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地理课标研读心得
初中地理课标研读心得
地理组 冉欣心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新标准树立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适应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联系生活,感悟知识,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探索奥秘,并应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素养,爱国意识。还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就是要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用知识和本领武装自己,终身受益,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从现实与未来发展来看,理念的提出确实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的最后是为了指导实践。基于课程基本理念,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探究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那在真正教学中该如何实现这个理念?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主动学习,提升自己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其次,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并不断更新自己。引领学生,唤醒学生的灵魂。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做好角色调整,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教师不该是满堂灌,更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将舞台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的、对话的。教师还充当着朋友角色,关心热爱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关注新闻了解时事。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平时应该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生活中充满着地理知识,例如“蚂蚁搬家,将有雨下”。“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老师学生都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扩充知识:阅读各种与地理有关的书籍报刊,例如《中国国家地理》《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系列》等。也可以上网,从各种地理网站及时地获取有关的地理知识。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如《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探索时代》等,不仅质量高,而且趣味性强,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传媒主动学习,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技术媒体,与时俱进。多途径扩充信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二、热爱生活,感受身边的地理
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是最熟悉的,列举身边的熟悉事物如家乡的地形、河流、气候等,把它们纳入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欲和好奇心,引起共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周围,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重庆地处亚热带,春早气温不稳定,夏长酷热多伏旱,秋凉绵绵阴雨天,冬暖少雪云雾多。有“雾都”之称。比如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时,我们可以画一幅学校的地图。讲到大气污染和全球变暖时,让学生列举身边的污染源,为了家乡的生态环境,请他们给一些建议。学生畅所欲言。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饮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北方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体现了贵州地区的特点。“春雨贵如油”体现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沧海桑田”说明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反映着水的落差大。“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观察生活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地理啊。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树冠、年轮、房屋朝向都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些都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下雪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了切实感受,学生理解更深刻。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出“地理眼”。
总之,人生活在环境里,离不开环境。地理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协调发展。生活处处都是地理知识,不仅学习了知识,增长见闻,还要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那就要善于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不断积累,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好地理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积极意义。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研读课程标准,不断充实自己,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向生活贴近、渗透、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第二篇:生物课标研读心得
在三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我认真研读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通过研读我对生物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以及内容标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课程标准以后我感觉自己授课的方向更加明确。下面简单谈一谈课标的研读心得。
新的课程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为了更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体现,同时也必定要引起课程管理、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对学校和教师来说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课标的特点、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基础性 ”是指构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它涵盖了多方面的目标或要求,而不仅仅是 “双基 ”。因此,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既强调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础能力的达成。、注意课程的选择性
课程是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结构,必修部分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是全体学生共同的基础;选修部分要引导他们关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同时考虑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志向及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分别侧重生物技术、生物学与社会、生物科技进展,为他们选择学业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新课标》重新调整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生物科学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而且也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因此,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在生物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过程,更加重视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新标准》的必修模块中,绝大部分的内容标准都附有相应的活动建议,这些建议大多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在选修模块的设计上,有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 “生物技术实践 ”模块。这样,学生的实践和学习活动在这一模块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这些都反映了高中生物课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新的平衡关系。、《新课标》加强了生物技术的内容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本质和特点。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它们广泛结合,成为 “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侧面 ”。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当代和今后的公民提出了技术素养的要求。《新课标》加强了生物技术的内容学习是它的一个特点。5、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标》倡导以新课程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中全面达成课程目标、倡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获得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所有这些教学思想都体现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教学案例及实施建议之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对教师的要求
面对高中生物新教材和最近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作为一线的中学生物教师应相应做出调整,积极构建新型的教育理念,积极调整以往的教学策略,适应新课程标准。
1、由 “整齐划一 ”向 “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 ” 转变。
课程由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课程理念。学科教学应当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条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不同学习水平和智力因素的学生设置习题和考试题。课堂提问尽量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并非唯一。这样给学生一定的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充发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发展更有个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二是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学实践活动,如调查、参观、知识讲座、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查询、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文献研究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时空,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的特长能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施展,所有学生的个性能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张扬和尽情的发挥。
2、由 “以教师讲授为主 ”向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转变。
结合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与实习学校的“七步教学法”在探索 “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合作交流形成共识 →总结建构延伸拓展 ”的尝试。
3、由 “注入式 ”向 “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转变。
“注入式 ”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呆板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缺乏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建立和形成让 “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了以下途径建立和形成了 “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方式。
(1)利用生物科学史实、感悟学生。
(2)通过实验,给学生以经历探究和体验。
(3)提供信息素材,让学生领悟推理分析和知识的由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结论性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是教师首先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包括图、表、科学实验与科研成就,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自己领悟出结论性的知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比较推理分析的能力。、改 “重知识传承 ”向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的转变。
在当今知识暴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向学生传承知识更重要。学生获得了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就相当具备了通向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课标研读中,我深深感到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我也愿意在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让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更快。
实习生:冯代云
2011年12月10日
第三篇:课标研读心得
课标研读心得
新课程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思想,对于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种机遇,更是教学生涯的一个新的开始。尤其是我们毕业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实习的平台上一定要好好的研读,并且认真思考,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思想与新课标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更新,更好,更适合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目前就我们实习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深究成败得失,还得追根求源,我们的行为思想是否吻合设计者意图,我们的行为功过是否能使学生可持续发展,一切还落脚于新课程标准的领悟及课程目标的把握上。在新课标的研读过程中,我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肤浅,还不够去影响感化着学生,但也深深体会到只有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的研读,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我会继续打好基础,为以后的教师生涯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新课标的特点、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基础性 ”是指构成数学科学素养的基础,它涵盖了多方面的目标或要求,而不仅仅是 “双基 ”。因此,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既强调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观察归纳总结的思想层面,又注重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础能力的达成。
2、《新课标》重新调整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数学学科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而且也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因此,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过程,更加重视从生活中出发,提出相应的问题来解决数学的枯燥。在《新标准》的必修模块中,绝大部分的内容标准都要求课堂内容要源于生活,还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知识的应用。而且很多模板都是学生内心的呐喊,也是他们新思想的精华。
3、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标》倡导以新课程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中全面达成课程目标、倡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获得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所有这些教学思想都体现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教学案例及实施建议之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作为实习生,面对新课标,觉得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没有丰富的授课经验,所以不会受到以前老教材或教学经验的束缚,但是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应用上又会有些吃力和难以把握。现在我谈对新课标的研读心得也是在借鉴和提炼其它优秀老师想法的基础之上,十分浅薄,请大家批评指正。一
新课标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改革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观念的更新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更新观念,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新课改的精神、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我们要认真研读相关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数学新课标及现代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有关理论书籍文章,还应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通过学习反思、提高认识,领会新课标的精神。特别是在“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转移方面知识的丰富技能的提高。最后,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校内外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教学工作中,通过开展公开课研讨,开展校内同级同组互相听课评课,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帮助,相互促进,将新课程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抓住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堂教学
不知道为何很多学生对数学这一块都觉得非常吃力,有些学生在上初中了甚至连乘法表都记不了,更不要说引入负数后,都搞不清楚是什么状况,再说数学是一门连贯性特别强的学科,一环扣着一环,尤其是方程问题,在初一就出现,一直延续到大学,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之前对数学的欠缺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许多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认识糊涂,甚至有一些对加减法都清楚,这些都给数学课改带来许多实际的困难。
针对以上各方面的问题,我们地理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每堂课都让学生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到在高中新课标改革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是知识的持有者,新课程改革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教师放下架子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舞台的独唱眼演员,而成了一名出色的导演。教师从统治课堂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学生一起成长。
2、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在教学中满堂灌。在课程改革后,老师们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方式,除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和多媒体课件、学具、图片等进行直观教学外,还渗透了谈话式、辩论式、探究式、讨论式、角色扮演式、游戏式、实践活动式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积极,交流亲切。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在数学新课标课改中,应该根据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研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习的动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例如:对于正负数的强化。让同学们记录一下家里一个周的支出和收入,或者自己在生活上的支出以及每个周父母给你的零花,使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以“死记硬背”方式应付知识考核的学习状态,而具备一种主动探求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能力。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结语:新课标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不但提高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素质。
此外我们年轻教师还要注意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自身年富力强、敢想敢闯的优势,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新课改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发展平台。我相信多年的传统教学,以教师为尊的现象在新一代教师的带领下会还给学生一个公道,让他们在老师面前拥有人生平等,能与老师平起平坐,做一个真正的好学生和一个有着自己思想的中国小主人!
08
数本刘玉兰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标研读心得[小编推荐]
初中历史课标研读心得
任何课程的设计都体现着一定的指导思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一指导思想,首先阐明了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次揭示了为达到课程设计目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适应性的统 一。我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之后,有如下的心得和收获。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备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N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特别重视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2.要树立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该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树立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刻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问题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
5.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学标准设计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读。新《课标》要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材研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材 对话的过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灵魂”,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
【2】、迁移处理——重视教学创新,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
【3】、添加“佐料”——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为教材添加佐料; 【4】、史学观点——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
【5】、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及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见,教师只有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但是,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情境的设置。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课的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活动课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历史学习主题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尤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标准设计告诉我们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过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远离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该是有利对课内问题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形成。那种偏离了历史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历史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总之,为了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合理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注重适应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篇:课标研读心得
课标研读心得
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四、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
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贵州师范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07数本 崔莹
2011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