绘画,并在临摹的基础上加之自己的构思,让其慢慢体味自由创作。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添画,在借鉴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主观能动性。最后,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学生在绘画技巧和创作上都有了一定的进展,给其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自由的创作。
三、开展小学教育专业国画教学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国画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我国对于传统国画的传承教育有所缺失,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国画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实现文化的继承,能够让孩子们在小时候就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精髓,对于我国国画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的国画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内容,不仅仅只有绘画技巧,还包括了书法、音乐、诗词等内容,有助于小学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国画中的写意画具有丰富多彩的色调和线条变化,其构图不受束缚,更加洒脱,与小学儿童的绘画特点极其相似,这也为其情操的陶冶和鉴赏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初探
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重视审美享受。国画,又名中国画,是用我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并结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画出来的作品,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国画的喜爱有助于形成他们良好的审美意境,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我国学前教育者的职责所在。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开展教学,从而促进我国国画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关键词:学前教育 国画 教学 现状 对策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在世界的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学前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培养他们对国画的喜爱不仅有助于我国文化的延续,也有利于个人的审美和志趣发展,对其人格的塑造也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课外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许多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类培训班,其中绘画就成为了主要选择之一。但是,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只重视简笔画、素描画等绘画方式,不重视我国传统的国画教学,使得我国的艺术瑰宝得不到继承和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前教师对国画的文化传承意识薄弱,自身也缺乏对国画的了解。据调查了解到,许多教师培养学生的国画审美鉴赏力只是出于课时的需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国画对人素养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功效。另外一些教师认为国画过于高深,不适合幼儿园学生进行学习。还有的教师自身对国画就欠缺了解,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国画课堂上呆板枯燥,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悖。虽然任何一种绘画方式都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国画的历史更加悠久,所蕴含的文化也更加丰富。因此,在学前美术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这一教学内容,要加大力度,转变观念,从而促进国画的传承发展。
第二,学前教师没有掌握教学教育的方法策略,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对国画学习的热情。我国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大多是以临摹为主,采取师徒式的教育手段,并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很多学前教育机构一味的沿袭老办法,让学生进行临摹,但是幼儿园儿童的年龄还很小,无法掌握其中的技巧,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丧失对国画的学习兴趣。对此,学前教育机构一定要采取恰当可行的措施,建立和完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激发孩子们的国画学习热情,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第三,我国的国画意境深远,绘画工具相对复杂,也给学前的国画学习带来了阻碍。国画不同于简单的素描和水彩画,它在绘制过程中需要有特殊的工具和固定的地点。许多学前教育机构没有专门的国画绘画室,也没有准备绘画的工具,无法保证国画学习外部氛围的构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传承。
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无处不在,它是人心灵的感受,是高质量生活的来源。学前的国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培养其具有欣赏美的能力,只有自身懂得去欣赏,才能进一步发现美,传播美。因此,学前教育者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强其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国画具有非常丰富的意境,蕴含着瑰丽的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美的意境的探索。例如,在欣赏国画《荷花》的时候,就可以先朗诵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他们在诗句中体味意境美。再如欣赏《骏马图》的时候,教师可以放一首骏马曲,让孩子们感受骏马奔腾的气势和速度,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马儿狂奔的体态形态。这样做,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国画的氛围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鉴赏力。
(二)突出国画的专业特点
国画相对于其他绘画方式而言更加特殊和别具一格,它不仅要求美,还要有意境,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也会更大。在学前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笔墨技巧已经成为了教育中的一大难题,太过专业化的内容不适合学前儿童的学习,与今后的教学内容也无法衔接。对此,教师要推广寻找适合学生临摹的作品,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绘画特点,让他们的天性与绘画教学结合起来,多去临摹色彩强烈的作家作品。先从欣赏入手,之后进行临摹写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慢慢掌握技巧,为今后的国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逐步提高学前教师的艺术素养
教师在学前国画的教学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是学生能够达到有效学习的基础。对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尊重关心传统文化。为了达到良好的鉴赏力并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不断丰富国画技能和教学经验,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善于把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与国画艺术结合起来。例如,在欣赏画家李可染的作品《秋风吹下红雨来》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无边落木,潇潇而下;满天红叶,如火如荼”的景象,进而实现高效教学。
(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是事物保持生命力的前提。学前儿童年龄很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又恰巧是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对此,学前国画教师一定不能扼杀其创造力,一味采用单一枯燥的临摹方式进行教学,要不断激发他们的想象,在创意和构思上给予指导。先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首先进行临摹,等到技术纯熟的时候让他们有选择性的进行绘画,并在临摹的基础上加之自己的构思,让其慢慢体味自由创作。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添画,在借鉴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主观能动性。最后,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学生在绘画技巧和创作上都有了一定的进展,给其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自由的创作。
三、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国画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我国对于传统国画的传承教育有所缺失,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学前教育中开展国画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实现文化的继承,能够让孩子们在小时候就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精髓,对于我国国画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的国画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内容,不仅仅只有绘画技巧,还包括了书法、音乐、诗词等内容,有助于学前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国画中的写意画具有丰富多彩的色调和线条变化,其构图不受束缚,更加洒脱,与学前儿童的绘画特点极其相似,这也为其情操的陶冶和鉴赏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会营.学前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内容设置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2,(35):576-34 [2]谢子静.幼儿园国画教学的现状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8,(5):78-11 [3]谢子静.学前教育专业国画教学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49-32
第三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探讨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探讨
摘 要: 一般来讲,初学者在歌唱时,音量的均衡控制不是很好。一首歌曲力度的变化是多样的,由弱渐强、由强渐弱等,整首歌曲不能一直虚唱或喊着唱,初学者要自如地控制音量,使歌声达到理想的境界。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发声方法 朗诵歌词 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通过反复不断地摸索探究,找到适合学生群体现状的方式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学前教育专业现状是,班内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生多男生少,这给演唱时声音的统一性、和谐性带来很大困难。结合五年声乐教学及班级学生构成现状,现就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进行探讨。
一、注重讲授科学的发声方法
前苏联声乐专家捷米采娃曾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来源。”演唱前,首先要保持全身心自然放松、积极向上的状态。双肩与胳膊自然松垂,呼吸不能抬肩,面部肌肉不紧张,表情兴奋且舒展。开口演唱时,口型要自然,不能撅;下巴不要往前伸,松弛的向后下回收一点。
1.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掌握、领悟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者最重要的基本功,呼吸方法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的声音质量。在歌唱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发“嗨”字,让他们体会吸息,也就是让快速小腹鼓起来。其次做“吹灰”练习,从桌子的左边均匀地向右边吹,体会“气息逐渐膨胀”的感觉,也就是歌唱发声最关键的气息保持与支持。再者做“狗喘气”练习,寻找快速换气的感觉。
2.打开喉咙,稳定喉结,是歌唱基本训练的关键。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常常在歌唱时发出白声、尖声,高音上不去,低音憋着唱不出。打开喉咙、喉结不稳定是最显著的特征。在歌唱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教学生做“打哈欠”练习,目的是“打开喉咙”。首先让学生张开大嘴,不发声地缓慢吸气,在吸气时体会喉结随深呼吸下沉、下降的活动感觉。在演唱过程中,随着旋律音高的上行,学生想象喉结随着吸气一起往下沉。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下沉喉结的动作没有下沉喉结的外在力量,喉结的下沉是在松弛的状态中完成的。
3.适当地运用共鸣,使其音色纯净、声音悦耳、和谐。沈湘教授曾说:“共鸣状态和呼吸状态特别密切,好的共鸣状态就是深呼吸状态。”对于初学者来说,共鸣训练是比较难掌握的技巧。共鸣训练与基音训练是分不开的,训练方法可以用“落、贴、张”三歌字概括。基音共鸣的基础在胸腔,最简明找到胸腔共鸣的方法是“让声音落下来”,落在喉底的胸口上,也就是第二个纽扣处。“贴着咽壁吸着唱”,初学者在后颈的位置找咽壁,想象在这里好像有一张“嘴”,从后头“张嘴”,想着“贴着咽壁吸着唱”。“扩张鼻咽腔,共鸣音色向鼻咽腔里集中”,只要一张嘴,就在鼻咽腔里找扩张吸气的感觉。初学者可以想象,鼻咽腔像一个“倒悬的小圆瓶”,口朝下,这个圆的空腔把声音“拢住”。
二、朗诵歌词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歌唱理论中主要以口语朗诵为基础,如明代魏良辅的《曲律》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这表明古代歌唱家对字、声的重视。同样,在西方声乐理论中,意大利的歌唱家卡鲁索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提出:“歌唱者读字比起歌唱者的声音更为重要,在歌唱中扎实的读字是正确发音的重要基础。”
朗诵歌词要随着歌曲的旋律有线条的起伏。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都要有强弱对比、快慢变化,这样才能清晰、有顿挫地发音,更好地演绎歌曲,提高声乐演唱技巧。例如,歌曲《小杜鹃》,如下图:
歌词中有模仿小杜鹃声音的拟声词语,学生首先模仿小杜鹃的发音,发出“咕咕”声,然后根据表情记号演唱,第一个“咕”为顿音,在演唱时时值较短,快速换气,也就是发声与换气同时进行。第二个“咕”,有加重号,唱得饱满有力。最后一句的拟声词,学生先完整地朗读出来,然后根据歌曲的速度要求,带着活泼、可爱的表情朗诵歌词。这样训练之后,在演唱中就很容易地掌握歌曲的节奏与速度,能够完美地演绎歌词。
三、运用多样性的方法进行声乐教学
学前教育音乐课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进行审美教育。所以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欣赏法、练习法、示范法、听唱法和视唱法。
1.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记忆力和注意力,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我们运用欣赏形式让他们接触大量优美的音乐。
2.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练习法就是为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而进行一系列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和简单训练。所以练习法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音乐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方法,也是重要的方法。如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它的歌词作者运用了两个具象化的比喻:其一是“我和我的祖国”是子女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其二是“我的祖国和我”是大海与浪花之间的关系。在演唱过程中,前者是情因,抒发的是母亲与孩子眷眷与拳拳之情,后者是情据,感受的是大海与浪花的依托与忧乐之据。
3.学生学音乐是从模仿开始的,特别是在唱歌和律动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相当重要的。所以,示范法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外,教师范唱时可灵活采用图画、教具和手势提示辅导孩子。如《望月》,这一首思念亲人的歌曲,由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在演唱中,我采用图画法教学生深情地演唱,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只要投入极大的内心和热情,不断研究教学对象的特点,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才会锦上添花,绽放其魅力。
第四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研讨会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研讨会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健康发展,4月24日学历教育中心在学院497室举行了学前教育专业2015年教学研讨会。学历教育中心领导、学前专业教师和各合作校的相关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张主任就学历中心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新形势、目前现状和未来前景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与思考,为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学历教育中心将继续打造学前教育品牌专业,“精理论,重技能”,引领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走向新阶段。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会上,于老师展示了在《学前教育学》教学中运用的微课;相毅敏老师进行了“如何通过范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的教学经验介绍。精彩的微课展示,独特的教学风格,受到与会教师的热烈欢迎。
此外,为加强教学管理,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对常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之后,全体参会教师分组进行了教学研讨。有经验分享,有困惑提出,有改进意见,有解决策略等。
为推广成功教学经验,尽快提高教学质量,会议提出了课堂教学六大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总结性教学和结构式教学,这将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具有很高的引领作用和参考价值。
第五篇: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大纲(第二册)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幼教师资学历层次上移成为大趋势,数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习其它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在专科阶段继续受到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幼儿教育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 学 目 的学前教育专业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从事幼儿教育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基础知识是指:学前教育专业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基本技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包括使用计算器)、简单的推理、画图以及绘制图表等技能。
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运算能力是指: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地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理解算理;能够根据问题的情景,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空间想象能力主要是指:能够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位置和大小;能够想象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够从复杂的图形
中区分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够根据条件作出或画出图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本质。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指: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中所培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主要是指: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内容应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幼儿教育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在理论上、方法上、思想上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还要注意与初中数学内容相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分三册,每学年一册,总计280课时,每学年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课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平面向量(12课时)
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
教学目标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2.直线和平面(36课时)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
(3)了解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
(4)了解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5)进一步熟悉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6)通过空间图形的各种位置关系间的教学,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多面体与旋转体(16课时)
棱柱、棱锥、多面体与正多面体、圆柱、圆锥、球。
教学目标
(1)了解多面体的概念。
(2)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3)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4)了解圆柱、圆锥的概念,会画直观图。
(5)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4.直线和方程(24)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交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目标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5.圆锥曲线(24)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圆的参数方程、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椭圆的参数方程、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3)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5)能够利用工具画圆锥曲线的图形,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6)结合教学内容,继续进行运动、变化观点的教育。
(7)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6.推理与证明(16课时)
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直接证明、间接证明。
教学目标
(1)理解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概念;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方法。
(2)理解演绎推理的概念;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
(3)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问题的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4)掌握间接证明的方法 并灵活运用
7、研究性课题(8课时)
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课题的选择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
(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