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科论文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8:3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学科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学科论文》。

第一篇:德育学科论文

目录

摘要......................................................2

一、东西方教育家的德育观..................................2

(一)苏格拉底的德育观..................................2

(二)孔子的教育观......................................2

(三)蔡元培的德育观....................................2

二、德育理想德育现实......................................3

三、传统德育的弊病和需要冲破的藩篱........................3(一)重知识传授,轻德育熏陶............................3

(二)重整体灌输,轻个体研究............................3

(三)重传统说教,轻与时俱进............................3

(四)重教师为本,轻学生主体............................4

四、对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方向的见解和建议................4(一)完善德育制度,实施动态评价.........................4(二)细化德育目标,实现心灵成长.........................4

(三)回归自然环保,教育生活一体........................5

(四)倾注更多关爱,浇灌德育之花........................5

五、结论..................................................5

六、参考文献..............................................5

回归自然,以爱浇灌德育之花

--论传统德育的藩篱及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11级英语教二班 易紫薇

2014年4月

摘要: 说起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角色定位,恐怕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定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追根溯源,这句话是出自前苏联的伊凡诺维奇〃加里宁之口。何谓灵魂?在中国这样一个普遍信仰唯物主义的国度里,我们将其解释为一个人的人格、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如此可见,德育,毋庸置疑,在整个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教育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精神价值的捍卫,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则应当是德育所应当承载的崇高使命。然而,当今的德育存在种种弊病,如何调整,如何改革都决定着未来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关键字:传统德育弊病;自然教育;爱;改革与发展;

一、东西方德育家的德育理论

(一)苏格拉底的德育观 “认识你自己”,“德性可教”是德行教育观的核心观点。人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逐渐开启理性的过程。知识与美德并举,坚持人性本善,德性可教的观点,以教育来引领个人接近真理,成为具有理性的人,这是西方理性主义的滥觞。

(二)孔子的德育观

他注重将个人德行修养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在一个战火纷飞,道德沦丧的社会里,是一剂可以治病救人的良药。“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文化足以彰显传统儒家思想对于人才道德的高要求和标准,道德气度和修为都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重要标准。

(三)蔡元培的德育观

至近代,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完全人格的教育目的,提出了“五育并举”教育观念,树近代德育新风。纵观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德育教会人如何做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存在于社会并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德育理想与德育现实

有人说,教育是理想主义者的终身事业,既然是理想,那必定有与之对立的现实,当今中国的德育状况也不例外。我们储备了看似完备的德育知识,也在努力推进德育进程,但却总会被一些令人震惊唏嘘的消息挫败了继续坚持德育理想的勇气和信心,也不禁开始对当下的德育产生了质疑。去年春天,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被室友投毒死亡,而原因只是一次小小的口角和玩笑。同年,上海浦东机场,留日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母亲闹不和而挥刀捅向母亲。今年春天,13岁女生小南因为疯狂追星,对父亲说出“明星就是比父母好”,其父亲一怒之下终结了亲生女儿的生命。浙江平阳一高三男生在晚自习期间,纵然一跃,告别他口中“伤他太深”的学校„„

这些事件令人痛心疾首,也迫使人们开始再次重视起学校德育,我们的德育怎么了,它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又要如何改进?我们德育的目标明明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懂得真善美,热爱生活的人,为何却让他们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里变得如此冷漠无情?这样的德育显然是偏离了我们的理想初衷的。以我对当今德育状况的一点拙见,简单归纳了一下传统德育存在的弊病和需要冲破的藩篱。

三、传统德育的弊病和需要冲破的藩篱

(一)重知识传授,轻德育熏陶

基础教育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生面临繁重的课业与升学负担,“德育为首”的概念形式化,实际上被忽略,被架空,德育的重要性得不到广泛的认识。“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真正的教育应该包括智慧,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知识的堆集”。正因为“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观念并没有深入在每一个教育者的内心,所以往往造成德育的效果不佳。

(二)重整体灌输,轻个体研究

学校德育的目标模糊,德育的内容过于单调,空洞。且容易被单纯认为是政治思想教育而遭到批判和排斥。中学德育的内容四个方面,分别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的教育往往将德育目标简单为意识形态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心灵,个体特殊性的研究。我们的德育目标只告诉我们应该增强爱国情感,却没有教会我们理智爱国的方式方法;我们的德育教我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正确的理想信念,殊不知,却有许多青年迷失在了各色诱惑之中;我们的德育教我们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是却总有人会做出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我们的德育教我们全面发展,可却培养了一些淡漠的“读书机器。”马小平,一位因脑癌过早辞世的中学教师,临终之前表达了他对当下德育的忧思:“许多年轻人有技术却没良知,简直患上了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质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因为缺乏细致,缜密的德育目标,我们的德育在指谪声中艰难地进行。

(三)重传统说教,轻与时俱进

随着后工业革命时代的不断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交互融合,创新与运用成为了时代的主题。而目前我们的德育在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上都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潮流。传统的说教和讲解法,过时的内容,让现在处

于庞大信息网中的青少年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我们不再只听一种声音,在千万种不同的观点中,我们又应当如何找到应该去遵循的信条?学校德育缺乏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不注重将生活经验和理论引导结合起来,单一的控制和强硬的措施造成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联动性差。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而当今教育却将德育与生活区分开来,德育的成果可想而知。

(四)重教师为本,轻学生主体

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与此同时,教育者在德育方面的素质能力也有待提高。“传统的德育大都是培养奴隶道德,它所强调的主要有两点:服从和奉献。而现代德育所要培养的是建立在个人权利和义务基础上的公德。公德是一个正常社会不可或缺的。健康的社会总是通过教育传递着维持社会健康的公德。它是人的一些基本品德。譬如诚信,守信,爱心,责任感等”。学生,作为民族复兴的一股年轻力量,若是想要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将国家民主现代化的进程更加推进一步的话,那么,公民意识就应当纳入德育的范围之中得以推广。一个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起到作用与影响。目前教师队伍之中,仍旧存在着种种问题,教师自身品德素质不高,加之德育观念有所偏差,德育方法使用不恰当,就会在学生的德育过程中设下很大的障碍。

五、对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方向的见解和建议

针对以上几点传统德育的弊病,通过这次“未来教育家”培训班的课程学习,结合自身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实际经验体会,在此对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出几点见解和建议。

(一)完善德育制度,实施动态评价 调整教育中德育的比例,通过制度完善将德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之中,逐渐形成动态的德育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关于教育改革有这样一番话:“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儿童的发展也存在着顺序性和阶段性,最忌讳的则是“一刀切”的评价方式,过于死板,呆滞,片面,低效。我们需要调整应试教育以分数高低,成绩优异来评判学生的单一评价模式。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规范德育评价制度,各学校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来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灵活动态的德育体制。

(二)细化德育目标,实现学生心灵成长

细化德育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健康的心态,让学生在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也拥有道德权利,树立公民意识,贯彻“立德树人”的方针。“没有价值观体系的状态是一种心理病态。人类需要一种生活哲学、宗教或一种价值体系,就像他们需要阳光、钙和爱情一样。”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德育的对象,以人为本的观念必须要在每一个教育者的头脑里扎根,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德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德育方案。不谈空泛的大目标,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因人而异,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立德和树人是教育事业的两个方面,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应当在传统的教育中受到束缚,世界因为多样性而美丽,孩子们的身上蕴藏了

许多种不同的发展可能,教育者们不能武断地判断孰是孰非,而是应当积极引导,加以激励,给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和一个良好的环境及平台。

(三)回归自然环保,教育生活一体

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更新充实德育内容,发展人文教育。法国教育家卢梭用自然主义的观点来提出他的自然教育观。“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卢梭主张儿童在实践和经验中培养学习的兴趣,并主张在大自然中进行自然教育。现代文明高度发达,我们过着便捷迅速的生活,但是对大自然的感知能力却越来越差,而大人也疏于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儿童能在开放交流的环境中感知世界,并得到体会和经验,远远胜过一次强加的说教。而生活,是所有灵感和直接经验的源泉。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观点。好的人文教育,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西方的伟大教育家们应该是深深懂得自然教育的真谛的。比如卢梭就提出,要在自然环境中培养自然人;斯坦纳要求,学校要建在美得像画一样的树林里;美国贝汉灵小学会在美好的春日临时放假;芬兰要求他们的孩子每天都要到树林去散步一个小时。所以,有这些伟大教育家的国度,就有了人性的光辉,就有了对生命的最高赞颂和礼遇。在这里,即使断脚塘鹅也会被装上假腿;即使失误打死海鸥也要付出代价;在这里,即使是濒临消逝的生命个体也会得到最温馨的关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是德育最好的课堂。

(四)倾注更多关爱,浇灌德育之花

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其连接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的纽带作用,“五位一体”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德育培养。教师的心中,要常怀着一颗对学生的关爱和对教育的热爱之心,任何事情,失去了一份热忱都是难以成功的。学生不是完人,有缺点再所难免,教师应做到包容并进行正面激励。当学生面临挫折,教师应激励他们直面挫折,培养他们勇敢坚韧的品质,使其拥有强健的心灵。再者,道德不是灌输,教师应当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指出一条路,以优秀的文学和艺术来感染激励学生的心灵,通过学生自主接触和感知,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体会。“身教者从,言教者讼”,道德是社会的力量,更是人的力量,不仅是教师要做到,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在德育工作,每个人都应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精心培育好成长一代。

结论:展望理想,最终还是要落到身体力行上来。身为师范生的我,心怀憧憬朝我的教育事业走近。德育,终归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到生活中去,回大自然中,让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都能享受到爱的阳光和雨露!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 爱因斯坦.论教育.1936

[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4]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 2002

[5]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 2006

第二篇:学科德育

1、利用语文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所学课文,交流学习心得,激励学生发扬前辈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的美,感受生活的美。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继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阅读材料等拓展内容,介绍我国古今科学家的事迹和杰出成就。在教学中,设计的过程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国情状况,让学生从图片中、视频中,感知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认识我们面临的任务和存在的困难,从而激发高三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

2、利用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为核心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继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热爱生命的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理解语言和情感表达的内在关系,体味作品的内在情感和意蕴,积极挖掘作品的社会主义教育和人文教育意义,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爱国的意义,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爱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意识,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不同途径,不同类型的课文,适时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还从课文实际内容出发,运用形式多样的各种方法来挖掘出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粮,在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课文时,通过学习课文,从桑兰的身上,力求使每一位学生懂得:生命是一种美丽,要学会欣赏;生命是一种善良,要学会感恩;生命是一种关爱,要学会在乎;生命是一种责任,要学会履行;生命是一种宽容,要学会谅解;生命是一种付出,要学会磨练;生命是一种尊重,要学会理解;生命是一种和谐,要学会相处。因为我知道,生命教育的根本就是教育学生注重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挖掘生命潜力,使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并让学生知道如何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与家庭、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生命的历程。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感悟生命,热爱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是《两纲》的内涵所在。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学好《两纲》,落实《两纲》,因为我们任重而道远,肩负着“树根立魂”的伟大使命。

第三篇: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涉及人数较多、面较广,工作难度较大;为了搞好工作我们付出了大量心血,县就具体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结合课本内容对学识进行德育教育

为了能更好的开展德育工作,渗透思想,我先结合本学科特点,及时进行德育及环保等宣传。如讲《真正的英雄》、《登上地球之颠》等课文时,主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即不畏艰险的精神。讲《猫》、《马》等课文时,传递给学生热爱和平、热爱自然的观念,是学生在把握知识的同时,在品质上上升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我还在课上适当开展讨论活动,史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让文章本身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另外我还注重自己的形象,通过我的“身体力行”来给学生作表率。不管是课上课下小到一言一行、一个手势,我都会给学生一个示范的形象,以为我一直记着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更是重中之重。要是老师都不能身为典范,学生又怎能行正品端呢?所以我认为一年以来我的以身作则,师生平等在德育工作中是起着相当重要作用的!

三、德育工作要与学校工作合拍

即使我们的德育工作一定要与学校的工作节拍是相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强化教育,深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并且有学校这个大环境作后盾,我们的工作才能有法可依,有的放矢;学生也会加强自律。除此之外,及时抓住反馈时机,结合作文让学生反思,谈感想,进行深度挖掘。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上的熟悉,对思想教育有辅助作用。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基本在我校杜绝打架、骂人事件,在楼梯内交谈已形成“耳语”化的习惯;改良了学校的校风校貌。

第四篇:学科德育渗透

【学科德育渗透】

德育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德育核心地位的关键。

注重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全方位地培育人

1、德育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必须是和谐的,更多的时候是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教师人格的影响,为人师表。加强师德教育,更新教育理念,是德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关键一步。两年来,我校通过政治学习等途径对全校教师加强师德教育,修订了《向明中学教师师德规范》,在教师职务晋升、聘任、分配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2000年本校18名教工荣获校德育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为学科渗透德育提供保障机制。

郑洁老师在教授《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时,尝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通过对课文的体会以及扩展性的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思考中丰富,从而不断接近诗歌的意境,体味到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能感受到师生心灵的交流,能发现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断迸发的思维火花。

2、运用辩证法、唯物论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数学王大任、王建华老师的课上得有新意,学生特别爱听。讲到一个公式,一个理论时,常常发散开去,把其他学科“串联”在一块儿,让学生开拓思路。比如他讲双曲线:“Y轴代表人生的目标,而向上的曲线则代表人生的追求,人们在奋斗的过程,虽然达不到终级目标,但可以与目标无限接近……”,在数学课中融入了哲学的思考,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发挥创造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创新教育,举一反三的教育,这样的老师充满智慧,把课上得赋有艺术性,深受学生欢迎。

3、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德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和谐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理想信念的教育。在语文、历史教学中渗透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了唯物辨证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渗透了国际化意识和爱国情感,在理、化、生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环保意识、国防意识等科学人文主义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全民健身意识,在音、美教学中渗透真、善、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强调音乐对于陶冶情操的作用,用三地歌手(大陆,台湾和香港)合唱的“大中国”的MTV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壮丽的祖国风景和不断飘扬的五星红旗,三地歌手投入的演唱,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patriotic”这个词的深刻含义。一首《真心英雄》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歌曲,歌词朗朗上口,而其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即“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克服困难的勇气的重要性和人生必须面对的坎坷。同样的英语歌曲,如:Celion

Dion的“Power of the love”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事物和梦想的追求,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与“真心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We are

the world”,更有“天下一家”的大气,让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

又如:统编教材的“Road Accidents”让学生知道人是社会的人,所以必须遵守每一项社会规范,否则将自食其果,这对于当今《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广泛宣传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牛津教材的“Body Language”,学生在学习各种的肢体语言中知道如何适当地在不同场合与人打交道,“Places of Interest”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风光,由此产生一种爱国热情。学生说,英语课不仅能学到一门语言,而且能指导我们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科德育”润物无声 ———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德育工作调查

暑假前夕,记者来到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采访,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摩课《去年的树》,无意中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同学们,谁能说说鸟儿为什么不辞辛苦地寻找树呢?”

“因为小鸟答应了树,还会回来为它唱歌,小鸟是守信用的。”一位同学回答。

在这堂课上,马岩老师侧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努力引导学生体会鸟儿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不同情况下的感受,逐步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课后,马岩告诉记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运用,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德精神”的重任。《去年的树》一课中,对“重情义、守信用”的教育,一没硬性灌输,二没空洞说教,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了做人也要重情义守信用的种子。

在随后观摩的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等几堂课里,记者发现,除了正常传授相关知识外,这几堂课里都渗透着不同的德育观点,更像是思想品德课。

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课堂教学,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德育渗透?

校长姚国华的话解开了记者心头的疑惑。2001年,一实验小学把德育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把“具有健美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扎实的基础学力,具有勇于创新意识及明显特长的一代新人”作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德为纲,全面发展”的德育工程。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少德育活动时间和载体,成了推进德育工程的瓶颈。为了切实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学校围绕“学科教学是德育主渠道”

这一理念,大力实施“学科德育”,把学科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了充满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王连文,把学科德育同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个比较。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认为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而其他的目标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法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整体发展的关怀。而学科德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把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渗透给学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在与一实验小学几位老师的交谈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学科德育已经深入教师心中。很多老师表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更为重要。同时,记者了解到,小学各学科虽然看似简单,但要把德育与学科教学自然地融为一体,却又不容易做到。因为部分学科、部分课程的德育点不好找,也不能生搬硬套。但他们努力做到了。拿数学学科来说,重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思想、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学习统计学知识时,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经济增长值、了解我国最新的经济动态,从中感受到祖国在一天天强大起来,让学生从心里产生一种自豪感。体育学科中,在进行体育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王连文介绍说,社会课中的《我的家乡》这一单元,若单靠老师讲,不仅数字枯燥单调,一些大道理学生也不容易接受。老师让学生做社会调查,然后以交流调查报告的形式,了解吉林省在全国的地域优势,展现长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等等,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语文课上,老师讲《粽子》一文,一名同学说“老师,听我妈妈讲,端午节被外国人拿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如果成功的话,端午节就是属于外国人的节日了”。老师停了一下,深情地说:“端午节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节日,如今却要被外国人拿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孩子们,你们不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并没有说出“热爱祖国”的字眼,但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却培养了孩子们的民族自尊心。

数学老师张健红告诉记者,她在给学生讲解《加法估算》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估算各自一年中大约用掉父母多少钱,再通过多媒体展现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在强烈反差的数字对比中,同学们内心已经波澜起伏,受到了震撼。在课堂中,她没有要求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但勤俭的思想已悄然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课后,一些家长反映,孩子的零花钱自发地减少了,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将积攒下的零花钱,捐献给了希望工程。

四川省安岳中学各学科德育渗透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各学科进行德育,首先通过挖掘各科教学内容的内在思想性,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教育。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培养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步形成学习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养成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在教学方法上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把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的德育渗透,除了通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发挥德育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艺术,发挥德育作用。如组织教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复习考试、参观、实验等教学环节都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对学生提出品德上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品德。

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目标性和方向性统一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动积极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性原则,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致性原则,主动性和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示范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把各学科德育渗透工作做好。

各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

1、思想政治课

⑴通过《政治常识》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国家制度、民主制、政党制度、民族与宗教、国际政治关系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政治观点和学会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观察、分析政治问题的科学方法;初步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的区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增强政治责任感,为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⑵教学中要从我国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当代国际和国内政治生活的一些重要问题,有的放矢地阐明政治观点,并注意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

⑶对各种社会政治现象的分析,要坚持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避免绝对化与片面性,引导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语文课:

⑴通过《杂文两篇》、《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语言的演变》、《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等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⑵通过《涉江》、《屈原列传》、《诗二首》、《唐诗三首》、《宋词二首》、《过小孤山大孤山》、《项脊轩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娘子关前》、《汉堡港的变奏》、《我国古代的车马》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⑶通过《农村调查》序言、《学习写调查报告》、《昔日荒山变绿洲》、《写总结的几个问题》、《物种起源》导言、《杂文四则》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⑷通过《范爱农》、《春蚕》、《孔雀东南飞》、《唐诗二首》、《?之战》、《报刘一丈书》、《诗经二首》、《原毁》、《警察和赞美诗》、《柳毅传》等课文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动本质,从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⑸通过《呆气》、《毛遂不避谦疑》、《痛惜之余的愿望》、《人和狼和搏头号》、《青春是美丽的》、《离不开你》、《荆轲刺秦王》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忘我劳动和献身的精神。

⑹通过《威尼斯》、《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谈朱自清的散文》、《一幅恬淡明丽的春之图》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⑺通过《刘桓晋文之事》、《伶官传序》、《治平篇》、《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战守策》、《祭妹文》、《谏太宗十思疏》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英语课:

⑴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引导学生大量的课内、课外阅读和开展适当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使他们走出校门后,能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要。⑵结合复习和考试方法指导,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鼓励他们立志成才,为“四化”建设服务。

4、体育课

⑴通过“学校体育与人的现代化”等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努力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精神的现代人才。

⑵通过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献身精神、拼搏精神与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⑶通过体育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立志为国争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数学课

⑴通过排列、组合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复杂事物往往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简单情况的交叉或重复,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⑵通过概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⑶通过微积分教学,使学生理解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辩证关系,时而认识量变质变规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置身于社会来看待一些问题。

⑷用辩证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指导数学复习。有目的地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6、物理课

⑴进一步学习经典电磁场理论、光的本性、原子核物理的初步知识,讲述人们认识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各个阶段上重大的实验,或自然现象的发展史以及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理论观;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获得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科学家坚持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修正错误认识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⑵结合基础知识教学,介绍我国在微电子技术、核能利用和核能物理研究中的新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化学课

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例如,在有机化学的同分异构现象教学中,深化量变质变的认识——由运动的量(能量)变引起质变,即特质的结构、形状在量上的改变(主要是分子中原子结合或排列方式、空间取向不同)导致分子构型变化而引起的质变。⑵运用具体的化学实验的现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了解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等辩证关系,懂得在客观世界中掌握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⑶初步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了解只有经过艰苦的实践与探索才能更深刻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发展真理等基本认识规律。

⑷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可以通俗地向学生介绍一点化学的研究方法。

8、生物课

⑴通过细胞、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教学,阐明世界是物质的,生物体始终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之中;运动是生命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但其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懂得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的统一;明确生物体内进行的各项生命活动是普遍联系的,不是孤立的。

⑵通过遗传和变异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遗传遵循的三大客观规律,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⑶在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教学中,通过阐述非生命的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使学生树立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生命是由物质形态长期发展产生的,一切生物的形态和种类都是互相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生物发展的运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内因的唯物主义观点,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及唯心主义思想。

⑷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中,着重阐明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有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关系,使学生正确认识、并立志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养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德。

⑸在绪论和生命起源的教学中,通过对我国现代生物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发展动向的介绍,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生物科学的思想感情。

⑹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使学生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培养学生重视实践、严谨求实的作风。

9、地理课

⑴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教学,指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分析地理问题,初步树立物质运动、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实事求是等科学观点,形成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的观念,教育学生同社会上存在的封建、迷信、僵化、唯心的愚昧落后现象作斗争。⑵通过我国和世界资源、能源、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等概况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确理解世界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⑶按系统地理的形式,从环境结构机制等方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资源、人口、环境现状,形成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能源和用水,人口发展要同社会和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适应,防止污染,保持和改善环境等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使学生懂得国土开发需要与国土整治同步,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道理,懂得共同创造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国土观念和全球观念。

⑷结合我国当前当地的实际,采用地理考查、社会调查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关政策和法制教育;使学生明确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了解我国在森林、土地、矿产、水资源和控制人口、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法规;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增强宣传、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令的自觉性。

⑸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国土整治的现状和远景规划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家前途和革命思想教育,树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志向。

10、历史课

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教育

①帮助学生树立阶级、阶级斗争观点。通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教学,充分揭露奴隶主、封建主的罪恶,特别是充分揭露西欧殖民者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以加深学生对剥削者、压迫者和殖民主义的憎恶,增强反侵略、反压迫、反殖民主义的情感。要阐明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引导学生认识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变化;要揭露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虚伪性,用具体史实解除其对青少年存在的一定迷惑力。

②帮助学生树立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曲折又有不断进步的观点。要通过世界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③帮助学生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要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说明,世界各国的文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不断改革,善于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进步,促进国家的繁荣,引导学生面向世界,虚心学习,善于学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①讲述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的总体中加以认识。使学生了解,一些古代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国家,在近代或现代不一定仍起重要作用;而在近代或现代在起重要作用的国家,有的在古代还未形成或虽然形成而并不起重要作用。要澄清抹煞我国和亚非拉美国家对人类文明贡献的种种错误观点,破除“欧洲中心论”,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歌颂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同我国人民有着共同遭遇的亚、非、拉美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斗争,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共鸣。

③讲述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各国人民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的相互支援,以激发学生的国际主义情感。

⑶进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教育

①讲述从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三次技术革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只有科技的发展,才有经济的繁荣。今天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大力发挥教育科学,从而使学生明确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

②通过讲述近代以来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史实,和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亚洲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实际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的某些改革及其带来的某些深刻变化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同时,通过讲述各国改革面临的困难,使学生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从而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前进道路中的问题。

⑷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通过讲述在三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献身。

11、音乐课

⑴通过教唱《思乡曲》、《祝你快乐》、《给妈妈的歌》、《老黑奴》、《共青团员之歌》、《苏武牧羊》、《勘探队员之歌》等歌,对学生进行热爱我们伟大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的教育;教唱《故乡》、《青春歌》、《青年友谊园舞曲》等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⑵通过教唱《我们走在大路上》一歌,教育学生对革命要充满信心、勇往直前;教《青年参军》一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子弟兵;教唱《茉莉花》一歌,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⑶通过《兄妹开荒》、《白毛女》、《打渔杀家》、《江姐》、《布谷鸟儿咕咕叫》等歌剧、戏曲与曲艺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兴趣和爱好,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12、美术课 ⑴加强对中外优秀造型作品的艺术欣赏,认识世界不同文化中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珍爱人类艺术遗产的感情。

⑵通过版画和插图等的简单的设计制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⑶通过人物画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体姿态的艺术美,从而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

加强家校合作 提高育人质量

四川省安岳中学 周勤贵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全教会精神,更好地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我校确立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的奋斗目标。然而,我校与其它兄弟学校一样面临着诸多挑战:教育质量问题、教师教学积极性低下、社会环境问题、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难沟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校特别强调学校教育的开放,强调社区的发展,把学校、家长、和其他社区力量看成是促进人的发展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共同因素,并特别强调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

(一):加强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明确提出:“不仅家长而且整个社会都应当担负起同所有教育系统的工作者以及非政府组织一起工作的重大责任,一起全面实现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之各项目标并以此方式对可持续发展及和平文化做出贡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这就是说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学校教育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这是一种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关系。他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要雕琢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主要依赖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孩子所在的集体、孩子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这六位雕塑家必须配合得当。其中,学校和家庭责任最重。早在1897年,美国就成立了历史久远规模宏大的家长教师联合组织——全国家长教师联合会,前苏联曾专门公布了《普通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条例》,用文件条例的形式保证家校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由此可见,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难以完成,必须依靠各种力量,尤其是家长的力量与学校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需求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上下的大力推进,“教育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生理、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生的价值、文化、人格等方面都更加受到重视。因此教育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等方面的自由”。若仍是按“应试教育”模式组织学校教育,学校怎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呢?

2、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

当今社会中,由于社会所处的时代决定了社会观念的多元性,价值观、生活方式处于变革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其原有的角色和权威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便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它体现为:

(1):信息时代的来临,改变了学生受教育的渠道,家长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知识传播的途径。电视节目、报刊、光盘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接受信息和知识的主体,学校课堂、书本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在学生接受的总的信息中所占的百分比下降。有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我们在高一年级曾作过调查:请从未看过黄色光盘的同学把手举起来,结果只有不到20%的同学可以自豪地把手举起来;当问起这部分同学未看过黄色光盘的原因时,几乎得到了惊人的相似回答:家里管得严。特别是近年来在学生中兴起的网吧热,更是一个亟待引导和规范的问题,教师和家长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相互配合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促进了价值观的更新。我国已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这种转型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贫富悬殊加大,多种价值观并存,社会现象复杂,个别家长自身知识水平高、价值观不妥等原因,极易导致尚未形成自己价值观的学生的迷茫。由于学校灌输的价值观念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冲击,因而教师与家长合作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增强教育功效就尤为必要了。

3:家庭的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与日俱增,很多家长以子女为生活中心,倾注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合格的家长,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不理解子女,不尊重子女,对子女实行高压政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对子女无原则的溺爱;不懂教育方法,实行棍棒教育;甚至有个别家长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由,用自己的消极世俗的价值观“催熟”子女等等。由于教育不当导致悲剧时有发生。教师则不同,教师受过专门训练,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各方面情况,同时由于非血缘关系,更能从职业的角度比较客观地对待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恰恰能够弥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同时家长和教师这两个权威能够合作并态度一致,为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4、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

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加强家校合作,既是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负的教育重任的需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更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同时,在学生家长中亦不乏有仁人之士,认真充分地吸纳他们的建校良策,无疑会对学校的长足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家校合作的措施

1、统一认识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过去也有不少的学校开展过家校合作工作,但由于家长、学生认识不统一,收效甚微。一方面家长的认识不一,有些人认为学生上学责任在学校,家长向学校交纳孩子上学所需的费用就是对孩子学习的全力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往往会找他认为有问题的学生家长谈话,学生和家长的感觉就像是在告状,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即使家长想到学校了解情况,学生也会想方设法加以阻挠。第三方面是家校合作被变向为一种单向交流,而非双向交流,一般是教师向家长提出要求和做报告,汇报学生成绩,提出对家长的要求,教师和家长不是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相互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和学校处于一种优越的地位,对家长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广泛地宣传我们的工作原则,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赢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教师需要有对学生的爱心和诚意,更需要良好的工作方法。有一次,我曾有意让对教师有戒心的学生给他的父亲带回一封信,当这位学生偷偷地拆开这封“告状信”发现里面写的却是表扬自己在品德、学习成绩有很大进步,并向其父亲预言这位学生有很大潜力。

2、健全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组织协调家校合作工作

设立了学校和班级两级的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为了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保证各方面密切联系和经常性合作的一座桥梁。学校家长委员会每个学期由全校性的家长会议选举产生,同时兼顾到每个班的学生家长的代表人数。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工作,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召开班级和学校的家长会议,解决了多方面的问题,也提高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责任感。由于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和教师又通过家长委员会担当着“指挥者”的任务,对家庭教育进行不断的指导和帮助。

3、及时向家长汇报子女成长情况 我们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就抓住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并收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方法,登记造册,为以后开展工作作好准备。通过家访、电话家访、书信等形式及时向家长汇报子女成长情况,使学生的优点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及时的肯定,使学生的缺点得到了及时的纠正,赢得了宝贵的教育时间。学生也从老师和家长的关心中得到了鼓舞,增强了前进的动力。

4、因地制宜,开设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方式

由于班级人数多,家长工作忙,学生住处分散等原因,加之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贫县,城乡交通极不便利,给家校合作工作带来了困难,为了使这项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发挥其互动作用,我们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方式,电话联系、书信联系、约访、家访、家长接待日、家长听课日、家校合作信箱等,建立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系统,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共同学习了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整个工作有具体方案和步骤,教师和家长之间经过多次的讨论、反馈,不断地进行着双向交流,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家长从教师那儿得到的是可操作的具体的指导,家长与学生关系的变化为教师提供积极的反馈激励,使之有成就感和更高的动机。

5、广泛征求家长意见,不断改进教育工作

通过开设“听课日”活动,广泛邀请学生家长听课、评课,虚心听取家长对教学的意见;积极动员学生家长为建设良好班风献计献策,广泛吸收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治校良策。把家校合作建设成为平等的双向的伙伴关系。

(三)加强家校合作的效果

1、及时发现了学生的优缺点,赢得了宝贵的教育时间。

由于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校是“乖孩子”,回家是“小皇帝”的现象较为突出,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家校合作我们摸清了每个学生的习惯嗜好,为全面育人、因材施教,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然后结合实际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质。我们及时地向家长汇报子女的进步情况,“趁热打铁”,使学生及时受到教师、家长两个“权威”的首肯,赢得了宝贵的教育时间。

2、公开了校务班务,增加了管理透明度,赢得了家长对学校管理的理解和支持,消除了个别误会。

通过家校合作,公开了校务班务,使学生和学生家长更加明确校纪班规,增加了管理透明度。也使学生家长清楚地了解到教师的辛苦,赢得了家长对老师辛勤劳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学校收费这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上,避免了极个别学生以学校收费为借口,向家长索要钱财,导致家长误会老师乱收费的事件发生。

3、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前进动力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基层细胞,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加强家校合作,提高了家长的教育修养,普及了教育知识,帮助了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家校合作工作的大力开展,学生充分享受了父(母)爱和师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动力。原我班有一位学生家长外在成都打工,搛钱已是很不容易,但每次家长会召开时仍不惜花掉近百元的盘缠费赶回来参加,让他的女儿很受感动,我因势利导教育她,就是在这种爱心的感召下,她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去年的高考中考上了省内一所著名的医科大学。

4、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教育质量就是学校生存的基本。我校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全面提高了育人质量,校风校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双丰收。我校成功地申办了省级重点中学,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了历史最好成绩,升学人数突了七百大关,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试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戴富强/秦红

(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小学 戴富强)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秦红)

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小学近年来进行了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实验,在语文、数学、外语、自然、艺术等 学科中进行德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整个实验的详细情况,已在有关报刊进行介绍。本文主要对实验中探 索、总结出来的各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体系与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研究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必要性

从实践上说,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古已有之。但是,真正从理论上提出来,并作为一条教育法则来确立,则始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提出教学的教育性概念,实质上就是现在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在迄今为止 的几百年里,关于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思考、探索虽然从未间断,但是一直不深入不系统,尤其是对学科教学中 德育方法缺乏专门的研究,致使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实践没有科学的操作依据与方法。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既不同于一般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一般德育方法。一般教学方法具有广泛的效用,并不专门用于学科中的德育。而学科教学德育方法则是专门用于学科教学德育的,它的功能具有集中与单一的 特点。一般的德育方法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包括各种德育活动。正由于其广泛性,所以,真正运用于学科教 学德育之中,就变得难以得当,因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受学科性质与特点的制约。总之,学科教学中德育方 法是在学科教学中为了专门完成必要的德育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运用于正常的学科教学之中,是其中的一个 有机组成部分。

探讨和总结出一套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德育的理论 具体化、操作化,进入到实践环节中,受到检验,获得发展。同时,它又可以使学科教学德育的实践更为科学 化、规范化。因为有了这样一套由理论武装的专门方法,使实践更为有章可循,因而也更有实效。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体系

探讨、总结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体系,有三个问题必须明确和解决。一是各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这是探 讨和总结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着眼点之一,因为我们所研究的是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必然受学科性质与特 点的制约。例如,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不同于数学学科,其教学中的德育方法也必然不同于数学学科。二是 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目标与任务。这是探讨和总结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又一着眼点。不同学科,其德育的目标 与任务不同,所采用的德育方法也必然不同。所以,学科教学德育的目标与任务是研究其德育方法的重要依据。三是教学过程的特点。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学 科教学中德育方法必须尊重一般的教学过程的特点,不能把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变成专门的脱离一般教学过程的 活动,那样会“两败俱伤”,既损害了一般的教学,又损害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科学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 法就是把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寓于或融于一般教学之中,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

以上述三个方面为着眼点,经过实验,我们探讨、总结出如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1.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语文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富有思想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对于这样一门学科中的德育,宜 于采用如下方法。

(1)情境法

所谓情境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形景象,运用电视、幻灯、朗读等教学手段创设出一定的课 堂教学气氛,以达到使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小学语文中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飞夺泸定桥》、《狼牙山 五壮士》这样的描写英雄事迹的课文,以及象《林海》、《趵突泉》、《松场溪的冬天》这样的描写祖国壮丽 山河的课文,都可采用情境法,使学生有一种如临其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情实感,受到感悟和教育。

(2)角色法

这一方法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与表现,来体会其中的教育内涵,从中受到 教益。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演课本剧。角色法的效力原理在于“移情”。学生在扮 演课文中的角色时,会把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与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作用,把自我转化为课文人物,与其共 爱恨,再把课文人物崇高思想转化为自我的思想品质。这种“双向移情”活动,使学生完成了在学习中受教育 的任务。

(3)欣赏法

语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杂文作品,它们形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对于这些作 品,应采取组织学生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欣赏包括如下内容:反复地自我阅读、反复地玩味领会、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欣赏是以审美为主干的学习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打动学生的是美,美的形 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形式与结构等,以美为桥梁,把学生引向善,使其受到教育。实验表明,欣赏法对于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具有全面的效力。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智育。

2.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本身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因素。对于该学科的德育,宜于采用如 下几种方法。

(1)转化法 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兴趣、情感、品格教育。例如,对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自己制作的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并注意用眼观察,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再如,对于 教学中具有正、反关系的数和具有正、逆运算的公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对立统一和联系、转化的观点,受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这些都是运用转化法能达到的。

(2)比较法

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例如,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中年级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倍数”,高 年级教材中分数应用题的互相转化等等,在教学中,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再如,数学中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 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迁移法

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 的观点的教育。例如,启发学生把代数知识迁移到几何学习中去,把几何知识迁移到代数知识学习中来,用一 个方法,解几道试题;把数学知识迁移到语文、自然课学习中去,或者在数学教学中,联系语言、自然课本中 的知识。这样,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3.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包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于该学科中的德育,宜于采用如下方法。

(1)活动法

就是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外语交际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中的思想 教育因素。外语教学最重要的是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学生要进入活动之中,完 成好交流的任务,就必须对其中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这个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受教育的过程。所以,活动法是外语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2)体验法

就是鼓励学生在说英语时带着表情,并伴以手势、动作,深刻体验说话人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指导学生 学习“扫地”、“打扫教室”、“擦门窗”等词语时,让学生一边读、记,一边做,实际“打扫教室”、“擦 门窗”。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词语,而且受到了劳动教育,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引申法

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的知识,引申领悟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有(h as)、星(star)、民族的或国家的(national)、旗(flag)等单词时,把它组成句子,与我们的国旗联系起来,从 国旗引申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申法打破了外语教学局限于语言文字 训练的做法,把外语教学与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引申法应是合理的引申,并 不是乱联系,生般硬套,所以,其中有很强的操作艺术。

4.自然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自然课是关于自然科学的普及性、常识性的学科,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对于该学科的德 育,宜于采用如下方法。

(1)注重主体与过程的教学法

就是在讲述有关科学原理、知识、公式时不仅讲其本身,而且要讲其发明、发现、创造的主体与过程。“ 主体”就是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发明家等;“过程”就是知识创造的具体经过,该方法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科学 知识、更对知识的创造者有全面的了解,对其思想、品德、人格、学识有了更深刻把握,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而了解创造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顽强的钻研精神。所以,这一方法在自然学科的 德育中很有效。

(2)模拟法

就是组织学生对课文中所讲的知识与科研活动进行模拟、演习,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小学生 在心理特点上喜欢模拟、乐于活动,让他们分别担任不同角色、模仿、拟演原来的科研活动,既有助于迅速有 效地学习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

模拟法不同于一般的实验操作。后者仅仅是重复展现,而前者则重在展现中全面深刻地反映科研主体的思 想感情和工作态度。

(3)访谈法

这一方法要求教师适当地组织学生对有关的科学家、发明家进行访谈,一方面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最新科技 知识,另一方面则是让科学家、发明家介绍自己的治学经验、体会,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实验表明,访谈法是自然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小学生在心理上对科学家、发明家有一种“崇拜 ”之感,让他们实际访谈,能受到更为直接、深刻的教育。

5.艺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艺术学科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是以音乐、人体造形和绘画艺术来感染、教育学生的学科,具有吸引力 强、影响深、迁移广的特点。对于该学科中的德育,宜于采用如下方法。

(1)陶冶法

艺术学科中,有许多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组织学生欣赏、表现、表演 这些作品,让其从中受到陶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陶冶了艺术感受力,更陶冶了艺术审美情操。艺术陶 冶是一个复杂的影响过程,它开始于学生对艺术品的感觉,也就是先有欣赏,为其所动,然后产生表现、表演 的创作冲动,自主地沉浸于其中,加深了理解,受到了更深刻的感染。久而久之,产生艺术美的心理积淀,逐 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所以,陶冶法是艺术学科教学中德育使用较多、也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2)作品分析法

在艺术学科教学中,教师选择典型的作品,进行典型分析,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理解和欣赏作品,从中受 到教育。例如,音乐教学中,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唱,还要向学生介绍其 创作的背景、过程以及被选定为国歌的经过。这种对作品的全面分析,对学生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学生在会 唱《国歌》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全面分析一个作品实质上是给 学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使学生明白了一个正确的哲理,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影响。

(3)创作法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题目或主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良好的 思想品质和美感赋予艺术形象,同时,自己也受到教育。这是一个典型的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这种教育 作用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因为它出自学生自己。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艺术创作和分析学生的艺术创作 作品,让学生真正能自己教育自己。

以上五个科目中的德育方法可以初步构成一个体系,即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体系。多学科的德育方法具 有学科独立性和有效性,但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利用。

三、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特点

通过实验,我们对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有了一定理性认识,初步把握了它们的本质特点。具体地说,我们 总结出如下几点。

1.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首先要做到科学。科学就是要使方法合乎教材内容的特点,合乎教学及学生思想 品德发展的规律。合乎教材内容特点,就要因科施教。合乎教学规律,就要坚持学校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正面 引导,积极启发,长期培养。合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就要因材施教,坚持“知、情、意、行” 的辩证统一。所以,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方法,必须合乎这些科学性的规范。

在学科中进行德育对教学方法还有着特有的艺术性要求。例如,它要求把教育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保证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实现德育的目标,这种巧妙的处理,就是很高的艺术。再如,把课文中的有关 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这里面有转化的艺术,因为没有艺术性,就会发生偏差,不是把知识变成政治说 教,就是以知识代替思想品德。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做到有实效,必须在科学性基础上创造艺术性,用艺术性来反映或体现科学性。

2.内在转化与外在灌输的统一

所谓内在转化,就是把学科内容及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因素转化给学生,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里只有 坚持结合教材,才能真正坚持学科教学德育的客观性。此外,所谓的外在灌输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的性质、特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按照时代的要求,赋予学科教学以新的德育因素和要求。即外在灌输是一个从 时代要求出发,经由教材及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它反映的是德育的时代性、创新性。

从二者的关系上说,是对立统一的。内在转化是基础,外在灌输是强化,是发展。没有基础,就无从发展、创新;而没有发展,创新基础就会陈旧,落后于时代。

3.教授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教授性是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做到讲事实、摆道理,把基本的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理解、明白和掌握,明辨是非,知晓善恶,懂得美丑。这就是“教”和“授”,没有“教”和“授”,学生就无知,而无知就难于立德、立美。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在教法上有教授的一面。但教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 实践,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只知不行,只说不做,是谈不上有道德的。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思想品德要真正 确立,必须有日常的行为锻炼,通过实践,把行为习惯化,从“他律”为主变为“自律”为主。所以,在学科 教学的德育中,不能因为是“教学”,就忽视思想品德的实践;同时又不能因为是“德育”,就不进行-必要的 教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4.集体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目前,我们的教学形式还是以班级教学为主。在课堂上教师面向集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正确 的集体舆论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环境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形成 和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往往互相影响,甚至模仿。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共同能够接受的东西,要提出统一要求,统一规定,统一行动,使学生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受到应有的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和偏 废个别性。个别性就是在学科教学的德育中,针对个别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育,有时是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培 养,有时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只有坚持因材施教,顾及到个别性,才能坚持德育的集体性。

主要参考资料:

1.毛礼锐等:《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2.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3.[日]大桥正夫:《教育心理学》,钟启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

4.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5.朱本:“情感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研究》1982年第5期。

第五篇:2013学科论文)

让游戏设计进入小学信息技术中的教学课堂

【摘要】游戏化教学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有着特殊而重要一种教学策略,通过把握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行为动机,制定游戏化教学方式可以明显地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活动环节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实践教学证明,在有情境目标背景化的学习体验中,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游戏化学习游戏设计教学

游戏化教学一直是教师所关注探讨的话题,而在信息技术学科里更是具有争议性。“在电脑课堂上玩游戏是否合适?”“教育如何判能判断游戏对学生学习是一种帮助抑或只是一种噱头?”“玩游戏有什么样的机遇和风险?”„„面对种种疑惑,在这里首先还得重新审视“游戏”的含义。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上学生玩电脑游戏就应该“明令禁止”的,其实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却要要走出“游戏对学生来说就是洪水猛兽”这个误区。因为这里探讨的游戏其性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电脑游戏,它是教师设计的或者是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的小游戏,为教学所用。事实上,学生通过游戏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能将烦闷的“学”变为活泼的“玩”和轻松的“用”,使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更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游戏设计大展拳脚之前首先得让人们意识到应与平常意义上的“玩电脑游戏”相区别,这里的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等游戏软件进行教学,也指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自主设计寓教于乐的游戏进行学习活动。其次,根据教育学理论,要明确学生玩游戏的两个核心要素:兴趣和动机。

A.兴趣 游戏通过触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达到自我提高、获得知识的目的。一个学生的兴趣是从“情境兴趣”到“个人兴趣”的。情境兴趣是一种本能反应的刺激,例如,一个特定的字符游戏可能会立即引发情境兴趣。个人兴趣,则涉及主题或者内容本身是否能引起人的兴奋。个人兴趣的特点往往是学生自己产生问题或者挑战,甚至重新定义或超过任务的要求。这两种类型的兴趣已经被证明会影响学习动机、注意力,以及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持久性在学习游戏中,游戏的主题和外观最终会导致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这个发现看似简单,但对教学设计影响深远。

B.动机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师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动机很重要,因为它不仅有助于成就,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结果,我们希望学生学会学习,爱学习。设计良好的游戏或者让学生设计游戏可以激励学生,提供享受和挑战,学生通过创新实现个人目标、社会地位的进步,甚至实现自我。然而,正如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游戏也会有不同的风险。游戏的程序需要具有多样性,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种风险发生时,受激励的期望会降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动机。事实上,更多的控制关键是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如何更好地使用混合式学习模式整合游戏。这是游戏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施教者,其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的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学科知识融合到游戏中,为学生提供问题化学习情境平台的游戏化学习模式正好适应了课改的潮流,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将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如今的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运用,通过游戏为平台可以有效组织游戏课堂,更能让学生产生乐趣,自我激励,尝试探究。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性比较强,师生互动点多,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水平都对游戏活动有着巨大的好奇心和参与感,由此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中合理使用游戏化教学,是切实可行而且具有优势的。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教育游戏设计的实际运用:

1.游戏能有效吸引小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因为有电脑作平台而深受学生喜爱,但是另一方面却反映出的问题是计算机知识却不一定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一味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只会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对学科的学习热情。

在浙教版信息技术第三册教学中,通过课堂对比活动发现,学生对平常方式的WORD教学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学习兴趣,WORD偏呆板的界面并不足以让学生持久关注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他们在设计一个充满活力的游戏——比如《大富翁》——在WORD中绘制表格作为棋盘,设置表格属性中的边线和背景色,设计游戏奖罚性的文字在表格里,完成基本操作后,可添加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美化界面。本课教学设计在利用wodr中的表格,综合考察学生的文字格式,表格属性,艺术字设置掌握情况。学生在设计游戏时,有很大的自主性和想象空间,不知不觉中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

2.通过在游戏中学习,可以使学生趣味参与强化学习效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游戏活动可以使潜移默化地在进行主动学习活动。例如在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教师经常让学生玩一些填色和组合游戏,非竞争模式,而且必要时需要同学间互助学习,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使学生熟悉基本的鼠标操作,开启学习新学科之门。当学生初步掌握键盘输入的时候,安排《金山打字通》的打字游戏进行竞赛活动,使相对枯燥的打字练习充满了趣味性。

3.游戏提供了一个实践背景下的学习体验。书本中的知识很多是抽象的,连具有明显操作性的信息技术学科有时候也一样。例如在四年级文件夹操作教学中,尽管再三强调文件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对学生来说,他其实并没有实际生活学习的经验去认知到这一点。于是,笔者设计了以“我来开小超市”为主题的游戏活动,通过“选店铺、取店名”的活动学习掌握文件夹的建立,命名;通过“选商品,上货架”的活动学习掌握文件的剪切、粘贴;通过“逛超市,做买卖”的活动体验评价和完善作业作品。文字输入;文件的保存;文件类型的认识,文件的管理这些教学内容以游戏情境的形式组织串联,提供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学习空间。在设计这个主题游戏的时候,也具有系统性,教师并非把其独立成单元,而是贯穿整个学期教学,组织学生互相参与丰富活动,如光顾同学的“超市”、对经营“超市”的感想和实

施方案等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又是一种知识运用的模拟生活体验。这样的游戏体验给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固有的娱乐价值,并和学生的心理建立联系,发展个人兴趣。

4:让学生设计游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高年级学段学生来说,教师在游戏教学设计时,应当适度拓展游戏内容或改变教学策略,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六年级上册的幻灯片教学内容相对五年级的WORD有了很多的灵活性,不过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幻灯片丰富互动优势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结合实际学生学情,笔者通过严格实验筛选研究,让学生通过powerpoint中的图片和自选图形作为素材设计两款游戏:“幸运转盘”和“鼠标过关”。

①“幸运转盘”是在一张页面里让学生设计好转盘和指针,以及相应的游戏内容。静态背景设计部分充分激发学生的游戏规划能力,自由选择制作转盘的形式和内容,以展示学生个性。完成第一部分后,接下去就是要解决实现指针的运动和停止,这一步骤先由学生结合所学基础自主探究,教师适度引导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课堂气氛相对比较开放和轻松,而且每位同学的作品都有机会让其他同学评价和操作,所以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和富有创造力。

②“鼠标游戏”是用鼠标指针控制,躲避障碍物,点击相应区域闯关的一款游戏。笔者将其作为第四册中ppt模块的综合应用。游戏流程设计大概如下:用图片或者自选图形设计障碍物,其“动作设置属性”设为“鼠标移过·跳转到‘失败’页面”,并且设置“自定义动画”使其在屏幕上运动,为鼠标的移动增加难度;另外设置“下一关”或者“成功”图形按钮,将其“动作设置属性”设为“鼠标点击·跳转到‘下一关’页面。第一部分也是基础的综合运用,第二部分就是难点体现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难度阶层不同的关卡,并且在此过程中调试与排除问题。

以上两款游戏的界面以及难度由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设计制作。使游戏具有足够的挑战力,学生懂得分享,提升自己成功的满足感在课堂上,每人都专注于探究和试验,通过一种积极的情感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体验。通过游戏学生可以了解一个新概念或者新想法,以不同的角度,或尝试不同的选项或变量,同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剔除不良因素。

游戏化教学的一些思考

当然,游戏化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任何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所以课堂中的游戏还是游戏设计都要遵循这一原则,不能喧宾夺主。游戏的时间阶段也要合理安排,要求学生在设计游戏,玩游戏的过程中有所思考和探究。

要让游戏设计成功地走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师只有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多听取学生的反馈,才能够很好地把握契机,从而不断调整,使游戏不仅趣味化,更要具有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下载德育学科论文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学科论文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一、传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过程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能......

    (no.1)2013年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学科德育实施初探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学校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师的任务,必须各科协作。学科德育是素质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学科德育方法初探(精选五篇)

    历史学科德育方法初探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实现德育功能?本文拟结合我们曾开展的一些活动,谈谈实现德育功能的方......

    论文德育

    让“德育”走进它的主修阵地--- “语文教学”中去 内容摘要: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它本身就决定着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

    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认识四边形》德育渗透案例 【教材分析】 本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2012学年潍坊外国语学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还应每一个学科都应当从本......

    物理学科德育渗透

    物理学科德育渗透 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学科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这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师面前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转变物理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整体素......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 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