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渔父导学案(教师)
《渔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教学重、难点】
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
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今人持后说者居多。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臵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2)《楚辞》
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辞”即文辞之意,故也写作“楚词”。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楚辞”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3)名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 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
★课堂活动
一、诵读自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 鼓枻()濯()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第一段: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既: 放: 游: 于: 行: 颜色:
形容:
译句:
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与: 何故: 至于:
译句: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举: 是以: 见: 放: 译句:
第二段: 渔夫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凝滞:
于: 推移: 译句: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淈: 而: 餔:
糟:
醨: 译句: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自令: 为: 译句:
第三段:
1、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 浴: 译句: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 之: 察察: 汶汶: 于: 之:
译句:
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句:
枯槁:
第四段:
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莞尔: 而: 鼓: 枻: 去: 译句:
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乃: 之: 可以: 濯: 缨: 译句:
3、遂去,不复与()言。遂: 与:
译句:
三、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明确: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明确: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6、“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渔父”意象
①清静淡泊的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杜牧《渔父》
②孤高寂寞的渔父: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③逍遥自在的渔父: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罗隐《赠渔翁》
④随缘任远的渔父: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宋•惠洪《冷斋夜话•船子和尚偶》
⑤看破红尘的渔父:絮飞飘白雪,鲊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梦,一场幻化中。——马致远《金字经》 ⑥洒脱率真的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渔父词》
明确: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第二篇:渔父学案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高二语文《渔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把握文中的文言现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三、[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二)关于“楚辞体”
屈原开创新诗体——“楚辞”,以《离骚》为代表,被后人称为“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诗经》与《离骚》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三)名句分享
①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淡水河边吊屈原》)②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③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④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
(四)“渔父”意象
①远离尘嚣的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杜牧《渔父》
②等待时机的渔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③心灰意冷的渔父:絮飞飘白雪,鲊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梦,一场幻化中。——马致远《金字经》
④逍遥自在的渔父: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罗隐《赠渔翁》
⑤超凡脱俗的渔父: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朝从滩上饭,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朱熹 1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竿头钓丝长丈馀,鼓乘流无定居。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岑参《渔父》
⑥看破红尘的渔父: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
四、[自学检测]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渔父()憔()悴()
淈()其泥
餔()其糟 .....歠()其醨
汶汶()
莞()尔
鼓枻()
濯()吾缨 ......
(二)试解释括号内加点词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三)字词句总结
1、通假字(找出并解释)
渔父见而问之:
子非三闾大夫与:
2、古今异义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深思高举 ....
3、一词多义
而:渔父莞尔而笑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至于斯
何不淈 其泥而扬其波
葬于江鱼之腹中 以 :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
4、指出文言句式
① 行吟泽畔
②游于江潭
③是以见放
④自令放为
⑤遂去,不复与言
五、【精讲点拨】
1.文章开头用那些词语给我们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第三节文字感悟屈原的处世态度?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朱熹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3.结合第二节、第四节文字感悟渔父的处世态度?
4.用一句话概括你对屈原、渔父两个形象的体味。
六、【互动探究】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
——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生实现他的理想? ——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请同学们对以上话题展开评论。
七、【课后巩固】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弹冠 凝滞 振衣 憔悴 B.沧浪 流俗 惹事生非 流放 C.鼓枻 莞尔 摇尾乞怜 势不可当 D.枯槁 隐忍 一家之言 濯足
2、翻译句子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3、下面是对唐代张志和《渔父》(又名《渔歌子》)的分析,其中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首词牌为《渔歌子》的词,描绘了春江水涨、烟雨迷蒙、鸟飞鱼肥、悠然垂钓的图景。
B、青山、白鹭、红花、绿水,景物色彩鲜明,再现了桃花汛期南国特有的色彩。C、“青箬笠,绿蓑衣”用借代手法勾画出一幅剪影式垂钓图,表现了隐者怡然安适的情趣。
D、“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了诗人敢于迎击风雨、不怕困难、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事梁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朱熹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学案
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梁孝王,景帝同母弟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臵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安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
①王终不觉寤。即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太史公曰:余观韩长孺之义,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
[注] ①宫车晏驾:指帝王驾崩。(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扞吴兵于东界 扞:抵御 B.以故吴不能过梁 过:越过 ..C.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僭:诬陷 D.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望:抱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B.扞吴兵于东界。得复见将军于此。..C.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D.甲因肉袒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安国做梁孝王的中大夫,在吴、楚发动叛乱时,与张羽都被任命为大将,两个人同心协力,一举打败了叛兵,由此名声大振。
B.韩安国作为梁孝王的使者,在因孝王有行为逾礼而招致景帝不满时,挺身而出,向皇帝进谏,历数梁王之功,化解了皇帝心中的不满。
C.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复出后担任梁国内史,能够善待曾给自己以侮辱的狱吏田甲,由此可见韩安国的胸襟之广。
D.梁孝王隐匿刺杀了朝廷当权谋臣的罪臣公孙诡、羊胜,韩安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使梁孝王翻然醒悟。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朱熹 4
第三篇:《渔父》导学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重、难点】
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课前预习】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2)《楚辞》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篇:六国论导学案教师
《六国论》导学案
台前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编者:王继山
时间:2012.12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对比、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2、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第一部分 课前热身:
1、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3、文学知识回顾
《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4、课文注音
赂秦()
思厥()
暴霜露()
暴秦()
草芥()洎()
邯郸()
殆尽()
易量()
苟()
学习探究
方法指导:请同学们用点译和滑译的方法疏通第一段并能解决以下问题
一、研读第一段
1、重点词语 非兵不利
弊得赂秦
盖失强援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2、古今异义
非兵不利
古:
今:有害;没有好处。
3、词类活用
不能独完
4、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
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
5、问题探究
A.第一段中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提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第二部分
二、研读第二段
1、重要词语
小则获邑
其实百倍
固不在战矣
....诸侯之所亡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举以予人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
2、古今异义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
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思厥先祖父
古:
今:父亲的父亲
3、词类活用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句式
举以予人
()
5、翻译句子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
6、问题探究
提问:这第2段,可分哪几层意思?并在课文上划出。
明确:第一层:用数字说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轻易供奉土地是六国灭亡的原因;第三层: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道理;第四层: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为喻,进一步论证了赂秦而亡的道理。
提问:在第2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性的句子?
明确:⑴秦以攻取得与“受赂所得”的对比;⑵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对比;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了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⑶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⑷“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对比;⑸“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的对比。通过以上的全部对比,说明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4.提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5.提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随堂训练
课外延伸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1赵人与其子在养猫问题上的看法是否一样?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2下面句子中的“去”和“去饥寒犹远”中的“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故国思念家乡,担忧沉迷于安逸的生活畏惧讥讽和谗言)
B去死肌,杀三虫(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C西蜀之去南海
D得钱千五百,乃去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第五篇:《短文两篇》教师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略读主备:韩有龙审核:时间:2012/03/20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义。
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了解了写作背景,你就能更准确的把握文中“日”、“月”的象征意义,就会明确“飞蛾”、“夸父”、“姮娥”的形象。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瞬间()旸谷()倘使()一撮.()..
2、解释:.皓
.月()姮娥..()倘使:皓月:咏叹:凭栏:飞蛾扑火:
3、任选以上几个词,写一段话。
5、巴金:原名,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曲》;《爱情三部
曲》;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引起巨大反响。
6、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能够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哪轰轰烈烈的死。
7、文章中所提到的飞蛾象征着什么,它为什么值得人们赞美?
飞蛾本质上是一种很微小的生物,但是它在作者的笔下,也成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个人的理想也正是在这种象征中表达出来。
8、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飞蛾和夸父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飞蛾和夸父都可以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而作为更高等的人类,当然为了追求光和热,也应该可以做到像飞蛾和夸父那样。文章开头叙述飞蛾和夸父,为后文作好铺垫。
9、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在文章中写自己对月亮的感觉的句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
10、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会有对月亮的那种感觉?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月光常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从追求“光和热”的角度出发,作者才发出文中的感慨。
二、学习·研讨
1、“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如何理解这句话?
飞蛾和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也正是因为它们的行为,整
个世界才会变得光明起来。如果没有飞蛾和夸父这样的勇敢者,我们的世界将被黑暗笼罩。
2、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嫦娥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嫦娥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
光的冰冷,为了使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嫦娥的这种追求也正是作者心中的追求。
3、联系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写作的目的。《日》和《月》都是作者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
较艰苦的持久阶段,全国人民在努力抗战的同时,也都企盼胜利的到来。作者在文章中歌颂光明,也正是为了赞美那些光明的人。
三.拓展·延伸
下面这些诗歌都是托物言志的名作,选择其中的一两首尝试分析作者寄予诗中的思想感情?
《精卫》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四、学后记(总结收获)
资料夹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
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二)写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
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