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地理课标培训发言稿修改版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7:3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地理课标培训发言稿修改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地理课标培训发言稿修改版》。

第一篇:2012地理课标培训发言稿修改版

2012年地理新课程标准培训发言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2012年初《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2012年4月21日,河北省教科所组织了“河北省地理新课程标准”培训会。在培训会上,来自人教社地理室的专家高俊昌老师和省教科所的地理教研员王松梅老师作了精彩的培训发言。高俊昌老师的培训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标准的修订简介,第二部分是人教版教材修订简介,介绍了修订的依据、修订的基本思路、修订的主要方面说明等内容。王松梅老师从理念:“变”与“不变”、实践:“教”与“会教”、现实:“考”与“不考”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关系。两位专家老师从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的修订、教学策略等不同层面对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培训精彩而有实效。两位专家老师的培训课件会放到地理QQ教研群的群共享文件夹中,希望大家好好学习相关的培训资料。

下边我简要说明以下几点:

一、关注地理课程及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和颁布是地理课程和课程改革的一件大事,反过来说要研读新课程标准,就要关注地理课程及课程改革。

自17世纪中叶,《大教学论》中为学校独立设置地理课程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我国自清末中小学正式设立地理课程以来也有100多年的历史。自设置以来地理课程就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中,课程的

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或是教学大纲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我国最早的课程标准是1912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以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约4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苏联改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文件,直到 1991年,上海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拟订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课程标准》。2001年6月,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此直接引发了我国地理教育教学新一轮的改革。经修订2012年初《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教材、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师生关系等课程体系构建了全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关于新的地理课程须明确以下几点:

1、课程定位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应是一门掌握基础地理知识,获得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修课程。

2、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3、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的学习方

式;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等。

4、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课程设计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部分。教材编写和教师组织教学从世界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和五个国家,从中国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5、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核心内容在课程标准中修订前后基本不变,是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硬性规定,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虚无的东西,是要用心去学去落实的。比如有些教师认为地理教学就是勾划教材,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或是教师整理出教材知识结构然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不科学的,很显然也是违反课程标准要求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地理课程观念,包括以下几点:

建构新学生观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建构新教师观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建构新学习观——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建构新课程观——要面向学生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建构新教学观——给学生授“渔”方法!

建构新评价观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全面解放学习者!建构新的自我观——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建构新师生观 ——让学生与您交真正的朋友!

二、研读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修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发的地理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而制定和修订的。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材编写者编写教材,教师组织教学。因此研读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师解读教材,组织课堂教学的前提,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解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媒体的使用等。

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部分由“标准”和“活动建议”等组成,“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课程内容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一些要求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的内容标准进行修订或补充,并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精炼和润饰;第二,降低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调整(删除或新增)部分内容标准;第三,地活动建议进行全面的调整。“标准”总数量由105条变为100条,“活动建议”总数量由58条变为24条,总体来说数量是减少的。对于重要的修订内容列出以下几点:

1、“地球与地图”的修订

“地球和地球仪”单元,增加了一项内容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明确这是一项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

“地图”单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后面增加了“判读经纬度”的要求;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后面,增加了“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拨与相对高度”的要求。

“地球与地图”的教学是全学段教学的基础,也是重难点,课标的修订意味着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并没有降低,而是要求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判读地形图等活动方式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世界地理”的修订

“居民”单元,删去“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降低了学习要求。

“地区发展差异”单元,删去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的要求。

“认识区域”单元,在“认识大洲”中,为减轻学生负担,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的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等内容标准;在“认识地区”中删去了“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在“认识国家”中删去了“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这一要求。

“世界地理”部分经济等人文地理环境的要求是有降低的,教材编写也会改写教材时有所体现,我们教学时也应相应作出调整。其实在近两年的全县统考中,我们的试题在区域的人文环境方面的考查难度和广度都不太大,这和课标修订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3、“中国地理”的修订

“疆域与人口”单元,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的“说明”二字修订为“认识”,稍降低了要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标准;关于长江和黄河,则明确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活动建议中增加了“讨论国家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内容。

“经济与文化”单元,将“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的要求缩小至说出“铁路干线”的分布。

“认识区域”单元,关于“位置与分布”的6项内容标准简化为5项,“联系与差异”8项内容标准简化为6项。删去了“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项内容标准。

“中国地理”地理部分除了增加或提高了河流水文特征、我国自然灾害、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等相关内容的要求外,其他内容要求还是更明确或降低了。

“乡土地理”的修订不再说明。

三、改革课堂教学及学教方式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及新课程教材的使用,必将引起地理课堂教学的又一场改革。我们提倡学习王敏勤教授的“研课标,说教材”的相关理论,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及学教方式,进一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现在好多学校和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导学案、小

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研课标,说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地理课堂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转变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并转变教学观念

不论是教案还是导学案的编写,教学目标部分应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加行为动词的表述方式。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陈述,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种方式,并初步规范了体现学生水平与行为的动词。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便于测量和评价,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其行为动词有以下两类

(1)知识方面

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别事实或证据;举例;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有:说出、指出、找出、描述、简述、举例、列举、识别、知道、记住等。例如“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出证据等。行为动词有:解释、说明、分析、比较、理解、归纳、概括、判断、判读、区分、懂得、认识、辨别、确定等。例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

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行为动词有:应用、运用、设计、编辑、撰写、总结、评价等。例如“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2)技能方面

模拟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行为动词有:模拟、模仿、重复、再理等。例如“开展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

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行为动词有:联系、绘制、测量、测定、查阅、量算等。例如“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行为动词有:联系、选择、展示、收集、整理等。例如“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行为动词有:感受、体验、体会、尝试、感知、寻找、交流、参观、访问、了解、调查、考察等。例如“收集并交流反映我国一些民族的风俗、服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反应(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

判断;作相应的反应等。行为动词有:关心、关注、尊重、爱护等。例如“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行为动词有形成、养成、树立、建立、坚持、增强、提高、热爱等。例如“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2、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效率较低。要想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目前常见的导学案的教学方式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讨,当堂训练,就是要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尤其是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活动实践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实践操作、总结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的5种实现途径包括演示探究、实验探究、观察探究、案例探究、假设探究等。

3、研究教材活动设计,重视“活动式”教学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具体地理教学的活动建议,从活动建议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内活动包括地图活动、演示活动、讨论或辨论活动、游戏竞赛活动、讲故事、导游、角色扮演活动等。课外活动包括野外考察、参观等实践活动和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展示等活动。地理教材中也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模块,有利于教师开展“活动式”教学。地理课堂“活动式”教学,不能把教材的“活动”模块当作试题来讲练,不能只图形式,要胸中有学生,要注意活动的可行性,要注意吸收先进经验并创新设计。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边请大家学习专家高俊昌老师和王松梅老师的培训视频,祝愿大家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学习愉快。

第二篇:地理课标学习心得

地理课标学习心得

陆锴

细读地理课标,给我启发最大的就是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里的学习方式;勾结案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六条基本理念就是地理教学的真谛。每一条都给地理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思路。每每读到这里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么科学有用的教学理念,为何总被老师们抛弃,总是关注分数呢?细细想来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不科学,左右着教师。要改变教师理念不是通过学习就能从根上完成的,必须改变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把用学生的成绩来考评老师,变成教学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评方法,甚至对结果的评价也要改变单一的分数成绩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不会为了分数,死命的抓学生,才能留给教师更多的时间思考教学。

新课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很好的教学建议:

一、突出地理教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认识。

二、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发发方式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地理教学方法方式。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三、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图和绘制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等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魏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第三篇:高中地理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产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结果,即贯彻了旧教材人地关系的主题,又体现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突出和强化了人地关系为原则选择内容,形成一条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区域发展的主线,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性。

课程内容设置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以地理学科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材不是教学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要实现由“教材本位”向“标准本位”的转型。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材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以“科学原理与方法——认识与分析问题——自己的行动与情感态度”为主线,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注重吸收新技术和新成果,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多种地理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教材应当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反对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内容,灵活安排程序,精心设计课程的结构、体例和个案,更新教材的表达方式。要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重点包括阅读、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学会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如何获取地理信息。必修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连续性和相对完整性,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综合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状况。◆ 《地理Ⅰ》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紧扣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注重自然和人文的联系与融合。◆ 《地理Ⅱ》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内涵。

◆ 《地理Ⅲ》以区域为载体,选举典型案例,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最后阐述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发展步伐。教材体系分析如下: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1.宇宙中的地球 2.大气 3.陆地和海洋

4.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5.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6.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7.人类的活动与地域联系

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必修Ⅰ

我们研究的地理环境,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叠加了人类活动深刻烙印的地理环境。以阐述自然地理为主,分析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和特征,注重综合分析和演化机制;不是单独地研讨自然地理环境,更注重人地关系的演变机制和发展变化。

一、宇宙中的地球

本单元从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并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阐述地球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并对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概括和简单描述。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从重“现象”过渡到重“原理”,更多的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特色目标。强调通过课堂活动,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达到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与旧教材相比,在知识的能力要求上降低了许多。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按照旧教材的体系在给学生讲解知识和处理问题,而忽视了问题的探究,忽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也就很难进行。从知识要点的角度来看,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要求,站在新的角度来看待难点问题,对知识点进行了大胆的删减和弱化。更多的侧重了对时间计算、昼夜更替和四季形成原因的分析上,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对光照图的观察和实验,从而形成对地球运动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能够加以应用。

综上所述,在第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强调对学生空间思维概念的培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适当的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进行必要的总结。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本单元是承接第一单元,更加详细的对地球各个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进行描述。重点描述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基本原理和能量交换。例如:岩石圈中岩石的种类和相互转化;内外力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本单元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实习和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解释。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大气圈和水圈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规律和原理,并在学习中总结和理解这些基本规律和原理,最后将知识升华到一定得高度,回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地理学习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与旧教材相比,更加体现出新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高,更多的体现出新时代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上。让地理生活化并不是一句空话。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对自然地理的各自然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个单元就着重体现出各个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上来。从地质历史时期说起,到现在的自然环境,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把前面没有涉及到的土壤圈放在这里作为例证。运用生物圈植被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理解各要素作为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环境观。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单元作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承接部分,在教材处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举例来说明人地关系,主要阐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明白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人类来服务,并重点从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三个方面来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让学生直观的对人地关系有一些了解,结合本地所存在的资源开发或是自然灾害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在能力要求上,体现在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地理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修Ⅱ 阐述人口与城市的基本知识,研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人类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探讨区域产业联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以人文地理为主,在许多地方采取典型分析的表述方式,对重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树立科学的地理发展观。

一、人口与环境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将人口与环境的内容限定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的范围内,即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分布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和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与老教材相比,本单元增加了大量的“活动”、“探究”和“典型案例”,在讲述核心的基础知识后将某些内容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城市与环境

承接上一个单元,在讲述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以后,通过不同人口的地域分布和迁移的特点,对城市的发展、性质、规模和空间组织等都产生了影响。与第一单元不同的是本单元侧重的是地域分布(区位因素、空间结构等),因此更具有地理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资料,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交流感想,讨论城市的变化,对比不同地区城市的差异,对城市的发展形成系统的认识,并能够结合自己所在城市的特征,灵活的对知识加以应用与拓展。

三、区域产业活动

本单元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产业活动联系着人类社会和环境,产业活动中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三个方面是人类最主要的产业活动,也是教材中研究的重点,是本书的重点内容。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交通运输的发展,都是紧紧扣住“人地如何协调发展”这一主线,为第四单元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本单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涉及自然地理的很多知识,又涉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充分强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的案例教学,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单元是在学完高中地理必修Ⅰ、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作了一个总结,使学生在理论上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为学生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学习必修Ⅲ的区域地理奠定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突出地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突出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修Ⅲ

本书是在学习必修Ⅰ、Ⅱ的基础上,使学生结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地理原理与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着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在科学认识区域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介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等,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前两章以区域地理为主,强调合理认识区域,了解区域的地理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后一章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列举许多实例,阐述地理信息技术的种类和功能,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本单元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阐述,概括区域地理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半方法,为学生在第二单元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持。

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单元选取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问题,所选取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对学生发展自己生产能力有启示和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一个区域,帮助学生理解在这个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哪些是优势条件?哪些是劣势条件?那么在这个区域的发展中,如果你是这个区域的负责人的话,应当制定怎样的发展策略。优势怎么利用,劣势怎么解决?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点拨。

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科的分支,是地理科学研究的关键技术。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更多的是了解层次,能够简单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地图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遥感相片的判读,手持GPS的实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讲授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多联系实际。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我们的生活;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自然灾害发生演化机制与防灾减灾对策;环境生态保护与自然灾害治理。借助于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需要控制不合理的产业活动来减轻自然灾害。选修Ⅵ

关于环境的基本知识;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列举环境问题案例,尤其是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阐述,要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总述

教材本不应该姓“教”而应该姓“学”,教材是为学生的学而编的,因此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他们学习的需要出发,使地理教学富有趣味、生动活泼,让学生能够看得懂、学得会、做得来。总之,归结为一句话“地理教材的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材不是教学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要实现由“教材本位”向“标准本位”的转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重视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侧重生活的地理、文化的地理、科学的地理学习。讲求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深信只要我们大胆实践,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不断地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来。高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高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地理教学这一门遗憾的艺术将不再有遗憾。

第四篇:学习地理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地理课标心得体会

近两年来,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大大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地理教学走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呢?对此我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1.深入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转变观念。中学教师尤其是过去经验丰富的、具有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创新”两字上狠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

2.怎样才能提高地理教师的素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加 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具备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爱岗敬业,勤于钻研;才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第二、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继续教育能使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产生持久的发展,所以通过博览、培 训、进修、函授学习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充实和强化教师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各 种职业技能。第三、加强教育研究,提高教研素质。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而持久的工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 断摸索、完善和发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只有走教研结合之路,才能在教学与育人方面有更 大的作为。第四.深入分析、挖掘教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教材的分析决不是简单的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分析,而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手段。改革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体知识。地理教师更要精心地去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本身,还要备自己、备学生个体。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现知识。要有意识地挖掘教育资源,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在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中,更要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要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争取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

二、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1.地理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 来讲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 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要切实加强地理素质教育,就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 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能力与 创新精神。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初中生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是一群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不单纯是抽象的学习者,更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当然,我们绝对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而是在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不足,从而促进学生有机和谐地发展和进步。

觉没有收获。我觉得地理课应有自己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学习过程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中心,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活化、优化课堂的途径。只有

3.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来丰富地理课程内容。我们所说的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单纯是指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学生的经验及其所在生活环境校内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都可以是课程的范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教师,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本身就是最有潜力的课程资源。新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的倾向。教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材”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汇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载体,掌握知识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材是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不断总结、认真反思

教师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要有意识地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每上完一节课,首先自己进行自我评价,看这节课成功与失败的地方在哪里,并查找出原因,做出课后记录发现漏洞及时纠正;其次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三听取学生意见,上完课后,分别叫几个优等生中等生和稍差的学生,听听他们对本节课的看法.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而不断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参加科际间的评课、观摩、研讨等活动,虚心学习,努力提高。

第五篇:初中地理课标研读心得

初中地理课标研读心得

地理组 冉欣心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新标准树立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适应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联系生活,感悟知识,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探索奥秘,并应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素养,爱国意识。还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就是要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用知识和本领武装自己,终身受益,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从现实与未来发展来看,理念的提出确实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的最后是为了指导实践。基于课程基本理念,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探究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那在真正教学中该如何实现这个理念?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主动学习,提升自己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其次,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并不断更新自己。引领学生,唤醒学生的灵魂。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做好角色调整,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教师不该是满堂灌,更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将舞台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的、对话的。教师还充当着朋友角色,关心热爱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关注新闻了解时事。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平时应该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生活中充满着地理知识,例如“蚂蚁搬家,将有雨下”。“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老师学生都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扩充知识:阅读各种与地理有关的书籍报刊,例如《中国国家地理》《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系列》等。也可以上网,从各种地理网站及时地获取有关的地理知识。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如《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探索时代》等,不仅质量高,而且趣味性强,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传媒主动学习,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技术媒体,与时俱进。多途径扩充信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二、热爱生活,感受身边的地理

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是最熟悉的,列举身边的熟悉事物如家乡的地形、河流、气候等,把它们纳入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欲和好奇心,引起共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周围,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重庆地处亚热带,春早气温不稳定,夏长酷热多伏旱,秋凉绵绵阴雨天,冬暖少雪云雾多。有“雾都”之称。比如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时,我们可以画一幅学校的地图。讲到大气污染和全球变暖时,让学生列举身边的污染源,为了家乡的生态环境,请他们给一些建议。学生畅所欲言。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饮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北方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体现了贵州地区的特点。“春雨贵如油”体现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沧海桑田”说明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反映着水的落差大。“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观察生活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地理啊。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树冠、年轮、房屋朝向都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些都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下雪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了切实感受,学生理解更深刻。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出“地理眼”。

总之,人生活在环境里,离不开环境。地理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协调发展。生活处处都是地理知识,不仅学习了知识,增长见闻,还要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那就要善于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不断积累,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好地理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积极意义。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研读课程标准,不断充实自己,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向生活贴近、渗透、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下载2012地理课标培训发言稿修改版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地理课标培训发言稿修改版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7月12~13日初中地理课标和教材培训通知

    2013年7月12~13日初中地理课标和教材培训通知为了做好初中地理教师培训工作,依据市教育局《关于举办2013-2014学年上学期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具体......

    青马培训发言稿(已修改)

    青马工程培训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团组织对我的信任与肯定,让我有这个机会与各位青马工程培训学员分享我的学习感悟和收获。众所周......

    修改运动场技术标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编制依据和编制原则 一、编制依据 二、编制原则 第二节 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述 第二章 施工部署 第一节 施工组织机构 一、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的......

    2011课标修改内容[★]

    四、“课程内容”的修订 1.《实验》: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正式》: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

    期中考试会地理课代表发言稿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时间苍蝇,时间紧张的中期考试已经结束了,当试卷的副本下来,每张纸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每个学生的面部显示不同的样子,有些学生打败胜利,但有......

    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2006年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沈阳市第九中学 地理组岳健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进行,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

    发言稿(修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我是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副经理---,今天非常荣幸在这里和各位领导和同仁做成都市新建污水处理厂(一、二厂迁......

    发言稿(修改)

    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很荣幸能代表我们的参赛队员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参赛队员向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的同学们表......