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数学活动《挂彩灯》课后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挂彩灯》课后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挂彩灯》课后反思
《挂彩灯》是一节数学的排列游戏,在中班上学期的时候我就已经让幼儿进行了多种排列的游戏,比如在《彩旗飘起来》的活动中幼儿已经对排列的方式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它指的是将两个以上物体,按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一定的规律排列,它是一种连续的比较,建立在对两个物体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排序可以促进幼儿分析、比较能力的发展。
这次活动主要有两个目标:
1.学习按ABA模式排列,并能将自己排列的模式表达清楚。
2.在已排列的物体中找出排列规律并接着排。
活动一开始,以情景导入来引出主题:“新年到了,兔妈妈订购了一些灯笼,你们看看有几种颜色?”引导幼儿将出示的灯笼按颜色来进行归类,并说说灯笼的数量及比多少。教师利用这些灯笼进行有序的排列,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复习已学的排序:ABAB和AABB。
接下来,以兔老大兔老二自己挂彩灯装饰兔子房子的情境,引导幼儿发现两种挂彩灯的秘密(一组是按红黄红的规律排列的,另一组是按黄红黄规律排列的),这一环节的操作,使幼儿在尝试ABA排序的过程中,理解对ABA排序特征的认识。在学习ABA排序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AB和ABA的不同,并用我觉得较容易理解的方法来介绍ABA,比如:红黄红这三个灯笼是连在一起的一串灯笼,不能把他们三个分开的,也不能把他们的顺序弄乱,所以放一串灯笼红黄红,再放一串还是红黄红,两串灯笼放在一起,后面开始的颜色是重复的。当介绍玩一遍,集体操作时,孩子们还是觉得ABA之后应该是B,当我强调ABA是连在一起的一串时,个别孩子才勉强反应过来。集体讲解操作时,我让孩子们一边念排序规律一边操作:红黄红红黄红红黄红。集体讲解、个别操作若干次后,发现有些孩子依旧将AB和ABA混淆。
在幼儿个人操作中,我依旧不断强调边念规律边贴灯笼,反复强调红黄红或黄红黄是一串,两串灯笼中间颜色是重复的。可是从幼儿个人操作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正确率低下。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还是蛮高的,大部分的幼儿对于ABA的排列规律没有很好地掌握。课后分析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1.应该重点观察一下AB与ABA的不同,这样幼儿在操作时就会比较了。2.幼儿数学活动材料上的ABA的灯笼示范只有一组,幼儿很难发现,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应该要出示两组或两组以上,这样幼儿就容易观察并且发现了。
根据幼儿的出错情况,我们将ABA的排序延伸到区域活动中,利用区域时间以小组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ABA的排列规律。
从这次的数学活动中让我发现知识的灵活性,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的观察、发现、改变,这样才会真正的去给予孩子们所需要的。
第二篇:元宵节里挂彩灯
元宵节里挂彩灯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并通过欣赏,感受元宵节热烈的气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进行彩灯的设计制作,并布置展示。
教学重点:
了解元宵节习俗,欣赏彩灯并学习设计制作彩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彩灯的基本制作方法并能较好地完成作品。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花灯图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1)花灯美吗?为什么美?
(2)各有什么特点?
(3)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
2、请学生说说元宵节的来历及有关元宵节的传说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3、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花灯,引导他们观察:
(1)花灯的制作材料
(2)花灯的基本结构
(3)花灯的几种制作方法,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制作方法
二、与学生一起探讨、演示花灯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1、演示制作方法、过程
2、你认为还可以怎样制作更漂亮或更简便?
三、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合作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谈谈本组制作思路
二、互相参观提看法
三、交流好的制作放
四、继续制作完成五、作品展览,评议
六、课堂延伸:除了用纸质来做,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做?比如:釉子皮、废弃物等
教学反思:这节课在了解元宵节的有关知识以及制作中结束。时间好象过得特别快,大家都有薏犹未尽的感觉。事实证明,依据新的美术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是成功的。
美术来源于生活,善于生活的人,就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如那魔幻般的色彩一样令人兴奋。我认为,美术教学中,找到学生实际生活中感兴趣的切入点,也就找到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兴奋点。相信有了激情的教学,学生的创造欲望会更加强烈,他们的作品就会更加鲜明,更加有个性。
第三篇:元宵节里挂彩灯教案
<<元宵节里挂彩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收集整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2.利用废旧材料分组制作有特色的彩灯。
3.通过讲故事做彩灯感受元宵节的热烈气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设计有特色的彩灯。
2.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彩灯的制作过程。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A.有关元宵节的故事和由来。
B.制作彩灯的工具材料,小刀,剪刀,卡纸,双面胶,各种装饰材料等。
C.几个自己喜欢的灯谜。2.教师准备:A.元宵节的来历,故事,和一些图片,视频等文学作品。
B.三盏制作好的彩灯。C.有特色的小奖品。
五.教学过程
1.设计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一段视频,让学生看一下是中国的哪一个传统的节日。
(2)老师提问:元宵节除了舞狮,扭秧歌,放烟花,在我们当地还有哪些庆祝方式?
生齐答:挂彩灯。(并由此引出课题——元宵节里挂彩灯)(3)伴随美妙的音乐和图片为学生生动的讲解关于彩灯的童话故事。
2.讲授彩灯的制作过程
(1)让学生观看各式各样彩灯的图片,欣赏美丽的彩灯。使学生从中获得灵感为学生制作彩灯提供思路。
(2)让学生了解彩灯是由三部分组成:灯身,灯穗,灯绳。(3)老师运用讲解,演示,讲授,示意图等方法介绍2—3种彩灯的制作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自己的方法,建议学生运用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制作彩灯。
(4)让学生观看学生的优秀作品,开阔学生思路。
(5)分组讨论各小组的制作思路,并互相交流。老师给出适当的评价和建议。
(6)组织各小组按着自己的思路制作彩灯。3.要求:1.两个人一个小组完成一盏彩灯。2.在制作过程中注意保持教室的整洁。3.在制作的过程中注意安全。
4.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老师要巡视与指导,帮助同学制作较难的步骤,指导彩灯三个构成的组合。
5.多元化评比:1.由自己推荐自己小组设计的彩灯说说构思与制作特点,颁发小奖品。
2.由同学之间互相评比,选择较好的一组颁发奖品。
3.由老师选出较好的一组,颁发小奖品。六.教学反思
优点:趣味性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制作过程清晰,学生易学易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兴趣一直很高涨。
缺点:学生的彩灯大多很单一,极个别的同学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做到了创新。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制作思路。
第四篇:中班美术活动课后反思
中班美术活动课后反思
文章来源:未知 文章作者:admin 推荐给朋友 收藏本页
前不久,我们教研组内进行的跟进式研讨活动,我执教了一个中班美术活动《瓶子的五彩衣》。本活动选自主题活动《红黄蓝绿》中的一个,活动目标是:
1、学习给瓶子“穿衣服”的方法,尝试用点、线和各种图案装饰瓶子。
2、感受水粉晕染的效果,在游戏中体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前,我请幼儿收集各种饮料瓶,然后洗干净带到幼儿园来。我还准备了许多操作用品,如:四色颜料盘、面巾纸、海绵、棉签、一盆水、照片人像等,这么多的东西摆放在桌子,如何使每个幼儿都能方便地取用,成了我伤脑经的事。后来我想到,把幼儿的每一样都分好,最终桌子中间只放一盆水、一套颜料、一个放有头像图片的篮子,虽然放得少了,但是活动中还是发现有幼儿在蘸颜料时,显得不方便。
活动第一环节是给瓶子穿衣服。我直接引出活动主题,出示瓶子说:“今天瓶子要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可是没有新衣服,这可怎么办呀?”。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办法,幼儿看到桌面上准备了餐巾纸,他们想到了用餐巾纸做衣服。接着,我示范做新衣服的方法:(1)先用海绵吸水淋湿瓶身,给瓶子洗个澡。(2)再用餐巾纸把全身包裹住,露出脑袋(瓶盖)(3)然后用海绵亲亲瓶子,使餐巾纸紧贴瓶身。活动第二环节是把瓶子的衣服变成五彩衣。这个环节我本来的设计是打算把准备的头像图片贴到瓶子上,给瓶子赋予人物的身份和衣服相吻合,还准备了两个范例,让幼儿的作品变得更丰富。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把这两个设想忘了,导致活动最后,幼儿呈现的作品不够丰富。后来,到幼儿作画的时候再想到要补救,给幼儿再看范例意义已经不大了,真正听懂老师用意的幼儿不多。在幼儿的作画过程中,幼儿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所以老师的每个提醒,幼儿听得很认真,如:给瓶子穿衣服的时候要轻轻地、画画的时候也要轻柔、蘸颜料时要小心,保持衣着桌面的干警等。
第五篇:中班美术活动课后反思
中班美术活动课后反思
张筱雪 2012年10月
前不久,我执教了一个中班美术活动《瓶子的花衣裳》。本活动的活动目标是:
1、学习给瓶子“穿衣服”的方法,尝试用点、线和各种图案装饰瓶子。
2、感受水粉晕染的效果,在游戏中体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前,我请幼儿收集各种饮料瓶,然后洗干净带到幼儿园来。我还准备了许多操作用品,如:四色颜料盘、面巾纸、海绵、棉签、一盆水、照片人像等,这么多的东西摆放在桌子,如何使每个幼儿都能方便地取用,成了我伤脑经的事。后来我想到,把幼儿的每一样都分好,最终桌子中间只放一盆水、一套颜料、一个放有头像图片的篮子,虽然放得少了,但是活动中还是发现有幼儿在蘸颜料时,显得不方便。
活动第一环节是给瓶子穿衣服。我直接引出活动主题,出示瓶子说:“今天瓶子要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可是没有新衣服,这可怎么办呀?”。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办法,幼儿看到桌面上准备了餐巾纸,他们想到了用餐巾纸做衣服。接着,我示范做新衣服的方法:(1)先用海绵吸水淋湿瓶身,给瓶子洗个澡。(2)再用餐巾纸把全身包裹住,露出脑袋(瓶盖)(3)然后用海绵亲亲瓶子,使餐巾纸紧贴瓶身。活动第二环节是把瓶子的衣服变成五彩衣。这个环节我本来的设计是打算把准备的头像图片贴到瓶子上,给瓶子赋予人物的身份和衣服相吻合,还准备了两个范例,让幼儿的作品变得更丰富。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把这两个设想忘了,导致活动最后,幼儿呈现的作品不够丰富。后来,到幼儿作画的时候再想到要补救,给幼儿再看范例意义已经不大了,真正听懂老师用意的幼儿不多。在幼儿的作画过程中,幼儿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所以老师的每个提醒,幼儿听得很认真,如:给瓶子穿衣服的时候要轻轻地、画画的时候也要轻柔、蘸颜料时要小心,保持衣着桌面的干警等。
当然,在美术活动中,评价也很重要,我尽可能提供给每个幼儿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允许他们之间存在不同之处,这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活动中、活动后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鼓励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在评价中,我对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认真、耐心、兴趣等给予及时的、积极的肯定,不管美术活动结果怎样,只要幼儿能认真对待并付出努力,那么他们的作品就应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这样有助于每个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
这次执教后,组内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和保贵的建议,如:活动中对瓶子的称呼要统一,不能一会儿“瓶子”一会儿“瓶子宝宝”,最后评价作品时要加情景氛围和加音乐等。通过大家的讨论,进行反思和修改教案进行了第二次执教,本次执教虽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相较前一次的执教效果好了很多,这就是进步,是反思的结果。
活动反思对于我们来说如同一面镜子,成功的失败的,尽在反思中显现,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加得心应手。反思在教学上指引我们前进之路,在业务上指导我们更完善,更成熟。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幼儿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幼儿生活的综合能力,发挥幼儿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我们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美术创作的乐园,让幼儿学得轻松,学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