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标研读心得
课标研读心得
新课程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思想,对于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种机遇,更是教学生涯的一个新的开始。尤其是我们毕业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实习的平台上一定要好好的研读,并且认真思考,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思想与新课标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更新,更好,更适合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目前就我们实习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深究成败得失,还得追根求源,我们的行为思想是否吻合设计者意图,我们的行为功过是否能使学生可持续发展,一切还落脚于新课程标准的领悟及课程目标的把握上。在新课标的研读过程中,我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肤浅,还不够去影响感化着学生,但也深深体会到只有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的研读,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我会继续打好基础,为以后的教师生涯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新课标的特点、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基础性 ”是指构成数学科学素养的基础,它涵盖了多方面的目标或要求,而不仅仅是 “双基 ”。因此,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既强调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观察归纳总结的思想层面,又注重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础能力的达成。
2、《新课标》重新调整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数学学科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而且也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因此,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过程,更加重视从生活中出发,提出相应的问题来解决数学的枯燥。在《新标准》的必修模块中,绝大部分的内容标准都要求课堂内容要源于生活,还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知识的应用。而且很多模板都是学生内心的呐喊,也是他们新思想的精华。
3、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标》倡导以新课程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中全面达成课程目标、倡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获得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所有这些教学思想都体现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教学案例及实施建议之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作为实习生,面对新课标,觉得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没有丰富的授课经验,所以不会受到以前老教材或教学经验的束缚,但是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应用上又会有些吃力和难以把握。现在我谈对新课标的研读心得也是在借鉴和提炼其它优秀老师想法的基础之上,十分浅薄,请大家批评指正。一
新课标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改革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观念的更新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更新观念,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新课改的精神、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我们要认真研读相关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数学新课标及现代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有关理论书籍文章,还应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通过学习反思、提高认识,领会新课标的精神。特别是在“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转移方面知识的丰富技能的提高。最后,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校内外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教学工作中,通过开展公开课研讨,开展校内同级同组互相听课评课,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帮助,相互促进,将新课程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抓住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堂教学
不知道为何很多学生对数学这一块都觉得非常吃力,有些学生在上初中了甚至连乘法表都记不了,更不要说引入负数后,都搞不清楚是什么状况,再说数学是一门连贯性特别强的学科,一环扣着一环,尤其是方程问题,在初一就出现,一直延续到大学,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之前对数学的欠缺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许多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认识糊涂,甚至有一些对加减法都清楚,这些都给数学课改带来许多实际的困难。
针对以上各方面的问题,我们地理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每堂课都让学生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到在高中新课标改革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是知识的持有者,新课程改革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教师放下架子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舞台的独唱眼演员,而成了一名出色的导演。教师从统治课堂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学生一起成长。
2、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在教学中满堂灌。在课程改革后,老师们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方式,除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和多媒体课件、学具、图片等进行直观教学外,还渗透了谈话式、辩论式、探究式、讨论式、角色扮演式、游戏式、实践活动式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积极,交流亲切。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在数学新课标课改中,应该根据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研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习的动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例如:对于正负数的强化。让同学们记录一下家里一个周的支出和收入,或者自己在生活上的支出以及每个周父母给你的零花,使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以“死记硬背”方式应付知识考核的学习状态,而具备一种主动探求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能力。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结语:新课标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不但提高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素质。
此外我们年轻教师还要注意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自身年富力强、敢想敢闯的优势,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新课改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发展平台。我相信多年的传统教学,以教师为尊的现象在新一代教师的带领下会还给学生一个公道,让他们在老师面前拥有人生平等,能与老师平起平坐,做一个真正的好学生和一个有着自己思想的中国小主人!
08
数本刘玉兰
第二篇:研读课标
2011年修订的语文新课标发下来之后,我认真地进行了研读。下面把我研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说起新课标,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它有哪些变化,其中的变化是很多的,光是文字修改就有200多处,页码总数也由原来的29页变成了现在的82页,各学段目标由原来的130条合并重组为113条,减少了17条,初中七至九年级的目标内容由原来的40条精简为34条。但这次课标修订是在原来基础上的补充、完善与发展,而不是颠覆性的否定与重建,大的框架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原稿提出的基本理念都是正确的,还要继续坚持执行。而对那些新增加的内容,是我们需要把握和落实的重点。我在研读新课标过程中与旧课标进行了对照,概括出有以下几个变化应引起重视:
1.前言部分删除了原稿中“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这句话,而增加了“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这样的语句。这样的改动并非说我们要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是避免说空话套话、使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一种体现,因为课标紧接着列出了核心价值体系包括理想、爱国、创新、荣辱观、道德风尚等内容在语文中的渗透和体现。这是语文学科“文以载道”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在教育上的体现,世界各国都注重把本国倡导的价值观念贯彻到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所以,增加这样一句话,就使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道”的范围有了具体明确的指向,易于老师们把握。凡是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东西,就不能让它在语文课堂上任意传播。
2.“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终于有了明确的说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第一条给语文课程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建国后的六十多年里,“语文”到底如何定义,一直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语文课的名称就不一样,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1950年,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就是“语文”。语文由此产生。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五十年代,中学语文课被分解为汉语和文学两门功课,导致人们把语文理解成了语言和文学,这在当时引起了争论,六十年代的语文教材就把两本书合成一本,继续叫语文。其后学术界就语文的内含争论不休: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每位专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专业偏好去强调语文是什么,把语文教学引领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方面去。解放后历次的语文教学大纲和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因时机不成熟,也都一直回避这个问题,没有给语文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说法。多年来的争论不休,给语文教学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这不利于对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认识,也不利于语文教学。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有了一个权威的明确说法,这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重要成果。定义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短语,说明语文首先是“语言文字”,它包含语言文字的知识,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侧重点是放在了运用上,语文课就是要教学生学会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包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适用性运用,还包括搞文学创作的艺术化运用,用它交流,读书,写作,这就把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听说读写都包含进去了。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就是语文,它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第三篇:研读课标
研读课标、转变观念
我们的教师发展观、学生观、教材观、课堂观会深深影响我们的课堂设计,因为它们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定位,是我们的基本教学理念。也许你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这些观念到底是什么,但你的言行、你的课堂里无不充斥着你对这些东西的理解。如:好多老师经常说,“我一个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还教不了中小学生,还要不断学习吗?”---教师发展观(错误在于教学不只是简单的传授内容的过程,而是一个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内容的重构过程,自己的知识含量充足了不代表你会建构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不代表你掌握了生本化的教学内容重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不断学习适应学生、适应时代的教学方式,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用未来思考今天)。如果你认为教师的终生学习不重要,你的课堂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时代里,一个层次上,很难适应每一代学生的需求。
也有人说,“我所教的学生两极分化大点儿,优生很优,差生很差,差生就不用管了,以免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进度,影响优生发展。---这就是学生观的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如果你认为这种说法很正确,你的课堂设计一定会跨度很大,忽视了环环相扣与层层递进。如果你遵循课改原则,你备课时不但会去研究教材,更会去研究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储备,然后设计出趣味性、活动化的生本化课堂,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自己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最长足的发展。你听到过这种说法没有?“我讲完第二课了,让学生背过就行了。”所谓的讲完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教材内容顺了一遍,把语言点给学生做了讲解。---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教材观。教学就是教教材。其实我们需要在备课时,基于教材内容,考虑教给学生什么。教学生学习哪些知识?培养哪些技能?让学生体验哪些学习策略?了解哪方面的文化?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首先定位我们的五维目标,然后确定怎样对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构,并设计怎样的课堂环节达成五维目标。
“我的课堂高质高效,学生一节课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记住了,而且达标检测效果很好。”—这是比较典型的一种课堂质量观。在这种观念里,仅仅关注了知识目标,仅仅关注了语言工具性的一个方面。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对思维发展的促进,更谈不上人文素养的渗透。在这种课堂质量观驱使下的课堂,可能就只有教师讲、学生背、达标检测这些环节,而缺失了学生在语境中对语言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更谈不上应用。课堂效果的检测要看学生在每个环节中对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的提升,效果反馈应贯穿在整堂课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的展示而不断生成,并不只是课堂结束前的达标检测。(环节目标意识)
既然我们的发展观、教材观、学生观、质量观对我们的课堂设计有这么大的影响,我们怎样调整自己的这些观念,掌握比较科学有效的课堂设计方法呢?
研读课标、转变观念、五维目标、相得益彰 教学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标的要求、个人对教学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不断发展完善的。我的英语教学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螺旋式上升就形成了我今天的思想:
第一阶段:站在学生升学的角度上思考:英语是学科,主要是教学科知识。因此在此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加注重的是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并形成了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整体教学思想。知识的体系化、目标的连续性是我此阶段的教学特点。
17日于漪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感悟颇深:知识是核,是最不老化的。就在这个阶段我把握住了英语教学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知识目标确立的方法,为以后知识是核、能力为果肉、文化情感为表皮的英语教学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节课只是学生成长中的一步,而初中三年600节左右的英语课应该是连续不断的进步,是一个动态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发展一体的不断提升与变化的完整过程。如果说一堂课是一个点,那么600堂课就是一个面,如果说一堂课是一步,那么600堂课就是一条路,如果说第一堂课是铺垫,那么600堂课就是整个初中层层发展的完整呈现:它始于第一堂课时的幼稚,止于课程结束时应有的收获与成熟。如果我们仅仅重视“这一课”,不正是以静态的标准遏制了学生与课堂的动态成长吗?更为可怕的是,当全力要求“这一课”时,我们是不是已经无意中以“这一课”可能蕴含的教学潜力限制了整个初中“这一段”的教育可能呢?
“这一课”首先是600堂课的面上的一个点。如果这一堂课是起点,第600堂课是终点,那么起点有怎样的基础,终点有怎样的高度?如果说第一堂课有英语学习的幼稚,那么,学生最终走向第600堂课时正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成熟?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英语学习的成熟?由此看来,整个初中的英语课堂是整体动态提升的而不应是孤立静止的,是阶段性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局限于同一层次上的反复雷同。要让每一堂课最终行动起来方向一致的到达终点,我们应该不仅关注每一堂课,明确每堂课之间的不同,更要重视这一堂课与其他课堂的呼应、整体行进中课堂的变化、课堂本身承载的使命以及学段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情感与心智、思维与表达的完整发展过程。由此,要完成理想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初中三年的整体发展;
不仅要吸收已有的成功经验不断地更新完善课堂教学,更要关注初中三年教学的连续性发展,实现宏观布局与具体教学的有效结合。
那么,我们就要依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对初中三年的英语教学进行整体规划,设定终极目标;针对终极目标进行阶段性的教学布局,设定阶段性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策略;针对阶段性教学目标,选择建构具有阶段性特点的课堂教学;规划阶段性课堂教学的努力目标,完成具体实践的课堂教学操作。这是一种由宏观瞻望到具体而微的完整教学思路,是一种着眼于整体与局部的教学思路。也可以反过来说,依据学生的初始学习现状,制定阶段性提升计划,通过具有阶段性特点的课堂教学的积累,完成向更高阶段教学的过渡,最终通过阶段性变化的具体课堂,完成终极教学目标。要完成终极目标,我们需要,从“每一课“发展起来!第二阶段:站在学生应试和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双重角度上思考:英语是工具。这种思考让我的课堂从单纯的知识教授走向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基于整体教学思想,形成了“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资源策略意识”。系统化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备课时,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上课时,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教材就是各类教学素材和有效资源;学生就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形成了自己教学的基本特点。
第三阶段:我受到了多元因素的影响,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赴美培训和三年的省课程团队专家的经历使我走上了真正把英语当做语言来教的道路。使我逐步形成了“以三维目标进行教学定位的模块整体教学”思想,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我所建构的初中英语模块整体教学模式,以话题为依托,从生活走入教材,从教材回归社会,在引领学生达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体验学习策略,感悟情感态度,拓展文化视野,彰显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现阶段:围绕话题,定位情感目标,挖掘文化元素,并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从资源选择、教材整合、情景设置、思想表达等层面融进课堂,达成“润物无声”的目的。随风潜入夜的“风”指的就是词汇、语法、语音、功能、话题等知识目标层面的东西,“夜”则是指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方法、促升思维、提升能力的学习过程。而随风潜入夜的东西就是我们所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文化层面的东西。如此,将2011版新课标提出的五维目标融为一体进行教学,走出模式,走入无形的境界。
第四篇:课标研读心得
课标研读心得
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四、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
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贵州师范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07数本 崔莹
2011年1月2日
第五篇:研读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四、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