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读课标研说教材心得
研读课标研说教材心得
新的一轮以课程和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的内容核心是以科学素养和三维目标为特征的化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构建主体导向的三级三维课程内容结构,用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多样化评价。必然引领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变。学习后,我觉得新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方法化,也更符号学生的实际。
从价值取向上看,改版后的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一)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部分精英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提高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二)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评价改革指导。新课标从过去单一的以考试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转变为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学习后,我们今后教学应该怎么做?
(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这个道理。化学教学不应该过多求同,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体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一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内容意义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会观察、试验、分类、比较等基本方法。
(三)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化学课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化学教学评价正经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
总之,我认为首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化,弘扬人文精神,也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智力开发和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面对我们基层的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实现承载化学学科的功能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认识物质到改造和应用物质的科学,新课标教学呈现的情景素材的与时俱进,让学生认识到了化学与科技的关系。面对食品添加剂的泛滥和能源困乏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从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经验知识的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在青少年人格定性的中学时代,我们不能只拘于知识经验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给予他们批判质疑反思的机会。在教学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说课标说教材研说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长方体
(一)》说课标说教材研说稿
作为教师,我们要高占位把握课标,立体式驾驭教材,下面我就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方体
(一)》的内容与大家交流。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九个点与大家交流。
说课标它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以及立体式整合。
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我从第二学段目标和第五单元的课程内容两方面谈谈对课标的理解。
(一)学段目标 结合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对“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要求进行说明。
知识技能: 1.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问题解决:
1.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3.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办法。情感态度: 1.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
3.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4.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
(二)课程内容
依据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对本单元的课程内容进行说明: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数学思考:
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解决: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情感态度:
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材
在说教材中,我将从教材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和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来说明:
1.编写特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着重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在充分的探索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学习,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告知的形式,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归纳结论。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比一比、量一量、描一淼=描等方式,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再通过交流,逐步归纳、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并积累研究图形的方法和经验。
(2)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教材先呈现了一个长方体与它的展开图,引导学生分析长方体与展开图各部分对应的关系,促进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与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将两个图形相对应的部分涂上颜色,了解展开图与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填写展开图各边的长度,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本单元教材多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如在“展开与折叠”的学习中,教材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一是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的活动,认识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二是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的活动,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和想象,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编排体例
本单元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结合数学自然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其基本体例是:“问题情境——动手探索——得出结论——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学具,摸一摸、在、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得出结论后,经所学应用于生活中。
3.内容结构
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长发体的认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面。
4.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下面我以本单元的知识做详细阐述:
纵向看:第一学学段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本单元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并能对其表面积进行计算。在本册第四单元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体积、容积,会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六年级我们还将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
横向看:本单元的知识形成了一个小的体系,前后联系,先由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到它的展开图,从展开图到表面积的计算,结合表面积与露在外面的面,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实际计算一些相关问题,达到知识的升华。
三、说建议 在说建议中,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
本单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实践,实践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发现了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深入浅出的掌握了本节的知识点,能更好的理解与应用,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展开与折叠》一课,让学生剪一剪,把长方体、正方体剪成了不同的展开图,在观察剪开前后有什么变化,从它们的顶点、棱到面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顶点和棱都不见了,只有面没有发生改变,它还具有长方体或正方体原有的面的特点,为后面判断沿虚线是否能围城长方体或正方体打下了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还知道了同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的展开图。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所以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特别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由表面积的意义到表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从找对应的面,到对应的长宽高,从计算每一个面,到计算三个不同大小的面再乘2,更甚至到特殊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都需要学生之间完成,并非教师的灌输,这样的学习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受益终生。
3.巧引规律
《露在外面的面》一课,对于学生来说很困难,单独数面的多少较容易,如果让学生抽象出规律还是存在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交给学生思考的方式:由图形到算式,由算式到规律,这样难度降低,结合算式让学生想明白多一个正方体就会多几个面?所有的正方体都能看到哪几个面?有几个面是特殊的?只要学生想清楚这几个问题,找到规律就特别简单了。交给了学生思考的方式,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护完成后面的两道探索题,所以抽象的知识我们要巧妙引导。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凡是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所以在评价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描述。2评价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认识。3.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掌握情况。4.评价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此外评价的形式可以多样:书面评价、口头评价、老师评价、学生评价、眼神评价等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这些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发教材资源。
(1)开发教材中的主题图资源
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课都有来自于生活的情境图,让学生要看懂图意,它含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性,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获取规律,最终利用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开发教材中的习题资源。
数学习题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一道好的习题不仅是检验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工具,而且还是多种信息的载体。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合理地开发习题资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习题的多姿多彩。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题多解等方法。也可以把习题变式,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办数学手抄报,写数学小故事,数学日记等。在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并学会了收集整理资料。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
教师要合理地使用教具和让学生操作自己的学具,这些资源直观形象,降低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带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从网上搜集和整理信息资料,自主设计和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如要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可以让学生找我们身边的盒子、魔方等资源,这样亲身经历的才不会忘记。
4.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1)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资源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及生活背景等的不同,他们的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去珍惜、去开发,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时,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巧妙设计,机智地将错误转化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错误的解决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
(3)学习过程中的意外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对此,教师应及时将一些意外情况巧妙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干好自己的工作是我们的幸福,而我们的幸福就源于对课标的高站位把握、对教材的立体式驾驭,这样才能更好地受学生以渔。
第三篇:研课标说教材
教材研读:让“教学之花”更加绚烂
____习作教学:“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教材研读稿
实验小学:吴国萍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我是实验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吴国萍。现在,我将代表我们团队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教学“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进行教材解读,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从目标、教材、建议三方面对本次习作教学进行细致解读。
一、说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五年级习作教学提出的总目标是:能做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学段目标:
五年级属于小学的第三学段,《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年级的习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
(三)单元目标:
这个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教学这四篇课文要达到的目标:一是让学生从文本中直观的感知什么是感动的事,进而感受感动这种情感,从而受到启 1
发。二是在四篇范文中通过老师的引领,让学生学会一些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将感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去发现身边更多感人的事。
(四)课时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列提纲;能选择一件感动的事情写下来;把事情写具体;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不拘形式的写下事情的经过;通过引导、合作、交流等方式,领悟表达方法,并经过由句到段的训练,学会习作运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选材和学习列提纲;将事情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难点: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将事情写感动。
二、说教材
(一)编者意图:
纵观整个单元文章,结合单元目标,细细思索,我们认为:编者选编这样几篇课文、设置这样一个习作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习作的能力,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做出明确的示范、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事情属于“令人感动的事情”、怎样表达情感能够做到打动人;可以选择怎样的习作方法和表达方式来完成这篇习作。最后,将感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去发现身边更多感人的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足够的铺垫。
(二)编写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有散文、有小说,内 2
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几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也各具特色。
(三)编排体例:
本册书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本单元安排在本册书的第四组,以“感动”为主题选取了几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故事,这四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付出,带给我们的都是感动。
我们认为:这样编排,其目的是通过习作对本单元的主题进行升华,让学生也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表达情感的愿望,从而达到习作训练和运用的目的。
(四)内容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内容是文章的血肉。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内容,非常接近本学段的学生,都离不开“感动”这一主题,但是这几篇文章在表达方法上又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文章《金色的鱼钩》;设置悬念,在故事结尾达到了震撼人心效果的《桥》等。每篇文章都各具特色,但又始终贯穿着一条“感动”的主线。从多角度向学生展示了习作内容的丰富性和取材的多样性,这样在习作中学生有了更多的借鉴和启发,再去完成一篇习作就容易多了。
(五)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本单元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是“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纵向比较来看,本次习作既是三四年级写事的文章的延伸,也为六年级叙事的文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横向比较来看,是在前三个单元作文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留心观察、积累素材、将文章写具体、写通 3
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过渡:以上是我们对目标和教材的解读,但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解读目标和教材就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将个性化的理解和教学设计落地生根,真正地落实到课堂中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依托我对目标和教材的理解,我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三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建议。我们建议本次习作教学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一是明确要求、指导选材;二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指导审题建议】
本次习作的要求十分明确,即“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但是,由于我们班学生基础较差,不善审题,导致写作时的盲目。比如:题目要求写“一件”事,学生在习作中偏偏写两件或几件事。再如:写“感动”的事,部分学生肯定会出现在全文中找不出一处表现感动的语段的现象。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建议:让学生在习作前多读习作要求,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来明确要写的是“一件”事、是“感人”的事。在明确习作要求的基础上再去选材。
【指导选材建议】
可是在选材时,该如何选择生活中感动的素材来写一件事呢?这也是本次作文教学的难点。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但还不善于发现和积累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建议:在进行本单元之前,先引领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动”,提示学生寻找、发现、搜集生活中令他感动的事例。既为口语交际做好了铺垫又为习作的选材打下了基础。
但是问题又来了,我们班55个学生中那些基础较差,在表达方面常常词不达意,作文缺乏灵气的学生,他们是否懂得选材呢?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建议:习作前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事是感动的事,它与我们以前写的“难忘的”“有趣的”事有什么区别。我想应该先引导学生理解“感动”,让他们懂得感动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感动是触动人心的瞬间、感动是无私的付出。再提示学生回忆这四篇课文触动心灵的片段,引领学生走进感动、品味感动,这样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本次习作选材的难点。
【指导写具体、感人建议】
选定了习作的内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件事情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从而突破本次习作教学的难点呢?
我们建议:首先,引导学生学习采用列提纲的方法,让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列出提纲,给自己的习作定好框架,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这样就不会在习作中丢三落四了,把这六个方面写清楚了,自然就写完整、写具体了。老师可以进行列提纲的示范,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列提纲。
但是怎么把事情写感动就有些困难了。因为我们班的学生虽然已经五年级了,但是大部分学生还不善于表达真情实感,常常无病呻吟,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生惯养,感情漠然,很难被感动,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老师、同学等人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他们很难把事情写感动。因此,针对此学情,我们建议:引导学生抓住“感动”的瞬间来写“经过”,写出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对一些重要的过程、场面要细致描写,恰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以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做范例,让学生感知如何将感动的片段写具体、5
写感人。如:《金色的鱼钩》,它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抓住了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来体现老班长的精神品质的。教给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把片段写具体、写真实、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无需无病呻吟,自然而然,就把事情写具体写感人了。
2、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激趣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介于此我们建议:在教学中采用“激趣法”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在导课时我将先出示一组照片,这组照片记录的是发生在我们班的一个真实的事例。我们班有一个智力残疾的孩子。她走路很慢,总是跟不上大家的脚步,过马路时她总是无助的等待着“大部队”的到来,才能夹在人群中摇晃着穿过马路。但一次偶然中我发现了另一个小小的身影出现在她的身边,那是我们班的文艺委员,她们住在一个小区,虽然她身形弱小但是她好像一个大姐姐似的搀扶着那个无助的孩子,和她一起过马路、一起上学、一起追逐大家的脚步,而且长年累月、风雨无阻的坚持。因为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我相信在音乐的渲染中,在照片的直观刺激下,一定能打动每个学生的心灵,从身边的故事入手也能迅速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
【习惯培养建议】
但是写作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和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意识和习惯。那么如何去培养呢?我们建议:平时从阅读抓起,多给学生阅读的机会,因为读是写的基础。而我们班学生并不特别喜欢阅读,6
让学生在家阅读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本学期在我校“书香校园”活动的基础上,我继续坚持利用每周两节的阅读课,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静心阅读、认真摘抄并写出小小读后感。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从阅读中积累、从阅读中提高,从阅读延伸到习作,让他们渐渐地养成愿意表达的愿望、自觉习作的习惯。再如,在这节习作课上,我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养成列提纲的习惯、养成修改的习惯、养成互相交流的习惯等。
(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
介于此我们建议:准备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开发他们的潜能,给不同程度的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在本课教学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结成小组,进行交流,让学生互评习作,在互评时,就更容易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和自己的不足。在组内,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互相修改习作,互相评价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是否规范、整洁等。真正做到互评互助,促进发展。学生最终形成作文成稿后,老师通过优缺点的评语表述和等级评定来给予评价,也可以展示优秀范文,达到再次激励的作用。这也就体现了语文课标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理念。
(三)课程资源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学生的作文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源之 7
水”。
因此,我们建议:在这节写作教学课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利用身边发生的事情作为习作的素材,也可鼓励学生从课外搜集和寻找素材。
以上就是我们团队对本次习作教学的个性化解读,我们也期望着将自己的解读成果切实落实到课堂中去,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当然,我的教材研读结果是我们团队智慧与力量的结晶,我的研读稿,原本是按照说课稿的形式来做的,后来在我们小组的共同研讨和努力下才形成了最终比较成熟的教材研读稿,所以我也切实感受到了团队存在的意义,我们团队将会继续发挥集体的力量,将集体教研进行到底。感谢各位专家评委的耐心聆听,并恳请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第四篇:研课标说教材
研课标说教材,创建高效课堂
为进一步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我校教育的宏伟目标,本学期,我校开展了“研课标、说教材”的活动,在各学科组共同的努力下,此次活动于第二周成功开展。
语文学科组在邓新丽、李建军、杨宏三位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全组员的全力配合下,于2012年2月27日成功开展了活动。这三位老师从寒假接到“研课标、说教材”任务后,一直精心筹备,搜集资料,揣摩课标与本学期所用教材教参,从总目标到分期目标;从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到教材的横向、纵向整合;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三方面进行教材分析。在各年级学科组的集体备课下,最终一个个成功的“通说教材”方案新鲜出炉。回想这些日子以来的“研课标,研教材”的过程,从被提名到活动当天,此次活动不断撞击着语文学科组组员及三位选手的心灵。演说当天,三位老师将自己准备时的辛勤化作激情尽情的挥洒在那三尺讲台上。邓新丽老师全程脱稿,针对即将来临的中考,为初三学生制定了系统的复习方案,为正在手忙脚乱备战中考的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李建军老师着重从教材本身去挖掘,深入到每篇课文的目标及内容,提倡“问题教学法”。杨宏老师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对七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进行了详细而新颖的解析,从“点面结合”、“长文短教”、“一次多篇”、“单元整合”、“多角度解读文本”、“以品促读”、“以读代写”七方面对七年级下册教材进行了教材处理。她不仅以她富有感染力和激情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还运用知识树将该册书的内容与目标清晰地展示给大家,对于像我这样刚步入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他们三个人的教材解说尽可能贴近“生本课堂”。演讲结束的那一刻,我们的掌声久久不能停息,她们的这份努力与真诚打动了每一个人,她们精彩的演讲诠释了作为一名初中教师的真谛。会后,各学科组老师又分别对三位老师的演讲加以点评和补充,校领导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更高的要求。
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提高了我们语文学科组全体老师把握课标和教材的能力,为创建高效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增强了整个学科组的凝聚力,为奇台四中语文教学新一轮课改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展望奇台四中教育的明天---那更多美丽的感动一定会在那路的远方延伸。
第五篇:研课标 说教材
六年级语文下册研课标说教材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我的研说流程,包括三部分: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一、说课标
(一)说总体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为此,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3)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
(4)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5)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
2、过程与方法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二)、说本册书的教学目标
六年级语文属于语文学习的第三阶段,在教学目标上既继承了语文学习第二阶段的教学目标,也有自身的独特性。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8)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的习惯。(9)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11)培养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12)培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巩固汉语拼音知识,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1)准确认读135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13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速度。(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大意。(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 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的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语、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习作。学习使用常用修改符号。
7、综合性学习:(1)突出学生的自主性。(2)重视学生主动性。
(3)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精神。
二、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特点
1、教材的编写体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在保持总的编写风格的基础上即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练习”组成,针对小学语文学习最后一个学期的实际情况,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新的设计: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七个专题,依次是:壮丽山河,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和师恩难忘。共安排了24篇课文,其中23篇为精读课文。每个专题安排了一个习作和一个练习。在本册教材的最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做一份“我的成长册”,符合实际。
2、教材的编写特点
(1)全面准确落实语文教学目标(2)加强整合,教材互相联系
(3)教材内容上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衔接(4)加强导学功能,利用学过知识自主(5)综合性学习,综合运用
(二)说教材的内容结构与整合
1、说教材的内容结构 全册书包含七个专题的内容。
第一单元:壮丽山河。四篇精读课文分别带领学生领略了长江、三亚落日、烟台的海以及金华双龙洞的美;六年级下是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了,在习作中让学生去说说自己童年的乐趣;练习则从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和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构成。
第二单元:正义必胜。三篇精读课文,从《卢沟桥的烽火》感受中国军人的顽强;从《半截蜡烛》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和爱国;从《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体会聂荣臻将军的大度和敌我分明。写作是让学生歇歇“当老师不在的时候”;练习依旧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学习,它包括语文与生活(农业与古诗)、诵读欣赏《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聊聊热点话题)。
第三单元:诗文荟萃。三篇精读课文,题材广泛,分别是小说片段《三打白骨精》、词《词两首》、寓言故事《螳螂捕蝉》;一篇自读课文《我读书 我快乐(阅读《西游记》);针对本单元的内容,习作是让学生去读一本书,并写写自
己的读后感。练习包括各种笑、钢笔字、词语(西游记)、及口语交际(漫话三国英雄)。
第四单元:探索与发现。三篇精读课文,从《夜晚的实验》中明白斯帕拉捷是如何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的、从《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学会合作》中合作的意义。习作围绕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去探索发现,做实验并写一写。练写包括语文与生活(练习上下文解词)、古今贤文(真理篇)、写好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
第五单元:感悟人生。三篇精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让我们看到了豁达和乐观、《最大的麦穗》让我们知道要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错失良机、《山谷中的谜底》则告诉我们要敢于在逆境和压力中抗争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当退让。写作是让学生写一写“成长的烦恼”。练习由语文与生活(商业)、诵读与积累(时间易逝)、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和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组成。
第六单元:咏物抒情,包括三篇精读课文,分别是《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写作是要求学生做一项调查统计。练习包括语文与生活(景物)、诵读欣赏《马诗》、写好钢笔字以及口语交际《与—对话》。
第七单元:师恩难忘。从《莫泊桑拜师》一文中认识了循循善诱的福楼拜,从《理想的风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顽强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从《孔子游春》中领会到孔子的循循善诱,从《明天,我们毕业》感受到“我”对母校的不舍,侧面写出了老师对我的恩惠。小学即将毕业,这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给老师写封信。练习则包括语文与生活《论语》、诵读积累(孔子教育思想)、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临别赠言》和学写毛笔字。
2、说教材的内容整合
(1)知识与能力:与语文学习的第二阶段一脉相承,仍是“两根柱子(阅读与写作)、一条龙(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与写作并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而是“各成体系,双线并进”。但在识字的量和难度上都有所增加,在精读课文的篇幅上有所加长,更加注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在教材结构形式上和选文的难度上的增加,注意了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这样就减缓了坡度,有利于小升初的衔接。
(2)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如本册书的第四单元要求学生去观察,去实践;第七单元要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写作的内容更是更多的要求学生在实践后去写一些,将语文和生活更加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本册书的编排上,不难发现所选篇目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的专题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有的专题要学生学会观察、有的是懂得感恩,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感受文本。
三、说建议
(一)说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激发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单元导入,教师明确目标,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教学中中,引导学生用适当的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初步整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在精读感悟,重点突破时,通过情境设置、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或表演形式,让学生活学活用,自主理解,最后回归整体,进行读写训练,倡导说真话说实话;并给予时间让小组合作,自我修改、相互修改,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1、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本的内涵,表达自己的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要重视读、有序读、多样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抒发的情感,体会文本带给我们的思想内涵。在读的过程中,要避免带给学生枯燥的感觉,只有读的方式和方法多样、交替、变化,学生才会感到“我读书、我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展示对文本的理解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触摸语言的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得到一次升华。这也就是所谓的读中思,读中悟,读中成长的完美展现。
2、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拓展语文教学。
语文来自生活,自应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当向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促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小课堂”里走出来,学语文,用语文。
3、作出合理实用的预设,营造精彩与生动的课堂。
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在教学前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编写合理有效的教案,设置难以相当的问题等,并尽量将学生的生成往自己预设的方向靠,以便容易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自然而然也能达到精彩和生动的教学效果。
(二)、说评价建议
评价应该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将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
如对六年级学生进行阅读评价: 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评价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多积累 写作评价:
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重视对作文的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口语交际:
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综合性学习:
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首先,立足课本,挖掘文本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参、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
其次,联系生活、创建环境资源。
利用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黑板报、校园宣传栏等为学生创设语文学习和实践的有利环境。
再次,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和整合。在教学中,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另外,多媒体网络资源
利用多媒体设计课件,可以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激活课堂。我的说课到此就结束了,说得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