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化静为动 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如何化静为动 激发兴趣---谈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
[摘要]:在拼音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时刻保持拼音教学的新鲜感。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灵活、便捷,化静为动等多种功能,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汉语拼音教学中,能多方面,多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趣味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汉语拼音教学 化静为动 趣味性
汉语拼音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工具,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拼音字母本是抽象桔燥的表音符号,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消化的难题。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受到具体形象的事物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采用新颖的方法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于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积极学习策略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时刻保持拼音教学的新鲜感。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灵活、便捷,化静为动等多种功能,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汉语拼音教学中,能多方面,多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趣味性。
一、巧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导入,力求“课伊始,趣即生”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乐学”视为最高境界,刚入学的孩子学习拼音有难度,但不能让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就被激发,注意力从一开始就被吸引。小学汉语拼音教材的设计丰富多彩,教材中的插图具体直观,接近生活,富有童趣,信息技术整合到汉语拼音教学后,可通过信息技术把静态的插图,加工处理成动态的图,创设情境,利用插图导入。如韵母“ɑ”旁画着穿白大褂的医生让一位梳小辫的小姑娘张大嘴巴检查口腔。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插图搬上电脑屏幕,配上适境的动画,启发学生发现插图跟字母音形之间的联系,先利用电脑屏幕出示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ɑ”跟小姑娘的头和一条小撅辫儿很像,然后课件相应点击在小女孩头型部分显示ɑ的形状。静态的图经过信息技术的处理,就能以动态的形式把字母的形状显示出来。教师再点击音频视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ɑ”的发音和口型图,这时,不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筋疲力尽地口授身传,学生就能在兴趣的驱动下轻松地获得知识。多媒体课件给予了汉语拼音教学课堂极大的帮助,课一开始,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就不再是静态图加老师的示范,而是动态图加音频示范加老师示范三方面结合,生动形象,直观易记,这样的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妙用信息技术,调动感官,力求“课展开,趣横生”
生动的导入能逗乐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充满趣味性的教学过程却能刺激学生始终抱着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整合到汉语拼音教学,能把录音,录像、电脑等有机地配合使用,使形、光、色、声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系统,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身、口、手等器官,那机械、呆扳,紧张的学生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e “及它的四声时,我一改以往呆板的示范练读的教学方法,巧妙地渗透信息技术,用电脑屏幕出示彩图——“椰子树”“爷爷读报”“绿色田野”“翠绿色的树叶”,彩色的图画,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视线,学生看到彩色的画面,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抓住时机,及时出示录音,富有情趣地描绘每一幅图画,学生很快发出“椰、爷、野、叶”的读音,然后采用计算机的切换功能,几幅图交替出现,学生轻松地掌握了音节“ye”及其四声。又如教学“yuɑn”这个整体认读音节,如果直接引导学生认读,学生很难分清音节的构成和口形变化,信息技术整合到汉语拼音教学后,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先让“yu”带着半圆出现在草地上玩,然后和带着半圆的“ɑn”碰在一起组成一个圆,这样,静态的“yuɑn”分拆成动态的“yu”和“ɑn”,并形象地把这两部分拼成整体“yuɑn”,既直观地引导学生记住了“yuɑn”的字形,又通过圆这一个具体形象的物来使学生记住了“yuɑn”的读音,这样教学,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借用信息技术,强化训练,力求“课深入、趣更浓”
学生通过看图、音频示范、认形辨音,大体了解了汉语拼音,但一年级学生的记忆短暂,所学知识要不断回顾和复习才能永久记忆,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单调地反复训练,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整合到汉语拼音教学后,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采用不同的手段,多方面地强化训练,令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越学趣越浓。
枯燥的拼音练习融入有趣的游戏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动手练习的积极性。而在电脑上操作的游戏由于自身的灵动性、变化性、科幻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复习声母,韵母时可以做“听音选字母”的游戏。先利用音频播放声母,韵母的读音,让学生听音后在电脑上点击选字母,这样的游戏不单音形结合,还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复习音节时,设计“送拼音回家”的游戏,先让学生拼读音节,然后亲自在电脑上操作,把拼音送到有实物的小房子里;还可以进行“连线”“捕蝴蝶”“找朋友”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激活课堂,掀起一个又一个教学高潮。
四、活用信息技术,读写结合,力求“课尾声、趣犹在” 常言道:“学而致用”,学到了知识,要把它用到实处,要在实践中积累、升华,学生通过大量的训练,大体能掌握了汉语拼音,如果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在拼音教学中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能复习字母的读音,又能记忆字母的字形。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后,教师可一改以往呆板、枯燥的板书风格,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有趣的“动画”,把拼音字母的书写过程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学生掌握了拼音的书写后,教师要创设平台,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读与写结合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信息技术整合到汉语拼音教学后,教师就可创设各种情景和机会,让学生在电脑上通过“拼音输入法”来练习每个音节的书写,并记住这些音节的字形。例如:我在教学完前鼻韵母后,在黑板上贴出“天安门”“铅笔刀”“写字本”“文具盒”等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认识,用“拼音输入法”在电脑屏幕上打出这些实物的拼音,全班同学大声拼读更正,这时,每个同学都踊跃参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有了飞跃性的提高。让学生动手,确实是最有效率 的一种方法,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种突破,它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构建了高效的教学脉络,使呆板、静寂的汉语拼音教学课堂变成多彩,动态的课堂,使单调,枯燥的汉语拼音教学充满了趣味性,大幅度地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
第二篇:化静为动的语文教学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中创新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的语文新教材的更新,有力地证明了一点,如何使语文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给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身负的重任,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成功地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教学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做好课前预习指导
兴趣是学习语文的最好老师。只有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大大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当新学开始,学生们拿着新发的课本时,他们就表现出兴奋的神情,在好奇的驱使下,他们迫不急待地翻阅着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读得津津有味。即使是在课堂上,他们也会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把书页翻到他们感兴趣的地方。通过多次观察,我决定改变以往课文顺序讲课的老办法,而是抓住学生正对新书感兴趣的这一有利时机,打破常规,及时调查摸清每一位学生所感兴趣的课文,并立即作详细地记录,然后设计一些有趣、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前预习效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预习,单凭学生的自觉参与,没有老师的科学指导,还是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为此我借助学生对课文感兴趣的有利时机,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合理设计针对性强的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跳入老师布置的“圈套”,积极主动地探讨、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很好地完成课余预习。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在设计课前的预习的问题时,我还依照“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这样,打乱课文讲授顺序,抓住学生兴趣正浓的有利时机,精心设计问题,科学指导课前预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越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高质量和学习的高效率。
二、转变角色,搞活课堂教学
课堂数学是教师传授知识自的主要途径,课堂是培养、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展示学习预习、学习成果的舞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控制课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展示能力的机会,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反映当的问题给予指导。
所以,在课堂上,我改变了过去老教师是演员、是主角;学生是听众,是配角。改变了过去老师在弹堂上,千篇一律的满堂灌的现象。现在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
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他们的智力。在课堂上,我用很短的时间,向学生讲清文章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以及知识问的联系,剩下的时间全部留给学生。在我的课
堂上,如今的三尺讲台,不只是老师的阵地,更是学生示展才华的表演舞台;粉笔、黑板也不再只是老师的专利,他们在学生手中成了工具,成了武器。学生们用它们把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看法,告诉老师,告诉其它同学。这样的结果,不仅充分凋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现欲,锻练了他们的胆量,也使那些平时胆小、内向的同学逐渐变得胆大、开朗起来,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另外,我还根据学生争胜心强的这一特点,把电视里举办的诸如“相声”、“小品”、“幸运52”、“动感100”等的节目形式灵活地搬到课堂教学中来、我把学生按组分成A、B、C、D,然后把已经设计好的问题。通过一定的形式交给学生、根据各组答题的数量、人数、准确率,给每组打分,谁得的分高,谁那一组的同学就能够得到小小的纪念奖。当然,哪一个组的同学都不愿落后。于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沸腾了,各组的同学都在紧张地行动起来,他们通过讨论、筛选、归纳,然后派代表及时抢答。每一节课都是在轻松愉快、乱而有序中结束、这样上课,大大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同学间的团结,杜绝了课堂上同学们昏昏欲睡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对语文为学习兴趣,融洽了师生关系,减少了授课的时间。但学生的成绩却提高了,我所教的学生在学校、地区举行的比赛中每次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改变教法,把好的学法教给学生
为了改变过去串讲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捏,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适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学习方法的传授。
为此,我除了认真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总结经验外,还注意从电视里汲取精华,例如,中央一台播放的“第二起跑线”、中央七台播放的“快乐击点”等节目,都成了我得力的助手、我把这些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加工,最后形成文字教给学生.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对所学课文的讲解方法进行总结、寻找各种文体的规律,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渐养成“多发言,多提问,多质疑”的好习惯。不但如此,还注意让学生把运些学习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学以致用,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除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外,还教会学生怎样读好书,读活书,通过这些读书方法的传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从此再也没有“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恼了。我根据不同的文体,制定不同的读法:
读诗和散文,要满怀感情,边抑扬顿挫地朗读,边想象诗文的意境。如讲《天上的街市》,如果简单地串讲一遍、学生干巴巴记几条分析,过不了两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现在,我让学生配乐反复诵读,我也带头满怀激情朗读,学生被诗中那旷远的意境,丰富的想象,巧妙的联想,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字深深感染,不少学生在学习小结中提到这堂课,令其久久难忘。
读童话和小说,我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书中的环境,人物的肖像,然后写出人物分析。如读《皇帝的新装》,我让学生把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找出来,然后进 行分角色演读比赛。演出后还要让演员写出体会,让当观众的同学写出观众评价,这样,文章的人物形象、时代背景就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成为永久的记忆、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我常常限定五、六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合上书写出书中的六七个要点,训练学生快速捕捉要点的能力。
四、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关键。
对学生来说,学习语文的最大难点莫过于写作了。针对这种现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鼓励学生留心生活、对于身边的事敢说真话,诉真情
学生的活动范围很大,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还有现代传媒里的外面世界。每天,在他们身边,在他们周围许多事都在发生着,但他们却视而不见。因此,一开始,我先用强制的手段,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慢慢地,写日记、注意观察生活成了学生们的习惯。他们的话题多了,发现的问题多了,发表的看法多了,写的多了,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使他们明白了写作的内涵,克服了畏惧作文的心理。
2、多读、多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语言枯燥的问题,这主要和他们读书少有关,特别是农村的学生,读书面更狭窄。为此,我要求学生多订报、多买书,我还给学生推荐好的书本和作品,帮他们借书,以此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扩大他们读书范围的目的。只读不背、不记、不练,照样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就特意给学生布置背诵的内容,抄录的数量,仿写的专题。同时,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写读书笔记等。这样,通过“读、背、仿、”还注意培养锻炼学生写读后感,用、写”这一系列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俗语说得好:“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在于让学生觉得有事可记,有情可叙。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我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来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活动的方式,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学校,我充分利用课堂、课余,开展诸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颂、文艺表演,拨河比赛等活动;在周末,我给学生布置一些如:“做饭、洗衣、植树、种花、劳动”等家务话,让学生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并以这些活动为写作内容,写作素材,记下他们的参与过程,和他们的真情实感。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也丰富了学生的人生。
五、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发
创造从问题开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发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由于经常让学生边读书、边提问题,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有时他们会指出书中的一些错误。2002年4月的某一天,当讲《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时,有个叫关克磊的同学提出:“植物合成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身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这句话有三处语病,“合成了有机物质”而不是“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应改为“大部分”,“都”应去掉,躯体和贮藏,应把“和”改为“或”,我立即表扬了他。
学生有时对我讲的内容提出不同意见,或对于讲错的地方及时指出来,对于这些,如果不是明显的是非对错问题,我总是鼓励学生要勇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争取找到更多理由,把老师和同学说服,对于自己出现的错误,一定在同学面前勇于承认,并对这些同学表示感谢。因为如此,这些学生往往跃跃欲试,表现出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我十分高兴,因为新的时代正需要这种锐气啊。
总之,这种化静为动的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天,这种方法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技术论文:
再谈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沙市宁乡县白马桥滨江学校
袁正连
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早巳毋庸置疑。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兴趣对于学习的最大作用呢?
一、精彩开场,创设氛围。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开场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如果一位老师每次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页,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正昏昏欲睡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最好的催眠曲。特别是语文,学生自认为看得懂,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之始,学生首先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他们的精神能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氛围,学生定学得用心、学之有效。
有经验的老师是从不忽视开场白的,我也在这方面也努力而为。如学习《草原》一课时,我与学生展开歌唱、吟唱草原的歌唱、诗歌比赛,激起学生对草原的神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如学习《童年的发现》一课,我先神采飞扬地讲述我童年时候的两个自以为了不起的“发现”,引得学生哈哈大笑,也引起他们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学习古典名著一单元时,我在布置学生充分搜集资料之后,我并不急于讲解,而是给足时间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并给予他们充分肯定与欣赏,激发他们对名著阅读的最大兴趣,以收获阅读的乐趣与喜悦。如此等等,精彩的开场师生一起活动,一扫压抑沉闷的气氛,既复习了学生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学习的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这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造了良好氛围。魏书生老师在上课之始也很善于用各种方法触及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进入课堂以前,精心设计一下哪怕只有三言两语的开场白,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巧揭题旨,激发兴趣。
如何出示课题,如何引导学生审题、解题,对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很大,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仔细考虑,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例如:我在教《桥》一文时,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语“桥”引导学生:“初看这个标题时,你如何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同学们都说是村民走的木桥。我没有否认同学们的回答,而是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寻求答案,最后得出标题中的“桥”既指村民走的木桥,又指老村支书用自己的生命在洪水淹没村庄之际,为村民搭起的生命之桥,一语双关,这样,既揭示了题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紧扣文本,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的兴趣,还得从文章本身入手。(1)从字词句入手培养兴趣。
语言准确是对所有文章的要求。大师级的文章尤其讲究语言准确,以便恰如其分地反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和其有特色的用词来引导学生反复琢磨品味,以提高兴趣。
《晏子》一文开头写道:“„„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其中“乘机侮辱”是全文的文眼,表现出楚王的高傲与别有用心,文章又以“从此以后,楚王不得不尊重 晏子了。”来结尾,这样的对比措辞足以引学生体会到晏子的巨大能量与高超的语言魅力。又如《金钱的魔力》中以准确的语言对比描写如:“终于等到托德把手头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他才从一堆无人问津的衣服堆里随便翻出一件大小并不合适的丢给他„„尊贵的公爵殿下„„”一针见血地讽刺了小市民的金钱至上、唯钱是论的丑态。如能通过这些比较阅读可使学生领略到遣词造句的妙处,从而产生兴趣。(2)从内容入手培养兴趣。
教材中所选的范文一般观点鲜明、思想性强。学习阅读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的各种优情感,接受正确的理论教育,使之学有榜样,从而提高觉悟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极大的帮助。如《趣味语文》从一则笑话故事引出交通安全之重要,所说道理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如从《杨氏之子》中领略到语言的丰富多彩、幽默、含蓄、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做好范读,激发兴趣。
良好的范读胜过讲解,不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因此在备课时,我反复阅读课文,领会作者意图,理解中心意思,然后大声朗读,自我鉴定,努力做到使自己满意为止。这样,教学时就可以在适当时机,用表情朗读,激发学生感情,唤起思想共鸣。如教学儿童诗《我想》时,我以未泯的童心、轻柔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全班同学沉浸在充满幻想、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听后不少学生抢着交流自己童年的趣事、奇特事,范读起到了很好的感染效果。由于我重视范读,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产生满足感,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对于后进生更为需要,后进生在上课时 比较被动,视上课为“煎熬”、“受罪”,由于这种情感障碍,还何谈上课产生兴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撤擅于把握设计一些较为容易的问题,把机会给予他们,并给以适当的表扬与鼓励,“你挺棒的!”“你回答得真不错!”“你的进步真不小!”„„心理学认为效果可以激发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有了进步,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后,就会体会到一种快乐,从而产生了兴趣。
六、多种形式,引唱主角。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课比其他学科更适合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电脑应当充分利用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搜集相关资料与信息,这样学生投身参与的学习效果大大胜于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真可谓“事半功倍”。
另外鼓励学生将课本改编成课本剧、表演,演后再讨论评析,全过程都由学生完成。老师只有幕后作指导。还可以改变学生“排排坐”的形式,采取“圆桌式”,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平起平坐”地进行讨论,留出空间,学生随时可以走出来发言、表演。还有像诗歌、散文采取配乐欣赏的形式,不是简单找一段音乐边放边朗读,或者直接播放事先配乐的朗读带,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意境和所表达感情的基础上自己挑选音乐来配,看谁的配乐与诗文的内容、意境、感情、主旨最吻合。音乐是学生喜爱的,诗文的意境美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利用艺术相通的特点,把二者结合起来,既是语文课又是美学欣赏课。既学语文知识,又受到美的熏陶。学生能不有兴趣吗?
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 的兴趣。教师退居“第二线”让学生唱主角,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反还会学得更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还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一句话: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就是最科学的方法!
第四篇:”动、静“教学
一、教学中“动”与“静”的误区
一直以来,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主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精彩,精彩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出彩,而出彩又大多指向课堂的“动态性”活动。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口动有声、心动无痕,安静的书桌下面可能藏着涌动的心灵。以“生”为本不是以“声”为本,太看重表面难免浮华,那不是课改的正确方向。以下就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两点活动误区:
1、重“动”轻“静”
在活动设计上,多为“动态性”的活动,如:齐声朗读,相互对话,全班齐问齐答,小组讨论、探究、交流活动等,主要是体现在口动和手动(鼓掌)而忽视了“静态活动”(阅读与理解,练习与思考、理解与表达、动脑与动笔)。
2、以“动”代“静”
一节课下来,都在忙于搞各种“动态”活动,没过几分钟就有一项活动,“动态”活动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二,而真正安静下来进入练习与思考,阅读与表达的时间却很少,时间都跑到“动态活动”中去了。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就真实的课堂而言,应该是有动有静,动静交错。无论是动态的活动还是静态的活动,均属于课堂活动的范畴。相对而言,动态的活动是外显的,而静态的活动则是隐性的。教学中“静”和“动”是相对的,该动还是该静,先“静”后“动”,还是先“动”后“静”,“静”多“动”少,还是“静”少“动”多,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需求和当时的课堂状态相机而定。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正确把握教学中的“动”与“静”,教师首先要了解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实质。
二、教学中“动”与“静”的实质
1、“静”实质是一种“动”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动态的;另一种是静态的。动态的活动包括: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演一演等等。这些活动,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动”,能听见他们的声音,能看见他们的动作。而静态的活动包括:静静默读、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用心体验、细细品味等等,这时的学生也许一动不动,也许一言不发,但是,他们的思维在活动,他们的情感在变化,这种静本身就是一种活动。虽然,它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与动态的活动不同,但是,就其本质来说,它们是相同的。
2、课堂“动”“静”必不可少
课堂教学离不了静的活动,比如教师的讲解,需要学生专心地听;教师的示范,需要学生专注地看;遇到问题,需要学生用心地思考„„而且,越专注,学生获得的信息就越丰富。同样,教学中,学生需要讨论,需要交流,需要合作,需要表达,因而他们也需要“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才会变得更广,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彰显,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可见,“静”和“动”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各自的作用,两者不可相互取代,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何时动,何时静,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教学对象来决定。
3、张生“动”而弛生“静”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的持久时间不长。长时间的单一的活动,容易使儿童产生疲倦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变化的、新鲜的事物则能不断地刺激儿童,使他保持注意力。课堂的节奏应该富有变化,时儿快,时儿慢。一味地快节奏,一个活动紧接一个活动,会使学生感到疲倦;而一味地慢,或者活动太少,该动不动,会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感到没劲,从而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善于控制课堂的节奏,掌握好动静的度和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在教学活动中,很难将静态的活动与动态的活动绝对地划分开,二者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有所获,往往会不自觉地寻找述说的对象一吐为快;发现问题而不能解决,常常会迫不及待地寻求帮助;在获得成功的喜悦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与别人分享。学生正是在静态的活动中产生了“动”的欲望,随着静态活动的深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动”起来。而在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是一动到底。他们需要专心地倾听,仔细地思考,不断吸纳新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不自觉地由动转为静,为自己下一步的动积蓄力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了解他们此时想要干什么,并根据学生的这种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
三、合理安排动、静态教学
“动”与“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他们功能的发挥,取决于教与学行动上的协调一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两种不同层次的活动。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真正让学生该动口时就动口,该闭口时就闭口,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才能做到动静有致呢?
1、“动”“静”结合,张驰得当
就新课程标准而言,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更多是“动”,而这个“动”又是相对的,也需要“静”。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节奏密而不疏,学生就因长时间紧张造成疲劳,产生抑制。再加上各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所以,教师要针对各学科和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同时还要注意复习旧知识,新课的导入,训练形式的转换,教学中的过渡和衔接时,教学活动在“动”的过程中,应力求简洁、明快、紧凑,让学生不感到拖沓,不感到厌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但是如果盲目追求“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则难以得到充分的感知。那样也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的进程,思维无法拓展,造成“消化不良”,效果适得其反。如果全“静”,教学节奏势必疏而不密,学生就因过于松弛分散了注意力,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阻碍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恰当分配时间。若教学目标难达成时宜“静”,且缓而不松,若教学目标易达成时宜“动”,快而不虚。“动”“静”结合,多层次、小台阶分步训练。“动”的时间要扣准,“静”的时间要适当,“动”“静”轮换时间要力求准确。这样的教学节奏,高低起伏,张驰得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动”中求“静”,“静”中求“动”
若教学目标偏重知识传授,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基础水平较低,则宜多“静”(听授、思考等);若教学目标偏重于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教学难度偏小,学生基础较好,则宜多“动”(讨论、直观教学、作业练习等)。什么是“动”中求“静”呢?从讲授到作业练习,教师活动范围应递减,学生活动范围应递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人翁地位,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或者看书,或者操作,或者练习。同时,在此期间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的反馈信息,腾出手来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短动”,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轮流点拨指导,适时反馈回授,这就是“静”中求“动”。两者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可以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时,为防止学生出现单纯地模仿与记忆,从上课的第一时间就能“抓住”学生,可以采用游戏来进行教学,力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用更有效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结合自主探索、自主思辨进行学习。通过“动”和“静”结合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自主的意识与能力。
3、“动”“静”交替,“动”“静”有致
“动”与“静”纵贯整个教学全局,“动”“静”的交替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性环环相扣,步步相生,具有特定的教学程序。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简单地模仿、机械地记忆而教师应抓住教材的脉络与重点扼要地进行示范讲解、点拨指导,从而排难解惑,重点突破,冲淡难点,实现“一动一得”。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留出一定时间与学生共同讨论,要允许学生有一个走弯路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疑问,这恰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带动全部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并为下一个“静”作好准备。因此,动静有致的教学,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适当的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联系。这就要求互动教学与随机练习的轮换交替,连贯衔接,同步进行。有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注重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情感的投入都非常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在“静”中自己探究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对当前现象或问题去加以分析解释,经历思辨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旨,就是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但其中要忌“动”“静”轮换过于频繁,这样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都应认识到:不论“动”的教学设计还是“静”的教学设计,都必须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之内。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方面来考虑,灵活地进行“动”“静”的选择与“动”“静”的组合,这样才能真正协调好“动”与“静”的一致性,做到真正的“动”“静”有致,实现最佳的教学过程。
第五篇:化静为动 以动激趣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化静为动 以动激趣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我认为要教好数学,必须让学生多“动”。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都是较好“动”的形式。我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新奇、厌倦呆板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采取“化静为动 以动激趣”,来唤起儿童的求知欲。
1、以画激趣。小学生都喜欢画画,我根据学生的这一爱好,让他们自己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激发兴趣。例如,教“7的认识”时,我先让小朋友用“简笔画”画出自己喜欢的6只小动物,然后再画一只,数一数,一共画了几只?使之明白6添上1是7,7比6多1,6比7少1。接着叫小朋友从左往右数把第7只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说一说从左往右数涂颜色的是第几只?一共有几只?从右往左数涂了颜色的又是第几只?使之明白基数和序数的意义,这样,引起童趣,调节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诱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快乐地获取了知识。
2、以摆激趣。老师提出问题,不定框框,不搞机械操作,而是让学生自由地摆弄学具来解决,使之主动发现和探索来激发学习兴趣。如教“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先让学生从彩条盒里拿出一根表示“2”的彩条,然后拿出表示2的彩条来自由地摆弄,接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几倍?如:10是2的5倍,8是2的4倍„„。再想一想,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了知识。
3、以做激趣。根据小学生凡事都要自己做一做的特点,让他们动手动脑亲身参加数学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这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以掌握、学生感到乏味的内容,因为它既有表面积、底面积、侧面积的区别,又有不同物体有一个底面、两个底面、没有底面的区别。于是,我先让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圆柱体实物,再仿照各种不同圆柱体动手制作模型,然后看着自己制作的模型去计算它们的表面积。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沟通了师生感情。
4、以用激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我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实际应用来激发兴趣。例如,教“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数一数,全班有几个小组?每组有几人?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少先队员多少人?并把这些数据编成应用题,自己来解答。使数的认识与应用题教学联系起来,相互促进。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非要学好不可,把学习数学当成了一种自我需要。
在数学教学中,“化静为动”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