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学科德育方法初探
历史学科德育方法初探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实现德育功能?本文拟结合我们曾开展的一些活动,谈谈实现德育功能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教师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
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二、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进行如下活动:
1.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几年来在省市历史教研会的组织发动下,活动开展得很广泛,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2.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几年来我们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绘制了二百余张历史人物画像,制作了几十件模型教具,有些教具还在省市的评比中获奖。
3.利用历史文物进行德育利用文物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好方法。我们曾从三个方面开展这项活动。(1)考察历史古迹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学生先后参观考察了凌源红山文化遗址、仙灵寺商周遗址、义县北魏万佛堂遗址、兴城明代古城和山海关古长城等地。使学生看到祖国悠久历史,壮丽山川,认识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2)进行文物收集几年来师生共收集了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古币一百多枚,还有原始人使用的石器、红山原始人类的遗骨、明清瓷器、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等,还收集了志愿军援朝使用的茶杯,解放战争时用过的子弹等。通过对文物的收集和考证,学生们的思想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3)进行“文物”展览我们将收集的文物分类、编号、考证,书写说明词,然后进行展览。几年来我们曾多次进行了“伟大祖国在前进”,“中国古代货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等展览。由于文物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真实、信等特点,易为学生们接受和理解,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三、历史教室的作用
我们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历史教室,室内近四百件教具都是师生动手制作的,这在目前是国内仅有的。这间教室以反映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主,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利用历史教室可以开展课外活动,可以进行教学、用心
爱心
专心 2
教研,特别是可以发挥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德育工作。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1989年又开辟了一间以反映中国近代史为主的国情教育室。这两间教室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顺序,通过教具、实物、图片的展示,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反映了近代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所犯下的残暴罪行;反映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抗斗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战斗历程和丰功伟绩;反映了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展览内容始终贯穿着二条主线。一条是通过大量的史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富于创造、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另一条是通过鸦片战争以来百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民族昌盛,国家富强。通过国情教育,广大学生了解了过去,放眼于未来,感到责任重大,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完成四化大业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我们的作法还受到社会的重视。各级领导、新闻机构和广大干部职工都来参观学习。到现在为止,已经接待了四千余人次,受到广泛的好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历史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动力。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业接班人,防止和平演变的最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历史教师不断努力,刻苦钻研,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实现历史德育功能的好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
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
学习历史,就要掌握历史概念,形成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历史思维活动的“发祥地”。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学科基本能力中的“基本”。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历史概念的体系。掌握历史概念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以及相关历史事物的理性认识。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是历史基础知识的精华所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知识结构。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又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要抓准构成概念的基本内容,要着力选择足以说明问题性质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力求言简意赅,内容准确,要点完整。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要注意归类整理,以便抓住同类历史概念的共性,区别其个性,加深其理解。
学习历史,还要掌握历史时间。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可以这么说,离开历史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再谈不上历史思维以及历史学习了。唯其如此,历史时间的学习就有了不可低估的价值。为了更有效地掌握历史时间,学习过程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 所谓顺序性是指历史活动时间的更替承接。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亥革命等,是按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的时间先后顺序更替的。在这一更替过程中,外国侵略的逐步扩大加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前赴后继,脉络清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按照时间顺序学习历史既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及学习心理相贴近,也符合循序渐进性的学习原则。2.揭示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 所谓连续性是指历史发展的起止、持续时间的长短。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快慢,有助于人们从现象人手探明历史本质。如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结束,长达2000多年之久,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为什么这么缓慢?美国从1783年获得独立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发展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呢? 3.分析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 历史是一个呈阶段性发展的曲折的变动过程,在不同阶段上历史发展表现为或上升、或下降、或迂回的趋势。在历史学习中以时间划分历史阶段是基本的学习手段。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划分为1910~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中期和后期等模糊时间概念间的转换。如618
用心
爱心
专心
年是7世纪前期,1868年是19世纪中叶,再加下列选择题,也是考察这种技能,公元前594年是:①公元前5世纪,②公元前6世纪初,③公元前5世纪末,④公元前6世纪末。
学习历史还要掌握历史事件,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
1.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1)弄清历史背景的位置背景出现在事件之前,因此,历史课本中都是放在事件经过前面来叙述。但是,这种先背景后经过的顺序安排,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的背景放在事件经过的前一章节来讲,大的事件往往如此。(2)分析历史背景的性质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需要分别弄清楚,而且要弄懂彼此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有如下几方面的背景:一是自然地理环境,这对事件发生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但它对事件发生是有影响的,有时甚至起重大作用。如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路中心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英国正处于大西洋沿岸。这就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出现圈地运动的背景。二是经济基础。三是政治条件,包括当时的社会矛盾斗争和战争等。四是文化思想因素。如文艺复兴的一方面背景是西欧经历了一个文化低潮,教会垄断文化教育,束缚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3)了解背景和原因的关系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具体的事实,后者是抽象的观点,是从前者概括出来的,所以原因寓于背景之中。因此我们要把两者统一起来,以原因观点统帅背景,用背景的事实论证原因。
2.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经过是事件的中心。事件是背景、原因的必然趋势,历史意义又寓于事件的经过之中。因此,学习好历史事件最重要的是掌握事件的经过。(1)要素法
事件经过的基本要素最主要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在学习每一历史事件时,都把这些要素找出来和写出来,可写在书旁,也可写在笔记本上,在总复习时再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综合列出一个总表来。这样就做到了一目了然。经过自己辛苦劳动获得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
(2)阶段法
有的历史事件时间比较长,过程曲折,而且前后发生极大的变化,遇到这类事件可分阶段为掌握。关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教材没有明确分出阶段,学生学起来很费劲,难度大。笔者将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89年7月-1792年8月)从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外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战争开始为止。这期间掌握权者是救国的大资产阶级,制宪会议发布《人权宣言》。第二阶段(1792年8月~1793年5月)从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推翻君主统治开始,到处死国王路易十六为止。这期间掌握者是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吉伦特派;瓦尔密大捷是革命的法国反击欧洲反法联军的第一次胜利;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议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宣
用心
爱心
专心
观上完全掌握了。
3.运用求异性思维 所谓“求异”就是在两个以上的历史对象中找出不同点来。那些主要的、带实质性的不同点(不是所有的)就是有关对象的特点。
4.运用提炼性思维 这是指在具体、多样、纵横交织的历史内容中(大跨度),通过归纳、抽象和概括从一定的高度上总结特点。提炼才能出精品,才能达于理性认识。大家都知道,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近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显著地不同于此前的古代,也区别于其后的现代。中华民族近代爱国主义的主体特色就是八个大字:反帝反封、救国救民。表现是: 第一个特点,爱国抗争的长期性、边续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第二个特点,学习西方,探索强国之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第三个特点,高度的民族凝聚力。第四个特点,方式多样,人民武装斗争起决定作用。第五个特点,最伟大的成果——缔造了新中国。
总之,通过对这些基本方法的掌握,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就会轻松多了,相信能掌握这些方法的学生在学习上会有很大进步。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随笔历史学科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历史学科 蚌埠第一实验学校 陈光进
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现在所用的课本中, 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所述的史实,往往忽略了纷繁的历史事件对其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究竟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注意渗透对创新人格的培养,既要创新,又要抓基础,毕竟要进行中考。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传统教学,又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创新灵感被扼杀。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要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则是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鼓励创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展鲜明的自我个性。例如教学《戊戌变法》一课中,“为什么要迫切进行变法呢?”可先进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缺什么?” 通过讨论、争论形成共识:甲午战争后,显示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的薄弱,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图强,实属国家当务之急。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创新型人格将组织着个体对环境的习惯反应,将持续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中,组成两大小组,正反两方,进行辨论,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中围绕问题,畅所言,抒发自己的感受,也从中体会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变化。教育论文
部分课内课完全转变为探究课,全部由学生主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形成技能,展示个性,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创新。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是落实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活泼发展的有效措施。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逐步强大,与外交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更珍惜今天的不易。
第四篇:历史学科教学论文
浅谈讲、读、议、练四导教学法在九年级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张海鸥邮编:211102
【内容提要】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九年级历史复习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实践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笔者经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九年级历史复习课中的“讲、读、议、练四导教学法”即教师讲为主导,学生读要指导,议要引导,练要辅导。
【关键词】四导教学法九年级历史复习课运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一个没有普及历史知识的民族将会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历史教学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南京市在2006年将初中历史纳入中考,作为考查科目,与政治同场开卷考试。纵观现阶段我们九年级历史教学的现状,教师单向灌输的多而学生主动学习的少。尤其是复习中教师读学生划,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考学生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甚至有的复习课堂波澜不惊,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理想,终端成绩显示必然让社会、学校、家长不满意。
我们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出发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授课中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核心,以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课中的主体地位,将素质教育实施在历史复习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从根本上变革传统复习课的弊端。
笔者在长期实践教学中逐步总结出历史复习课中的“讲、读、议、练四导教学法”。
一、“讲”-------教师讲为主导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人对课堂上教师的“讲”产生反感甚至进行批判,于是对讲授式教学方式、接受式学习方式口诛笔伐时有所闻。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是优劣并存、瑕瑜互现的,历史学科具有知识性、过去性、时序性、综合性等等特点,必须要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趣味性、启发式的讲述来实践,尤其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上,讲授式教学是其他所有教学方式选择与使用的基础与前提,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有可能真正地学会学习,实现学习目标。教师的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发挥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进行《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1
时,“知识追溯---创设情景”需要老师来讲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究梳理归纳,复习目标需要老师来讲述内涵与要求,重点难点“三大改造”需要突破到位,零散的知识点需要老师来讲述引导串珠成线,师生合作共同建构出知识体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复习课中导入、师生互动、教学小结、练习反馈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述。初中的课堂教师必须有驾驭、掌控课堂的高超教学艺术,“讲”是主导。
二、读----学生读要指导
目前南京市的中考中历史是开卷考试,一方面确实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符合考查科目的需要,但是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开卷考试对学生的复习态度影响是恶劣的,绝大多数学生对教材有严重的依赖心理,“我平时不需要看书读书,考试时我翻书就是了”这是相当多孩子的看法,实际情况是考试时间2个小时,需要翻的历史书有6本,政治书有5本,还有大量的资料,时间紧张,翻的心烦意乱,成绩不理想是必然的。在复习中必须让学生熟悉教材,引导其学会翻书。
复习中需要设计一定时间来让学生读课本,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具体做
法是:教师结合复习目标,考试要求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时注意事件的内在联系,要做到先粗后精,适当勾划,注意归纳总结,读懂教材内容,标出疑点,理清线索。如:复习《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加强、巩固与发展》这一专题史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就这一专题去阅读教材,找出与之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梳理出资本主义的酝酿、确立、加强、巩固、发展等五大方面,就思想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加强的方式、资产阶级性质的文献等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独立思考,梳理归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书的过程中老师设问,学生也会去质疑设问,主
动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主体性地位得以凸显,课堂也会生动活泼高效。
三、议----学生议论要引导
议指在复习课堂中学生之间的议论,讨论。是这个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开
卷考试,试题的命制必然有开放性,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历史教育教学的价值体现,复习中要引导学生适当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把历史学活。南京市中考中比较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启示等能力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借史明理,把历史性、时代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就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是必要的。
议的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的看法,然后指导学生去查阅资料,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下寻求正确答案等。例如复习新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先指导学
生阅读教材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然后设置问题“请你对今后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应遵循原则提出建议”,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于敏感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如复习近平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时,学生往往出现偏激情绪,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和平才能促进彼此以及世界的发展。教材的观点是国家的观点,教师应代表社会的主流思想并超越时代发展。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
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分析、探讨中形成竞争交流机制,使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整合者甚至是知识的运用者,而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心理愉悦。
四、练---学生的练习教师要辅导
成绩最终是要学生考出来的,复习的效果必须经过练来体现。尤其在复习阶
段练是重要环节,课堂上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及时巩固;课后延伸拓展作业回顾;检测考试查漏补缺。练得到位与否决定了复习的成效。
首先要根据讲、读、议中呈现的问题,学生复习中的薄弱方面精心命制习题,这是练发挥作用的前提。其次坚持“有讲必练,有练必阅,有阅必评,有评必讲”的原则。最后至关重要的是要就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借题发挥”,找重点去扩散,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不仅要强调巩固本题,还要联系相近相关的内容加以巩固。就答题的规范性、审题技巧、书写方面进行辅导强化。如一轮复习中实行考点基础过关制:默写、训练、纠错,采用多种方法夯实基础。
讲、读、议、练四导教学法之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坚信,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定能实践课改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复习中让学生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带来和谐高效的复习课堂,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实
践证明:只要沿着“讲、读、议、练”的教学思路,定会迎来硕果累累的六月!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2002年版;
2.刘军主编:《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3.刘克明主编:《历史教学的理性思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问题与问题解决》,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五篇:历史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历史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而在历史学科中,情感教育对历史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拟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几点
看法,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情感教学,是当今中学历史教学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强调“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贯彻。情感是人对现实和个体要素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客观现实符合个体需要时,就产生满意、愉快、热爱、欢乐等情感,否则,就会产生忧伤、痛苦、厌恶、愤怒等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它是人类心理现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从社会学角度看,情感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长期作用下的产物。所以说情感教育不仅是人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明显由“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向“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方向转变,我们国家强调教师要“教书育人”,实际上也正体现了这种改革的精神,“育人”才是根本,而“教书”只是育人的一部分。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教育,学生就缺乏积极的情感与良好的情感品质,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且不利于学生心
理健康与人格的完善,这显然不符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动用丰富多彩的书本知识,饱满充沛的教学热情,抑扬顾挫的教学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来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以激发学生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达到“以情育人”、“以情启智”的目的,全面健康的促进学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历史创新能力。第一、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初步具有运用其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基
本规律的能力。
尽管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积极颂扬唯心主义史学观,但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的,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最本质的规律。这些基本内容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得以体现,而且贯穿教学的始终。但是要使学生懂得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原理,只依靠书本提供的素材和空洞的大道理,显然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设置“情境”,引入“情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丰富、具体、生动、正确的想象力。”利用有关插图,材料设置插图情境,以直观清晰的形象促进学生感知、理解、记忆抽象的概念,使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减少学生掌握抽象历史概念的困难。另外还可以利用语言艺术把学生引入情境。语言是传递思维的载体,学生感知历史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在头脑中勾画历史表象的过程。显然课本上的资料信息不够充分,使早已消失的历史画面很难再现在学生的面前,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才能使学生
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学生充分把握和理解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正如列宁所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第二、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我教育能力。爱国主义是中学历史德育因素中思想教育的中心和主题。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和最生动的教材,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使学生真正了解伟大祖国的历史,才能产生无比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我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历史传统,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最好教材。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神态、动作及形象化的语言,用真情实感喜怒哀乐强烈地感染着学生,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感,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中学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它制约着各种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各种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核心任务。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努力提出足以引起学生兴趣的疑问,来牵动学生的思路,有的要学生回答,也有时提出设问,还有的却是存疑,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贵质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正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启蒙,实际上是情感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在讲完“楚汉战争”后,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提出问题,“为什么具有强大实力的项羽却败于实力薄弱的刘邦?”引导学生看书、思考对两位历史人
物性格的剖析,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谦虚谨慎、善于用人、艰苦创业、严于律己等品质的人,才能使其事业成功;相反,刚愎自用、居功自傲、缺乏理智的人事
业必然失败。从历史的借鉴和启迪中发展自我教育意识。
第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历史教学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寓教育于审美愉悦之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当中,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历史场面,血雨腥风的历史事件,多姿多彩的手工业品等,无一不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的素材。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法,不仅本身体现了美的意蕴,而且能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讲“广州起义”时,教师以深情并茂的语调向学生讲述“刑场上的婚礼”的动人场面。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烈士周文雍、刘铁军这对革命情侣。繁忙的革命工作使他们顾不上在花前月下谈情说爱。在刑场上他们以敌人的炮声为自己婚礼的礼炮,举行了中外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刑场上的婚
礼。通过教师的讲述,这种壮举给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和精神启迪。实践证明,情感在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动力作用。强调情感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情感上的共鸣更多的时候往往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情感教育
使学生具有不断创新的欲望,最终达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创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