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二个重视大全

时间:2019-05-13 00:1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二个重视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二个重视大全》。

第一篇: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二个重视大全

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二个重视

南雄新城王锦辉中学 张安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广与铺开,古诗文教学的地位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证实。作为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所留下的优秀诗篇与古文灿如星海,它们字语文课中所占的份量与日俱增。然而,初中古诗文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注重一些形式上的教改教学,一味的讲究创新,而忽略了一些传统的东西。比如,忽视了对文章背景的介绍,忽视了对古诗文的朗诵教学。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生动凝炼的语言,清新深远的意境,优美和谐的音韵,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对古诗文的教学,千百年来也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模式,不是说改革创新就能改得有效的。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文言知识太少,没有任何能力与知识积累的基础。教给学生一定的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固然重要。但我个人认为,课程要改革,教学要创新,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要全盘否定,古诗文的教学应该要做到下面两个重视。

一、重视作者所处的背景教学,达到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文都是作者有感而发之作,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是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应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二、重视古诗文的朗诵教学,从朗诵中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优美。

读一首好诗文,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文,相当于欣赏一幅悦耳的图画;读一首好诗文,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古诗文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兵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读书破完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是古诗文教学的灵魂。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诗歌,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记,积累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诗歌的熏陶和感染,与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诵读时,应抓住情境的特点,声音要富于变化,如壮阔的景物要显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宁,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平缓自如。总之,诵读要充满感染力,使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重视重音字,强调升降调。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语言,了解大意,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之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欣赏诗词。

在朗读时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表现热烈、欢乐、紧张、急切的心情时,可以快一些,强一些,表达回忆、悲伤、眷恋、惋惜的心情时,可以慢一些,弱一些。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诵读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提前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第二篇: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

——南岳庙中学周晓帆

因为传承,中国成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古老的中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文更是其中的瑰宝。忆往世,传道授业解惑的学堂在世人眼中是一个何其神圣的地方;看今朝,放眼望去,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学校,在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古诗文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而如何去改善这个现状,已成为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到底如何做,才能完成课标要求,才能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呢?

作为一名入行不久的农村初语教师,在备课方面从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能运用各种资源设计出一堂堂能基本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堂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以下,就本人一年多的初语教学成长历程,浅谈一下关于初语古诗文教学的想法。

一、教学相长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学,还要把我们学到的传承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我们在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为自己学道思业解惑。

如何“学道”?庄子虽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徒劳而已!但我不这么认为,庄子的“无为”思想不能理解成无作为,不积极进取!庄子这句话应该是要告诉我们,这世间万千知识,我们短短的一辈子是不可能学完的,所以,我们要“专精”!何为“专精”?在这世间万千知识里,我们找到自己最想学、最应该学的,然后专心致志的盯准这一目标,去把它学到极致,学到极致,方能教到极致!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在自己负责的领域里不断充实自己,决不能停止“学道”的脚步。

何为“思业”?思,即反思,业,即教师这一行业。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学道”,绝不能盲学!很多时候,我们学道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传道,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学思结合!尤其是我们这种刚刚步入教师生涯的年轻老师而言,若盲学,若不思,那后果定是极其严重的!那是对孩子们的不负责!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学道思业方能解惑,学思结合,方能教学相长!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

二、善假于物

荀子曾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激增,技术在发展。在这个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义务教育时代,很多学校已经不负神圣了,不过,这也是社会在不断发展的一个象征,毕竟,对于放在过去上不起学的家庭,接受教育不再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了。可是,因为太容易得到,所以不去珍惜这也是人之常情。而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善这种现状,那如何改善呢?那就要学会荀子提出的“善假于物”了。

如何“善假于物”呢?古诗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是创造意境!毕竟我们传道的对象生活在不愁吃穿、和谐平等的现代社会,很多时候,他们很难将自己带入到古诗文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中去!就简单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晚唐诗人杜甫是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作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中,烽火三月是何景?国破是何景?为何杜甫会如此感时,如此恨别,如此烦恼呢?怎么把这景象传递给学生?单凭一张嘴巴?放在过去见识过烽火之残酷,国破之绝望的人身上,我们的确能用一张嘴巴就让他们感同身受!可是,对于这群涉事未深的孩子们,你们确定单凭我们的讲述就能让他们体会到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么?以我的教学经验告诉你,不能!绝对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要和时代一起前进,必须要学会“善假于物”!

孩子们不能自己进入到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意境,那我们就借助其他东西帮他们进入!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技术——信息技术!

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信息技术下的各种科技产物也在不断地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领域中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接受新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把它们实践到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怎么用?其实这也是个问题,很多教师选择不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其实是因为不会用或者用不好!因为不会用,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对于信息技术,我们语文教师并不需要精通此业,只需略知皮毛即可!但这“皮毛”也是有一定学问的!要让信息技术帮助我们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古诗文所契合的意境,我们一定要学会做最简单的两件事,第一是检索资源,第二是学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学会了这两点“皮毛”,我们就能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用在我们的古诗文教学里,那么我们就能初步解决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很难进入诗人给我们营造的意境中了。

又回到讲解杜甫《春望》的例子里,我们就可以不仅仅只用讲述这一个方法去传道了,我们可以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直观的告诉学生“烽火之残酷,国破之绝望”的情景,带他们穿越时空,感同身受的去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因此,要想教学效果“善”,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善假于物”。

三、知行合一

司马光曾说,“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古诗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做不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大部分学生根本是不知道该怎么用,少部分会把我们学到的一些经典名句用在作文里,论证他们的某些观点!所以,在他们的想法里,因为“没用”,所以没兴趣去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问,学生连学的兴趣都没有,又如何能好好学,又如何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可,这是学生的问题么?是,但不全是!准确的来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老师其实责任更大!试问,我们的孩子们,在没人引导他们如何去使用我们传授给他们的知识的情况下,他们知道自己在学什么,为什么要去学这些东西么?

因此,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一定要是让孩子们达到知行合一的地步才算是成功的!在这之前,我们利用各种资源让孩子们有兴趣学,设置足够的情境让他们学了之后有地方用。

古诗文能用在什么地方?最常见的是作文,其次就是设置各种比赛,优秀作品展示栏、古诗文交流课等等,营造一个学习古诗文的氛围,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知道学好了是可以派上用场的,慢慢的通过各种方式训练他们养成知行合一的习惯!这是我们教师能够做的,也是应该去做的。

以上,是我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一点浅显认知,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并不是很全面,但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还是会不断的反思,继续完善我今后的教学工作。

2017.12.17

第三篇:初中古诗文教学反思

初 中 古 诗 文 教 学 反 思

西洞中学

马海琴

古诗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课文篇目多,且文中一字多义,容易混淆。然而每次考试中,文言文的比重较大,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有过困惑:只注重灌输,不重视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上课时老师一字一句地讲解翻译,学生充当的是记录员。如此这些,导致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文枯燥干瘪,读起来乏味。这种现象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素质极为不利。

4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初中语文同课异构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使我获益匪浅,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供很好的借鉴,现将一些心得交流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

如由“卧薪尝胆”的故事和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内鹿与狼共存的故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授人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于是,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很值的一提。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义活用﹚、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学常识等三个方面,特别是字词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可直述规律,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贯穿到具体语境之中,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词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以读促悟,重视语感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侧重点应在于朗读背诵,词语积累,疏通文段。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初中的文言文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自主学习课文,从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到最后读出意境,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解读课文,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跟着录音读、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分角色朗读、多人交替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自选读、摇头晃脑的读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出情、读出趣、读出理、读出思,在读中领悟文言文。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读出“文言之味”,读出感情,激发学生情感,以加强效果。诵读的过程是由口入心的过程,也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

四、以疑质疑,努力探究

常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为此,要着力瞄准以下几点:一是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思维具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设疑。如文中“第一段列举的任务有哪些相似之处”来设疑、激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二是要在无疑处,即学生“见不到处”、“容易忽略处”设疑激疑。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的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吞”改为“接”好不好?在这样的地方设疑激疑,不仅能使学生在思考中顿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更重要的是用教师的“设疑”来激起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提出疑问,在同学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深读文本。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文,以至进入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真正做学习的主体。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读、读懂文本上下工夫,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吸取精华,剔去糟粕,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初中古诗文教学反思

初中古诗文教学反思

古诗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课文长不说,又不好理解,篇目也多,且文中一字多义,容易混淆。然而每次考试中,文言文的比重较大,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有过困惑: 只注重灌输,不重视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上课时老师一字一句地讲解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学生充当的是记录员。如此这些,导致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文枯燥干瘪,读起来乏味。这种现象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素质极为不利。

为此,我开动脑筋,也曾试着采取多种做法,做了很多尝试,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先将一点心得交流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语组、词义是相通相连的,其中有些词语一直沿用至今,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

1.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以成语、名句导入课文。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增强学习《论语十则》、《醉翁亭记》、《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因势利导等,正是这些有生命的词语能有效地鼓舞学生求知的热情。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的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于是,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很值的一提。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义活用﹚、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学常识等三个方面,特别是字词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可直述规律,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贯穿到具体语境之中,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词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反复诵读,读出美感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都应采取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读出“文言之味”,读出感情,激发学生情感,以加强效果。诵读的过程是由口入心的过程,就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使人谓”、“寡人”等词语,足见秦王对安陵君态度的轻傲,要读得稍重些:“安陵君其许寡人”,体现秦王的盛气凌人,要读得缓慢而重浊,表达出表面上是询问、祈使语气,骨子里是威逼、强迫的语气,不易不行,非易不可。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到课文的人物性格和中心意思。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读、读懂文本上下工夫,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吸取精华,剔去糟粕,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第五篇:谈谈初中古诗文有效教学

谈谈初中古诗文有效教学

中华民族是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民族,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但在如今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种种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对初中古诗文有效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首先,古诗文教学在学生心目中市场并不大,因为好多诗文距今年代久远,且语言晦涩,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一些诗文的主题思想和今天孩子们的意识相去甚远;而且考试时,古诗文题目丢分较多,所以学生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对古诗文教学也有许多说不出的“痛”:学生兴趣不高,教材钻研费力,教学效率不高等等。因此,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普遍现象:(1)教师上公开课尽力回避古诗文,(2)古诗文教学避重就轻,避繁就简。可见,古诗文教学在教师这一端也是不给力。

再次,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存在一些问题。如古诗文比例偏少,与台湾和香港等地区的国语教材古诗文占百分之五十相比,我们的教材在古诗文的选编比例上,仅近百分之三十;教材教学对文化传承要求不高等。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1、传承文化

中华民族浩浩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珍宝,这些都值得炎黄子孙世代相传。不论我们的社会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发展,文化如何创新,我们的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还是零零后,都正在或将要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对于老祖宗的东西,我们不能忘本。

在中学阶段加强古诗文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朱自清先生曾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 1

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们的孩子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文化知识,这就有赖于我们中学古诗文的有效教学了。

“从历史发展看 ,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延伸。”英格尔斯这样阐释道,我们的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了,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世界有目共睹,但在这三十余年里,我们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要迎头赶上,除了各个文化领域的大繁荣、大发展外,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突出文化也至关重要。

李政道先生曾说过:“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不会发展的 ,但是 ,一个抛弃祖先文化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不断努力,我们的孩子们将成为一代又一代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他们传授文化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有责任传承中国古文化,我们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做好古诗文有效教学。

2、文学熏陶

今天的孩子们对“文学”一词已经极不感冒了,对诗歌、散文还有点点兴趣的是凤毛麟角,对矛盾、鲁迅、莫泊桑有兴趣的少之又少。而充斥他们心灵的是暴力、血腥文学,穿越、玄幻文学,网络、游戏文学„„而这些,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多大影响,那是不言而喻的。

而学习古代文学经典,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温润阅读者的情怀,借鉴其中的笔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提升文学素养的纯度和热度。

3、提升语感

阅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引导学生阅读古诗文就是很好的方法。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则明确规定了古诗文阅读目标: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学生在吟咏之中,能够被古诗文的语言所触动,能够被古诗文的意境所熏陶,能够被古代先贤的思想感情所感染。

二、如何做好初中古诗文有效教学

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许多老师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工作,渐渐摸索出一套古诗文教学方法,我把它概括为“五读教学法”。

(一)一读——读通

读通文章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教学任何一篇古诗文的第一步。要做到音准句顺,语气正确,也就是日常教学中都在强调的字音、句读和语气。

首先是字音。比如《陈涉世家》一文中,字音就有好几种情况,生僻字、多音字、异读字等。“罾(zēng)、柘(zhè)”这些字日常很少用到,“上使外将(jiàng)兵”和“陈胜少(shào)时”这些句中都有多音字,“阳夏(jiǎ)人也”和“陈胜王(wàng)”等句中存在异读字。这也是多数古诗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一读”中需要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一一掌握。

其次是句读,也就是停顿断句。同样是《陈涉世家》,其中有“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这样的长句,学生不仅读起来费劲,如果停顿不当,意思理解也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授予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用“/”标注,即“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第三,是正确把握语气。尤其是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要根据语境揣摩语气。《陈涉世家》就是以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要仔细揣摩陈胜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说话语气。与人佣耕时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同吴广一起谋划起义之事时的“等死,死国可乎”,召令徒属时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复诵读,要指导学生读出那个味儿来。

(二)二读——读懂

这里的懂主要是懂字面意思,也就是疏通文意。利用好注释、工具书(指字典、词典,而非五花八门的参考书),指导学生同桌或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对难点加以点拨,从而读懂全文。学生对“苟富贵,无相忘”的理解通常会存在两种情况:

1、如果(我们中有人)富贵了,一定不要相互忘记;

2、如果(我)富贵了,一定不会忘了(你们)。前者这样理解主要是一个“相”字的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为相互,自然想到古人常有的盟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联系后文的“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其正确理解应该是第二种。像这种句子,就需要教师点拨分析,让学生都能正确理解。

(三)三读——读透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就该着眼于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了。有些语文教师在教读古诗文时,往往就止步于第二读,而未深入文章本身,就是浅尝辄止,以木代林了。

《陈涉世家》一文,作为经典之作,第三读至少要梳理起义这个事件的经过,分析陈胜这一人物形像。梳理事件经过要弄清起义的根源和导火线、时局分析、舆论制造、起义步骤等。对陈胜这一人物形像分析时,可以用说话训练“在我心中,陈胜是一个„„”来进行,如:陈胜是最牛的草根,是有远大理想的农夫,是知悉时局的戍卒,是精湛的演说家„„

再如《公输》,需要在理清墨子“止楚攻宋”的过程的基础上,分析文中的三个人物之形像——墨子、公输盘和楚王,反面人物公输盘和楚王虚伪、狡诈、顽固、阴险,正面角色墨子则心怀百姓、有勇有谋、机智镇定。

(四)四读——研读

研读是在理解文章内容、主题的基础上,上升到对文章写作特色、艺术价值的分析,对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中汲取写作上的知识。

《陈涉世家》一文的研读就可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1、文章为什么详写起义前的准备而略写起义经过,了解《史记》精于裁剪的特点,并学会在作文中恰当处理详略。

2、文章是如何刻画陈胜这个人物形像的,学习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3、结合《史记·陈涉世家》末尾部分(人教版“研讨与练习”三)对陈胜的人物形像有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再探讨将陈胜归入“世家”的原因,把握《史记》的历史观。《唐雎不辱使命》的研读则可以让学生一起探讨故事的真实性,通过寻找“破绽”来审视文章。学生则会积极探讨,找出诸如故事情节不合情理、人物形像不符合历史真实、细节严重失实等证据,来证明这只是士人虚拟的故事罢了,让学生的思维和论证能力都得到训练。《公输》的研读则可放在探讨墨子的语言技巧上。

(五)五读——拓读

拓读就是拓展延伸,现学现用,阅读类似的文章。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授之以渔”,学以致用,拓读就是试金石,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能否用教师教的方法捕到“鱼”。

教学了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后,我指导学生对比阅读了另外一首《山坡羊·骊山怀古》。到了高年级,拓展阅读就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如在教学了《唐雎不辱使命》后,我指导学生阅读了《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让学生走近战国时期的“士”,进一步了解《战国策》的特点和语言风格。教学了《公输》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非攻》,对墨子的形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区别《墨子》和《故事新编》各自的写作意图。

这样既巩固了阅读方法,又加大了阅读量,拓宽了知识面。

古诗文“五读” 教学法是一个系统,当然不同文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关键重在方法的归纳和训练的落实,我相信经过三年的训练,学生应该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们的高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走进语文的殿堂.曹日升.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余映潮.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5

下载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二个重视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二个重视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问题聚焦 初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个关注点(推荐)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个关注点 (甘肃漳县金钟中学 马海宏邮编:748304)【摘要】古诗文教学在初中比较重要,攻克的难点在于把握五个关注点,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穿插与点拨,引导......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困惑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困惑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

    初中古诗文分类集锦

    初中古诗文分类集锦诗中夕阳(落日) 1、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2、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3、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初中古诗文(含题)汇总

    1.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初中必备古诗文85首

    1.【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

    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迎河中学朱丽 在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仍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认为学好古诗文就是“讲透”课......

    古诗文教学反思 初中的文言文

    古诗文教学反思 初中的文言文,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的确是块“难啃”的骨头,课文长,不好理解,篇目多,容易混淆。然而每次考试中,文言文的比分又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