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课标,促教法之心得体会张小龙
研课标,促教法的心得体会
张小龙
自从参加国家级的说课活动以及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收获很大。,我将根据新的数学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数学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的实施必须用课标来指导。必须认真地、反复地学习“课标”,真正从整体上把握“课标”。不仅要真正掌握“课标”体现的新理念,而且应该准确理解把握“课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以“课标”为准来指导教学,增强主动性,避免盲目性。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明确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才能弄清楚课程标准在各个教学阶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二、教师应注重文本解读。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学习和提高。反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我们应该把自己当作文本的一般读者,把教材当作一篇读物去反复阅读,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放松的、纯粹的阅读,没有任何的框框,是用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进行自由的对话,你就会被文中的人物、事件与情景所感动,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成为文本的知音。然后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关键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成功的教学策略就是在这些关键点的正确把握和整合中获得。而这些关键点的准确把握和整合,恰恰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和筛选的结果。其次认真读教参,就是要求我们抱着认真的态度读、反复地读,不但要看懂,还要作深刻的领会。领会知识点,领会文章的精神,领会文章的主旨目的。但我们不能只依赖教学参考书,照搬目的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要结合实际创造地使用教学用书。
三、了解学情。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心中始终装着学生,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善于分析学情,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
总之,通过学习交流,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的过程,既要平等互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收到预期的成效。
第二篇:教法课标培训材料心得体会
《教法课标培训材料》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教法课标培训材料》,使我受益匪浅,使我获得英语课标方面的很多理论:新课程标准的要点、课程标准与英语教学、改进课堂教学的一些重要建议以及英语教学技能方面的要求等等,所有这些理论和要求,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进 行自主分析和灵活应用。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光盘示范课,从同行那里学到很多,同时体会到自己在学科专业方面的不足,我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承担起本职工作。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力 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标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这一特点,我们作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坚持人本位,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要把他们看成学习的容器,因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有个人的追求,有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情感经历,这些正是搞好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经历、情感、思想和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这些实践经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旧课堂的“要我学”变为新课堂的“我要 学”,适时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有趣、有序、有效的课堂。
二、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要根据课标所描述的“能做某事”为主线,实现学生能用所学语言做事情,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思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设计中要贯彻一种重要的教学观: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同时坚持“发展为本”的原则,在时间、空间上为学生提供充分条件,引导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在更轻松更愉快的环境下实现更多的信息交流,真正做到快快乐乐学英语,扎扎实实打基础。
三、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建立“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以上是我本次学习的粗浅体会,我想更多的还需要我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深入课堂,认真踏实的学习和实践,一点一滴地积累本地经验,更好的帮助一线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交际能力。
第三篇:研课标、说教材 促成长演讲稿
研课标、说教材 促成长演讲稿
一、说课程总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观察物体的方法,能根据不同方向观察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简单摆出观察到的物体。
5.认识复试条形统计图,了解复试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三步计算的含有两级运算或含有小括号的式题的运算顺序,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教学难点是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三、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一、教学内容
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3、运算定律的简单运用-简便运算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 教学重点是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 分配律,其难点是运用所学的运算定理进行简便运算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小数的意义
2、小数的读写
3、数位顺序表
4、小数的性质
5、小数大小比较新课
标第一
网
6、小数点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7、单、名复数改写
8、求近似数
9、用“万、亿”作单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第五单元 :三角形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定义、各部分名称、稳定性;三边的关系、三角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三、说教材。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三角形,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观察物体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复试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课时教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观察、分析、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在合作、表达和交流中,增强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观察←→讨论←→操作←→观察”的循环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节课属于几何知识概念课,因此在设计中我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每个概念都是让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故此,本课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演示、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研究、探索,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观察和操作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方法作结论,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
三、指导学法,自主探索。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而合作能力是调整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能力。人如果不会与他人合作,就会限制自身的发展,也会妨碍个人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合作能力是人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力。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把人际交往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也提升到一定高度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小组合作来培养协作精神,增强团队观念,促进交往能力。这节课我们也从动手,动口和动脑相结合,从发现新知到概括新知再到获取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直接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做到简单明了。
(二)合作探究新知。
A: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通过画三角形,同桌互相指自己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等活动,进一步认识总结三角形的特征。
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正是有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动手去发现这个图形所具有的特征,才能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生活
经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角”“顶点”和“边”的存在。
B: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学生有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索能力,他们也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取得成功,有效的学习数学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画三角形,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去相互交流,从中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围 出三角形,通过三角形的特征验证评价所围成的三角形是不是规范,从而引导总结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的定义。
C:三角形高的画法:
这块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是在学生学会画平行四边行画高的基础上学习找三角形的高。学生先自学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先探索画出一条高,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高的画法,然后通过观察—独立探索—动手操作,在答题卡中找出几个三角形的高。订正时重点说说画出锐角三角形任一一个顶点向对边做出条高的方法。通过探索发现得出结论:三角形有三条高。
D: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讲讲生活中哪里都用到了三角形?从例举生活中的用三角形的例子,提炼经验中的数学因素,使经验数学化,上升为数学知识。再通过对经验的分离和提取,从实验中对比推拉三角形和四边形,进一步得出三角形受力后不变形,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从而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总之我认为只要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学会找高,能找到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一条高就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特性。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老师的眼里,三角形不仅具有稳定性,它还是一种美丽的图形。它和圆、长方形等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形世界,可以说数学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五彩纷呈,生活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更加丰富多彩。
五、教学建议
一、关于整体教学内容安排的几点建议: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小数加减法
1、建议将小数性质一节提前到小数认识这一章学习。这样便于后续学习和比 大小、单位换算和小数加减法运算。
2、小数加减法的竖式中注意小数性质的应用,混合运算中注意加减法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计算的方法。总结出字母表示式如:
a-b-c=a-(b+c)a-b+c可以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也可以移项注意带着符号移动,这两个类型经常搞混。
3、小数意义和性质的教学应注意整体性的进入,一定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十进制”数的特点迁移到小数其实也是“十进制” 的分数,教学的设计可参照吴亚平的《备课的变革》中后几页的小数的教学的建议,且不可把小数意义的教学停留在知识点堆积的层面上。
4、小数运算的教学,加强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达到的目标是:重视估算,简单口算,熟练讲算,灵活运算。
5、本册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很多,如小数的意义,比较数的大小,数位顺序表,小数的读写,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应用等,学生刚开始学感觉知识点多又杂,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复习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1、重要的不是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各自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打通他们之间的联系,所以复习课的时候尤为要注意这一点。
2、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一定要注意和这个词的意义不光表示几个数和起来还要 表示几个角在一起,这是以前没有的概念,很重要。
我个人在这一年的教学中对于数学教学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一、题量不在大而在于孩子是否思考和讲明白。所以课上我给孩子们很多可以自我表达的时间,从口头训练开始培养孩子的思维。这方面是我教学中曾经忽略的,而今年在两个班级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每天的5分钟口算让我们的孩子的口算进步很大,对于计算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坚持每天批改分析错因,孩子们在计算方面收益比较大。
三、训练落笔的扎实程度和字迹书写。审题上的指导以及期末期间对于易错知识点的总结,每天作业对于字迹的要求都是每天要坚持做的,但是收到了好的效果。
四、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每天都没落下,让他们学到他们能接受的内容,给信心即使补课也要开心,对数学有信心。
五、课型方面多思考怎样才能适应孩子的需要,在与团队教研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让孩子每天都是在学习有增长点的数学课。以上是我给四年级老师的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借鉴。
第四篇:研课标 说教材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研课标 说教材”心得体会
把握课程标准,用心钻研教材,是每一位教师备课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烂熟于心,不仅如此,对于教材的结构、教材在整个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应做到心中有数。在当今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构建高效课堂是最终的目的。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水平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而知识树的绘制和教材解说可以作为教师研究教材的基本方式,在统揽学段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单元绘制知识树以及做相应珠教材解说,促使教师驾驭学段教材,把握学段目标定位。
我认为,说课标和说教材可概括为“三说”——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1、说课标:依据课程标准,说总体目标或阶段目标或单元目标;说本学科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及这几个方面具体到本年级的要求。
2、说教材:说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包括课本的编排意图、内容的呈现方式、知识与技能的范围等;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既能在横向上说清本册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内容范围,又能把本学段的同类知识进行简要的纵向整合。
3、说建议:不仅说考纲和考点,还应该谈具体的教学建议,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谈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同时在绘制知识树和教材解读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知识树绘制及教材解说的意义。
通过对单元知识树的绘制及相应教材的解说,不仅使我们加深对课标的理解、教材的准确把握,而且会有效提高我们灵活处理教
材、合理整合教材的水平,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和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同时也促进我们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得到提高。因而,我们要扎扎实实的研究,经过努力,我们会达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高屋建瓴、准确把握、合理整合和灵活处理的目的。
2、明确知识树绘制和教材解说的范围。
要站在学段课标和教材的高度,不能仅仅盯在所教年级的教材上,要从学段教材整体上把握,找准新知识的生长基础发,方可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3、绘制和解说要抓住教材的核心要素。
绘制单元知识树要绘制和解说清楚本单元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易混点以及高频考点,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突破教学维修点的关键是什么通过怎样的形式去分解教学维修点等。这些内容只要烂熟于心,我们对教材的处理,学生自学问题的设置,课堂讲授问题的预设,练习内容的安排,就会恰到好处,就会确保课堂实现高效。
4、要注意知识的整合思想及策略。
5、要注意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我们要清楚明白本单元教学,哪些教育资源可以利用、可以挖掘或可以重新整合,为教学服务,尤其是单元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结合点,要分析到、解说清楚。
6、要精心筛选单元达标练习题。要逐题说明设计的意图和检测所运用的知识点,以防止随意性,以便提高检测的质量。
以上是我对“研课标 说教材”学习的一点体会,与各位分享
第五篇:说课标说教材研说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长方体
(一)》说课标说教材研说稿
作为教师,我们要高占位把握课标,立体式驾驭教材,下面我就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方体
(一)》的内容与大家交流。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九个点与大家交流。
说课标它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以及立体式整合。
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我从第二学段目标和第五单元的课程内容两方面谈谈对课标的理解。
(一)学段目标 结合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对“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要求进行说明。
知识技能: 1.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问题解决:
1.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3.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办法。情感态度: 1.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
3.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4.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
(二)课程内容
依据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对本单元的课程内容进行说明: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数学思考:
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解决: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情感态度:
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材
在说教材中,我将从教材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和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来说明:
1.编写特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着重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在充分的探索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学习,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告知的形式,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归纳结论。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比一比、量一量、描一淼=描等方式,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再通过交流,逐步归纳、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并积累研究图形的方法和经验。
(2)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教材先呈现了一个长方体与它的展开图,引导学生分析长方体与展开图各部分对应的关系,促进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与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将两个图形相对应的部分涂上颜色,了解展开图与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填写展开图各边的长度,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本单元教材多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如在“展开与折叠”的学习中,教材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一是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的活动,认识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二是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的活动,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和想象,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编排体例
本单元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结合数学自然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其基本体例是:“问题情境——动手探索——得出结论——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学具,摸一摸、在、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得出结论后,经所学应用于生活中。
3.内容结构
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长发体的认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面。
4.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下面我以本单元的知识做详细阐述:
纵向看:第一学学段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本单元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并能对其表面积进行计算。在本册第四单元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体积、容积,会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六年级我们还将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
横向看:本单元的知识形成了一个小的体系,前后联系,先由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到它的展开图,从展开图到表面积的计算,结合表面积与露在外面的面,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实际计算一些相关问题,达到知识的升华。
三、说建议 在说建议中,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
本单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实践,实践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发现了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深入浅出的掌握了本节的知识点,能更好的理解与应用,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展开与折叠》一课,让学生剪一剪,把长方体、正方体剪成了不同的展开图,在观察剪开前后有什么变化,从它们的顶点、棱到面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顶点和棱都不见了,只有面没有发生改变,它还具有长方体或正方体原有的面的特点,为后面判断沿虚线是否能围城长方体或正方体打下了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还知道了同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的展开图。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所以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特别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由表面积的意义到表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从找对应的面,到对应的长宽高,从计算每一个面,到计算三个不同大小的面再乘2,更甚至到特殊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都需要学生之间完成,并非教师的灌输,这样的学习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受益终生。
3.巧引规律
《露在外面的面》一课,对于学生来说很困难,单独数面的多少较容易,如果让学生抽象出规律还是存在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交给学生思考的方式:由图形到算式,由算式到规律,这样难度降低,结合算式让学生想明白多一个正方体就会多几个面?所有的正方体都能看到哪几个面?有几个面是特殊的?只要学生想清楚这几个问题,找到规律就特别简单了。交给了学生思考的方式,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护完成后面的两道探索题,所以抽象的知识我们要巧妙引导。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凡是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所以在评价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描述。2评价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认识。3.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掌握情况。4.评价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此外评价的形式可以多样:书面评价、口头评价、老师评价、学生评价、眼神评价等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这些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发教材资源。
(1)开发教材中的主题图资源
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课都有来自于生活的情境图,让学生要看懂图意,它含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性,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获取规律,最终利用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开发教材中的习题资源。
数学习题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一道好的习题不仅是检验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工具,而且还是多种信息的载体。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合理地开发习题资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习题的多姿多彩。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题多解等方法。也可以把习题变式,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办数学手抄报,写数学小故事,数学日记等。在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并学会了收集整理资料。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
教师要合理地使用教具和让学生操作自己的学具,这些资源直观形象,降低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带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从网上搜集和整理信息资料,自主设计和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如要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可以让学生找我们身边的盒子、魔方等资源,这样亲身经历的才不会忘记。
4.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1)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资源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及生活背景等的不同,他们的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去珍惜、去开发,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时,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巧妙设计,机智地将错误转化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错误的解决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
(3)学习过程中的意外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对此,教师应及时将一些意外情况巧妙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干好自己的工作是我们的幸福,而我们的幸福就源于对课标的高站位把握、对教材的立体式驾驭,这样才能更好地受学生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