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
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现实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一、学生朗读表达具多元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如朗读一年级第二学期《坐井观天》一文第四小节,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有的学生认为这里是“没有见识”的青蛙对小鸟善意的规劝,要读出劝告的语气;有的则认为这里是“自以为是”的青蛙对小鸟恶意的嘲讽,要把讥笑的语气读出来。这些体验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都可以成立。
二、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哪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对其的指导都应是既肯定优点,又指出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要让他反复“再实践”。这样,长年累月下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朗读评价具激励性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评价时,要切实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在尊重个性,促其发展的前提下,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设置朗读水平阶梯。如:“我们班又多了一颗朗读小明星,老师真开心呀!”“这一次你比刚才进步多了,如果你吐字更清晰一些,老师真的为你骄傲。”“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已至身于那个美妙绝伦的仙境了。”“如果你能读得更响亮些,让全班的同学都能听到你的声音,你会得到更多人的赞美。”“听,大家的掌声已经响起来了。”“不久的将来,你会是一名出色的演说家。”这类评价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各年级的朗读要求
小学各年级朗读要求
一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要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要注意轻声、变调、儿化,纠正地方音。
2.学习流利地朗读课文。努力做到不顿读、不唱读、不重复、不破读词句,注意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和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3.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尝试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来朗读。
4.能像平日说话那样自然地朗读。
二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正确:读准字音,不错字,不丢漏字,不加字,不倒词、不倒句、不跳句。注意轻声、变调、儿化。纠正地方音。
2.流利:朗读时努力做到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词句,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3.有感情:能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来朗读。4.学习根据课文体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来朗读。能注意诗歌、散文、透过童话故事和科普文章的不同读法,尝试用不同的读法,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讲述型:语调亲切自然,好像讲故事,娓娓动听。描述型:语调轻快活泼,好像读儿歌一样,轻松俏皮。抒情型:语调轻柔缓慢,好像读散文一样,充满幻想。
三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准确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要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要重视纠正地方音。2.读顺句子(不破词,不颠倒,不重复字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把握逗号和句号的停顿时间。)
3.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引用恰当的语气来读出感情,(借助句号、叹号和问号,把握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的语气、语调;初步把握不同的情感色彩的文章内容应选用不同语气的方法)。
四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做到普通话语音、语调标准(要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停顿适当,节奏分明,有一定语感。
2.停顿适当,节奏分明,有一定的语感。
3.根据文章的体裁、写作背景、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尝试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和语调。
五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外。1.能用普通话读准字音,注意句子间的停顿。
2.运用朗读的技巧,如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语气等表情达意。
3.注意体会并综合文章的体裁、写作背景、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4.熟读成诵,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5.注意恰当的停顿,读好文言文。
六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外。1.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基本做到抑扬顿挫。
2.具有良好的语感,能表现朗读的技巧:停顿、轻重音、语气、语速、节奏。3.朗读文言文要放慢朗读的速度,停顿要得当,要读出不同语式的语气。4.能根据文章的体裁、写作背景、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5.每分钟朗读200-250字。
第三篇: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要想让学生学好,就必须了解学生,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能了如指掌.我平时认真分析教材,认真备学生,坚持新课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还课堂于学生。
一、音、形、义相结合,以音、形为主
字词教学不应该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教师应该在课下充分地备好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多个汉字,例如: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进行比较,识记字形。由于汉字中形声字比较多,它突破了汉字只表意的局限,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成符号,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表示意义,一个表示声音,合起来构成新字。如“妈、骂”很多时候改变形旁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字,如:由“肖”而到“俏”“悄”到“稍”,通过比较形旁,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字形。也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如:在识记“告”时,教学生“一口咬掉牛尾巴。”在识记“坐”时,教学生“两个人背靠背坐在土字上。”汉字有“六书”,其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可以帮助识字。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字的字音、字形、字义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运用一些造字的规律让学生来识字。字理识字法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和析字的方法。如“夜”:人站在房子下,月光斜照进来,这时候就是“夜”;“思”因为粮食很重要,人们一心想着把田种好,所以“心”和“田”构成“思”;“游”因为游泳必须有水(“三点水”旁),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中间是方字),小孩子游泳,得有大人陪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二、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和组织符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要选择孩子可以接受的形象化的方式,并在方式运用中渗透汉字的特点及规律,使学生做到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思考,主动探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识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要和追求。如: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理解字词的意思。如学“举、扛、抱、捧、提、掰”时,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表示字义的动作;学“神气”一词,可以演示神气的表情。
三、学以致用,要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字词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字、词、句之间的联系,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词的用处,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会一个字,接着要用这个字说一个词,再由这个词说一句话。如学“朋”时,学生会用“朋”组成“朋友”,能用“朋友”说一句话“我和他是好朋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现在,需要我们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平等地跟学生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微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微人教版新课标
课文朗读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富有成效地朗读,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本内容,发展其语言基础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对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概述
朗读是传统的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有效提升语文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朗读的作用和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普遍年纪较小,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不足,因此通过强化对他们的朗读训练,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的重要手段,也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二、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朗读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上看,朗读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的时间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主讲,学生主学”的模式,一节课上,教师讲的满满荡荡、面面俱到,而留给学生的时间则少之又少,因而造成学生朗读时间的严重不足,也使得小学生对课文教学内容的不熟悉,对知识认知和理解的不充分。
2.缺乏正确的指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采用的朗读教学策略一般都是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如此机械、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缺乏新意,而且所收到的效果也甚为微小。教师对朗读教学缺乏正确的指导和有效的评价,是造成当前小学生朗读能力较弱的重要影响因素。3.朗读面狭窄
朗读教学的内容可以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散文,可以是诗歌,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择,也可以从课外教材中截取。然而,目前的朗读教学现状却未能有效地将其实践,朗读教学所选取的内容千篇一律,都是以教材课文选段为主。狭窄的朗读面使得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一直都得不到有效地提升。
4.学生对朗读不感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对事物认识程度不够深入,在对语文的学习上,也主要是以老师教学为主。然而,正因为这样的因素,一些老师便以为小学生什么都不懂,自己怎么教,他们就怎么跟着学。于是,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就单一地采取“齐声读”“大声读”的教学方法,未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对朗读失去了原本的兴趣和耐心。教师这样的做法,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其实,正是对小学生这些群体,教师才更要积极发挥出他们的自主性作用,培养起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和接受语文知识主要是以兴趣为主导,如果教师忽视对小学生兴趣的激发,就无疑丢失了教学的“工具”,又怎么能使心智懵懂的小学生喜欢朗读,喜欢语文呢?
三、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存在的诸多不足,作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优化策略,切实改善当前朗读教学质量和水平。
1.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所能达到的事情,需要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提升。然而,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追效率,赶进度”,对学生朗读环节能省则省,个别还直接跳过,但欲速则不达,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最终反而损害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所以,教师在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率时,就需要提供给小学生充足的朗读机会和朗读时间,使其在不断地训练中得到有效提升。
2.传授正确的朗读技巧 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朗读教学也是如此。小学朗读是一种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习活动,需要朗读者生动、准确、形象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传授其正确的朗读技巧,帮助其理解文本内容和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掌握的朗读技巧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包括适当停顿、轻重音区分、掌握语调、调整语气以及控制朗读速度等。学生一旦学会并运用这些技巧进行朗读,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升其朗读的能力。
3.拓宽朗读面,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符合小学生兴趣和特点的朗读材料,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朗读面和阅读量,并加以科学的指导和评价。同时,针对学生原先形成的不良朗读习惯,教师也要注意纠正,尤其是学生在朗读新内容中,更容易将种种不良朗读习惯体现出来,如多字漏字现象,词组拆开停顿现象,错误断句现象等,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利用学生朗读新材料的机会纠错改错,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4.创造丰富的朗读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小学朗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培养小学生对语文朗读的兴趣,除了从小学生特性入手,选取其感兴趣的朗读材料之外,还可以创造丰富的朗读形式,来让学生体验不同朗读形式带来的不同效果。比如,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当遇到关于人物对话选段的朗读内容,就采用分角色朗读形式;当需要烘托气氛时,就采用齐声朗读形式;当学生情绪不到位时,就采用示范朗读形式;当碰到朗读的文章层次分明时,就采用引读形式。丰富的朗读形式,能够引起学生对朗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带给学生不同的朗读体验。
四、总结
朗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过程,是培养学生语言兴趣培养的重要部分,更是学生语言素养形成的基础内容。有效的朗读教学,对小学生语文学科教学大有助益,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朗读的魅力与效用,不断优化朗读教学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的朗读能力步上新的台阶。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中宁县石空镇新桥小学 孟玉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进行朗读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该怎样进行指导
呢?
一、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范读《再见了,亲人》时,我那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菜园里》这一课时,我就让小朋友们模仿萝卜在地下捉迷藏的情景,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同时对文章重点词的把握也相当有价值,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二、朗读中进行必要的适时点拨
新课标强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体验。平常我们的朗读指导方法机械、单调、生硬,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这样的引导如隔靴搔痒。很多老师在朗读指导上是从技巧上入手,但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字要重读,那个字要轻读„„等等,这样的指导也许在朗读的声调上会有点效果,给人的感觉是有抑扬顿挫了。却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里要读的欢快,为什么那里要读的忧伤。这样的朗读指导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没有理解体会就不能促使学生产生内驱力,没有朗读的内驱力就不能真正的读出文章的韵味。如《林海》中描写大兴安岭形状一段“横着的,顺着的,高点的,矮点的„„”有的同学就提出: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岭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读得快。有的同学却提出:“横着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大兴安岭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学生在读中悟,出现偏差时老师点拨一下,自然而然,课文的内容也理解了,也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别
能力。
三、在朗读中进行对比
对比法是指导朗读的有效手段,把各种内容形式的朗读加以对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对这些内容进行对比性朗读,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例:《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文题目,我根据作者有这样的战友感到骄傲,读出自豪的语气;又根据邱少云牺牲,读出大家的沉痛怀念之情。两次读课文题目,但感情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又如认知与情感是相互促进的。重组词句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其间韵味。例《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一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换成“邱少云像石头一般”,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对英雄的感情心领神会。再如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阅读时会根据自己个人认识,对课文中事物加以认知判断进行再创造。朗读总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一定是不尽相同,这时对比性朗读自然是受益非浅。运用对比法进行朗读活动,真正关注注重学生认知过程。通过对比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
四、朗读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朗读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如教学《苦柚》,描写小姑娘外貌一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多读几遍,想想读到了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从小姑娘胸前别着的校徽可以知道他是一名中学生,“红红的脸蛋”、“浅浅的酒窝”、“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这些外貌衬托出小姑娘的美丽、朴实:“安静”、“出神”、“早以忘了自己是买柚子的了”,从这儿可以看出小姑娘是爱学习的孩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刻画出一个淳朴中学生形象。学完全文后,再回读这段,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说说自己心目中小姑娘的形象,这时的小姑娘在学生心目中比较丰满、栩栩如生了。此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已不是文字描述的形象,而是融入了理解小姑娘美好品质之后再创造的形象,这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只是谈谈我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回顾以往的教学过程,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内容,自己还教得特别累。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现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这一部分中,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所以我认为,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本文来自本网http://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
唐代著名的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尚且把“道”放于首位,今天的师者更应提倡新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课改不仅要求新形势下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应该具有“身正”——新的师德。因为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明白: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揩摸,学生在学校里父母的替身。学生们都会把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最具模仿性的生物,人是借助模仿来学习他最早功课的,”而最直接又最容易被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和教师。学习了新“师德规范”,我的体会如下:
一、保护学生,是我们的责任
自从在汶川大地震中发生了当地教师范美忠临阵脱逃的事件之后,有关“范跑跑”行为的探讨,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师德问题的高度关注,显而易见,重新修订师德规范后新增的“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一条,几乎就是针对“范跑跑”之类的行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师德规范”实际上是对以往的师德规范的一次有益的补充。教师保护学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德,并不与教师职业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当然要有保护学生的美德,这种美德不仅是人性的美德,更是教师的责任。
二、《规范》也十分强调老师的“自我修炼”。
比如首次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三、评价学生观念要改变
不仅在思想、业务上对教师提出“德才兼备”的要求,《规范》还对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做出了引导。《规范》指出,教师“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个要求很符合时代的需求。
所以,我们要做到:
首先,教师要做到教态和蔼,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亲具事,信其道”教育实质是一种交往,一种互动。和谐融洽的师生之情会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潜能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散思维。理解和关爱学生是教师建立师生感情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理解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关爱每一位学生,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教师的爱、真诚与温暖
其次,新课程改革更要求教师真正做到欣赏、期待每一个学生。因为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毕竟不会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毕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对于落后的那些所谓的“差生”,作为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更应该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总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教师的若能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他们都会成为学习工作中的佼佼
新师德规范学习体会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新《规范》对教师既有底线的要求,又有较高的标准。通过对新《规范》的学习,我再次感受到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分量,也使我充分认识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重担。
从教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学习,我认为师德至少有三个层次,首先有爱,然后是德,最后是师德。
爱究竟要爱什么?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爱学生,这也是新《规范》中提到的两条。不爱教师这个职业是很难有教师特有的那种奉献精神的,而爱学生更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这次新《规范》也明确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又要学会宽容,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其次是德,也就是品德,换一句说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但是我觉得为人师者光有人格还不够,我们师范学校大多有一句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光身正是不够的,身为人师无学既是无德!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所以作为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性的教师。正如我们的先哲孔子所说“学不厌,教不倦。”这也是新《规范》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较高标准,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 以上是我学习了新师德规范后的一些粗浅体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易经里的两句话自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德行修业,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在教师中掀起了对其学习的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在教师中掀起了对其学习的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
一、教书育人先人为师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查看更多范文,请百度搜索QQ文章]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本文由QQ文章整理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我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对于学生
说到学生,我就会想到家长,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遇到好的老师,我们老师也有为人母的一天,我们的心理和家长们的心理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再好的环境下成长,都希望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关心学生这方面应站在家长这一方面,对待学生要想自己的亲人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觉得有时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够相互体会.相会理解,来共同把孩子们教育好。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我们在教学中让一些孩子去背,去写,去读,让他们去学习知识,他们却以为是给老师学的。却体会不到老师这样做是对他们的一种爱。所以我觉得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QQ文章|您的范文专家]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对于教师自身
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
在教学中应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对工作认真负责.认真辅导学生,要时时刻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做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多听取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争取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
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最后一条是终身学习,我觉得教师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不断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他们对书的酷爱,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
教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教师还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其次,教师要勤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师德修养。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师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用这些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行。
总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更大的贡献,会使社会的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会有更大改善,尽职尽责的教师一定会赢得社会的丰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